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2.2 城市区位与城市体系(第2课时)学案(无答案)鲁教版必修2
- 格式:doc
- 大小:527.00 KB
- 文档页数:3
高一年级地理学案(城市区位与城市体系一)班级姓名考号一、课标要求联系城市地域结构的有关理论,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二、课前预习1.(课本P38)什么是区位?2. (课本P38)简要说明水对城市的影响(一定要简洁)。
3. (课本P39)气候:城市大多分布在、的地区。
我国10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中,只有、、位于西北部干旱、半干旱地区。
地形:一般来说,平原地区,,物产丰盈,,自然环境优越,有利于城市的兴起和发展。
矿产资源也是影响城市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
例如,我国的、、等城市,都是在开采资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等城市则是在开采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4. (课本P40)影响城市区位选择的社会经济因素有哪些?5. (课本P40)由于交通运输的需要,城市多分布在哪些地带?6. (课本P40)简要说明扬州、济宁等城市衰落的原因。
7. (课本P41)简要说明影响城市区位因素的变化.本节知识要点:1、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自然因素:河流、气候、地形、矿产资源;社会经济因素:交通、经济、政治、历史。
2、区位的变化:当今军事、宗教等因素的影响已经减弱,科技、旅游等已成为影响城市区位的重要因素,而政治、交通等因素始终对城市区位产生着巨大影响。
3、有利的区位条件一般有:靠近河流(水源充足)、气候适宜、地势平坦、矿产丰富、经济发达、交通便利、优惠政策、历史悠久、工农业发达、劳动力充足、科技发达等。
作答时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使用。
4、常见城市区位举例:河流汇合处如宜宾、重庆、武汉分别位于岷江、嘉陵江、汉江与长江干流汇合处河口处如上海(长江)、广州(珠江)等铁矿如:攀枝花、包头、鞍山石油如:大庆、玉门、克拉玛依、阿伯丁煤矿如:伯明翰、曼彻斯特、匹兹堡、大同、抚顺、开滦铁路枢纽如:石家庄、郑州、蚌埠、宝鸡、株洲政治中心:巴西利亚、华盛顿、堪培拉、伊斯兰堡;宗教:麦加、麦地那、梵蒂冈、拉萨三、巩固训练1.武汉属于下列哪种区位类型A.河流水运的起点和终点B.两条河流的汇合处C.过河点位置D.河口位置城市区位的影响因素很多,主要有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两方面,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影响城市的主要因素也会不断地发生变化。
第二节城市区位与城市体系【教学目标】1.举例说明地形、气候、河流、自然资源等自然地理要素,以及交通区位、经济基础、政治、文化历史等社会经济因素对城市区位的影响。
2.运用实例分析影响城市形成、发展、变化的区位因素。
【教学重点与难点】影响城市区位的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
【教学方法】⒈课件展示、看图讲解法⒉小组合作探究⒊讲授法⒋读书指导法【教学过程】(一)课前导学阅读分析图2-1-5“世界六大城市带的分布”(课件展示),思考:世界上为什么有的地方城市多,有的地方城市少?一个城市为什么建在这里,而不建在那里?又是什么原因促进或限制了它的发展?中国和世界的众多的城市发展变化的原因状况如何?这就是我们本节所要学习的内容。
(二)质疑讨论一、城市的区位选择1、区位与城市区位的含义:2、影响城市区位的因素(三)反馈矫正⑴河流[学生思考] ①为什么世界古文明发祥地都在河流沿岸;我国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城市也非常密集?②教师﹙课件展示﹚长江流域图,引导学生小组讨论找出武汉、重庆、宜宾并且都设在河流汇合处主要的原因是什么?找出广州、上海、天津并说出这三城市位置分布有何共性?[设计意图] 通过学生读图析图能力的培养,强化提取信息及图文转化能力与表达能力,加强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的认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教师总结] ①一方面河流为城市提供水源,再者河流为交通运输提供方便。
②交通运输方便有利于人员、货物的集散。
[教师追问] 看课本图2-2-1“巴黎市区的变化”思考:为何古代巴黎建在塞那河曲流处?[学生回答] 略。
[教师总结] 河流具有军事防御功能,因此一些古城外有护城河。
⑵地形与气候[教师提问]﹙课件展示﹚“世界六大城市带的分布”和“中国地形与特大城市分布”,思考:①世界大多数城市分布在怎样纬度,怎样的地形?②请说说有哪些因素对城市的分布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小组讨论] 略。
[设计意图] 通过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及读图分析能力,有利于以学知识的拓展和深化,引导学生分析六大城市带的分布与地形和气候的关系,使学生对世界范围内的城市形成共同认识。
高一地理《城市区位与城市体系》第二课时教学设计鲁教版高一地理《城市区位与城市体系》第二课时教学设计鲁教版高一地理《城市区位与城市体系》第二课时教学设计鲁教版第二单元城市与地理环境第二节城市区位与城市体系第二课时:城市体系【课程标准要求】标准活动建议l联系城市地域结构的有关理论,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l实地调查不同种类商品与其市场服务范围的关系【设计思路】城市区位与城市体系这部分知识涉及到各种概念名词,如:“中心地”、“城市体系”等。
