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窟
- 格式:docx
- 大小:17.94 KB
- 文档页数:12
敦煌莫高窟的简介敦煌莫高窟,又称敦煌石窟,是位于中国甘肃省敦煌市境内的一处著名古代佛教艺术宝库。
这个独特而壮观的遗址被誉为“东方的佛罗伦萨”和“东方的埃及”,是中国石窟艺术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敦煌莫高窟始建于公元366年,历经了千年的扩建和修复,成为了中国佛教石窟艺术发展的代表。
莫高窟共有735个洞窟,内部壁画、雕塑数量众多,总面积超过45,000平方米。
这些洞窟大多供奉着佛教神像,并以壁画和雕塑展示了佛教故事和教义。
莫高窟的壁画被誉为是“东方壁画艺术的巅峰之作”,内容十分丰富多样,包括佛陀的生平故事、佛经故事、天堂与地狱的描绘等。
这些壁画运用了多种颜料和绘画技法,形象生动、色彩鲜艳,给人以视觉上的震撼。
同时,还有大量的雕塑作品,以佛陀和佛教菩萨为主题,线条流畅、神态自然,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莫高窟的文化内涵十分深厚,不仅呈现了佛教艺术的辉煌成就,还融合了汉族、回鹘、突厥、藏族等民族的文化元素,展示了当时中国东西方交流的历史画卷。
这里的壁画和雕塑是研究中国古代佛教艺术、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资料,对于了解唐宋时期的社会风貌和宗教信仰具有重要价值。
莫高窟的壁画与雕塑不仅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魅力,也展示了古代社会的伦理道德观念、文学作品和科学知识等多个方面。
通过壁画和雕塑,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宗教和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情况。
因此,莫高窟被誉为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的一座宝库。
除了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莫高窟还具有旅游价值。
每年,许多游客前往敦煌参观莫高窟,沉浸在这个梦幻般的艺术世界中。
莫高窟周边的自然风光也十分美丽,加上当地特色的饮食和手工艺品,为游客提供了一个全方位的旅游体验。
然而,莫高窟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由于长期的自然侵蚀和人为因素的影响,莫高窟的壁画和雕塑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损坏。
为了保护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包括控制游客数量、加强环境保护和文物保护等。
同时,还进行了壁画修复和保护工作,以确保莫高窟的珍宝能够传承给后代。
莫高窟名词解释
莫高窟是位于中国河西走廊的西部尽头的敦煌,开凿从十六国时期至元代,前后延续约1000年,是中国石窟中绝无仅有的。
它既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一个璀璨的艺术宝库,也是古代丝绸之路上曾经发生过的不同文明之间对话和交流的重要见证。
莫高窟现有洞窟735个,保存壁画4.5万多平方米,彩塑2400余尊,唐宋木构窟檐5座,是中国石窟艺术发展演变的一个缩影,在石窟艺术中享有崇高的历史地位。
窟内绘、塑佛像及佛典内容,为佛徒修行、观像、礼拜处所。
敦煌石窟一名通常用以指莫高窟,是莫高窟、西千佛洞的总称,有时也包括安西的榆林窟。
莫高窟与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并称中国三大石窟。
1961年国务院公布莫高窟、榆林窟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7年,莫高窟作为文化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莫高窟莫高窟(Dunhuang Caves)俗称千佛洞,被誉为20世纪最有价值的文化发现、“东方卢浮宫”,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以精美的壁画和塑像闻名于世。
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现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
近代发现的藏经洞,内有5万多件古代文物,由此衍生专门研究藏经洞典籍和敦煌艺术的学科——敦煌学。
