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当代美国政治性课程话语对我国课程建设的启示
- 格式:doc
- 大小:23.02 KB
- 文档页数:5
思政研究美国高校隐性想政治教育及其对中国课程思政建设的启示王雅芳(三峡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宜昌443002)摘要:美国高校课程教学,开设的每一门课,无一例外通过一种隐性方式,传播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呈现出间接性、广泛性、实践性等特点。
这给我们带来一些启发: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统一,突显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开展社会实践教学活动,推进课程思政的系统建设。
关键词:A国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思政美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客观存在的。
实际上,美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一种融合、间接的方式方法,融入历史发展教育、道德素质教育、法制社会教育、公民安全教育中,成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阿闻。
从主要形式和主要特点看,可以把握基本情况。
一、美国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形式(一)多样的课程设置美国大学课程分为两类: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课程,美国的价值观将在这两种类型的课程中传播。
第一类:通识课。
基本上,美国大学要求所有本科生在集中精力学习和掌握专业知识,上课。
通识教育要求在大学生学习的2成,在专专业知识,在;不同的学术管理部学习,甚至学生会有这一种新的情,把这学科作为“”入学习中。
学生可以专学科,教会学生学科、的学习方法研究,通过多视角学习树立综合而全面的价值观。
第二类:专业课程。
在专业课程中,学生需要:历史和传统是?的社会和发展是?要理道德教育[2](102)?以为,在思中学生的力发展,价值观。
(二)丰富的实践活动在教育中,“”是最有效的教育工具&3'((1)。
社会实作为学校德育的补充形式,成为美国重视的一种形式。
例如,美国高校教和培养学生参加社会实:动种形式的社,学术、政治、术、教社。
学生学习管理中、种会、播、美术展、育和生°(三)潜移默化的校园文化美国高校分校、的隐性教育管理能。
高校通过校境建设,展示独特的校,凸显高校倡导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和价值观。
校境作为重要的育人环境因素之一,包括物质生活环境和精神环境,被称为一种特殊的教育教学课堂。
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及对我国的启示曹堃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目标、教育内容、实施方法、管理体制等方面作为一个完整体系在培养合格公民,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并对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自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来,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维护阶级利益的实践活动就长期存在。
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虽然没有思想政治教育这一称呼,却有着打着公民教育、道德教育、政治社会化、法制教育之名而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之实的种种教育活动,并形成了一个丰富而全面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美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在维护资产阶级利益和资本主义制度,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培养合格公民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1 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现状1.1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目标尽管在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目标上表述各异,但都有一个共同的实质,即培养美国资本主义社会的合格公民,适应资本主义制度的需要。
因此在目标指向上十分清晰,培养道德上成熟的人,培养具有民主理念和民主行为的民主公民,塑造认同并弘扬美国社会价值观的合格公民,是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追求。
而这一目标是把道德目标与政治目标紧密结合在一起,把道德目标作为政治目标的基础。
1.2 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为资本主义制度服务的合格公民,这一目标决定了美国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选择。
其主要内容包括政治观教育、公民宗教教育、社会规范教育。
宣扬以个人利益为核心的自由主义、鼓吹美国政治制度优越性、反共教育构成了政治观教育的主要方面。
公民宗教教育借助宗教情感表达一种社会信仰,塑造美国人的民族精神,培养忠于国家、崇尚个人奋斗的美国公民。
社会规范教育注重公民权利义务教育,把守法、投票和纳税作为“好公民”的必备条件,同时也关注对公民优良品德的培养以及法制纪律教育。
1.3 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及方法家庭、学校、社会是美国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三种途径分别在个体成长的不同阶段、不同方面发挥自身应有的作用。
