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剪辑艺术
- 格式:ppt
- 大小:5.89 MB
- 文档页数:4
影视剪辑编辑艺术复习资料一、填空题1、蒙太奇作为影视艺术的构成方法,法国电影理论家马尔亭提出,不论什么蒙太奇形式,归根到底只有两种形式、两种类型:叙述蒙太奇和表现蒙太奇。
2、画面附加技巧种类繁多,分别有:显、隐、划、化、甩出、甩入、翻转画面、倒正画面、多画面、定格画面、画面叠印。
3、为了剪出好戏来,剪辑要在以下四个方面做出努力:选择好素材、安排好结构、运用好语言、掌握好节奏。
4、传统艺术一般分为两类:一种是空间艺术,比如绘画、建筑、舞蹈;另一种是时间艺术,比如音乐、戏剧、文学5、影视的音响组接可分为动作音响、剧情音响、特殊音响二、名词解释1、视觉形象:电影电视通过活动画面塑造的艺术形象。
2、画面附加技巧:所谓画面附加技巧,也称光学技巧,即用光学印片方法在已有画面上印出(做出)某种技巧处理。
3、影视蒙太奇:影视蒙太奇,是影视艺术特有的观察世界和揭示展现各种人物、事件、场景的手段和方法。
4、挖剪:将一个完整镜头中的动作、人和物或运动镜头在运动中的某一部位的多余的部分挖剪去。
5、影视的三种基本空间:银幕空间、动作空间、想象空间。
6、大特写:表现人的脸部或拍摄对象的某个细部,如眼、嘴、手、足等,将其拍得很大、很突出,清晰地展示其细微之处,所以又称细部特写。
7、创造性剪辑:在剪辑工作中,能够充分把握形象、动作和结构这三大艺术要素,善于运用动作、造型和时空这三个剪辑因素,取得优良的有新意的剪辑效果。
8、线性剪辑:是电视独有的剪辑方式,它是由电视的技术特性决定的。
9、视线:指人和动物用眼睛看东西时,眼睛和物体之间的假想“直线”。
这条“直线”就构成了视线。
10、镜头长度:11、主体:主体,即艺术表现的主体,也就是影视中的人和物。
12、分解动作:把生活中运动中运动着的人和物的动作分解成影视中各个单位的独立画面,这就是电影分镜的起源。
13、组合动作:则是把那些单独、零散的分解动作的画面,重新组合为连续的活动整体。
14、内部动作:内部动作是人物对于外界事物的反应活动,又称“心理动作”。
影视专业毕业论文剪辑艺术在影视作品中的运用剪辑艺术在影视作品中的运用影视剪辑是指将拍摄好的片段按照一定顺序组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
剪辑艺术在影视作品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影视创作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本文将探讨剪辑艺术在影视作品中的运用,分析它对影片整体效果的影响以及与其他艺术元素的互动关系。
一、剪辑的基本原理及技术手法1.1 剪辑的定义与作用剪辑是指将多个镜头按照特定的逻辑关系连接起来,创造出一种时间、空间和情节的连贯性,使得观众能够融入故事中。
通过剪辑,导演可以用不同的镜头角度、剪接速度和音乐配合等手法,传递出特定的情感和视觉效果。
1.2 剪辑手法的分类及特点影视剪辑中常用的手法包括跳切、交叠、溶解、跟焦等。
不同的剪辑手法能够呈现出不同的效果,例如通过跳切来传递紧张感,通过溶解来表达时空转换。
剪辑手法的选择应与影片的题材、节奏和情感需求相匹配。
1.3 剪辑与叙事结构的关系剪辑是影视叙事的重要手段之一,它能够通过镜头的安排和连接方式来构建故事的结构。
剪辑的时序安排、镜头的选择和连接方式,可以影响观众对故事的理解和感受。
因此,在剪辑过程中,导演需要根据剧情需要进行合理的调整和安排。
二、剪辑艺术在影视作品中的影响2.1 剪辑对叙事效果的影响剪辑对叙事效果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合理的剪辑可以提升影片的整体节奏和紧凑感,增强观众的参与感和代入感。
适当的剪接速度和镜头跳转可以加强电影的紧张感,慢镜头和剪辑的运用则能够突出影片中的重要情节和细节。
2.2 剪辑对情绪营造的影响剪辑在情绪营造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剪辑手法的选择和运用,可以有效地传递出人物的心理变化和情感表达。
切换不同的视角和镜头,配合音乐和声效的运用,可以增强观众对电影情节的共情和投入度。
2.3 剪辑与音乐的配合音乐是影视作品中另一个重要的艺术元素,剪辑与音乐的配合能够使影片更加丰满和生动。
