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高考语文考点难点突破: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 格式:doc
- 大小:106.50 KB
- 文档页数:24
2014年文言文实词、虚词、断句及翻译2014年文言文实词、虚词、断句及翻译一、新课标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自幼好学,善属文属文:撰写文章B.值禄山构难,肃宗践祚践祚:帝王即位C.肃宗自凤翔还京,励精听受励精:专心致志D.时中原荡覆,典章殆尽荡覆:动荡倾覆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
有德之君,不忘规过,臣不胜大庆。
(2)而亲贤下士,推毂后进,虽位崇年高,曾无倦色。
二、新课标2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以其羡易粟万石,备振.贷振:救济B.救荒如救焚,有罪,吾自当.之当:承担C.至临.大事,刚断无所挠临:面对 D.核所积金银,著.之籍著:彰显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淳安公主赐田三百顷,复欲夺任丘民业,(韩)文力争乃止。
(2)(韩文)即偕诸大臣伏阙上书,疏入,帝惊泣不食,瑾等大惧。
三、大纲卷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罢仁寿令,豪纵,数犯法数:屡次B.交通贵戚,吏莫敢绳绳:制裁C.凑按治,杖杀之,选近称伏伏:认罪 D.忤宗楚客,出为贝州刺史忤:触犯11.(1)食厚禄,死不敢顾,况圣世必无死乎?(2)近时职轻,故用卿以重此官,其毋辞!四、安徽(节选自姚鼐《朱竹君先生别传》)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复奏请采录《永乐大典》逸书逸:散失B.奏请仿汉熙平、唐开成故事故事:先例C.未遇时皆在先生幕府遇:得志D.劝人为学先识字,语意殷勤殷勤:周到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乃不敢引疾臣乃敢上壁B.御制诗以纪其事日削月割,以趋于亡C.四海好学能文者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D.去而人爱思之临清流而赋诗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先生以为经学本于文字训诂,刊布许氏《说文》于安徽以教士。
文言文实词虚词总结一、120个实词1、爱:义项:①喜爱,爱护;②怜惜,同情;③吝惜,舍不得。
例句:第一册: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触龙》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过秦》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
(同上)第二册: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师说》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阿房》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同上)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
《六国》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项脊》第三册:爱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
《愚溪诗序》第四册:上于盆而养之,蟹白栗黄,备极护爱,留待限期,以塞官责。
《促织》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风鬟雨鬓。
《柳毅》舅姑爱其子,不能御。
(同上)第五册: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齐桓》第六册:(无)2、安:义项:①安稳,安定,安全;②安逸,安乐;③安心;④安放,设置(后起意义);⑤疑问代词。
什么,什么地方;⑥怎么,哪里。
例句:第一册:如寡人者,安与知耻请姑无庸战!《勾践》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季氏》既来之,则安之。
(同上)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鸿门》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同上)项王曰:"沛公安在" (同上)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归去》第二册: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谏太宗》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同上)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同上)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六国》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五人》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闲田……《病梅》第三册: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赤壁》第四册:毅谓夫曰:"洞庭君安在哉" 《柳毅》毅良久稍安,乃获自定。