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摘要:与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相比,美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呈现出隐蔽性、渗透性、可操作性等特点,它围绕着如何培养适应资本主义社会发展需要的良好公民,采取很多富有特色的内容和科学的方式、方法,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研究美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借鉴其中合理晨分,有助于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的改进和思路的创新。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特点;启示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但他并不是哪一个阶级的“专利”,而是人类社会中一项普遍的实践活动。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定的阶级群体为了实现其根本的政治目的和经济利益,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公众施加政治影响和社会实践活动。
它是统治阶级为巩固政权、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社会发展、进行思想意识灌输的重要手段。
基于此,大多数国家都把思想政治教育置于重要地位。
尽管美国无明确的“思想政治教育”之名,但他在公民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宗教教育、历史教育等名义下做了大量有“思想政治教育”之实的工作,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在各类教育改革方案中,都反复强调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并在长期的教育实践形成了独特的行之有效的教育模式。
考察美国思想政治教育,借鉴其合理成分,对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有裨益。
一、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1、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政治性任何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其阶级统治,都会非常重视对本国人民进行思想意识形态领域的教育,以把国民培养成为顺应其统治需要的顺民、良民,美国政府所进行的以“无名有实”为突出特点的国民教育也是如此。
美国政府历来非常重视对公民进行以爱祖国、捍卫美国的民主、自由、发扬美国资本主义的价值观、捍卫美国的法律观念等为内容的国民精神教育,通过各种渠道、各种方式无时无刻不对其公民渗透资产阶级政治观、价值观、道德观念。
《独立宣言》、《联邦宪法》、《解放宣言》三个文件就是美国政治教育最好的教材,宣扬了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产阶级政治制度,“两院制”、“三权分立”的政治体系和以个人主义价值观为核心的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体系。
美国“思想政治教育”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摘要】美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启发式教育,具有较大差异。
我国可以借鉴美国的启发式教育理念,加强实践性、多元性、学生自主性和创新性,并强化跨学科性。
通过借鉴美国的经验,不断完善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推动其取得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美国思想政治教育、中美差异、启发式教育、实践性、多元性、自主性、创新性、跨学科性、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发展。
1. 引言1.1 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背景美国是一个价值观多元、言论自由的国家,思想政治教育在美国教育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美国的思想政治教育起源于18世纪的启蒙运动,当时的美国社会充满了自由、平等、民主等理念,这些理念深刻影响了美国的思想政治教育。
美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价值观判断能力,强调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素养。
在美国,思想政治教育与言论自由紧密相连,学生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进行辩论、讨论,从而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美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也致力于培养学生对社会和政治问题的敏感性,帮助他们理解和思考复杂的社会现象。
美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批判性和创新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和政治生活,是一个开放、包容、积极的教育体系。
这种教育理念对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借鉴意义,可以为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启示和借鉴。
