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实词和虚词的区别是什么
- 格式:docx
- 大小:17.36 KB
- 文档页数:5
文言文是古代汉语的一种书面语体,其表达方式和现代汉语有所不同,包括词汇、语法结构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差异。
在文言文中,实词和虚词是非常重要的概念,对于理解和阅读文言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高一上册语文中文言文的实词和虚词进行总结和分析,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知识点。
一、实词的特点1. 实词的定义实词是文言文中起着独立意义并能够独立成句的词语,它们是文言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具体的概念和信息。
2. 实词的分类(1)名词:表示人、事、物等客观存在的名称,如“天地、人民、山水”等。
(2)动词:表示动作或状态的词语,如“行、笑、思”等。
(3)形容词:表示事物的性质、特征的词语,如“美、好、大”等。
(4)副词:修饰动词、形容词、其他副词等,表示时间、地点、程度等概念,如“已、徐、甚”等。
(5)代词:用来代替名词的词语,分主、宾两种,如“吾、我、尔、之”等。
3. 实词的作用实词在句子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们能够单独构成句子,也能够在句中充当主语、谓语、宾语等成分,承担着不同的语法功能。
二、虚词的特点1. 虚词的定义虚词是文言文中起连接、修饰、衬托等作用,本身没有独立意义的词语,主要包括介词、连词、助词和叹词等。
2. 虚词的分类(1)介词:表示事物之间的关系,如“于、在、之”等。
(2)连词:连接词语、短语、句子等,如“而、乃、则”等。
(3)助词:在词语或句子中起连接词语、修饰、语气等作用,如“也、乎、之”等。
(4)叹词:表示说话者的感情、情绪等,如“噫、嘻”等。
3. 虚词的作用虚词在文言文中承担着连接、修饰、语气等功能,通过与实词相结合,使整个句子的结构更加完整、丰富,能够更准确地表达说话者的意图和情感。
三、实词和虚词的关系1. 实词和虚词的搭配实词和虚词在文言文中经常进行搭配,实词作为主体承载着语义内容,而虚词则通过连接、修饰等方式与实词相结合,共同构成完整的句子和表达意义。
2. 实词和虚词的语法功能实词和虚词在句子中起着不同的语法功能,实词通常充当主语、谓语、宾语等成分,承载着句子的核心语义,而虚词则负责连接、修饰、衬托等辅助功能,使句子结构更加完善。
高中文言文基础知识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智慧。
对于高中生来说,掌握文言文基础知识至关重要。
这不仅有助于提高语文素养,还能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
接下来,咱们就一起深入了解一下高中文言文的基础知识。
一、实词实词是文言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实际意义。
(一)常见实词1、古今异义词古今异义词是指在古代和现代意义不同的词。
比如,“妻子”在古代指妻子和儿女,而现在仅指男子的配偶。
2、一词多义一个词有多种含义。
例如,“兵”可以指兵器、士兵、战争等。
3、通假字通假字是古人在书写时用音同或音近的字代替本字。
像“知”通“智”,“说”通“悦”。
(二)实词的推断方法1、语境推断法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来推断实词的含义。
2、字形推断法通过分析汉字的字形结构来推测其意义。
3、语法推断法依据词语在句子中的语法位置和作用来判断其词性和含义。
二、虚词虚词在文言文中虽然没有实际意义,但在语法和表达上起着重要作用。
(一)常见虚词1、而可以表示转折、顺承、并列等关系。
2、之作代词、助词、动词等,用法多样。
3、以有“用、凭借、因为”等意思。
(二)虚词的用法辨析要准确理解虚词的用法,需要多读多练,积累常见的虚词搭配和用法。
三、句式(一)判断句通常以“……者,……也”“……,……也”等形式来表示判断。
(二)被动句常见的有“于”字被动句、“为”字被动句等。
(三)倒装句包括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
比如“何陋之有”就是宾语前置句。
(四)省略句在文言文中,主语、谓语、宾语等成分常常省略。
四、词类活用(一)名词活用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等。