《柳毅》第五册:(无)第六册:在尘埃之中,古今一体,安在其不辱也《报任安》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屈原》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信陵》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尚安事客(同上)3、被:义项:①被子;②覆盖;③施及,加于……之上;④蒙受,遭受;⑤介词,表示被动;⑥音同"披",披在身上或穿在身上。
2014年北京高考文言文虚词考察情况2014年北京高考文言文虚词考察情况如下:1. “之”:被考察的常见用法有“之后”、“之前”、“之间”、“之所以”等。
例题如:“文中‘达‘字所指是指达到目的的意思,与达人、达意等不同。
”要求考生理解“之”在句中的特殊用法。
2. “乃”:常见考察的用法有“……乃是……”、“……乃不可……”等。
例题如:“幼儿一次又一次地尝试并变化方法,乃是为了快速学会行走。
”要求考生理解“乃”表示因果关系的用法。
3. “焉”:常见考察的用法有“自焉”、“焉知”、“安焉”等。
例题如:“贾宝玉十岁时家财很富,但他看上去无忧无虑,安焉”要求考生理解“焉”表示询问、表示处于某种状态的用法。
4. “者”:常见考察的用法有“之所以……者是因为……”、“……者,即……”等。
例题如:“秦始皇比赤松子高出许多,然而他在心胸宽广方面远比不上后者。
”要求考生理解“者”表示说明、解释、对照的用法。
5. “皆”:常见考察的用法有“不敢……皆……”、“事无巨细,皆……”等。
例题如:“他被人们誉为具有卓越的领导才能,皆因其聪明才智和胆略。
”要求考生理解“皆”表示全部、都、全都的用法。
6. “乎”:常见考察的用法有“……乎?”、“……乎以……?”等。
例题如:“他年幼,不懂事,不该……乎?要求考生理解“乎”表示疑问、表示问句的用法。
综上所述,2014年北京高考文言文虚词考察主要集中在“之”、“乃”、“焉”、“者”、“皆”和“乎”等几个常见的虚词上。
考生需要掌握这些虚词的基本用法和常见搭配,做好对应的练习和应对。
基础题1.(14届山东菏泽高三一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袁术字公路,绍之从弟也。
以侠气闻。
举孝廉,除郎中,历职内外,后为折冲校尉、虎贲中郎将。
董卓之将废帝,以术为后将军;术亦畏卓之祸,出奔南阳。
会.长沙太守孙坚杀南阳太守张咨,术得据其郡。
南阳户口数百万,而术奢淫肆欲,征敛无度,百姓苦.之。
既与绍有隙,又与刘表不平而北连公孙瓒;绍与瓒不和而南连刘表。
其兄弟携贰,舍近交远如此。
引军入陈留。
太祖与绍合击,大破术军。
术以馀从奔九江,杀扬州刺史陈温,领其.州。
以张勋、桥蕤等为大将军。
李傕入长安,欲结术为援,以术为左将军,封阳翟侯。
时沛相下邳陈珪,故太尉球弟子也。
术与珪俱公族子孙,少共交游,书与珪曰:“昔秦失其政,天下群雄争而.取之,兼智勇者卒.受其归。
今世事纷扰,复有瓦解之势矣,诚英乂①有为之时也。
与足下旧交,岂肯左右之乎?若集大事,子实为吾心膂。
”珪中子应时在下邳,术并胁质应,图必致珪。
珪答书曰:“昔秦末世,肆暴恣情,虐流天下,毒被生民,下不堪命,故遂土崩。
今虽季世,未有亡秦苛暴之乱也。
曹将军神武应期,兴复典刑,将拨平凶慝②,清定海内,信有征.矣。
以为足下当戮力同心,匡翼汉室,而阴谋不轨,以.身试祸,岂不痛哉!若迷而知反,尚可以免。
吾备旧知,故陈至情,虽逆于耳,骨肉之惠也。
欲吾营私阿附,有犯死不能也。
”兴平二年冬,天子败于曹阳。
术会群下谓曰:“今刘氏微弱,海内鼎沸。
吾家四世公辅,百姓所归,欲应天顺民,于诸君意如何?”众莫敢对。
主簿阎象进曰:“昔周自后稷至于文王,积德累功,三分天下有其二,犹服事殷。
明公虽奕世克昌,未若有周之盛,汉室虽微,未若殷纣之暴也。
”术嘿然不悦。
用河内张炯之符命,遂僭号。
以九江太守为淮南尹。
置公卿,祠南北郊。
荒侈滋甚,后宫数百皆服绮縠,馀粱肉,而士卒冻馁,江淮间空尽,人民相食。
术前为吕布所破,后为太祖所败,奔其部曲雷薄、陈兰于灊山,复为所拒,忧惧不知所出。
将归帝号于.绍,欲至青州从袁谭,发病道死。
2014年高考:文言文实词120例爱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爱护)2.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欢,爱好)3.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爱惜,吝惜)4.向使三国各爱其地(爱惜,吝惜)5.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慕,欣赏)6.古之遗爱也(恩惠)7.爱而不见,搔首踯躅(隐蔽,躲藏)安1.风雨不动安如山(安稳)2.何故置某于安闲之地。
