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系镜头Pentacon和Carl Zeiss深度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403.99 KB
- 文档页数:13
东德蔡司镜头Carl Zeiss Jena德国⽼镜头可细分为西德与东德,西德可谓众星云集。
西德:Carl Zeiss Oberkochen、Schneider、Voigtlander、Steinheil、A.Schacht、Isco、Enna、Rollei等等。
东德相对贫乏许多,只有两间光学⼚。
不过其中⼀间是正统蔡司的Carl Zeiss Jena,⼀间抵10间。
东德:Carl Zeiss Jena、Meyer/Pentacon。
东德蔡司Carl Zeiss Jena基本上可以分为3个时代:⽩银时代、斑马时代,⿊铁时代。
⽩银时代的镜头通体银⽩⾊,镜⽚没有镀膜,或只有⼀层镀膜,反光为蓝⾊,俗称「蓝眼睛」。
这个时代的镜头全为⽆段光圈,以玻璃锻冶的退⽕⼯艺取胜,不过请尽量选购编号400万以内的镜头,玻璃品质更好。
⽽⼿感⽅⾯,因为年代久远,通常很多⽑病。
另外,由于配⽅的问题,镜⽚变质的情况很常见,还会有⽓泡。
⽩银时代的镜头⼤略有:35mm f2.8 Flektogon:常见⼴⾓,没⽤过。
40mm f4.5 Tessar:⾮常稀有,成像极好,能与双⾼斯拼⾼下的Tessar结构。
50mm f2.8 Tessar:很常见,成像⽐后期天塞好,不需要追求红T,那时代的T镀膜有等于⽆。
50mm f3.5 Tessar:很稀有,没见过。
50mm f2.0 Flexon:梦幻逸品,从没出现过,跟Pancolar是⼀样的Planar结构。
58mm f2.0 Biotar:双⾼斯结构,成像超优,低反差⾼层次,⾼光捕捉为东蔡最强,数量不少。
60mm f4.0 UV-Objectiv:限量⽣产的特殊镜头,似乎没⼈⽤过,功能不明。
75mm f1.5 Biotar:58mm f2.0的⼈像版本,成像更好,⼀年难得出现⼀次的天价逸品。
80mm f2.8 Tessar:另⼀颗有能⼒跟双⾼斯拼的天塞头,拍⼈的肤⾊极好,⾮常稀有。
80mm f2.8 Biometer:双⾼斯结构⼈像头,上⾯那颗的升级版,很少见。
使用德系镜头的体会与进阶(转载)小学东蔡的体系相比西德来说相对简单,但是关系也是挺复杂的。
我也无力对之进行考辨,只能简单地说明它们各自的特点。
潘太康是德头的入门首选,价廉物美啊。
一般玩数码的首先都是玩原厂镜头的,潘太康和原厂头的色彩差别很大,浓郁而偏冷,有着德头固有的油润,比较能够给手动新手入门一种成就感。
我不是一开始就玩潘太康的,也只玩过它的29 2.8宝塔版,这应该是一只很能代表潘太康的镜头了,色彩很好也油润,但是边缘分辨率不够(虽然我当时还没有全画幅机身),对于广角头,我是比较看重中央和边缘的分辨率的。
这只镜头卖给了一个玩家,后来那玩家跟我聊,因为这个镜头,把手中所有的日头都出掉了,现在专玩手动德头。
这当然有些极端了,毕竟日头也不乏佳品。
czj,则是要比潘太康明显高了一个档次,也更能体现小学生的特点。
czj我用过它著名的三剑客,35 2.4红MC、50 1.8白MC、和135 3.5红MC。
135 3.5后来还换成了白银sonnar的135 4。
三剑客明显的特点是都有很强的近摄能力,相当全能。