学生对此较为陌生,而教材介绍得又很简略,因此在教学中投影大量的图表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
在“城市体系”的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进行所在城市的商业网点的分布调查活动,降低理论学习的深度,加大地理学习生活化特征。
从教学方法看,本课可以灵活运用问题导学法、文献调查法、案例分析法、合作讨论法等多种方法组织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充满生机的探究性活动中掌握学习目标。
【知识构建】课程标准关于本课的“标准”是“联系城市地域结构的有关理论,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其具体要求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能以某个区域内的城市(镇)布局为例,说明不同规模城市(镇)服务功能的差异;二是能应用中心地理论的基本原理,比较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本节内容主要从空间的角度阐述城市分布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包括两大问题,即城市的区位选择和城市体系(包括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功能案例分析)。
本节知识结构如图1所示。
【教学目标】1.理解城市在区域中的核心地位,了解中心地理论。
2.借助实例,分析某一地区城市体系中不同规模城市在数量、服务功能和辐射范围上的差异。
3.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以致用的意识。
【重难点分析】1.教学重点中心地理论和城市体系。
2.教学难点中心地理论和城市体系。
【课前准备】提前一周布置学生做一次商业网点服务范围的调查:1、调查家里人或周围邻居在购买下列物品时一般去城市的哪个商业中心或商业小区?食用盐、牙膏、香皂、衣服、高档化妆品、电视机、冰箱、计算机、钢琴等。
第二节城市区位与城市体系1.知道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
2.理解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重难点)[自主预习·探新知]教材整理1 城市的区位选择阅读教材P38至P41图文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城市区位的含义:是指城市所占据的场所,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2.影响因素(1)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交通区位、经济基础、生产方式、政治和文化历史等。
教材整理2 城市体系、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功能案例分析阅读教材P41至P43图文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城市与区域发展2.城市体系(1)概念: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由不同规模、不同等级、功能上各具特色的城市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有机整体。
(2)特征:城市的等级不同,其功能和服务范围不同。
(3)理论依据——中心地理论①特征:较系统地阐明了区域内城市和城市内服务中心的数量、规模、等级之间的关系。
②具体表现:具有不同的等级,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不同:正误判断:(1)我国的沿海地区城市众多,最主要是因为气候适宜,降水较多,物产丰富。
(2)一些旅游胜地逐渐发展演变为城市,说明了旅游对城市区位的影响日渐重要。
(3)城市的规模大小决定了其服务范围的大小。
( )【提示】(1)×城市的形成与发展客观上需要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沿海地区交通便利,往往是城市集中分布地带。
(2)√随着时代的发展,军事、宗教等因素的影响逐渐减弱,科技、旅游等因素的影响逐渐加强。
(3)×城市的服务范围的大小主要受城市的等级、规模和服务职能等因素影响,城市的规模小,其服务的范围不一定小。
[合作探究·攻重难]我国新疆的古城楼兰遗址位于若羌县境内,罗布泊以西,孔雀河道南岸7 km处,整个遗址散布在罗布泊西岸的雅丹地形之中。
历史上,楼兰是西汉时期西域36国之一,楼兰城是楼兰王国前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它东通敦煌,西北到焉耆、尉犁,西南到若羌、且末。
古代“丝绸之路”的南、北两道从楼兰分道,楼兰城依山傍水,作为亚洲腹部的交通枢纽城镇,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曾起过重要作用。
第二节《城市区位和城市体系》教学反思本节教材最大的变化是在“城市的区位选择”后面增加了一个“活动”,即兰州是甘肃省省会,全省政治、经济、文教中心,是黄河上游最大的工业城市和西部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工业基地,全国重要的石油化工和机械装备工业基地,也是西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
问题:1、读图2-2-8,说出地形对兰州的城市形态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2、运用所学知识,试分析影响兰州城市区位的主要因素。
