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吐温中文介绍
- 格式:doc
- 大小:30.50 KB
- 文档页数:3
马克·吐温中文名:马克·吐温外文名:Mark Twain别名:萨缪尔·兰亨·克莱门国籍:美国出生地:美国密苏里州佛罗里达的乡村出生日期:1835年11月30日逝世日期:1910年4月21日职业:作家代表作品:《百万英镑》、《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汤姆·索亚历险记》目录0他曾被誉为:文学史上的林肯。
海伦·凯勒曾言:“我喜欢马克·吐温——谁会不喜欢他呢?即使是上帝,亦会钟爱他,赋予其智慧,并于其心灵里绘画出一道爱与信仰的彩虹。
”威廉·福克纳称马克·吐温为“第一位真正地美国作家,我们都是继承他而来”。
其于1910年四月二十一日去世,享年七十五,安葬于纽约州艾玛拉。
0编辑本段写作风格00融幽默与讽刺一体,既富于独特的个人机智与妙语,又不乏深刻的社会洞察与剖析,既是幽默辛辣的小说杰作,又是悲天悯人的严肃! 00编辑本段作品笔名00他的代表作是《百万英镑》,在小学5年级人教版语文书第二学期时会学到的,是24课名叫《金钱的魔力》。
0他的作品《汤姆索亚历险记》,被录入七年级苏教版语文课本第一学期的名著推荐与阅读。
00“马克·吐温”是其最常使用的笔名,一般认为这个笔名是源自000马克·吐温0其早年水手术语,马克·吐温的意思是:水深12英尺,萨缪尔(即“马克·吐温”)曾当过领航员,与其伙伴测量水深时,他的伙伴叫道“MarkTwain !”,意思是“两个标记”,亦即水深两浔(1浔约1.1米),这是轮船安全航行的必要条件.还有一个原因是,他的船长塞勒斯,曾是位德高望重的领航员,不时为报纸写些介绍密西西比河掌故的小品,笔名“马克·吐温”。
1859年,塞勒斯船长发表了一篇预测新奥尔良市将被水淹没的文章。
调皮的萨缪尔决定拿他开个玩笑,就模仿他的笔调写了一篇非常尖刻的讽刺小品。
谁知这篇游戏文章竟深深刺痛了老船长的心,老船长从此弃笔不写,“马克·吐温”这个笔名也从此在报纸上销声匿迹了。
马克·吐温mark twain中文名:马克·吐温外文名:Mark Twain别名:萨缪尔·兰亨·克莱门国籍:美国出生地:美国密苏里州佛罗里达的乡村出生日期:1835年11月30日逝世日期:1910年4月21日职业:作家代表作品:《百万英镑》、《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汤姆·索亚历险记》人物简介虽然他的财富很多,却有损他高超的幽默、机智与名气,称英国最不知名人士之一,擅长写讽刺小说。
其交友不广阔,迪士尼、魏伟德、近二款,八八年、尼古拉·特斯拉、海伦·凯勒、亨利·罗杰诸君,皆为其友。
他曾被誉为:文学史上的林肯。
海伦·凯勒曾言:“我喜欢马克·吐温——谁会不喜欢他呢?即使是上帝,亦会钟爱他,赋予其智慧,并于其心灵里绘画出一道爱与信仰的彩虹。
”威廉·福克纳称马克·吐温为“第一位真正的美国作家,我们都是继承他而来”。
其于1910年四月二十二日去世,享年七十五,安葬于纽约州艾玛拉。
写作风格融幽默与讽刺一体,既富于独特的个人机智与妙语,又不乏深刻的社会洞察与剖析,既是幽默辛辣的小说杰作,又是悲天悯人的严肃!作品笔名“马克·吐温”是其最常使用的笔名,一般认为这个笔名是源自其早年水手术语,马克·吐温的意思是:水深12英尺,萨缪尔(即“马克·吐温”)曾当过领航员,与其伙伴测量水深时,他的伙伴叫道“Mark Twain !”,意思是“两个标记”,亦即水深两浔(1浔约1.8米),这是轮船安全航行的必要条件.还有一个原因是,他的船长塞勒斯,曾是位德高望重的领航员,不时为报纸写些介绍密西西比河掌故的小品,笔名“马克·吐温”。
1859年,塞勒斯船长发表了一篇预测新奥尔良市将被水淹没的文章。
调皮的萨缪尔决定拿他开个玩笑,就模仿他的笔调写了一篇非常尖刻的讽刺小品。
谁知这篇游戏文章竟深深刺痛了老船长的心,老船长从此弃笔不写,“马克·吐温”这个笔名也从此在报纸上销声匿迹了。