(安全)3.然后得一夕安寝(安逸)4.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安抚,抚慰)5.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安置、安放)6.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哪里)7.衣食所安(养生)8.既来之,则安之(使---安)被1.禹,汤被之矣(蒙受,遭受)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表示被动)3.将军身被坚执锐,(通\'披\'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4.被发行吟泽畔(通“披”披散)5.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被子)6.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覆盖)倍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背叛,违背)2.五则攻之,倍则分之(一倍,加倍)3.焉用亡邻以倍郑(增加)4.每逢佳节倍思亲(越发、更加)本1.凡植木之隆,其本欲舒,(草本的根或茎干)2.盖亦反其本矣(根本。
基础)3.本在冀州之南(本来,原来)4.今存其本不忍废,道中手自钞录(版本,稿本)5.是无难,别具本间章(臣子给皇帝的奏章或书信)6.若止印三二本(量词,书册的计量单位)7.此之谓失其本心(天赋的善心)8.本未倒置(树根,树梢,引申为主次,先后等)9.抑本其成败之迹(推究本源、考查)鄙1.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边界地方)2.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庸俗,浅陋,鄙俗)3.鄙人不知忌讳。
(鄙人,复合词,自称的谦辞)4.孔子鄙其小器(轻视)兵1.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兵器,军械)2.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士兵,军队)3.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用兵策略,战略)4.左右欲兵之(用兵器杀人)5.赢闻晋鄙之兵符常在王卧内(兵符,复合词,古代调兵用的凭证)病1.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疾病)2.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困苦,困乏)3.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毛病,缺点)4.范宣子为政,诸侯之币重,郑人病之(担心,忧虑)5.夫粜,二十病农,九十病末(损害)6.今人乃以俭相诟病(责备、羞辱)察1.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仔细看,观察)2.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详审)3.虽不能察,必以情(了解,弄清楚)4.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察察,洁白的样子)5.明足以察秋毫之末(看清楚)6.人至察则无鱼(精明)朝cháo1.朝服衣冠(zhāo 早晨)2.相如每朝时,常称病(朝见,朝拜)3.强国请服,弱国入朝(朝见,朝拜)4.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廷)5.两朝开济老臣心(朝代)6.期年不听朝(朝政)7.坐南朝北(对、向)曾1.曾不能毁山之一毛(用作加强语气,有时相当于\'连----都----\'或\'竟\'、竟然\')2.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曾经)3.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竟然)4.是高、曾时为一户(与自己隔两代的亲属)5.曾益其所不能(通\'增\',增加)乘chéng1.乘犊车,从吏卒(驾车,坐车,骑马)2.因利乘便,宰割天下(趁着,凭借)3.自京师乘风雪(冒着)4.比至陈,车六七百乘,(shèng量词,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5.乘鄂渚而反顾兮(登上)6.以乘韦先,牛二十犒师(shèng四)诚1.帝感其诚(真心真意)2.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实在,的确)3.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果真,如果)4.帝感其诚(诚心,诚意)除1.黎明即起,洒扫庭除(台阶)2.为汉家除残去秽(清除,去掉)3.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清除,去掉)4.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整修,修理)5.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拜官授职)6.扶辇下除(门屏之间)辞1.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言词,言语)2.皆好辞而以赋见称(文词,文学)3.动以朝廷为辞(藉口)4.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推辞)5.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告别,辞别)6.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古代的一种文体)7.大礼不辞小让(讲究,计较)8.