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药用植物栽培学的概念和主要特点
- 格式:doc
- 大小:39.00 KB
- 文档页数:3
药用植物栽培第一章1、药用植物栽培学的特点(1)药用植物种类繁多,栽培技术涉及学科广(2)多数药用植物栽培的研究处于初级阶段(3)药用植物栽培对产品质量要求的特殊性(4)药材市场的特殊性2、中国第一部医书:《黄帝内经》世界上最古的一部本草:《神农本草经》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药典:《新修本草》苏敬3、腐殖质:土壤有机质是植物残体、枯枝、落叶、残根等和动物尸体、人畜粪便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产生的一种黑色或暗褐色胶体物质,称为腐殖质。
4、土壤肥力:是指土壤供给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需水、肥、气、热的能力。
(自然肥力和人为肥力)5、有效肥力:自然肥力和人为肥力在栽培植物当季产量上的综合表现,称为土壤的有效肥力。
6、生物产量:是指药用植物在全生育期内通过光合作用和吸收作用,即通过物质和能量的转化所生产和积累的各种有机物的总量。
7、经济产量:药用植物中可供直接药用或供制药工业提取原料的药用部位的产量。
8、经济系数或收获指数:经济产量占生物产量的比例,即生物产量转化为经济产量的效率,称为经济系数或收获指数。
产量=生物产量×经济系数9、评价药用植物品质的指标:化学成分、农药残留物与重金属等等外源性有害物质、色泽、质地、大小与形状10、初生代谢产物:是维持细胞生命活动所必需的,如糖类、氨基酸、脂肪酸等。
11、次生代谢产物:是指植物中一大类并非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小分子有机化合物,其产生和分布通常有种属、器官组织和生长发育期的特异性。
12、次生代谢产物的四条生源途径:莽草酸途径、氨基酸途径、乙酸(通过丙二酸单酰辅酶A)途径、甲瓦龙酸途径13、对药用植物经济产品外观性状、质地和气味的影响因素(1)植物种类、品种的遗传性和外界环境条件(2)采收季节、时间(3)采收后产地加工方法14、对药用植物有效成分积累的影响因素药用植物遗传物质、生长年限、物候期、不同器官与组织、环境条件、栽培技术与采收加工的影响第二章1、种植制度的含义: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组成、配置、熟制与种植方式的综合。
药用植物栽培学复习药用植物栽培学第一章绪论第一节药用植物栽培学的性质、任务及特点一、药用植物栽培学的性质1.药用植物:是指含有生物活性成分,用于防病、治病的植物。
其中渗透多门学科的知识,如植物生理、生态、保护、育种、遗传、土壤、肥料、气象、真菌、药用植物、中药化学、中药资源等学科。
药用植物栽培学研究内容主要包括药用植物的产地和生态环境、种质资源和良种繁育、药用植物的生物学特性及生理生态学特点、规范化栽培技术、优质高产的田间管理、无公害的病虫害防治、中草药的质量控制、采收加工和贮运等。
三、药用植物栽培学的特点1、药用植物种类繁多,栽培技术涉及学科范围广。
2、多数药用植物栽培的研究处于初级阶段。
3、药用植物栽培对产品质量要求的特殊性4、中药材的道地性与特产栽培道地药材:指大家公认的、生长于某特定地区的、质量优良和疗效好的正品药材。
全国道地药材约有200种,约占常用药材的2/5。
5、药材市场的特殊性药材市场与一般农产品的市场不同,药材生产的服务对象是中医院、中药制药企业等。
第二节药用植物栽培的历史和现状现在药用植物栽培存在的主要问题:1.种质资源退化问题突出。
2.农药残留和重金属污染问题。
3.中药材产地不同引起质量差异。
4.产地采收加工缺乏统一的规范与标准。
5.野生或珍稀濒危中药资源破坏严重。
第三节药用植物规范化生产与发展方向1、GAP的概念:中药材GAP是《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试行)》(GoodAgriculturalPracticeforChineseCrudeDrugs)此过程的简称。
是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组织制定并负责组织实施的行业管理法规。
中药材GAP的研究对象是药用植物、药用动物及其赖以生存的环境(包括各生态因子),也包括人为的干预。
所谓中药材的生产全过程,以植物药为例,即指从种子经过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到形成商品药材(产地加工或加工的产物)为止的过程。
