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腰椎间盘突出
- 格式:docx
- 大小:30.99 KB
- 文档页数:6
腰椎间盘突出症经方案例
温某,女,49岁,郑州人。
4年前因腰痛、卧床不能活动,经检查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经手术治疗,症状控制,出院半年左右,又出现腰痛,活动障碍,停用西药即疼痛,改用中西药,也未能取得明显治疗效果,近因腰痛加重前来诊治。
刻诊:腰痛如针刺,放射至下肢,活动障碍,因阴雨天及活动用力加重,下肢麻木怕冷,舌质暗淡瘀紫,苔白腻,脉沉弱涩。
辨为寒瘀气滞证,治当温经散寒,行气化瘀,给予温经汤与金铃子散合方,吴茱萸10g,当归6g,川芎6g,白芍6g,红参6g,桂枝6g,阿胶6g,生姜6g,牡丹皮6g,麦冬24g,半夏15g,川楝子15g,延胡索15g,炙甘草6g。
6剂,水煎服,每天1剂,每日3服。
二诊:下肢怕冷好转,以前方6剂。
三诊:下肢麻木略有减轻,以前方6剂。
四诊:腰痛如针刺缓解,以前方6剂。
五诊:苔腻消失,以前方6剂。
六诊:腰痛基本解除,以前方100剂,病情得到有效控制。
之后,为了巩固疗效,以前方变汤剂为散剂,每次6g,每日分3服,治疗4个月,诸证悉除。
随访半年,一切尚好。
用方提示:根据腰痛如针刺辨为瘀,再根据因阴雨天加重辨为寒,因活动用力加重、脉沉弱辨为气虚,以此辨为寒瘀气虚证。
方以温经汤温阳散寒,活血通络,以金铃子散行气化滞,活血止痛。
方药相互为用,以奏其效。
13首高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验方回纳方药物组成:生白芍20g,丹参20g,鸡血藤20g,生地15g,桂枝9g,牛膝9g,伸筋草12g,茯苓12g,秦艽12g,泽泻12g,香附10g,甘草6g。
制剂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各1次。
适应病证:腰椎间盘突出症,气滞血瘀。
资料来源:王玉强.辽宁中医杂志,1994,21(12):551评按:祖国医学认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病根在于血瘀络阻,筋脉肌肉关节不利,不通则痛,又多与风寒湿邪有关。
治疗应以养血舒筋、行气活血、利水消肿为首。
方中丹参、白芍、生地;鸡血藤养血活血,秦艽、桂枝、牛膝、伸筋草舒筋止痛,茯苓、泽泻利水消肿,香附行气消滞。
益肾活络汤药物组成:鸡血藤30g,熟地30g,川断30g,黄芪30g,炒杜仲15g,当归15g,丹参15g,木瓜15g,独活15g,牛膝15g,制乳没各10g,肉桂10g,乌梢蛇l0g,川乌10g,全蝎16g,甘草6g,蜈蚣2条。
制剂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取汁混合,早晚各半服;药渣乘热装入布袋,热敷相应部位,每日1次,凉后去除。
适应病症:腰椎间盘突出症,肝肾亏虚、风寒湿痹。
病案举隅:王某,男,38岁。
腰及左下肢疼痛、麻木2年余,加重10天。
症见腰痛放射致左下肢酸痛麻木,活动受限,昼轻夜重,咳嚏或用力排便均加剧,不耐久立、远行。
CT提示腰4、5椎间盘突;舌质淡红略紫,苔薄白腻,脉细弦紧。
治拟益肾活络汤,内服、外敷治疗15天后,腰及左膝关节以上疼痛明显减轻,唯左小腿外侧凉痛麻木,子夜时较甚,于前方加鹿角霜15g、熟附片10g,又用25剂,诸症均失,腰腿活动自如。
资料来源:高玉中.江苏中医,1994,15(9):32评按:腰椎间盘突出症在祖国医学中多属“痹证”,腰为肾之府,肾主骨、生髓。
肾精不足,肝肾亏虚,筋骨失濡;复遭外伤劳损,或风寒湿邪外袭,经络气血痹阻,不通则痛。
自拟益肾活络汤,重用熟地、川断、炒杜仲、牛膝补肝肾、壮筋骨为主药;辅用活络效灵之药祛瘀通络,独活、木瓜祛风除湿:佐黄芪益气行血,全蝎搜剔通络,并随证加味,内服、外敷并行,共奏益肾壮骨、宣邪通络之功。