(二)动词活用动词作名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
(三)形容词活用形容词作名词、形容词作动词等。
五、翻译文言文翻译是对文言文知识的综合运用。
(一)原则1、信要忠实原文,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
2、达译文要通顺流畅。
3、雅译文要富有文采。
(二)方法1、留保留原文中的人名、地名、官名等专有名词。
高中文言文的实词类型和虚词的意思介绍文言文有实词和虚词之分,琼中实词表示的意义很多,下面店铺的小编将为大家带来高中的文言文实词的几大类型介绍,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中文言文的实词类型一、官位升迁、任免(1)辟:征召(2)迁:升官(3)拜:任命,授给官职(4)举:举荐(5)擢:提拔选拔 (6)调:调任(7)累迁:多次提升(8)徙:改任(9)拔:提拔 (10)除:任命授职(11)转:改任(12)摄:代理(13)署:委任、代理(14)典:主管(15)知:作某地的知县 (16)相:作某国的丞相(17)出:由京城改地方官(18)黜、谪、左迁、贬:罢官、降官二、有才能被看重(不重用)(1)以“ …… ”称:因为某些才能而被人称赞(2)以“ …… ”闻:因为某些才能而闻名 (3)异:认为才能奇特(4)见知:被人所知。
三、遭嫉妒或受迫害(1)害:嫉妒 (2)短:说某人的坏话 (3)隙:与某人有隔阂(4)刺:指责。
(5)衔:恨(6)疾:憎恨、嫉忌(7)劾:弹劾,揭发罪状(8)贾祸:招来祸患四、办案或犯罪遭审判类(1)坐:①因犯错而定罪②诉讼时在法官面前对质 (2)案(按):考察、审问(3)论:判罪(4)当:定罪(5)狱:案件(6)牒:文书五、要求辞官回家(1)乞骸骨:告病告老请求退休(2)致仕:请辞官回家(3)归养:回去奉养父母六、与政事相关(1)诣:到、去(2)劝:①鼓励,奖励;②受到鼓励、奖励(3)课:考核、督促、征收(4)风、化:教育感化(5)按、案:巡视,巡行;考察,核实,查明(6)游:①游玩,游览;②旅行,外出求学或求官;③交际,交往(7)趣、趋:①小步走,跑;又引申为迅速②通“促”,催促(8)劾:举报,检举,揭发(9)白:告诉,报告(10)短:进谗言,说坏话(11)害:嫉妒。
(12)闻:①听说,听见;②使知道,报告给……知道(13)折:指斥,指责,驳斥。
(14)让:①责备,责怪;②谦让,辞让。
(15)党:偏袒,伙同,包庇。
分别介绍古代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特点古代文言实词和虚词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词类,它们在古代文言文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分别介绍古代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特点。
一、古代文言实词的特点古代文言实词是指具有实际意义的词汇,它们通常表示具体的事物、动作或状态。
以下是古代文言实词的特点:1. 词义明确:古代文言实词的词义通常比较明确,具有固定的含义。
例如,“人”表示人类,“食”表示吃东西,“行”表示走路等。
这些词汇在古代文言文中常常出现,被广泛使用。
2. 词形稳定:古代文言实词的词形变化相对较少,一般不受语法和语境的影响。
例如,“人”的词形在不同的句子中基本保持不变,不论是主语、宾语还是定语,都是“人”。
这种稳定的词形使得古代文言实词在表达时更加简洁明了。
3. 语义丰富:古代文言实词的语义往往比较丰富,一个词汇可以表示多个相关的意义。
例如,“行”既可以表示走路的动作,也可以表示行为的方式或者行业的范畴。
这种丰富的语义使得古代文言实词在表达时更加灵活多样。
4. 语法作用明确:古代文言实词在句子中通常扮演着明确的语法角色,如主语、宾语、谓语等。
它们的语法作用清晰明确,使得句子结构简洁明了。
二、古代文言虚词的特点古代文言虚词是指在句子中起到连接、修饰、衔接等作用的词汇,它们通常没有具体的实际意义。
以下是古代文言虚词的特点:1. 词义模糊:古代文言虚词的词义通常比较模糊,没有具体的实际意义。
例如,“之”表示动作的方向或者结果,“乎”表示疑问或者感叹,“而”表示并列或者转折等。
这些虚词的具体意义需要根据上下文来推测。
2. 词形多变:古代文言虚词的词形往往受到语法和语境的影响,变化较多。
例如,“之”的词形根据语法角色的不同可以变化为“之”、“之于”、“之乎”等。
这种多变的词形使得古代文言虚词的使用稍显复杂。
3. 语义辅助:古代文言虚词在句子中通常起到辅助语义的作用,帮助表达句子的逻辑关系、语气等。
它们可以连接句子成分、修饰动词或形容词,或者表示句子之间的关系。