此过程一般不包括饮片炮制,一般炮制可看作是中药制剂的前处理。
药用植物的特点与栽培[转]2011-08-08 13:05:15| 分类:植物开发| 标签:金农服务|字号大中小订阅本文引用自林元鹤《药用植物的特点与栽培》第一节药用植物的特点及分类一、药用植物的特点我国人民习惯把中医用以防病治病的药物统称为中药,而把民间流传的用以防病治病的药物统称为草药。
许许多多草药在长期实践中证明疗效显著,被中医认可并应用,许多草药都被收载在“本草”之中,所以,就有了中草药之称。
在商品经营和流通中,把化学合成药物及其制品称作西药,把来自天然的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及其制品统称中药,简称药材。
把中药称为药材和另一个原因是,药材含义中还包括西医应用的天然药物(如洋地黄、麦角等)。
在医药教育和科研机构中,把药材称作生药。
药用植物栽培是研究药用植物生长发育规律,探索提高药用品质、产量和学科,是农业科学中作物栽培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渗透着多门学科,如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土壤及土壤肥料学、农业气象学、农业生态学、耕作学、育种学等等,是一门综合性的生产科学。
药用植物栽培是指药用植物的选地、整地、播种、育苗、移栽、管理、采收、产地加工等整个生产过程。
具有不同于粮、油、棉作物的特点。
第一,药用植物栽培的产品——药材,是用于防病、治病和保健的,必须质量第一;它的有效成份、性味、形态及等级、规格、质地都必须符合国家药典、卫生部药品规定。
第二、药用植物栽培分布有很强的地域性,不同地区栽植将对品质有很大影响。
形成这种地区性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不同的药用植物对生态环境有不同要求。
第三、药用植物的栽培技术性强。
它的种植管理和加工技术,常常是独特的,繁殖方法几乎包括了植物界全部繁殖方法。
药用植物的繁殖种子(有性繁殖)、营养繁殖和单性和繁殖(孢子繁殖)等。
二、药用植物栽培的意义中药是祖国医药学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中药绝大部分是野生和栽培植物,来源丰富,价格便宜,使用简单,不仅对预防和治疗疾病有特殊疗效,而且还有补益身体的功能。
简述药用植物栽培的特点1.引言1.1 概述概述药用植物栽培是指通过人工方式种植和管理植物,以获取其药用价值的过程。
药用植物一直以来都是人类获取药物的重要来源,对人类健康和医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药用植物栽培具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要求,需要综合考虑植物的生物学特性、生长环境和管理技术等方面的因素。
在药用植物栽培中,为了提高植物的产量和品质,需要对种植的植物进行精细的管理。
这包括选择适宜的品种和种苗、优化生长环境、合理施肥和灌溉等。
此外,还需要注意植物的疾病虫害防治和药材采收和加工等环节,以保证药用植物的质量和药效。
与其他农作物相比,药用植物栽培具有一些独特的特点。
首先,药用植物对生长环境的要求比较严格,如光照、温度、湿度等因素对其生长和药效有着重要的影响。
其次,药用植物的生长周期较长,需要投入较长的时间和资源来培育和管理。
同时,药用植物通常对土壤的要求较高,对土壤养分和pH值等有一定的要求。
药用植物栽培的特点也决定了它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和风险性。
如生长环境的变化、病虫害的发生等都可能会对药用植物的产量和品质产生影响。
因此,栽培者需要具备丰富的经验和技术知识,以应对各种不利因素带来的挑战。
总体而言,药用植物栽培是一项复杂而有价值的工作。
通过深入研究和实践经验的积累,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药用植物的生长规律和管理技术,提高药用植物的产量和品质,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是指文章整体的组织框架和布局方式,它对于读者的阅读体验和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主要通过以下几个要点来组织文章结构。
首先,在引言部分之后,正文部分将详细讨论药用植物栽培的特点。