腰椎间盘突出特效方(绝对秘方)之马矢奏春创作创作时间:二零二一年六月三十日绝对秘方(腰突、坐骨神经痛)此方为旧社会本地一田主家中所藏.相传古时田主家中有人患腰腿痛久治不效, 后重金请名医岳先生开出此方, 配成药酒一剂而愈.田主把此方写在墙上, 流传至今.此方在本地流传甚广, 我十年前在田主后人处偶然获得此方, 看方子组成简单并没有甚出奇之处, 在遇到不愿长期享乐药的病人时开出此方, 经治很多病人有效者竟占7成左右.今贴方于此有兴趣的朋友无妨一试!(腰椎管狭窄、退行性脊柱炎、腰椎间盘突出症、梨状肌综合症及不明原因的坐骨神经痛皆可用之)组成:当归12g 川芎12g 木瓜12g 牛膝12g 红花6g 年夜力草12g 炙乳香12g 全虫70个肉桂15g 杜仲9g 二花15g 乌梅12g 陈皮12g 甘草15g用水3斤煎熬后滤出药汁2斤左右加入白酒2斤, 红糖2两、白糖2两.装入干净容器中保管.每次服1两,每日3次.民间流传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方一副就好?今天临县有个病人拿个方子来找我, 让我看看能否服用, 说她弟弟的腰突症几年前就是吃这个方子好的, 并说方子很神!(家乡周围吃愈了好多人).方子我贴上来让年夜家瞧瞧!生川乌25g 当归15g 木瓜15g 砂仁15g 明雄10g 栀子15g 川牛膝15g 广木香15g粉碎泛为水丸或装胶囊, 年夜号胶囊每日三次、每次一粒.腰突良方——药物渗透腰突良方去年有一教师腰疼的不敢站立, X光片示L4, 5椎间盘突出, 我单用五川灵仙汤九天后, X光片示正常片, 后来我用此方, 治疗颈肩腰腿疼也取得满意效果.具体把持是:药物组成:川芎20克, 川乌20克, 川牛膝30克, 川断30克, 川椒20克, 威灵仙30克, 木瓜20克, 透骨草30克, 鸡血藤30克, 玄胡20克, 乳香20克, 没药20克, 芒硝(另包)50克, 食醋250毫升. 临床上我把除芒硝, 食醋外的药装到布袋中, 把布袋放到微波盒中, 把芒硝放入适量温水中搅拌, 尽量溶解, 溶液倒如入微波盒中, 再倒入微波盒适量温水, 瞒过药袋, 然后放到微波炉中, 高火五分钟, 取出微波盒把食醋倒入其中, 再高火五分钟, 取出, 待袋子不是很烫后放到患处, 然后在袋上盖上一塑料这样保温.一次半小时, 一天两次.效果确实很好, 年夜家试试吧!临床上我不单用于腰突, 其中颈椎病, 肩周炎, 肋间神经疼, 关节炎, 等等都有很好的效果. 方中川乌、川椒、威灵仙、透骨草、鸡血藤祛风散寒, 通经活络;元胡、川芎、乳香、没药活血散瘀, 行气舒筋;木瓜、川断、川牛膝补肝肾, 强筋骨;芒硝软坚散结, 消肿止痛;食醋含醋离子, 有较强的渗透作用, 可助活血化瘀, 软坚散结之力.诸药水煎熏洗, 药物作用于局部, 渗透肌肤, 直达病所, 增进气血流通, 改善局部血液运行, 软化骨刺, 增进炎症吸收, 从而使症状缓解或消除.一个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秘方, 虽然组方简单, 我试用过屡次, 有效!青风藤:50g 黄芪:50g 黑豆:50g以上三种药拿来煎服, 一日一剂, 连服七剂为一疗程, 年夜多服过二三剂即开始见效.治腰椎间盘突出症之腰腿痛胀有效果, 自己虽应用此方未几, 仅试用过十余人, 但均有腰突症典范症状, 腰或腿痛, 或腰腿均痛, 腿麻、胀, 遇冷加重, 得热稍缓, 抬腿试验(+), 经CT提示腰间盘突出或膨出, 服1~3疗程痊愈!个人以为此方虽然简单, 但组方考究, 确实有效, 特别对一些寒湿型腰及坐骨神经痛有明显效果, 拿出来贡献给年夜家分享, 看后别忘了回帖哦!这首方子不是我的创作, 也是一位行医朋友赠送于我的, 我得此方之后见组方无剧毒药成分, 便首先煎一剂自己试服了, 没觉得身体不适, 才再给一位患腰突症的亲友服用的, 三剂后有好转, 十剂症状痊愈.后来才再给另外病人用过十余人, 大都人效佳, 快的三五剂, 慢的二十剂左右痊愈, 但也有一两人效果不显. 可能因人而异吧, 如果有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朋友可以试一试啊, 有效果的话别忘记多多推广啊腰椎间盘突出特效方生芪120克当归30克熟地30克制川乌30克制附子30克黑小豆30克麻黄15克细辛18克桂枝45克白芍45克防风30克蜂蜜150克鲜生姜45克枣21枚杞子30克菟丝子30克补骨脂30克仙灵脾30克加冷水2500MI(七到八碗)文火煎三个半小时, 煮取600ML(一碗半), 日分3次, 饭后服.七日为一个疗程.可连服一至两个疗程.此方名“加味改良乌头汤”, 是一位落发老和尚秘传方子, 愈人无算.老和尚慈善, 将方子交与上会下如法师, 法师传与我.我不敢私密, 公诸海上, 普愿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慈善种福田, 施与众生乐.。
