脑血管病辅助检查
- 格式:ppt
- 大小:8.70 MB
- 文档页数:57
3、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辅助检查项目辅助检查辅助检查的目的在于确定或排除可能需要特殊治疗的TIA 的病因,并寻找可改善的危险因素以及判断预后。
1、头颅CT和MRI头颅CT 有助于排除与TIA 类似表现的颅内病变。
头颅MRI 的阳性率更高,但是临床并不主张常规应用MRI 进行查。
2、超声检查(1)颈动脉超声检查:应作为TIA 患者的一个基本检查手段,常可显示动脉硬化斑块。
但其对轻中度动脉狭窄的临床价值较低,也无法辨别严重的狭窄和完全颈动脉阻塞。
(2)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是发现颅内大血管狭窄的有力手段。
能发现严重的颅内血管狭窄、判断侧支循环情况、进行栓子监测、在血管造影前评估脑血液循环的状况。
(3)经食道超声心动图(TEE):与传统的经胸骨心脏超声相比,提高了心房、心房壁、房间隔和升主动脉的可视性,可发现房间隔的异常(房间隔的动脉瘤、未闭的卵圆孔、房间隔缺损)、心房附壁血栓、二尖瓣赘生物以及主动脉弓动脉粥样硬化等多种心源性栓子来源。
3、脑血管造影(1)选择性动脉导管脑血管造影(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是评估颅内外动脉血管病变最准确的诊断手段(金标准)。
但脑血管造影价格较昂贵,且有一定的风险,其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约为0.5%~1.0%。
(2)CTA(计算机成像血管造影)和MRA(磁共振显像血管造影):是无创性血管成像新技术,但是不如DSA 提供的血管情况详尽,且可导致对动脉狭窄程度的判断过度。
4、其他检查对小于50 岁的人群或未发现明确原因的TIA 患者、或是少见部位出现静脉血栓、有家族性血栓史的TIA 患者应做血栓前状态的特殊检查。
如发现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等常规检查异常,须进一步检查其他的血凝指标。
临床上没有TIA 的常规、标准化评估顺序和固定的辅助诊断检查项目,常需因人而异,如一位老年有高血压的男性患者,有多次的单眼黑矇发作,应尽快检查颈动脉;而若是个年轻女性患者,有自发性流产史、静脉血栓史,多灶性的TIA 就应该检查抗磷脂抗体等。
脑梗死的诊疗指南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CI)又称缺血性脑卒中(cerebral ischemic stroke,CIS),是指局部脑组织因血液循环障碍,导致缺血、缺氧性坏死,出现相应神经功能缺损。
脑梗死是脑血管疾病的最常见类型,约占全部脑卒中的70%。
依据脑梗死的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通常将脑梗死分为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腔隙性脑梗死。
常见的病因:脑血栓形成为动脉粥样硬化和动脉炎;脑栓塞为心源性和非心源性栓子;腔隙性脑梗死为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和微栓子等。
一、症状体征:脑梗死好发者为50~60 岁以上的人群,常有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风心病、冠心病或糖尿病,以及吸烟、饮酒等不良嗜好的患者。
约25%的患者病前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史。
起病前多有前驱症状,表现为头痛、头晕、眩晕、短暂性肢体麻木、无力。
起病一般较缓慢,患者多在安静和睡眠中起病。
多数患者症状经几小时甚至1~3 天病情达到高峰。
1.主要临床症状:(1)主观症状:头痛、头昏、头晕、眩晕、恶心呕吐、运动性和(或)感觉性失语,甚至昏迷。
(2)脑神经症状:双眼向病灶侧凝视、中枢性面瘫及舌瘫、假性延髓性麻痹如饮水呛咳和吞咽困难。
(3)躯体症状:肢体偏瘫或轻度偏瘫、偏身感觉减退、步态不稳、肢体无力、大小便失禁等。
2.临床表现类型:根据脑梗死发生的速度、程度,病情是否稳定以及严重程度,将脑梗死分为以下5 种类型。
(1)完全型脑梗死:指脑缺血6h 内病情即达到高峰,常为完全性偏瘫,一般病情较重。
(2)进展型脑梗死:指缺血发作6h 后,病情仍在进行性加重,此类患者占40%以上。
造成进展原因很多,如血栓的扩展、其他血管或侧支血管阻塞、脑水肿、高血糖、高温、感染、心肺功能不全、电解质紊乱,多数是由于前两种原因引起。
(3)缓慢进展型脑梗死:起病2 周内症状仍在进展。
(4)稳定型脑梗死:发病后病情无明显变化者,倾向于稳定型脑卒中,一般认为颈内动脉系统缺血发作24h 以上,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发作72h 以上者,病情稳定,可考虑稳定型脑卒中。
脑电图检查的须知有哪些?
