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动物的学习行为

动物的学习行为

动物的学习行为
动物的学习行为

动物的学习行为

院系:人文科学与管理系

选课代号:709A0002

班级:行政管理 102班

姓名: 张青

学号:2010047746

浅论动物的学习行为

前言:

动物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在环境因素作用下,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获得的行为,称为学习行为。动物和人的生活都离不开学习。学习是动物和人与环境保持平衡、维持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条件,也是适应环境的手段。动物要在后天环境中求得生存,除了要依靠先天遗传的种群本能行为外,还必须通过学习获得个体经验,后天学习行为可适应相对迅速的变化,与先天本能相比,其意义要重要得多。另外,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学习行为所占的比例越大,适应环境的能力越强。动物具有“学习能力”,这有利于适应复杂的生活环境。

关键词:学习行为学习能力环境

正文:

一、学习行为的分类:

1:习惯化学习

雏鸡、幼鸭初次看到头上有物体移动时,不管这个物体对自己有无害处,比如说掉下一片树叶,它们都会表现出惊恐反应,做出蹲伏或其他惊恐的举动。可是当它们经历过几次像掉落树叶的情况后,它们的蹲伏反应便会渐渐减弱,对日常飞掠过的飞鸟或别的物体的恐惧也日趋损失,这是习惯化学习的作用。人类社会中也有

这样的现象存在,人们常会对司空见惯的事情见怪不怪,如果每天都在嘈杂的环境中工作,时间长了就会感觉不到噪音了。中国有句古话“久居鲍鱼之肆而不知其臭,久人兰花之室而不知其香”,这也是习惯化学习起的作用。

2:模仿学习

动物在幼年时会模仿抚育者或其他成年动物的行为,来学习一些基本的技能。幼小的黑猩猩会学习年长者如何取食白蚁,一些鸣禽的学唱,都是模仿学习。如果一只普通的灰雀在

金丝雀的环境中长大,那么它也能发出像金丝雀一样美妙的歌声。模仿行为在动物适应环境上有着重要意义,因为它使得动物能从同种其他个体的经验中学习知识,还可以绕过完全依赖遗传机制的途径直接继承,这对社群传统的形成大有好处。

3:印痕学习

奥地利动物行为学家康纳德洛伦兹曾做过这样的实验:他把灰鹅的蛋分为两组孵化,一组由母鹅孵化,一组由孵化箱孵化。结果由孵化箱孵化出来的小鹅把洛伦兹当成了妈妈,洛伦兹走到哪儿,小鹅也跟到哪儿。如果把两组小鹅扣在一只箱子下面,当提起箱子时,小鹅会有两个去向,一组向母鹅跑去,一组则跑向洛伦兹。这种学习后果是由直接印象造成的,所以称为“印痕”学习。印痕是新生动物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它可以使那些没有自卫能力的小动物紧紧依附在它们的父母身边,从而使食物供应和庇护更有保障。

4:联想学习

联想学习就是一种称为条件反射的学习方式。条件反射又分为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条件反射。经典条件反射完全是人为控制的,在自然界没有什么适应意义,而操作条件反射确实是更接近自然界的一类学习,大多数动物的觅食及躲避行为都是一种操作性的条件反射。

5:推理学习

推理学习是动物学习的最高级形式,又称悟性学习,即动物凭直觉对新生事物因果关系做出判断的过程。较高等的动物有一些推理行为,如绕道取食。把食物放在玻璃板后面,动物要拿到食物必须先绕过玻璃板,解决绕道问题是动物的顿悟,即一下子明白了阻隔的存在和解决的办法。较低等的动物对此只会兴奋地乱爬或是乱扑乱撞玻璃板。

二、人类的学习行为与动物的学习行为的区别和作用:

从生物学意义上讲,学习是个体适应环境、与环境保持动态平衡的重要手段。但由于物种进化水平不同,学习在其中的作用也不同。物种的生命形式越低级,生活方式越简单,其行为的先天成分就越多,自然成熟在发展中的作用越重要,而学习的作用相对越小。相反,物种的生命形式越高级,生活方式越复杂,其行为的后天成分就越多,自然成熟在发展中的作用就越小,而学习的作用就相对越大。人是最高等的动物,生活方式极为复杂,固定不变的本能行为最少。人类行为的绝大部分是后天习得的,学习的能力以及学习在人类个体生活中的作用也就必然是最大的。人类婴儿与初生的动物相比,相对来说,独立能力低,天生的适应能力也低。可以说,离开父母的养育,婴儿是无法生存下去的。但是人类却有动物不可比拟的学习能力,可以迅速而广泛地通过学习适应环境。如,种植谷物,获取粮食,靠的是学习;战胜毒蛇猛兽等天敌,对付可怕的瘟疫,以免于被消灭,