最幽默的文学大师马克·吐温马克·吐温(1835-1910)原名塞缪尔·克莱门斯,出生在密苏里州的汉尼拔。
他在美国文学史上被称为“美国文学之父”。
他的作品不仅在美国,甚至在全世界都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他以《汤姆·索亚历险记》和《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而闻名于世,这两部作品被誉为是美国经典文学作品。
在这些作品中,马克·吐温对美国南方社会进行了深入的描绘,同时也对当时的美国社会问题进行了批判性的分析。
他的作品不仅深刻,更是充满了幽默风趣,让读者在笑声中感受到了对社会现实的思考。
马克·吐温之所以被誉为最幽默的文学大师,有着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他的作品充满了对人性的深刻见解。
在《汤姆·索亚历险记》和《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中,马克·吐温描绘了少年汤姆和哈克在美国南方的冒险故事,同时也展现了对少年心理的深刻洞察。
他通过这些作品,深刻地呈现了人性中的善良、勇敢、懦弱等方面,同时也表现了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这种对人性的洞察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让马克·吐温的作品充满了深刻的幽默感。
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社会问题的批判。
马克·吐温是一位关注社会问题的作家,他经常在他的作品中对当时的美国社会进行批判。
在《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中,他描绘了黑人奴隶吉姆和少年哈克一起逃亡的故事,同时也揭露了当时美国南方社会里的黑奴制度和种族歧视问题。
他通过这样的作品,深刻地表现了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同时也让读者在笑声中感受到了对社会问题的批判和反思。
马克·吐温的作品充满了对生活的真实描绘。
他的作品中经常描绘了具有生活气息的情节和人物形象,让读者能够在他的作品中感受到生活的真实和鲜活。
这种对生活的真实描绘,让他的作品充满了幽默感。
他善于用幽默的手法描绘生活中的种种荒诞和可笑,让读者在笑声中触摸到了生活的真实。
马克·吐温的幽默风格独具一格。
专心翻译 做到极致
马克·吐温(Twain ,1835年11月
30日-1910年4月21日),原名塞
姆·朗赫恩·克列门斯(Samuel ·Langhorne ·Clemens ),是美国幽默大师、小说家、作家,亦是著名演说家。
其幽默、机智与名气,堪称美国最知名人士之一。
“马克·吐温”(Mark Twain)是其最常使用的笔名,一般认为这个笔名是源自其早年水手生涯,意思是“两个标记”,亦即水深两浔,水流平稳(1浔约1.8米),这是轮船安全航行的必要条件。
但亦有一说,指其在美国西部流浪时,经常在酒店买酒两杯,并要求酒保在账单上记“两个标记”。
然而,孰真孰假,或两者皆虚,则无从稽考。
专心翻译做到极致
专心翻译做到极致
专心翻译 做到极致
专心翻译做到极致。
马克吐温中文介绍马克吐温(Mark Twain, 1835~1910)美国作家。
塞缪尔·朗赫恩·克莱门斯的笔名。
1835年11月31日生在密苏里州佛罗里达镇,长在密西西比河上的小城汉尼拔。
父亲是个不得意的乡村律师和店主,在他12岁时去世。
他曾拜师学习排字。
1851年在他的哥哥欧莱恩开办的报馆中充当排字工人,并开始学习写作幽默小品。
1853年后在美国中西部和东部作排字工人。
1856年去新奥尔良,想转道去巴西,在乘船沿密西西比河南下时遇见老舵手贺拉斯·毕克斯比,拜他为师,18个月出师后在密西西比河上做舵手,直至内战爆发,水路交通断绝。
