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饮食作品赏析.ppt
- 格式:ppt
- 大小:145.50 KB
- 文档页数:6
|【教学内容】整合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猪肉颂》《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教学目标】以美食为引,品读诗词,走进苏轼的“美食世界”,感受他的潇洒、乐观、旷达。
【教学过程】一、导入师:同学们,什么样的人才能称得上是吃货呢?生:我认为吃货一定要能吃,会品。
为了吃,敢于尝试。
师:老师觉得吃的最高境界应该看苏轼,能证明苏轼是吃货的诗词很多,但我认为有一首最能证明。
(出示《惠崇春江晚景》,让生读一读。
)师:为什么是这首呢?生:从“正是河豚欲上时”读出他是个吃货,是个美食家,连河豚他都敢吃。
师:看来你课前找了不少资料,接下来聊聊河豚。
生:河豚肉味鲜美、营养丰富,很名贵,被誉为菜肴之冠,但它的卵巢、肝脏、肾脏、眼睛、血液中均含有剧毒,处理不当或误食,轻者中毒,重者丧命。
师:拼死吃河豚,为了吃一往无前,这才是真正的吃货。
师:江苏的扬中被称为“河豚之乡”,其实如皋才是河豚回游的第一站,很可惜,如皋错失了这个评选的机会,否则,苏轼怕也会来到如皋吃河豚并赋诗一首。
师:这是苏轼给惠崇的画所作的题画诗,可惜原画已经失传,但我们仍可以感受苏轼对河豚的情有独钟,让我们一起吟诵。
【设计意图:以学生感兴趣的“美食”为引,结合熟悉的《惠崇春江晚景》,抓住“正是河豚欲上时”中的“河豚”,品读诗人心情,感受苏轼的“美食家”之名。
】二、品出味道师:有人说,河豚这道菜成本太高,品家常小菜,能不能成为美食家呢?让我们走进他的《猪肉颂》。
猪肉颂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
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
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
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师:这儿有几个字不常见,先看准字音,再读一读。
谁来读?(生读)师:有几个字,不常用,读懂注释后,试着读懂全文。
(生读)师:这篇文章不难理解,谁来说一说意思?生:把锅洗干净,再放水,要少量,用文火烧。
不要急,慢慢等肉熟,到了一定的火候,就美味了。
黄州的猪肉真不错,价格像泥土一样便宜。
苏轼诗文中的饮食文化述析苏轼,一位中国文学史上的杰出人物,他的诗文不仅被人们传颂不已,更是蕴含着丰富的饮食文化。
通过他的作品,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古代的饮食风貌、烹饪技巧以及食物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
苏轼的诗文中,对食物和饮食的描绘常常生动而富有情趣。
例如,他的《东坡志林》中,记录了他对一道菜品的描述:“秋来霜叶满阶红,白发欺人各一天。
我少之时犹怕暑,老来无事转安心。
悠悠古事如流水,寂寂光阴付断琴。
客里偶然忘岁月,故人遥想发毛森。
”在这首诗中,他描绘了自己对秋天的印象,其中包含了对时节、老年、友情以及对光阴流逝的感叹。
而在他的《猪肉颂》中,更是以轻松诙谐的笔触描述了烹饪技巧和品鉴美食的方法,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苏轼的诗文中,蕴含着丰富的饮食哲学。
他在《东坡志林》中提出:“美食须有美器,则粗粮亦可成席。
”这句话表明了他对食物与器具之间协调性的重视,也体现了他对生活品质的追求。
同时,苏轼强调“慢食”的理念,倡导品味美食的过程应当放慢脚步,用心去感受食物的美味和其中的生活情趣。
在苏轼的诗文中,茶文化也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他对茶道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独到的见解,将茶视为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汲江煎茶》一诗中,他写道:“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
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