靠的也是学习。总起来看,人和自然界的其它动物如狮子、老虎甚至麻雀相比,很多方面都处于劣势,人能够成为万物之灵,靠的是学习。

学习在低等动物身上的作用是很微弱的。以原生动物为例,它们一出生就是一个成熟机体,一生中所必需的大部分动作已经出现了,但它们的学习能力是很低的,经验保持的时间也很短。学习的结果在它们生活中的作用是微不足道的。研究发现,草履虫经过练习,能够减少在毛细管中旋转所需的时间,这似乎表明草履虫

具有学习的能力。但是,对草履虫趋光性条件反射的研究发现,在这些动物身上很难形成暂时神经联系(即学习的能力)。这主

要是因为它们的学习效果非常短暂,难以确定其是否具有学习能力。

随着物种进化水平的提高,学习能力及学习在生活中的作用都不断提高,本能行为的作用相对减弱。人类处于物种进化的较高水平,人类的学习能力及学习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是其他动物所不能比拟的。学习一方面可以促进个体生理结构的生长、成熟,另一方面可以促进个体的心理发展,使人类个体从一个生物实体发展成为一个能适应社会生活的社会成员。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学习在其中的作用更为突出,学习的社会意义更为显著。总结:

学习行为是人类和动物适应环境和求得生存的重要途径,当今社会日新月异,环境的变化每日一个面孔,人类和动物必须依靠学习,才能获得更好的生存条件。人类和动物的学习能力有高低之分,但人类和动物都有各种的学习方式,它们的作用都是为了更好的生存发展和种族的延传。

参考文献:

1:教育心理学(第二版);

2.《生活潮》2010.4(12)版,动物的行为学趣论。

动物行为学习题

动物行为学习题 选择题 1、下列属于后天获得的行为是: A.候鸟迁徙B.鸟类筑巢C蜘蛛结网D.复杂的“鸟语” 2、生活在离海边50公里的某种小鸟,每天飞到海边取食时间都比前一天迟到50分钟。这种现象叫: A.日节律B.潮汐节律C。月节律D。无规律 3、在自然选择过程中,最终对动物行为起支配作用的遗传物质是: A.染色体B.DNA C.基因D.RNA 4、蜜蜂是一种典型的社会性昆虫,它们的社会生活高度发展主要表现在个体形态和职能分工上的高度专门化,在蜜蜂群体中表现出明显的利他行为。 A.蜂王B.蜂后C。工蜂D。雄峰 5、城市中喜鹊的巢与巢间距很近,远小于市郊野外种群的巢间距离,其原因是(多选): A.合适的巢址分布密集B.食物充足C。利于繁殖D。喜鹊喜欢群居 6、下列行为中哪种行为属于后天学习来的行为?(多选) A.小鸭子出生后跟随首先看到的移动物体 B.小狗看到装食物的空盘子时也会分泌唾液 C.幼猴将马铃薯放在水中后洗净后再吃 D.山雀喜好取食个体较大的毛虫 7、无毒的拟斑蝶外观酷似色彩鲜艳、身体有毒的王斑蝶,这—现象属:(多选) 拟态中贝茨拟态是指可食性物种模拟有毒、有刺或味道不佳的不可食物种的拟态现象;缪勒拟态是指一种生物模仿其他生物以便于接近进攻对象的拟态如蚁蛛。 A.贝茨拟态B.缪勒拟态C.警戒色D.保护色 8、根据动物行为的定义,你认为下列哪项不是动物行为: A.黑猩猩为另一只黑猩猩梳理毛发B.雄螽斯在交配时,给雌螽斯提供食物C.地松鼠在洞穴附近直立,观察周围环境D.郊狼盘算如何阻止同伴来争夺猎物 9、动物的警戒色是用来: A.吸引配偶B.提醒捕食者自己是不可食的 C.保证动物体色与周围环境颜色一致D.吸引传粉昆虫 10、Lehrman设计了一个关于斑鸠的实验,实验分三个组:(1)全为雌鸟,单独饲养;(2)雌鸟与雄鸟配对饲养,不提供筑窝材料;(3)雌鸟与雄鸟配对饲养,提供筑窝材料。然后给各实验组每只雌斑鸠一窝卵,检查它们的孵窝情况。结果发现:第(1)组的雌斑鸠没有一只孵卵;第(2)组的雌斑鸠,从第6,7和8天,孵卵的雌性斑鸠比例越来越高,但不是所有的雌斑鸠都孵卵;第(3)组中,第8天,所有的雌斑鸠都开始孵卵。基于这个实验我们可以认为: A.雄性配偶能够引起雌鸟的全部孵卵行为 B.筑窝材料能引起雌鸟的全部孵卵行为 C.雄性配偶和筑窝材料是雌斑鸠孵卵的前提条件 D.实验设计不合理,不能得出任何结论 11、在繁殖季节,个体小的雄鸟对同类的鸣唱反应强烈,它们会靠近播放类似鸣唱录音的设备,并将回应播放的录音而发出鸣叫。通过这一技术可以确定该物种的种群密度。这项技术的理论依据是: A.个体小的鸟傻,它们会接近任何陌生的声音 B.个体小的鸟聪明,它们会接近任何陌生的声音