所以,如果你想不通出门用什么镜头拍什么题材比较合适,那就带上三剑客吧。
这就如小学生一样,未来充满着无限的发展方向。
czj三剑客的色彩很鲜明,画质锐利,整体画面十分鲜锐、色彩明快油亮,这和小孩子的天性可谓是相得益彰了。
潘太康相对来说则沉郁了一些。
东蔡的色彩基调是热情奔放的,虽然这比较容易吸引眼球,但是显得不够内敛,不耐看。
而且在阳光比较强烈的情况下,反差大的问题一下子就暴露出来了。
这也是东蔡之为小学生的原因。
人,要能够对自己多一份控制,才能成熟。
中学就镜头来说,东德的meyer正属于这样一个离经叛道的镜头门派。
上面已经说了,czj镜头大部分场合是很好用的,但是唯独光比太大太强的时候会让人无所适从。
其实这也是大部分镜头的套路,日头更是如此。
meyer系则相反,大部分场合是不好用的,唯独光比很大很强的时候却很好用,色彩在阴天下普遍比较发闷,但在大太阳下则异常明快油润。
蔡司镜头大全bullcai2006.6.2蔡司,这个创造了无数传说的光学巨人,在制作了一大批具有极高水准的高端产品的同时,对其低端产品仍然保持一丝不苟的态度。
有蔡司以后,享受超高成像质量不再是富人俱乐部的专利。
一支P50/1.7足以让你一窥摄影的精彩世界,仅仅千余元的P45/2足以和价格几倍于它的镜头抗衡!作为一个以盈利为目的生产厂商,一分钱一份货本无可厚非,但是蔡司做到了一分钱三分货。
一下是本人对蔡司的不负责任的狂想,取名蔡司主义。
喜欢的色友不妨进来多看两眼,不喜的朋友尽可以嗤之以鼻,嘟囔一句烧糊了的发烧友Y/C口单反镜头Distagon T* 25mm F2.8Distagon 取名于Distance(距离),和Gonio(角度)。
由于SLR的特有的反光镜结构,所以不得不增加法兰距离,由Erhard Glatzel博士(同时也是Hologon的设计者)设计。
在Distagon的家族里有D16,D15,D18,D21, D25, D28和D35等。
这支Distagon 25/2.8 被称为“素人好きなレンJn7;”,行家里手的最爱!那谁谁,大师寇德卡不就是就是用D25吗!D25/2.8,早在Contarex时代就存在的老设计,80度的视角,仅仅比26mm稍微大一点点。
奇了怪了,视角和D28mmF2.8相近,光圈也一般大,相比之下D28mm还要锐利一些,可偏偏就要贵出近一倍的价钱?如果评论一张作品仅仅限于锐度的话,那么就说明你还处于初级阶段:P一幅油画,凑到跟前看,仅仅是一笔一笔的油彩而已,后退几步以后它才是艺术。
D25在光圈圈开时画面中央超过220pl/m的解像度,由中心至周边解像度渐次下降。
利用这个特性可以创造出它特有的立体感,适合人文题材的拍摄。
实际上蔡司的D18,D25,D28都存在[像场面弯曲]的情况,但是在蔡司的神来之笔下,却创造出它独特的魅力,不得不佩服这位光学巨人才华!D25的光圈收到F8的时候,周边的解像度和反差大幅度改善,又是拍风景的好头。
老镜头的品位数字相机时代,很少人关注对于影像最终起决定性作用的镜头,老器材更是无人关注了。
但有些摄影摄像专业人士却很热衷于德国产的老镜头,原因是老德镜在层次、色彩、反差等方面表现出的独特个性,这是新镜头比不了的。
优秀的老德镜成像色彩凝重,画面空间感强,镜头的空间感加上立体感,会给人营造出梦幻般的效果,其作品表现力远远超出数码时代的新镜头。
这些老镜头色彩浓郁、风格老派,别有韵味,焦外成像极佳,压缩透视感很好;色彩对比强烈,整体画面相当吸引人;画面柔和凝重,由于色彩浓郁,给人一种泼墨山水画的意境。
