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如何渗透审美教育
- 格式:doc
- 大小:33.00 KB
- 文档页数:4
审美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审美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作者/王群林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在不知不觉地氤氲在学生的心田,引领学生喜爱语文、走进语文、学好语文,让语文的种子在他们的心田生根、发芽、茁壮地成长起来。
二、语文学科的文学美语文姹紫嫣红,生机盎然。
它丰富的语言,无尽的情思,深邃的哲理,能让学生享受到文学美。
它不仅能让学生增长见识,开启心智,陶冶性情,诱发遐想,更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和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笔者在上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时,从学生对春天的精彩描述入手,一开头就把大家领进了对春天的回忆和向往中。
春天,是一个极富诗情画意的季节。
一提起春,我们就会想起朱自清的散文《春》,他描写了春天里的草、花、风、雨、山、水……,这时,同学们仿佛走出了教室,陶醉在迷人的春景中,体验到了赏心悦目的愉快情感。
发酵、悖发,最后外化为创作的动力,让学生不由自主的想要拿起笔来,学习着抒写自己的心灵。
在一次又一次的语文与审美、与创作的碰撞中,闪现出炫丽的创作火花。
在教师的指导下,形成一种自主读书,自主创作的动能。
如果学生的阅读面广,他们经常与教师探讨着小说、诗歌、散文的写作技巧、创作风格、语言特色,经常在语文作业后有一篇小说、一首诗、一篇随笔呈上,而且在运用现代汉语时,也少些苍白,多份雅致;少些凝重,多丝轻灵。
其优秀之作,在全班交流和鼓励,并推荐到报刊发表。
这样将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点燃他们的创作激情,大面积地提高了写作水平。
那该是多么美妙的结果,笔者正在努力构建着这样的局面。
三、语文学科的精神美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早已成为社会关注的一大问题,包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培养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正确对待挫折与成绩;结已。
树立信心,教会学生如何正确的对待挫折。
语文教师应该站在高处,放眼未来,不仅要教会学生学习语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更应该注重语文学科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深远影响。
让审美贯穿语文教学之中
审美是指对美的感知、理解和评价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让审美贯穿其中可以起到以
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审美可以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通过欣赏文学作品,学生可以领略到作品
中的美感,培养对各种文学形式的兴趣和理解能力,激发学生爱读书的兴趣,提高阅读水平。
可以培养学生对优秀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使他们不仅能欣赏到作品的表层美感,还
能理解并感受到作品所表达的深层美感。
通过审美的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
当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审美能力后,他
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到文学作品中的美感,从而在自己的文学创作中融入更多的美感
元素。
审美的贯穿可以让学生能够更加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使文学作品更加生动、有趣、富有表现力。
审美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审美的贯穿可以培养学生的情感和情操,培养学生用
美的眼光看待世界的能力,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和审美境界。
通过欣赏与创作的互动,可
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审美贯穿语文教学之中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
通过审美的方式,可
以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培养他们的文学创作能力和表达能力,提高他们的综
合素质。
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注重审美教育的开展,让学生在欣赏与创作中感受到美的魅力,发展自己的审美能力。
语文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语文是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学科,而审美情趣的培养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语文教育不仅应该注重学生的知识智力培养,更需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本文将从课程设计、教学方法以及教师的角色等方面探讨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一、课程设计课程设计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基础,要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接触到优秀的文学作品。
比如,可以安排学生阅读经典的文学名著,如《红楼梦》、《水浒传》等。
通过阅读这些作品,学生可以感受到其中的美,同时也能够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另外,在课程设计中可以增加艺术赏析的内容,如赏析古典诗词、戏曲、书法等。
通过欣赏艺术作品,学生可以感受到其中的美感,从而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语文教学中,老师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审美情趣。
比如,进行文学创作活动,让学生通过写作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审美观点。
此外,还可以进行文学鉴赏和讨论,让学生通过分析和解读文学作品中的美感元素,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
给予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让他们能够在自我感知中体验到美的存在,从而培养出独立的审美情趣。
三、教师的角色教师的角色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至关重要。
教师应该是学生审美情趣的引领者和培养者。
首先,教师应该具备广泛的文学知识和审美理论的基础。
只有教师自身具备了较高的审美情趣,才能够为学生树立榜样,引导他们接触和感受美的事物。
其次,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培养。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审美偏好,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审美观点。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真正体验到美的感受,并逐渐形成自己的审美情趣。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组织文学艺术活动、参观博物馆等方式,拓宽学生的审美视野。