脑电图是一种无创性辅助检查手段,主要用于颅内器质性病变如癫痫、脑炎、脑血管疾病以及颅内占位性病变等疾病的检查。
其原理是通过脑电图描记仪将脑自身微弱的生物电放大,记录成为一种曲线图,以协助诊断。
因其极易受各种因素干扰,多数情况下不能作为诊断的唯一依据。
1)检查前准备
(1)头发洗净,不要使用护发或定型产品,以免影响检查。
(2)进餐后检查,以防低血糖影响检查结果。
(3)检查前3日停用各种药物,不能停药者需提供药物名称、剂量和服用方法,供医生参考。
2)检查后注意事项
(1)检查时精神不要紧张,头皮上安放接收电极(不是通电)。
(2)全身肌肉放松,以免肌电受干扰。
(3)按医生要求,睁眼、闭目或过度呼吸。
2024年医疗卫生行业继续教育-临床内科学-神经内科学-脑血管病的认知及管理课后练习答案目录一、血管性认知障碍的治疗进展(一) (1)二、血管性认知障碍的治疗进展(二) (3)三、脑血管病筛查与干预 (5)四、重症脑血管病管理概述 (7)五、认知障碍评定常用量表 (9)六、认知障碍的评定(一) (11)七、认知障碍的评定(二) (13)八、老年认知障碍的非药物治疗 (15)九、老年认知障碍与抑郁 (17)十、脑血管病与基因 (19)十一、干细胞治疗脑血管病的基础研究 (21)十二、脑小血管病与认知障碍 (23)十三、失语症非言语认知损害的研究进展 (24)十四、前庭中枢性眩晕的诊断与治疗 (26)一、血管性认知障碍的治疗进展(一)1.对于皮质下缺血性脑血管痴呆说法错误的是()A.是重度VCI最常见的类型B.病理改变主要位于皮质下C.脑小血管疾病是主要病因D.腔隙性脑梗死和广泛融合的脑白质高信号是最主要的影像学表现E.影像学表现是腔隙性脑梗死和广泛融合的脑白质低信号参考答案:E2.MoCA量表,正常界值划分标准,大于等于()分为正常A.1B.7C.17D.20E.26参考答案:E3.对于卒中后痴呆说法错误的是()A.认知障碍与脑出血或脑缺血卒中事件的时间关系是区分PSD与重度VCI其他类型的关键B.认知障碍出现在卒中后6个月以内C.持续3个月以上D.卒中患者可同时有多种血管性脑损伤病理/影像学证据E.认知障碍出现在卒中后6个月以上参考答案:E4.VICCCS将()视为VCI神经影像诊断的“金标准”A.CTB.MRID.X线E.ECT参考答案:B5.卒中后痴呆简称是()A.PSDB.SIVaDC.MixDD.MIDE.AD参考答案:A二、血管性认知障碍的治疗进展(二)1.关于卒中后认知障碍,以下说法错误的是()A.胆碱能系统受损与血管性疾病共同导致血管性认知障碍B.卒中后胆碱通路受损与认知障碍相关C.血管性痴呆患者脑内乙酰胆碱水平上升D.多奈哌齐显著改善血管性痴呆患者的认知功能E.降压治疗能显著降低痴呆风险参考答案:C2.认知功能障碍随着卒中的累积发生呈()的发展A.渐进性B.指数性C.直线型D.衰减性E.对数性参考答案:A3.卒中恢复期患者应()定期复查,以达到早期确诊和干预PSCI的目的A.每1个月B.每2个月C.每3个月D.每4个月E.每5个月参考答案:C4.MMSE筛查时,耗时≤()分钟A.5B.8C.10D.15E.20参考答案:C5.卒中后认知障碍简称是()A.PSDB.SIVaDC.MixDD.MIDE.PSCI参考答案:E三、脑血管病筛查与干预1.起病最快的脑血管病是A.脑血栓形成B.脑出血C.脑栓塞D.蛛网膜下腔出血E.腔隙性脑梗死参考答案:C2.脑血管病的主要原因是A.气管炎B.高血压C.饮酒D.吸烟参考答案:B3.脑血管病首选的检查是A.MRIB.CTC.B超D.X线E.血清学检查参考答案:B4.脑血管病介入适应症有A.颅内外血管性病变B.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检查C.头面部富血管性肿瘤D.头面部及颅内血管性疾病治疗后复查E.以上都是参考答案:E5.关于脑血管病不正确的是A.缺血性脑血管病占30%-40%B.出血性脑血管病由长期高血压、脑血管畸形等引起C.糖尿病是脑血管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D.死亡和致残率高E.情绪激动和劳累是主要诱因参考答案:A四、重症脑血管病管理概述1.最常见的重症脑血管病不包括哪项?A.脑出血B.脑静脉血栓形成C.感染性脑卒中D.大面积半球脑梗塞参考答案:C2.关于重症脑血管病的气道管理,以下哪一项是错误的?A.应重视患者的气道管理,维持氧饱和度>94%B.在多种病因导致患者出现呼吸功能衰竭及急性意识障碍时,应行气管插管,必要时辅助机械通气C.当患者病情稳定后应进行评估,及时拔出气管插管D.当患者拔管失败或插管超过7d,应选择时机进行气管切开参考答案:D3.最常见的重症脑血管病有哪些?A.包括重症缺血性脑梗死、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脑静脉血栓形成等常见脑血管病。
脑血管疾病检查的金标准
脑血管疾病的检查金标准包括以下几种:
1. 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SPECT)和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PET):这些技术可以用于评估脑血流量和代谢情况,以帮助诊断脑
血管疾病和判断损害程度。
2. 磁共振成像(MRI):MRI 可以提供高分辨率的图像,用于检
测脑血管疾病如脑卒中、脑出血、动脉瘤等,并评估组织的损伤程度。
3. CT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扫描可以快速获得大
脑内部结构的横断面图像,用于检测脑血管疾病如脑梗死、脑血栓等。
4. 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和CT血管成像(CTA):这些技术可
以直接显示脑血管和血管壁的情况,用于检测血管狭窄、血栓形成等
脑血管疾病。
5. 脑电图(EEG):EEG可以检测脑电活动,辅助诊断脑血管疾
病如脑缺血和脑血栓等。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脑血管疾病可能需要不同的检查方法来进
行诊断,医生会根据具体病情和患者的症状选择适当的检查方法。
缺血性脑血管病诊疗操作常规脑梗塞【辅助检查】临床拟诊为脑梗塞者应作以下诊断性及危险因素(RF)检查,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综合评分记录。
1.头颅影像学检查:若早期(48小时内)CT扫描未见梗塞者,应予复查或作MRI。
病程中对疑有出血性梗塞、复发或病情加重者应考虑复查CT或MRI,有条件者可作SPECT。
2.脑循环动力学检测:⑴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对每例病人应争取尽早TCD,检查颅内外脑血管是否存在严重狭窄或闭塞,判断颅内外血管闭塞后侧支代偿及闭塞血管再通情况。
如有异常,应根据病情演变及治疗反应予以复查。
⑵颈动脉彩超对疑有颈动脉病变者应作颈动脉双功超声检查。
检查颅外颈部血管,包括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外动脉、锁骨下动脉和椎动脉颅外段,可发现颈部大血管内膜增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血管狭窄或闭塞。
⑶头颅和颈部CT血管成像(CTA)了解颅内外大血管有无狭窄、闭塞、斑块、血管畸形及其程度、范围。
⑷头颅和颈部核磁血管成像(MRA)检查颅内和颈部血管有无严重狭窄、闭塞及血管畸形。
⑸选择性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动脉内溶拴(急诊即刻安排)或拟行血管内成形术、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搭桥术。
经无创检查(TCD、颈动脉彩超、MRA或CTA)仍不能明确诊断时进行DSA,是明确血管病变的最可靠方法。
⑹脑栓塞及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者可作TCD栓子监测。
3.RF检查:血液常规检查(血糖、血脂全套、血凝纤溶动态、血小板计数、血球压积、凝血象等);血液特殊检查(抗心磷脂抗体、血同型半胱氨酸、S蛋白、C蛋白和动脉炎等的检查)。
4.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对拟诊脑栓塞者,应作ECG,了解是否有房颤等心律不齐或脑梗塞后心脏改变,必要时作UCG,检查心脏结构、功能及是否有附壁血栓。
能发现心脏和主动脉弓栓子源,尤其对年轻脑梗塞患者找不到其他病因时,经食管超声有时能发现潜在的右向左分流的卵圆孔未闭。
【治疗常规】一、急性期治疗:包括整体治疗、根据病因分类治疗和特殊治疗(溶栓、抗凝、降纤、神经保护剂、中医中药)1.整体治疗⑴患者平卧有助于脑灌注,尤其有基底或颈内动脉等大血管闭塞者。
脑梗死的诊疗规范指南规范脑梗死的诊断需要结合病史、体征和辅助检查。
常用的辅助检查包括脑CT、MRI、颅内血管造影、脑电图、心电图、血常规、凝血功能、血脂、血糖等检查。
其中,脑CT和MRI 是最常用的检查方法,可用于确定梗死部位、病变程度和病变类型。
颅内血管造影可用于明确病变的位置和程度,血常规和凝血功能可用于排除出血性脑卒中。
血脂和血糖等检查可用于评估患者的全身情况和危险因素。
三、治疗原则:脑梗死的治疗原则是尽早诊断、尽早治疗。
治疗的目标是恢复脑功能、预防复发和并发症。
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包括溶栓治疗和抗血小板治疗,介入治疗包括血管成形术和血管内溶栓治疗,手术治疗包括颅内血肿清除术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等。