”诗中描绘了他亲自取水、煎茶的过程,以及他对茶道的精神追求。
苏轼还提倡茶与文的结合,经常在品茶时进行诗歌创作,使茶文化与文学创作相互融合、相得益彰。
苏轼的诗文中同样包含着丰富的酒文化。
他常常以酒为主题,创作了许多与酒有关的诗歌。
例如,《水调歌头》中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等。
这些诗篇中,苏轼以酒为媒介,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感慨、对友情和岁月的怀念。
酒在苏轼的诗文中也是友情的象征,体现了古人重情重义的价值观。
通过苏轼的诗文,我们可以看到其中蕴含的丰富饮食文化。
这些诗作不仅是文学艺术的瑰宝,更是研究古代饮食文化的重要资料。
苏轼黄州时期饮食文章的艺术特色探究【摘要】苏轼黄州时期饮食文章的艺术特色探究,是对苏轼在黄州时期所作的饮食文章进行深入分析与探讨。
在食材选取的独特性方面,苏轼善于挖掘当地特色食材,为其作品增添了独特的美食风味。
烹饪技艺的精湛体现了苏轼对烹饪的热爱与执着,同时也展现出他对美食的追求和对厨艺的重视。
对食物情感的表达,让读者感受到苏轼对美食的独特情感和对生活的热爱。
文学与美食的结合,使苏轼的作品不仅仅是对食物的描述,更融入了文学的艺术表现,增添了作品的艺术性和文学价值。
表现生活细节的艺术性让读者仿佛置身于当时的生活场景,感受到苏轼对生活细节的敏锐观察和表现力。
苏轼黄州时期饮食文章不仅展现出了他对美食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细致观察,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关键词】苏轼、黄州时期、饮食文章、艺术特色、食材选取、烹饪技艺、食物情感、文学、美食结合、生活细节、艺术性、综合艺术价值1. 引言1.1 苏轼黄州时期饮食文章的艺术特色探究苏轼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学家之一,他在黄州时期写下了许多关于饮食的文章,这些文章展现了他独特的艺术特色。
在苏轼的饮食文章中,可以看到他对食材选取的独特性。
他关注食材的来源、品质以及搭配,注重食材的新奇与特色,通过对食材的选择展现了他对美食的独特见解。
苏轼在烹饪技艺方面也表现出了精湛的技艺,他深谙烹饪之道,能够巧妙地掌握火候和调味,使得菜肴口感丰富,香气四溢。
他对食物情感的表达也令人动容,他常常将食物与情感相结合,通过对食物的描写展现出对生活的热爱与情感的投入。
苏轼在文学与美食的结合上也具有独特的创意,他将文学的表现形式运用到美食描写中,使得文章不仅展现了饮食的风貌,更富有诗意与趣味。
通过对生活细节的艺术性表现,苏轼将普通的饮食场景赋予了新的生命,展现了他对生活的独特见解与感悟。
苏轼黄州时期饮食文章的综合艺术价值正是在于这些独特的艺术特色的展现。
2. 正文2.1 食材选取的独特性苏轼在黄州时期的饮食文章中,对食材的选取展现了独特性。
文人与美食第一讲东坡的美食人生《老饕赋》庖丁鼓刀,易牙烹熬。
水欲新而釜欲洁,火恶陈而薪恶劳。
九蒸暴而日燥,百上下而汤鏖。
尝项上之一脔,嚼霜前之两螯。
烂樱珠之煎蜜,滃杏酪之蒸羔。
蛤半熟而含酒,蟹微生而带糟。
盖聚物之夭美,以养吾之老饕。
婉彼姬姜,颜如李桃。
弹湘妃之玉瑟,鼓帝子之云璈。
命仙人之萼绿华,舞古曲之郁轮袍。
引南海之玻黎,酌凉州之蒲萄。
愿先生之耆寿,分余沥于两髦。
候红潮于玉颊,惊暖响于檀槽。
忽累珠之妙唱,抽独蠒之长缲。
闵手倦而少休,疑吻燥而当膏。
倒一缸之雪乳,列百柂之琼艘。
各眼滟于秋水,咸骨醉于春醪。
美人告去已而云散,先生方兀然而禅逃。
响松风于蟹眼,浮雪花于兔毫。
先生一笑而起,渺海阔而天高。
参考译文:请来刀工第一的庖丁切菜、鲁菜的创始大师傅易牙主厨,为我炮制完美的一餐。
水质当然要求新鲜,矿泉水为上选,纯净水次之,锅碗瓢盆洗得干干净净才行。
用火应有变化,烧起柴来有文武之分,烹调决不是把食物由生变成熟那么简单。
复杂起来把食材又蒸又煮又晒,重复个数次,要不小火慢煎,这些功夫当今已少人问津。
猪颈肉又称猪青,这部分肉过火也不老,怎么对付都行,大闸蟹一肥,那对大钳吃起来最是过瘾。
樱桃、杏仁制甜品为上上上等,比西餐中拼命下奶高级得多。
贝壳和蚶类烫个半熟,是送酒的恩物;蟹以酒糟腌之,天下美味也。
好吃的食物,我这个老食客最喜欢了。
如果有音乐和美人的话就更满足了,两者兼得的方法是请美人用无价的古器奏乐,这些美人服饰华丽,犹如天仙,令你什么都想到,却又什么都不敢想。
梦幻之间,在夜光琉璃杯中注入上等的红酒,很容易入喉,连饮数杯面不改色。
喝至略有飘飘然,把自己当成皇帝老子,又是美人又是美酒,骨头哪有不酥掉的道理呢?一曲奏毕,美人告退。