1.2 中美思想政治教育的差异1. 教育目标的差异:美国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民主参与意识,强调个体的自由和权利;而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更强调培养学生的政治觉悟和社会责任感,注重公民意识和集体利益意识。
2. 教育内容的差异:美国思想政治教育更多地涉及美国历史、政治制度和价值观念,强调民主精神和多元文化;而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更注重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信仰。
3. 教育方法的差异:美国思想政治教育倡导启发式教学和实践教育,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思维;而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更偏向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和书本学习,较少注重学生的参与和实践。
美国科学教育的课程改革对我国的启示教育管理美国科学教育的课程改革对我国的启示科学教育是每个国家教育体系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起着重要作用。
而美国作为世界科技强国,其科学教育体系一直以来备受瞩目。
本文将探讨美国科学教育的课程改革对我国教育管理的启示。
一、培养实践能力美国科学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鼓励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和实验实践。
在课程设计上,美国注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际操作与体验,让学生亲身参与科学研究活动。
这种实践性的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我国在科学教育方面可以借鉴美国的经验,在课堂教学中增加实践环节,让学生亲身参与到实验和科学活动中。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让他们亲自动手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二、跨学科融合美国科学教育注重跨学科融合,将科学知识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
科学教育被视为一种综合性学科,学生在学习科学的同时也会接触到数学、地理、历史等其他学科的知识。
这种跨学科的教学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的应用领域,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
我国科学教育在课程设置上也可以注重跨学科融合,将科学知识与其他学科进行关联。
通过跨学科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强调实用性美国科学教育注重实用性,将科学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教师会引导学生了解科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此外,美国的科学教育还注重职业规划,让学生了解与科学相关的职业发展方向,为他们的未来做好准备。
我国科学教育可以借鉴美国的经验,将科学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让学生意识到科学对生活的重要性,并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实用能力。
四、注重学生参与美国的科学教育注重鼓励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合作学习。
学生被视为学习的主体,教师起到指导和辅助的作用。
学生在小组中进行合作学习,通过交流和互动,促进彼此之间的学习和成长。
美国“思想政治教育”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摘要】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相当于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并且有人文主义、个人主义等强大的政治教育理论做支撑,其突出的特点是其爱国性。
美国“思想政治教育”通过隐形的方式渗透在公民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宗教教育、历史教育等方面,并且通过社会实践、大众传媒等多种灵活的途径进行传播,在巩固美国资产阶级的统治、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效果显著。
分析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设置不灵活、不连贯等现状,美国“思想政治教育”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有着“不断丰富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理论,加强跨学科意识。
发挥多种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等重大启示意义。
【关键词】美国;思想政治教育;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启示一、美国思想政治简析1.强大的教育理论支撑。
对美国思想政治教育乃至在世界教育界影响巨大的代表性的教育理论有:第一,以约翰・杜威为代表的实用主义理论。
[1]杜威实用主义的最大特点就是着眼于应付环境,推崇主观经验,强调行动的功利和效用。
第二,以劳伦斯・柯尔伯格为代表的“道德发展阶段”的理论。
柯尔伯格强调社会环境对人们道德发展的巨大作用,个体的道德认知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递进发展的,个体道德发展处于不断的建构或结构的重建之中,这种道德判断的发展结构体现在个体道德发展的阶段性上。
