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语文七年级下第二十三课登上地球之巅(3)
- 格式:doc
- 大小:36.50 KB
- 文档页数:2
23 《登上地球之巅》【教学目标】1.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中国人第一次从北坡登上珠穆朗玛峰的过程。
2.学习抓住特点进行生动的景物描写的方法,体会景色描写的作用。
3.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培养开拓创新精神。
【教学过程】一、导入1.世界第一峰——珠穆朗玛简介喜马拉雅山脉位于中国西藏同尼尔、印度等国边境,绵延长达2400多里,主脉海拔平均超过6000米,是世界上最雄伟的山脉。
“喜马拉雅”在藏语中就是“冰雪之乡”的意思。
这里终年冰雪覆盖,其中最为高耸的则是位于中国和尼泊尔边界上的珠峰,高达8848.13米,是世界最高峰。
珠峰峰顶的最低气温常年在零下三四十摄氏度,空气稀薄,经常刮七八级大风,十二级大风也不少见。
风吹积雪,四溅飞舞,弥漫天际。
由于珠峰的地理环境独特,具有重大的科学研究价值。
2. 1960年中国登山队征服珠峰活动简介1960年3月19日,中国登山队在海拔5120米的珠峰下一块宽阔的谷地上建起大本营。
参加这次活动的共有214名队员和工作人员,为尽早征服珠峰,他们做了大量周密的准备工作。
为确保登顶成功,登山队把夺取珠峰的战斗分成四个“战役”,分别制定到达6400米、7600米和8300米的攀登高度,再返回大本营,最后从8300米处突击顶峰。
3月27日傍晚完成了第一个“战役”。
28日,另一批登山队员出发,打响第二个“战役”。
4月11日,上升到7300米高度。
29日,登山队开始了第三次征服高度的战斗。
5月3日晚上,登上了8600米的高度,并安全返回大本营。
5月24日上午,四名精选的队员从8500米的高度开始了对珠峰的冲刺。
于25日凌晨成功登顶,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从北坡攀上世界最高峰的创举。
二、预习检查1.检查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
2.检查课文诵读和字词掌握情况。
3.检查搜集的作者、作品的情况。
三、整体感知1.速读课文,把登山队员突击主峰的经过划分成几个阶段,在原文中画出相关语句。
(1)5月24日9时30分,登山队员出发。
2022年人教版《登上地球之巅》七年级下册语文课文及教案所谓教案,简单地说,就是老师为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进行的系统规划、安排与决策。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七年级下册语文《登上地球之巅》课文及教案,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登上地球之巅》课文5月24日清晨,阳光灿烂,珠穆朗玛尖锥形的顶峰耸立在蓝天之上,朵朵白云在山岭间缭绕不散。
北京时间上午9时30分,年轻的登山队员——运动健将王富洲、刘连满、屈银华和一级运动员贡布(藏族)四人,背着高山背包,扶着冰镐,开始向珠穆朗玛顶峰最后的380米高度冲击。
其他队员们撤回到8100米的营地,养精蓄锐,以便在需要的时候为突击顶峰的队员提供各种支援。
现在,在这海拔8500米以上的冰雪世界里,这四位优秀的中国登山队员在一根红色的结组绳的牵引下,齐心协力,朝着云雾茫茫的珠穆朗玛峰巅勇敢地迈进。
为了尽可能减轻背上的负担,他们一两一两地计算,抛弃了一切暂时不用的物品,只携带氧气筒、防寒睡袋、铅笔、日记本、电影摄影机和登山队委托他们带到顶峰的一面五星红旗、一尊高约20厘米的毛泽东半身石膏像。
即使如此,他们前进的速度也是非常慢的。
因为从5月17日上山以来,他们已经经历了一个星期的艰苦行军,体力消耗巨大。
突击顶峰的队员们走了大约两个钟头,才上升了约70米。
这时,“第二台阶”挡住了他们的去路。
突击队员们沿着第三次行军侦察的路线,冒着零下30多摄氏度的严寒,在陡滑的岩壁上登攀,他们穿着特制的镶有钢爪的高山靴也难踩稳。