经方辨治腰椎间盘突出症曹吉宪(大竹县中医院,四川大竹635100)摘要:腰椎间盘突出症是现代社会的疑难疾病,作者应用六经辨证法辨治取得较好效果,主要依据疾病病位和证候进行辨治。
首先辨病位,主要辨为太阳病或少阴病;其次按证候中的主要症状和合(并)证进行辨治。
关键词:中医药;六经辨证;经方;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图分类号:R681.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3649(2013)01-0041-02腰椎间盘突出症是现代社会的常见病、多发病和疑难病,是引起腰腿痛最主要的病因,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和痛苦。
中医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多辨证为腰痛或痹证,多年来,笔者运用中医经方辨治腰椎间盘突出症取得较好疗效。
1经方辨治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思路主要依据病位和证候进行辨治。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最常见的症状为疼痛,可表现为腰痛、坐骨神经痛,典型的疼痛表现为由臀部、大腿后侧、小腿外侧至跟部或足背的放射痛。
首先辨病位,因其证候病位在人体表部,主要辨为太阳病或少阴病;其次按证候中的主要症状和合(并)证进行辨治。
1.1以主要症状进行辨治1.1.1以疼痛为主要症状进行辨治(1)若患者表现为新病不久或久病而精神尚可,以疼痛为主,可兼有发热或恶寒而无汗,脉浮紧或沉而有力,苔白舌淡,可辨为太阳病表实症,用葛根汤加味或麻黄汤加味治疗。
(2)若患者以疼痛为主,兼有发热或恶寒而有汗,脉浮缓或沉细而有力,舌淡苔白,可辨为太阳病表虚症,用桂枝加葛根汤加味治疗。
(3)若患者以疼痛为主,兼有畏寒或发热,神差,脉浮细或沉细而弱,舌淡苔白,可辨为少阴病,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或桂枝加附子汤加味治疗。
1.1.2以肿胀或酸胀或重滞为主要症状进行辨治若患者疼痛较轻,而以重滞或酸胀或肿胀为主要症状,可辨为太阳病或少阴病兼湿滞证。
可依据其寒热虚实在太阳病或少阴病基础上加苍术、茯苓等祛湿药辨证治疗。
1.1.3以麻木为主要症状进行辨治若患者表现为以麻木为主要症状,可辨为太阳病或少阴病兼血虚证。
治腰间盘突出秘(验)方2腰舒汤【组成】党参10g,当归10g,狗脊20g,丹参10g,川牛膝10g,制川乌6g(先煎1小时),桑寄生10g,熟地10g,全蝎粉3g(装胶囊用药汁分三次吞服)。
【加减】风寒痹阻型加羌活10g,秦艽12g,防风10g,细辛3g;寒湿痹阻型加肉桂10g,鹿角胶20g,细辛3g;湿热痹阻型去川乌加苍术12g,黄柏10g,薏苡仁30g,茵陈10g;气滞血瘀者加甲珠10g,川芎10g;肝肾不足型偏肾阴虚者去川乌加山茱萸12g,女贞子15g,旱莲草10g;偏肾阳虚者加肉苁蓉12g,淫羊藿10g,仙茅10g。
【煎服法】水煎三次,将三次药汁混合,分三次温服,日一剂。
十剂为一个疗程,疗程间隔二天。
【功能】补肝肾、益气血、祛寒湿、通经络。
【主治】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腿痛经验方(浸酒)威灵仙100克徐长卿200克川芎150克骨碎补150克(此四味药组方重量必须为600克,不可多,也不可少,上四味可根据病情增减但是必须为600克,不知其寓意何在!)上肢病症加桂枝100克,下肢病症加牛膝100克。
用法:加入50度白酒4000ML浸泡一星期,随量饮用。
随症加入丹参,红花,蜈蚣等活血化淤及去风湿的药物!中老年人腰腿痛单味中药方用生山萸肉50 —100 克煎熬,早晚分服。