正文部分分为三个要点,分别是第一个要点、第二个要点和第三个要点。
在第一个要点中,我们将介绍药用植物栽培的基本情况,包括栽培对象、选择适宜的生长环境和条件以及栽培的基本原则。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介绍,读者可以初步了解药用植物栽培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要素。
药用植物栽培学:就是研究药用植物栽培的学科,研究药用植物生长发育、药用植物部位的品质、产量形成的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之间的关系,实现优质、高产、稳产、高效的规范化栽培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
药用植物栽培:从种植环境选择开始,导播种、田间管理、采收、产地加工等整各生产过程。
药用植物栽培的特点:1栽培种类多,学科范围宽2多数药材的生产、研究处于开发利用的初级阶段3药材生产对产品质量性状要求严格4药材生产地道性强5药材生产计划的特殊性。
地道药材:就是传统中药材具有特定的种质、特定的产区或特定的生产技术和加工方法所生产的中药材:地上茎的变态:1叶状茎和叶状枝(仙人掌、天门冬);2刺状茎(山楂、皂荚);3茎卷须(恬楼、丝瓜)。
药用植物茎的生长,其生长习性:1立直生长;2缠绕生长;3攀援生长;4匍匐生长。
温度、光照、水分等生态条件常可影响根冠比值。
生态因子可划分为: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和生物因子。
生态因子和生活因子的区别:其中日光、热量、水分、养分、空气等是药用植物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缺少其中任何一个,药用植物就无法生存,这些不可缺少的因子又称为药用植物的生活因子或生态因子。
三基点:最低温度、最适温度、最高温度。
药用植物对温度的要求,可分为:1耐寒的药用植物;2半耐寒的药用植物;3喜温的药用植物4耐热的药用植物。
药用植物种类不同,对光照强度的要求也不同,通常分为阳生、阴生,和中间型植物。
药用植物兑水的适应性及方式:1旱生植物;2湿生植物;3中生植物;4水生植物。
*土壤处在正常含水量的条件下,根系入土较深;在潮湿土壤中,药用植物根系不发达,多分布于浅层土壤中,而且生长缓慢。
在干旱条件下,药用植物根系下扎,入土较深。
药材品质的内涵:药材的品质包括内在质量和外观形状。
内在质量是指药用成分或有效成分的多少,有无农药残留;外观性状指药材的色泽、质地、大小和形状。
目前已明确的药用成分有:糖类、苷类、木脂素类、萜类、挥发油、鞣质类、生物碱类、氨基酸类、多肽、蛋白质和酶、脂类、有机酸类、木之泪、植物色素类、无机成分等。
药用植物栽培第一章1、药用植物栽培学的特点(1)药用植物种类繁多,栽培技术涉及学科广(2)多数药用植物栽培的研究处于初级阶段(3)药用植物栽培对产品质量要求的特殊性(4)药材市场的特殊性2、中国第一部医书:《黄帝内经》世界上最古的一部本草:《神农本草经》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药典:《新修本草》苏敬3、腐殖质:土壤有机质是植物残体、枯枝、落叶、残根等和动物尸体、人畜粪便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产生的一种黑色或暗褐色胶体物质,称为腐殖质。
4、土壤肥力:是指土壤供给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需水、肥、气、热的能力。
(自然肥力和人为肥力)5、有效肥力:自然肥力和人为肥力在栽培植物当季产量上的综合表现,称为土壤的有效肥力。
6、生物产量:是指药用植物在全生育期内通过光合作用和吸收作用,即通过物质和能量的转化所生产和积累的各种有机物的总量。
7、经济产量:药用植物中可供直接药用或供制药工业提取原料的药用部位的产量。
8、经济系数或收获指数:经济产量占生物产量的比例,即生物产量转化为经济产量的效率,称为经济系数或收获指数。
产量=生物产量×经济系数9、评价药用植物品质的指标:化学成分、农药残留物与重金属等等外源性有害物质、色泽、质地、大小与形状10、初生代谢产物:是维持细胞生命活动所必需的,如糖类、氨基酸、脂肪酸等。
11、次生代谢产物:是指植物中一大类并非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小分子有机化合物,其产生和分布通常有种属、器官组织和生长发育期的特异性。