1961年,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1987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敦煌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镇。
敦煌莫高窟所珍藏艺术珍品是中外交流的瑰宝。
敦煌壁画形象逼真,尤其是:“飞天”图案,被唐朝人赞誉为“天衣飞扬,满壁风动”,成为敦煌壁画的象征。
敦煌莫高窟是甘肃省敦煌市境内的莫高窟也是西千佛洞的总称,是我国著名的四大石窟之一,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艺术宝库。
莫高窟位于甘肃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开凿在鸣沙山东麓断崖上。
南北长约1600多米,上下排列五层、高低错落有致、鳞次栉比,形如蜂房鸽舍,壮观异常。
它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内容最丰富的古典文化艺术宝库,也是举世闻名的佛教艺术中心。
前秦符坚建元二年(公元366年)有沙门乐尊者行至此处,见鸣沙山上金光万道,状有千佛,于是萌发开凿之心,后历建不断,遂成佛门圣地,号为敦煌莫高窟,俗称千佛洞。
莫高窟虽然在漫长的岁月中受到大自然的侵袭和人为的破坏,至今保留有从十六国、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十个朝代的洞493 个,壁画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彩塑像两千身,是世界现存佛教艺术最伟大的宝库。
若把壁画排列,能伸展30多公里,是世界上最长、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一个画廊。
近几十年来,国内外学者对敦煌艺术极感兴趣,不断进行研究,形成了一个专门学科“敦煌学”。
莫高窟是古建筑、雕塑、壁画三者相结合的艺术宫殿,尤以丰富多彩的壁画著称于世。
莫高窟的资料莫高窟是中国著名的佛教艺术宝库,位于甘肃省敦煌市城东南25公里处的九曲黄河之滨。
它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风格最多样的石窟艺术之一,也是中国古代艺术史上的瑰宝。
莫高窟是中国古代艺术与佛教艺术的结合体,拥有丰富的艺术内容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莫高窟始建于东晋时期,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
它的名称“莫高”来源于和平时期传统民间说法,意思是干井,因为莫高窟是在一座山丘上凿开的,石窟内还有井,由此得名。
莫高窟总共有735个石窟,壁画和彩塑数量达到49247尊,壁画总长度达到4.99万平方米,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一处佛教艺术遗址。
莫高窟的壁画以佛教题材为主,展现了佛教教义、佛教经典、佛教传说和人物形象等内容。
这些壁画以其精湛的技艺和丰富的内容吸引着众多游客和艺术爱好者。
壁画中的佛陀形象栩栩如生,慈祥庄重;传说中的佛教神话故事生动有趣,给人以无限遐想;佛教经典的展示充满智慧和哲理,给人以启迪。
除了壁画,莫高窟还保存有大量的佛像和佛龛等彩塑艺术。
这些彩塑作品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
彩塑艺术代表了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高度成就,展示了佛教艺术的魅力。
莫高窟的艺术风格多样,包括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西夏、元等时期的艺术风格。
这些不同的时期和艺术风格相互融合,形成了独特的莫高窟艺术风格。
莫高窟是中国石窟艺术中艺术风格最丰富、最多样的代表之一,也是研究中国古代艺术发展的重要依据之一。
莫高窟的壁画和彩塑艺术融合了东方和西方的艺术元素,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地域特色。
壁画中的人物形象具有东方人物的面貌特征,同时又融入了西方线条的柔美和立体感,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这种独特的艺术风格吸引了众多的艺术家和学者前来研究和欣赏,对中国艺术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莫高窟的壁画和彩塑艺术不仅展示了古代艺术的辉煌,也体现了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