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辞令,应酬的言辞)9.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辞谢,婉言道歉)10.近者奉辞伐罪(命令)从1.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跟随,随从)2.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听从,顺从)3.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向---学习)4.樊哙从良坐(依傍)5.从此道至吾军(由,自)6.弟走从军阿姨死(参与)7.其从如云(随从的人)8.欲不可从(放纵)9.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zòng次于最亲的亲属,堂房亲属)10.合从缔交,相与为一(通\'纵\'。
高考语文古文知识点:实词与虚词详解在高考语文中,古文是一个重要的板块,而实词与虚词则是古文学习的基础。
掌握好实词与虚词,对于理解古文的意思、准确翻译古文句子以及提高古文阅读和写作能力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实词实词是指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的词语。
在古文中,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等。
1、名词名词是表示人、事物、地点或抽象概念的名称的词。
比如“吾日三省吾身”中的“身”,指的是自身;“山川之美”中的“山川”,指的是山和河流。
在理解名词时,要注意古今异义的情况。
例如,“江”在古代专指长江,“河”专指黄河,而现在则泛指一般的江河。
2、动词动词是表示动作、行为、心理活动或存在变化等的词。
像“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中的“奔”,意思是飞奔的马,是动词用作名词。
动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也是常见的考点。
比如“渔人甚异之”中的“异”,是意动用法,意思是“对……感到惊异”。
3、形容词形容词是用来描述或修饰名词、代词的词,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状态、特征或属性。
“芳草鲜美”中的“鲜美”,形容花草鲜艳美丽。
形容词也有使动和意动用法。
“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就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意为“使……变绿”。
4、数词数词是表示数目和次序的词。
在古文中,数词有时会直接表示数量,有时会用特殊的表达方式。
比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中的“三”,表示多个,不一定就是确切的三个人。
5、量词量词是表示人、事物或动作的数量单位的词。
古文中的量词相对较少,使用也不像现代汉语那样规范。
6、代词代词是代替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副词的词。
常见的有人称代词(吾、汝、其等)、指示代词(此、彼等)、疑问代词(谁、何、安等)。
二、虚词虚词没有实在意义,一般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不能单独回答问题。
古文中常见的虚词有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
1、介词介词总是同其他的词组合在一起,构成介词短语,充当定语、状语和补语。
文言虚词和实词区别与文言实词相比较,文言虚词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用法比实词灵活,往往一个字有好几种用法,好几种解释,甚至分属好几类词。
二是使用频率比实词高,许多常用的虚词,在一篇中会多次出现。
三是语法比实词强,实词往往要靠虚词的组合、连接、辅助而成为完整的句子,体现不同的意思,抒发不同的感情,表达不同的语气。
四是在汉语的发展历史中,变化比实词大。
确切掌握文言虚词的这些特点,掌握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对增强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是大有好处的。
学习文言虚词注意以下几点:1、分清虚实文言虚词和实词的分类大体上和现代汉语相同,所不同的是代词一般也归入虚词一类。
特别要注意的是,文言虚词大多是从实词借用或实词虚化而来的,因而某个词可以同时兼有实、虚两种用法的情形极为常见,学习时必须分清哪是实词,哪是虚词。
如,《鸿门宴》中谁为大王为此计者中,前一个为是介词,义为替、给;后一个为是动词,义为作出、制定。
分清词意的虚实要根据语境作具体分析。
2、辨明用法有些虚词不仅兼有实词的用法,而且在虚词范围内又大都有多种用法,这要根据它在句子里的作用来确定。
如,《师说》中的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前一个其是代词,代上文的君子;后一个其是副词,相当于难道,加强反诘语气。
另一种情况是词虽不同,但却都可以表示相同的用法。
如乎和于都可以有介词的用法。
3、联系古今要确切了解文言虚词的用法,还应常与现代汉语进行比较,弄清一些常见虚词的古今变化,准确掌握这些词与现代汉语中那些词相当。