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包括病变部位、病变程度、病变类型和患者的年龄、全身情况等因素。
四、预防措施:脑梗死的预防措施包括控制危险因素、生活方式改变和药物预防等。
控制危险因素包括控制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慢性疾病,戒烟限酒等不良嗜好,保持健康的饮食和适当的运动。
生活方式改变包括避免长时间坐卧不动、保持心情愉悦等。
药物预防包括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等。
预防措施的实施可有效降低脑梗死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生活质量。
血液检查是与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相关的重要检查,包括血常规、血流变、血生化等。
这些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心脏病、动脉粥样硬化等。
神经影像学检查是诊断脑梗死的重要手段。
脑CT可以显示病灶的低密度、局部脑组织肿胀和致密动脉影等特征。
脑MRI能更早地发现脑梗死,特别是脑干和小脑的病灶。
DSA、MRA和经颅多普勒超声等检查可以寻找脑血管病的血管方面的病因。
脑脊液检查一般不作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常规检查。
多数脑梗死患者脑脊液正常,但在梗死面积大、脑水肿明显者压力可增高。
少数出血性梗死者可出现红细胞增多,后期可有白细胞及细胞吞噬现象。
急性脑梗死的治疗原则是综合治疗及个体化治疗,针对不同病情、病因采取有针对性的综合治疗和个体化治疗措施。
神经内科学主治医师专业知识考点:脑血管疾病神经内科学主治医师专业知识考点:脑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是指各种病因使脑血管发生病变引起脑部疾患的总称。
店铺为大家搜索整理了神经内科学主治医师专业知识考点:脑血管疾病,希望对大家有用。
脑血管疾病(cerebral vascular disease)第一节概述一、定义脑血管疾病(cerebral vascular disease)是指各种病因使脑血管发生病变引起脑部疾患的总称。
最常见的病因为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伴发动脉病变,还有一些少见病因如心脏病、血液病、脑动脉瘤、动静脉畸形、肿瘤等。
脑血管疾病分为缺血性和出血性疾病两种。
二、特点脑血管疾病是神经内科常见疾病,其特点为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
与心脏病、肿瘤一起构成多数国家的三大致死疾病。
脑代谢非常活跃,其重量在成人约为1400克,占体重的2-3%,而其耗氧量却占全身耗氧量的20%。
脑组织几乎没有能量储备,缺氧5分钟,脑组织便可有不可逆损害。
因此争取时间就是挽救脑功能。
三、脑部血液供应脑血流由两个动脉系统供应,即椎基动脉系统和颈内动脉系统。
颈内动脉由颈总动脉发出,供应眼部及大脑半球前3/5部分,即额叶、颞叶、顶叶、基底节等的血液。
其入颅后依次发出:眼动脉,供应眼部血供。
后交通动脉,与大脑后动脉吻合,是颈内动脉系和椎基底动脉系的吻合支。
大脑前动脉,供应顶枕沟以前的半球内侧面和额叶底面的.一部分以及额顶两叶上外侧面的上部,尾状核、豆状核前部核内囊前肢。
大脑中动脉,供应大脑半球上外侧面大部分和岛叶,尾状核、豆状核、内囊膝部和后肢的前上部。
椎动脉起自锁骨下动脉,穿第6-1颈椎间孔入颅,在脑桥与延髓交界处两侧椎动脉合并为基底动脉。
主要供应大脑半球后2/5的部分,即枕、颞叶的基底面,枕叶的内侧面和丘脑等。
该两动脉系统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在脑底形成动脉环(Willis环),以调节颈内动脉系统和椎基底动脉系统及两侧大脑半球之间的血液供应。
脑卒中护理手册目录1.脑卒中的基本概述2.脑卒中的常见症状及临床体征的评估3.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4.脑血管病的辅助检查5.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及护理6.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及护理7.脑卒中血管内治疗及护理8.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治疗脑卒中的基本概述脑血管疾病是指各种原因导致的脑血管性疾病的总称。