佛教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对中国古代历史、文化、艺术等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更影响了整个东亚地区的文化发展。
莫高窟知识点
莫高窟
介绍
•莫高窟是位于中国甘肃省敦煌市城南25公里的莫高山下的一处佛教艺术圣地。
•被誉为“东方艺术宝库”和“人类艺术史上的一颗明珠”。
历史
•莫高窟始建于公元366年,兴盛于5至14世纪。
•是中国古代佛教艺术中的杰出代表之一。
概况
•莫高窟是一座岩洞群,包含492个洞窟和数千尊佛像,分布在四层高的崖壁上。
•主要以壁画、塑像和文献三种艺术形式表现。
艺术特点
•壁画:色彩鲜艳,构图严谨,内容包括佛陀的故事、佛教经典和历史人物等。
•塑像:佛像造型各异,精细而栩栩如生。
•文献:保存有大量佛经和经卷,记录了佛教文化的发展和传播。
文化价值
•对研究中国古代艺术、宗教、历史和社会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是世界文化遗产,对于人类认识和保护人类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保护措施
•国家和国际组织对莫高窟进行了保护和修复,并建立了博物馆和研究机构。
•限制游客数量,采取措施控制空气污染和湿度,保护洞窟内的佛教艺术。
以上是关于莫高窟的相关知识点和详解,莫高窟以其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和独特的历史价值,吸引了众多游客和研究者的关注。
通过保护和传承,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一人类文明的瑰宝。
中国敦煌莫高窟敦煌莫高窟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位于甘肃省敦煌市境内的莫高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艺术风格最独特、时间跨度最长的佛教艺术石窟寺庙之一。
它以其丰富多样的壁画和雕塑而闻名于世,也是中国古代艺术史上的重要遗产。
本文将介绍敦煌莫高窟的历史、艺术特点以及其对中国文化的重要意义。
一、历史概述敦煌莫高窟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366年,当时是为了纪念当地著名的佛教大师鸠摩罗什而兴建。
一开始,莫高窟只有一个小洞窟,后来逐渐扩建,到唐朝时期已经发展成规模庞大的石窟寺庙群。
在唐宋两代,敦煌莫高窟达到了艺术的巅峰,成为了汉族文化与各民族文化交融的重要场所。
然而,莫高窟的辉煌并未持续太久,随着明代以后佛教衰败以及政治和自然因素的影响,著名的敦煌莫高窟逐渐被人遗忘。
二、艺术特点敦煌莫高窟以丰富多样的壁画和雕塑而著称。
在壁画方面,莫高窟的壁画内容广泛,包括佛教故事、人物肖像、风景和生活场景等。
这些壁画色彩斑斓,绘画技法熟练,通过细腻的线条和鲜艳的颜色,展现了中国古代艺术的独特之处。
莫高窟的雕塑也是其突出的艺术特点之一,雕刻形象栩栩如生,树立起了佛教艺术的高峰。
三、文化意义敦煌莫高窟的发现和保护不仅对于研究中国古代艺术和佛教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也对于保护世界文化遗产产生了深远影响。
莫高窟的壁画和雕塑无疑是中国古代艺术瑰宝,它们记录了当时社会的面貌、人们的信仰以及艺术家们的创作才华。
通过对莫高窟的研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古代艺术的发展历程,丰富了人类文明的宝库。
敦煌莫高窟作为中国古代艺术的瑰宝,也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文化遗产。
它的发现和保护是我们对古代文明的尊重和珍惜。
今天,敦煌莫高窟已成为一个重要的旅游景点,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人们在欣赏莫高窟的同时,也能够更加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我们应该珍惜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共同努力保护和传承下去。
总结起来,敦煌莫高窟作为中国古代艺术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受到了全球的关注和瞩目。
《莫高窟》教学实录教学过程:师:同学们请看屏幕。
