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独秀
- 格式:docx
- 大小:18.85 KB
- 文档页数:4
陈独秀一、人物简介陈独秀(1879—1942)安徽怀宁(今安庆市)人。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领导人。
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
早年读私塾。
1897年,到杭州求是书院学习法文和造船学。
1901年,到日本东京留学;翌年返回,与柏文蔚等组织“青年励志学社”,被清朝当局追捕,逃亡日本,就读于东京高等师范学校。
1903年,陈独秀和留日学生一起参加拒俄运动和拒俄义勇队,不久,回到安庆,组织“安徽爱国会”。
1906年,陈独秀第三次留学日本,1907年回国。
1915年9月,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第二卷起改名为《新青年》)。
1917年1月,被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聘请为北大文科学长。
是新文化运动的著名倡导者和主将,对当时的青年一代,有着巨大的影响。
1919年5月,北京爆发了五四运动。
陈独秀是五四运动的主要领导者之一。
1920年5月,陈独秀接受共产国际的建议,于8月间在上海成立了中国的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任书记。
同时,发起成立中国共产党。
接着,创办了《劳动界》周刊、《共产党》月刊,并成立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正式成立了中国共产党。
陈独秀当选为中共中央局书记,成为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任领袖。
1922年7月,陈独秀在上海主持召开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制定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并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长。
1923年6月,在广州主持召开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了国共合作的方针,继续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长。
1925年,陈独秀在上海,主持召开中共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并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兼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长。
5月,参加领导了上海的五卅运动。
1926年1月,在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3月,在中山舰事件中;5月,在“整理党务案”事件中,陈独秀都采取了右倾、妥协、退让的政策。
蒋介石乘机篡夺了国民党的领导权。
7月,陈独秀又发表《论国民政府之北伐》一文,反对国民革命军举行北伐。
陈独秀陈独秀1879年10月9日(满清光绪五年)出生在安徽省安庆市城北的一间小平房里。
早年毕业于求是书院(浙江大学前身)留学日本。
1903年参加拒俄运动,曾参加反对清王朝和反对袁世凯的斗争。
1915年9月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以进化论观点和个性解放思想为主要武器,大力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举起民主与科学的旗帜。
1916年任北京大学学长(相当于系主任)。
1918年和李大钊创办《每周评论》,提倡新文化,宣传马克思主义,俗称“南陈北李”。
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1920年,在共产国际帮助下,首先在上海建立中国共产党发起组织,进行建党活动。
1921年3月24日,陈独秀受陈炯明之邀在广东建党。
7月,在上海举行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局书记。
后被选为中共第二、第三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长,第四、第五届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今年是五四运动爆发91 周年。
纪念这场伟大的爱国运动,不能不谈及陈独秀。
关于陈独秀在五四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毛泽东早在20 世纪40 年代就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明确指出陈独秀是“五四运动的总司令”和“五四运动时期的总司令”,“他创造了党,有功劳”。
但是,自1949 年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由于陈独秀被错误地扣上了“大叛徒”、“反革命”、“大特务”等政治帽子,致使他在五四运动时期的历史功绩被抹杀,那段原本清晰的历史也一度变得模糊和混乱起来。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学界的贯彻落实,“还原陈独秀”成为了党史和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中的一个热点。
经过学界有识之士的不懈努力,陈独秀在五四时期“总司令”的历史地位终于得到了还原。
