嵊州领带产业转型升级路线与举措
- 格式:pdf
- 大小:525.30 KB
- 文档页数:6
传统产业破茧成蝶嵊州制造焕新活力作者:暂无来源:《浙江人大》 2018年第6期自改革开放以来,嵊州市形成了领带服饰、机械电机、电器厨具三大传统主导产业,成为了“中国领带之乡”“中国小功率电机生产基地”“中国厨具之都”。
近年来,嵊州以打造服务企业联盟为抓手,突出重点,抓好典型,以点带面全速推进科技创新,全面推进品牌创建,全力推进行业整治,稳扎稳打、善作善成,促使传统产业加快改造提升。
破茧成蝶,凤凰涅槃,嵊州制造正在展现全新活力。
唱响巴贝故事,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在党的十九大浙江代表团开放日活动中,袁家军省长向中外媒体讲述了“巴贝故事”。
袁省长提道,“浙江民营企业家主导的这场丝绸产业新革命,是推进要素驱动加快向创新驱动转换的典型案例,集中展示了浙商敢于创业、勇于创新、追求极致的企业家精神”。
巴贝集团是全球生产规模最大的领带企业,通过产学研深度合作,攻克了全龄人工饲料工厂化养蚕的世界性难题。
巴贝故事,正是嵊州全速推进科技创新的最好范例。
近年来,为全力补齐创新不足的短板,嵊州坚定不移推动人才强市战略,不断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
全面实施“剡溪英才计划”,唱响广聚英才、人尽其才最强音,努力打造人才生态最优县市。
2017 年,就引进“国千”人才3 名,入选“省千”人才2 名,巴贝和万丰人才团队成为全省领军型创新团队,并给予省级领军人才——张维加博士共计580 万元的重奖。
着力建设“产学研用金,才政介美云”十联动的创业创新生态系统,高质量打造领带服饰、机械电机、集成灶三大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并完善科技创新专项政策,设立10 亿元产业发展基金,投资1 亿元对科创中心进行提档升级。
到目前,嵊州共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60 家、省级科技型企业552 家和省级以上各类企业研发机构34 家,研发经费每年保持25%以上的高速增长。
“集成灶·嵊州造”,品牌战略成效凸显只有掌握品牌,才能占领市场。
近年来,嵊州大力实施自主品牌战略,启动了厨具产业全国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建设,依靠政府搭台、协会指导、企业主体的全员发动模式,实现了嵊州厨具行业产值、税收两项指标连续多年年均30%以上的高速增长。
浙江省产业集群升级路径与经验分析队名:一米阳光浙江省产业集群升级路径与经验分析摘要:各具特色的产业集聚,为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发展环境和强劲动力。
本文通过分析浙江产业集群的现状特征和存在问题,从经济学理论的角度阐述了并分析了永康五金产业、温州汽摩配产业和硅谷产业的升级路径,提出了浙江产业集群升级路径及相关的政策和建议。
关键词:浙江省产业集群,升级路径引言:自国务院发布10个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以来,各地在规划“十二五”产业调整和振兴时,普遍都把建设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特色鲜明的产业聚集区作为重中之重。
8月18日,浙江省产业集聚区规划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召开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浙江省产业集聚区发展总体规划》,“十二五”期间,浙江将布局杭州大江东、宁波杭州湾等14个省级产业集聚区,定位为浙江省乃至长三角地区经济转型升级和科学发展示范区。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形成了“一县一品,一镇一品”为特点的块状经济,成为支撑浙江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组织形态.显然,从实践发展来看,浙江省的这种产业集聚所形成的竞争力十分明显. 近年来,浙江省产业集聚不断提高,规模不断扩大,但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仍占产业集群的主体,企业的规模小、产品层次低、环境受制程度大等问题仍然存在。
浙江面临如何进一步提升产业层次,实现转型升级的现实难题。
因此,在我省加快经济社会全面转入科学发展轨道的关键时期,如何通过加快推进产业转移,促进产业的发展,促进产业集群的升级,是实现全省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产业集聚的概念所谓产业集聚(industry aggregation),是指同一产业在某个特定地理区域内高度集中,产业资本要素在空间范围内不断汇聚的一个过程。
马歇尔在1890年的经典著作《经济学原理》中首次提出外部经济,并从外部性和规模经济两个角度研究产业集聚, 认为中间投入品和劳动力的共享以及知识溢出诱使企业在空间上接近, 获得外部经济。
浙江财经学院本科社会调查报告(企业调查)题目:嵊州领带产业的现状及发展前景--以浙江加佳领带服装有限公司为例学生姓名樊剑波指导教师张维平二级学院财政学院专业名称行政管理班级08行管学号 **********2010年 9月 23 日小组成员分工情况表嵊州领带产业的现状及发展前景--以浙江加佳领带服装有限公司为例摘要:作为嵊州市支柱产业和全市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领带产业一直是历届嵊州政府倾注心力的关键领域。
嵊州市是目前中国最大的领带生产、加工、批发、销售和外贸出口基地,但由于各种软硬件环境和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制约和影响,领带产业仍然处于产业集群的初级阶段,存在着一些影响产业发展的突出问题。
笔者通过以浙江加佳领带服装有限公司为例进行调查后发现,嵊州领带产业虽然产业规模、技术设备、品牌质量上有着强劲的优势,但是在产业链、技术品牌、创新能力等方面有着不容忽视的缺点与不足。