剪辑手法的选择需要与音乐的节奏和情感相协调,达到画面与音乐的和谐统一。
影视后期剪辑艺术研究
影视后期剪辑艺术是指在影视制作过程中,通过对影视素材进行组织、编辑、剪辑等
操作,构建出一部有机的、具有艺术效果的影视作品的一种技术和艺术手段。
它不仅是影
视制作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影视制作中最具有创造性和艺术性的环节之一,直接关系到影
视作品的质量、风格和艺术价值。
影视后期剪辑艺术研究是对影视后期剪辑艺术进行理论探讨、技术研究和艺术创作的
活动。
它旨在探讨影视后期剪辑的技术和艺术特点,研究影视后期剪辑和影视艺术之间的
关系,提高影视剪辑的技术水平和艺术创造力,创作出更具有观赏性和艺术性的影视作
品。
一、技术研究
技术研究是影视后期剪辑艺术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主要涉及剪辑软件的使用技巧、素材的处理方法、声画同步的处理、特效的运用等技术方面的问题。
通过技术研究,可以
提高影视后期剪辑的效率和质量,使制作人员更加便捷、灵活、快捷地进行剪辑操作,并
创作出高质量、高水平的影视作品。
二、艺术探讨
三、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是影视后期剪辑艺术研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通过对经典或者新近的影视剪
辑作品进行案例分析,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影视后期剪辑艺术的特点和规律,提高自己对
影视剪辑的审美能力和艺术造诣,为自己的创作提供更丰富的思路和启示。
影视后期剪辑艺术研究是一个综合性的、跨学科的研究领域。
它需要技术专业人员、
艺术从业者、文化学者等各类专业人才的共同参与和协作。
只有通过多方面的综合研究,
才能够更好地推动影视后期剪辑艺术的创新和发展,推动我国影视产业的飞速发展。
微电影剪辑手法案例
微电影剪辑手法是影视制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能够通过剪辑手法的运用,使得故事更加生动、有趣和感人。
以下是一些微电影剪辑手法的案例:
1. 跳跃剪辑,跳跃剪辑是指通过快速切换不同场景或时间点来推动故事的发展。
这种剪辑手法常常用于展现主人公的成长、回忆或者情感变化。
例如,一部微电影中,主人公在不同年龄段的生活场景通过快速的剪辑呈现,使得观众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主人公的成长历程。
2. 融合剪辑,融合剪辑是指将不同场景或情节通过剪辑手法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创造出新的意义或情感。
比如,一部微电影中,通过交叉剪辑的手法,将主线剧情和支线剧情相互交织,使得故事更加丰富和引人入胜。
3. 节奏剪辑,节奏剪辑是指通过剪辑的节奏感来营造紧张、激动或者悲伤的氛围。
通过剪辑的快慢、画面的切换和音乐的配合,可以有效地影响观众的情绪。
例如,一部微电影中,主人公经历了一系列挑战和困难,剪辑手法可以通过快速的节奏和紧凑的画面来
增加观众的紧张感和情感投入。
4. 符号剪辑,符号剪辑是指通过特定的符号或意象来传达故事
的主题或情感。
这种剪辑手法常常用于强调故事中的某个重要元素
或者情感。
例如,一部微电影中,通过重复出现特定的符号或意象,来加强观众对故事主题的理解和共鸣。
以上是一些微电影剪辑手法的案例,剪辑手法的运用需要根据
具体的故事情节和表达手法来选择,以达到最佳的艺术效果。
《影视剪辑艺术》教学大纲1.课程的基本描述2.教学定位2.1 课程教学目标影视剪辑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进行影视创作、节目编辑的基本技能,通过学习,培养具有新媒体思维和广播电视理论基础,熟悉掌握影视剪辑的基本技能和专业技巧,掌握广播电视节目策划、编导、写作、编辑、制作以及电视节目后期合成包装等技能,具有声音、影像产品生产与网络传播能力的应用性技能型人才。
学习该课程前,需要先行学习《非线性编辑》课程,熟悉使用各种编辑软件,结合本门课程,制作出符合行业要求、具备专业水准的影视作品来。
2.2 课程的主要特点本课程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