虚词古今变化的情况大致有以下四种:少数沿用下来;有的完全消失;有的用法发生了变化;有时改用了别的词。
4、注意特殊文言虚词中还有一些特殊现象,学习时要特别注意。
⑴兼词。
兼词是指兼有两个词的意义和作用的单音词,它所兼的两个词属于两个不同的词类。
⑵虚词的连用。
虚词的连用是为了加强语气,较多的是两个虚词的连用,也有三个连用的。
⑶双音异义。
高考语文十八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类文言虚词在2006年的高考大纲中明确为“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而2007年那么为“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这就说明“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十分重要。
所以,复习文言虚词,一般不要求死记硬背虚词的义项,而是在文言文阅读材料的上下文中确定某个虚词的具体意义和作用。
文言虚词复习要注意以下几点:1. 掌握特点。
虚词有以下几个特点:使用频率比实词高,语法功能比实词强,在汉语发展史上变化比实词大。
例如一词多义:“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
〞〔苏轼《石钟山记》〕“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韩愈《师说》〕前者“之〞为代词;后者“之〞是用在主谓间的助词。
又如“舟摇摇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的“以〞和“而〞,作用完全相同,都为连词。
2. 明确重点。
考试说明要求掌握的文言虚词共18个〔而、何、乎、乃、其、且、假设、所、为、焉、也、以、因、于、与、那么、者、之〕,要在个个落实的基础上,从常用意义和非常用意义方面比较区别,把握常用意义和用法,照顾特殊意义和用法,可以采用多义比较的方法,以类相从,同类集中。
3. 联系课文。
课文是虚词运用的典X,重点文章一定要反复吟咏体味。
虚词以实词为骨骼和支撑,是内容表达的传神之处,因此不能肢解词语,要在语境里体会理解。
其次,还要明确文言虚词考查的形式。
从近年来全国卷和各地高考试题题型来看,一般分为:判别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选择题〞,判别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混合型的“选择题〞,正确理解和翻译句子中含有的虚词。
此外,还有文言断句题型,即利用“之〞“乎〞“者〞“也〞“已〞“焉〞“哉〞以及“矣〞等来划分句子的意义单位。
一、而1.用作连词。
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如: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高中语文文言实词与虚词总结
高中语文文言实词与虚词总结是一个相对庞大的任务,因为文言文中的实词和虚词数量众多,而且每个词的含义和用法都有可能随着语境的变化而变化。
以下是一个简化的总结,仅供参考。
实词:
1.名词:指具体的、有形的物体或事物,例如“人”、“物”、“山”、“水”等。
2.动词:表示动作、行为或状态的词,例如“走”、“坐”、“吃”、“笑”等。
3.形容词:描述事物性质、状态的词,例如“大”、“小”、“美”、“丑”等。
4.数词:表示数量的词,例如“一”、“二”、“三”等。
5.量词:表示数量的单位的词,例如“个”、“只”、“斤”等。
虚词:
1.代词:代替名词的词,例如“之”、“其”、“他”等。
2.介词:表示时间、处所、原因等关系的词,例如“于”、“在”、“从”等。
3.连词:连接词与词、句子与句子的词,例如“和”、“与”、“如果”等。
4.助词:帮助构成句子的语气、语调的词,例如“了”、“着”、“过”等。
5.语气词:表示语气的词,例如“啊”、“呢”、“吧”等。
以上只是对高中语文文言实词与虚词的简单总结,实际上文言文中的实词和虚词用法复杂多变,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和上下文进行理解。
为了更好地掌握这些实词和虚词的用法,建议多阅读文言文作品,积累词汇和语感。
2014年高考语文考点难点突破:文言文实词和虚词2014年高考语文考点难点突破:文言文实词和虚词太子头上的2014年高考语文考点难点突破: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第一讲文言实词所谓“常见文言实词”,从词的出现频率来讲,指的是文言文中的常用词和次常用词;从词义上来看,考查的常用实词应当是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那一部分。
“在文中的含义”,就是指在具体语境中,即上下文中的含义。
考查的内容包括多义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等,其中多义词和古今异义词是重点。
考查角度一:多义词多义词的情况很普遍,同一个词,在不同的句子里有不同的含义,这些都取决于具体语境,如“去”在“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卖油翁》)里,是“离开”之意,在“阿母谓阿女:‘汝可去应之’”(《孔雀东南飞》)里,是“前往”之意,在“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琵琶行》)里是形容词,“过去的”意思。
总之,辨析多义词的词义,要注意结合前后文内容,兼顾词语在句子结构中所处的语法位置,对词性与词义作出准确判断。