卒中为脑血管疾病的主要临床类型,包括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以突然发病,迅速出现局限性或弥散性脑功能缺损为共同临床特征,为一组器质性脑损伤导致的脑血管疾病。
脑卒中是危害中老年人身体健康和生命的主要疾病之一,是目前导致人类死亡的第二位原因,它与缺血性心脏病,恶性肿瘤构成多数国家的三大致死疾病。
目前我国脑卒中已成为超过恶性肿瘤成为中国第一致死病因,发病率120-180/10万,每年死亡病例大于150万,存活者600-700万,且2/3存活患者留有不同程度的残疾。
本病高发病率,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给社会,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和痛苦。
脑卒中常见症状及临床体征的评估一.头痛:通常指局限于头颅上半部,包括眉弓,耳轮上缘和枕外隆突连线以上部位的疼痛。
评估:1.病史(1)了解头痛的部位,性质和程度:询问是全头痛,局部头痛还是部位转换不定的头痛:是搏动性头痛还是胀痛,钻痛,钝痛,触痛,撕裂痛或紧箍痛,是轻微痛,剧烈痛还是无法忍受的疼痛。
(2)头痛的规律:询问头痛发病的急缓,是持续性还是发作性,起始与持续时间,发作频率,激发,加重或缓解的因素。
急起的头痛可能提示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
(3)有无先兆及伴发症状:蛛网膜下腔出血导致的头痛,病人可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
(4)疼痛常用工具:1.数字式疼痛评定法:将一条直线等分为10段,一端0代表无痛,另一端10代表极度疼痛,病人可选择其中一个能代表自己疼痛感受的数字来表示疼痛程度。
2.文字描述式,将一直线等分5段,其中一端表示“没有疼痛”。
另一端表示“无法忍受的疼痛”患者选择其一表示疼痛程度。
脑卒中的诊断标准脑卒中是一种严重的脑血管疾病,其诊断需要通过一系列的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来确定。
脑卒中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病史、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三个方面。
首先,病史是脑卒中诊断的重要依据之一。
医生需要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包括疾病发作的时间、症状的表现、病因的可能性等。
通过患者或家属的描述,医生可以初步了解疾病的发展过程,为后续的诊断提供重要线索。
例如,突发性头痛、意识丧失、言语障碍等症状都可能是脑卒中的表现,因此患者的病史对于诊断至关重要。
其次,体格检查也是脑卒中诊断的重要环节。
医生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包括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等方面。
通过检查患者的生理指标、神经系统功能状态等,医生可以初步判断患者是否存在脑卒中的可能性。
例如,面部肌肉的麻痹、肢体无力、瞳孔异常等体征都可能是脑卒中的表现,因此体格检查对于诊断至关重要。
最后,影像学检查是脑卒中诊断的金标准之一。
医生通常会通过CT、MRI等影像学检查来确定患者是否存在脑卒中。
这些检查可以直观地显示患者的脑部结构,帮助医生判断是否存在脑血管病变、脑梗死、脑出血等情况。
通过影像学检查,医生可以明确诊断患者的病情,为后续的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综上所述,脑卒中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病史、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三个方面。
通过全面、系统的诊断流程,医生可以准确判断患者是否患有脑卒中,并为患者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医生需要严格按照这些诊断标准进行诊断,以确保患者能够及时、准确地得到诊断和治疗。
脑血管疾病怎么检查脑血管疾病是一种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它包括脑梗塞、脑出血、脑动脉瘤、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等。
及时的检查和诊断对于脑血管疾病的治疗和预后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脑血管疾病检查方法:1. 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包括症状的起始时间、发展过程、是否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以及家族史等。