12、次生代谢产物的四条生源途径:莽草酸途径、氨基酸途径、乙酸(通过丙二酸单酰辅酶A)途径、甲瓦龙酸途径13、对药用植物经济产品外观性状、质地和气味的影响因素(1)植物种类、品种的遗传性和外界环境条件(2)采收季节、时间(3)采收后产地加工方法14、对药用植物有效成分积累的影响因素药用植物遗传物质、生长年限、物候期、不同器官与组织、环境条件、栽培技术与采收加工的影响第二章1、种植制度的含义: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组成、配置、熟制与种植方式的综合。
第一章绪论1.药用植物栽培学:研究药用植物生长发育规律及其人工调控技术,提高药材品质和产量的一门技术。
2.道地药材:指传统中药材中具有特定的种质、特定的产区和特定的栽培技术及加工方法所生产的货真质优的中药材,其产品质优,质量稳定,疗效可靠。
3.中药材GAP:是《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试行)》)此过程的简称。
4.SOP:各中药材生产基地应根据中药材GAP精神,综合考虑栽培区品种适宜性、技术状态等因素,制定出切实可行、符合GAP要求的具体药材品种生产技术规程,即标准操作规程(standard operating procedure, SOP)。
5.药用植物栽培的特点:栽培种类繁多,栽培技术复杂;多数药用植物的栽培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中药材多具有鲜明的区域性分布特性,即所谓的道地性;注重产量更重视质量。
6.简述中药材GAP的主要内容。
(1) 产地生态环境(2) 种质及繁殖材料(3) 栽培与养殖管理(4) 收获(5) 初加工或称产地加工(6) 包装(7) 运输与贮藏(8) 质量管理(9) 人员及设备(10) 文件管理。
第二章药用植物的生长于发育1.光周期反应:植物对于日照长度的反(在特定时期开花)。
分为长日照植物(短夜植物),只有在日照长于其临界日长度时才成花(每种植物成花都有一个极限日长度,称为临界日长度或临界光周期)、短日照植物(长夜植物):只有日照短于临界日长度时才成花、中日性植物:植物成花不受日长度影响。
2.春化现象:秋冬播种的冬性植物在种子发芽或苗期生长阶段需要经受一段时期的低温,到第二年才能和春播植物一样正常生长发育、开花结实的现象称为春化现象。
如春小麦、板蓝根等。
3.物候:自然界中的生物受气候及其他环境因素周期性变化的影响而出现的学习现象。
4.顶端优势:正在生长的顶芽对位于其下的腋芽常有抑制作用,只有靠近顶芽下方的少数腋芽可抽成枝,其余腋芽则处于休眠状态。
当顶芽受损或被摘除,腋芽即可萌发成枝。
中药现代化与药用植物栽培大全第一篇:中药现代化与药用植物栽培大全中药现代化与药用植物栽培程惠珍(中国医科院药植所)一、药用植物栽培的概念及意义二、药用植物栽培的特点三、中药材生产面临的问题及应采取的战略四、对本学科中、近期重点研究领域的设想一、药用植物栽培的概念及意义1.药用植物和药用植物栽培学药用植物(medicinal herbs)含有生物活性成分,是中医中药的物质基础,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用途日益扩大。
药用植物栽培学(principle medicinal crop production)研究药用植物生长发育规律,产量、质量构成因素及其与环境条件相适应的调控途径,以其理论和技术来指导,使作物获得高产、优质、低耗、高效的一门科学。
2.药用植物栽培是保护、扩大、再生产药用植物资源的最有效手段1992年,联合国召开的“世界环境与发展”会议上通过的《21世纪议程》文件,其核心是强调环境与发展的可持续性,即在保护环境和生态不受破坏、资源可永续利用的前提下发展经济,这是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共同面临的迫切课题。
英国《金融时报》1997年1月27日发表题为“联合国就世界资源使用情况发出警告”,世界对自然资源的消耗速度超过自然资能再生产的速度,呼吁悬崖勒马扭转环境恶化。
保护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成为21世纪全人类共同的中心问题。
药用植物引种栽培是中药资源保护、扩大、再生最有效手段,也是目前生产的主要方法。
我国可供药用的植物已鉴定的有9000多种,其中常用的500多种,需求量大,主要依靠栽培的200多种,年产量约2.5亿公斤,占中药材收购量的30%左右。
野生引为家种的如天麻、黄芩、细辛、甘草、五味子、桔梗、半夏、百合、何首乌、山茱萸、栀子、绞股蓝、石斛等;引种国外的如颠茄、洋地黄、蛔蒿、番红花、水飞蓟、小蔓长春花,特别是南药如金鸡纳,白豆蔻、丁香、马钱、安息香、古柯、儿茶,过去依赖进口,许多已引种成功。
