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岁老人一辈子没住过院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2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110岁老寿星长寿只因这五种生活方式
导语:家住成都的钟婆婆在日前度过了人生中第110个春秋,钟婆婆生于晚清至今为止已经110岁了,钟婆婆有子孙170人,其中同样不乏长寿老人,家庭和
家住成都的钟婆婆在日前度过了人生中第110个春秋,钟婆婆生于晚清至今为止已经110岁了,钟婆婆有子孙170人,其中同样不乏长寿老人,家庭和睦子孙绕膝,享受天伦之乐,想必是所有人的追求,同样能够像钟婆婆这样活上数百岁,也是人们十分想要的,钟婆婆长寿的秘密是什么呢?
长寿的秘密
追求长寿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但想要如同钟婆婆这样获得长寿可不简单,下面就让我们来看一看钟婆婆的“长寿经”吧。
一、适当的运动
适当的运动是钟婆婆能够获得长寿的原因之一,可能有人会疑惑钟婆婆做了哪些运动,能够影响到寿命呢?我们了解到钟婆婆是一个闲不住的人,在家中同样会做许多家务活,而这就是一种运动。
很多人认为运动就是跑步、踢球、健身,其实不然,人在日常生活中散步、做家务都是一种运动,通过做运动能够让身体更加健康,减少疾病出现的几率,寿命自然就能够得到保证,因此想要获得长寿不妨多做运动哦。
二、开朗的心情
我们可以看到钟婆婆是一个慈眉善目的老人,而有着这种面相的人往往心胸十分开阔,带来的便是一直都能够保持良好的心情,而心情这种因素看似对于健康毫无影响,其实和人体却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
如人们常说:“笑一笑十年少”,这里的笑不仅是开怀大笑这样的简
生活常识分享。
空巢老人的生活现状与特点-关爱空巢老人论文空巢老人的生活现状与特点摘要: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和医疗技术的提高,人们的身体状况得到了加强,平均寿命也得到了延长,由于我国独生子女家庭众多,使人口老龄化趋势愈发明显,而青壮年迫于生计出外打工,使得“空巢老人”数量急剧增多,已经成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
本文从“空巢老人”的含义,出现原因,现状,特点与解决措施等多个层面出发,多方向的从立体层面剖析“空巢老人”这一弱势群体。
关键词:空巢老人;养老情感依托;解决措施中图分类号:C9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2-0026-01一、何为“空巢老人”“空巢老人”,一般是指独自居住的中老年人。
随着社会老龄化趋势的发展,“空巢老人”数量的增多,这已经成为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而伴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空巢老人”成为了一种社会问题,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也成为了重中之重。
二、“空巢老人”原因(一)个人原因造成的“空巢老人”。
一是老人自己希望过独立生活,得到更多自由。
这部分老人大多是思想比较前卫,经济水平较高,而身体状况相对良好。
二是老人不愿意换到新环境居住,因为对老宅有深厚感情,便选择了独立生活。
(二)家庭原因造成的“空巢老人”。
一是因为社会观念,生活习惯的不同,老人与子女之间存在的代沟使得为了避免生活在一起产生问题而产生的空巢。
二是子女忙于工作,根本没有时间去照顾老人,老人无法从子女那里得到关怀,便只能独立生活。
三是由于住房条件原因父母无法与子女同住导致的空巢。
(三)社会原因造成的“空巢老人”。
一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和住房条件改善,大多数子女婚后都会出去买房,独自居住,这就造成了空巢现象。
二是子女由于工作原因在外地上班造成的空巢。
三是由于女儿结婚嫁到异地而导致的一些独生子女家庭造成的空巢。
(四)自然空巢造成的“空巢老人”。
简而言之,自然空巢造成原因就是主要有三种情况,分别为终身未婚导致的空巢,结婚未育导致的空巢和已育子女,但是子女离世导致的空巢。
描述孤巢老人独自生活的场景与内心世界记得有次回老家,临走时,爷爷奶奶站在门口,眼里噙着泪水,站在门口,也不敢往前走,就一直盯着车张望。
我摇下车窗,跟他们摆摆手,爷爷赶紧大笑起来,也向我摆摆手。
后来,我没回头,但我知道,他们一直张望着,直到看不见,满脸忧伤地转头回家,面对着寂寥的屋子。
一屋,三餐,四季,永远是那么两人。
对于年轻人来说,二人世界是浪漫,是轻松。
而对老人来说,就是孤独和寂寥。
不过,有老伴陪伴,终归是好些。
试想我外婆,十几年了,一直一人生活,住在老旧的砖瓦房里,因为恋旧,不肯跟儿子住一起。
她的生活不仅是寂寥,而是十级的寂寥。
大部分空巢老人最大的困难有两个,生活条件艰苦,精神孤独寂寥。
只是这二者,就已没有办法做到“安享晚年”,如果再有不孝之子,何谈顺利生活?