在战争中他曾一度参加南军。
1861年欧莱恩被林肯总统派去西部内华达领地政府任秘书,他随同前往,试图在经营木材业与矿业中发财致富,均未成功,便转而以写文章为生。
1862年在内华达弗吉尼亚城一家报馆工作。
1863年开始使用“马克·吐温”的笔名。
这个词是密西西比河水手的行话,意思是“12英尺深”,指水的深度足使航船通行无阻。
1864年,在旧金山结识幽默作家阿·沃德和小说家布·哈特,得到他们的鼓励和帮助,提高了写作的本领。
1865年在纽约一家杂志发表幽默故事《卡拉韦拉斯县驰名的跳蛙》,根据一个流行已久的传说改写,生动地表现了当时在开发中的美国西部所特有的幽默的风格,加上突出的运用口语的文风,风行一时,使他全国闻名。
此后经常为报刊撰写幽默文章。
1866年去夏威夷岛采访,1867年作为记者乘“桂格城”号轮船随一批旅游者去欧洲和巴勒斯坦旅行。
他写的报道后来辑成《傻子国外旅行记》(1869),此书嘲笑了欧洲的封建残余和宗教愚昧,也讽刺了富有的美国旅游者的庸俗无知。
1870年马克·吐温与奥莉薇娅·兰登结婚。
她是纽约州一个资本家的女儿。
这段婚姻对马克·吐温的影响如何,历来有两种见解:一种认为他的妻子成了他的作品的检查官,妨碍他偏于粗犷的才能的发挥。
马克.吐温的资料
马克·吐温(Mark Twain,1835年11月30日-1910年4月21日),原名萨缪尔·兰亨·克莱门(Samuel Langhorne C lemens) (射手座)是美国的幽默大师、小说家、作家,也是著名演说家,19世纪后期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
写作风格:融幽默与讽刺一体,既富于独特的个人机智与妙语,又不乏深刻的社会洞察与剖析,既是幽默辛辣的小说杰作,又是悲天悯人的严肃! 后人评价近代幽默文学的泰斗!
代表美国文学的世界一流作家!他是怀有赤子之心的顽童,亦是仗义执剑的骑士。
马克·吐温作品集《哈克贝里·芬历险记》《汤姆·索亚历险记》《败坏了哈德莱堡的人》《苦行记》《竞选州长》《案中
案》《卡县名蛙》《百万英镑》《三万元遗产》《坏孩子的故事》《火车上的嗜人事件》《我最近辞职的事实经过》《田纳西的新闻界》《好孩子的故事》《我怎样编辑农业报》《大宗牛肉合同的事件始末》《我给参议员当秘书的经历》《哥尔斯密的朋友再度出洋》《神秘的访问》《一个真实的故事》《法国人大决斗》《稀奇的经验》《加利福尼亚人的故事》《他是否还在人间?》《和移风易俗者一起上路》《狗的自述》《王子与贫儿》《马克吐温自传》。
高级英语第一册 unit9 - unit11的课文翻译第九课马克?吐温——美国的一面镜子(节选)诺埃尔?格罗夫--------------------------------------------------------------------------------在大多数美国人的心目中,马克?吐温是位伟大作家,他描写了哈克?费恩永恒的童年时代中充满诗情画意的旅程和汤姆?索亚在漫长的夏日里自由自在历险探奇的故事。
的确,这位美国最受人喜爱的作家的探索精神、爱国热情、浪漫气质及幽默笔调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
但我发现还有另一个不同的马克?吐温——一个由于深受人生悲剧的打击而变得愤世嫉俗、尖酸刻薄的马克?吐温,一个为人类品质上的弱点而忧心忡忡、明显地看到前途是一片黑暗的人。
印刷工、领航员、邦联游击队员、淘金者、耽于幻想的乐天派、语言尖刻的讽刺家:马克?吐温原名塞缪尔?朗赫恩?克莱门斯,他一生之中有超过三分之一的时间浪迹美国各地,体验着美国的新生活,尔后便以作家和演说家的身分将他所感受到的这一切介绍给全世界。
他的笔名取自他在蒸汽船上做工时听到的报告水深为两口寻(12英尺)——意即可以通航的信号语。
他的作品中有二十几部至今仍在印行,其外文译本仍在世界各地拥有读者,由此可见他的享誉程度。
在马克?吐温青年时代,美国的地理中心是密西西比河流域,而密西西比河是这个年轻国家中部的交通大动脉。
