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脚下的公社 竹屋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1.35 MB
- 文档页数:16
建筑欣赏篇:隈研吾?长城脚下的公社?竹屋隈研吾?长城脚下的公社?竹屋(上)Kengo Kuma's Great Bamboo Wall日本建筑师隈研吾有个奇怪的名字,不过更怪的是他的建筑理论:“让建筑消失”。
建筑物不都是高耸挺立的吗?何谓“消失”呢?这个怪蜀黍在设计长城脚下的竹屋后这样说:Our first aim was to learn from the formality of the Great Wall.我们的第一个目标是学习长城的建造形式。
We were attracted to the fact that the Great Wall has never been an isolated object.吸引着我们的是,长城从来没有成为一个孤立的个体。
It running almost endlessly along the undulating ridgeline (起伏的山脊线)without being isolated from the surrounding environment.它沿着连绵起伏的山脊几乎消失于我们的视线,却从未从周遭环境中孤立出来That appealed to us as a criticism toward the conventional form of 'architecture’ that tends to seek to be an isolated object among the environment.这呼吁我们对于那些传统的与环境隔离的建筑形式作出批判。
(翻译水平有限,欢迎拍砖。
)这样看来,“让建筑消失”似乎就是让建筑与环境浑然一体嘛,咱们老祖宗还挺新潮的呢!话不多说,还是让我们来看看这个与"The Great Wall" 一样“消失”的"Bamboo Wall"吧~~这座建在狭窄的山岩之上的建筑姿态舒展,与环境浑然一体。
从长城脚下的竹屋看隈研吾的建筑设计思想从长城脚下的竹屋看隈研吾的建筑设计思想摘要:隈研吾,日本新生代建筑师,在日本和巴黎设有建筑事务所,在世界各地均有重要的建筑设计工程。
隈研吾一直主张设计的一切都要与自然相结合,在他的设计中建筑与环境的关系是首位的,在大家都希望在环境中突显自己的建筑时,隈研吾力求消隐他的建筑。
建筑通过弱化自己的形式感,来融入周围场所也就是环境,以期与人、环境三者之间到达一种平衡和谐的关系。
当前中国建筑师也面临建筑如何与自然共存以及同时继承本国传统文化,使之与现代建筑相融合的问题。
本文通过对隈研吾建筑设计思想及作品的分析中也许能对这个问题提供一些有益启示。
关键词:隈研吾建筑禅宗竹屋中图分类号:TS958文献标识码:A 1.隈研吾的建筑设计思想1.1禅宗思想禅宗是印度佛教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在公元12世纪流传到日本日本因岛国的特殊地理环境,常发生自然灾害,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下生存,日本人民的心境常常产生一种孤寂感,进而形成更深层次的悲观情怀。
所以禅宗带给人的冷静和超脱的精神得到了日本人民的广泛认同,这正是禅宗能够跟植于日本文化的本质原因。
禅宗思想影响着日本整个民族的思维审美,正如铃木大拙所说“禅造就了日本的性格,禅也表现了日本的性格〞。