(教师点击课件——出示祖国版图、甘肃省区图和莫高窟外景图)这就是伟大祖国的版图,在祖国的西北有一个省份叫甘肃省,(出示甘肃省版图)在甘肃省敦煌市的东南有两座山,一座是三危山,一座是鸣沙山,在两座山谷底的绝壁上,蜜蜂似的排列着492个洞窟,这就是举世闻名的莫高窟,谁知道举世闻名是什么意思?生:很多人都知道。
师:许多人都知道不能准确表达这个词的意思。
(教师板书:举世闻名)师:“举”是什么意思?生:全世界。
师:全世界应该包括了“世”的意思,“举”到底是什么意思?生:“举”就是“整个”的意思。
师:“整个”就是“全”,全世界都非常有名。
我们理解词语的时候,要理解重点字,理解重点字就能很好地理解词语的意思。
你会这种方法了吗?生:会了。
(脸上露出喜悦。
)师:莫高窟为什么在全世界都有名呢?(教师在“举世闻名”的后面半数一个“?”。
)我相信通过这节课的阅读,一定能找到答案。
师:下边请同学们自由读文,思考作者是从那几个方面来写莫高窟的?生:(学生自由读完课文后)课文是从三个方面来描写莫高窟的,第一个方面是彩塑,第二个方面是壁画,第三个方面是藏经洞。
(教师随机板书:彩塑、壁画、藏经洞)师:课文中第一自然段,有一句话就概括了这三个方面,是那句话?生:其中最有价值的要数彩塑、壁画和藏经洞。
师:这是一句话吗?生:在这悬岩峭壁上,492个洞窟蜂窝式的排列着,其中最有价值的要数彩塑、壁画和藏经洞。
师:这是概括地介绍,然后作者又分别写了彩塑、壁画和藏经洞。
你说第一段在全文起什么作用?生:起到总起全文的作用。
师:谁读最后一自然段。
生: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师:这一段对全文起什么作用呢?生:这段又是对全文的总结。
师:作者在开头用总起,然后分别来叙述,最后作者总结全文,作者是按照——生:“总-分-总”的结构来写的。
师:这种写作手法可以使文章结构严谨。
希望同学们学着应用。
这样看来,课文分几段呢?生:分三段。
师:请同学们用分段符号画出起止。
(学生画出起止,汇报。
)师:同学们学会这种按照“总-分-总”的结构去分段,这是一种分段的好方法。
师:下边我请同学们来读词。
(课件出示:个性鲜明神态各异惟妙惟肖)(指名读。
)师:这三个词语在课文中那几个自然段里出现的?把它画出来。
生:是在第二自然段出现的,是描写彩塑的。
师:能读读含有这三个词语的句子吗?生读。
师:文中的哪些语句体现了彩塑这几方面的特点?我请一名同学来读读第二自然段,其他同学画出有关的语句。
生:“有慈眉善目的菩萨,有威风凛凛的天王,还有强壮勇猛的力士。
”师:谁来读一读?有怎样的菩萨?(学生读的不够理想。
)师:想象一下,眉宇间透着慈祥,目光中满是善良多慈爱的菩萨呀!再来读读。
生读:“有慈眉善目的菩萨”。
(读出了菩萨的慈善。
)师:有怎样的天王?想象一下:《西游记》电视剧中四大天王出现,多威风啊!谁能读出来。
生读:“有威风凛凛的天王”。
(读出了天王的威风。
)师:有怎样的力士?见过力士吗?蔡老师是力士吗?身体强壮,非常勇猛!能读出来吗?生读:“还有强壮勇猛的力士”。
(读出了力士的勇猛。
)师:同学们,每一个塑像都有自己的个性,而且形象各不相同,所以作者说——生:这些彩塑个性鲜明,神态各异。
(评:学生通过想象感悟,入情入境的朗读,体会了词语的意思,体会到词语运用的巧妙,同时感受到文本语言的魅力。
)师:作者还写了什么?生:作者还写了卧佛。
生读描写卧佛的句子。
师:你读出一个怎样的卧佛?生:我读出了一个慈祥的卧佛。
师:你通过哪两个词读出来的?生:眼睛微闭,神态安详读出来的。
师:同学们看看文中的插图,看见眼睛微闭、神态安详的卧佛了吗?再读读,你还能读出怎样的卧佛?生:我还知道这是很长的卧佛。
我是通过16米这个数字知道的。
师:我们这个黑板大概是3米,16米是个什么样的概念,相当于四五个黑板那么长。
他的一个头大概就有我们黑板这么大。
你说它长不长?生:惊讶。
并说太长了。
师: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来说明长的?生:列数字。
师:列数字的方法可以让我们清楚地了解到卧佛到底有多长。
希望同学们学习这种列数字描写事物的方法。
师:谁能通过读,把这一卧佛的特点读出来。
(生读,齐读。
)师:这样的彩塑有3000多个,如果你来到这里看到这样的彩塑,你想说点什么?生:制作彩塑的工人们很辛苦。
生:我想在峭壁上的人很可能会有危险,因为他们是在断崖峭壁上雕刻。
我说,彩塑来的真这不容易。
师:你能联系上下文体会课文,这是体会课文的好方法。
生:当时没有起重机,没有吊车。
古代劳动人们竟能制造出这样的彩塑。
他们真了不起,真聪明。
生:他们造了492个洞窟,可以看出他们有智慧。
师:所以作者在文章的结尾写了这样一句话。
(课件出示)生:齐读——这里的每一尊彩塑,都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师:所以他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