苦了一辈子,老来还要承受被忽视的痛苦。
独身老人如何安度晚年
独身老人安度晚年,方法有很多:
1、找伴养老。
失去伴侣的单身老人如果有机会和条件,可以考虑找个老伴。
常言道“满堂儿女不如半路夫妻”,儿女再孝顺也有自己的事业、家庭,不会老在你身边。
上了年纪最怕孤独,需要有个伴儿互相关心,互相照顾。
2、单独养老。
随着养老机构的不断完善,有条件的老人进老年公寓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那里衣食住行都有人照顾,还可以和同龄人一起玩牌、聊天、下棋、看电视。
别说没有子女的,就是有子女的,今后住老年公寓也是个方向。
岁数大了就进老年公寓,逢年过节、定期不定期地和孩子们聚聚,孩子们也能安心工作。
3、家庭养老。
经济条件差,没条件进老年公寓,且无子女又不愿意再婚的老人,不妨试试找一个或几个年岁差不多、兴趣爱好一致、脾气相投的朋友,在一起共度晚年。
可以让“老年报”或亲友帮着找,有自己认识的更好。
住到一起相互有个伴儿,可以互相照应,还可以把腾出来的房子租出去,作为生活补贴,或用这部分钱合请一个保姆。
但这种养老方式需要各方有包容的心,既然住到一起就要多为对方着想,只有这样才能和睦相处,其乐融融。
4、机构养老。
如果社区养老搞得好,有专门人员为孤寡老人买菜、做饭、打扫卫生,为老人安装呼叫系统,那么社区
养老当然是个不错的选择。
谁是有史以来最长寿的人呢?大家可能马上会想到中国寿星的象征彭祖。
据说他生于夏代,到商末时已800岁。
这当然是无稽之谈。
正式的历史记载,也即所谓“正史”或24史,要可靠一些。
明朝谢肇浙在《五杂组》一书中曾做过统计:“人寿不过百岁,数之终也,故过百二十不死,谓之失归之妖。
然汉窦公,年一百八十。
晋赵逸,二百岁。
元魏罗结,一百七岁,总三十六曹事,精爽不衰,至一百二十乃死。
洛阳李元爽,年百三十六岁。
钟离人顾思远,年一百十二岁,食兼于人,头有肉角。
穰城有人二百四十岁,不复食谷,惟饮曾孙妇乳。
荆州上津县人张元始,一百一十六岁,膂力过人,进食不异。
范明友鲜卑奴,二百五十岁。
……此皆正史所载。
”其中“洛阳李元爽”,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九老图诗序》一文中提到的。
他晚年定居洛阳,74岁时与八位年纪比他大的老人组织了一个“九老会”,其中最老者就是李元爽,时年136岁。
按照这些记载,活过120岁者代不乏人,甚至有的活到二百多岁。
国外也有类似的传说和记载。
犹太《圣经·创世记》声称在大洪水之前,人类的寿命都长得不可思议,长寿冠军是玛土撒拉,活了九百六十九岁。
这当然也是无稽之谈。
有趣的是,和《五杂组》一样,《创世记》也让上帝把后人的最高寿命定为一百二十岁(“耶和华说:人既属乎血气,我的灵就不永远住在他里面;然而他的日子还可到一百二十年。
”)。
不过西方历史上,也有活过这个神定年限的记载。
最著名的是英国老寿星托马斯·帕尔(Thomas Parr)。
此老是什罗郡的农民,其教区纪事录记载他于1483年受洗。
法律文件记载他于1518年继承了其父的遗产(一个小农庄)。
结婚纪录称他于1563年首次结婚,时年80,后生下一子一女,均夭折。
在他100岁时,由于对妻子不忠并生下一个私生子,他在教堂穿白衣服赎罪。
在结发妻子死后10年,他于1605年第二次结婚,时年122岁。
1635年,阿伦顿尔伯爵在视察什罗郡时,听说了帕尔的事迹,便将他带到伦敦晋见国王查尔斯一世。
龙源期刊网 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饭,九十不留坐作者:来源:《新传奇》2017年第21期俗话说,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饭,九十不留坐。
这三句俗语的意思是说:老人70岁以后,如果到亲戚朋友家串门,主人不要强留其住宿;80歲以上的老人,就不要强留其吃饭;90岁以上老人,更是连坐都不要挽留了。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副会长洪昭光教授认为,这种说法很有道理,主人如果按照以上做法做也不会失礼。