只要对焦精确,锐度会让人大吃一惊。
这些老镜头大多在上世纪60到80年代在德国本土生产,也有的是在亚洲如日本或新加坡生产。
玩老德镜是去体会一种味道,而这种特殊味道是在现代的镜头上所找不到的,例如颜色,层次及散景及她的制造工艺等。
老德镜都可以通过特种转换环()接到佳能5D Mark II和7D 上使用。
这些老德镜接到现在的数码机身上,一般不会实现自动对焦和测光,需要靠经验去手动操作,所以不建议新手购买。
但如果是一个摄影老手,对传统的器材和技术一无所知,一定会被圈里人笑话的。
一个行家看着充满现代感的机身和古老的镜头的搭配,会体会到老镜头那十足的金属感,这弥补了数码相机带给人的浮躁。
除了老德镜外,欧洲还有一些别的国家品牌的镜头,例如Kinoptik,Angenieux(很好的电影变焦镜头品牌),Som Berthiot,Boyer,Cooke(很好的电影定焦镜头品牌),Dallmeyer,Old Delft等据老德镜粉丝说,蔡司和莱卡是绝代双骄,老蔡司(Zeiss)镜头成像色彩浓郁厚重,影像柔和中不失锐利,反差中等,层次丰富;未镀膜的老莱卡(Leica)镜头成像既润泽又锐利,色彩凝重,反差适中,亮部影像层次表现不如蔡司镜头,但暗部影像层次细节表现力比蔡司镜头好。
东西德的蔡司镜头结构相仿,主要差别在镀膜上。
西德的蔡司镜头T*镀膜以浓郁的色彩着称,而东德的蔡司镜头的MC镀膜色彩稍微清淡些,更贴近真实。
常见的德国老镜头常见的德国老镜头(转载)(2009-06-16 23:05:58)转载标签:西德品牌杂谈分类:摄影器材关于常见德国老镜头的一些介绍:1.Pentacon(潘太康),这是最物美价廉的德头,东德品牌。
2.Carl Zeiss Jena(简称“CZJ”),是现在保有量最大,但已经不再生产,将来最容易升值,且价格合理,能出一流照片的镜头,东德品牌。
3.Meyer(梅耶),是出片特别细腻,高光层次保留得最好,色彩清淡,很接近西德风格的一类镜头。
东德早期名品,后来被Pentacon收购,早已停产,现在已经在涨价。
4.Contax(康泰时,或被译作康泰克斯),被人们认为最纯正的蔡司头,其实应该说是最纯正的西蔡头。
镜头上打印着Carl Zeiss T*的标志,确实是西蔡正统,出片锐度高,色彩纯正且有着很高的饱和度,焦外过渡自然,用料足,加工精,远胜日系镜头的产品。
西德名品,日本也有制造,且量还很大。
5.Shneider(施耐德),带有传奇色彩的镜头。
常常被人们誉为“真水无香”,锐度相当高,最多的产品为M42口的,此外还加工QBM口与莱卡M口,色调偏于真实还原一路,有着不可言说的妙味,但初学未必能真切体会得出。
在做工上,只能超出康泰时而绝对不会在康泰时之下,是目前超值而日后升值可能最高的镜头。
6.Rollei(禄莱),原产德国,本来是相机品牌,但相机得有镜头,禄莱自己不生产镜头,由蔡司加工,蔡司为其设计出后来名赞天下的HFT镀膜(高保真镀膜),所以其品质更在康泰时之上,以生产双反相机为最有名,也生产单反相机。
后来在新加坡建厂,因为德国本土的真空镀膜炉发生大爆炸,所以后来的HFT镀膜镜头一般都为新加坡产。
7.Voigtlander(福伦达),产地最为复杂。
本来是西德名镜,因为市场策略失误,后来收归禄莱麾下,早期多为雷丁娜卡口,最近对焦距离变态地远,所以不太实用,但其成像品质一流,不在禄莱之下。