日本人民的道德、修养、精神生活乃至人格的塑造都受到禅学的影响。
同时,禅学与日本民族的自然审美观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最终形成日本独特的审美思想。
随之被设计师们渗透于设计中,成为日本设计的灵魂。
隈研吾从小生长在这种禅学文化背景下,可以说禅学深深根植于隈研吾的心中。
他崇尚禅学将自然与艺术相结合的观念,经过不断的实践与探索将禅学这种民族文化深深融入在自己的建筑作品中。
他十分重视日本的传统文化以及建筑传统,他的建筑作品都呈现出一种东方文化传统的味道。
所以重视文化的隈研吾在建造一座建筑的同时,十分重视的就是这个国家传统文化。
与此同时隈研吾曾屡次在书中提到的布鲁诺・淘特对他建筑思想的初步形成也是具有重要因素,包括大海与点彩画都让隈研吾拥有更多对自然的认识和创作灵感。
长城脚下的公社“长城脚下的公社”概述:“长城脚下的公社”是由12名亚洲杰出建筑师设计建造的私人收藏的当代建筑艺术作品。
2002年应邀在威尼斯双年展第八届国际建筑展上展出。
这个项目的策划人和投资人张欣女士"因其大胆的创新精神,积极推动12名亚洲建筑师设计建造出极富当代精神的私人住宅"而一举荣获威尼斯双年展"建筑艺术推动大奖”。
同时,用木材和硬纸板制作的参展模型也被法国巴黎的蓬皮杜艺术中心收藏,这是蓬皮杜艺术中心收藏的第一件来自中国的永久性收藏艺术作品。
1、三号别墅三号别墅设计构思:到山里是为了看风景。
3号地景观北向及东北向,视野开阔、层次丰富,近景是1号别墅,中景有会所,远景则是层层叠叠的山脉。
于是客厅、餐厅向北,居室部分向东北且全面敞开。
在山里盖房最怕挡景,别忘了后面还有4号、5号、6号别墅。
于是客厅和餐厅部分利用台地下沉,“蹲”在草丛之中,上部覆土植草,土坎变成“玻璃坎”。
居室部分平行山体布置,保持山沟的视野畅通,而架空使山地得以延续。
三号别墅客厅餐厅相连,室内室外相通,提供聚会的场所。
居室除了主卧室,其他部分可自由分隔组成不同大小的房间。
卫生间有两个,必要时可分男女。
主人的卧室挑出台地上方,独享开阔的视野和生活的私密。
这种私密使卫生间得以开放,入浴也可观赏山野的风光。
当家里没人的时候,仆人住在廊下,除了清扫不需要进入房间。
厨房是开敞的,其实更象一个吧台,朋友多时,会所准备的佳肴会通过专用出口提供,与客人活动区不干扰。
另外别墅内还有司机房、洗衣房、设备间和车棚。
在幽暗的夜晚,一盏灯笼照亮你回家的路。
那是玻璃的门厅在迎接你的到来。
两层高的空间,是客厅和居室共享的光庭。
庭内,随着时辰的变化,阳光、灯光、格栅、树影在墙上作画;庭外,随着季节的更迭,青草、绿藤、黄叶、冰花,景色变幻,表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对话。
考虑到水关别墅一期项目规模小,又在远离城市的山沟里,想要使用商品混凝土现场浇注不太合算,所以这里采用钢结构(客厅、居室)和小部分砖混结构(附属用房、墙)。
長城腳下的公社──竹屋文‧攝影/簡照玲座落地點:北京,中國建築設計:隈研吾完工時間:2002這座房子叫「竹屋」,因為它是用竹子打造的。
在隈研吾的兒時記憶中,有一片竹林,是通往遊戲場的必經之地,他說,也許是潛意識作崇,當他接到長城腳下這個設計案時,竹林景象一直在腦中浮現,就這樣萬里長城和竹屋有了前所未見的結合。
竹屋是「長城腳下的公社」十二座住宅當中的其中一座。
公社?光這兩字就相當引人好奇。
策劃者張欣,出生於北京,兒時移居香港,後留學英國取得劍橋大學經濟碩士學位,1995年返回北京,和夫婿潘石屹共創地產公司。