我国的药用植物无论是品种数量或是种植规模均处世界领先。
简述药用植物栽培学的概念和主要特点1.简述药用植物栽培学的概念和主要特点?药用植物栽培学是研究药用植物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采取栽培技术措施以达到稳产、优质、高效为目的的一门应用学科1药用植物种类繁多,栽培技术涉及学科范围广2多数药用植物栽培的研究处于初级阶段3 药用植物栽培对产品质量要求的特殊性4 中药材的地道性5药材市场的特殊性4.概述中药材GAP的研究对象和主要研究内容?中药材GAP是《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简称.1.阐述植物生长的Logistic曲线的含义及其意义?当植物生长到一定阶段后,由于内部和外部环境(包括空间、水、肥、光、温等条件)的限制,使植物生长的基本的方式呈现“慢—快—慢”的“S”形变化曲线,这种曲线称为植物生长的Logistic曲线。
这种生长速度呈周期性变化所经历的三个阶段过程称为生长大周期,或称大生长周期(grand period of growth)。
利用这些关系,可以通过栽培措施控制产品器官(块茎、果实等)的生长速度及生长量,以达到高产的目的。
植物生长周期的规律表明,任何需要促进或抑制生长的措施都必须在生长速度达到最高前实施用,否则任何补救措施都将失去作用。
2.简要介绍碳氮比假说及其意义?体内糖类与含氮化合物的比值(即C/N)高时,植株就开花;而比值低时,植株就不开花即通过控制肥水的措施来调节植物体内的C/N,从而适当调节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 在果实类木本药用植物栽培管理中,可利用砍伤或环剥树皮等方法,使上部枝条累积较多糖分,提高C/N,促进花芽分化而提高产量。
3.概述植物个体发育过程?植物从种子萌发开始到再收获种子为止的过程称为个体发育1.种子时期指从种子的形成至开始萌发的阶段。
2.营养生长时期指植株的根、茎、叶等营养体生长旺盛期、休眠期。
3.生殖生长时期指植物在营养生长基础上,内部开始发生一系列质的变化,逐渐转向生殖生长,孕蕾、开花、结实。
药用植物栽培学的定义及研究意义
药用植物栽培学是一门从事研究药用植物栽培和育种的理论、技术、实践及其相关领域的学科。
它着眼于药用植物的高效栽培、良种选择、高产增效、病虫害控制等技术,以及药用植物栽培的经济性、社会性、环境友好性。
药用植物栽培学的研究内容丰富,包括药用植物的分类和特性、药用植物的栽培和育种技术、药材病虫害的防治技术、农艺技术和机械技术等。
这些研究内容能够为药用植物的高效栽培提供可靠的理论和实践指导。
药用植物栽培学的研究对于促进中国药用植物产业的快速发展
具有重要意义。
它不仅可以提高药用植物产量,提高产品质量,更可以提高药用植物种类,从而满足人们对药用植物的不断增长的需求。
药用植物栽培学的研究可以使药用植物栽培技术更加完善,从而促进药用植物栽培的科学化、规模化发展。
药用植物栽培的特点
药用植物栽培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 选择性种植:药用植物栽培一般需要根据植物的产地、生态环境和生长要求,选择适宜的种植地点和土壤条件,并选用适合的品种进行种植。
2. 精细管理:药用植物栽培过程中需要进行精细管理,包括对植物的水分、温度、光照、肥料、病虫害防治等进行控制和调节,以确保植物的生长和发育符合药用品质要求。
3. 有机耕作:药用植物栽培多采用有机耕作方法,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保证植物的纯度和质量,符合药品安全标准与要求。
4. 采收时机:药用植物的采收时机十分重要,通常会根据不同植物的生长周期、药用部位和药物成分的积累情况,选择最佳的采收时间,以保证药用部位的有效成分含量较高。
5. 加工与贮藏:药用植物在采收后需要进行加工和贮藏,包括干燥、提取、浸泡等处理方式,以保持药用植物的药效和稳定性,并确保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总之,药用植物栽培需要综合考虑植物的生态环境要求、栽培管理措施、采收时机以及加工贮存方法,以确保植物的药用品质和安全性。
药用植物的栽培特点
药用植物的栽培对环境条件要求严格。
气候和土壤是影响药用植物生长发育的主要环境条件。
各种药用植物对光照、温度、水分、空气、等气候因子及土壤条件的要求不同。