对老年人两腿无力效果更好。
一般 5 天见效, 10 天一个疗程, 20 天可治好。
”治疗颈腰椎骨质增生的经验膏药伸筋草50G 威灵仙50G 独活50G 海桐皮50G 鸡血藤50G 骨碎补50G 海风藤50G 木瓜50G 牛膝50G 杜仲50G 当归50G 乳香50G 没药50G 羌活50G将上药入麻油3000G 内浸泡7天后炸枯滤去渣,再熬致滴水成珠时将樟丹1300G (严格掌握樟丹用量记住量大容易变硬量小很稀粘不住)慢慢倒入不断搅匀成膏,再将血竭50G 碾为细末,加入膏中掺匀备用。
治疗时将膏药花开,均匀摊于膏布上,贴与增生与突出部位,6天换药一次一个月一个疗程连续用两个疗程一般情况下有效率在百分之95以上功能主治舒经活络散寒通痹活血通络心得:颈腰椎骨质增生椎间盘突出为中老年常见病,主要症状为颈腰及肢体麻木疼痛,每于劳累及受寒加重。
五个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特效⽅(绝对秘⽅)1、腰椎间盘突出特效⽅(腰突、坐⾻神经痛)此⽅为旧社会本地⼀地主家中所藏。
相传古时地主家中有⼈患腰腿痛久治不效,后重⾦请名医岳先⽣开出此⽅,配成药酒⼀剂⽽愈。
地主把此⽅写在墙上,流传⾄今。
此⽅在当地流传甚⼴,我⼗年前在地主后⼈处偶然得到此⽅,看⽅⼦组成简单并⽆甚出奇之处,在遇到不愿长期吃苦药的病⼈时开出此⽅,经治不少病⼈有效者竟占7成左右。
今贴⽅于此有兴趣的朋友不妨⼀试!(腰椎管狭窄、退⾏性脊柱炎、腰椎间盘突出症、梨状肌综合症及不明原因的坐⾻神经痛皆可⽤之)【组成】:当归12g、川芎12g、⽊⽠12g、⽜膝12g、红花6g、⼤⼒草12g、炙乳⾹12g、全⾍70个、⾁桂15g、杜仲9g、⼆花15g、乌梅12g、陈⽪12g、⽢草15g。
【制法】:⽤⽔3⽄煎熬后滤出药汁2⽄左右加⼊⽩酒2⽄,红糖2两、⽩糖2两。
装⼊⼲净容器中保存。
每次服1两,每⽇3次。
2、民间流传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副就好?今天临县有个病⼈拿个⽅⼦来找我,让我看看能否服⽤,说她弟弟的腰突症⼏年前就是吃这个⽅⼦好的,并说⽅⼦很神!(家乡周围吃愈了好多⼈)。
⽅⼦我贴上来让⼤家瞧瞧!【组成】⽣川乌25g、当归15g、⽊⽠15g 、砂仁15g 、明雄10g 、栀⼦15g、川⽜膝15g、⼴⽊⾹15g 。
【制法】粉碎泛为⽔丸或装胶囊,⼤号胶囊每⽇三次、每次⼀粒。
3、腰突良⽅——药物渗透 去年有⼀教师腰疼的不敢站⽴,X光⽚⽰L4,5椎间盘突出,我单⽤五川灵仙汤九天后,X光⽚⽰正常⽚,后来我⽤此⽅,治疗颈肩腰腿疼也取得满意效果.具体操作是:【组成】:川芎20克,川乌20克,川⽜膝30克,川断30克,川椒20克,威灵仙30克,⽊⽠20克,透⾻草30克,鸡⾎藤30克,⽞胡20克,乳⾹20克,没药20克,芒硝(另包)50克,⾷醋250毫升。
【制法】临床上我把除芒硝,⾷醋外的药装到布袋中,把布袋放到微波盒中,把芒硝放⼊适量温⽔中搅拌,尽量溶解,溶液倒如⼊微波盒中,再倒⼊微波盒适量温⽔,瞒过药袋,然后放到微波炉中,⾼⽕五分钟,取出微波盒把⾷醋倒⼊其中,再⾼⽕五分钟,取出,待袋⼦不是很烫后放到患处,然后在袋上盖上⼀塑料这样保温.⼀次半⼩时,⼀天两次.效果确实很好,⼤家试试吧!临床上我不单⽤于腰突,其中颈椎病,肩周炎,肋间神经疼,关节炎,等等都有很好的效果。
张仲景治疗腰间盘突出的方子——【乌头汤】...张仲景治疗腰间盘突出的方子——【乌头汤】出自《金匮要略》话说是这样一个人,患者是中年男性,43岁,农民。
什么毛病呢?医院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
患者自述:就是在一年春节雪后劳作,不慎着凉,此后就出现腰部疼痛,伴随下肢的外后侧疼痛。
与此同时,肢体发凉,走路发跛。
就这样,坚持了半个月,实在没有缓解,来看病了。
CT检查显示,L4-5椎间盘右后侧突出,压迫神经根,所以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
刻诊,见患者舌质暗红,舌边颜色紫暗,脉象沉弦。
老中医开了一张配伍,咱们一起看一下:制川乌(先煎),炙麻黄、炒桂枝、威灵仙、桃仁,黄芪、炒白芍,鸡血藤,生甘草。
服药7剂。