年事已高的人,随时都可能发生意外,应该尽量少走亲访友,否则,很可能给自己和主人家带来麻烦。
7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因为身体各脏器功能,都在逐渐发生退行性改变,疾病更是接踵而来。
尤其是半夜和清晨,是意外出现的高发时段,一旦此时出事儿,会给陌生环境增加很多处理上的困难。
洪昭光教授还提醒,老人最危险的两个“死亡时刻”,其中之一就是“冬天、凌晨、扫雪”。
日出东方的时候,人的交感神经,兴奋性升高,血压上升,心率加快,代谢加快,血黏度上升,很容易增加心血管系统的负担,严重者甚至猝死。
因此,早上6-11点,对老人来说,是全天最危险的时刻,国外学者也称这段时间为“魔鬼时间”。
另外,老人听力、视力都有所下降,在陌生地方留宿,对环境不熟悉的老人,起夜时很容易被障碍物绊倒,发生意外伤害,所以,要尽量避免让老人在外留宿。
80岁以后,各种疾病发生率和严重程度,更有增加,连吃饭也要处处留神,特别是老人在外用餐,情绪激动,加上美味佳肴,容易进食过饱。
据说,英国寿星托马斯帕尔就是在152岁时,应邀去伦敦参加王宫盛宴后去世的。
著名解剖学家卡尔维,解剖了他的遗体后,未发现任何衰老迹象,推测其死亡,是过度饱食所致。
上面提及的老人“死亡时刻”之二,就是“饱餐、酗酒、激动”后,这几方面,本身就是老人猝死的诱因,外出就餐,更容易让几方面联合在一起,危险更大。
所以,在外就餐,要注意节制饮食,细嚼慢咽,控制情绪、限制饮酒,有心血管疾病的老人,还要随身携带药品。
对于90多岁的老人,尤其是患心脑血管疾病和耳目失聪的老人,最好减少外出机会。
老人晚年居住的注意事项父母不是你的靠山,孩子也不是,兄弟姐妹更不是,你的靠山只有你自己,没有别人,当你走到了晚年,自己一个人居住的时候,你需要做好这三件事。
第一:积极融入一些群体里,有自己的圈子。
人到晚年,依然是需要自己的圈子,里面有一群兴趣相投的朋友,可以一起做有趣的事情,这样,就算是一个人独居,也不会感觉到孤独。
其实不是世界抛弃了你,是你抛弃你世界。
当你自己去融入生活的时候,你的生活才是生动的,是发自内心感觉到幸福的。
人到晚年,不要足不出户,多出去走走,融入一些你觉得可以的圈子,那么晚年的生活也是充实的。
现实很多老人,其实有喜欢跳广场舞的,有喜欢唱歌的,有想要自己报读老年大学去学习的,就是让自己积极地融入群体,发挥自己感兴趣的事情,生活是非常丰富的。
当人充实起来的时候,自然就没有时间去想着孤独了。
人到晚年,一个人独居的话,孩子顾不上你,那么你也别多想,你就过好自己的生活,怎么开心怎么活,找到自己的一些兴趣爱好,会让你的余生变成精彩起来。
第二:别买了你旧屋,这是你老有所依最好的窝。
人到晚年,需要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窝,那就是自己的旧屋。
你一个人独居的时候,就算孩子说担心你,也要把你接到他们家里各自轮流让你住一段时间来照顾你。
但其实人老了才知道,住在子女家是最不自在的,还是自己的老窝最舒服。
何况往往有时候,因为自己到了孩子家去住,反而弄来了很多麻烦,甚至还容易出现矛盾。
反而自己一个人独居在自己的旧房子里,即使没那么宽敞,但是也是自己最熟悉的地方,一个人住反而自在很多。
孩子可以回来看望我们,你也可以偶尔去孩子家看一下,这样就挺好了。
但是自己要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窝,这样才是一个人生活最方便的地方。
当我们老了,就算不跟子女一起住,但自己有一个安居的地方,生活再差,也不至于漂泊。
第三:人老了,要学会照顾好自己。
一个人独居,最令子女担心的是你不懂得照顾好自己。
或许是以前都不怎么会干活的,也不会做饭,所以能不能自理生活,是孩子最担心的。
什么是留守老人推荐文章什么是猎头公司猎头公司主要形式热度:什么是文秘文秘工作职责热度:文员具体内容是什么热度: 2017年保密宣传月标语是什么热度:四讲四有合格党员标准时什么样的热度:越来越多的农村年轻人为了生活出去打工,留下了年老的父母和年幼的子女,老人与孩子守在了穷困的农村,过着让人心酸的生活。