高中语文实词虚词总结语文是我们学习的重要学科之一,其中实词和虚词是语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词是指有实际意义的词,而虚词则是没有实际意义,只起连接、修饰、衬托等作用的词。
在高中语文学习中,对于实词和虚词的掌握是非常重要的。
接下来,我们将对高中语文中的实词和虚词进行总结和归纳,希望能够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知识点。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实词。
实词是有实际意义的词,它可以单独存在,能够表达具体的事物、动作、状态等。
在高中语文中,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副词等。
名词是表示人、事、物、地点等的词,如“书、桌子、学生、北京”等;动词是表示动作或状态的词,如“跑、吃、睡、喜欢”等;形容词是用来描述名词的特征或性质的词,如“好看、聪明、高、美丽”等;副词是用来修饰动词、形容词或其他副词的词,如“很、非常、快速、慢慢地”等。
这些实词在句子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够帮助我们准确地表达和理解语言信息。
其次,虚词也是高中语文学习中不可忽视的部分。
虚词是没有实际意义,只起连接、修饰、衬托等作用的词,包括了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等。
介词是用来引导名词或代词与其他词语之间关系的词,如“在、到、从、对”等;连词是用来连接词语、短语、从句或句子的词,如“和、但是、因为、所以”等;助词是用来表示动作或状态的词,如“的、地、得、着”等;语气词是用来表示说话人的语气或情感的词,如“吗、呢、吧、啊”等。
虚词在句子中起着连接和衬托的作用,能够使句子更加丰富多彩,表达更加准确清晰的语言信息。
总结一下,高中语文中的实词和虚词是非常重要的语言知识点。
实词能够帮助我们准确地表达具体的事物、动作、状态等,而虚词则能够使句子更加丰富多彩,表达更加准确清晰的语言信息。
对于实词和虚词的掌握,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语言,提高语文素养,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学习和掌握这一知识点,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更好地应对高中语文学习和考试。
高中语文文言文实词虚词总结实词和虚词是语言中的两个基本词类,它们在表达方式和意义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
高中语文学习中,我们经常接触到文言文,而实词和虚词在文言文中的运用十分广泛。
下面将对高中语文文言文实词和虚词进行总结,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它们。
一、实词实词是能够独立存在并且有具体意义的词语,它可以表示一种实在存在的事物、动作或状态。
在文言文中,实词主要有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副词等。
以下是它们的特点和常见用法:1. 名词:名词是用来表示一种人、事、物或抽象概念的词语,它有单数和复数形式,还可以加上量词进行计数。
名词在文言文中主要用来作主语、宾语、定语和状语等。
示例:吾闻古之圣王,若舟中之司舵者。
2. 动词:动词是用来表示动作、行为或变化的词语,它可以分为实义动词和系动词。
实义动词在文言文中用来表示具体的动作或状态,而系动词则用来表示主语的性质、状态、身份等。
示例:乐而不荒,哀而不痛,怒而不恚。
3. 形容词:形容词是用来表示人或物的性质、特征、状态的词语。
形容词在文言文中常用来修饰名词或作为谓语进行修饰。
示例:松柏之茂也,不断终夏。
4. 副词:副词是用来修饰动词、形容词或其他副词的词语,它可以表示时间、地点、程度、方式等。
副词在文言文中主要用来修饰动词或形容词,增强语言的表达力。
示例:执志固不欲人之异已,持义固不欲人之非己。
二、虚词虚词是没有独立意义的词语,它主要用来标示语法意义或构成语言的框架。
在文言文中,虚词包括了介词、连词、助词和叹词等。
以下是它们的特点和常见用法:1. 介词:介词是用来表示时间、地点、方式、原因等关系的词语,它通常出现在名词、动词或形容词前,起到连接或限制作用。
介词在文言文中常用来表示处所、方向、时间等。
示例:圣人舜为司空,无射国之士。
2. 连词:连词是用来连接词语、短语或句子的词语,它可以连接并列的词语、短语、分句或句子。
连词在文言文中常用来连接因果关系、选择关系、转折关系等。