最新11级《动物行为学》复习题学生使用

10 级《动物行为学》 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行为 (动物行为学中所说的 ): 利他行为: 生物节律: 潜在学习: 固定行为型: 敏感期: 交叉养育:感觉: 子代印记: 防御行为:核域: 拟态: 行为发育的内稳定性:领域:动 物的文化行为: 潮汐节律: 亲代投资: 性二型现象: 信号: 性逆转:玩耍学习:习惯 化:迁移: 二、单 选和多选题 单选 1.对于攻击行为,下列选项错误的是 ( ) A 同种个体之间所发生的攻击和战斗 B 攻击有肉体和非肉体方式 C 攻击中双方都受到伤害 D 攻击中双方都不受到伤害 2.老鼠的出现,猫发现老鼠,并做好捕鼠的准备,这与( )相关 A 外界刺激和动物感官的功能状况 B 外界刺激与动物的生理特性 C 外界和内部刺激 D 动物的机体结构() 3.繁殖行为的程序正确的是( ) A 性别决定T 性选择T 抚幼 B 性识别T 交配T 抚幼 C 求偶T 交配T 抚幼 D 性选择T 交配T 抚幼 4.下列实例中不是模仿学习的是( ) A 英国的“山雀偷奶” B 幼小猩猩能从石缝中吸水 C 小儿随妈妈学跳舞 D 一雄鸡啼明,百鸡齐鸣 多选题 1 影响社群大小的主要生态因素有( A B ) A 食物 B 捕食者 C 温度 D 光 2 动物领域的作用是( ABCD ): A 保证资源;减少干扰 B 调节密度;促进扩散 C 防止疾病传播;D 心理支持。 3 灵长类社群类型包括( ABCD )。 A 独居种 B 双亲家庭群 C 单雄群 D 多雄群 A 视觉标记 B 声音标记 C 气味标记 D 电标记 5 动物属于使用工具行为的是( CD )。 A 鸟把坚硬的食物从空中扔向坚硬的岩石 B 鸟把贝类从高空扔下来摔破它的贝壳 C 秃鹫用 喙衔石块咂鸟蛋 D 啄木地雀用喙咬住一根仙人掌刺探取小树洞中的昆虫。 6 动物的文化行为是( AC )。 A 不可遗传的 B 可遗传的 C 与进化过程不同 D 与进化过程相同 7 亲代抚育由雌性个体提供的几个假说( ABC )。 5.下列实例中.属于防御行为的是( A 竹节虫的体色和乌鸦的聚众鸣叫 B C 竹节虫的体色和雄性马鹿相互之间呼号 ) 竹节虫的体色和鸟类的鸣叫 D 竹节虫的体色和小猴总是避开猴王 4 动物领域的标记类型有( ABCD )。