在前面开路的屈银华,一连滑倒好几次。
他头昏眼花,腰酸背痛,两腿千斤重,但他仍咬着牙坚持前进。
在接近“第二台阶”顶部最后三米的地方,岩壁变得垂直而光滑。
这时,刘连满走在前面开路。
他用双手插进岩缝,脚尖蹬着岩面,使出全身力量一寸一寸地上升。
但是,由于体力不济,身体稍微一歪,便扑通一下跌落到原来的地方。
刘连满一连爬了四次,跌落四次,累得他全身像散了架一样。
第23课登上地球之巅课型:自读课教学目标:提高概括课文的能力。
教学抓住景物特点生动的描写景物。
教学探险队员表现出的强烈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崇高的奉献精神本课重点:有详有略的复述课文,教学探险队员的崇高精神背景资料:1960年5月英勇的中国登山健儿发扬不怕苦,不怕死的革命精神,从珠穆朗玛峰北坡成功登顶,书写了世界登山史上的新记录。
1960年3月9日,中国登山队在海拔5120米的珠峰下一块宽阔的谷地上停下来。
这里是登山队的大本营。
参加登山活动的共有214名队员和工作人员,他们来自祖国各地,来自各行各业,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目标:登上珠峰,为国争光。
在大本营里,他们战天斗地,与风雪搏斗,表现出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为了尽早的征服珠峰,他们争分夺秒,作了大量周密的准备工作。
基础知识:P182读一读写一写中的有关词语;课下注解中的有关词语的解释。
3、择最典型的事件来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
重点写了征服“第二台阶”。
还重点描写了刘连满同志宁可自己牺牲也要把氧气留给同志的事迹。
由这一个人的行为,可以窥见全体登山队员的优秀品质,也可以推断这样的队伍是不可战胜的。
问题探讨:课文中不少描写自然环境的句子,它们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参考答案:)课文中,作者除了尽力渲染恶劣的自然环境外,还不时的用闲笔来描写珠穆朗玛峰的景色。
这些描写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阅读的紧张之余可以求得放松,来欣赏一下美丽的珠峰景色。
在阅读效果上可谓一张一弛,给人美的享受。
课后作业:P181二、三第(1)课时课题:书法---写字基本知识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初步掌握书写的姿势,了解钢笔书写的特点。
2、了解我国书法发展的历史。
3、掌握基本笔画的书写特点。
重点:基本笔画的书写。
难点:运笔的技法。
教学过程:一、了解书法的发展史及字体的分类:1、介绍我国书法的发展的历史。
2、介绍基本书体:颜、柳、赵、欧体,分类出示范本,边欣赏边讲解。
二、讲解书写的基本知识和要求:1、书写姿势:做到“三个一”:一拳、一尺、一寸(师及时指正)2、了解钢笔的性能:笔头富有弹性;选择出水顺畅的钢笔;及时地清洗钢笔;选择易溶解的钢笔墨水,一般要固定使用,不能参合使用。
七年级语文下册《登上地球之巅》课文原文及赏析《登上地球之巅》课文原文5月24日清晨,阳光灿烂,珠穆朗玛尖锥形的顶峰耸立在蓝天之上,朵朵白云在山岭间缭绕不散。
北京时间上午9时30分,年轻的登山队员——运动健将王富洲、刘连满、屈银华和一级运动员贡布(藏族)四人,背着高山背包,扶着冰镐,开始向珠穆朗玛顶峰最后的380米高度冲击。
其他队员们撤回到8100米的营地,养精蓄锐,以便在需要的时候为突击顶峰的队员提供各种支援。
现在,在这海拔8500米以上的冰雪世界里,这四位优秀的中国登山队员在一根红色的结组绳的牵引下,齐心协力,朝着云雾茫茫的珠穆朗玛峰巅勇敢地迈进。
为了尽可能减轻背上的负担,他们一两一顿,只带最少最必需的装备,诸如冰镐、登山鞋、毛线衣、夹克衫、短裤、衬衣、绒衣、护耳、围巾、毛巾、手套、袜子以及防寒帽、冰锥、雪锥、望远镜、油画笔、日记本、照相机等。