课程重点在于,采用模块化和项目化进行科学设计,使学生能够系统的掌握本门课程的知识和技能。
课程难点在于,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验与实训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为学生进一步独立创作成熟完整的影视作品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际操作能力。
2.3教学方法课程所含的知识面较为广泛,是技术与艺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综合课程,在教学内容的设置方面采用案例教学和项目驱动式教学。
重点培养学生将所学应用于实践的能力,在引导学生掌握扎实的剪辑基本原理及基本操作技能基础上,给学生广泛的自我学习、自由探讨、艺术创作的空间,开拓学生影视编导及剪辑的思路和意识。
3.知识点与学时分配该课程的主要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5个模块:影视剪辑演变及制度流程模块、剪辑的心理依据模块、影视剪辑技巧模块、影视剪辑的节奏模块、影视剪辑时空结构模块。
课程覆盖的知识领域和知识单元汇总4.案例设计为构建一种旨在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影视剪辑艺术课堂,为学生提供广阔的自由创作空间。
提高学生实际的专业理解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独立思考、完成实际影视作品的能力,该课程在建设过程中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案例教学:5.作业设计由于该课程所含的知识面较为广泛,是技术与艺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综合课程,因此在作业设计上坚持基础性与先进性、专业性相结合;坚持理论培养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坚持技术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目标进行考量。
《影视剪辑编辑艺术》复习资料1、1895年12月28日卢米埃尔兄弟公映了《火车进站》《水浇园丁》宣告了电影的诞生。
2、1927年10月第一部有声影片——美国的《爵士歌王》。
3、1935年第一部彩色影片《名利场》在美国问世。
4、1905年,谭鑫培主演的《定军山》,成为中国第一部影片。
5、1948年,戏曲片《生死恨》,是中国第一部彩色片。
6、1925年10月2日,英国人约翰•贝尔德发明了电视。
4、影视有三种基本时间是:事件时间;叙述时间;感受时间;1、当美国导演鲍特和格里菲斯运用分镜头进行拍摄之后,就产生了专门的剪辑工作。
2、从技术发展的角度看电影剪接已经和正在经历三个阶段:第一个是手工操作;第二个是机器操作;第三个是电脑操作(数码剪辑)。
3、1913年,《难夫难妻》标志着中国电影剪辑专业的诞生,张英是我国最早的电影剪接人员。
1、电影电视的三大艺术要素是:形象、动作、结构。
2、银幕屏幕形象包括视觉形象和听觉形象。
3、视觉形象又由人物形象和景物形象所构成。
4、听觉形象则分为音乐形象和音响形象。
5、主体动作包括内部动作、外部动作和语言动作。
8、影视艺术的动作,分为作画面主体动和摄影摄像镜头动作两大类。
2、1900年,威廉逊在影片《中国教会被袭记》中使追逐和救援的场面交替出现——这视为蒙太奇的第一次使用。
3、美国导演格里菲斯的影片《一个国家的诞生》使蒙太奇真正成为电影艺术独特的表现方法。
9、长镜头学派代表人物,法国电影理论家安德烈•巴赞。
他提出的“照相本体论”是长镜头学派的理论基础。
10、长镜头特点:保持时空的连续性和景物的清晰度,来保证、复原、再现生活的真实性。
11、长镜头以美国人罗伯特•费拉哈迪1916《北方的纳努克》为代表作品。
2、1956年,法国新浪潮导演戈达尔拍摄了影片《疲惫》(我国译为《筋疲力尽》),是使用跳切的代表作。
1、剪接点的选择分两大方面:一、画面剪接点;二、声音剪接点。
2、画面剪接点:动作,情绪,节奏剪接点。