什么是留守老人?怎么解决呢?下面小编带你一一了解!什么是留守老人1、留守老人的定义长大的儿女,像羽翼丰满的鸟儿一样离开家乡,飞向远方的城市,去追寻属于自己的更美好的生活;而家园,连同幼小的下一代,也就留给了农村年迈的双亲。
他们,被称为农村留守老人;与他们一起生活的孩子,被称为农村留守儿童。
民政部有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农村留守老人数量已近5000万,他们缺乏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失能无靠等突出问题。
其中81%的留守老人靠自我劳动生存。
随着越来越多的青壮年背井离乡进城务工,留下了一个个独孤守望着家园的孤独身影,这个特殊而庞大的群体被人们称为“留守老人”。
农村留守老人不仅要劳作于田间地头,有的还要承担起抚养孙子孙女的重任。
2、留守老人的现状调查显示,80.9%的留守老人依靠自己的劳动自养,但从事农业生产或其他副业的自我劳动收入,往往仅能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甚至不足以自养。
子女外出务工对留守老人的影响是整体的、负面的。
很多留守老人不仅基本的养老需求无法获得满足,承受沉重的劳动负担,还要肩负抚养孙辈的压力。
76%留守老人全年获得子女经济支持少于500元。
我国农村地区长期以来一直实行家庭为主的养老方式,子女供养是老年人晚年生活的重要保障。
一般的推测,子女外出务工会明显改善老人的饮食、衣着消费水平。
然而,调查却发现,农村子女对父母的供养水平普遍很低,外出子女改善留守老人经济状况的能力十分有限。
3、产生留守老人的原因3.1、经济政策的不平衡导致沿海沿江城市相对发达,民工流动集中,从而形成贫富差距急剧扩大。
民工越流动越穷。
一些在家务农的农民开始举家外迁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老年空巢综合征案例
案例一:
张大爷是一位70岁的退休老人,妻子去世已经10年,儿女都已经结婚独立。
在娱乐方面,他只能看看电视,偶尔去公园散散步。
由于没有伴,他经常感到孤独和无聊。
他的家庭医生诊断他患有老年空巢综合征,并给予他心理辅导和建议,帮助他解决困扰。
案例二:
李奶奶是一位80岁的老人,已经退休多年了。
她有两个儿子,一个在国外工作,另一个在另一个城市。
她曾经住在儿子家,但由于儿子们工作忙碌,她决定一个人住在养老院。
虽然养老院提供了一些社交活动,但李奶奶仍然感到孤独和失落。
她的家庭医生为她诊断了老年空巢综合征,并为她提供了心理支持和建议,也鼓励她积极参与养老院的活动和与其他居民交流。
这些案例都是老年人面对空巢综合征的真实情况。
老年空巢综合征会给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带来负面影响,需要家庭和医生的支持与帮助。
单身老人怎样度过晚年失去配偶或者未婚的单身老人晚年失去了子女的陪伴,肯定会孤单,那么单身老人怎样度过晚年,怎么让自己活得有意义呢?下面小编带你一一了解!单身老人怎样度过晚年人的自然寿命应该是百岁以上。
然而,大多数人不是因为器官老化、生命枯竭而死,而是死于疾病。
只有少数人是无疾而终,圆满实现了人生最后一程的平安。
退一步说,在人生最后一程难免会碰到一些意外,如果能以平和心态对待之,完全可以从容度过难关,幸福安度晚年。
故判断一个人幸福与否,不是看他退休前职务高低,也不是看他退休后住房的大小与财富的多寡。
那么单身老人怎样度过晚年呢?1、寻找恋爱的情趣不要因为是“老夫老妻”了,就吝啬表达自己的爱意。
即使结婚已经20年,还要保持谈恋爱时的情趣。
实际上,只要每日抽出一定的时间,走出户外,忘情地徜徉在天地间,这对于中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是大有好处的。
走出家门,认识别人,在更开阔的环境下相处,是减少孤独、增进感情的良好机会。