动物行为学 自作答案

《动物行为学》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动物行为和动物行为学?动物行为学研究目的和意义是什么? 为了满足个体生存和种群繁衍的要求,适应体内外环境的变化,动物的个体和 群体所做出的有规律、成系统的适应性活动就是动物行为。 动物行为学是研究动物对环境和其他生物的互动等动物行为问题的学科,研究的对象包括动物的沟通行为、情绪表达、社交行为、学习行为、繁殖行为等。 人类与其他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人类不断探索我们所处的世界,这不仅仅是出于好奇心,也是为了人类自身生存的需要。作为一种社会动物,人类也希望通过了解动物的行为来理解自己的行为。 更好地了解动物行为将有助于人类更好地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人类保护濒危稀有动物物种。濒危动物迁地保护时,需要研究、掌握动物的行为;研究动物行为有利于澄清关于动物疼痛和动物福利等方面的问题。 2.简述动物行为学的研究历史和现状。 亚里士多德《动物记》----行为的基本观察、记录。 法布尔《昆虫记》----昆虫行为的系统观察和记录。 达尔文《物种起源》和《人类及动物的表情》等----行为的进化。 1947. 行为学期刊《Behaviour》(行为) 1953. 《Animal Behaviour》(动物行为) 1954. 《Insect Society》(昆虫社会) 1956. 《Behavioural Science》(行为科学) 1963. 《Experimental Journal of Animal Behaviour》(动物行为实验杂志) 1964.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Journal of Animal Behaviour》(行为实验分析) 1966. 《Physiology and Behaviour》(生理学和行为) 1970. 《Brain, Behaviour and Evolution》(脑,行为与进化) 1971. 《Behaviour Genetics》(行为遗传) 1978. 英国出版第一本行为生态学论文集《Behavioural Ecology—an Evolutionary Approach》1982. 第一本行为生态学理论专著《An Introduction to Behavior Ecology》 1983. 在Mainz召开了第一次国际性动物行为学讨论会 1999. 《An Introduction to Behaviour Ecology》第四版(Krebs & Davies) 1973. 《Learning and Behaviour of Animal》(动物的学习与行为) 1975. 《Applied Ethology》(应用行为学) 1975. 《Animal Behavioural Process》(动物行为进程) 1977. 《Bird Behaviour》(鸟类行为) 1977. 《Behaviour, Ecology and Sociobiology》(行为、生态和社会生物学) 1978. 《Behaviour and Brain Science》(行为和脑科学) 1980. 《Ethology and Sociobiology》(行为学与社会生物学) 1998. 《行为生态学》尚玉昌,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动物行为原理与物种保护方法》蒋志刚,科学出版社 在过去的二十多年中,对动物的行为已经出现了一个新的研究方法,即行为生态学和社会生物学研究法。行为生态学和社会生物学在很多方面都是相似的,它们都进行大量的野外工作,以野外工作为主,但也在实验室进行试验。它们都十分注意推理过程,包括所研究动物生态学方面和自然选择对动物行为作用方式方面。

生态学与动物行为学答案

生态学与动物行为学 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 1. 当代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使生态学研究的主体发展为 A.自然环境B.人工干扰环境C.人类D.植物 2. 现代生态学研究的主流是 A.个体生态学B.种群生态学C.群落生态学D.生态系统生态学 3. 全球生态学研究的对象是 A.全球陆地B.全球海洋C.整个生物圈D.整个宇宙 4. 导致臭氧层破坏的主要元素是 A.碳B.硫C.氯D.氟 5. 确定生态系统内消费者营养级的依据是 A.个体大小B.食性C.食量大小D.主要食性 6. 在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容易成为初级生产限制因子的是 A.二氧化碳B.温度C.水D.营养物质 7. 下列哪一种元素没有任何气体形式或蒸汽形式的化合物,属于典型的沉积型循环物质。 A.硫B.磷C.碳D.氮 8. 待分解资源的质量对分解过程具有重要的影响,下列哪一种物质分解的速度最快。 A.动物遗体B.死亡的微生物C.枯枝D.落叶 9. 对植物枯枝分解起作用的生物主要是 A.细菌B.真菌C.放线菌D.土壤动物 10. 测定水体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的黑白瓶法主要是根据哪一种物质含量的变化而设计。 A.二氧化碳B.氧气C.氮气D.二氧化硫 11. 在理想条件下,净初级生产量的最大估计值是总入射太阳光能的 A.6.8% B.5.2% C.3.6% D.2.4% 12. 组织生长效率是指生产量与同化量之比值,下列哪种动物的组织生长效率最低? A.鼠B.蝗虫C.蚯蚓D.鱼 13. 同化效率是指同化量与摄食量之比值,下列哪种动物的同化效率最低? A.鱼B.蝗虫C.蚯蚓D.鼠 14. 下列哪一类动物不属于消费者 A.啮齿动物B.鱼类C.蝗虫D.蚯蚓 15. 下列元素中,既属于沉积型循环,又属于气体型循环的是哪一种?