第三,以路易斯・拉恩斯为代表的“价值澄清”理论。
该理论认为,社会生活经验可以有效地帮助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第四,以里考纳为代表的完善人格道德教育理论。
[2]2.鲜明的特点(1)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日益加强。
美国们并不否定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而是十分重视对国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并认为这是政府行为的重要部分。
在历届政府的施政纲领中,教育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布什担任总统时,就曾经制定过《2000年:教育战略》的文件。
9.11事件后,美国更为重视思想政治教育。
[3](2)隐性教育极其突出。
论美国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对提高我国高校思政工作实效性的启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指通过文化、社会习俗和传统、媒体等途径对个体进行影响和塑造的意识形态教育。
在美国,这种教育形式十分成熟,它通过各种途径潜移默化地传达和强化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影响着每个人的审美观、价值观、甚至是政治观念。
这种教育方式在美国社会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在我国的高校思政工作中,我们可以从美国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中汲取经验,提高高校思政工作的实效性。
一、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培育良好的思想政治氛围美国校园文化建设非常发达,各种校园组织、社团活动丰富多彩,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交流平台。
在这种多元文化的熏陶下,学生们接触到各种不同的思想,可以自由交流,形成自己的政治信仰和观点。
我们可以借鉴美国的校园文化建设,通过搭建更加开放、包容的校园文化平台,让学生们通过交流,形成对政治观念的积极塑造。
还可以通过学校组织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提供更多元化的政治教育内容,引导学生在自我发展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关于国家核心价值观的教育。
通过文化建设,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法治观念和社会责任感,增强他们的思政教育效果。
二、利用多样性和包容性进行意识形态教育美国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不同种族、不同信仰的人在一起生活,他们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尊重。
这种多样性和包容性的氛围,使得美国的意识形态教育更加立体丰富,学生能够接触到各种不同的思想和观点,从而形成自己独立而多元的政治思想。
针对我国高校思政工作,我们可以借鉴美国的多样性和包容性进行意识形态教育。
在教学内容和形式上进行创新,引导学生了解国际多元文明,提供更多元化的思政教育内容,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通过多样化的意识形态教育,培养学生的辨别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提高他们的政治观念和价值观的内在含义。
三、加强媒体引导,潜移默化地进行思政教育在美国,媒体发达,通过各种媒体渠道,政治观点和价值观念不断地传达给每个人。
论美国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对提高我国高校思政工作实效性的启示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革,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也日益受到关注。
如何提高高校思政工作的实效性,成为了值得探讨的问题。
而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可以借鉴美国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经验,从中汲取灵感,来完善我国高校思政工作。
本文就以此为切入点,探讨美国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对提高我国高校思政工作实效性的启示。
一、了解美国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我们需要了解美国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如何运作的。
在美国,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指通过日常生活,传播和强化某种意识形态或政治观点的教育方式。
这种教育方式包括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环境等多种方式,通过这些渠道,美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对公民的政治观念和态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美国的高校中,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美国的大学里,学生会从不同渠道感受到政治思想的影响,比如课堂上的老师言传身教,校园文化的影响,以及社团组织等活动。
这些都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学生的政治意识和观点。