虽然风花雪月、杯盘狼藉,但我从中领悟到禅意,笑嘻嘻地,已不知天高地厚《猪肉颂》净洗铛,少着水,柴头罨烟焰不起。
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
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
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
苏东坡的饮食世界苏东坡是北宋时代诗文书画无所不能、聪敏异常的奇才,也是一位美食之地眉州眉山走出来的美食家。
虽然他的为官之路非常坎坷,但为食之道却非常用心,这在一定程度上舒缓了他的人生旅程。
采得百花成蜜后不知辛苦为谁甜东坡到过许多地方,一方水土,一方风物,各地的饮食风尚都能引起他浓厚的兴趣。
东坡最初的为官之地是陕西风翔,那时遇到大旱,他在旱情解除后,命人宰羊做汤与民同庆,并写下“陇馔有熊腊,秦烹惟羊羹”的诗句。
后来他调任杭州通判,又与茶结缘。
有一次生病了,孤山寺的惠勤禅师教他一日饮浓茶数碗,痊愈后东坡在禅寺粉壁上题七绝云:“示病维摩元不病,在家灵运已忘家。
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七碗茶。
”后来他又写出“从来佳茗似佳人”的名句赞美茶,品茶的境界,似乎再没有超过他的了。
宋人在茶中寻趣,士大夫们以品茶为乐,比试茶品的高下。
唐庚有一篇《斗茶记》,记几个相知带来自家拥有的好茶,在一起比试高低,以为乐事。
东坡大约也是体验过这类游戏的,当然谁要真的得了绝品好茶,却又不会轻易取出斗试,因为舍它不得,所以东坡的《月兔茶》这样写道:环非环,块非块,中有迷离月兔儿,一似佳人裙上月。
月圆还缺缺还圆,此月一缺圆何年?君不见,斗茶公子不忍斗小团,上有双衔绶带双飞鸾。
不论是茶是酒是食,到了东坡那里,滋味都有些特别。
曾经有人馈送东坡六壶酒,结果送酒人在半路跌了一跤,全都洒光。
东坡虽然一滴酒没尝到,却风趣地以诗相谢。
诗云:“不谓青州六从事,翻成乌有一先生”,“青州从事”是美酒的代名。
东坡早年起就不喜饮酒,自称是个看见酒盏就会醉倒的人。
后来虽也喜饮,而饮亦不多。
他写过一篇《书东皋子传后》的文字,十分生动地描述了自己对饮酒所取的态度,大意如下:我虽有时整日饮酒,但加起来也不过五合而已。
不过我倒是极愿欣赏别人饮酒,一看到人们高高举起酒杯,缓缓将美酒倾入口腔,自己心中便有如波涛泛起,浩浩荡荡,我所体味到的舒适,自以为远远超过了那饮酒之人。
东坡肉之饮食与文化苏轼,号苏东坡,是我国北宋时期闻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
他不仅在诗文、书法、绘画上造诣很深,而且对医学、考古、水利等诸方面均有独到的见解。
并对膳食、烹饪亦颇有研究,可谓知味善尝,既会吃,又会做,是一位闻名的烹饪学家和美食家。
以其别号东坡命名的菜点很多,且流传有不少的趣闻轶事,其中尤以名肴“东坡肉”的传说最为广泛。
并以其不凡的来历,响誉古今。
北宋元丰二年十二月(公元1080年初),苏轼因“乌台诗案”受挫,被贬至黄州任协团练副使。
由于贬职,每月薪俸不多,生活不宽裕。
后经老友马正卿为他请得黄州城东旧时营防废地数十亩,让他在那里亲自带人开垦耕种。
于次年的冬雪天,苏轼即乔居黄州坡东坡躬耕,在荒地树林里筑起了一间草房,并在房壁上绘上雪景,名日“东坡雪堂”,因而自号“东坡居士”。
在这里除常与人赋诗下棋外,闲暇时便研究起烹饪技术,还亲自烹制各式菜肴。
经常与友人一起吟诗唱酬,煮肉喝酒,借以发泄政治上失意苦闷。
苏东坡的烹调,以红烧肉最为拿手。
他曾作诗介绍他的烹调经验是:“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
”不过,烧制出被人们用他的名字命名的“东坡肉”,据传那还是他第二次回杭州作地方官时发生的一件趣事,不过不管东坡肉起源于湖北黄州还是杭州,它带给我们后人带来的饮食文化意义是深远的。
下面带来杭州版本的起源。
那时西湖已被葑草湮没了大半。
他上任后,发动数万民工除葑田,疏湖港,把挖起来的泥堆筑了长堤,并建桥以畅通湖水,使西湖秀容重现,又可蓄水灌田。
这条堆筑的长堤,改善了环境,既为群众带来水利之益,又增添了西湖景色。
后来形成了被列为西湖十景之首的“苏堤春晓”。
当时,老百姓赞颂苏东坡为地方办了这件好事,听说他喜欢吃红烧肉,到了春节,都不约而同地给他送猪肉,来表示自己的心意。
苏东坡收到那么多的猪肉,觉得应该同数万疏浚西湖的民工共享才对,就叫家人把肉切成方块块,用他的烹调方法烧制,连酒一起,按照民工花名册分送到每家每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