三十七歲那年(2000年)張欣和朋友北京大學教授張永和,從北京花了一小時車程,來到長城腳下這塊剛取得使用權的基地上,看到這付連樹都長不起無一處是平坦的荒涼景象,心都跟著涼了。
不過沒多久兩人卻突發奇想「何不找來十二位亞洲傑出的年輕建築師,讓他們各自設計自己喜歡的家」。
2002年張欣因此計畫案榮獲威尼斯雙年展「建築藝術推動大獎」。
隈研吾在其著作《自然的建築》中提到,在接受張欣和張永和的邀請之前,他對中國建築的印象其實並不好。
他覺得這塊土地的邊緣上充滿了抄襲自美國八○年代風格的超高層大樓,並且是二流的抄襲,而將這寂寥的風景進一步擴大生產的,正是那些在自己國家裡吃不開的歐美三流設計事務所,他甚至有一種「連毛澤東也被欺負了的感覺」。
不過,當他聽了張欣和張永和的熱情邀約:「不要歐美的三流抄襲,我們想做的計畫是,只要集合亞洲生氣勃勃的建築師,把今日的中國、今日的亞洲向全世界發出訊息。
」此後,隈研吾決定效法竹林七賢,在竹林裡找希望。
竹子多半用在室內的裝飾上,少有人會拿它來做支撐建物的柱子,原因是它在乾燥後很容易裂開。
可隈研吾認為,若只是把竹子當作與大地斷了緣的裝飾,那麼,竹林裡那種與大地成為一體,彼此相互支援,既纖細又強中帶著柔韌的物性本質就不見了,也不會感動人的。
怎麼辦?把竹子當模子,然後在裡面灌入混凝土就行了,隈研吾說這靈感來自稱為CFT鋼管混凝土的新建築技術。
在意大利威尼斯双年展第八届国际建筑展上,由SOHO中国有限公司选送的建筑作品“长城脚下的公社”获得“建筑艺术推动大奖”。
这是中国首次应邀在威尼斯双年展国际建筑展上展示建筑作品并获大奖。
“长城脚下的公社”是SOHO中国有限公司总裁张欣和董事会主席潘石屹投资,约请亚洲地区12位著名建筑师设计和建造的世界前卫建筑工程项目。
“长城脚下的公社”位于长城边上的一个8平方公里的山谷,该项目的主旨是建造一个私人住宅的当代建筑博物馆,并希望通过这个具有试验性的举动,影响中国一代建筑师、开发商和消费者。
项目名称:长城脚下的公社(原称:建筑师走廊)地理位置:北京北部山区"水关长城"附近一期建设:11幢别墅、1幢俱乐部长城脚下的公社11栋房子的简单情况。
‘手提箱’建筑师:香港张智强(建筑面积347 m2,4 间卧室)‘家具屋’建筑师:日本坂茂(333 m2,4 间卧室)‘风景屋’建筑师:中国崔恺(410 m2,4 间卧室)‘怪院子’建筑师:香港严迅奇(481 m2,4间卧室)‘大舞台’建筑师:台湾简学义(603 m2,4间卧室)‘红房子’建筑师:中国安东(485 m2,4间卧室)‘竹屋’建筑师:日本隈研吾(347 m2,6间卧室)‘大通铺’建筑师:泰国堪尼卡(524 m2,4间卧室)‘双兄弟’建筑师:新加坡陈家毅(477 m2,4间卧室)‘森林小屋’建筑师:日本古谷诚章(573 m2,4间卧室)‘土宅’建筑师:中国张永和(449 m2,4间卧室)‘俱乐部’建筑师:韩国承孝相++++++++++++++++++++++++++++++++++++++++++++++++++++++++++++++++++++++2002年,中国建筑史上的传奇----长城脚下的公社豪华酒店,位于长城脚下。
这样的组合,对于任何一个将长城视作中国象征的人,无论中国人还是外国人,都是一种视觉的冲击。
而正是这种冲击,为其带来了商业上的巨大成功。
当代建筑艺术-浅析长城脚下的公社摘要:在越来越只追求山寨复制与极限速度的当下社会中,有这么一群人,他们做成的或者正想做的一些事引发了社会极大地关注和争议。
他们试图破解当今中国创造力低下,研发人群成了弱势群体的困局,为中国创造的振兴与世俗奋力搏击。
“长城脚下的公社”是其中一个成功的案例。