体格检查则包括对神经系统的全面评估。
2. 血压测量:高血压是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因此测量血压是常规检查项目。
3. 血液检查:包括血常规、凝血功能、血脂、血糖等,以评估患者的全身状况和可能的代谢问题。
4. 心电图:评估心脏功能,因为心脏疾病可能与脑血管疾病有关联。
5. 头颅CT扫描:CT扫描能够快速显示脑组织的解剖结构,对于急性脑梗塞和脑出血的诊断非常有帮助。
6. 磁共振成像(MRI):MRI对软组织的分辨率更高,能够更清晰地显示脑组织,对于脑梗塞、肿瘤、炎症等病变的诊断具有优势。
7. 脑血管造影:通过注射造影剂,观察脑血管的形态和血流情况,是诊断脑动脉瘤、血管畸形等病变的重要手段。
8. 颈部血管超声:评估颈部动脉的血流情况,可以发现颈动脉狭窄或斑块。
9. 脑电图(EEG):评估大脑的电活动,对于癫痫等疾病的诊断有参考价值。
10. 脑脊液检查:通过腰穿抽取脑脊液,检查其成分,对于某些炎症性疾病和脑出血的诊断有辅助作用。
患者在进行这些检查时,应遵循医生的指导,并根据个人情况选择合适的检查项目。
同时,对于检查结果的解读也需要专业医生的评估,以便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对于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除了医学检查和治疗外,生活方式的调整也是非常重要的,包括控制血压、血糖、血脂,戒烟限酒,以及保持健康的饮食和适度的运动。
脑血管疾病的诊断篇诊断蛛网膜下腔出血与脑出血的鉴别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发病年龄动脉瘤好发于30~60岁,血管畸形青少年多见多见于50~65岁常见病因多为动脉瘤、血管畸形高血压及脑动脉粥样硬化起病状态活动、情绪激动活动、情绪激动起病速度急骤,数分钟症状达到高峰数十分钟至数小时达到高峰血压多正常或可增高多明显增高头痛极常见,剧烈常见昏迷见于重症患者,为短暂性见于重症患者,为持续性神经体征颈强、Kernig征等脑膜刺激征,神经定位体征少见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及失语等神经功能缺失头颅CT 脑池及蛛网膜下腔高密度影脑实质内高密度灶脑脊液血性(均匀一致)血性(洗肉水样)辅助检查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检查1.CT/MRI检查大多正常。
2.MRI弥散加权成像和灌注加权成像:发病早期显示脑局部缺血性改变。
3.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有助于判断是否有心源性栓子的可能。
4.CTA/MRA血管造影:无创性血管成像技术,初步了解脑血管狭窄程度。
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评估颅内外血管病变最为准确的诊断方法。
脑栓塞的辅助检查1.脑CT检查:头颅CT在发病后24小时内一般无影像学改变。
24小时后梗死区出现低密度病灶。
脑CT检查对于排除出血有很大帮助。
2.MRI:为早期诊断的重要方法。
发病后数小时即可显示T1低信号、T2高信号的病变区域。
MRI弥散加权成像和灌注加权成像发病后的数分钟内检测到缺血性改变。
脑出血辅助检查CT检查:是临床诊断脑出血的首选检查。
为均匀一致的高密度影。
MRI检查比CT更容易发现脑血管畸形、肿瘤和血管瘤等可引起脑出血的病变。
蛛网膜下腔出血检查(1)头部CT:诊断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准确率较高。
显示脑沟与脑池密度增高。
(2)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确定动脉瘤位置,病因诊断可靠的证据;确定手术方案有重要价值。
(3)腰椎穿刺:诊断SAH的重要依据,但有诱发重症病例脑疝形成的危险。
TIA的临床特点不包括A.起病突然B.反复发作,每次发作症状大致相似C.每历经一次发作均遗留相应局灶症状D.大多无意识障碍及颅内高压征E.症状持续时间不超过24小时『正确答案』C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特征中不应出现A.发作突然B.恢复较快,一般仅遗留较轻的神经功能缺损C.持续时间短暂,症状和体征在24小时内应完全消失D.常反复发作E.用小剂量阿司匹林治疗有效『正确答案』B女,32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