浅析剪辑在影视艺术中的运用浅析剪辑在影视艺术中的运用剪辑是影视制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它以剪接、拼接和调动画面的方式,通过时间、空间、动态和节奏等因素的变化,对素材进行重新组合和处理,从而构建出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
在影视艺术中,剪辑扮演着决定性的角色,它给观众呈现出一个精心编排的视觉盛宴,引导观众进入故事的世界,加强情感的传达,提升观影体验。
本文将从几个角度对剪辑在影视艺术中的运用进行浅析。
一、剪辑在叙事中的作用剪辑在影视叙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它能够将故事中的时间变换、空间跳跃等现象以一种有机的方式呈现给观众,使得观众可以更好地理解故事发展。
剪辑的选择和处理直接决定了故事情节的推进速度和剧情发展的节奏感,合理运用剪辑可以让故事主线更加清晰明了,激起观众的好奇心,增加影片的观影吸引力。
例如,当故事情节需要突出人物逃亡的紧迫感时,通常会采用快速剪辑的手法,通过频繁的画面切换和动态镜头的运用来加快节奏,拉近观众和主人公的距离,让观众产生共鸣,感受到紧张、刺激的氛围。
相反,如果故事发展需要表达主人公的内心矛盾和挣扎,可以通过缓慢的剪辑方式,运用静态镜头、细节特写和过渡等手法,给观众更多的思考空间,让他们更好地理解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二、剪辑在情感表达中的作用剪辑可以通过画面的剪接和音乐的配合,使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通过剪辑手法的巧妙运用,可以增强观众的情感体验,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故事中人物的情感变化。
剪辑可以改变画面的时间和空间,使得故事中的情感表达更加丰富多元。
例如,在表现两个人物相爱过程中,可以通过剪辑手法将两个离散的场景进行交叉剪接,使得观众能够感受到两个人物之间的情感碰撞和渐近,增强观众对两个人物之间感情变化的共鸣和理解。
同时,音乐的运用也是剪辑中不可忽视的一个因素。
音乐可以给画面增加情感的厚重感,使剪辑的效果更加明显。
通过合理运用音乐,可以在剪辑切换的瞬间给观众带来强烈的情绪冲击。
浅谈大数据下影视剪辑艺术特点与发展趋势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对影视剪辑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文将通过浅谈大数据下影视剪辑的艺术特点与发展趋势来探讨这一主题。
其次,大数据技术使得影视剪辑更加精细化和精准化。
通过大数据分析,剪辑师可以更好地理解观众的反应和喜好,从而在剪辑过程中更好地把握观众的情感共鸣点和热点。
比如,通过分析观众的情绪数据,剪辑师可以合理调整剧情节奏和音乐配合,使观众更容易产生共鸣和代入感。
此外,大数据还可以分析观众对不同角色和情节的反应,从而帮助剪辑师进行更准确的选择和剪辑,满足观众的需求。
再次,大数据技术使得影视剪辑更加个性化和差异化。
通过大数据分析,剪辑师可以对不同观众群体进行个性化剪辑。
比如,对于不同地区、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的观众,剪辑师可以根据他们的喜好和习惯进行不同方式的剪辑,从而提高观众的观影体验和满意度。
此外,大数据还可以根据观众的历史观影记录和评价,为不同观众推荐适合他们口味的影视作品,从而提高观众的忠诚度和粘性。
最后,大数据技术为影视剪辑师提供了更多创作的可能性。
通过大数据分析,剪辑师可以发现潜在的创作机会和市场需求,从而创作出更具有创新性和独特性的作品。
比如,通过分析观众对特定题材、特定类型的作品的喜好,剪辑师可以针对这些需求进行创作,从而满足观众的追求和期待。
此外,大数据还可以分析不同观众群体对不同创作元素的喜好和反应,从而帮助剪辑师进行更有创意的尝试和创作。
综上所述,大数据技术对影视剪辑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得剪辑更加具有创作灵感、精细化和个性化。
随着大数据技术的不断发展,影视剪辑艺术也将呈现出更多的创新和突破。
未来,我们可以期待大数据技术带来更多的创作机会和可能性,从而丰富影视剪辑的艺术表达和观众体验。
