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皇位继承中的监国
- 格式:doc
- 大小:7.78 KB
- 文档页数:3
明朝帝王直系子孙表及藩国及封号--------------------------------------------------------------------------------○明熙祖(太祖之祖父)诸子1 明仁祖(朱世珍)2 寿春王○明仁祖(朱世珍)诸子1 南昌王2 盱眙王3 临淮王4 明太祖(朱元璋)○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年号洪武)诸子1 太子(朱标,早逝,追封明兴宗)2 秦王,建藩国于陕西西安府秦愍王(朱樉)-秦隐王(朱尚炳)-秦僖王(朱志堩)-秦怀王(朱志均)-秦康王(朱志邅)-秦惠王(朱公锡)-秦简王(朱诚泳)-秦昭王(朱秉欆)-秦定王(朱惟焯)-秦宣王(朱怀埢)-秦靖王(朱敬镕)-秦敬王(朱谊旐)-秦王(朱谊漶)-秦王(朱存枢)李自成攻破西安,朱存枢投降被俘。
3 晋王,建藩国于山西太原府晋恭王(朱)-晋定王(朱济熺)-晋王(朱济熿)-晋王(朱美圭)-晋庄王(朱钟铉)-晋端王(朱知烊)-晋简王(朱新典)-晋惠王(朱慎鋷)-晋穆王(朱敏淳)-晋王(朱求桂)李自成攻陷山西,晋王朱求桂与秦王朱存枢均被俘,入北京,不知所终。
4 燕王,建藩国于北平府明成祖(朱棣)燕王朱棣以一隅灭天下,四年“靖难”,攻破南京,夺得帝位,迁都北平,改名北京,传14帝,崇祯17年(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帝自尽,明朝灭亡。
5 周王,建藩国于河南开封府周定王(朱橚)-周宪王(朱有炖)-周简王(朱有爝)-周靖王(朱子垕)-周懿王(朱子驩)-周惠王(朱同镳)-周恭王(朱睦审)-周庄王(朱朝堈)-周敬王(朱在铤)-周端王(朱肃溱)-周王(朱恭枵)崇祯十四年冬,李自成攻开封,朱恭枵出告示,杀贼一人者,赏黄金50两,贼久攻不克解围散去。
明年四月,李自成再围开封,决河灌城,死者数十万,城破后,朱恭枵及其家眷被明军救出,不久去世,其孙南走,死于广州。
6 楚王,建藩国于湖广武昌府楚昭王(朱桢)-楚庄王(朱孟烷)-楚宪王(朱季堄)-楚康王(朱季埱)-楚靖王(朱均鈋)-楚端王(朱荣氵戒)-楚愍王(朱显榕)-楚恭王(朱英佥)-楚王(朱华奎)张献忠劫掠湖广,兵至武昌,俘虏朱华奎,沉入江中,诸子嗣无幸免者。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朱棣出征期间明仁宗朱高炽是怎样监国理政的
导语:此后由于朱高炽身体肥胖,不便随军作战,因此朱棣将他留在后方,让朱高炽监国。
他怀疑太子有什么不轨的行为,命令礼部侍郎胡濙暗中去监视太
此后由于朱高炽身体肥胖,不便随军作战,因此朱棣将他留在后方,让朱高炽监国。
他怀疑太子有什么不轨的行为,命令礼部侍郎胡濙暗中去监视太子的行为,并叮嘱他说:“人们常说太子失德,你可以到京师,多多观察。
要有什么不好的事情,赶紧来奏报。
”朱棣对朱高炽已经有倾向性意见,而胡濙被太子的老实折服了,“以皇太子诚敬晓谨七事密奏之,自是上疑始释”。
由于朱棣本人是一个受过锻炼的指挥将领,他偏爱他的两个较年幼和更好武的儿子朱高燧和朱高煦,并常常带他们去参加征战,使其长子接受一种不同类型的教育。
这样,朱高炽在早年把大部分时间用于儒术研究上,并接受他父亲挑选的学者的指导。
他们之中有杨士奇、杨荣、杨溥和黄淮等人,他们都培植了与他的友谊,并在他登基后担任了重要的行政职务。
建文元年(1399年)至四年(1402年),朱高炽逐渐直接介入地方政治,并且在必要时他不只会咬文嚼字。
当他父亲率军起事反对建文帝时,朱高炽和他的顾问们负责朱棣的封地北京的事务。