典题探究【典题】(2012·大纲全国高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4题。
郭浩字充道,德顺军陇干人。
徽宗时,尝率百骑抵灵州城下,夏人以千骑追之,浩手斩二骑,以首还。
从种师道进筑葺平砦,敌据塞水源,以渴我师,浩率精骑数百夺之。
敌攻石尖山,浩冒阵而前,流矢中左胁,怒不拔,奋力大呼,得贼乃已;诸军从之,敌遁去,由是知名。
累迁中州刺史。
钦宗即位,以种师道荐,召对,奏言:“金人暴露,日久思归。
乞给轻兵间道驰滑台,时其半度,可击也。
”会和战异议,不能用。
帝问西事,浩曰:“臣在任已闻警,虑夏人必乘间盗边,愿选将设备。
”已而果攻泾原路,取西安州、怀德军。
绍圣开拓之地,复尽失之。
建炎元年,知原州。
二年,金人取长安,泾州守臣夏大节弃城遁,郡人亦降。
浩适夜半至郡,所将才二百人,得金人,使之还,曰:“为语汝将曰,我郭浩也,欲战即来决战。
”金人遂引去。
绍兴元年,金人破饶风岭,盗梁、洋,入凤州,攻和尚原。
浩与吴璘往援,斩获万计。
迁邠州观察使,徙知兴元府。
饥民相聚米仓山为乱,浩讨平之。
徙知利州。
金人以步骑十余万破和尚原,进窥川口,抵杀金平,浩与吴玠大破之。
玠按本路提点刑狱宋万年阴与敌境通,利所鞫不同,由是与浩意不协,朝廷乃徙浩知金州兼永兴军路经略使。
金州残弊特甚,户口无几,浩招辑流亡,开营田,以其规置颁示诸路。
他军以匮急仰给朝廷,浩独积赢钱十万缗以助户部,朝廷嘉之,凡有奏请,得以直达。
九年,改金、洋、房州节制。
十四年,召见,拜检校少保。
十五年,卒,年五十九。
(节选自《宋史·郭浩传》)1.(考点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敌攻石尖山,浩冒阵而前冒:贸然。
B.奋力大呼,得贼乃已已:停止。
C.乞给轻兵间道驰滑台乞:请求。
D.时其半度,可击也时:等候。
解题思路:“冒”为多义词,常见义项有:顶着,迎着,如“冒死、冒雨”;贸然,鲁莽,如“冒失、冒进”;向上升,向外透,如“冒汗、冒尖”;覆盖,如“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等。
A项“冒阵而前”,结合语境,应为“顶着箭阵前冲”。
冒,解为“顶着、迎着”。
答案:A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郭浩奋勇抗击金人的一组是()浩手斩二骑,以首还流矢中左胁,怒不拔所将才二百人,得金人浩与吴璘往援,斩获万计相聚米仓山为乱,浩讨平之浩与吴玠大破之A.B.C.D.解题思路:郭浩斩杀的是夏人,是与夏人打仗时的事,为乱的是老百姓。
答案:D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郭浩有胆有勇,屡立战功。
徽宗时,他抗击夏人曾以少敌多;跟随种师道征战,他率领数百精骑夺回被敌军占据的水源;几次升官后担任中州刺史。
B.郭浩卓有识见,可惜建议未被采纳。
钦宗即位后曾召他询问抗金之策以及西部战事,他坚决主战,提出应对之策,而朝廷举措失当,国土蒙受损失。
C.郭浩、吴玠共同破敌,后感情产生隔阂。
绍兴年间,金兵屡屡犯宋,二人联手大败金兵;吴举劾宋万年暗中通敌,郭不同意这一做法,被调往金州。
D.郭浩治政有方,金州状况好转。
他初到任时,金州极度破败,百姓流亡,经治理后积有余钱资助户部,受到朝廷嘉勉,并给予奏请可以直达的优遇。
解题思路:文中说吴玠、郭浩审问得到不同的口供,产生了意见分歧,并没有说“吴举劾宋万年暗中通敌,郭不同意这一做法”。
答案:C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在任已闻警,虑夏人必乘间盗边,愿选将设备。
解题思路:“虑”是担忧的意思;“盗”意为抢劫,引申为进犯;“设备”,设是动词,设立、建造,备是名词,防备措施。
参考答案:我在任时就听说警事,担忧夏人一定会乘机侵犯边境,希望挑选将领设防。
(2)浩招辑流亡,开营田,以其规置颁示诸路。
解题思路:“招辑”,招抚集聚;“规置”,规划安排。
参考答案:郭浩召集逃亡流落在外的人,开辟耕地,将自己的规划安排发布各地。
参考译文:郭浩字充道,是德顺军陇干人。
宋徽宗时,曾经率领百余名骑兵到达灵州城下,夏人用千余名骑兵追击他,郭浩亲手斩杀夏二名骑兵,带首级而还。
后来跟随种师道进军并修筑葺平砦,敌军占据并堵塞葺平砦水源,使我军无水饮用,郭浩率领数百名骑兵夺回被侵占的水源。
敌人攻打石尖山,郭浩顶着箭阵前冲,被乱箭射中左胁,郭浩大怒没有拔出,用力呐喊,擒获敌人后才停止;各路军跟从他追击,敌人逃跑而去,他因此战而闻名。
郭浩几次升官后担任中州刺史。
钦宗即位后,经过种师道的举荐,被钦宗召见并议论有关政事的问题,郭浩上奏说道:“金人连年征战在外,时间久了,就会产生思乡的念头。
我请求带领轻兵从小路赶往滑台,等到敌军渡过一半时,可以趁机攻击他们。
”适逢朝廷在是和是战的问题上产生了异议,他的建议没有被采纳。
皇帝又问西边的战事,郭浩说:“我在任时就听说警事,担忧夏人一定会乘机侵犯边境,希望挑选将领设防。
”不久夏人果然进攻泾原路,并攻取西安州、怀德军等地。
绍圣年间开拓的土地,又全部丢失。
建炎元年,郭浩任原州知州。
建炎二年,金人攻取长安,守卫泾州的大臣夏大节弃城而逃,郡中的人也投降了。
郭浩到达泾州郡的时候是半夜时分,带领的士兵只有二百人,抓住一名金军俘虏,放他回军中时对他说:“替我对你的将领说,我是郭浩,想打的话就来决一死战。
”金兵于是退兵而去。
绍兴元年,金军攻破饶风岭,侵犯梁州、洋州,侵入凤州,进攻和尚原。
郭浩与吴璘前往增援,杀伤、俘获敌人达万人。
郭浩升迁为邠州观察使,又调任兴元知府。
难民在米仓山聚集作乱,郭浩讨伐平定了他们。
又调任为利州知州。
金人用步兵、骑兵十余万人攻破和尚原,进军并窥伺川口,杀到金平,郭浩与吴玠大破敌军。
吴玠追查本路提点刑狱宋万年暗中与敌国勾通的事,与利州审讯的情况不一致,因此与郭浩的意见相左,朝廷于是调郭浩任金州知州并兼任永兴军路经略使。