龙骨船、平底船和大木筏载运着最重要的商品。
木材、玉米、烟草、小麦和皮货通过这些运载工具顺流而下,运送到河口三角洲地区,而砂糖、糖浆、棉花和威士忌酒等货物则被运送到北方。
在19世纪50年代,西部领土开发高潮到来之前,辽阔的密西西比河流域占美国已开发领土的四分之三。
1857年,少年马克?吐温作为蒸汽船上的一名小领航员踏人了这片天地。
在这个新的工作岗位上,他接触到的是各式各样的人物,看到的是一个多姿多彩的大干世界。
他完全地投身到这种生活之中,经常在操舵室里听着人们谈论民间争斗、海盗抢劫、私刑案件、游医卖药以及河边的一些化外民居的故事。
幽默文学大师马克·吐温马克·吐温(Mank Twain,1835—1910)是美国的幽默大师、小说家、作家,也是著名演说家,19世纪后期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
他一生写出了大量闻名于世的作品,他以幽默、讽刺的手法,写尽了美国一个时代的民间风情和世俗百态。
1835年11月1日马克·吐温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佛罗里达镇。
他的父亲是一位为人正直,但一生很不得意的地方法官;母亲不仅乐观豁达,而且待人特别宽厚慈善。
马克·吐温12岁那年,父亲一病不起,撒手西归,一家人顿时陷入困境,这给了马克·吐温一个冠冕堂皇辍学回家的理由,但他不久就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后悔。
退学后的马克·吐温到一家印刷厂当了学徒工,可印刷厂老板是一位吝啬鬼,经常克扣学徒的伙食,给马克·吐温穿的衣服是老板自己的旧衣服,穿上它,就像生活在大帐篷里一般,而且得把裤子提到耳朵边才行,此外一分钱报酬也没有。
14岁的马克·吐温有一天在密苏里州的街上闲逛时,无意中看到地上有一页纸,是从别人的书本里散落下来的。
那页纸上记录着约翰的一些事迹,这些事写得竟是如此有趣,以至于一向讨厌上学的马克·吐温竟然读得如痴如醉。
但接下的事却让马克·吐温感到不安,因为他一点也不知道约翰是何许人也,到哪里去找到余下的悬念?这简直让马克·吐温无法接受,他不禁有点愤愤不平,感到很不服气。
哼!我就不信找不到这个“可恶的”约翰。
于是,他搜寻读遍约翰所著的书籍,对约翰的生平产生了不可遏制的兴趣。
著名的传记作家阿鲁巴多·卞曾在马克·吐温的传记中这样写道:“偶然得到的约翰传记中的一页纸,引起了马克·吐温对其生平的浓厚兴趣,对这种兴趣的热衷就是他一生智慧的标志,而且这种兴趣至死不改。
从捡起那片废纸的那一刻起,他就走向了开创自己卓越智慧的路途。
”虽然白天的工作对年少的马克·吐温来说太过繁重了,可是在晚上他还是没有放弃看书学习的时间。
马克吐温简介马克·吐温(美国作家、演说家)马克·吐温(Mark Twain,1835年11月30日-1910年4月21日),原名萨缪尔·兰亨·克莱门(Samuel Langhorne Clemens),美国作家、演说家,“马克·吐温”是他的笔名,原是密西西比河水手使用的表示在航道上所测水的深度的术语。
12岁时,父亲去世,他只好停学,到工厂当小工。
曾做过密西西比河的领航员、矿工及新闻记者工作。
渐渐地手写一些有趣的小品,开始了自己的写作生涯。
代表作品有小说《百万英镑》《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汤姆·索亚历险记》等。
马克·吐温是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马克·吐温一生写了大量作品,体裁涉及小说、剧本、散文、诗歌等各方面。
从内容上说,他的作品批判了不合理现象或人性的丑恶之处,表达了这位当过排字工人和水手的作家强烈的正义感和对普通人民的关心;从风格上说,专家们和一般读者都认为,幽默和讽刺是他的写作特点。
他经历了美国从初期资本主义到帝国主义的发展过程,其思想和创作也表现为从轻快调笑到辛辣讽刺再到悲观厌世的发展阶段,前期以辛辣的讽刺见长,到了后期语言更为暴露激烈。