基于对美国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了解,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借鉴美国的经验,并对我国高校思政工作进行改进:1. 多渠道传播思政教育而在中国的高校中,思政工作主要通过开设思政课、组织讲座等方式进行。
这样的单一方式虽然可以达到一定的效果,但是却难以影响到每一个学生。
为了提高思政工作的实效性,我们可以借鉴美国的做法,通过多渠道的方式来传播思政教育,比如设置思政课程、组建政治研究社团、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等,让学生在不同的场合都能够感受到思政教育的影响。
2. 营造浸润式的思政环境在美国的高校中,政治思想的影响是通过浸润式的环境传播的。
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们在校园中无处不在地感受到政治思想的影响,这样的环境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政治意识和观点。
3. 培养学生自觉参与的思政氛围在美国的高校中,学生们往往是自觉参与思政教育的。
他们通过参加社团组织、参与学校活动等方式,感受到政治思想的影响,并逐渐形成自己的政治意识和观点。
浅论当代美国政治性课程话语对我国课程建设的启示“论文摘要:以新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的当代美国政治性课程话语把课程置于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场景中,从主题、特征等综合的意义上理解课程、建构课程。
通过对当代美国政治性课程话语的解读,可以为我国的课程建设提供一些启示:注重课程建设过程的理解性;加强课程建设内容的互动性;尊重课程建设层次的多样性。
论文关键词:政治性课程话语;新马克思主义;课程建设一、当代美国政治性课程话语的理论基础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当代美国政治性课程话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葛兰西的“霸权”理论和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对政治性课程话语的影响尤为深刻,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开启了当代美国课程话语的政治视角,使课程话语的言谈融入到广泛的社会政治场景中,成为当代美国政治性课程话语的理论基础。
首先,意识形态是普遍客观存在的一种无意识结构,在社会中作用于人时是隐蔽的,对人来说是必须接受的一种存在,具有强制性的特征;其次,在意识形态中,人们是用一种想象的形式来再现自己的实际生存状况,因而人们在意识形态中所再现出来的状态具有失真性;再次,意识形态的基本功能是通过对主体的塑造来实现的。
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是当代美国政治性课程话语的理论基础之一,有其重要的原因。
(1)阿尔都塞“意识形态”这一术语,直接成为当代美国政治性课程话语的重要主题之一,这是有助于政治取向的课程学者提出论据的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2)一般来说,与统治阶级有关的意识形态都被认为是学校教育的思想和内容,在当今美国政治性课程话语中,课程本身也被概念化为一个意识形态方面的、使人困惑不解的事物;(3)意识形态作为~种表象体系会传递构成学生无意识结构的知识和观念。
2.葛兰西的“霸权”理论。
葛兰西在《狱中札记》中提出的关于“霸权”的理论,在西方引起巨大的反响,而“霸权”是从马克思、恩格斯那里借用来的术语,这一理论为当代美国政治性课程话语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葛兰西的“霸权”概念有两个含义:首先,和马克思、恩格斯所提出的“霸权”含义一致,即指一个统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统治阶级凭借其智力和道德的领导权,对诸同盟阶级进行政治的控制;其次,霸权也指在再生产阶级关系时运用暴力和意识形态。
葛兰西指出:“霸权的实质就是要为某个统治阶级提供广泛的群众基础以及合法性的因素。
其主要手段就是对全社会实行文化、精神、政治的领导;其方式就是采取长期渗透和潜移默化,从而广泛地播撒到日常生活的各个层面和各个角落。
”可以看出葛兰西关注的焦点集中在意识形态上,他提出的霸权的概念具有独创性,在西方获得了广泛的赞誉,这也促使“霸权”这一概念在政治研究领域中得到了普遍的使用,当人们在提出课程中的某一带有政治性的观点时,“霸权”无疑成了比较合适的论证工具,这对当代美国政治性课程的研究和政治性课程话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3.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
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德国的“法兰克福学派”是当代西方世界中流行最广、影响最大的“新马克思主义”流派之一。
法兰克福学派的学者们希望能形成一种富于批判性的社会意识,这种社会意识能渗透到现有的意识形态中去支持独立自主的判断,能够维护展望不同的自由。
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旨趣在于理论上极力弘扬人的实践活动的创造本性,强调实践对于人的存在的基础地位,深刻地批判一切束缚人的自由和发展的异化力量,希望彻底地解放人性,尤其是强调对技术理性的批判和交往理性的重建。
在当代,美国的课程论学者在创作课程文本和确定课程话语的主题或对课程话语的主题进行审视时,把“批判性”这个词作为削弱意识形态的再生产时一个必不可少的话语来运用。
因而,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成为了当代美国政治性课程话语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使政治性课程话语带有了非常浓厚的批判气息。
”二、当代美国政治性课程话语的主题及特征20世纪70年代以前,“课程在政治上是中立的”,但是美国的课程领域在历经10年的概念重建活动之后,政治性课程话语以其独有的特色首先活跃在课程领域。
政治性课程话语的研究者深入社会,把课程置于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场景中,从主题、特征等综合的意义上理解、建构课程。