在这海拔8500米以上的冰雪世界里,这样的装备显得异常简陋,但他们的心中只有一个念头:登上顶峰!越向上攀登,山路越险峻,空气越稀薄,人的体力消耗越大。
但是这四位登山队员以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互相鼓励,互相帮助,克服重重困难,战胜了垂死欲睡的魔影。
他们喝着雪水,吃着黑黝黝的生米团,八天八夜还没有离开海拔8500米的登山出发点。
凶恶的夜风像狼嗥似的在珠穆朗玛峰顶附近呼啸不已。
黑暗中,无数荧荧繁星,像撒落在天幕上的颗颗明珠。
夜更深沉,山上山下到处是一片漆黑,只有点点星光在空中闪耀。
珠穆朗玛顶峰的黑影在他们面前开始变得非常低矮了。
到达8830米左右的地方,王富洲、屈银华和贡布三人的氧气已经全部用完。
但这时风也渐渐变小了,这对攀上顶峰十分有利。
他们站在岩坡上沉默了片刻。
王富洲首先开口说:“同志们,我们三个人现在担负着攻克主峰的任务。
氧气没有了,继续前进虽然可能发生危险。
但是我们能后退吗?”屈银华和贡布用斩钉截铁的语气异口同声地回答:“继续前进!”他们抛掉背上的空氧气筒,果断而毅然地开始了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艰难而危险的攀登。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登上地球之巅》教案3篇Lesson 23 on the top of the earth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登上地球之巅》教案3篇前言: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
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
本教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登上地球之巅模板2、篇章2:登上地球之巅范本(实用版)3、篇章3:登上地球之巅模板篇章1:登上地球之巅模板知识目标:1.丰富有关珠穆郎玛峰的有关知识2.了解人类征服珠峰的探险知识能力目标:1、速读课文,复述故事,提高学生概括课文的能力。
2、学习抓住特点进行生动的景物描写。
德育目标:学习探险队员表现出的强烈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崇高的奉献精神,激励学生探索自然奥妙的壮志豪情,培养敢于探险的精神教学重点、难点:1.快速阅读并简洁概括课文内容2.体会文章景色描写的作用教学准备:学生:课前预习;疏通文意,并查字典,掌握生字词的音、义并搜集有关珠峰的知识教师:1,投影仪、录音机、歌曲《珠穆郎玛》、自制投影的资料2.有关雪域高原特别是喜马拉雅山和珠穆朗玛峰的图片。
和中国登山队登上珠峰的图片。
教学思路:先从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理清思路,后让学生合作探究,感受写景的妙处。
然后延伸拓展,以认识和理解为主旨,对学生进行感情的熏陶。
教学课型:新授教学设想: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方法:1、诵读法2、讨论与点拨法。
3、延伸拓展法教学内容与过程;一、导入新课1、呈现有关雪域高原特别是喜马拉雅山和珠穆朗玛峰的图片和中国登山队登上珠峰的图片,并播放歌曲《珠穆朗玛》。
第23课《登上地球之巅》教案(人教版初一下)(3)doc初中语文(1)要紧内容:«登上地球之巅»«真正的英雄»学习重点:«登上地球之巅»1、速读课文,复述要紧内容。
2、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和集体主义思想,树立探究自然隐秘的豪情壮志。
«真正的英雄»1、了解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的失事是世界航天史上的庞大悲剧。
2、感知人类最为闪光的品质——百折不挠地探究未知领域的精神,认识到——整个人类前进的历史是与一切艰巨险阻斗争的历史。
知识讲解:一、基础知识1、正确朗读以下词语中的加点字。