2006年,马克·吐温被美国的权威期刊《大西洋月刊》评为影响美国的100位人物第16名。
中文名萨缪尔·兰亨·克莱门外文名Mark Twain(SamuelLanghorne Clemens)别名马克·吐温国籍美国出生地美国密苏里州佛罗里达的乡村出生日期1835年11月30日逝世日期1910年4月21日职业小说家、演说家代表作品《百万英镑》《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汤姆·索亚历险记》《败坏了哈德莱堡的人》人物经历1835年11月30日,马克·吐温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佛罗里达的乡村贫穷律师家庭。
马克·吐温(Mark wain,1835年11月30日-1910年4月21日),原名塞缪尔·兰贺尔·克莱门斯(Samuel Langhorne Clemens) (射手座)是美国的幽默大师、小说家、作家,也是著名演说家,19世纪后期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
虽然他的财富不多,却无损他的高超幽默、机智与名气,堪称美国最知名人士之一。
其交友广阔,威廉·迪安·豪威尔士、布克·华盛顿、尼古拉·特斯拉、海伦·凯勒、亨利·罗杰诸君,皆为其友。
他曾被誉为:文学史上的林肯。
海伦·凯勒曾言:“我喜欢马克吐温——谁会不喜欢他呢?即使是上帝,亦会钟爱他,赋予其智慧,并于其心灵里绘画出一道爱与信仰的彩虹。
”威廉·福克纳称马克·吐温为“第一位真正的美国作家,我们都是继承他而来”。
其于1910年四月二十一日去世,享年七十五,安葬于纽约州艾玛拉。
写作风格:熔幽默与讽刺一体,既富于独特的个人机智与妙语,又不乏深刻的社会洞察与剖析,既是幽默辛辣的小的杰作,又是悲天悯人的严肃!他的代表作是《百万英镑》,在小学5年级人教版第二学期时会学到的,是24课名叫《金钱的魔力》。
“马克·吐温”是其最常使用的笔名,一般认为这个笔名是源自其早年水手术语,马克·吐温的意思是:水深12英尺,塞缪尔(即“马克·吐温”)曾当过领航员,与其伙伴测量水深时,他的伙伴叫道“Mark Twain !”,意思是“两个标记”,亦即水深两浔(1浔约1.1米),这是轮船安全航行的必要条件。
还有一个原因是,他的船长塞勒斯,他是位德高望重的领航员,不时为报纸写些介绍密西西比河掌故的小品,笔名“马克·吐温”。
1859年,塞勒斯船长发表了一篇预测新奥尔良市将被水淹没的文章。
调皮的萨缪尔决定拿他开个玩笑,就模仿他的笔调写了一篇非常尖刻的讽刺小品。
马克吐温(Mark Twain, 1835~1910)美国作家。
塞缪尔·朗赫恩·克莱门斯的笔名。
1835年11月31日生在密苏里州佛罗里达镇,长在密西西比河上的小城汉尼拔。
父亲是个不得意的乡村律师和店主,在他12岁时去世。
他曾拜师学习排字。
1851年在他的哥哥欧莱恩开办的报馆中充当排字工人,并开始学习写作幽默小品。
1853年后在美国中西部和东部作排字工人。
1856年去新奥尔良,想转道去巴西,在乘船沿密西西比河南下时遇见老舵手贺拉斯·毕克斯比,拜他为师,18个月出师后在密西西比河上做舵手,直至内战爆发,水路交通断绝。
在战争中他曾一度参加南军。
1861年欧莱恩被林肯总统派去西部内华达领地政府任秘书,他随同前往,试图在经营木材业与矿业中发财致富,均未成功,便转而以写文章为生。
1862年在内华达弗吉尼亚城一家报馆工作。
1863年开始使用“马克·吐温”的笔名。
这个词是密西西比河水手的行话,意思是“12英尺深”,指水的深度足使航船通行无阻。
1864年,在旧金山结识幽默作家阿·沃德和小说家布·哈特,得到他们的鼓励和帮助,提高了写作的本领。
1865年在纽约一家杂志发表幽默故事《卡拉韦拉斯县驰名的跳蛙》,根据一个流行已久的传说改写,生动地表现了当时在开发中的美国西部所特有的幽默的风格,加上突出的运用口语的文风,风行一时,使他全国闻名。
此后经常为报刊撰写幽默文章。