建文元年(1399年)十一月,他手下只有1万士兵,却巧妙地组织了城防,并挫败了李景隆的一次攻击。
这一次他表现的责任感和正确的判断力,有助于改变人们对他的看法,永乐二年(1404年)五月,他已成为皇帝的父亲在大学士解缙、黄淮的极力要求下立他为皇太子。
从此,朱高炽不管是住在南京,或是住在北京,在皇帝离开时就担任监国。
他在此职务上的表现赢得了他
生活常识分享。
明朝藩王列表(鲁王系)鲁国明朝鲁国诸王编辑洪武十八年(1385年)就藩兖州府称号国君姓名关系在位年数注记鲁荒王朱檀朱元璋、庶十子1370年—1389年洪武三年封。
十八年就藩兖州府。
二十二年薨。
鲁靖王朱肇煇朱檀、庶一子1403年—1466年永乐元年袭封。
成化二年薨。
鲁惠王朱泰堪朱肇辉、嫡一子1467年—1473年成化三年袭封。
九年薨。
鲁庄王朱阳铸朱泰堪、嫡一子1476年—1523年成化十二年袭封。
嘉靖二年薨。
鲁怀王朱当漎朱阳铸、嫡一子追封成化十九年封世子。
弘治十八年薨。
諡怀简。
以孙观 袭封。
追封王,改諡曰怀。
鲁悼王朱健杙朱当漎、嫡一子追封弘治十六年封世孙。
正德十五年薨。
以子观 袭封。
追封王,諡曰悼。
鲁端王朱观 朱健杙、嫡一子1528年—1549年嘉靖七年袭封。
二十八年薨。
鲁恭王朱颐坦朱观 、庶一子1551年—1594年初封宝庆王。
嘉靖三十年袭封。
万历二十二年薨。
鲁温肃世子朱寿 朱颐坦、嫡一子不知何年封世子。
隆庆三年卒。
无子。
鲁敬王朱寿鏳朱颐坦、庶六子1596年—1600年初封富平王。
万历二十四年袭封。
二十八年薨。
无子。
鲁宪王朱寿鋐朱颐坦、庶七子1601年—1636年初封常德王。
万历二十九年进封。
崇祯九年薨。
无子。
鲁肃王朱寿镛朱颐坦、庶九子1636年—1639年初封泰兴王。
崇祯九年进封。
十二年薨。
鲁安王(鲁孝王)朱以派朱寿镛、嫡一子1640年—1642年崇祯十三年袭封。
十五年,大清兵破兖州,自缢。
鲁王朱以海朱寿镛、五子1644年—1662年崇祯十七年袭封,寻寄居台州,既监国於绍兴。
清顺治三年六月,王师渡浙,以海航海,依郑成功。
十一年病故於金门。
鲁世子朱弘?朱以海、一子隆武元年八月封世子。
二年六月薨。
鲁世子朱弘枬朱以海、二子永历三年八月封世子。
五年,舟山陷,申人毅挟之,不知所踪。
鲁王朱弘桓朱以海、八子1662年后—1683年永历十七年二月生。
不知何年袭封。
三十七年,降清,内徙於山西。
钜野国明朝钜野国诸王编辑宣德二年(1427年)封。
明朝的官僚体制与皇权控制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王朝,其官僚体制与皇权控制是该时期政治制度的核心。
这一时期,明朝的官僚体制经历了不断的演变与完善,旨在维护皇权的稳定与扩张。
首先,明朝的官僚体制是以中央集权为特征的。
皇帝担任最高权力机构的头衔,并由其任命官员。
官员的晋升与降职完全由皇帝决定,这体现了明朝官僚体制中的皇权控制。
同时,明朝的政府机构由六部、九卿等组成,这些机构层级分明,职责明确,相互牵制,以确保皇帝对朝政的掌控。
其次,明朝的监察机构也是官僚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明朝设置了诸多监察机构,以加强对官员的监督和管理。
其中,东厂、西厂等特务机构被用于监视官员和平民百姓,确保皇权在社会各个阶层的贯彻。
此外,明朝还设立了都察院、锦衣卫等专门的监察机构,以防止官员的腐败行为,保障政府机构的正常运转。
然而,官僚体制的存在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首先,明朝的官僚体制过于庞大,导致了财政的负担。
官员薪俸的支付、机构的维护等都需要大量的资金,给国家财政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其次,官僚体制还存在着权力滥用的问题。