之所以把这一整段内容打出来,是因为我发现这里的第一个问题是一个很重要却被我忽略的问题。
说重要是因为整个鲁教版三本必修教材的正文里没有关于地形对聚落形态及交通线路影响方面的内容,而这又是课程标准“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的具体体现。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必须注意到这一问题,帮助学生思考并了解“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我想反思的第二点是关于“区位”的概念,新旧教材是相似的(其中括号内为旧教材的内容):区位是指某事物的位置及其与其他事物间的空间联系。
城市区位是指城市所占据的空间,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联系)。
这两句话或许并不难,但“区位”的概念非常重要,而学生往往不能准确理解,这诚然是一个矛盾。
虽然在今后的教学中,学生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将会不断深入,但这并不能成为淡化“区位”概念教学的理由。
如何将“区位”概念讲清楚、讲透彻、讲懂,还需要今后进一步讨论。
在这一轮教学中我同样不满意的还有关于“中心地理论”的教学。
现在再想一想,我觉得还是起初对于“中心地理论”的教学是我最满意的:从一个小岛开小店开始讲起,讲服务范围、门槛人口、中心地的数量、层级等,但这样花费的时间较多,而且门槛人口的概念已经不要求掌握。
在新课程标准的背景下,如何讲“中心地理论”,我觉得也需要今后进一步讨论。
相对来说,这一节内容比较成熟、比较满意的内容是城市的区位选择,不过那个flash课件做于多年以前,有的内容需要进行调整了。
第2单元 城市与环境 第2节城市区位与城市体系学案1.知道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会分析其对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2.能运用实例分析影响城市形成、发展、变化的区位因素。
(重点) 3.理解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重难点)[基础·初探]教材整理1 城市的区位选择阅读教材P 38至P 41图文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城市区位的含义:是指城市所占据的场所,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2.影响因素 (1)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交通区位、经济基础、生产方式、政治和文化历史等。
(3)城市区位因素的变化⎩⎪⎨⎪⎧军事、宗教等因素的影响减弱科技、旅游等已成为重要因素经济、政治、交通等因素始终产生着巨大影响正误判断:(1)世界著名的大河入海口都是城市密集分布地区。
( ) (2)世界上的许多矿业城市多是在工业革命以后形成与发展起来的。
( )(3)我国的沿海地区城市众多,最主要是因为气候适宜,降水较多,物产丰富。
( )(4)一些旅游胜地逐渐发展演变为城市,说明了旅游对城市区位的影响日渐重要。
( ) 【提示】(1)×一般而言,大河的入海口附近因地势平坦易发育大城市,但并不是所有的大河入海口都有城市密集分布,如亚马孙河入海口附近,就是人口稀疏地区。
(2)√工业革命以后人类开始大规模开发利用矿产资源,资源丰富地区,工矿业迅速发展,促进了人口聚集,出现了很多新兴的工矿城市。
(3)×城市的形成与发展客观上需要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沿海地区交通便利,往往是城市集中分布地带。
(4)√随着时代的发展,军事、宗教等因素的影响逐渐减弱,科技、旅游等因素的影响逐渐加强。
教材整理2 城市体系、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功能案例分析阅读教材P41至P43图文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城市与区域发展2.城市体系(1)概念: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由不同规模、不同等级、功能上各具特色的城市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有机整体。
高中地理 2.2 城市区位与城市体系学案鲁教版必修2考试要求考点城市服务功能①知道城市服务功能的含义②比较不同规模城市的服务范围和服务功能的差异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城市的区位选择城市区位是指城市所___________。
影响城市区位选择的自然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矿产资源。
社会经济因素主要包括城市___________、__________、生产方式以及政治和文化历史等,随着时代的发展,_______、_______等因素的影响减弱,_______、_______等影响增大,而________、_________等因素始终影响巨大。
二、城市体系1、城市作为区域的核心,对区域发展起着_______作用。
它既是区域的_______中心、_______中心,又是_______的增长中心。
2、城市活动:分成两部分,一部分主要是为___________服务(如居住、幼儿园、小学等);另一部分主要是为___________服务(如_______、大型工业基地、国家级研究所等),这是城市的基本活动,也是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
3、城市体系的概念:指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由不同_______、不同_______、_______上各具特色的城市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有机整体。