2、适当放松下心情退休之后,门庭冷落、车马稀少,恭维的人不见了,失落感渐增。
且相对而言,月收入有所降低,昔日的那些年轻人,工资逐步高于自己,于是心理不平衡,思想不通,事事不如意,处处看不惯,好发牢骚,爱生闷气。
长此以往,必然影响健康。
如果能以平和心态看问题,从总体上讲,大多数退休老人的生活条件还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
3、读书是智慧行为老年人有大量休闲时间,正好用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以便更好地领略祖国的文化遗产和壮丽的山河,从中领悟人生要义,陶冶情操,让晚年生活过得丰富多彩。
幸福既不是一个空洞概念,或一个具体数据,而是一种实实在在的自我感觉。
这种感觉来自于身体无疾病,思想无负担,生活过得充实,精神怡悦。
愿广大老年朋友们都能持着平和心态,最终走完美好的人生道路。
4、积极锻炼身体眼前亟需关注的并不是待遇问题,首先应是自身的健康,有了健康身体就有了一切,没有身体健康将会失去一切。
老年人要以豁达的心态面对生活,知足常乐,达观快乐,重新确立生活信念,这对自身的健康是大有裨益的。
『寿星谱』一百零三岁的杨引妹苦去甘来晚年福在江西省赣县人民医院家属区,住着一位110岁的老寿星,她就是王献英老人。
王献英出生于1896年,一生中养育了九个儿女。
老人现在身子骨硬朗,满头银丝,脸色红润,精神矍铄,虽然耳朵有些背,说话却底气十足,现生活在五代同堂的幸福大家庭中。
笔者采访中得知,老人儿孝媳贤,对老人照顾得十分周到。
现在老人与小儿子刘正淳一起生活,儿媳、孙女精心照料着老人的生活起居。
每天,刘正淳要轻轻地帮母亲按摩全身,还要帮母亲擦澡、洗脚、梳头。
每逢春天,儿孙们及时给老人翻晒被褥;夏天,给老人挂好蚊帐,点好蚊香,驱赶蚊虫;秋天,及时给老人增添毛毯,适时增加衣物;冬天,给老人准备好两床棉被、三个暖壶,给老人掀被子,盖被子。
老人身体稍有不适,儿子就及时带母亲求医。
如今老人已经110岁了,但从没患过什么大病。
王献英老人心态平和,与世无争,从不计较个人得失,老人经常教育晚辈,宁愿自己吃亏,也不要做损人利己的事。
老人家为人很开朗,待人处事很单纯,从来不管他人的闲事,遇到烦恼和不愉快的事也想得开,从不自寻烦恼。
因老人心眼好,邻居都喜欢和她交往。
不管冷天热天,王献英老人都保持着早睡早起的良好习惯,每天晚上9时睡觉,早上天一亮就起床。
老人一辈子爱干净,讲卫生,天天洗澡,衣着整洁,舒适愉快。
饮食方面,老人一日三餐饮食有序,以吃素菜及豆类食品为主,也吃一些鱼饼和鸡汤、肉汤。
老人每天早上吃一碗豆腐花或米糊,中午吃一个鸡蛋,喝一些汤,晚上喝点稀粥或营养米粉,每天早晚还会喝一杯牛奶补充营养。
王献英老人从小勤劳,到了晚年也仍然闲不住,一天到晚手上总要有点事做,一没事做就会感到心里不舒服。
1996年之前,老人穿的衣裤都是她自己亲手裁剪缝制的,从不要家人购买。
2001年以前,老人一直有个习惯,那就是每天都要纳鞋垫、打鞋底,一针一线,非常精致。
至今,家里还有一大包老人亲手缝制的鞋垫。
后来,由于老人视力逐渐减弱,穿针引线不灵活了,才停下来。
[转] 台湾103岁老人的长寿秘诀40年从未吃一粒药台湾103岁老人的长寿秘诀40年从未吃一粒药崔介忱老人:66岁退休前如一般人,也有疾病与老化现象,退休后即开始坚持每天都做清凉寺光明法师所传授的“床上保健功”,退休前的老花眼、青光眼也无药而愈,退休到现在(103岁)没吃过一片药,没有去过医院,没用过健保卡,双腿份开近180度,弯腰向前,头轻鬆碰到地面,脚拿起来挂在脖子上,身体如幼儿般超软,体力超好,可伏地挺身108下,一口气能憋一小时。
外表:穿着整齐(穿西装结领带),身体挺拔,没带眼镜,没有假牙,听力正常,声音宏亮,头脑清楚,态度谦虚,看起来像80岁。
古中医行者提示崔介忱老人之所以40年从未吃一粒药,就是靠以下的“百岁床上保健功夫”,网上有他习练百岁床上保健功的视频,大家可到网上查找。
百岁床上保健功介绍:民国22年在察哈尔省涿鹿县清凉寺,光明法师传授之「百岁床上保健功夫」,能使全身整体运动、健康百岁。