有些官员利用权力对权力下属进行打压,侵害了人民的合法权益。
这样的问题在明朝的后期尤为严重,也是导致明朝走向衰落的一个重要原因。
尽管出现了一些问题,但官僚体制和皇权控制在整个明朝的统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明朝政府通过严密的官僚体系和皇权控制机制,实现了对整个国家和社会的控制。
官员的选拔和晋升严格按照皇帝的要求进行,有利于实现法治和秩序的稳定。
同时,官僚体制的存在也保证了皇帝对朝政的绝对掌控,为整个政权的稳定和延续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总的来说,明朝的官僚体制和皇权控制是其政治制度的核心,对于国家的统治和社会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这一制度虽然存在一些问题,但也为明朝政权的延续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只有深入了解和研究这一时期的官僚体制与皇权控制,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明朝的政治制度和历史演变。
明朝藩王列表(鲁王系)鲁国明朝鲁国诸王编辑洪武十八年(1385年)就藩兖州府称号国君姓名关系在位年数注记鲁荒王朱檀朱元璋、庶十子1370年—1389年洪武三年封。
十八年就藩兖州府。
二十二年薨。
鲁靖王朱肇煇朱檀、庶一子1403年—1466年永乐元年袭封。
成化二年薨。
鲁惠王朱泰堪朱肇辉、嫡一子1467年—1473年成化三年袭封。
九年薨。
鲁庄王朱阳铸朱泰堪、嫡一子1476年—1523年成化十二年袭封。
嘉靖二年薨。
鲁怀王朱当漎朱阳铸、嫡一子追封成化十九年封世子。
弘治十八年薨。
諡怀简。
以孙观袭封。
追封王,改諡曰怀。
鲁悼王朱健杙朱当漎、嫡一子追封弘治十六年封世孙。
正德十五年薨。
以子观袭封。
追封王,諡曰悼。
鲁端王朱观朱健杙、嫡一子1528年—1549年嘉靖七年袭封。
二十八年薨。
鲁恭王朱颐坦朱观、庶一子1551年—1594年初封宝庆王。
嘉靖三十年袭封。
万历二十二年薨。
鲁温肃世子朱寿朱颐坦、嫡一子不知何年封世子。
隆庆三年卒。
无子。
鲁敬王朱寿鏳朱颐坦、庶六子1596年—1600年初封富平王。
万历二十四年袭封。
二十八年薨。
无子。
鲁宪王朱寿鋐朱颐坦、庶七子1601年—1636年初封常德王。
万历二十九年进封。
崇祯九年薨。
无子。
鲁肃王朱寿镛朱颐坦、庶九子1636年—1639年初封泰兴王。
崇祯九年进封。
十二年薨。
鲁安王(鲁孝王)朱以派朱寿镛、嫡一子1640年—1642年崇祯十三年袭封。
十五年,大清兵破兖州,自缢。
鲁王朱以海朱寿镛、五子1644年—1662年崇祯十七年袭封,寻寄居台州,既监国於绍兴。
清顺治三年六月,王师渡浙,以海航海,依郑成功。
十一年病故於金门。
鲁世子朱弘?朱以海、一子隆武元年八月封世子。
二年六月薨。
鲁世子朱弘枬朱以海、二子永历三年八月封世子。
五年,舟山陷,申人毅挟之,不知所踪。
鲁王朱弘桓朱以海、八子1662年后—1683年永历十七年二月生。
不知何年袭封。
三十七年,降清,内徙於山西。
钜野国明朝钜野国诸王编辑宣德二年(1427年)封。
明朝有多少藩王——大明王朝历代册封藩王一览
明朝建立以后,太祖朱元璋,在吸取历代分封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建立了明代藩封制度,后被历代皇帝奉为万世不变的祖训,一直延续至明末。
明太祖朱元璋册封二十五王,追封一王,其中燕王朱棣通过发动靖难之役登基称帝,另有十王因罪或无嗣封藩被除,传至明末的十四王。