在城市体系中,城市的等级越高,数量_______,规模_______,功能_______,彼此之间的距离________。
三、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功能案例分析1、上海是我国最大的城市和_______,也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的_______城市。
作为区域经济中心,上海具有次一级中心和一般城市所不具备的高级职能。
如_______中心、_______中心、_______中心以及_______中心。
2、南京和杭州在_______和_______等方面,居第二层次,是该地区的副中心城市。
苏州、无锡、常州、宁波等城市属第三层次,其_______功能比较突出,而且受_______影响较大。
城市区位和城市体系【学习目标】1、举例说明地形、气候、河水河流、自然资源等自然地理要素、交通区位、经济基础、政治文化等社会经济因素对城市区位的影响。
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一个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变化。
2、理解城市在区域中的核心地位,了解中心地理论。
3、了解长三角地区城市等级体系的组成,分析各等级城市的职能和作用。
4、说出城市体系的概念,以某一地区为例分析城市体系中不同规模城市在数量、服务功能和辐射范围上的差异。
预习案(梳理知识,夯实基础)一、城市的区位选择1.区位定义:指某事物的及其与其他事物间的联系2.影响因素:自然因素:(1)水:水对城市区位的选择十分重要,因河流具有__________和_________功能,城市多形成于河流沿岸,特别是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
另外,河流还是防御外敌入侵的天然屏障,例如:_____________。
(2)气候:气候是人类生活的基本条件之一。
城市大多分布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地区。
目前,中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只有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是100万以上人口大城市。
(3)地形、地质条件:______地区利于城市兴起和发展。
我国大城市多分布于__________地区。
(4)矿产资源:矿产的开发促成了很多新兴工矿城市,如我国因开采铁矿发展起来的________、________和攀枝花等,因石油开采发展起来的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城市。
社会经济因素(1)社会经济因素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及__________和文化历史等。
(2)交通:城市是______、________、信息和_______的集散地,客观上需要有方便的交通运输条件,因此城市多集中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高速公路沿线。
第二节 城市区位与城市体系学习目标:1.理解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
2.理解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重难点)一、城市的区位选择 1.概念(1)区位:指某事物的位置及其与其他事物间的空间联系。
(2)城市区位:指城市所占据的场所,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2.影响因素 (1)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交通区位、经济基础、生产方式、政治和文化历史等。
(3)城市区位因素的变化⎩⎪⎨⎪⎧军事、宗教等因素的影响减弱科技、旅游等已成为重要因素经济、政治、交通等因素始终产生着巨大影响二、城市体系、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功能案例分析 1.城市与区域发展2.城市体系(1)概念: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由不同规模、不同等级、功能上各具特色的城市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有机整体。
(2)特征:城市的等级不同,其功能和服务范围不同。
(3)理论依据——中心地理论①特征:较系统地阐明了区域内城市和城市内服务中心的数量、规模、等级之间的关系。
②具体表现:具有不同的等级,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不同:(1)世界著名的大河入海口都是城市密集分布地区。
( )(2)我国的沿海地区城市众多,最主要是因为气候适宜,降水较多,物产丰富。
(3)城市的规模大小决定了其服务范围的大小。
( )(4)区域内的核心城市具有的服务职能,次一级中心和一般城市都不具备。
( ) (5)武汉属于下列哪种区位类型( ) A .河流水运的起点和终点 B .两条河流的汇合处 C .过河点位置 D .河口位置提示:(1)× 一般而言,大河的入海口附近因地势平坦易发育大城市,但并不是所有的大河入海口都有城市密集分布,如亚马孙河入海口附近,就是人口稀疏地区。
(2)× 城市的形成与发展客观上需要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沿海地区交通便利,往往是城市集中分布地带。
(3)× 城市的服务范围的大小主要受城市的等级、规模和服务职能等因素影响,城市的规模小,其服务的范围不一定小。
第二节城市区位和城市体系从容说课首先通过图文创设学习情境,用一段文字引出“城市群”这一话题,启发学生思考。