金州十分残破凋敝,人口所剩无几,郭浩召集逃亡流落的人,开辟耕地,将自己的规划安排发布各地。
其他地方因为穷困依靠朝廷供给,只有郭浩积攒余钱十万缗来资助户部,朝廷嘉勉了他,凡是有所奏请,都可以直接上报。
绍兴九年,又改任金州、洋州、房州的节制。
绍兴十四年,受到皇帝的召见,任命为检校少保。
十五年,去世,享年五十九岁。
方法归纳对多义词的理解,要紧紧围绕具体的语言环境,以前后文的意思为依据,认真推敲,仔细辨别。
1.语境分析法。
词义是不确定的,但上下文的语境是相对稳定的,我们可以结合上下文来判断文言实词的含义。
如“视其沼,则浅混而污;视其舟,则离败而胶;庭除甚芜,堂庑甚残”中的“胶”,可以从“胶”出现的语句的前后环境去分析。
上文的“视其沼,则浅混而污”意思是说这个地方的水位很浅并且很脏;下文“庭除甚芜,堂庑甚残”则写庭院荒芜、房子残破。
由上下文的理解可以看出,中间一句是说舟船破并搁浅在河边。
由此可推断出“胶”是“搁浅”的意思。
2.结构分析法。
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句等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对举句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这样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的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
如“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中的“谏”和“追”,从结构上对举分析,可推知是“挽回、补救”的意思。
3.语法分析法。
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组合是有规律的,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
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
如“六王毕,四海一”中的“一”所处的语法位置是在名词的后面,应该是谓语,所以它不是数词,而是数词活用为动词,是“统一”的意思。
4.联想推断法。
有些文言实词,虽然我们没有见过,但是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
因此,我们要善于利用所学过的知识来解决试卷中的问题,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如“每独处幽暗之中,容止瞻望未尝倾邪”中的“容止”一词,结合我们平时熟悉的“音容笑貌”和“言行举止”,即可理解其义为“容貌举止”。
5.成语对应法。
在现代汉语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我们在理解成语的基础上,便可推知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如“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中的“从”字,由成语“言听计从”可知其义为“听从”。
6.代入检验法。
对于选择、判断类的词语解释题,最简单的方法莫过于将所给的义项放入各自的具体语境中贯通文意,解释准确而无滞碍之处者即为正确答案。
如“孔子如审先知,当早易道”中的“审”字,其义项有“自知”“详细”“审察”“确实”等,分别代入检验后,可知其应为“确实”之意。
对点训练一、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爱:喜爱。
B.既来之,则安之安:使……安。
C.将军身被坚执锐被:通“披”。
D.五则攻之,倍则分之倍:增加一倍。
二、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根:草木的根。
B.肉食者鄙,未能远谋鄙:鄙陋,见识浅,庸俗。
C.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病:生病。
D.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兵:兵器,军械。
三、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大礼不辞小让辞:推辞。
B.因利乘便,宰割天下乘:趁着,凭借。
C.战败而亡,诚不得已诚:实在,的确。
D.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当:占据,把守。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2题。
山公举阮咸为吏部郎,目曰:“清真寡欲,万物不能移也。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举:____________(2)目:____________(3)清真:____________(4)移:____________2.翻译这一段文字。
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客有过主人者,见其灶直突,傍有积薪。
客谓主人:“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
”主人嘿然不应。
俄而,家果失火,邻里共救之,幸而得息。
于是杀牛置酒,谢其邻人,灼烂者在于上行,余各以功次坐,而不录言曲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