文言文中常见的虚词和实词辨析介绍虚词和实词是文言文中的两个重要概念,对于理解文言文的意思和句法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虚词一般用于构建语法框架,表示语法关系和语气;实词则用于表示具体的事物和动作。
本文将介绍文言文中常见的虚词和实词,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含义。
虚词1. 虚词「之」vs. 实词「之」- 虚词「之」:表示所属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的”。
- 实词「之」:表示事物或动作。
示例:- 虚词:吾之友(我的朋友)之友(我的朋友)- 实词:吾所爱之地(我所喜爱的地方)之地(我所喜爱的地方)2. 虚词「者」vs. 实词「者」- 虚词「者」:表示主语。
- 实词「者」:表示人或事物。
示例:- 虚词:夫子者(老师)者(老师)- 实词:学者(学者)者(学者)3. 虚词「所」vs. 实词「所」- 虚词「所」:表示被动关系。
- 实词「所」:表示事物或状态。
示例:- 虚词:所闻不如所见(听说不如亲眼看)闻不如所见(听说不如亲眼看)- 实词:我所爱之人(我所爱的人)所爱之人(我所爱的人)实词1. 实词「人」vs. 实词「人」- 实词「人」:表示人的概念。
- 实词「人」:表示人的数量。
示例:- 实词:圣人(贤人)人(贤人)- 实词:三人(三个人)人(三个人)2. 实词「日」vs. 实词「日」- 实词「日」:表示日期。
- 实词「日」:表示时间。
示例:- 实词:明日(明天)日(明天)- 实词:三日(三天)日(三天)3. 实词「事」vs. 实词「事」- 实词「事」:表示具体的事件或事情。
- 实词「事」:表示未发生的事情。
示例:- 实词:事在人为(事在人为)事在人为(事在人为)- 实词:未经查证的事(未经查证的事情)事(未经查证的事情)结论通过辨析虚词和实词,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语法和含义。
了解这些常见的虚词和实词,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阅读和解读文言文的文本。
注:本文所述为一般规则,实际使用中仍需根据具体语境来确定虚词和实词的含义。
文言虚词和实词区别与文言实词相比较,文言虚词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用法比实词灵活,往往一个字有好几种用法,好几种解释,甚至分属好几类词。
二是使用频率比实词高,许多常用的虚词,在一篇中会多次出现。
三是语法比实词强,实词往往要靠虚词的组合、连接、辅助而成为完整的句子,体现不同的意思,抒发不同的感情,表达不同的语气。
四是在汉语的发展历史中,变化比实词大。
确切掌握文言虚词的这些特点,掌握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对增强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是大有好处的。
学习文言虚词注意以下几点:1、分清虚实文言虚词和实词的分类大体上和现代汉语相同,所不同的是代词一般也归入虚词一类。
特别要注意的是,文言虚词大多是从实词借用或实词虚化而来的,因而某个词可以同时兼有实、虚两种用法的情形极为常见,学习时必须分清哪是实词,哪是虚词。
如,《鸿门宴》中谁为大王为此计者中,前一个为是介词,义为替、给;后一个为是动词,义为作出、制定。
分清词意的虚实要根据语境作具体分析。
2、辨明用法有些虚词不仅兼有实词的用法,而且在虚词范围内又大都有多种用法,这要根据它在句子里的作用来确定。
如,《师说》中的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前一个其是代词,代上文的君子;后一个其是副词,相当于难道,加强反诘语气。
另一种情况是词虽不同,但却都可以表示相同的用法。
如乎和于都可以有介词的用法。
3、联系古今要确切了解文言虚词的用法,还应常与现代汉语进行比较,弄清一些常见虚词的古今变化,准确掌握这些词与现代汉语中那些词相当。
虚词古今变化的情况大致有以下四种:少数沿用下来;有的完全消失;有的用法发生了变化;有时改用了别的词。
4、注意特殊文言虚词中还有一些特殊现象,学习时要特别注意。
⑴兼词。
兼词是指兼有两个词的意义和作用的单音词,它所兼的两个词属于两个不同的词类。
⑵虚词的连用。
虚词的连用是为了加强语气,较多的是两个虚词的连用,也有三个连用的。
⑶双音异义。
高中语文文言实词与虚词总结
高中语文文言实词与虚词总结是一个相对庞大的任务,因为文言文中的实词和虚词数量众多,而且每个词的含义和用法都有可能随着语境的变化而变化。
以下是一个简化的总结,仅供参考。
实词:
1.名词:指具体的、有形的物体或事物,例如“人”、“物”、“山”、“水”等。