高耸sǒng砭骨biān崔巍cuīwēi匍匐púfú阴霾mái余暇xiá2、辨不以下词语的读音和形体的异同。
缭绕——缠绕斩钉截铁——锲而不舍养精蓄锐——齐心协力阴霾——阴晦梦寐以求——孜孜不倦迫不及待——难以补偿3、明白得以下词语的意思。
砭骨:刺入骨髓,形容使人感受专门冷或疼痛专门剧烈。
履践:践踏。
崔巍:形容山高大雄壮。
阴霾:本文指一种压抑、沉闷的气氛。
侵袭:侵入和突击。
迫不及待:急迫得不能再等待。
寄予:把理想、期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情况上。
哀思:悲伤想念的感情。
二、重点分析1、郭超人,北京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奔赴西藏,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从事新闻工作。
1960年,他作为随登山队采访的一名记者,直截了当或间接地了解了许多感人故事,本文就选自他的长篇通讯报道«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
2、阅读课文,试概述几名登山队员突击主峰的通过。
5月24日上午9时,登山队员王富洲、刘连满、屈银华和贡布向珠峰最后380米高度冲击。
他们艰巨地向前行进着。
两个多小时后,闻名的〝第二台阶〞挡住了他们的去路。
他们冒着严寒,花了五个多小时,用搭人梯的方式,爬上了〝第二台阶〞。
这时,队员们又得面对黑夜的挑战。
他们借着雪夜的反光,一步一步地前进。
《登上地球之巅》教学目标1.速读课文,复述故事,提高学生概括课文的能力。
2.学习抓住特点进行生动的景物描写。
3.学习探险队员表现出的强烈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崇高的奉献精神。
教学重、难点1.速读课文,复述故事,提高概括课文的能力。
2.学习抓住特点进行生动的景物描写。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导入语设计珠穆朗玛峰的神奇、美丽是人类的向往,什么时候能登上这珠峰呢?如今中国人把这一幻想变成现实,把鲜艳的五星红旗插上了地球之巅,那激动人心的一幕,那成功的喜悦,在今天的课堂上,我们依然可以领略,让我们共同欣赏《登上地球之巅》这篇文章。
2.作者简介郭超人(1934—2000),男,某某武穴人,汉族,中国共产党党员,高级记者,1956年毕业于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曾任新华社社长。
他的主要新闻作品结集成《向顶峰冲刺》《某某十年间》《时代的回声》等书。
二、检查预习1.小组间互相交流有关珠穆朗玛峰的资料。
2.组内听写,检查生字预习情况。
砭骨(biān)窒息(zhì) X巍(cuī wēi)匍匐(pú fú)气喘(chuǎn)步履(lǚ)巅(diān)砭骨:刺入骨髓,形容使人感觉非常冷,或疼痛非常强烈。
履践:踩踏。
X巍:形容山高大雄伟。
养精蓄锐:养息精神,蓄积力量。
锐,锐气。
齐心协力:形容思想一致,共同努力。
斩钉截铁:比喻处理事情或说话果断坚决,毫不犹豫、拖沓。
异口同声:形容很多人说同样的话。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要求学生速读课文,抓主要信息,了解文章内容,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并提出思考题,把握文章大意。
1.自主学习A.快速默读课文,并找出登山过程的时间、海拔高度。
B.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C.学习登山运动员的一种什么精神?D.再次阅读课文,复述课文内容。
2.本文结构脉络第一部分(1~8段),四位勇士登上第二台阶。
第二部分(9~15段),X连满因过度疲劳停止攀登,并冒着生命危险,把氧气留给队友。
《登上地球之巅》教案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当中国申奥成功,足球圆梦,加入世贸那一刻到来的时候,所有的华夏儿女无不热泪盈眶,欢呼雀跃,为自己的祖国的强盛感到骄傲,更对那些默默无闻为祖国做了贡献的人们产生由衷的敬意。