一、胎息:练功分立、坐、卧三式,以卧式收效快,本胎息属卧式。
修练气功有五要:(一)呼吸要细。
细如游丝,显示呼吸气官之容量可控制。
(二)呼吸要长。
吸气吐气时间要长,显示肺活量之韧性、强化性。
肺气泡在无形中被锻鍊成有活性带韧性之特性,本身自然会逐渐强壮。
(三)呼吸要均匀。
练功时不可急进急出,或急进慢出、慢进急出。
要细细长长有规则,均匀地用鼻吸进,用口吐出,以达练功之最佳境地。
否则会导致气闷、胸胀、头痛等现象。
(四)呼吸要自然。
不贪功,不急进,要自然,以免产生不良的情况。
(五)要有恒。
每天锻鍊,愈练愈强。
使气血游走全身,臻於健康最佳境地。
至於姿势顺序,即床上仰卧,双手、腿伸直,手心朝上贴近腿,两腿离开与上肩齐,脑无杂念,细细吸一口气(舌抵上颚、收小腹)至不能吸时,闭而不吐,心中开始数数。
初练时一口气数一百多一点就行。
至忍不住时,由口缝细吐(舌、小腹复原)。
没气吐气,自己不能听见声音,这时必须调息(一呼一吸为一息)。
空巢老人摘要: 摘要: 老年空巢家庭是指身边无子女共同居住,老年人独自生活的家庭,其中包括单人空巢家庭和夫妇两人的空巢家庭,将这些家庭中的老人称为空巢老人。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空巢家庭发展迅速,所带来的空巢家庭问题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如老年人的生活照顾、医疗保健、情感和心理需求等。
关注空巢家庭,促进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将成为新世纪社区医疗护理关注的热点。
关键词::空巢老人;空巢综合征;自理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人文关怀;社会支关键词持一、定义“空巢老人”,一般是指子女离家后的中老年夫妇。
当子女由于工作、学习、结婚等原因而离家后,独守“空巢”的中老年夫妇因此而产生的心理失调症状,称为家庭“空巢”综合征。
二、特征:特征家庭“空巢”综合症主要的症状是心情郁闷、沮丧、孤寂,食欲减低,睡眠失调,平时愁容不展,长吁短叹,甚至流泪哭泣,常常会有自责倾向,认为自己有对不起子女的地方,没有完全尽到做父母的责任。
另外也会有责备子女的倾向,觉得子女对父母不孝,只顾自己的利益而让父母独守“空巢”三、我国空巢基本现状空巢老人问题不是一个简单的个人问题,已经成为我国亟待破解的社会命题。
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有65 岁及以上老年空巢家庭1561.64 万户,占65 岁及以上有老年人家庭户的22.83%;生活在空巢家庭中的老年人2339.73 万人,占65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26.51%。
其中,农村老年空巢家庭户1117.90 万户,占老年空巢家庭户总数的71.58%,农村空巢家庭老人1632.90 万人,占空巢老人的69.79%。
“空巢老人”现象形式相当严峻。
下面是一组问卷调查结果,根据此结果总结老年空巢面临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1、你认为空巢老人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日常生活无人照料58% 老人独自承担重活22% 这一提问的问卷结果如下:心灵孤独63%安全问题34%生活疲困11%其他6%2、你认为现在“空巢老人”最需要的是什么?这一问题的问卷结果如下:家人子女的关心77%有人陪护聊天49%物质方面的14%其他14%四、空巢老人身心健康问题1、空巢综合征。
空巢家庭指无子女或虽有子女,但子女长大成人后离开老人另立门户,剩下老人独自居住的老年家庭。
[1]在家庭生命周期理论中,空巢期一般被看作是家庭生命周期发展的最后的一个阶段。
目前,城市空巢家庭呈迅猛增长的趋势。