总的来说他是一个伟大的人,一个具有智慧的人,陈独秀有着七大历史贡献,与五大杰出成就,在此我只简要的拣几点重要的来说一说。
一.陈独秀的历史贡献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是二十世纪中国第-次思想解放运动的倡导者。
真实的陈独秀
组长:任小松组员:邱绍福、何兵、张钞、刘礼屹、王坤、邱泽
阳才旭、胡文韬、周石刚、邓鹏
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创始人陈独秀作为中国近现代史上颇有争议的人物,其革命思想和政治主张一直是学界研究的重点,但在评价陈独秀的历史功过的问题上,一直以来都很难达成共识,因而学界对于陈独秀的研究也一直没有停止。
陈独秀于1879 年10 月9 日( 即清光绪五年)出生于安徽省安庆市城北的一间小平房里,幼年丧父,所以陈独秀幼年的启蒙知识是由祖父陈章旭老先生所教授,主要学习中国传统的旧学。
祖父十分严厉,只要陈独秀背书稍有不当便要痛打手心。
无论祖父如何痛打,陈独秀就是不吭声也不掉泪。
晚年时,陈独秀曾多次回忆起此事,对友人说: “自己当时并非不好学也并非读书不用功,只是不认同祖父的教育方式; 至于祖父痛打手心自己不掉泪,是因为只要自己认为是错误的事,我是绝对不会妥协的。
”后来的事实证明,陈独秀一生也是如此,只要是其认为错误的事,无论怎样就是不妥协。
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的发生,是由于中国外交代表在巴黎和会上的失败,中国人民“公理战胜强权”幻想的破灭而引起的。
而这种幻想的破灭,与陈独秀1918年12月22日和李大钊共同创办的专门报道评论巴黎和会与山东问题、推动政治运动的刊物——《每周评论》分不开的。
在发刊词中,陈独秀明确提出《每周评论》的主旨,
“就是‘主张公理,反对强权’八个大字”
在这个刊物上,陈独秀发表了大量很有战斗力的文章。
12月29日,陈独秀明确提出欧战后东洋民族的两大“觉悟与要求”:对外,“是人类平等主义,是要欧美人抛弃从来歧视颜色人种的偏见”;对内,“是抛弃军国主义,不许军阀把持政权”。
这实际上是竖起了后来成为五四运动纲领的两面旗帜,即反帝、反封建。
陈独秀虽然没有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但是在当时他的威望较高,在新文化运动中,创办《青年杂志》,提出民主与科学的口号,“五四”运动时期任北京大学教授,是北京“五四”运动的领导人之一,1920年夏,在上海创办了第一个共产党的早期组织。
(一)对中国革命的性质、前途作出错误的判断
陈独秀认为,中国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政治及经济状况,决定了中国革命的性质是"全民族各阶级共同起来谋政治经济之独立"的"国民革命",革命的前途"自然是资产阶级的胜利"。
这是他犯下右倾投降主义错误的思想根源和理论基础。
中国的革命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即新民主主义革命。
革命的终极前途,不是资本主义,而是社会主义。
(二)否认中国工人阶级是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
他说:"工人阶级在国民革命中固然是重要分子,然亦只是重要分子而不是独立的革命势力。
概括说起来,是因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产业还未发达,连资产阶级都很幼稚,工人阶级在客观上更是幼稚了。
“
不但在数量上是很幼稚,而且在质量上也很幼稚。
中国最大多数的工人,还没有自己阶级的政治争斗之需要与可能,而且连一般的政治争斗之需要甚至于连自己阶级的经济争斗之需要都不曾感觉的工人(如手工业工人),也并不是少数。
"
陈独秀既然在理论上如此低估和轻视中国工人阶级的力量和作用,那么,在实际工作中,自然会采取不依靠工人阶级和放弃工人阶级的革命领导权的政策。
(三)低估了农民的革命性和革命要求
他认为:"农民居住散漫势力不易集中,文化低生活欲望简单易于趋向保守,中国土地广大易于迁徙被难苟安,这三种环境是造成农民难以加入革命运动的原因。
"断言号召开展农民运动,是"决不能实现的幻想"。
他根本不了解农民问题在民主革命中的重要性,也就不懂得农民是工人阶级最广泛最可靠的同盟军,不懂得中国工人阶级及其政党,只有领导农民革命,和农民结成联盟,才能找到推翻旧社会和建立新社会的革命力量。
(四)过高地估计了资产阶级在中国革命中的作用
他说:“半殖民地的中国社会状况既然需要一个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在这革命运动中,革命党便须取得资产阶级的充分的援助;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若失了资产阶级的援助,在革命事业中便没有阶级的意义和社会的基础。
""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各社会阶级固然幼稚,然而资产阶级的力量究竟比农民集中,比工人雄厚,因此国民运动若轻
视了资产阶级,是一个很大的错误观念。
"
陈独秀曾带领中国的一批知识精英高举“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沿着马克思主义道路奋力拼搏,为伟大的革命事业而奋斗终身。
纵观其一生之经历与思想,可以说中国传统的文人思想和气质是伴其一生的,冲动、奋进、拔山盖世、摧枯拉朽是陈独秀一生独特个性的写照。
而他凭着这种执着、坦荡而又偏激、倔强的个性铸就了其前半生的辉煌,这种个性也导致了其后半生的失败,因为陈独秀身上这种独特的文人士大夫气质便决定了其在实际政治生活和阶级斗争的激流浊浪中不知韬光养晦,在具体政治事务中又缺乏一定的灵活性,而且还特别厌恶去玩弄权术。
所以他只能担当时代的先驱者,革命的鼓吹者和精神领袖,而不可能去担当中国实际的政治领袖,最终成了中国近代史和中共党史上的悲剧人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