结果疼痛减轻,在不用人搀扶的情况下可以站起来,腰椎的侧凸有明显改善。
此后,在原方的基础上,稍作加减,前后共两个多月,患者腰腿疼痛基本消失,腰部活动自如,步态正常,生活自理,可以做轻微劳动。
【方解】乌头汤温经散寒、除湿宣痹的配伍。
主要构成,就是麻黄、芍药、黄芪、甘草和川乌。
其中,川乌温经散寒、除湿止痛。
麻黄配合川乌,行辛散驱寒之效。
芍药配合甘草,缓解止痛,养阴柔筋。
黄芪益气,辅助川乌温通经脉。
这配伍,用到今天,其实是中医治疗风湿腰腿疼、坐骨神经痛、腰突腰肌劳损等肢体病症的配伍了。
这配伍在经方里头算是挺牛的了,力道猛烈。
我把这个写出来,供读者朋友借鉴、参考。
我想向你展示的,是中医治疗寒湿痹痛的大法。
腰突,膝盖不好,关节炎,不妨做个参考。
最后提醒:本文仅供学习、参考。
文中所述配伍、方剂,须在专业人士指导下借鉴、应用!本文理论依据:《中药学》、《临床仲景方剂学》。
腰椎间盘突出特效方(绝对秘方大全)预防全身疮疖痈肿毒疮的秘方祖上遗传下来的防治一切毒伤疖肿的绝对有效方,多年一直应用,效果特别明显。
有的人经年烂伤毒疮不断,服后不再复发,在此奉献给大家。
切记:本方有严格的时效性(即:惊蛰当天最好),提前或推后一两天效果稍损。
若病情特别严重者或平时体质易上火和喜食肥甘厚味者,也可连服三天(即头天+惊蛰+后天)。
我和家人亲戚朋友一直用着,小儿减量或一剂吃三个小儿。
惊蛰天服药一次,确保一年内不生疮疖痈毒。
方药:川军三钱、荆芥一钱半、连翘一钱半、半夏一钱半、山栀子一钱半、当归二钱、川芎一钱半、石膏三钱、白术一钱半、酒杭白芍一钱半、黄芩一钱半、桔梗一钱半、薄荷一钱半、生甘草一钱半。
生姜一钱,大枣两枚为引。
为确保原方原样没有换算。
了解更多中医知识治愈一切腰痛的秘方【配方】续断10克、红花5克、熟地10克、牛膝10克、山药10克、当归12克、肉苁蓉10克、丹皮8克、桃仁6克、防风8克、杜仲10克、茯苓10克、地龙14克、肉桂6克。
【用法】每付煮二次,上午第一次二碗水煮至八分,下午第二次一碗煮六分。
每天上午、下午各服一次/一付药。
糖尿病足溃烂中医秘方:熟地90克,当归70克,川芎60克,白芍80克,大人参90克,黄芪150克,白术60克,茯苓50克,肉桂30克,紫草60克,金银花60克,虎杖根90克。
地榆根90克,连翘60克,川丹参250克,赤小豆200克,生白蔹60克,紫花地丁60克,蒲公英60克,生甘草90克,天花粉1000克,红蚂蚁1000克,白芷50克。
山药80克,枣皮80克,天山雪莲150克,姜黄60克,大蜈蚣50条,全虫90克,水蛭60克,穿山甲90克,青风藤90,络石藤90克,三七250克,鹿胶150克,龟胶75克,东阿阿胶120克,枸杞90克,麝香2克。
猪苦胆100个,蟾蜍100克,千角虫100条,酒大黄120克,藤黄60克豆腐制,白砒煅制90克等。
使用方法:共研面为丸如禄豆,每次服用5-10克,每天三次,饭后服用。
一祖传特效秘方,三个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特效秘方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治疗股骨头坏死的经验方药内服:主要药用丹参30克,黄芪、当归、川芎各25克,熟地黄、山茱萸、枸杞子各20克,生地黄、肉苁蓉、骨碎补各15克,泽泻、山药、淫羊藿、白芍、穿山甲、丹皮、红花、杜仲、续断、伸筋草各10克,甘草5克。
可随证加减。
如气滞血瘀型,表现髋部疼痛,关节屈伸不利者,加牛膝25克,郁金10克;兼便秘者加大黄5~10克。
风寒湿痹表现为阴雨天疼痛加重者,加羌活、独活、五加皮各15克,伸筋草25克。
有痰湿表现,如关节漫肿,痛处不移者,加半夏、苍术各10克,鸡血藤30克,秦艽15克。
气血两亏,肌肉萎缩,心悸气短者,加白参25克,白术、阿胶各15克,熟附子5~10克。
肝肾阴虚者,加龟板60克,生地黄25克,玄参20克。
肝肾阳虚者,加巴戟天15克,补骨脂10克。
下肢肌肉抽痛者,加天麻15克,钩藤、木瓜各10克。
外治:患髋外敷医院制剂活血接骨止痛膏(豫药制字Z04030032)。
活血接骨止痛膏由当归、生地黄、大黄、独活、羌活、连翘、白芷、赤芍、乳香、没药、续断、三七等22味中药配制而成,具有较强的活血祛瘀、消肿止痛、接骨续筋、祛风除湿作用,可打通痹阻经脉,改善微循环。