关键词:复制,速度,关注和争议,创造力低下,中国创造的振兴,“长城脚下的公社”一个引发世界关注中国创造的建筑作品个例北京,现在已俨然是一个国际化大都市。
当我们行走在这个城市的街头时,我们会发现自己被一座座或气势磅礴、或威严传统、或光怪陆离、或个性鲜明的巨型建筑包围着。
在这个庞大的城市建筑圈中,能散发出迷人魅力的建筑是凤毛麟角的。
其中有这样的一个建筑,它让很多人欣喜、钟情、沉醉于其中。
它的经营规模不大,却极其另类、前卫、奢华、特立独行。
在酒店业内和地产界,它能凭借别树一帜的经营理念耽担翘楚;在艺术界,它被视为让人叹服的建筑艺术作品,并被威尼斯双年展邀请参展并获奖。
这就是“长城脚下的公社”,我个人非常欣赏的一个建筑作品。
几年前,我和单位的同事来到水关长城脚下,就为了能看看这座当时颇为轰动的别墅建筑群。
“长城脚下的公社”似乎是想表明一个概念,与城里俗套的高层建筑风格迥异的概念,它要旗帜鲜明的表示中国是有创意的,有创造力的,中国能拥有无限可能的未来。
至少我在其中看出来了,我当时很激动。
12栋独特的房子颠覆了中国建筑的陈旧观念“长城脚下的公社”确实很独特,太独特了。
公社坐落在水关长城下,拥有着独一无二的历史和景观优势。
它由12栋别墅组成,是12位亚洲杰出的建筑师设计和建造的,代表各自不同的创意和理念。
这些创意和理念与古老的长城发生激烈的碰撞,产生令人炫目的能量和激情。
在核桃沟里,依山而上,别墅分别命名为飞机场、家具屋、手提箱、怪屋子、红房子、大通铺、三号别墅、竹屋、双兄弟、森林小屋、土宅。
我参观的当天是手提箱、飞机场、红房子、竹屋向外开放。
春娇与志明取景的竹屋、长城脚下的公社长城脚下的公社,位于水关长城的山谷酒店由 12 名亚洲杰出建筑师设计建造的当代建筑艺术作品,是中国第一个被威尼斯双年展邀请参展并荣获 ' 建筑艺术推动大奖 ' 的建筑作品。
2005 年被美国《商业周刊》评为 ' 中国 10 大新建筑奇迹 ' 之一。
沿着公社专属的私家小径可攀登未经修复的古长城,让您亲近长城的原始古老,感受穿越时空的美妙。
要知道这样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加上别出心裁的设计,真的有一番世外桃源的感觉。
公社由张欣和潘石屹投资,不仅常在这里招待名人朋友,也会开设潘摄影师的私人影棚。
1. 飞机场飞机场由台湾建筑师简学义所设计,可做不同主题PARTY、私人聚会。
亦适合举办另类展示、艺术活动、时装表演、新品发布等活动。
整个建筑由一个嵌入山坡的石墙作为主体,犹如石墙中穿出的一个个矩形的箱型构成整个空间。
三个突出的矩形空间是会客室,如机场伸向不同方向的登机通道。
一共有4 间卧室,桑拿屋带有天然石头浴缸,两幅石墙后面,有一排窗户向山敞开的房间,花草树木触手可及。
14 米的长形走廊可以让你在最酷的别墅里观赏风景。
2. 竹屋住屋是日本著名建筑师隈研吾的作品,总面积约为716㎡,共有6 间卧室,二层有2 间卧室,带有独立卫生间。
取自长城的设计灵感,将房子看作墙而并非是房屋,用竹子墙分割开来。
茶室是竹屋的点睛之笔,六面皆竹,透过竹缝可见长城的烽火台。
茶室 ' 有十多平方米,悬于水上,极具禅意。
开放式的厨房外,两个客厅互通互连。
其中一个客厅坐落在山野间,落地的玻璃窗与窗外的水草树木紧紧相依。
竹屋适合举办公司高层会议,私人聚会,还可以会晤贵宾,电影志明救春娇曾在此取景。
3. 红房子建筑并非建筑师表达自己的方式,它透过建筑师获得表情。
由建筑师安东设计的红房子最适合开PARTY,举办婚庆活动,以及烧烤晚会或鸡尾酒会,穿行于山体的悬臂则最适合作公司或私人聚会场所,从红房子后面一条曲径通幽的小路可走上长城。