本文分析了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对今后的嵊州领带企业战略的改变和政府的政策有所帮助。
关键词:嵊州领带;产业集群;转型升级;品牌战略引言浙江嵊州是中国最大的领带生产、加工、批发、销售和外贸出口基地,作为嵊州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的领带产业是嵊州参与国际分工和全球经济竞争的重要载体。
同时笔者实习的浙江加佳领带服装有限公司(绍兴加佳领带服装有限公司)是一家中外合资企业。
公司创办于1985年,注册资金650万美元。
现有厂房占地面积49637m2,总资产为15000万元人民币,是一家专业的领带服装生产企业。
现有员工600多名,年生产领带800多万条,针织服装500多万套;产品包括领带、针织服装、真丝面料、皮带、床上用品等。
其年产量平均每年约占嵊州领带年产量的6.5%,占国内市场的5.395%,占世界市场的2.167%。
但自2007年以来,由于受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整个国际经济因受其影响变得萧条,同样给依赖国际市场的嵊州领带业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开题报告嵊州领带业转型升级策略研究一、立论依据1.研究意义、预期目标近些年来,产业集群的崛起有力地带动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领带,这是嵊州市的标志性产业,也是对外最亮丽的一张名片。
从1984年第一家嵊州领带企业———中外合资“浙江佳友领带有限公司”成立以来,嵊州领带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形成了“小产品大市场、小区域大产业、小企业大集群、小政府大服务”的领带产业集群。
全球最优秀的领带企业纷纷往这里迁徙,由意大利到日本,日本到韩国,世界领带产业中心最终出现在中国的嵊州。
目前,嵊州已有领带企业1200多家,5万多从业人员,年产领带3.5亿条,市场份额达到全国的90%、世界的40%,领带业真正成了嵊州的支柱产业。
2002年,嵊州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命名为“中国领带名城”。
但辉煌成绩的背后,却隐藏着一系列的问题,特别是当全球经济危机扑面而来时,嵊州领带产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许多隐藏的问题逐渐浮出水面。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领带业受到了严重冲击。
近年来,外贸依存度达80%以上的领带,出口增幅呈下降趋势。
原材料上涨、劳动力成本增加、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调整和欧美贸易壁垒,嵊州领带四面楚歌,产生的直接后果是企业利润大幅缩水。
在国际市场中,嵊州领带目前虽然有成本低、制作质量好的优势,但与意大利、韩国、日本等领带生产大国相比较,在花型开发、面料后整理、品牌影响力等方面仍有一定差距。
在领带的全球供应链上,绝大多数嵊州领带企业还处在加工厂的位置,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那么,如何缩短国际贸易链条,跳过中间商,直接和终端销售商发生贸易往来,这看起来是嵊州领带企业增加自己利润的捷径之一,但这和领带提价一样,还不是个万全之策。
嵊州的领带企业已经认识到,单纯的产量扩张造就不了“国际性领带都市”,而且,随着东南亚各国服装工业的崛起,西方服装工业的复苏,中国劳动力及原料低成本的优势将逐步削弱。
产业发展的关键是要在质量和品牌上实现新突破。
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嵊州成教分院建设方案一、建设环境嵊州市地处浙江东部,北邻杭州,东靠宁波,西接金华,属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全市总面积1784平方公里,总人口74万,是第一批全国经济开放县(市)。
1995年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是著名的“越剧之乡”、“领带之乡”、“围棋之乡”、“茶叶之乡"、“竹编之乡".2005年,嵊州跻身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列97位)。
(一)嵊州领带产业全市现有领带企业1100多家,年产领带3亿多条,产量占全国的90%,占全球的40%,产值超100亿元。
拥有进口高档电脑提花剑杆织机1300多台,中国驰名商标5只,中国名牌2只,国家免检11只,浙江名牌9只,浙江著名商标8只,绍兴名牌10只,“嵊州领带”被首批认定为浙江区域名牌。
建有国内最大的领带交易市场—“中国领带城”和最权威的检测机构-“全国领带服饰质量检测中心”,中国服装协会服饰专业委员会秘书处设在嵊州。
现有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1家,浙江省高新技术企业1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生产力促进中心1家,省级专利示范企业3家,绍兴市级专利示范企业5家;326只产品外观设计获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授权;“增重染色真丝”获国家重点新产品,“数码仿真彩色织物”获浙江省高新技术产品,“高密度全显像丝织技术”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我市已获得“中国领带名城"、“国际合作基地”、“最具产业影响力纺织之都"和“21世纪国际性领带都市"等称号。
(二)嵊州针织服装产业全市现有针织服装企业800多家,年产各类服装一亿多件,主要产品有绢丝、绢棉、绢蔴等针织内衣和衬衫、茄克衫、T恤、时装和羽绒服等。
并且产业链较长,从原料织造、印染到成衣,环环紧扣,工序完整。