第一部分城市的区位选择,首先介绍了什么是城市区位,指出城市区位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有密切关系,之后分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两大类重点讲述各因素对城市区位的影响。
自然因素中,讲述水对城市区位选择的重要性,从城市用水、水路运输和军事防卫三个方面加以阐述。
接着,从“中国地形与特大城市分布图”入手,分析我国城市宏观分布与地形、气候条件之间的关系。
然后重点阐述矿产资源对城市区位的影响。
社会经济因素中,首先介绍主要的社会经济因素,接下来重点分析交通运输的变化对城市分布的影响,然后指出,影响城市区位的因素是不断变化的,提醒学生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最后的活动对自然因素与城市区位的关系进行总结。
第二部分城市体系,首先指出城市是区域的中心,不仅是管理中心、服务中心,还是区域经济的增长中心。
接着说明城市对区域发展起主导作用是因为城市的基本活动,一个城市的服务范围除了城市本身,还包括这个城市的腹地以及其他城市,这些相互联系是城市体系形成的基础。
然后给出城市体系的概念和得到普遍认可与广泛运用的克里斯泰勒“中心地”理论。
第三部分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功能案例分析,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具体分析城市体系中,不同等级的城市在数量、服务功能、辐射范围方面的差异。
以图片来直观表述,长江三角洲是我国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城市体系非常完整,作为案例具有很好的典型性和代表性。
教学重点1.影响城市区位的因素。
2.城市体系的概念和形成原因。
3.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功能的案例。
教学难点1.城市体系的概念和形成原因。
2.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功能的案例分析。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视频资料、图片文字资料、投影仪课时安排2课时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举例说明地形、气候、河流、自然资源等自然要素,交通区位、经济基础、政治、文化等社会经济因素对城市区位的影响。
第二单元城市与地理环境
第二节城市区位与城市体系
第二课时:城市体系
【学习目标】
1.理解城市在区域中的核心地位,了解中心地理论。
2.借助实例,分析某一地区城市体系中不同规模城市在数量、服务功能和辐射范围上的差异。
3.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以致用的意识。
【学习策略】
对所在城市的商业网点的分布进行调查活动,借助实例,分析某一地区城市体系中不同规模城市在数量、服务功能和辐射范围上的差异。
加大地理学习生活化特征。
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以致用的意识。
【课前调研】
提前一周做一次商业网点服务范围的调查:1、调查家里人或周围邻居在购买下列物品时一般去城市的哪个商业中心或商业小区?食用盐、牙膏、香皂、衣服、高档化妆品、电视机、冰箱、计算机、钢琴等。
将上面调查得到的情况进行分类统计,找出规律性。
2、调查住所附近的商店类型和数目以及周围比较大的商业点的类型、数目和离家的距离,调查大商业点的销售商品类型;将调查的数据进行统计。
我的成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堂活动】
探究活动1:阅读教材,结合扬州实例分析城市功能。
自主阅读教材,思考问题。
结合自己的生活实践谈谈扬州市的城市活动。
探究活动2:小组合作学习,研讨中心地理论。
每个小组的小组长展示本组的课前调查成果,结合教材内容,思考教师提出的导学问题。
小组内交流,讨论,提出新的疑问。
填写比较表。
表4
服务功能
探究活动3:小组合作学习,案例分析城市体系。
小组内每一位成员先自主学习,思考教师提出的导学问题。
小组内交流,讨论,提出新的疑问。
填写比较表。
表
自治区首府
地级市 县、县级市
公路 铁路 黄河 图例 沿黄城市带
图1
【典例剖析】
图1为“宁夏沿黄城市带规划示意图”,读图完成问题。
有关图中各城市规模与服务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石嘴山市的服务范围较贺兰市小
B .中卫市提供的服务种类较中宁市多
C .银川市与永宁市的服务范围不可能重叠
D .青铜峡市和吴忠市的服务功能相同
【知识构建】
【重点图像】
【拓展阅读】 中国城市群
在全球城镇化进程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双重加快的时代背景下,城市群的快速扩张已成为带有普遍意义的不可阻挡之势,正在作
为国家参与全球竞争与国际分工的全新地域单元,并深
刻影响着国家
的国际竞争力和21世纪
全球经济的新格局。
城市群是中国未来经济发展格局中最具活力和潜力的核心地区,是中国主体功能区战略中的重点和优化开发区,也是未来中国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
中国的十大城市群分别是: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中原城市群、辽中南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海峡西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哈长城市群。
图2 中心地的服务范围示意
图3 长江三角洲地区中心城市的辐射示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