2002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全国65岁以上的单身老人户中11.5%为空巢老人。
其中,城市中空巢家庭的老人户占老人总数的27%左右,也就是说,四分之一以上的城市老年家庭是空巢家庭(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2002)。
2003年3月公布的北京市空巢老年人家庭调研情况表明,北京市约有近120万户老年家庭,其中,空巢家庭竟然高达45万户,占全市老年人家庭总数的38%,也就是说将近四成的老年家庭是空巢家庭。
[2]专家认为,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的加剧,家庭空巢化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空巢老人家庭约占老年人家庭的25%,人数已达2340万。
预计到2030年,我国的空巢老年人家庭的比例可能达到90%,届时我国老年人家庭将“空巢化”。
二、空巢老人的生活状况与社会支持1.经济支持调查中发现,76.4%老年人是离退休职工,稳定的离、退休金收入是他们生活的基本经济来源。
46.3%的被访者人均月收入在600元以上。
但是也应该看到,有53.7%的被访者人均月收入在600元以下,其中月均收入在500元以下的空巢老人占被访总数的26.2%,享受城市低保人员待遇的老人达到7.2%,他们中主要是一些无收入老人或低收入的企业退休职工。
调查数据显示,60.2%的老人反映在支付了日常开支后,有较多结余或稍有结余,这说明绝大部分空巢老人经济上能够自立,有一定的经济基础,这也是他们愿意与子女分开居住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
但我们仍然发现,有28.4%的老人对于日常开支的支付正好够用,11.4%的老人回答“略显不足或非常欠缺”,显然,存在一部分经济上相对困难的空巢老人。
调查中有37.4%的老人担心或非常担心可能出现的难以承受的额外支出主要是在“医疗费支出”上。
幸福晚年要有“五乐”作者:来源:《新传奇》2015年第37期秦伯益,今年83岁,曾任军事医学科学院院长,少将。
他是我国药理、毒理学领域的著名科学家。
秦老的退休生活丰富多彩,令人羡慕。
他一辈子没住过一天医院,以下是他的养生秘诀。
关于有所不为 ;什么年龄干什么事。
如果做女儿时不好好学习、不积极向上,就难以成才;做妈妈时如果不下抚儿女,上敬公婆,家庭就难以和美;做奶奶、太婆时如果还要事必躬亲,不肯超脱,势必自寻烦恼,难求和睦。
人难有自知之明,常见的现象是,当龄时不抓紧工作,总觉得来日方长,结果蹉跎岁月,过龄后却恋栈不去,空憾壮志未酬。
应该提倡有点超前意识,提前做好年龄段转换期的心理准备和物质准备。
只有及早明白这些自然规律,才能在晚年活得自由自在。
关于生活安排 ;有些人在位时叱咤风云、志满意得,退休后立即精神萎靡、牢骚满腹,根本原因就在于不了解老年生活的特点,没有及早为老年生活做好准备。
鉴于此,我为自己做了一个倒计时的行动安排。
大致是70岁不出国,80岁不出游,85岁不出京,90岁不出院,95岁不出门,100岁不下床,请求安乐死。
我通过30多年藏书,已存有5000多册文史书籍。
坐拥书城,纵目古今,乐在其中。
我近10年来踏遍祖国名山大川,访寻历代人文胜迹。
中国有世界遗产41个,国家遗产30个,世界地质公园24个,历史文化名城110个,国家重点风景区187个,我都游遍了。
功利思想不该有 ;新老交替是正常现象。
只有蜀中无大将时,才不得不再请老将廖化做先锋。
过去很多革命口号,其实是很功利的。
尤其老年人,不必再受此束缚,苦了自己,烦了他人。
孤独也是一种享受 ;老年有成熟之乐、天伦之乐、发展个性之乐、领受兴趣之乐,还有孤独之樂。
孤独时有广阔的思想空间,有充分的行动自由,有全额的可支配时间,有不受干扰的心灵天地。
我不是提倡老人过孤独的生活,而是说明孤独也是一种享受,一种美。
要善于享受孤独,不必惧怕。
笑对归宿 ;死亡既然是最后的归宿,生命的必然,自然也就没有必要过多地害怕了。
老人住养老院的心酸和痛苦案例