全市拥有车位上万个,针织横机3.5万台,从业人员近5万人.拥有国家免检产品2只,浙江名牌1只,年产值超60亿元。
经过多年的发展积累,针织服装产业已初步形成集群优势、技术优势和市场优势,并荣获“中国丝针织服装生产基地"称号。
关于加快绍兴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建议薛国琴改革开放,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绍兴经济、社会等各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地区经济总量、工业化水平、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等经济指标位于长三角16个城市、浙江省11个地级市前列。
然而,随着浙江省和东部沿海的一些省(市)陆续进入后工业化时代,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加强,低端产品市场饱和度直逼边界,要求科技对经济发展贡献率提高的呼声不断增强,去年以来由金融海啸引起的全球性经济危机,使绍兴经济发展面临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1.受市场、资源、环境等多重约束,绍兴以纺织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面临挑战。
绍兴的产业发展以第二产业为主体,2007年绍兴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产值之比为5.5:60.6:33.9,而浙江省、全国的三次产业产值比分别为5.5:54.1:40.4和10.97:50.27:38.76,绍兴市第二产业产值比远远高于浙江省和全国的水平。
第二产业中,纺织业占据了半壁江山。
2006年,绍兴纺织、服装类企业占企业总数的49.05%,其工业总产值现行价占制造业工业总产值现行价的48.96%。
绍兴纺织业基本上停留在利用原料进行编织、染整的生产阶段,2006年这类企业占纺织、服装类企业的73.82%,基本上属于皮特(Peter,Kilduff,2003)界定的纺织产业发展5个阶段中的第一阶段——维生阶段,产品技术含量、附加值均较低,靠量的扩张获得盈利。
在经济发展受资源、环境约束加强、劳动力工资上升及国际市场上低端产品市场日益饱和的背景下,绍兴目前的产业结构面临巨大挑战。
2.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绍兴以纺织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面临挑战。
受产品供求关系、全球性经济危机等因素的影响,今后几年,在国际市场上,纺织、服装类产品价格呈现降低趋势,而受资源、环境约束加强的影响,原材料、能源、劳动力等要素价格将呈上升趋势。
纺织行业的利润率将在目前3%的纺织行业平均利润率基础上进一实用文档步走低。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9.06.01•【字号】浙政办发[2009]72号•【施行日期】2009.06.0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乡建设综合规定正文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浙政办发〔2009〕72号)为贯彻落实省委《关于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决定》(浙委〔2008〕88号)和省政府《关于加快工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浙政发〔2008〕80号),着力推进我省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增强工业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特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快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重要意义改革开放以来,块状经济已成为支撑我省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组织形态。
以制造业为主的块状经济已占我省全部工业总产值的50%以上,在强化专业化分工协作、优化资源要素配置、吸纳劳动力就业、提高产业竞争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块状经济长期发展过程中累积的一些素质性、结构性矛盾,尤其是产业层次低下、创新能力不强、规划引导缺失、平台支撑不力、转型升级缓慢等问题也逐渐显现。
产业集群化是当今世界产业发展的总体趋势,是产业发展的内在要求。
加快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有利于培育区域和产业国际竞争力,有利于形成工业化、市场化、城市化联动发展的新模式,对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水平,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经济转型升级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进一步明确加快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目标和原则(一)主要目标。
力争到2012年,全省形成10个左右销售收入超1000亿元、20个左右300-1000亿元、60个左右100-300亿元的产业集群。
集群内形成功能完善的专业化分工协作体系、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和支撑体系,创建一批知名度高的区域产业集群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