禄莱在新加坡建厂后,此镜头也常常见到新加坡出产的,现在日本玛米亚与确善能多有代工或仿造。
M42罗口老镜头如何改口,宾得太苦玛家族发展史X一关于接环按产地分,M42接环有宾德原厂的,日产的,俄产的和国产(包括台湾产的)的几种,价格差异较大。
宾德原厂的最好用也较贵(2-3百)按结构分,M42接环有带法兰环和不带法兰环的两种。
1。
带法兰环的无限远不能合焦,但装卸方便。
2。
不带法兰环的无限远能合焦,但装卸不方便。
俺用无限远能合焦的M42接环,一次外出要么全带PK口的头,要么全带M42口的头,这样外出前就可装好接环,装卸方不方便也就无所谓了,换头时拧上去就行了。
至于转接环,当然原厂的好(要2-3百),还有一种转接环,日本kindai带挡板的最好,比原厂的还贵,更好用。
因为有些老头没有A/M转换开关,不封顶针只能开最大光圈使用,用了这个带挡板的转接环就彻底解决这个问题。
所以价格上也比原厂的还要贵。
俄罗斯的转接环便宜,买的好的话,接的够紧。
但是太紧的话,就容易掉铁屑下来。
觉得有点恶心。
接圈的结构差不多的,但是精度可能有很大差别,总之。
能接的牢的就是好接圈。
不过接的牢的接圈,取的时候也麻烦啊。
台湾生产的接圈 65RMB。
(到底是不是台湾做的,从无晓得。
不过质量比俄罗斯的接圈好很多。
)拆、装都很方便。
黄铜材料。
别人评价说和原厂的接圈质感差不多。
原厂的没用过。
不过这个接圈很值得。
小弹片是钢做的。
取下来都不要1秒。
精度很好。
二。
机身设置除了手动头的正常设置外,机身配置中的“允许S镜头”打勾后,才有合焦提示三。
陷阱对焦问题好多M42镜头陷阱对焦法失效了,机身打在AF上,任何时候都能按下快门。
俺有一只斑马的PENCOLAR却可以用陷阱对焦法。
究其原因是在镜头PP上的触点上。
短接机身上的触点就能陷阱对焦了,方法是,找一卷铝箔胶带,粘适当的一段在镜头的屁股后面,当把镜头拧上机身的时候就可以了先拧上转接环,在拧上机身,估计到那排触点的位置,再拿下镜头,往那位置贴上铝箔就行了。
四。
一些使用体会A。
用AV档,曝光补偿得+1到+2,否则欠曝,用M档按AE-L测光很准。
关于卡尔蔡司公司和蔡司镜头(主要是东菜)的资料[转(2009-03-11 23:37:05)蔡司公司卡尔•蔡司公司股份公司(Carl Zeiss AG)是一家制造光学系统、工业测量仪器和医疗设备的德国企业。
公司的名称来源于它的创始人之一---德国光学家卡尔•蔡司(1816年-1888年)。
它由卡尔•蔡司(Carl Zeiss)、恩斯特•阿贝(Ernst Abbe)和奥托•肖特(Otto Schott)于1846年在前东德的耶那镇(Jena)建立。
蔡司的世界光学工业王者的地位一直维持到二战结束前期。
1945年2月的一天,盟军炸毁了当时的德累斯顿照相机厂并占领了耶那镇。
根据雅尔塔协定,德国被分裂为东、西德,美军撤离耶那镇时携84名原蔡司厂的重要技术人员和43名家属,带着大量的专业镜头实物和研究结果在西德的斯图加特安家,在苏联的干预下,美军才未能将一部分设备运走。
卡尔-蔡司耶那也由此被分成了两个部分:一家是位于上科亨(Oberkochen)的卡尔•蔡司股份公司(Carl Zeiss AG),它在格丁根[1]阿伦和Hallbergmoos拥有两家重要的附属工厂。
另一家是位于耶拿卡尔•蔡司有限公司(Carl Zeiss GmbH)。
与此同时苏联也在计划将一部分设备运往莫斯科郊外的Krasnogorsk重新建厂。
