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第2章《运动的世界》复习课
- 格式:ppt
- 大小:9.41 MB
- 文档页数:20
第二章运动的世界复习课【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学案复习本章知识点,使学生形成知识体系。
通过具体实例分析,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通过对具体问题的分析和讨论,会用速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与方法体验合作与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体验一题多变。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合作交流,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让学生养成合作学习的习惯。
【教学重点】正确使用刻度尺,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复习巩固基本知识匀速直线运动和速度的计算。
【教学难点】如何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1图分析:学生掌握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会正确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甲乙丙2题图)其中甲图表示,乙图表示我会自学:1.机械运动2.所选的参照物(1)直的不变不变s3.快慢单位时间内经过的路程v =t4. 3.6 20 185.秒s 60 36006.米m 0.125 1×10-5 4×10-10 10-3我能解决例1.mm 2.65cm. 例2. D 例3. 120s我会解决1.一列火车以54km/h的速度通过一座1600m长的大桥,所用的时间为120s,求火车长?2.(1)汽车的速度最快不能超过70km/h 此地距南京的距离是180km。
(2)不超速,因为此时汽车的速度是60km/h。
t=s/v=180km/(60km/h)=3h。
诊断评价题1.(1)km (2)dm (3)mm(4)μm2.2.303.A4.静止,运动,长途汽车5.B6.160km/h。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教学案:第二章运动的世界复习教学内容:1.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并掌握相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概念。
2. 速度:回顾速度的概念、计算公式以及速度的单位,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速度的意义。
3. 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解释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概念,让学生掌握它们的计算方法和应用。
4. 加速度:复习加速度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加速度的含义。
教学目标:1. 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能运用相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概念分析实际问题。
2. 掌握速度、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能运用速度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3. 理解加速度的概念,能运用加速度的概念分析物体的运动状态。
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速度、平均速度、瞬时速度、加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难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理解,速度、平均速度、瞬时速度、加速度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
学具:教材、练习册、笔记本。
教学过程:一、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段视频,让学生观察并分析视频中的物体运动状态,引导学生思考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二、知识回顾(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第二章的内容,包括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速度、平均速度、瞬时速度、加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三、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选择一道典型例题,讲解如何运用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速度、平均速度、瞬时速度、加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随堂练习(10分钟)教师布置随堂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内容。
五、课后作业布置(5分钟)教师布置课后作业,包括练习册上的题目和一些拓展练习。
板书设计:教师在黑板上设计板书,包括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如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速度、平均速度、瞬时速度、加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作业设计:1. 练习册上的题目。
2. 请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并运用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速度、平均速度、瞬时速度、加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分析该物体的运动状态。
彭竟亮学员物理科目第4次个性化教案授课时间教师姓名谢玉娟备课时间学员年级初三课题名称第二章运动的世界的复习教学阶段第()周课时总数共( 2 )课时教育顾问教学目标同步教学知识内容复习第二章运动的世界并做同步的练习个性化学习问题解决帮助学生系统的复习第二章的知识点并应用到实际问题中教学重点学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探究实验探究,学会测量和计算变速运动的平均速度;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教学难点如何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作业检查与评讲1.小明对冰加热,冰熔化成水直至沸腾.在此过程中他通过测量绘制了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关于图象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图象中的AB段表示冰的熔化过程B、冰有一定的熔点,说明冰是晶体C、水升温比冰慢,说明水的比热容比冰小D、水沸腾时温度不变,说明沸腾不需要吸热2. 如图是某种物质物态变化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该图象反映的可能是()A.蜡的熔化过程B.蜡的凝固过程C.海波的熔化过程D.海波的凝固过程3.物态变化现象随处可见,下列关于这些现象说法正确的是()A.春天的早晨经常出现大雾,这是汽化现象,要吸收热量B.夏天用干冰给运输中的食品降温,这是应用干冰熔化吸热C.秋天的早晨花草上出现的小露珠,这是液化现象,要吸收热量D.初冬的早晨地面上会出现白白的一层霜,这是凝华现象4.下列现象属于液化的是()A.夏天,从冰箱中取出的鸡蛋会“冒汗”B.寒冷的冬天,室外冰冻的衣服也会干C.盘子里的水,过一段时间会变少D.杯子中的冰块,过一段时间也会变成水5.下列现象不可能出现的是()A.冰不经过熔化也可以变成水蒸气B.给冰加热,冰的温度不一定升高C.潮湿的夏天,从冰箱里取出的啤酒瓶上会出现小水珠D.冬天,戴眼镜的人从室内走到室外,眼镜上会出现小水珠温度时间0二、回顾与复习一.水的三态通过实验探究,可以看到水有三种状态,分别是固态、液态和气态。
物理八年级上沪科版第2章运动的世界复习教案设计意图以学生身边的运动场景引入,从具体的长度、时间测量以及运动快慢比较出发,最后回到世界是运动的、运动是相对的、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等较为深刻的主题教学目标1.知道长度和时间的单位,能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能正确处理测量结果。
2.理解速度的定义、速度的单位、公式及其意义。
3.能用速度公式简单计算速度和平均速度。
4.知道如何用科学的语言描述物体的运动和静止;了解参照物的概念及其选取的方法;知道运动的物体具有动能。
教学重点和难点1.刻度尺的使用,特殊的测量方法2.速度的定义和物理意义3.速度公式的运用,物理计算题的解题格式、解题方法4.参照物的定义和选择课前准备预习“物体的运动”,写出知识结构教学过程一、复习长度的测量:1.长度的单位2.刻度尺的使用3.误差的概念和减少的方法4.特殊的测量方法学生总结1长度的单位有Km m dm cm mm μm nm 及其单位换算学生练习:在下列数值后面填上适当的单位:1.某同学身高17.22.一根头发直径约为72 。
3.南京长江二桥全程长21197 。
4.物理课本长度为258 。
看:5.零刻线是否磨损、量程、分度值;读:一、刻度线与被测物体对齐读:二、视线垂直刻度尺三、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构成,要估读到刻度尺分度值的下一位数练习:读出下列两个刻度尺所测的物体的长度:二、复习速度速度的定义和物理意义v=s/t学生归纳:速度的定义: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两种比较快慢的办法:如百米赛跑:1.时间一定比较路程(观众)2.路程一定比较时间(裁判)学生练习:例1.有两个同学,用下面的方法来测量小钢球运动的平均速度。
在水平桌面上的一条直线上标出A.B.C三个点,拿一根分度值为1mm的米尺紧靠直线,A.B.C三点在米尺上对应的读数如图7所示。
当小钢球贴着米尺运动经过A.B.C三点时,两同学用手表记下了小钢球经过A.B.C 三点时对应的时刻,如图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