通过亲身的体验,学生可以更直观地感受到美的魅力,从而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实践一、引言审美教育是中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旨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力和创造力。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更是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语文课程作为一门人文性极强的学科,蕴含着丰富的审美资源,为教师开展审美教育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本文将从理论探讨和实践应用两个层面,阐述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实践。
二、理论探讨1.审美教育的内涵和特点审美教育是指通过艺术、文学、自然等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审美能力、审美创造力,使其具有正确的审美标准,提高自身的审美素养。
中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具有情感性,通过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引导学生感受美、鉴赏美;二是具有形象性,通过形象生动的语言文字,引导学生感受文学作品的意境美;三是具有创造性,通过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其审美创造力。
2.中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意义中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审美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其次,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通过引导学生感受文学作品的意境美,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和热爱。
最后,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审美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其未来的创新发展奠定基础。
三、实践应用1.挖掘语文教材中的审美资源中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审美资源。
教师应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美学元素,引导学生感受文学作品的意境美、语言美、情感美等。
例如,在讲授《荷塘月色》一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修辞手法、语言运用、意境营造等方面入手,感受文章的美学价值。
2.创设审美情境,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创设审美情境,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
具体而言,可以通过多媒体手段、课堂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引导学生进入文学作品所营造的意境中,感受其中的情感美。
例如,在讲授《红楼梦》节选“黛玉葬花”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通过亲身感受角色的情感变化,深入理解文学作品的美学价值。
如何在七年级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审美素养是个体在审美方面所具备的基本品质和能力,包括对美的感知、欣赏、评价和创造等。
在七年级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还能促进其全面发展,为其未来的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利用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七年级语文教材中选取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涵盖了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多种文体,是培养学生审美感知的重要素材。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诵读、默读等方式,整体感知作品的语言美、形象美和情感美。
例如,在教授《春》这篇散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反复诵读文中描绘春天景色的段落,感受作者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写。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通过这样的诵读,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春天的生机勃勃和五彩斑斓,从而提高对自然美的感知能力。
再如,在讲解《皇帝的新装》这篇童话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皇帝、大臣、骗子等人物形象,让学生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去感受作者对人性的讽刺和批判,进而增强对社会美的认识。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
情境创设的方式多种多样,如利用多媒体、角色扮演、实地观察等。
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够为学生提供直观、生动的视觉和听觉体验。
在教授古诗词时,教师可以播放相关的音乐和视频,让学生在优美的旋律和画面中感受诗词的意境美。
比如在学习王维的《山居秋暝》时,播放一段宁静的山水视频,配以悠扬的古典音乐,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所营造的清幽之美。
角色扮演则能让学生亲身参与到作品中,深入体会人物的情感和心理。
在学习《木兰诗》时,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通过模仿木兰的言行举止,感受她的勇敢和坚毅之美。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语文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审美体验的载体。
以下是一些方法可以帮助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1.多元文本阅读:引导学生阅读各种文学作品、诗歌、散文、小说等,让他们接触不同风
格和题材的作品,培养对不同文学形式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2.文学鉴赏课程:安排专门的文学鉴赏课程,教导学生如何分析文学作品的结构、语言运
用、意境表达等,让他们学会欣赏文学作品的内涵和艺术价值。
3.诗词赏析:通过教学经典诗词的赏析,让学生领略古人的情感表达和意境描绘,培养他
们对诗词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
4.创意写作:鼓励学生进行创意写作,让他们通过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培养他们
对语言艺术的感悟和表达能力。
5.文学活动和比赛:组织文学朗诵、诗歌朗诵比赛等活动,让学生通过表演和朗诵来感受
文学作品的魅力,增强他们的审美体验和表达能力。
6.艺术欣赏课程:开设艺术欣赏课程,介绍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让学生从多个
角度感受艺术的美感和情感表达方式。
7.古典文化传承:介绍中国传统文化和古典文学作品,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和
艺术价值,培养他们对古典文化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通过以上方法,可以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让他们在欣赏文学作品、表达情感和思想时,能够更加深刻地体验语言艺术的魅力和美感。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古诗词学习是初中语文教学重要的一项教学内容,对学生来说也是比较困难的学习内容,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欣赏古诗词的水平。