据可靠资料显示,由于当时情况突变(具体原因不明),被装上货物列车准备运往莫斯科郊外的设备,被重新运回了耶那,蔡司耶那的重建也随之开始。
苏联还从国内派来数百名技术人员与蔡司耶那工作人员共同生产康太时相机。
这段时间通过两国技术人员的共同努力生产了600台康太时相机,作为战争索赔的一部分被运往苏联。
其中有30台据说是为了给苏联高级官员使用,作成了象牙色,真皮部分染成了茶色。
有一台至今还保存在潘太康公司。
两国的“合作”维持了一年。
1946年的10月,生产康太时相机的设备最终还是作为战争赔偿的一部分被运到了苏联基辅,并有274名技术人员(占当时蔡司耶那13000人的20%)被带到基辅“强制劳动”五年。
我所用过的德头漫谈(给想入德头的兄弟一点参考和建议)我所用过的德头漫谈(给想入德头的兄弟一点参考和建议)呃,想了好久,还是决定以自己的见识来写一篇文章。
发现很多人被网上现存的文章骗得死去活来,被杀猪杀得好辛苦,实在是惨不忍睹。
我做为一个非专业但只经营德头的贩子,也不忍这种情况继续下去。
我并无意走上贩子的道路,只是收的头多了,自然就成了贩子。
以贩养吸么,要不然以一个学生的收入能力,我如何能烧得起德头呢?不过随着镜头越烧越多,在我手里买镜头的人越来越多,我发现很多人买镜头时都存在着某些偏好(说难听点儿是怪癖,比如很常见的“梅耶控”),而这些偏好,却是源于某几篇可能是道听途说的文章,和一些从未用过但却猛吹某些镜头的网友。
曾几何时,我初尝德头时,也是先看了网上的某文章,又看了某坛的某巨长的毒贴。
这些文章写得文采飞扬,生动有趣,旁征博引,甚至是起名冠号。
初学者不明就里,往往分不清哪些是有真实感受的人写的。
这些文章里有很多作者,根本没用过某些镜头,甚至是全都没用过,就敢胡乱下定义做结论,结果让一群初哥深受其害。
我当非职业贩子这段时间,经手过几百只德头,越来越发现原来深信不疑的神话,竟然在我自己的手中一个一个被打破。
回头再看这些文章,发现里面的很多言辞居然都是被百遍转载的小道传说,而作者自己居然根本没用过。
于是我一定要以我有限的见识写这篇文章,让各位新入道的同学,切莫轻易上当了。
这篇文章可能要用很久才能写完,因此我会不定时更新。
按传统,我把德头按品牌来写。
第一章,东德1.梅耶,潘太康(Meyer Optik / Pentacon)。
我就不考究梅耶这个品牌的创建历史来历了。
有兴趣的可以自己搜搜。
但必须要说,我之所以把梅耶和潘太康放在一起,是因为梅耶和潘太康本来就是一家。
在战前,梅耶(Meyer Optik 或是更早的 Hugo Meyer)是 Carl Zeiss Jena 的主要竞争对手。
这一时期梅耶的镜组结构和产品线,与蔡司都非常相似。
蔡司镜头经典结构大解析近日,索尼公司宣布正式发售A卡口Carl Zeiss Planar T* 50mm F1.4 ZA SSM镜头,预计2013年3月7日于日本上市,预计售价为164850日元(约合人民币11186元)。
Carl Zeiss Planar T* 50mm F1.4 ZA SSM索尼Carl Zeiss Planar T* 50mm F1.4 ZA SSM镜头最早于PHOTOKINA 2012器材展露面,而经过半年多的研发,与索尼粉丝的长期关注中,最终在今年2月正式与大家见面。
此镜头一经面世引起广大关注,Planar双高斯结构,成像质量高,T*镀膜,在抗眩光、鬼影方面表现出众。
蔡司为索尼推出的Carl Zeiss Planar T* 50mm F1.4 ZA SSM 在成像素质方面显然是毋庸置疑的。