大数据背景下影视剪辑的艺术特点与发展趋势摘要:当前,传统广播电视节目在互联网新媒体的冲击下,面临极大的生存压力和挑战,需要做出适当的改变以提高市场竞争力。
广播电视节目若想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必须依靠数字技术赋能视频剪辑,将各类创意剪辑的方法运用到广播电视节目中,提高广播电视节目的质量,为观众提供美的享受与视觉层面的冲击。
关键词:大数据;影视剪辑;艺术特点;发展趋势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也在逐步变得更加丰富。
而数字影像作品,作为满足人们文化与精神需求的重要方式,凭借创新性的技术手段,在数字影视的制作过程当中起到良好的实践效果。
同时,后期剪辑能够满足数字影像制作的具体要求,对相关素材进行重点标记,凭借专业的特效技术,展现良好的视听效果,有利于人们感受艺术文化的丰富魅力,促进影像领域的快速发展。
1影视剪辑艺术概述影视剪辑的步骤可分为初步剪辑、细致剪辑、精确剪辑。
初步剪辑按照剧本顺序对镜头进行机械衔接;细致剪辑则是在初步剪辑的基础上进行修正;精确剪辑则考虑了作品的整体结构与主题,运用创造性剪辑技巧进行综合调整。
影视剪辑的三大艺术要素分别为形象、动作与结构。
形象主要包括视觉形象、听觉形象、多种感官融合的影视化艺术形象,是观众对影视作品的直观感知。
动作则分为主体动作与镜头动作,剪辑者要准确把握镜头的流畅性与方向性。
结构作为作品的核心要素,具体可分为题材结构、剧情结构、时空结构,不同的框架结构决定影片剪辑的最终效果,奠定成型影片的主题。
其中,时空结构根据时间、空间等因素的不同,又可细分为剧作时空、现实时空、无限时空、有限时空、镜头组接时空等,它们支撑起影视剪辑艺术的基本架构,在影视艺术结构中占据重要地位。
同时,影视剪辑根据创作技巧可分为一般化剪辑与创造性剪辑。
一般化剪辑又被称为传统剪辑,是影视剪辑者必备的基础技能;创造性剪辑则需要剪辑者灵活运用三大艺术要素、选取恰当镜头,运用剪辑手段对作品进行拼接、整合,以获取高质量的剪辑效果。
《影视剪辑编辑艺术》复习资料1、1895年12月28日卢米埃尔兄弟公映了《火车进站》《水浇园丁》宣告了电影的诞生。
2、1927年10月第一部有声影片——美国的《爵士歌王》。
3、1935年第一部彩色影片《名利场》在美国问世。
4、1905年,谭鑫培主演的《定军山》,成为中国第一部影片。
5、1948年,戏曲片《生死恨》,是中国第一部彩色片。
6、1925年10月2日,英国人约翰•贝尔德发明了电视。
4、影视有三种基本时间是:事件时间;叙述时间;感受时间;1、当美国导演鲍特和格里菲斯运用分镜头进行拍摄之后,就产生了专门的剪辑工作。
2、从技术发展的角度看电影剪接已经和正在经历三个阶段:第一个是手工操作;第二个是机器操作;第三个是电脑操作(数码剪辑)。
3、1913年,《难夫难妻》标志着中国电影剪辑专业的诞生,张英是我国最早的电影剪接人员。
1、电影电视的三大艺术要素是:形象、动作、结构。
2、银幕屏幕形象包括视觉形象和听觉形象。
3、视觉形象又由人物形象和景物形象所构成。
4、听觉形象则分为音乐形象和音响形象。
5、主体动作包括内部动作、外部动作和语言动作。
8、影视艺术的动作,分为作画面主体动和摄影摄像镜头动作两大类。
2、1900年,威廉逊在影片《中国教会被袭记》中使追逐和救援的场面交替出现——这视为蒙太奇的第一次使用。
3、美国导演格里菲斯的影片《一个国家的诞生》使蒙太奇真正成为电影艺术独特的表现方法。
9、长镜头学派代表人物,法国电影理论家安德烈•巴赞。
他提出的“照相本体论”是长镜头学派的理论基础。
10、长镜头特点:保持时空的连续性和景物的清晰度,来保证、复原、再现生活的真实性。
11、长镜头以美国人罗伯特•费拉哈迪1916《北方的纳努克》为代表作品。
2、1956年,法国新浪潮导演戈达尔拍摄了影片《疲惫》(我国译为《筋疲力尽》),是使用跳切的代表作。
1、剪接点的选择分两大方面:一、画面剪接点;二、声音剪接点。
2、画面剪接点:动作,情绪,节奏剪接点。
1.电视电影的差别:在制作方面:1)电影是感光化学成像法,画面需要洗印加工。
它的特征是声话以不同方式运行:画面是间歇运转,声音是连续运转。
电视是电子扫描成像法,画面不用洗印。
她的特征是声画同时连续运转,声音与画面绝对同步,无空间距离。
2)电影以每秒24画格,以英尺计算长度。
电视每秒25帧,以时间计算长度。
3)电影摄影机既可以进行顺拍,也可以到拍,还可以进行变速拍摄,电视摄像机只能进行顺拍,不能倒拍,也不能进行变速拍摄。