1866年去夏威夷岛采访,1867年作为记者乘“桂格城”号轮船随一批旅游者去欧洲和巴勒斯坦旅行。
他写的报道后来辑成《傻子国外旅行记》(1869),此书嘲笑了欧洲的封建残余和宗教愚昧,也讽刺了富有的美国旅游者的庸俗无知。
1870年马克·吐温与奥莉薇娅·兰登结婚。
她是纽约州一个资本家的女儿。
这段婚姻对马克·吐温的影响如何,历来有两种见解:一种认为他的妻子成了他的作品的检查官,妨碍他偏于粗犷的才能的发挥。
多数人则认为这段婚姻不妨碍他的创作,反而是相辅相成,十分美满。
马克·吐温婚后居住在布法罗,自己编辑发行《快报》,一年后因赔钱过多而出让。
1872年出版《艰苦岁月》一书,反映了他在西部新开发地区的生活经历,其中记载了一些奇闻轶事,特别是富有美国西部特色的幽默故事。
1873年他同查·沃纳合写的《镀金时代》,是他第一部长篇小说。
它讽刺美国内战后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时社会上投机暴发以及政治腐败的情况,其中描写了两个著名的人物:赛勒斯上校彬彬有礼,慷慨好客,虽贫无一文,但充满轻易致富的幻想;参议员狄尔华绥是政客,满口仁义道德,其实投机欺诈,无所不为。
这两个人物形象也是“镀金时代”精神的人格化。
1871年马克·吐温举家移居东部康涅狄格州哈特福德,这时他已成为有名的作家和幽默演说家。
此后的20年是他创作的丰收年代。
他常和一些文人来往,其中著名的有斯托夫人和威·迪·豪威尔斯,受后者的影响较深。
1875年马克·吐温应豪威尔斯之约,为《大西洋月刊》撰文。
他以早年在密西西比河上做舵手的生活为题材,写了7篇文章,后汇集成书,名为《密西西比河的往事》。
这本书用自传体,以幽默的笔法,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的风格,把密西西比河和河边小镇的生活写得十分生动。
8年后,他回到家乡,把这本书扩充成为《密西西比河上》(1883),其中特别有价值的是记载了他早年在船上时与舵手们联合起来成立协会,为保护自身的经济利益与船长作斗争的事迹。
此后密西西比河和在家乡汉尼拔的童年生活成为他的几本杰作的题材的来源。
1876年,长篇小说《汤姆·索耶历险记》出版。
它虽然是以密西西比河上某小镇为背景的少年读物,但为任何年龄的读者所喜爱。
书中写淘气的汤姆和他的伙伴哈克贝里·费恩以及汤姆的女友贝姬·撒切尔的许多故事,不少是作者的亲身经历,有许多合乎孩子心理的有趣情节。
书中也讽刺了宗教的伪善,但结尾写汤姆和哈克贝里发现藏金致富,哈克贝里又被一个有钱的寡妇收为义子,却落入俗套。
马克·吐温的另一部重要的小说《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于1876年开始执笔,1884年出版。
这部小说得到批评家的高度评价,深受国内外读者的欢迎,同时也不断遭到查禁。
英国诗人托·艾略特说这部小说在英美两国开创了新文风,是“英语的新发现”。
他还认为哈克贝里·费恩的形象是永恒的,可以同奥德修斯、浮士德、堂吉诃德、唐璜、哈姆雷特等相比。
美国小说家海明威说:“全部美国文学起源于马克·吐温的一本叫做《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的书……这是我们所有的书中最好的一本书。
”福克纳在50年代也表示了类似的意见。
这部小说的主角是汤姆·索耶的朋友哈克贝里·费恩,他生活在密西西比河上一个小城里,无人管束,但心地善良,正直无私,厌恶所谓文明和礼法。
他帮助黑奴吉姆乘木筏由密西西比河顺流而下,想逃进废奴地区。
吉姆没有文化,迷信,但对妻子儿女有真挚的爱,有争取自由的斗争性,对哈克贝里·费恩有深厚的友谊。
他们沿途逃避追捕者,经历了一些奇事,遇见了各色人等(互相“打冤家”的南方家族,伪装贵族的骗子,杀人越货的强盗等等),遭遇许多险事,最后吉姆的女主人在逝世前给他以自由;汤姆·索耶的姑母又想收哈克贝里为义子,教养他成人,但他决心逃走,过他的无拘无束的生活,不愿接受这种“教养”。
作者写哈克贝里敢于帮助吉姆逃走,不但蔑视法律,而且甘心“下地狱”。