镜头除了提供f/1.4的大光圈,提供良好虚化效果,蔡司于光学设计上也同样下了相当功夫,Planar结构中5组8片的设计中便用上2片非球面设计,因此能抵消边缘畸变,提供优良素质,并且配有SSM超声波马达技术,也让这款镜头的自动对焦能力大大提升,从而一改以往大家对于蔡司镜头只能手动对焦的印象,极大的提升了整个画面的对比及锐利度。
另外针对耐用性,镜头镜身并会用上防尘防水滴设计,以应付各种拍摄环境,且做工精良,因此这支镜头给玩家提供很不错的各方面的支持。
在蔡司家族中还有众多质量优良的镜头群组,在过去100年历史的发展中,也不乏举世闻名的镜头结构。
而对于广大摄影发烧友可能对蔡司镜头的结构不是特别的了解,不过没关系,小编现在就和大家聊聊蔡司历史上的那些经典结构。
卡尔蔡司镜头是来自德国的品牌,卡尔蔡司是德国一家以生产镜头和胶卷相机等光学制品闻名于世的国际化大企业。
卡尔蔡司在镜头制造史上的光辉历程始于1890年由这个公司的工程师所发明的消像散正光摄影镜头(Anastigmat)。
同年,普路塔(Protar)镜头问世;1896年,普兰纳(Planar)镜头发表,奠定了卡尔蔡司在色差纠正技术上的权威地位。
徕卡、蔡司头究竟何方神圣?——德国镜头工业发展简史许多初入门的鸟儿们大多知道“索尼”、“松下”、“卡西欧”等著名品牌,入门几个月后会发现相机界有自己的“名家”如熟悉的“佳能”、“美能达”还有相对陌生的“奥林巴斯Olympus”、“尼康Nikon”、“宾得Pentax”、“适马Sigma”等等。
等到中毒深点得就知道什么“徕卡”、“蔡司”了。
但这些德国货到底是何方神圣,有点说不清。
且听我细细道来。
徕卡话说徕卡这个品牌没有建立以前在1849年,23岁的德国数学家卡尔.开尔纳(Carl Kellner)在威兹拉(Wetzlar)成立“光学协会”,开始镜头与显微镜的研发,这时徕卡的前生。
在1869年 Ernst Leitz 接管了公司并成为唯一的管理者,他以自己的名字命名公司,这就是著名的Leitz(徕兹)公司。
具体说到徕卡(Leica)这个品牌的诞生,不得不先说135相机的产生。
奥斯卡.巴纳克(Oskar.Barnack),德国一位才华横溢的机械师,同时也和我们一样也是一个执着的色友。
在上世纪初,工业革命盛兴,当时的机械工程师的地位相当于现在纳斯达克崩盘前的IT工程师一样是知识分子中的骄子。
Leica(徕卡)相机的历史就是从奥斯卡.巴纳克担任徕兹公司研究主任一职才开始的。
显然,庞大的机身、沉重的三脚架使拍摄变得缓慢而累赘。
作为色友的Barnack当然知道问题所在,他创造性的使用了35mm胶片尺寸来设计相机,拍摄幅面为24*35mm,于是著名的135格式标准的相机诞生了。
当然Barnack最初的想法只不过是想研究如何制造一部方便的工具使他能够很方便地得到拍摄时,有个曝光的参考。
(呵呵,有点像我现在使用DC的原因哟)但这部使用42mm 的镜头、1/40秒的快门速度的“原型徕卡”(Ur-Leica)被改良后在世界上迅速流行起来。
徕卡(Leica)是由徕兹(Leitz)与相机(Camera)二组英文名字组合而成,最初拼音组成“LECA”(勒卡),但因为与法国克徕乌斯公司在1924年所推出的使用35mm有齿孔软片的“EKA”(爱卡)相近,为防混淆,就改名Leica(徕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