将其敷于患处,可促进关节囊内死骨吸收和新骨生成。
临床研究表明,即使股骨头重度塌陷、碎裂甚至头部部分消失者,骨髓内也可长出纤维软骨和透明软骨,进而形成不大规则的股骨头,从而收到髋关节功能基本代偿的效果。
辅以食疗效果更佳。
食疗:取猪大骨、香菇和胡萝卜各适量,丹参100克,枸杞45克,熬汤喝,每天1剂,连服3~6个月。
中药浸洗疗法以骨碎补、苦参、虎杖、桂枝、泽兰、益母草、野颠茄等,根据病情轻重进行足部浸洗或全身浸泡,同时在治疗过程中药量逐渐加大。
浸洗操作过程将中药放入锅内,加清水煎煮20分钟,取药液约1300毫升。
待药液温度适宜时,浸洗双足,每次60分钟~90分钟,每日1次~2次,一剂药连用4天,身体无不良反应者进行全身浸洗更好。
娄绍昆近年来临床上腰椎间盘突出症越来越多,经方治疗有很好的疗效,假如辅以针灸、刺血、拔罐、推拿等外治法,疗程可以大大地缩短。
经方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医者首先要在治疗思想上突破病理解剖学的局部观点,和治疗其他疾病一样,从病人整体出发,从病人的全身反应入手,方证辨证,药证相对,就能获得疗效,获得随心所欲不离规矩的医疗思维上的自由与乐趣。
因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特别是一些慢性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大多是退行性病变。
就以椎间盘病变周围组织来説,除了椎间盘软骨、髓核等组织受损害外,其他如韧带、筋膜、肌肉、血管、神经等周围组织都不同程度上存在病变,即使通过手术或者手法纠正和修复了椎间盘,但并不意味着原来病变周围组织都恢复了正常。
事与愿违,往往原来病变周围组织的不包容刚刚修复的椎间盘,这一种潜在的破坏力使之重新回到原来的病理稳态。
而经方疗法能够调动全身的抗病能力和修复能力,根本上改变了病变周围组织的不良状况,最结合外治法相呼应,就可取得最佳效果。
我几十年来用经方(结合外治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千百病例,治愈后远期疗效还会,几乎占门诊人数的重要比例,甚至被误传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专科,为此也发表了好几篇诊治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论文。
今举几个成功治愈的病例如下,以供同道批评。
桂枝新加汤合五苓散证郑某,男,50岁,1995年9月20日初诊。
慢性腰腿痛10年,时发时愈。
近年来症状加剧,下腰部坠痛,臀部酸痛不适,以左侧为甚,行走时呈间歇性跛行。
经X线拍片、CT检查,确诊为,“L4~5椎间盘中央型突出”,“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
刻诊:形体消瘦,肤色苍白,腰腿隐痛麻木,不能直立,腰部前屈与后伸受限。
下腰部及臀骶部压痛。
时觉畏风、发热(体温正常)、自汗、头眩、纳呆、嗜睡、口淡、便溏、尿黄短、下肢稍有浮肿,舌淡红,苔薄白水滑,脉沉缓无力。
腹诊:腹壁浅薄,腹肌扁平拘紧,脐部悸动应手,少腹胀满。
此案属太阳经腑合病。
营卫失调,风寒湿痹凝阻太阳经脉,水饮停滞太阳之腑。
先予桂枝新加汤与五苓散合方加味,以和营卫、利水湿、祛风寒为治。
处方:桂枝、党参各15g,白芍药30g,大枣5枚,炒白术、茯苓、猪苓、泽泻各10g,炙甘草,砂仁(冲)各5g,生姜5片。
3剂。
服药后,小便量增多,恶风发热稍减,纳增。
但腰腿痛无明显改变。
针对主症,加强祛寒温阳之力。
上方加附片10g,再投5剂。
服上方后,腰腿痛减轻,但腰部前屈后伸尚不利。
上法已经中的,守方5剂,并在腰骶部压痛部位予以按摩,刺血拔罐,以助气血畅通。
按上方进退加减治疗3周,临床症状基本消失。
腹肌紧张感减轻,但稍长时间的运动,腰腿尚感疲乏。
嘱患者每天用艾条自灸腰俞、环跳、关元等穴位,使之徐徐温养阳气,促使机能的康复。
坚持治疗月余而痊愈。
越4年,腰腿痛没有复发,只是繁重劳动后,腰腿偶感不适。
按:《伤寒论》就是疾病总论[1],其诊病方法是六经辨证。
柯琴云:“岂知仲景约法,能合百病,兼赅于六经而不能逃六经之外,只有在六经上求根本,不在诸病名目上寻枝叶。