动物行为学

昼夜节律(circadian rhythm) 生命活动以24小时左右为周期的变动。又称近日节律。发光菌的发光,植物的光合作用,动物的摄食,躯体活动,睡眠和觉醒等行为显示昼夜节律。人体生理功能,学习与记忆能力、情绪、工作效率等也有明显的昼夜节律波动。昼夜节律与人类的活动关系密切。生理节律遭扰乱,会导致食欲下降、工作效率降低、事故增多;施用药物时间不同,疗效也不相同;毒物作用时间不同,其毒性表现也不一样;肿瘤细胞对X射线的敏感性也有昼夜差别。一般来说,人类的生命力以午夜最低。 异相睡眠 人们通常是白天工作、学习,晚上睡眠。睡眠可分为:慢波睡眠和异相睡眠。人们入睡后初期70-120分钟内,属于慢波睡眠。异相睡眠在睡眠过程中,周期性出现的一种激动状态并常常伴随有眼球运动、四肢和脸部肌肉抽动等表现。异相睡眠持续约5-15分钟,然后又转入慢波睡眠,如此反复转换下去。 在整个睡眠过程中,这种反复转换4-6次。就整个睡眠时间来说,慢波睡眠占四分之三左右,而异相睡眠占四分之一左右。人做梦总是在异相睡眠阶段发生的,所以在一夜的睡眠当中,大概要做3-5次梦。而且回忆梦里内容的,往往是最后一次异相睡眠中做的梦。 亲代抚育(parental care) 双亲对后代的保护和喂养。在很多动物中,后代发育成长的先决条件是靠双亲创造和提供的。亲代抚育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直接抚育表现为保卫、喂食、护卵和照看后代,此时亲代和子代是互相接触的。间接抚育则表现为筑巢、造茧、贮存食物、把卵产在安全和食物丰富的场所等,但亲代和子代不发生接触。亲代抚育的生物学意义是增加后代的成活机会,保证亲代最大限度地把基因传递给后代。 记忆 记忆就是人脑对经验的反映。包括识记、保持和再现三个环节。记忆从人反复感知一定的客观事物,借以形成较巩固联系的识记过程开始,经过保持过程进一步巩固已形成的联系。识记和保持的内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恢复,这就是再认或回忆。有人把记忆分为三个阶段(或称三种记忆系统):①瞬时记忆阶段②短时记忆阶段,为时不超过1分钟③长时记忆阶段 亲缘选择:指对有亲缘关系的一个家族或家庭中的成员所起的自然

生态学和动物行为学试题

生态学和动物行为学 1.温度对卵的孵化影响很大,请问在下面哪种情况下卵的孵化期最短?()A.在适温范围的下限温度B.在适温范围的上限温度 C.一直保持在最适温度D.在适温范围内温度有些波动 2.有一种植物,其松弛期(或喜暗期)是喜光的,如果这一时期将植物处于无光的环境,则抑制了它的发育,这种植物对光而言是() A.长日照植物B.短日照植物C.广光性植物D.狭光性植物 3.在某一地方,陆生蜗牛在夏季常常钻入枯叶层内、石块下或土壤内,并呈麻痹状态,造成蜗牛这一现象最可能的因素是() A.日照强度B.水分C.日照长度D.气候 4.一种生物对环境因子都有一定的忍受范围,一种生物在整个个体发育过程中,对一种环境因子的忍受范围是() A.完全相同B.完全不一样C.不一样D.具可塑性 5.下列符合耐受性定律的是(多项)() A.青蛙成体生活于水边或潮湿地区B.植物种子萌发对温度要求严格 C.氧气是幼鸟出壳的必要条件D.南极企鹅只生活于南极 6.下列植物中属于阴生植物的是(多项)() A.蒲公英、大蓟、槐B.连钱草、红豆杉、铁杉 C.人参、三七、半夏D.柏、松、栎 7.云杉不能在华北平原上生长的原因是() A.降水量太大B.温度过高 C.土壤中缺乏云杉生长所需要的元素D.温度过低 8.下列动物所表现的行为与光周期相关的是(多项)() A.家燕的迁飞B.麻雀食性的季节变化 C.雪兔在冬季换上白毛D.玉米螟老熟幼虫的滞育 9.下列动物之间食物竞争最激烈的是() A.噬菌体和细菌B.蛙和鱼C.大象和鹿D.马和羊 10.在一个多变的生态系统中,生存机会最多的种群是()A.个体最大的种群B.个体最小的种群 C.个体差异最少的种群D.个体差异最大的种群 11.性成熟较早的动物,其后代出生率() A.较低B.较高C.动态平衡D.变化较大 12.种群的指数增长是有条件的,条件之一是() A.在该环境中只有一个种群B.该种群对环境的适应比其它种群优越的多C.环境资源是无限的D.环境资源是有限的 13.下图表示存活曲线。这些曲线表 示3个不同物种在任一特定时刻的残存的(幸存的)个体百分数。研究这些存活曲线,下列哪一个组合是对的?() A.1⑵、2⑶B.1⑴、2⑶C.2⑶、3⑴D.1⑴、2⑵E.2⑵、3⑶ 1 2 3 年龄(相对时间单位) 种 群 的 生 存 % 100% 10% 1% 0.1% ⑴大象⑵青蛙⑶兔