今天,就让我们继续接触这样一批具有崇高献身精神的探索者——登上地球之巅的勇士们。
(板书课题,并出示目标)(板书:《登上地球之巅》郭超人)
教学目标
1、锻炼概括课文的能力
2、学习抓住景物特点生动描写景物
3、学习探险队员表现的强烈的团队合作精神与崇高的奉献精神
二、感知全文内容
1、让生速读课文,解决字词并把登山队员突击主峰的经过划分成几个阶段,在原文中标记出来。
(师出示课文中的重点字词注音)
2、全班交流
3、四人小组讨论:用自己的话概括这几个阶段。
然后全班交流(学生只要言之有理就予以肯定,然后师归纳)
a、登山队出发
b、刘连满甘作人梯,帮助其他队员登上了第二台阶。
c、黑夜中,由于缺氧,刘连满留下,其余三人以最快的速度奔向顶峰。
d、处于半昏迷状态的刘连满冒着生命危险将氧气留给他人,并写下了感人的短信
e、三位登山队员果断抛掉空氧气筒,开创人类历史的无氧攀登。
f、完成由北路登上珠穆朗玛峰的壮举。
三、复述课文
1、找出文中感人的描写语段
a、全班讨论
(师提示:(1)登山队员遇到了哪些困难?(2)他们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的?根据以上两个内容找出文中最感人的描写语段。
)
b、让生进行归纳回答,对感人的描写语段师起头让全班学生齐读,以对学生进行思想熏陶。
2、找几个学生有详有略地复述课文,可以每人复述一个登山的阶段。
(这几个环节的安排是为了训练学生懂得记叙复杂事件应选择典型事例,典型人物,有重点的记叙,其余情节则可以简略,或是一笔带过,重点记叙部分则应加以生动的描写,还可以加以议论、抒情。
复述时,可以多找几个学生,每个人按顺序口述一个情节,详略自己安排,复述后由其他学生评价。
)
四、质疑问难:
学生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提出交流,让学生分小组讨论研究。
生1、文中有许多描写自然环境的句子,它们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生2、从课文内容来看,只是四个人登山故事,而文章体现了集体主义精神的胜利,这是作者选材的不妥吗?
生3、登山过程是一件困难的事情,那登山将面临哪些困难呢?
生4、作者叙述事件有详有略,特别是把刘连满同志宁可自己牺牲也要把氧气留给同
志的事迹写得很详细,这样符合本文的中心体现吗?
(对于所提出的问题,小组内不能解决的在班上交流,共同解决,由教师归纳。
)
五、体验与反思
讨论:从这些感人的情节中,你看到了中国年轻的登山队员表现出哪些令你感动的优秀品质?结合斯科特等人的壮举,谈谈你的体会。
(可以引导学生扣住课文情节重点从团队协作精神、个人牺牲精神、坚强的意志,毅力方面谈探险队员的优秀品质,体会则要联系现实生活谈)
六、学习景物描写
1、四人小组讨论:找出课文中你认为精彩的景物描写,体会一下这些语句好在哪里。
2、模仿这些语句的写法,抓住自己生活周围景物特色,写几句话。
(如果时间紧张,可以将这个练习放到作业中,课后完成)
七、教师小结:
登山英雄依靠坚强的意志,毅力和团结合作、牺牲精神,克服了登顶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寒冷、黑夜和缺氧。
中国登山健儿成功征服珠峰,表明中国人民是伟大的、坚强的。
希望同学们从本文学习探险队员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崇高奉献精神,从而去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
八、布置作业
探险,需要有强烈的集体合作精神和崇高的奉献精神,以本文的刘连满等队员为例,联系现实生活,写一篇心得体会。
附板书设计:《登上地球之巅》
郭超人
寒冷
登山面临黑夜靠意志、毅力、团结、牺牲成功
缺氧
另附本课字词读音:
li o di n j bi n
缭绕峰巅体力不济砭骨
l zh p f w i
履践窒息匍匐崔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