建文帝朱允炆册封三王,后俱被废除;明成祖朱棣册封二王,其中一王被废;明仁宗朱高炽册封八王,追封一王,传至明末四王。
明英宗朱祁镇前后册封四王,其中郕王朱祁钰即后来的明代宗,传至明末二王;明代宗朱祁钰册封三王,其中朱见深由太子被废为沂王,后被复立,即明宪宗,传至明末一王;明代宗朱见深册封七王,传至明末二王;明孝宗朱祐樘册封五王,追封一王,传至明末一王。
明世宗朱厚熜册封二王,追封五王,其中裕王朱载垕,即后来的明穆宗;明穆宗朱载垕册封一王,追封一王;明神宗册封四王,追封二王,传至明末四王。
明光宗朱常洛追封五王;明熹宗朱由校册封一王,即信王朱由检,后来的崇祯帝;崇祯帝册封王王,追封三王。
有明一朝历代皇帝共册封藩王六十八位,追封二十位。
其中五位承继大统,即燕王朱棣、郕王朱祁钰、沂王朱见深、裕王朱载垕、信王朱由检,一位被追遵为皇帝即兴王朱祐杬,因事被废或无嗣而除封二十九位,至崇祯十七年(1644年),计有藩王三十三位。
《大明风华》中明朝监国制度:皇帝分权的无奈之举,更是权宜之计《大明风华》第10集的时候,朱棣遭到了刺杀,皇帝第一个怀疑的对象就是自己的儿子太子朱高炽。
于是就将原本属于朱高炽监国的重任交给了朱高熙。
朱高熙兴高采烈的来到太子府,开始着手接过太子的权力,而朱高炽已经猜到了皇帝的想法,早早的就将所有的文书准备好,让汉王朱高熙装箱带走。
在正史中,永乐一朝关于监国的记载一共是8次,太子朱高炽6次,长孙朱瞻基1次,赵王朱高燧1次,并没有汉王朱高熙监国的记载。
大明风华中汉王朱高熙朱高炽六次监国永乐时期,明成祖朱棣开始准备迁都北京,以此来巩固自己的统治。
为了让北方安定,先后发动了五次针对蒙古的战争,而在明成祖远离京师的期间,先后六次让皇太子朱高炽监国,时间长达九年零八个月。
朱棣在第一次任命朱高炽监国的时候,就曾经说“唯文武除拜,四姨朝贡,边境调发,上请行在,余常务不必启闻。
”就是说,除了大明王朝的人事任免、外交、军事行动这三项需要和皇帝商量以外,其他的事情都可以由朱高炽全权处理。
也有人说,永乐时期的民政成就,其实都是朱高炽的功劳。
朱高炽的第一次监国从永乐七年,为期一年零十个月;第二次监国是从永乐十一年,为期一年零九个月;第三次从永乐十五年开始,这次时间长达三年零十个月;第四次是永乐二十年三月,持续九个月;第五次是永乐二十一年,为期四月;第五次是永乐二十二年,为期四月,也是在这一年,朱棣在北伐过程中去世。
《大明风华》的故事开篇应该发生在朱高炽第二次监国之后,也就是永乐十二年。
在电视剧中,朱高炽被取消监国资格的原因是因为行刺,而史书记载,这次取消其资格是因为朱高炽迎接皇帝迟缓而被罢免。
大明风华中的朱棣朱棣为何对朱高炽百般刁难?电视剧中,我们可以看到朱棣对朱高炽百般的刁难。
朱棣遇到刺杀的第一个反应就是凶手是太子。
如此猜忌之下,朱高炽不得不小心翼翼、如履薄冰的生存在虎口之下,生怕一不小心就被皇帝砍了脑袋。
剧中,无论是杨士奇被下狱、解缙被杀,还是重用汉王、赵王,都是为了抑制太子朱高炽势力的发展。
明朝监督管理制度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段辉煌的时代,其监督管理制度在当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明朝成立后,经历了一段混乱的时期,为了加强国家的管理和监督,明朝建立了一系列严密的监督管理制度,以确保国家的稳定和发展。
本文将对明朝监督管理制度进行深入探讨。
明朝监察机构明朝监察机构主要包括东厂、西厂和锦衣卫。
东厂是明朝专门负责监察朝廷官员的机构,它主要负责监督官员的言行举止,查办腐败滥权等问题。
西厂则负责监察民间人士,主要是那些可能对朝廷构成威胁的人士。
锦衣卫则是明朝的秘密警察,主要负责维护皇帝的权威和安全。
这些监察机构构成了明朝的监察体系,起着重要的作用。