动物行为学实验室建设要点

动物行为学实验室建立要点 动物行为学实验室建立要点:动物行为学分析系统,是指通过对动物行为的视频、光电和生物电等信号的采集,并结合计算机图像处理、提取动物行为的轨迹并计算实验动物对象的各种行为学参考指标,用来进行评价药物效果和影响的软件及硬件系统。 一、动物行为学实验室建设原则 实验室建设原则参考普通环境标准,该环境设施符合动物居住的基本要求,不能完全控制传染因子,适用于饲养教学等用途的普通实验动物。 1.给水排水系统:上水水压0.3-0.5MPa,冷热水分别独立提供;实验室下水口距地面高度低于10cm。 2. 实验室内光照度:室内光照度恒定,阻断室外光线(隔光窗帘或无窗户),室内光源由室内灯提供,分为实验光源和工作光源,实验光源根据不同实验设备专门布置射灯位置及角度,实验时保持实验光源提供的光照度恒定不变(可以用光照计测量);工作光源漫反

射光源,照度为150-300LX. 3.动物房光线:动物房内要有较亮的工作光线和较暗的生活光线调节;要装有昼夜明暗交替照明系统,每12h轮转照明,工作照度150-300LX,动物照度15-20LX,调节实验动物节律跟人类一致。 4.通风:实验动物一般对气味非常敏感,所以实验室、动物房要有独立的通风系统,换气次数8-10次/h,气流速度0.1-0.2m/s(最好是从笼子里出来直接排到室外,而不是排到室内)。 5.隔音:实验室建设初期可在四周墙壁中加装隔音层或者后期加装波峰海绵,室内噪音低于60dB(也可购置专门的隔音箱)。 6.温度:室内温度恒定19~26℃为宜(日温差小于4℃),推荐20~25℃(日温差小于3℃),冷热双制空调系统是必需的。 7.相对湿度控制在40%~70%较好。 8.动物房距离实验室的距离因在同一隔离区域内,实验动物繁育、生产、实验设施应与生活区保持大于50m的距离,尽量避免实验动物的搬运过程接触外界。 9.实验过程中禁止实验人员或其他人员在实验室内或实验室门外频繁进出,避免在同一间实验室内同时进行两项或两项以上的实验,去除实验人员对实验动物的影响。 10.动物行为学实验设备一般体积较大、数量较多,实验室空间根据实验设备的要求定制和设计实验场地。 11.实验室的电脑操作室要求独立一个房间,避免影响实验。 12.每套电脑因单独控制一套设备为宜。 13.实验室最好配置恒定白噪音发生器(避免外界和动物间的声音干扰) 14. 实验室的电气指标要求三厢,可拼配接20A电流。实验室因配置UPS设备,保证实验室供电稳定性保证实验正常进行 15. 走廊宽度不应少于1.5m,门宽度不少于1.0m,房高不能低于2.8m。