2.动词:表示动作、行为或状态的词,例如“走”、“坐”、“吃”、“笑”等。
3.形容词:描述事物性质、状态的词,例如“大”、“小”、“美”、“丑”等。
4.数词:表示数量的词,例如“一”、“二”、“三”等。
5.量词:表示数量的单位的词,例如“个”、“只”、“斤”等。
虚词:
1.代词:代替名词的词,例如“之”、“其”、“他”等。
2.介词:表示时间、处所、原因等关系的词,例如“于”、“在”、“从”等。
3.连词:连接词与词、句子与句子的词,例如“和”、“与”、“如果”等。
4.助词:帮助构成句子的语气、语调的词,例如“了”、“着”、“过”等。
5.语气词:表示语气的词,例如“啊”、“呢”、“吧”等。
以上只是对高中语文文言实词与虚词的简单总结,实际上文言文中的实词和虚词用法复杂多变,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和上下文进行理解。
为了更好地掌握这些实词和虚词的用法,建议多阅读文言文作品,积累词汇和语感。
语文高二文言文知识点实词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实词是不可或缺的一个知识点。
实词是文言文中的主要词类,用于表达具体的人物、事物或情感等。
下面将从实词的定义、分类和使用方法等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实词的定义实词是文言文中最基本的词类之一,它具有一定的实际含义,可以单独使用,用于表达具体的事物、人物或情感等。
和实词相对应的是虚词,虚词通常是用来表达一种语法关系或一种功能的词,它们在意义上比较抽象,不能单独使用。
二、实词的分类实词按照词义的不同可以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副词等几种词类。
1. 名词:名词是用来表示人、事、物、地点等具体事物的词。
在文言文中,名词的使用非常广泛,常用来表示具体的人物、物品、抽象概念等。
例如:“人之初,性本善。
”这句话中,“人”、“初”、“性”和“善”都属于名词,用来表达人的本性。
2. 动词:动词是表示事物的行为或状态的词。
在文言文中,动词的使用非常灵活,可以用来描述人的行为、物的动作、状态等。
例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这句话中,“学”、“习”和“说”都属于动词,用来表达学习的过程和结果。
3. 形容词:形容词是用来形容或修饰名词的词。
在文言文中,形容词的使用可以更加准确地描绘事物的特征和属性。
例如:“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之间。
”这句话中,“明”、“苍茫”和“云海”都属于形容词,用来描述月亮和景色的美丽。
4. 副词:副词是用来修饰动词、形容词和副词的词。
在文言文中,副词的使用可以使描述更加精准,增加了句子的表达力。
例如:“心有余而力不足。
”这句话中,“余”和“不足”都属于副词,用来修饰动词“有”和“力”。
三、实词的使用方法实词在文言文中的使用方法非常重要,正确的使用会使文章更加地道和流畅。
1. 根据上下文确定词义:文言文中的实词有很多多义词,词义的理解需要根据上下文进行推测。
在阅读文言文时,要结合语境、目的和作者的用意等综合因素来正确理解实词的意思。
文言文里什么是虚词什么是实词1. 文言文中,什么是”虚词”,什么是”实词”实词】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
在文言文中,实词是大量的,掌握较多的文言实词,是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关键。
学习文言实词,应特别注意它在语法上的三个主要特点:一是一词多义,二是词义的古今变化,三是词性的活用。
【虚词】虚词没有实在意义,一般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不能单独回答问题。
(少数副词如“不”、“也许”、“没有”等可以单独回答问题),只能配合实词造句,表示种种语法关系。
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五类。
文言虚词在整个文言词语中虽然只占一小部分,但是它的语法作用却很大。
文言文中的许多句式是以虚词为标志的,如判断句“。
者。
也”、被动句的“为。
所。
”等虚词在文言文中用的很频繁,而且它的解释也相当灵活。
主要常用的虚词有:之、其、于、以、而、则、乃、若、且、者、为、然、是、此、斯、彼、何、安、孰、胡、曷、虽、虽然、然而、然则、也。
矣、乎、哉、焉、耳等。
2. 古文中什么是实词,什么是虚词没有完整的词汇意义,但有语法意义或功能意义的词。
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