1.吟诵教学法让学生通过有节奏、有韵律地吟诵古诗词,感受其音韵之美。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掌握平仄、押韵等规律,引导学生在吟诵中体会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
2.情境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角色扮演、实地参观等方式为学生创设与古诗词相关的情境。
例如,在教学描绘自然风光的古诗词时,展示相关的美丽图片或视频;对于叙事性诗词,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增强身临其境之感。
3.意象分析法引导学生理解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如“月”常代表思乡、“梅”常象征高洁等。
通过分析意象,帮助学生领悟诗词所营造的意境和蕴含的情感。
4.比较阅读法将同一主题、同一诗人不同时期或不同诗人的作品进行比较阅读。
让学生从语言风格、表现手法、情感表达等方面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审美鉴别能力。
5.绘画创作法鼓励学生根据对古诗词的理解,进行绘画创作。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将抽象的诗词意境转化为具体的画面,加深对诗词美的感受。
6.拓展阅读法推荐相关的诗词评论、鉴赏文章或其他相关文学作品,拓宽学生的审美视野,帮助他们从不同角度理解古诗词的美。
7.写作训练法安排学生进行诗词仿写、改写或创作心得体会等写作练习,锻炼学生运用语言表达美的能力。
8.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古诗词的美感,让学生在交流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互相启发,深化对诗词美的认识。
9.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如诗词朗诵音频、相关的纪录片等,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
10.文化解读法讲解古诗词所蕴含的传统文化知识,如节日习俗、礼仪制度等,让学生从文化的角度理解诗词的审美价值。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审美能力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欣赏文学作品,还可以提高他们的情感体验和表达能力。
以下是一些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方法:
首先,通过文学作品的阅读和分析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老师可以选择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如诗歌、散文、小说等,让学生进行阅读和分析。
在阅读的过程中,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作品中的意境、修辞手法、情感表达等,从而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感受和理解能力。
其次,通过创作文学作品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学生可以通过写诗、散文、小说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
在创作的过程中,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注意语言的表达、形象的描绘、情感的表达等,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表达能力。
再者,通过美术和音乐作品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除了文学作品,美术和音乐作品也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
老师可以组织学生一起欣赏优秀的美术作品和音乐作品,引导他们发现作品中的美感和情感表达,从而拓展学生的审美领域。
最后,通过讨论和分享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课堂上,老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文学作品的讨论和分享,让他们分享自己的审美感受和理解。
通过和同学们的交流,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作品,拓展自己的审美视野。
总之,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通过文学作品的阅读和分析、创作文学作品、欣赏美术和音乐作品以及讨论和分享,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让他们更好地欣赏、理解和表达文学作品,也有利于他们的情感体验和人文素养的提升。
[]2012.532关注【语文与成才】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应该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心灵,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美育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朗读引导,鉴赏节奏美朗读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一种传统方法,是一种声情结合的方式。
我们力求在反复朗读中理解文章的内容并由文本世界进入作者世界,与作者沟通神气,感应心灵,真正读懂文章。
如朗读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一词的上阕,“看”是领字,读时要稍顿,突出领字的作用。
“看”字所控的七句“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要读得抑扬顿挫,充满兴奋之情,“万类霜天竞自由”要读出彻悟、慨叹之情。
一开始,作者便把自己置于深秋的背景之中,同时也把读者带进了一个广阔的境界里。
满山红遍,秋水碧透。
江面上,千帆竞发,壮观激烈。
万里无云的秋空,雄鹰展翅高飞,自由飞翔。
清澈见底的江里,鱼群轻快自如,任意遨游。
这七句从内容上看,写大山,树林,湘江,船只,雄鹰,游鱼等,品类齐全,充满生机,给人一种博大、壮阔的崇高美。
教师要加强点拨、示范,让学生准确把握、感受作者寄寓的深意和凝聚着的巨大情感魅力。
二、赏析词句,品味语言美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从诱发学生的语感和美感入手,引导他们咀嚼词句,赏析名言佳句,理解语言的内涵美,不断培养学生欣赏语言美的水平,从而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如《荷塘月色》中有这么一句:“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其中,“羞涩”一词用得极巧妙,但是仅从拟人的修辞角度来讲,未免有些浅显,于是老师上课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这含苞欲放的荷花为何会羞涩呢?”同时又启发学生:“羞涩是一种美好的情感,也许同学们都有过‘羞涩’的体验,你能不能根据自己的亲身感受来想象一下这荷花羞涩的原因呢?”学生的情绪一下子高涨了,他们似乎与朱自清笔下的荷花融为一体,许多同学都根据自己曾有过的生活体验纷纷发言。
初中语文教学如何渗透审美教育
正阳县付寨乡中心学校周俊丽
语文是一门充满美的魅力的学科,语文学科教育若缺乏对美的教育,将是贫乏的教育。
纵观语文教材,它本身就是一个琳琅满目的美的世界,每一篇课文都是一颗闪亮的珍珠。
它几乎涉及了美的各个领域,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美的各种风姿。
因此,语文教学就不得不注重其中的审美功能,进行审美教育。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一名初中的语文教师,应该不断地为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而努力,对他们进行一定的审美教育,应善于实施审美教育。
那么在教学中怎样实施审美教育呢?