除了这些专门的监察机构,明朝还设立了各种督抚、都察院等地方监察管理机构,以加强对地方官员的监督。
这些地方监察机构主要负责监督统治者和地方官员的行为,确保他们不滥用权力,不肆意侵害百姓利益。
明朝监察制度明朝的监察制度比较完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严格的考核制度:明朝采取了一套严格的考核制度,对官员的表现进行核查和评估,以确保他们不滥用权力、不贪污腐化。
官员的升迁和待遇都与他们的表现密切相关,只有表现优秀的官员才能获得升迁和奖赏。
2.实行巡视制度:为了加强对地方官员的监督,明朝实行了巡视制度,定期派遣官员到各地进行巡视,检查地方官员的工作表现,及时纠正错误和制止腐败现象。
3.重视举报制度:明朝重视百姓的监督作用,鼓励百姓向监察机构和官员举报官员的违法行为和腐败现象,以便及时处理和惩罚。
4.设立听政机构:明朝设立了内阁和东厂等机构,以便处理紧急事务和监察官员。
内阁主要负责政务处理和制定政策,东厂主要负责监视朝廷官员。
5.加强对权力的监督:明朝设立了城门、关隘、河道和市镇等监察机构,对官员的权力行使进行监督和管控,防止他们滥用职权。
明朝监督管理制度的特点明朝监督管理制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集权化管理:明朝采取了强化中央集权的管理模式,加强对地方官员和民间人士的监察,确保国家政权的稳定和发展。
明代的皇位继承遵循严格的嫡长继承制,表现出强烈的传嫡传长色彩。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保有某些特别的做法来推动嫡长继承制的顺利实施。
这些做法包括:废除宰相制;母后不垂帘;外戚不掌政;不预养宗室;元子不封王;太子监国。
这些做法都与明代君主专制制度的高度发展相辅相成,与以往各代大为不同,充分表现了明代皇位传承的独特性。
[1]其中,尤以监国制度最为典型。
明代监国是一种怎样的制度,对明代政治有何影响?监国有多大的权力?监国与居守、留守又有何区别?明代监国的变迁与皇位继承有什么样的关系?这些都是明代政治史中值得探究的问题。
[2]本文拟从明朝监国制度的变迁来观察明朝皇位传承制度,以期推动有关问题的深入研究。
一、洪武时期的监国在讨论明朝监国之前,有必要简要回顾明代以前有关监国的史实和观念。
监国制度的渊源可以追溯到西周初年。
周武王伐商之后,以其三个弟弟镇守东方,监视纣王子武庚和殷遗民,史称“三监”。
[3]但那时是王室派遣亲信到诸侯国监视,与后来出现的太子监国还不太一样。
后世的监国多指君王出行、太子留守都城这种做法。
如果太子从君王出行,则叫抚军,也是一种做法。
显然,太子监国充当的是一种暂时性的代理角色。
从历史上的监国或类似监国的种种史实来看,监国多是一种权宜之计,非太平之世所应为。
这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下的那些士人而言,尤其是如此。
两宋曾各有一次太子监国,均遭到一些士大夫的竭力反对。
如王十朋就认为:“大抵太子之职在于问安视膳而已。
至于抚军监国,皆非得已事也。
”[4]杨万里更是鲜明提出:“天无二日,民无二王,惟其无二王,故合万姓百官而宗一人。
今圣主在上,而复有监国,无乃近于二王乎?于此使万姓百官宗一人乎,宗二人乎?自古及今未有天下之心宗父子二人而不危者。
”[5]可见,太子监国实际上是对君主权力的部分分割,哪怕这只是临时性的,在维护君主专制权力的人看来也是非正常的,带有危险性的。
然而,在明朝创立者朱元璋的眼中,监国抚军恰恰是太子的本职所在。
他立世子朱标为皇太子时,就宣称:尔生王宫,为首嗣,天意所属,兹正位东宫。
其敬天惟谨,且抚军监国,尔之职也。
六师兆民,宜以仁信恩威,怀服其心,用永固于邦家。