文言文常见虚词有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反之则为实词,也就是考试时经常考到的那些,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
在文言文中,实词是大量的,掌握较多的文言实词,是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关键。
学习文言实词,应特别注意它在语法上的三个主要特点:一是一词多义,二是词义的古今变化,三是词性的活用,四是通假字。
想要更了解文言文虚词请看想看实词请看3. 文言文中什么是实词和虚词这些不知道能不能帮到你文言文占据高考语文阅读部分的半壁江山,与现代文阅读平分秋色,随着二期课改的全面推广和不断深入,对文言文的考察力度将会逐步加大。
文言文的阅读较之现代文有一定难度,也是同学们失分最多的部分,同学之间也容易拉开差距,因此,许多高中同学在文言文复习方面存在困惑。
文言文中常用的实词和虚词对比
在文言文中,实词和虚词是常见的词汇类型。
实词是表示具体、真实事物的词语,而虚词则是表示关系、语气、程度等概念的词语。
下面是一些文言文中常用的实词和虚词对比:
实词
实词是文言文中描述人物、物体、动作等具体概念的词语。
它
们通常表达明确的意思,具有实际的含义。
以下是常见的实词示例:
- 人物:君、臣、儿、女、主、客、师、生、友、敌等。
- 物体:天、地、山、水、木、石、车、马、书、剑、酒等。
- 动作:行、立、坐、卧、飞、走、笑、哭、唱、舞等。
实词在文言文中起到了具体描述、描绘情景的作用,使文章更
生动形象。
虚词
虚词是文言文中表示关系、语气、程度等抽象概念的词语。
它们通常没有具体的实际意义,却在句子中起到重要的连接和修饰作用。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虚词示例:
- 关系词:之、乎、者、也、与、而等。
- 语气词:吧、呀、哦、嗯、啊等。
- 程度词:甚、极、颇、益等。
虚词在文言文中起到了连接句子成分、调整语气和表达程度的作用,使句子结构更加严密、多样化。
总之,实词和虚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词汇类型,它们分别具有表示具体事物和抽象概念的功能。
在编写文言文时,正确使用实词和虚词可以丰富文章的表达,增强语言的准确性和感染力。
语文中实词和虚词的区别 Final approval draft on November 22, 2020一、实词实词是有实在意义的词,可以独立充当句子成分,一般可以单独回答问题。
每一个实词都可以详细解说其词义。
现代汉语实词一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
也有人认为代词属于虚词,但多数学者认可代词为实词,因为代词虽然很难解释独立语义,但毕竟其指代内容是明确的。
无论在现代汉语中还是在文言文中,实词都占有绝对多的数量,因为语言的基本作用是表意,离开有实际意义的实词,这一作用将很难达到。
(一)名词:是表示人、事物或抽象概念名称的词。
如:书本、桌子、儿童、雷锋、思维、政治等。
(二)动词:是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存现及发展趋势的词。
如:走、跑、思考、学习、有、存在、能、可以等。
(三)形容词: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状态的词,汉语中的形容词可以修饰名词,也可以修饰动词,与英语不同。
如:老、好、漂亮、干净、纯洁、飞快。
(四)数词:表示数目的词。
如:一、十、第八、每等。
(五)量词:表示人或事物及动作的计量单位的词。
量词一般与数词连用构成数量短语。
如:个、件、幢、下、次、趟等。
(六)代词:用来指代人、事物、状态、过程的词。
如:你、他们、这、彼等。
二、虚词虚词是没有实在意义的词,一般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副词例外),不能单独回答问题(少数副词除外)。
其存在的价值在于帮助构成句子的语法结构,表示某种语法关系。
汉语的虚词主要有六种:副词、助词、连词、介词、叹词、拟声词。
无论在现代汉语中,还是在文言文中,虚词的数量都相对较少,但作用却很大。
(一)副词:在句中表示动作、行为、性质、状态的程度、范围、时间、趋向等的词。
如:很、非常、一律、也、将来等。
在虚词中,副词是唯一能独立作句子成分的词,并且有少数副词(比如“不、没有、也许、大概”等)也可以单独回答问题,具有一定的实词特点。
(注:汉语的副词与英语不同,在英语中,修饰动词或形容词的词都是副词,但在汉语中副词可以修饰动词和形容词,形容词同样也可以修饰动词和形容词。
高中文言文虚词实词区别实词:是有实在意义的词,可以独立充当句子成分,一般可以单独回答问题。