动物行为学word版

动物行为学 ---------动物的求偶行为 摘要:动物行为学是研究动物对环境和其他生物的互动等问题的学科,研究的对象包括动物的沟通行为、情绪表达、社交行为、学习行为、繁殖行为等。由于动物行为学对于动物学习和认知等方面的研究,以及与神经科学的相关性,它对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产生一定的影响。 动物在生殖季节(如发情期)吸引及追求异性的行为。求偶之前往往还有一些准备活动,包括占据领域。领域不仅仅是栖身和取食的场所,也是为了吸引异性、与之交配及繁育子代而选择的地方。昆虫(蜻蜓)、两栖类(蛙)、爬行类(蜥蜴)、鸟类、哺乳类均有占域行为。占领婚配领域以吸引异性的多为雄体。往往占据较好(食物丰富、有荫蔽可防敌害)领域的雄体才能吸引雌体与之交配。低等动物雌雄双方往往同时处于准备生殖的状态。但在较高等的动物,则往往是雄体更具交配的欲望。为使双方在性状态上的一致,提高雌体的性兴奋水平,降低其逃遁、进攻等反应,使雌体克服对身体接触的反感(尤其在陆生动物),从而得以交配成功,雄体便需要进行求偶表演。 求偶表演最早见于海生多毛纲环形动物,沙蚕于生殖期身体后半部与前半部脱离,并成为有性个体,有的种的雌体分泌化学物质以吸引雄性,有的种的雌、雄个体发出不同的光。头足纲、节肢动物和脊椎动物的求偶表演更为丰富多彩。一般说,配对关系持续时间较长的动物,求偶表演的时间也较长,形式也较复杂。求偶表演通过不同的感觉器官起作用: 求偶表演最早见于海生多毛纲环形动物,沙蚕于生殖期身体后半部与前半部脱离,并成为有性个体,有的种的雌体分泌化学物质以吸引雄性,有的种的雌、雄个体发出不同的光。头足纲、节肢动物和脊椎动物的求偶表演更为丰富多彩。一般说,配对关系持续时间较长的动物,求偶表演的时间也较长,形式也较复杂。求偶表演通过不同的感觉器官起作用: ①视觉。通过视觉吸引异性的不但有形象还有行动。多于日间起作用,但发光动物例外。雄体体形魁伟,色彩鲜艳,这便是求偶手段之一。许多动物在生殖期改变外形,如鱼类。许多雄鸟还要换上婚羽。发情期的雌猴臂部变成红色。蟹和头足类在求偶时也改变体色。萤能发光,不同种发出的光和在空中的行动轨迹各异。昆虫能感受紫外线,在可见光下外形相同的蝶翅在紫外线下色彩不同。除炫耀光、色外,许多动物还表演许多动作以吸引异性。雄乌贼求偶时除体上带有条纹外还以抽动式的动作接近雌体。蜘蛛有最早的仪式性求偶动作,如摇晃附肢、牵动蛛网,有的雄蛛用丝将雌性缠在地上。猛蛛雄体会将被蛛丝缠裹的猎物送给雌体。三棘刺鱼的雄体于生殖季节前腹部从灰绿色变为红色,此时有占域行为,并富有进攻性。它在领域内用粘性液体将海藻粘结成巢,随后开始对雌鱼作求偶表演(舞蹈),又用其棘触雌鱼的腹部,将雌鱼引入巢内产卵,自己则入巢排精。一周多后幼鱼孵出,雄鱼又恢复为灰绿色,并负保护幼鱼之责。鸟类的求偶表演最为五彩缤纷,千姿百态,但多是雌雄共同参加的有一定规律的动作(故称仪式化行动),如鞠躬、摇头、舞蹈、倒立飞翔等。哺乳动物(如鹿、羚羊)也有可观的仪式化的求偶表演,但一般说,哺乳动物的求偶表演不及鸟类复杂。许多昆虫,鸟类(如黑颈鸥、流苏鹬、园丁鸟、侏儒鸟)和少数哺乳动物(如非洲水羚)往往聚集在一个公共的场所进行求偶表演,这个场所称为竞偶场。 ②听觉。声音可以越过一定的屏障,传到相当的距离,在黑暗中也能起作用,因此在求偶行为中被各种动物采用。通过声音可以获得发音者的种类、性别、婚配情况,乃至邻近存在的雄体个体数(如蛙鸣)等信息。鸣禽也用鸣声驱走接近其领域的其他雄体。在日间求偶的动物,声音信号常与视觉信号合并使用(如哺乳类及鸟类)。发声的器官或为声带(如鸟类、哺乳类)或为身体其他部分(如昆虫)。采取声响求偶的动物包括昆虫(蚊、蟋蟀)、两栖类(蛙)、爬行类 1 / 1