如薄荷喜阳光充足,蓓蕾开花期天气晴朗,可提高含油量;槟榔、古柯、胡椒在高温多湿的地区才能开花结实;泽泻、菖莆要求低洼湿地才能生长;麻黄、甘草、芦荟的抗旱力强,多分布于干燥地区;麦冬和宁夏枸杞喜碱性土壤,厚朴和栀子喜酸性土壤;以根及地下茎入药的种类,宜在肥沃疏松的砂壤土或壤土中种植等。
因此,不少药用植物只能分布在一定的地区,如人参产于吉林,三七产于广西、云南等,这些产区的产品质量好、产量高,用于临床疗效也好。
在扩大生产进行引种驯化时,新引种地的环境条件与原产地差异不大易于获得成功;如差异大则须通过逐步驯化的方法。
在中国各省区间引种及野生变家种成功的有地黄、红花、薏苡、天麻、桔梗、丹参等百余种;从国外引种成功的有颠茄、洋地黄、番红花、槟榔、金鸡纳树等数十种。
药用植物的栽培特点主要表现在:①栽培季节性强。
大多数种类的栽种期只有半个月至一个月左右,川芎、黄连等栽种期只有几天到半个月。
②田间管理要求精细。
如人参、三七、黄连需搭荫棚调
节阳光,忍冬、五味子等需整枝修剪。
③须适时采收。
如黄连需生长5~6年后采收、草麻黄生长8~9月后采收的有效成分含量高,红花开花时花冠由黄色变红色时采收的质量最佳。
此外,药用真菌类植物如银耳、茯苓、灵芝等,还要求特殊的培养方法和操作技术。
••••••••••••••当前位置:›药用植物栽培学药用植物栽培学第一章绪论第一节药用植物栽培学概念、内容和特点中药材是中医学的物质基础,包括药用植物、药用动物、药用菌物及矿物药材,其中药用植物为主要来源。
而药用植物栽培在保证药材质量和供应、满足中医临床和中药制药的需求中起着重要作用。
一、概念药用植物是指含有生物活性成分,用于防病、治病的植物。
药用植物栽培学是研究药用植物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采取栽培技术措施以达到稳产、优质、高效为目的的一门应用科学,其研究对象是各种药用植物的群体。
根据药用植物不同种类和品种要求,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采取与之相配套的栽培技术措施,充分发挥其遗传潜力,探讨并建立药用植物稳产、优质、高效栽培的基本理论和技术体系,实现中药材质量“安全、有效、稳定、可控”的生产目标。
二、内容药用植物栽培要掌握与药用植物群体、环境及措施有密切关系的各种知识(生物学、植物生理学、植物生物化学、农业生态学、农业气象学、土壤学、农业化学和植保及计算机等)。
中药材质量的控制是多成分、多指标的,强调其活性成分或活性成分的组合及防病治病的实际效果。
药用植物栽培还要与与药物化学、药理学、临床医学、制药学等多学科协作研究,实现中药材生产的管理规范化、技术指标化、产品标准化。
三、特点1、药用植物种类繁多,栽培技术涉及学科范围广我国药用植物有11 000多种,其中常用中药约500余种,依靠栽培的主要药用植物有250种左右。
它们的生物学特性各异,栽培方法各不相同。
在粮食作物、蔬菜、果树、花卉、林木或食用菌中,许多也具有药用价值。
2、多数药用植物栽培的研究处于初级阶段《诗经》记载有枣、梅既供果用,又可入药。
然而,该学科体系建立只有40多年。
目前,多数药用植物栽培沿用传统种植技术,依靠药农的经验进行生产,积极开展药用植物的栽培、育种技术等多方面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简述药用植物栽培学的概念和主要特点?
药用植物栽培学是研究药用植物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形成
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采取栽培技术措施
以达到稳产、优质、高效为目的的一门应用学科
1药用植物种类繁多,栽培技术涉及学科范围广
2多数药用植物栽培的研究处于初级阶段
3 药用植物栽培对产品质量要求的特殊性
4 中药材的地道性
5药材市场的特殊性
4.概述中药材GAP的研究对象和主要研究内容?
中药材GAP是《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简称.
1.阐述植物生长的Logistic曲线的含义及其意义?
当植物生长到一定阶段后,由于内部和外部环境(包括空间、
水、肥、光、温等条件)的限制,使植物生长的基本的方式呈现“慢—快—慢”的“S”形变化曲线,这种曲线称为植物生长的Logistic曲线。
这种生长速度呈周期性变化所经历的三个阶段过程称为生长大周期,
或称大生长周期(grand period of growth)。
利用这些关系,可以通过栽培措施控制产品器官(块茎、果实等)的生
长速度及生长量,以达到高产的目的。
植物生长周期的规律表明,任何
需要促进或抑制生长的措施都必须在生长速度达到最高前实施用,否则
任何补救措施都将失去作用。
2.简要介绍碳氮比假说及其意义?