4)电影画面附加技巧的运用,制作繁杂,时间长,成本高,难以保证技术质量。
电视画面附加技巧的运用,制作简易,时间段成本低,质量高。
5)电影字幕写定后不能随意更改,必须一次拍摄成功,否则有损技艺质量,电视字幕可以根据变动的需要,立即修改,随意增删,可以保证技艺质量。
在传播方面:1)电影在电影院放映。
电视可以独自一人观看也可以一家同时观看。
2)由于社会环境文化水平地理条件和时间季节方面的制约,影院放映影片有一定的局限性。
电视由于是卫星传播,已覆盖全球3)电影制作成本高,周期长,加之发行层次多,拷贝周转耗费时日,有时还要考虑安排上映当期,因此电影从筹划到创作到制作到发行到放映是一段漫长的时间,电视制作成本低,周期短,播放便捷,见效很快。
4)电影由于制作放映技术成熟,胶片感光性能优良,声音音质美妙,银幕宽大,多种音响立体环绕,因此影像声音俱佳,影院放映效果好,电视解像力弱,宽容度差,屏幕窄小,无立体声。
5)电影拷贝可以几百次放映,只要胶片不受到损伤,影片的音像自己量可以长期保存,影像任然清晰,声音任可保真。
电视的磁带如果多次转录,反复播放,音像质量就急剧下降,导致图像模糊变形,声音杂乱失真。
2.影视艺术的同一性:1)电影电视都是运用音像结合,时空复合的手段塑造视听形象的艺术,他们都是通过传播手段再现的声画合一的视听艺术,都是时间和空间综合为影像一体的时空艺术。
2)电影和电视都使用共同的艺术表现手段。
《影视剪辑艺术》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4646适用专业:广播电视编导学时总数: 48学时,理论学时: 16 实验学时:32学分:2。
0选用教材:《影视剪辑教程》姚争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7年11月第一版参考书目:《数字影视剪辑艺术与实践》李停战周炜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6年5月第一版一、课程说明《影视剪辑艺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包括影视剪辑基本理论、基本原理与方法、剪辑技巧与流程、等内容.主要采用课堂讲授和实验课程两种教学方式。
剪辑是影视创作过程中的基本技能。
通过讲授与实验,《影视剪辑》课程主要使学生正确认识剪辑的本质,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理解影视剪辑的功能和作用;掌握并能灵活运用常用的影视剪辑艺术方法;并通过学习,培养一定的艺术鉴赏力,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基础。
《影视剪辑艺术》课程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实验课程占总学时的二分之一。
通过实验课程,学生要具体掌握影视剪辑的原理和基本技能、影视剪辑的生理和心理学特性、剪辑的工作要求和流程、剪辑中时空形态的掌握、现代影视剪辑观念的建立等.《影视剪辑艺术》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在学习了《视频剪辑》、《电视编辑原理》等先修课程之后,必须选修的能够体现策划方向特色的专业课程,并为后续的《电视节目包装》等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该课程采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教师教授与学生研究性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考核方式:平时成绩(占30%)+期末作品(占70%)二、学时分配三、教学内容及教学基本要求第一章影视剪辑概述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应使学生在回顾影视剪辑发展史基础上做到:(1)了解影视剪辑的诞生与发展;(2)理解并掌握影视艺术的本体特性及其对剪辑的影响;(3)在对传统剪辑工艺与数字非线性编辑系统比较分析的基础上,理解并掌握数字时代下影视艺术制作流程及方法。
重点:了解数字非线性编辑系统的优势的基础上掌握数字非线性编辑系统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