[6]其时,文臣献上的贺表中多有“抚军监国”的字眼,这与宋代人的观念大不相同。
[7]在这里,“抚军监国”带有军政和行政的双重意义,说明了皇太子作为皇位继承人在军政和行政上的法定权力。
这是一种定制,皇太子参与政事成为对皇帝所掌握的皇权的正式分割,而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
[8] 在元代,太子可以充当中书令。
明太祖废止了这一做法。
这似乎影响到人们对明初太子地位的看法。
而且,由于靖难之变,有关懿文皇太子朱标一系的史料湮没无闻。
人们遂不明明初太子监国之本始,而《明史纪事本末》所列“太子监国”则以明仁宗为纪。
兹检索史料,获得一二史实以证洪武年间太子朱标预政之事实。
一般认为,朱标得以预政迟至洪武十年,[9]而《明太祖实录》所记在洪武五年,其间又小有变更,如十年十二月李善长等大臣得以更为参决可否,更使人对太子预政之充分与否产生怀疑。
其实,太子预政诚如朱元璋在《立世子标为皇太子册文》中所言,它是一种法定职权,故在得立之初太子就已进入权力中心了。
《庐江郡何氏家记》记何真降使通明云:(洪武元年)圣驾幸陈州,东宫监国。
进贡物于文华殿,进秦鹩于千座前。
秦呼:皇帝万岁,皇后齐年,太子千秋。
东宫喜叹。
左丞相李善长赞曰:可见何真诚心,贡来鸟亦祝圣寿。
东宫慰致。
次日,宴中书堂,丞相善长主焉。
随后官三百余员宴于左右司,郎中胡惟庸主焉。
圣驾回,方朝于大殿。
[10]这是洪武元年的情况。
一般史料仅言刘基和李善长居守,[11]而此书明言“东宫监国”。
此书作者何崇祖为何真之子,故本书可信度较高。
朱元璋在洪武元年选任东宫府僚时就曾说过:“盖军旅未息,朕若有事于外,必太子监国。
”[12]可作此书记载的一个注解。
可以看出,皇太子朱标是从洪武元年开始监国的。
又寥道南《魏观传》:洪武初,建大本堂,命观侍皇太子说书,及授秦晋诸王经。
观有诗记之。
诗曰:翠葆威蕤九凤旗,东华遥望立多时。
都堂启事貂禅集,率卫轮班虎豹驰。
月绕珠帘升讲席,花迎金辂肃朝仪。
六王炳炳前星后,珠纬联辉上玉墀。
二年十月甲戌,天降膏露于乾清宫禁林。
[13] 据文意,诗作于二年十月之前。
其中“都堂启事”一联表明了东宫问政时的情况。
联系到上引元年监国之事,可以肯定,朱标问政当始自元年。
并不是迟至五年或十年。
这是因为“抚军监国”本是太子的职分所在。
还可以找到一条记载证明这个推断不误,即:聂铉,字器之,江西清江人。
洪武庚戌举于乡,辛亥二月壬申会试,中式。
是时车驾将幸临濠。
癸酉即亲策于廷。
甲戌胪传进士名午门外,铉在三甲,即日谢恩,趋东宫听注。
写职名为九耦,进而分拈之,铉得广宗县县丞。
[14]据谈迁《国榷》,辛亥是洪武四年,这年二月壬申会试,甲戌太祖如中都,壬午还宫。
则甲戌胪传这天太祖出巡,因此聂铉往东宫听注。
依照太祖惯例,太子此次亦当监国。
这也可证明东宫问政之事当早于洪武五年或十年。
关于东宫启事的一般情形见于刘崧所记:洪武六年秋,予承乏副北平宪。
迨九年闰九月,幸及一考,以十一月赴觐。
明年正月至京,则朝廷更制,内外官率九年为任。
……是月十有一日,予赍所书事迹,赴考功监投进。
监在奉天门之西南上,其导之进者,则殿廷仪礼司正也。
越三日,吏部尚书王敏,于大本堂启云:“北平按察司副使刘崧,以考满至京,未经注代,俾往复任。
今宣谕在迩,宜令听候者。
”东宫可之。
[15]吏部尚书王敏考察官吏需于大本堂启东宫,与魏观所咏“都堂启事”同,则大本堂不仅是太子诸王读书之地,而且是太子理政之地。
此次启事在十年正月,比一般所记十年六月也要早些。
检《明太祖实录》,十三年前太子预政之令谕有以下几道:(洪武五年十二月辛巳)命省府台臣,今后百司所奏之事,皆启皇太子知之。
(六年九月)乙卯,命诸司今后常事启皇太子,重事乃许奏闻。
(十年六月)丙寅,命群臣自今大小政事皆先启皇太子处分,然后奏闻。