”[2]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也不例外。
《伤寒论》治疗风湿寒痹以太阳最详。
盖太阳为一身之藩篱,风寒湿邪袭人,太阳首当其冲,或循经入腑,或由表及里,引起整体反应。
此患者消瘦、肤色苍白、时觉畏风、发热、自汗,属“桂枝汤证”;腹肌扁平拘紧,是桂枝加芍药汤的腹证[3]。
腰腿疼痛多年而气营两伤,虽有恶风、发热、汗出之太阳中风表现,但脉沉缓无力,与论中太阳病篇的“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相合。
脐部悸动应手、少腹胀满、小便不利、下肢浮肿、苔白水滑,是太阳经病不解,寒湿循经入腑而成太阳蓄水五苓散证。
由于太阳经腑有合病之势,故先予以桂枝新加汤合五苓散,调和营卫、通阳利水为治。
先行“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之法,待病势趋缓再以温灸法徐徐温养阳气以善后。
柴胡桂枝汤与肾着汤合方证李某,男,35岁。
1992年8月16日初诊。
2年前在工地劳动时挫伤腰部,引起腰腿麻痛。
刻诊:瘦长身躯,痛苦面容,腰部冷痛、沉重、僵硬、拘挛,难以转侧,憎寒烦热,口苦咽干,恶心干呕,小便短涩不畅。
舌淡红,苔厚黄腻水滑,脉沉弦。
检查:腰部发现脊柱向左侧弯,L5棘突向右偏歪,L4~5、S1棘突周围压痛,左骶髋关节压痛并触及索状物,左腿抬高试验强阳性;X线摄片显示,L5~S1间隙变窄,已形成骨桥。
诊为左骶髋关节错位引起的腰椎间盘突出。
此为风寒湿驻留太阳,由表及里,伤及少阳,致两经合病,法宜解肌散风、和解少阳、祛寒除湿,予以柴胡桂枝汤与肾着汤合方加味:柴胡、黄芩、桂枝、白芍药、党参、干姜、半夏、白术、茯苓各10g,甘草5g,生姜5片,大枣5枚。
剂。
并针刺左侧环跳一穴。
3剂后,诸症始缓,5剂药尽,腰部冷痛与左腿麻木都明显减轻。
药已中的,守方继进5剂,并给予针刺、按摩。
3诊后,诸症均缓,加细辛3g,以加强散寒温经之效。
数法并用,诸症渐失,1个月后恢复如初。
2000年偶然相遇,见其身体健康,行动自如。
按:笔者治疗腰突症常用柴胡剂,其心得是:少阳为枢,既是防止“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之屏障;又为透邪外出、斡旋气机之枢纽。
柴胡汤剂除了用其治疗“柴胡汤证”、“柴胡体质”之外,还可广泛地应用在两经处于传变、转化阶段的诸多并病和合病。
小柴胡汤是少阳病的主方,但也应用于治疗“三阳合病”[4]。
本案少阳太阳合病是以《伤寒论》“发热微恶寒,肢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为根据。
肾和膀胱相表里,“腰冷而痛”,为寒湿侵袭足太阳膀胱经脉,颇合《金匮》“肾著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甘姜苓术汤主之”之旨。
由于证治能把握住柴胡剂的传变规律,方证相合而殊见效机。
用柴胡剂治疗跌扑闪挫后损伤内证,曾经是一些伤骨科名医的家传秘法。
如石筱山、石幼山的石氏伤科,就世代相传这一治法[5]。
但石氏家法仅仅从“治血必治气,治气必疏肝”的理论出发,使后学者难以把握,故未能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
大青龙汤合桃核承气汤证张某,男,14岁。
1988年4月6日初诊。
2年前与同学戏耍时挫伤腰部,时感左腰腿不适。
2月前,不慎淋雨,全身湿透。
翌日,畏寒、高热、腰痛、周身不适,自服退热药后出现寒颤、高热不退,并感到左髋关节剧痛、肿胀、不能行走。
经各种化验,X线摄片等检查后,确诊为“左髋关节化脓性关节炎”、“腰椎间盘突出”,住院予以牵引及抗生素等西医药治疗。
2周后,仍有低热,左腰髋疼痛不减。
刻诊:形体瘦长,精神不衰,面色苍白,痛苦面容,畏风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疼痛,肢节不适。
左腰髋部胀痛,左髂关节周围皮色泛红,肿痛处皮肤稍温而拒按,站立与行走时腰髋疼痛加剧。
口渴、纳减、便结、尿浊黄臭、眠欠安、烦燥不宁。
舌暗红,苔白腻,脉浮紧数。