体内糖类与含氮化合物的比值(即C/N)高时,植株就开花;而比值
低时,植株就不开花即通过控制肥水的措施来调节植物体内的C/N,
从而适当调节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 在果实类木本药用植物栽培管理中
,可利用砍伤或环剥树皮等方法,使上部枝条累积较多糖分,提高C/N,促进花芽分化而提高产量。
3.概述植物个体发育过程?
植物从种子萌发开始到再收获种子为止的过程称为个体发育1.种子
时期指从种子的形成至开始萌发的阶段。
2.营养生长时期指植株的根
、茎、叶等营养体生长旺盛期、休眠期。
3.生殖生长时期指植物在营
养生长基础上,内部开始发生一系列质的变化,逐渐转向生殖生长,
孕蕾、开花、结实。
这一时期可分为花芽分化期、开花期、结果期。
4.例举说明植物生长发育的相关性?
1顶芽与侧芽、主根与侧根的相关性
2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的相关性
3 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相关性
4极性与再生
5.简要介绍温度、光照、水分对药用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植物生长和温度的关系存在“三基点”——最低温度、最适温度、
最高温度。
超过两个极限温度范围,植物生理活动就会停止,
甚至全株死亡。
1药用植物对温度的要求
2高温和低温的障碍
3春化作用
其一,光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其二,光能调节
植物整个的生长和发育的过程1光照强度对药用植物生长发育
的影响 2 光质对药用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3光周期的作用
水不仅是植物体的组成成分之一,而且在植物体生命活动的各
个环节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它是原生质的重要组成成分,同时还直接参与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有机质的合成与分
解过程;其次,水是植物对物质吸收和运输的溶剂,水可以维持
细胞组织紧张度(膨压)和固有形态,使植物细胞进行正常的生长、发育、运动。
所以,水分是药用植物生长发育必不可少的环
境条件之一。
1药用植物对水的适应性2药用植物的需水量和需
水临界期3旱涝对药用植物的危害
7.简要介绍营养元素对药用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N素充足时,植物枝叶茂盛,叶色浓绿,光合作用旺盛,制造有机物质能力强,营养体生长健壮,为优质高产打下了物质基础
P能加速细胞分裂和生殖器官的发育形成,增施P肥,可以防止落花落果,增强植株抗病、抗逆能力。
K能增强植物的光合作用,促进糖类的形成、运转和贮藏,促进
N的吸收,加速蛋白质的合成,促进维管束的正常发育,抗倒伏
,抗病虫害,促进块根块茎的发育,使果实种子肥大、饱满、品质好
8.我国药用植物品质的评价标准是什么?影响品质形成
的因素有哪些?
一般采用两种指标:
一是化学成分,主要指药用成分或活性成分的多少,以及有
害物质如化学农药、有毒金属元素的含量等;
二是物理指标,主要是指产品的外观性状,如色泽(整体外
观与断面)、质地、大小、整齐度和形状等。
(1)药用植物遗传物质的影响
(2)药用植物生长年限的影响
(3)药用植物物候期的影响
(4)药用植物不同器官与组织的影响
(5)药用植物环境条件的影响
(6)药用植物栽培技术与采收加工的影响
1.简述种植制度的概念及其意义。
它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耕地上作物的组成、配置、熟制与
种植方式的综合
种植制度不仅具有宏观布局功能,而且具有微观技术调节功能,
合理的种植制度可以对一个单位(农户或地区)的土地资源合
理利用并可优化种植业结构,实现该地区农业生产高效可持续发展。
2.如何制定药用植物生产布局的方法与步骤?
1.满足需求原则确定植物布局必须满足人类对农产品
(包括药材)的需求,这是农业生产的主要动力与目标。
2生态适应原则生态适应是植物布局的基础。
3.可行原则确定种植植物的种类、品种、熟制和面积
等必须符合当地的自然、社会条件和市场需求
4.生态平衡原则在进行栽培植物布局中,必须注意用
地与养地相结合,农田开发与生态保护并重,农、林、牧
、副、渔各业协调发展,从而达到布局合理、经济高效、
生态平衡和持续发展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