(十年十二月)丙午,上谕太师韩国公李善长等曰:……前者令皇太子躬听朝臣启事,欲其练习国政,恐听览之际,处置或有未当,自今诸司政事启于东宫者,卿等二三大臣更为参决可否,然后奏闻。
[16]从上面所引史料来看,太子朱标对常事有处分权,问政早于五年十月。
而太祖仍接二连三令谕启事东宫,并不表明其间政令的曲折,比如收回太子的启事权等,而是表现了太祖推行东宫启事的决心与急迫。
有乌斯道《清节先生传》记桂彦良与太子定议疑狱事云:复召先生(桂彦良)谕曰:“曩在文华堂教有成效,今省府台有疑狱,累岁不决。
汝读书明理,可与东宫定议,仍命诸生各断以己意,参酌之。
”于是悉皆判决,奏上。
越数月,有旨:事皆决于东宫。
……八年,先生与秦府纪善林温见上,问汝居何官,对曰:“太子正字。
”上曰:“非也,帝者师也。
”又谓温曰:“汝王者师也。
二人不可不自重。
”[17]据文意,此在洪武八年之前。
“事皆决于东宫”之旨,指疑狱耶?抑或指常事耶?然先已令桂氏与东宫定议疑狱事,则不当重复言,似此者亦同于《实录》中所记各谕,为授政太子之意。
“事皆决于东宫”,表明太子问政即使不是掌握着最高政治权力,也与此相差不远。
洪武二十四年八月太子朱标巡抚陕西,太祖“择文武诸臣扈太子行”。
[18]其声势可由洪武二十六年鹤庆侯张翼的供词里略见一斑:至九月初九日,各处公侯都到陕西朝东宫殿下,方得与凉国公相见,又不曾得说话。
凉国公当使宁夏卫徐指挥到翼下处,赶开家人伴当,密说:“蓝大人上覆老官人,前日着姐夫来说的话,如今殿下领着京城军马并各处公侯尽数在这里,且不敢商量,着老大人是必不要走了消息。
如今他要请旨调军,到昆仑山那里才有商量的话。
”不期有旨取回,不曾得去。
[19] 一般认为,太子抚陕的任务是勘察关中形势以备定都之用。
但他居然“领着京城军马并各处公侯尽数在这里”,可见并不是一般性的勘察之行,恐怕别有一种深意。
这种情形大概是太子抚军的一种实践,也是太祖锻炼继承人的措施之一。
洪武二十五年,朱标病逝。
太祖在《谥皇太子标册文》里写道:尔皇太子标居储位者二十有五年,分理庶政,裨赞弘多,今焉永逝,特遵古典,从公议,赐尔谥曰“懿文”。
[20]而方孝儒《懿文皇太子挽诗十章》亦有句云:监国裨皇政,忧劳二十年。
(其三)[21]在这些诗文里,朱标的地位是突出的,他“分理庶政”,亦即“监国”,其时间跨度包括了他居储位的整个时间,并不是若断若续的几个间隔时间。
这种情况正好说明了太祖设计的“监国”制度实已成为一种定制。
作为一种定制,得以为成祖承袭下来,命仁宗监国。
但是,由于靖难之变对皇权正统体系的改变,懿文监国的事迹不太显露,而有明一代监国者,遂以仁宗为有名。
懿文而后,又有建文帝朱允炆。
建文为皇太孙时,其事亦当同于乃父,有权“分理庶政”。
他曾经参决刑狱和改定《大明律》。
[22]下面一件事也足以说明皇太孙的影响力。
洪武二十六年二月初七,凉国公蓝玉勾结景川侯曹震谋反。
曹的母亲劝他不要参加,如果不允,她就到皇太孙那里说去,揭发这起阴谋。
[23]值得注意的是,皇太孙此前曾经出过京城,似乎也同于当年朱标抚军。
据记载,洪武二十六年正月,蓝玉从四川回京,经过武昌,曾朝见皇孙殿下。
[24]蓝玉先期回京,皇太孙于二月初七到京。
当日,蓝玉次男蓝太平和同千户张忠出金川门迎接皇太孙。
[25]皇太孙在外期间,曾派周南奏缺官头目,张璵问候皇帝安否,[26]艾春催取銮驾,[27]这些都表明了皇太孙处分政事的常规性及其与皇帝的紧密联系。
有意思的是,代府百户王恒跟随皇太孙出去办差,因“十分生受”而央求陶指挥有好差使给他,以便捞点油水。
[28]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皇太孙公心问事、严于御下的理政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