腹诊:左少腹疼痛延及左腹股沟,按压左少腹疼痛加剧而在深部触及柔软的索状物。
此为太阳阳明合病,风寒湿瘀郁闭肢节而化热,法宜解表开闭、散寒除湿、清热活血,予以大青龙汤合桃核承气汤加味。
处方:生麻黄、桂枝、防风、杏仁、桃仁、苏叶各10g,生甘草、苍术、生大黄各5g,生石膏50g。
3剂。
服药后微汗,小便、大便量增多,诸症均减,上方加知母、赤芍药、附片各10g,生姜5片,即仿大青龙汤、桃核承气汤与桂枝芍药知母汤合方之意,再投5剂。
药后体温恢复正常,左髋部的红、肿、热、痛,减轻十之五六。
原方中麻黄减至5g,再投5剂;并在左髋关节压痛明显处及皮肤静脉曲张处,刺血后拔火罐。
4诊时,左髋关节疼痛已减十之八九,能行走,其他症状几近消失。
但腰部前屈还困难,仍有疼痛。
上方增损化裁再投;委中刺血拔罐;并用正脊手法纠正紊乱的腰椎后关节。
坚持服药,不时给予刺血、正脊。
2周后,病除若失。
10多年来,再无复发。
按:方证辨证和药证辨证的特点是“察症候而罕言病理,出方剂而不言药性”[6]。
汉方家矢数道明在《汉方处方解说》中说:“汉方医学的特点就是‘随证治疗’,因而可称之为‘证候学’或‘方证相对医学’,甚至可称之为‘处方学’,证候的诊断直接与处方相联系,‘诊断即治疗’,故‘证’即是‘方’。
”在研究此案的过程有两点心得:①此患者主要脉症与《伤寒论》的“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燥者,大青龙汤主之”环环相扣,条文基本反映出这一方证辨证的证候学、病态学、药物学和治疗学的关系。
②在方证辨证中运用腹诊法极为重要。
腹诊一法肇始于《内经》、《难经》,并在《伤寒论》中得到长足地发展,日本医家汤本求真高度评价腹诊法,云:“腹者,生之本也,故百病以此为根,是以诊病必须候腹”。
[3]此患者少腹压之急结疼痛并延及左腹股沟,这是典型的桃核承气汤腹证[7]。
桂枝加黄芪汤与五苓散合方证姜某,女,25岁,1999年3月20日初诊。
6年前发现腰腿酸痛麻木,经X线摄片、CT、MRI检查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近2月病情加重。
刻诊:腰髋松弛无力而酸痛,腰骶部肌肉悸动不安,L4、L5、S1棘突周围压痛。
形体消瘦,面色苍白,目光炯炯有神,头疼,烦热,汗多,口渴,容易感冒。
晨起睑肿,面浮,小便不利,夜卧汗出湿被。
月经衍期、经血紫暗有块,经来潮第一天少腹疼痛,白带清稀量多。
舌淡白,苔白厚水滑,脉沉弦滑。
腹诊:腹肌扁平拘紧,左侧下少腹部触之有抵抗伴有压痛,脐周悸动按之应手,心下有振水音。
此案为太阴痹病、阳气被郁,脾虚湿阻、统运失司。
以桂枝加黄芪汤与五苓散合方而治之:黄芪30g,桂枝、白芍药、白术各15g,茯苓、泽泻、猪苓各10g,大枣3枚,生姜10片。
5剂。
服药后,感到全身温煦舒爽,小便清长,浮肿减,腰腿痛稍有减轻。
方已中的,守方不变,又5剂。
在腰骶部辅以按摩,并针刺环跳。
按上方加减变化坚持治疗30多天,沉疴终于向愈。
但腹诊时,仍存在腹肌拘紧,左侧少腹下部触之有抵抗、压痛等腹症。
嘱其用药艾条熏灸气海穴,并吞服桂枝茯苓丸。
2月后停药,临床症状消失,月经周期、颜色正常。
随访1年,能胜任繁重劳动。
按:“观其脉症,知犯何逆,随症治之”是仲景的诊治要旨。
“知犯何逆”是指对病机病因的理法辨证;“随症治之”是指对主要脉症及所选方、药的方证、药证辨证。
本例诊断为太阴痹病、阳气被郁、脾虚湿阻是理法辨证。
选择桂枝加黄芪汤与五苓散合方是方药辨证。
前者是注重疾病的普遍矛盾,后者是强调疾病的特殊矛盾,两者紧密结合,理法方药才能一以贯之。
此案在研究疾病的方药辨证方面,笔者有两点心得:①方药辨证须习熟仲景原文,逐条逐句体味揣摩。
如根据《金匮》“腰髋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状。
”的条文对案中“腰髋松弛无力而酸痛、腰骶部肌肉悸动不安”的症状特征有了认识,故应用了桂枝加黄芪汤。
②患者体质的个体性,往往导致对某种致病因子的敏感性和对某种治疗药物的亲和性。
日本汉方家森道伯称“体质之证”为“先天之证”。
“药证辨证”中的“体质药证”是研究患者的体质类型和效药所对应的临床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