浅谈长城脚下的公社中的艺术性与实用性表现姓名:刘娇学号: 150504035班级:环境设计二班浅谈长城脚下的公社中的艺术性与实用性表现摘要建筑作为人类起源以来的一个重要物体,它承载着众多的历史和信息。
随着人类的进步,再创造建筑的时候,加入了艺术的元素,使得建筑在保证原有的作用时,在艺术的表达上有了更丰富的体现,而对于当代建筑来说,不再是千篇一律的模样,本文就从此处作为出发点,在介绍“长城脚下的公社“其一——”竹屋“的建筑艺术特征和建筑实用性之后,分析了出现这种建筑的原因,强调了建筑艺术与实用性的重要性,带领读者关注”长城脚下的公社“的另一面。
引言”竹屋“是长城脚下公社的系列建筑之一,是日本建筑大师隈研吾设计并对其建筑思想的完美阐述。
而长城脚下的公社,是由12名亚洲杰出建筑师设计建造的私人收藏的当代建筑艺术作品,是中国第一个被威尼斯双年展邀请参展并荣获“建筑艺术推动大奖”的建筑作品,同时,用木材和硬纸板制作的参展模型也被法国巴黎的蓬皮杜艺术中心收藏,这是蓬皮杜艺术中心收藏的第一件来自中国的永久性收藏艺术作品。
2005年被美国《商业周刊》评为“中国10大新建筑奇迹”之一。
关键词:长城脚下的公社竹屋建筑艺术性实用性一、“竹屋“的建筑艺术性1.“竹屋“概况从长城的礼俗中学习,我们时常受长城从未是孤立物体的事实吸引。
它绵延不断着波浪起伏山脊的特质是吸引我们性抩。
对我们而言它是对有在环境中自我孤立倾向的建筑常例型式的评伦。
所以竹屋的目的是企图将长城的此种特质运用到居住行为上。
这样一来房子被称作“墙”而非“房屋”。
至于材料,既然要在建筑中表达中国与日本文化中具有独特涵养,于是使用了竹子。
视竹子的密度与直径,它提供了各种不同的空间分割。
为了充分利用这些特性,放置一个竹子墙,就像长城一样沿着基地斜面的一层竹子。
长城在过去分隔了两个文化,但这竹子墙将不只分隔而且将会多方面地联合生活与文化,成了长城的一小部分。
竹屋有6间卧室,二层有2间卧室,带有独立卫生间。
长城脚下的公社——竹屋设计
这个建筑是日本建筑设计师隈研吾的作品,叫“竹屋”。
在隈研吾的儿时记忆中,有一片竹林,是通往游戏场的必经之地,他说,也许是潜意识作崇,当他接到长城脚下这个设计案时,竹林景象一直在脑中浮现,就这样万里长城和竹屋有了前所未见的结
合。
按照传统做建筑,首先要做“叁通一平”,“七通一平”,但这座建筑是建在一条山沟上,充分地利用地形建造,下面一层在山沟的底下,上面一层在山沟的上面。
这座建筑的外表都用用竹子包起来,隈研吾认为,竹子是中国的符号和象征,在世界任何地方看到
竹子,人们就会想到中国。
在长城边上建这样一座建筑是很有意义的,长城又是农业文明和牧业文明的分水岭,为了避免两个文明的冲突所以建立起了长城;现在世界面临的问题是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冲突,东西方只有联起手恢复信任,消除敌意,世界才能和平,才能向前发展。
竹子多半用在室内的装饰上,少有人会拿它来做支撑建物的柱子,塬因是它在乾燥后很容易裂开。
可隈研吾认为,若只是把竹子当作与大地断了缘的装饰,那么,竹林裡那种与大地成为一体,彼此相互支援,既纤细又强中带着柔韧的物性本质就不见了,也不会感动人的。
怎么办?把竹子当模子,然后在裡面灌入混凝土就行了,隈研吾说这灵感来自称为CFT钢管混凝土的新建筑技术。
解决了强度问题,还有耐久性问题,竹子除了要在适当的季节砍下才不易腐朽外,
砍下之后还要做热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