老人住养老院的心酸和痛苦
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日益严重,越来越多的老人被迫选择住进养老院。
然而,许多老人在养老院生活中遭遇到了心酸和痛苦。
1. 离家之痛
对于许多老人来说,离开自己的家,离开自己曾经生活了数十年的城市,是一种难以承受的痛苦。
他们留恋家中的美好回忆,几乎每天都在想着回到自己的家中,但是却无法得偿所愿。
2. 生活不自由
在养老院里,老人的生活不再像以前一样自由自在。
他们被限制在一个有限的空间里,无法自由地出门。
许多老人面临着溃疡、糖尿病和失智症等疾病,离开养老院看病需要经过复杂的程序,使老人们的生活更加困难。
3. 缺乏人情味
虽然养老院提供了基本的日常生活照顾,但是老人们却缺少亲人的关心和爱抚。
整日呆在养老院里,见不到亲人朋友的面,日复一日的孤单寂寞让老人们感到沮丧和无助。
4. 营养不良
在晚年,老人的身体越来越虚弱,营养需求也越来越高。
但是,在养老院里,许多老人却面临营养不良问题,饭菜简单单调,营养不够丰富,太油腻、太咸和糖分过高等问题也存在,对身体健康造成了不良影响。
5. 缺少入住优惠
养老院的收费是老人们最为担心的问题之一。
即便是大多数老人退休后拥有的养老金、社保和子女的奖励,仍然难以承担养老院的昂贵费用。
许多老年人并没有得到政府的相关优惠政策。
他们长期英勇勤劳工作,无法得到应有的社会关怀和回报。
总之,老人们在养老院中的生活并不是他们所期望的。
这种状况
需要我们的社会各界引起重视,提高对老人的关心和照顾,让他们能够过上幸福、自由、与尊严的生活。
110岁老人一辈子没住过院, 说起长寿秘诀,
竟然就是一个字!
老话儿常说“人食五谷孰能无病?人食烟火怎能无痛?”,人活着谁没有个头疼脑热呢?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压力增大、再加上饮食的不规律,现在很多的年轻人都是小毛病不断。
但是,有一个老人,110多岁仍然声音洪亮,一辈子没住过院,没得过大病,黑头发比儿子还多,她叫陈国清。
老人的养生秘诀就是一个字“饿”,饿,是一种养生法,不仅能“治”百病,还能助长寿!
1、很多疾病,都和过度饱食有关。
例如感冒,有时候,吃多了,积了食,再受点风寒,很容易引起感冒。
而感冒后,如果清一清肠胃,适度饿肚子,反倒容易痊愈。
相反,若是一味想着补充营养,多吃点东西,好增加抵抗力,结果反倒会加重感冒。
再比如,大多数人都有脾胃虚弱的问题。
脾虚胃寒,也都是饮食无度引起的。
脾胃长期处于过劳的状态,得不到适当的休息,功能自然日益消退。
久而久之,就成了脾胃虚寒的状态。
又如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肾脏病、肝脏病、瘫痪、老年痴呆等疾病,都与饮食无节制有密切关系。
2、根据研究发现:如果一个人感到饿意后,只要一个小时后不进食,之后身体就会出现一种叫“长寿基因”的物质。
这种物质,具有强大的修复功能,对身体益处颇多。
虽然有“过午不食”的说法,但并不是让大家真的不吃晚饭,而是提倡晚饭要少吃一点,吃个半饱、七分饱足矣。
晚上吃得太撑,确实对健康不利。
晚餐最好选富含色氨酸的食物,比如:小米、海藻等(海带、紫菜),色氨酸可制造褪黑素,可以调节睡眠。
还要多吃牛奶、蛋类、动物肝脏、小麦、白菜等富含维生素B的食物。
维生素B有助于消除焦虑还有利于安眠。
另外,晚餐最佳食用时间是:距离就寝休息至少3小时。
3、吃饭至少保证20分钟,这是因为从吃饭开始,经过20分钟后,大脑才会接收到吃饱的信号。
如果吃饭太快,大脑很可能还没得到最新情报,人就已经吃多了。
每口饭都要咀嚼30次以上。
做到只吃“七分饱”,最好的办法就是细嚼慢咽。
4、富养精神,穷养身体,这是现代人养生的不二法门。
多看些有营养的书,让精神世界更加丰富;少吃点大鱼大肉烟酒,适当饿肚子作一些适合自己的养生功法,才能保持全身经络通,气血活,组织器官功能旺盛。
有了一个健康的好身体,才能实现长寿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