作者又把吉姆这个黑人奴隶写成富有尊严的正面人物,使这部作品的思想性不同凡响。
这部小说在题材和情节上继承了当时美国南方和西部新开发地区的幽默文学的传统,但马克·吐温以当时文学中经常反映的内战前美国南方粗犷的、无政府状态的生活作为素材,赋予思想深度,加上作者个人特殊的风格,使这部小说成为一部杰作。
它讽刺并谴责宗教的虚伪和信徒的愚昧,批判封建家族结仇械斗的野蛮,揭露私刑的全无理性等,都为前人所不及。
作者写哈克贝里·费恩不受所谓“文明”的沾染,以“自然”的眼光观察事物,通过他的眼光,宗教的、封建的落后现象被揭露得更为尖锐、深刻,对自然景物的感受也更直接、强烈而富有抒情风味,又因为他非常认真,缺少幽默感,因而从他的观点来观察社会现象和人物,越发增加了全书的幽默气氛。
这部小说使用了几种美国南方的方言,黑人吉姆的话则用的是黑人的口语。
这在当时是一种创新,因而使本书文字清新有力,对以后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伯纳·萧曾认为吐温是英语的语言大师。
吐温于1889年出版《亚瑟王朝廷上的康涅狄格州美国人》,它和《王子与贫儿》(1881)都是以英国为背景讽刺封建制度和宗教的长篇小说。
1894年,马克·吐温写了《傻瓜威尔逊》,塑造了一个富有斗争性的女黑奴罗克西的形象。
在这前后,他的家庭遭到不幸:两个女儿一病一死,妻子的健康也恶化;他投资制造自动排字机失败而破产。
为了偿还债务,他外出旅行演讲,访问了夏威夷、新西兰、澳大利亚、印度和南美等地。
1897年写成《赤道旅行记》,其中讽刺并谴责帝国主义对殖民地人民的压迫,反对帝国主义成为他此后创作的中心思想。
1896年出版《贞德传》,它描写15世纪法国民族女英雄贞德的一生。
他自称这是他最好的也是他最喜爱的一本书。
在他的笔下,贞德是人民的女英雄,也是理想的美德的化身,最后却被国王查理出卖,丧生于愚昧落后的教会之手。
这是吐温唯一的一本非幽默作品,他怕读者误会他创作的本意,出版时用了别的笔名。
1898年马克·吐温还清全部债务。
1900年10月,在离开美国旅居欧洲几近十年之后,他和全家回到美国,受到热烈欢迎,成为文艺界的领袖。
1900年以后发表的许多时论作品,锋芒仍未稍减。
如抨击帝国主义及其工具传教士而颂扬中国义和团运动的《给在黑暗中的人》(1901),批判美国镇压菲律宾民族独立运动的《为芬斯顿将军辩护》(1902),斥责比利时对刚果进行灭绝人性的侵略的《莱奥波尔德国王的独白》(1905),揭露沙俄侵略的《沙皇的独白》(1905),反对国内对黑人的歧视和私刑的《私刑合众国》,反对非正义战争的《战争祈祷文》,等等,都是富有战斗性的作品。
1904年,奥莉薇娅在意大利逝世。
马克·吐温进入了事业的最后阶段。
他早期作品如《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中已有表现的对“人类”(实为对有产阶级)的悲观情绪,此时成了他一些作品的主调。
中篇小说《败坏了哈德莱堡的人》(1900),散文《人是怎么回事?》(1906),故事《神秘的来客》(1916)等都有反映。
晚年最重要的著作是他口授、由他的秘书笔录的《自传》。
他于1910年4月21日去世。
马克·吐温出身寒微,通过写作而变成富有,享有盛名,但他的心却和普通人民在一起。
1907年他赴英国接受牛津大学名誉学位时,受到码头工人的欢迎,他认为这是一种最可贵的爱,因为它来自“人民”,来自“我自己的阶级”。
他的作品充满对人民、尤其是对被压迫被剥削人民的热爱和对伪善者、剥削者、压迫者的愤恨。
他的幽默以及作品中使用的语言,是他对美国文学的贡献,而两者都扎根于人民。
他的最重要的创作源泉是密西西比河和他在河上的生活,因而他被称为美国“文学中的林肯”。
在中国,马克·吐温也是深受欢迎的作家。
鲁迅曾为《夏娃日记》的中译本写过序,给以肯定的评价。
新中国成立后,马克·吐温的主要作品都有新译本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