一、善于体会形象,感知“美”。
文学作品是作家的创造,作家作为人的类属,也是按照人的规律来塑造物体形象的,他正是选择那些他认为是美的人、事、景、物写进作品的,是通过塑造美的形象来反映生活的。
体会形象,就是指导学生美读课文,叶圣陶说:“文艺鉴赏还得从透彻地了解语言文字入手。
”透过语言文字,感知所描写事物的表象,以便转化为初步的审美知觉。
我在教冰心的《小橘灯》时,抓住了课文中描写小姑娘语言和动作的语句,如“不久,我爸爸一定会回来的,那时,我妈妈就会好了!”“我们大家也都好了!”通过对其中两个“好”字的讲解,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使小橘灯的象征意义更加清晰,从而激起同学们对小姑娘那种镇定、勇敢、乐观精神的敬佩,其崇高的“心灵美”也就
自然地展现在人们面前了。
二、善于调动情感,感悟“美”。
感悟美是人对审美对象的本质理性把握的审美能力,是一种理性的直觉,是感性和理性相统一的审美心理活动。
刘勰《文心雕龙知音》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自古至今,那些千古流传的佳作之所以长久不衰,究其原因是因为它凝聚了作者的心血和生命,饱含了他们的思想感情。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则必须架起一座沟通作者和读者之间情感的桥梁,引导学生理解美。
“情”是语文教学的灵魂。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使一个“情”字贯穿始终。
而要使学生“入情”,只有先“动情”于已,而后才会“辞发”。
如朱自清的《背影》一文,语言平实,叙写也朴实无华,表面上很难激起学生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我把人们生活中“父子”的情感体验讲给学生,让学生用自己与父亲的情感体验去体会作者的情感,那充满人间至爱的真情便会从作者平淡朴实的文字中奔涌而出。
我再要求他们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反复朗读,去感受一下自己与父母之间的亲情,这样就可以使他们产生情感共鸣。
再如教朱自清的《春》,教学过程中我调动了学生自身的经验,去感受作品中的自然美。
教这篇课文时正值秋令,于是我就让学生走出课堂,感受秋的成熟,发现自然界不同形态的美,领悟春华秋实的自然哲理,联想耕耘收获的人生价值。
这样,“审美场”就形成了整体
效应,使学生得到了一定的审美教育。
三、善于发挥想象,创造“美”。
所谓想象,是把记忆表象,经过加工改进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叶圣陶说:“要鉴赏文艺,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
”人的想象力神通广大,它可以“思接千秋,视通万里”。
例如学习茅以升的《中国石拱桥》,我让学生联想我们众多的石拱桥,如“万年桥”、“太平桥”等,去想到我们古老辉煌的历史,想到古代劳动人民的辛苦。
通过想象,进行组合和创造,从而呈现出一个完整统一的完美的图画,创造出“美”。
如讲《春》,我就让学生联想到有关春的名句,如“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等。
讲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可让学生联想李白寄托对友人关心的诗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通过联想和想象,则更能体会诗中创造之美。
想象作为形象思维的一种方式,不但依赖于过去的感知,记忆表象,同时还需要抽象思维的参与。
如看到太阳,就看到了希望,看到绿叶,就充满了信心,看到干柴烈火的燃烧,可感受到男女之间炽热的感情,看到小草绿了,可感受到春的到来,感受到春风拂面,百花盛开。
如此种种,就是抽象思维的过程。
想象中参与抽象思维的教程,也是创造美的过程。
四、善于通过比较,欣赏“美”。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
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
”没有比较就没有美。
因为比较,是人们在认识、鉴别事物中获得新知的一种方法。
对于文学作品来说,运用比较最能显示事物的形象意境美。
而教师在教学中,如能把握住这一点,则必会使学生得到美的熏陶。
如教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时,我将百草园中的兴趣盎然,是童年的乐园与三味书屋的死气沉沉,枯燥乏味形成鲜明对比,从而使学生在这种形象化的对照中体味到了文章的意蕴。
同时在教学中,还应启发学生自己学会将精湛词语与其相近词语进行比较,仔细品味它们在一定的语境中的意义、范围、程度、色彩、情味等方面的细微差别,体会作者推敲的艺术匠心,这对增强教学的艺术美极为重要。
我们可以利用典故,如贾岛的“僧敲月下门”的故事,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字的斟酌,让学生在学习中加以注意,体会其不同点,想象其意境。
同时,也可以把两首内容相似的诗从各方面(如感情、风格等)进行比较,从而能使学生容易进入课文的意境。
语文美育是一个复杂的认识活动和心理活动的过程,它在语文教学和塑造人格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
作为初中语文教师,我们应该充分学习和理解语文美育的特点,在语文教学中根据初中学生特征充分发挥其作用。
这样,不仅能培养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强文章的感染力,陶冶他们的情操,升华他们的感情。
而且能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美的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