1.政治性课程话语的主题(1)“再生产”和“抵制”。
“再生产”这一概念来源于新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再生产理论”和“文化再生产理论”。
鲍尔斯和金蒂斯在1976年出版的《资本主义美国的学校》一书中提出了“经济再生产”的理论,他们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存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理论,把学校看做是上层建筑的阶层,即由一个社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的社会阶层中起作用的东西,并且认为学校教育与社会、政治和经济结构之间存在对应的关系,学校为学生进入当前的经济制度做好了准备。
“文化再生产理论”以当代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布迪厄为代表,他认为,学校及学校的课程是传播统治阶级文化资本的阵地和工具,学生在“合法化”外衣的掩盖下接受了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而忽视了自己的文化资本,“进入学校的工人阶级的学生的文化资本就处于不利地位,在中立和公正的幌子下,学生又以同上面类似的方式被分成不同的阶层,这里决定性的因素就是文化背景”。
20世纪80年代初期在美国,阿普尔和吉鲁是“抵制”理论的主要代表。
阿普尔指出,学生和教师在学校文化中,在阶级、国家和意识形态的“霸权”面前,具有能动作用。
因此,学生和教师具有创造课程的能力,是自己课程的主体。
学校课程不仅是统治阶级文化、意识形态和阶级关系的再生产装置,也是实行抵抗的实践、进行反霸权的斗争、实现民主的文化实践的能动过程。
吉鲁是美国“抵制理论”的集大成者。
他将“抵制理论”这一概念投射到学校教育,使其成为解放的理念,包含了对统治的批判,以及为社会和自我的解放而进行自我反思和斗争。
吉鲁还呼吁建立一门新的“激进教育学”,把学校与更广泛的社会联系起来,并致力于理解“权力、抵制和人的能动作用怎样才能成为批判性思维和学习而斗争的核心因素”。
(2)“意识形态”和“霸权”。
美国课程学家阿普尔直接从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中借用了“意识形态”这一术语,他认为:“意识形态是一种虚假的意识,容易歪曲人们对现实的看法,是为社会中统治集团的利益服务的。
”由于意识形态具有为统治阶级服务,虚假的合法性以及对人进行控制的特点,所以当代美国政治性课程话语的持有者深入分析了传统课程的特点,认为传统课程与意识形态的特点存在很大的相似性,于是“意识形态”这一术语隐喻性地被运用到课程中,认为传统课程是控制性的,课程即意识形态。
阿普尔在《意识形态与课程》一书中,对学校保存着的文化、正在传授的文化和被拒绝了的文化进行深入的考察,对隐藏在课程背后的价值观进行了分析,对课程、学校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关系教学了探讨,阿普尔在有意识形态与课程》一书中还借用了葛兰西的“霸权”这一术语,揭发了意识形态对社会、教育和课程的统治机制。
在阿普尔看来,“霸权”是指一个中心的、有效的、起支配作用的价值和行为系统,也就是说,学校课程对知识的选择和分配,实际上是社会中有权力者所做的意识形态的抉择,课程在本质上是一种法定文化,是统治阶级实现其统治与控制的工具。
(3)“文化资本”’布迪厄在《教育、社会、文化的再生产》一书中具体阐述“文化再生产理论”时,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文化资本”。
他借用了马克思的“资本”概念,认为社会现象中存在着“文化资本”,这种“文化资本”是针对学校教育的不公平性来实现的,他认为学校教育表面上是维持教育平等,实际上却是再生产不平等社会结构的阵地。
学校的课程是文化传递的主要工具,在传递、再生产文化的同时,也再生产了不平等的阶级结构和社会关系。
课程作为文化资本,从内容上看是指那些具有强迫性的社会主流文化,就是这种主流文化却与个人的前途、命运、社会地位息息相关。
美国课程学家阿普尔则认为“文化资本”是指高雅的兴趣,某些重要的知识、能力和语言形式J。
文化资本是与社会的分工和权力的分配密切相关的,学校在社会的分工与权力分配的过程中起到了教化的作用,潜在地再造了经济和文化的不平等。
学校中的控制不仅仅以学校的学科形式或者学校的教学形式出现,如维持秩序的日常行为规范、工作规范、顺从、准时等潜在课程,控制也通过学校分配价值的形式发生作用。
2.政治性课程话语的特征。
通过对当代美国政治性课程话语“再生产”、“抵制”、“意识形态”、“霸权”、“文化资本”等主题的理解和分析,我们可以进一步把握美国政治性课程话语的特征,即批判性、人文性和建构性。
(1)批判性。
当代美国政治性课程话语具有浓烈的批判性,主要体现在对传统课程范式、资本主义和结构功能主义的批判。
首先,政治性课程话语认为,传统课程范式中的理论被彻底工具化了,过分强调技术性,对传统课程范式批判最有力的当属吉鲁。
他认为传统课程范式中主要是对效率和控制感兴趣,预先设计好行为的目标,并以此作为评估的标准,从而使人们忽视课程的复杂性,忽视了课程中的意识形态和政治、经济、文化等问题。
其次,认为资本主义的学校教育表面上看是平等的、民主的、大众化的,但是实质上其课程知识充分反映了资产阶级的价值标准、政治经济文化利益和意识形态,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权力分配和社会控制的一些原则。
第三,认为结构功能主义长期以来一直在社会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强调秩序、稳定、和谐、一致、共识、平衡等核心概念。
但它往往把学生学业成绩的失败,归结于个人的智力问题,掩盖了阶级、种族、性别的不平等造成的影响,也掩盖了不同阶级获得不同文化资本的事实。
(2)人文性。
政治性课程话语的代言人非常重视人的价值的平等和实现问题,使课程领域充满了人文性。
阿普尔认为,意识形态是为统治者服务的,课程是政治的、经济的和文化活动的产物,是不同阶级、种族、性别和宗教群体之间权力斗争和妥协的结果]。
因而课程问题不仅仅是教育的问题,已经成为阶级和权力斗争的产物,是文化传播的工具,直接影响人的价值观。
于是,课程工作者在进行课程研究和实践时,从关系的角度,把课程与大的社会不平等联系起来,揭示课程中的种种意识形态,反对意识形态对学习者过分地渗透和影响。
吉鲁的“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