师:作者都描写了哪些彩塑?生:有天王、力士、菩萨、卧佛师:在这四种彩塑中哪一种彩塑写得具体?生:卧佛师:在众多彩塑中,作者重点突出了“卧佛”,老师告诉大家作者突出了一个点,这叫“点”的描写,对“天王、力士、菩萨”作者做了概括的介绍,这叫“面”的描写,(板书:点面结合)这种写法叫点面结合。
“点”代表“面”,“面”衬托“点”,详略得当。
(老师又就地取材:现场描写学生听课的情景,突出“点面结合”的特点。
)然后引导学生到课文中体会“点面结合”的写法。
师:同学们读读描写壁画一段,这一段也采取了“点面结合”的写法。
请用不同的符号标出,描写“点”与“面”句子。
生汇报“面”和“点”描写的句子。
师:我们先来读读描写“面”的句子。
(一名学生读)师:这是一个什么句子?生:这是个排比句子。
师:读排比句的时候应该错落有致,我们开始的时候声音要轻,第二句声音要上扬,第三句轻,第四句扬。
就能读出壁画的特点了,谁来试一试。
生读得抑扬顿挫。
师:读得很美,读出了壁画的特点。
我在读这段的时候,有些词作者运用得很恰当,把壁画的特点体现出来了,同学们来读读这几组搭配的词组。
(课件出示:记录故事描摹形象反映生活描摹风光)(生读这些词。
)师:把这些词放回句子中,同学们再来读一读句子。
生:读句子。
师: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壁画的特点吗?生:丰富多彩。
(教师板书)师:“点”的描写呢?生:汇报描写飞天的句子。
师:范读(很投入,并加入动作)。
(生笑。
)之后,问:你们看到了怎样的飞天?生:我看到了很多飞天而且他们都非常美丽。
我从后面的省略号可以看出多。
从“臂跨花篮”我仿佛闻到了花香。
师:他都闻到了花香。
生:轻拨银线,我好想听到了美妙的音乐。
师:定是“大珠小珠落玉盘”的声音。
生:倒悬身子,简直在表演绝技。
彩带飘浮,我仿佛看到了天上有好多美丽的彩带在飘舞,五彩缤纷。
她们舒展双臂偏偏起舞,我看到了他们优美的舞姿。
师:这么美得飞天我们要好好读读。
生:学生配乐读。
师:如果用书上的一个词来概括这飞天的特点应该是哪个词?生:宏伟瑰丽。
(教师板书)师:当你看到这么美的笔画一定会很有感受,你怎样评价这里?生:精妙绝伦。
师:会学习了,这是蔡老师最高兴的事。
生:这里太美了,劳动人民很有智慧,他们在绝壁上造出成千上百的飞天。
师:是啊!我们古代劳动人民太有智慧了,所以去过那里的人都发出这样的感叹——生接读:这里的每一幅壁画,都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师:所以说莫高窟是——(生接读)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
师:作者就这样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手法,就把壁画的特点写出来了。
师:同学们看一看课文上一段是写彩塑的,下一段是写壁画的,两段内容不相同,作者却巧妙地把他们衔接在一起,作者用了什么办法?生:作者用了一个过渡句把两个自然段连接起来了,这句话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师:藏经洞里更精彩,请同学们自由读藏经洞一段,看看你读出了什么?生:我知道了藏经洞中有书画、刺绣等文物六万多卷。
(板书:六万多件)师:老师查到一个资料,如果把藏经洞里的书画连起来能成一个25千米的画廊。
你想说什么?生:书画文物可真多呀!师:所以作者说这里的文物大量珍贵。
(板书:大量珍贵)师:可是,可是呀,这些精品不全在中国!你读读书看看它流失到哪去了?生:流失到外国了。
被入侵者掠走了。
师:入侵者掠走了我国的国宝。
你什么心情?生:生气、伤感、悲愤……师:请读出你的感受。
师:课件出示:“莫高窟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
这里每一尊彩塑,每一幅壁画,都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让学生再读这一句。
师:让我们再来读读彩塑、壁画、藏经洞三部分。
生分组配乐读课文。
师:让我们记住举世闻名的莫高窟,让我们承传中国的石窟文化,让中国石窟文化再现他的魅力,让我们一起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莫高窟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
这里每一尊彩塑,每一幅壁画,都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生读。
师:下课。
板书:14.莫高窟彩塑:个性鲜明神态各异(点面结合)壁画:丰富多彩宏伟瑰丽举世闻名藏经洞:六万多件大量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