每一个实词都可以详细解说其词义。
现代汉语实词一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
也有人认为代词属于虚词,但多数学者认可代词为实词,因为代词虽然很难解释独立语义,但毕竟其指代内容是明确的。
无论在现代汉语中还是在文言文中,实词都占有绝对多的数量,因为语言的基本作用是表意,离开有实际意义的实词,这一作用将很难达到。
(一)名词:是表示人、事物或抽象概念名称的词。
如:书本、桌子、儿童、雷锋、思维、政治等。
(二)动词:是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存现及发展趋势的词。
如:走、跑、思考、学习、有、存在、能、可以等。
(三)形容词: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状态的词,汉语中的形容词可以修饰名词,也可以修饰动词,与英语不同。
如:老、好、漂亮、干净、纯洁、飞快。
(四)数词:表示数目的词。
如:一、十、第八、每等。
(五)量词:表示人或事物及动作的计量单位的词。
量词一般与数词连用构成数量短语。
如:个、件、幢、下、次、趟等。
(六)代词:用来指代人、事物、状态、过程的词。
如:你、他们、这、彼等。
虚词:虚词没有实在意义,一般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不能单独回答问题。
(少数副词如不、也许、没有等可以单独回答问题),只能配合实词造句,表示种种语法关系。
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五类。
文言虚词在整个文言词语中虽然只占一小部分,但是它的语法作用却很大。
文言文中的许多句式是以虚词为标志的,如判断句...者...也、被动句的为...所...等虚词在文言文中用的很频繁,而且它的解释也相当灵活。
主要常用的虚词有:之、其、于、以、而、则、乃、若、且、者、为、然、是、此、斯、彼、何、安、孰、胡、曷、虽、虽然、然而、然则、也。
矣、乎、哉、焉、耳等。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文言实词、虚词的理解和判断一、文言实词(记典例;会迁移;善代入;巧排除)(一)文言实词常见类型如:1.一词多义这种情况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一个词有多个义项,二是指一个词可能属于不同的词类。
如:识记一词多义可以从词语的本义入手,分析各个义项之间的联系,按照发散特点进行。
2.古今异义文言文中有很多词的字形与现代汉语相同,但词义发生变化。
(1)词义扩大即原来单指某事物的词,扩大到兼指特征、性质或功能相似的事物,如“皮”本义是指兽皮,现指“人或生物体表面的一层组织”,如“头皮”“树皮”。
词义扩大的方法和种类:①利用通感方法扩大。
例:②由只表示事物的一部分扩大到表示事物的整体。
例:③专有名称扩大到通用名称。
例:(2)词义缩小识记一词多义可以从词语的本义入手,分析各个义项之间的联系,按照发散特点进行。
2.古今异义文言文中有很多词的字形与现代汉语相同,但词义发生变化。
(1)词义扩大即原来单指某事物的词,扩大到兼指特征、性质或功能相似的事物,如“皮”本义是指兽皮,现指“人或生物体表面的一层组织”,如“头皮”“树皮”。
词义扩大的方法和种类:(2)词义缩小即一个词反映客观事物的范围,由较宽泛变为较狭窄了。
如“劝”,古代有“鼓励”“劝说”之义,如今只有“劝说”之义。
“让”在古代既可以表示“辞让、谦让”之义,又可以表示“责备”之义,如今只表示“辞让、谦让”之义了。
(3)词义转移即一词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
“币”古代指礼物,今义指“钱”;“假”古代是“借”的意思,今义与“真”相对;“慢”古代是“怠慢”之义,今义与“快”相对。
(4)词义的强化、弱化如“诛”,最初只是“责问、谴责”之义,后来有了“杀戮、杀死”之义,词义强化了;再如“怨”,古义表示仇恨,现在则表示埋怨、责备,词义弱化了。
(5)感情色彩变化词语古义及感情色彩今义及感情色彩爪牙武士褒义词坏人的帮凶贬义词乖偏执贬义词听话,不闹褒义词谤议论、批评别人的过错中性词诽谤贬义词3.通假字通假,指的是古书上有些音同音近的字可以借用的现象。
高中文言文实词虚词汇总
文言文中的实词和虚词在语法和语言结构上有着明显的区别。
以下是高中文言文中实词和虚词的一些常见例子:实词:
名词: 事物的名称,如「山」、「水」。
动词: 表示动作或状态的词,如「行」、「坐」。
形容词: 描述事物特征的词,如「美」、「高」。
副词:修饰动词、形容词或其他副词,如 「徐」、「极」。
代词: 代替名词的词,如「吾」、「彼」。
数词: 表示数量的词,如「三」、「众」。
虚词:
连词: 连接词与词、短语、句子,如「而」、「乃」。
助词: 起辅助作用的词,如「之」、「乎」。
语气词: 表示说话人语气的词,如「兮」、「矣」。
介词: 表示词与词之间关系的词,如「于」、「之」。
叹词: 表示感叹、惊奇等情感的词,如「噫」、「哉」。
副词:在文言文中,有些副词的功能是虚词性质的,如「皆」、「方」。
以上只是一些常见的例子,实词和虚词在文言文中的使用会根据具体语境和句法结构有所变化。
在阅读文言文时,理解实词和虚词的作用对正确理解句子的意思非常重要。
高中文言文实词虚词高中文言文实词虚词导语:实词和虚词在语文的学习和运用中非常的频繁,下面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文言文实词虚词,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高中文言文实词实词是有实在意义的词,可以独立充当句子成分,一般可以单独回答问题。
每一个实词都可以详细解说其词义。
现代汉语实词一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
也有人认为代词属于虚词,但多数学者认可代词为实词,因为代词虽然很难解释独立语义,但毕竟其指代内容是明确的。
无论在现代汉语中还是在文言文中,实词都占有绝对多的数量,因为语言的基本作用是表意,离开有实际意义的实词,这一作用将很难达到。
(一)名词:是表示人、事物或抽象概念名称的词。
如:书本、桌子、儿童、雷锋、思维、政治等。
(二)动词:是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存现及发展趋势的词。
如:走、跑、思考、学习、有、存在、能、可以等。
(三)形容词: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状态的.词,汉语中的形容词可以修饰名词,也可以修饰动词,与英语不同。
如:老、好、漂亮、干净、纯洁、飞快。
(四)数词:表示数目的词。
如:一、十、第八、每等。
(五)量词:表示人或事物及动作的计量单位的词。
量词一般与数词连用构成数量短语。
如:个、件、幢、下、次、趟等。
(六)代词:用来指代人、事物、状态、过程的词。
如:你、他们、这、彼等。
高中文言文虚词虚词没有实在意义,一般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不能单独回答问题。
(少数副词如不、也许、没有等可以单独回答问题),只能配合实词造句,表示种种语法关系。
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五类。
文言虚词在整个文言词语中虽然只占一小部分,但是它的语法作用却很大。
文言文中的许多句式是以虚词为标志的,如判断句...者...也、被动句的为...所...等虚词在文言文中用的很频繁,而且它的解释也相当灵活。
主要常用的虚词有:之、其、于、以、而、则、乃、若、且、者、为、然、是、此、斯、彼、何、安、孰、胡、曷、虽、虽然、然而、然则、也。
高中文言实词和虚词的区别是什么
有很多的同学是非常想知道,高中文言实词和虚词的区别是什幺,小编整理了相关信息,希望会对大家有所帮助!
1实词和虚词的区别有哪些汉语词汇可以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
从功能
上看,实词能够充任主语、宾语或谓语,虚词不能充任这些成份。
从意义上看,实词表示实在的意义,能够充当句子的主语、谓语、宾语,或者能够成为主谓宾的中心。
如事物、动作、行为、变化、性质、处所、时间等等,虚词一般不表示实在的意义,不能充当句子的主语,谓语,宾语,不能成为主谓宾的中心。
只起语法作用,本身没什幺具体的意义,如”的、把、被、所、呢、吧”,有的表示某种逻辑概念,如“因为、而且、和、或”等等。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
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六类,除此以外,实词和虚词还有以下一些区别:(1)实词绝大部分是自由的(即能单独成句),虚词绝大部分是粘着的
(不能单独成句)。
(2)绝大部分实词在句法结构里的位置是不固定的,可以前置,也可以后置。
例如“有”可以组成“我有”“都有”,也可以组成“有人”“有进步”“有吗”。
绝
大部分虚词在句法结构里的位置是固定的。
例如“吗”“的”总是后置的(好吗、新的),“被”“也”总是前置的(也去,被发现)。
(3)实词是开放类,虚词是封闭类。
所谓开放类,指的是难于在语法书里一一列举成员的大类。
所谓封闭类,是指可以穷尽地列举其成员的不很大的类。
1高中文言文实词和虚词有哪些考纲规定的120常见文言实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