动物行为生态学

动物行为生态学(Animal behavioral ecology):结合环境压力等因素,用动物的行为所提供的信息去了解动物。 动物行为学(Ethology):研究动物的行为,尤其是自然环境下的行为。 行为生态学(Behavioral ecology):从进化的角度研究生态压力下的动物行为。 动物运动的生物学基础:动物运动的生物力学、生物化学、动物行为的神经,内分泌,基因调控 动物运动个体行为:觅食行为、趋向行为(飞蛾)、防御行为、学习行为、繁殖行为 动物种群行为:争斗性行为(筑巢、领地)、通讯行为、社群行为、迁徙行为 动物群落行为:种间关系中的动物行为(动物行为的生态位分离) 动物行为的生态系统视角:动物行为中的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动物行为对生态系统变化的响应、动物行为对自然灾害的预测潜力 动物行为生态学的研究方法:野外调查自然状态下的行为、实验设计、模型构建与计算 动物行为生态学的意义:能够加大对机制、发展、适应、进化等自然科学问题的解答。 动物行为生态学的应用:农业(设立休渔期科学捕鱼)、工业(仿生飞机)、其他产业(人工电路控制甲虫飞行) 生物力学(biomechanics):用力学的方法研究生物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雷诺数(Reynolds number):流体都具有粘性(viscosity),可认为是内部摩擦力,会阻碍物体在水中运动。一般会用雷诺数来说明是否有必要考虑粘性对物体在流体中运动时的影响。 Re为雷诺数;ρ为流体密度(kg/m3);U为生物在流体中的运动速度(m/s);L为生物与运动速度垂直的横截面宽度(m);μ为粘度(kg/(m·s));v=μ/ρ不同温度下同种流体的粘性不同。不同雷诺数下流体的流动特性有差异。动物在水中运动时若雷诺数大于1000时,忽略粘性的影响。 作业1:一条小鱼在20℃的水中游泳,游泳时速度为0.18km/h,鱼苗身体横截面最长0.005m,问在计算小鱼运动速度影响因素时是否可忽略水的粘性?(20℃粘度为1.002*10-3) 动物在水环境的运动力学:把流体分为晶格块,拍摄分析每块晶格的三维运动方向与速度,从而分析生物体运动动力、速度等。 对飞机升力的解释:经典表述,伯努利原理(机翼上下面路程不同、速度差,压力差)、驳斥,牛顿第一、二、三定律(向下抛出空气) 细胞运动的引发:发动机蛋白质(如肌球蛋白)与运动轨道蛋白质(如微管与微丝)相对滑动引起的细胞运动。 自主肌肉可以产生不同大小的力的两种途径:多肌纤维合力、频率合力。 作业2:比较骨胳肌、变形虫伪足、鞭毛、纤毛运动的分子机制。 骨骼肌:动作电位传到T管,激活终末池钙释放通道,钙流入肌浆,与肌钙蛋白的C结合,肌钙蛋白带动原肌球蛋白变构,肌动蛋白与肌球蛋白结合,骨骼肌收缩。若钙泵出,骨骼肌舒张。 变形虫伪足:受内外刺激,钙向原生质内部与边缘发生钙离子泵运动,促使微管、微丝的装卸,使原生质向外流形成无定形突起——伪足,使整个细胞向伪足形成的方向运动。 鞭毛与纤毛运动:受内外刺激,使得由轴丝动力蛋白所介导的相邻二联体微管之间的相互滑动,进而使鞭毛基部转动运动,而纤毛形变摆动运动。需要ATP支持。 动物液压运动系统:蜘蛛用体液压力伸腿、肌肉收腿,液压伸张与肌肉收缩配合做跳跃。

动物行为学的研究方法

动物行为学的研究方法 第一节概述 行为是基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基因的变化(如转基因,基因敲除或下调等)最终表现为与基因相关的行为变化;环境的变化(如声、光、电的刺激和药物的处理)不仅其本身可直接影响动物的行为,而且可通过对相关基因的影响而改变动物的行为。学习和记忆更是这种相关基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行为表现的一种形式。学习是一个获得外界环境信息(对动物而言)或有关世界知识(对人类而言)的过程;记忆则是对这种信息或知识进行加工(encoding)、储存(storage)和再现(retrieval)的过程。人类的记忆复杂,包括对事件与物体的明晰记忆(explicit memory)或描述性记忆(declarative memory)和与学习无关(如适应性和敏感性)或有关(如操作技术和习惯养成)的模糊记忆(implicit memory)或非描述性记忆(nondeclarative memory)。而动物记忆相对较为简单,包括短期记忆(shortterm memory)和长期记忆(long-term memory);前者一般持续几分钟到几小时,后者则持续24小时到数天.数周甚至更长时间。与此相对应得是工作记忆(working memory)和参考记忆(reference memory)。工作记忆是将获得的信息进行加工并储存较短的时间,因而代表短期记忆;参考记忆是指对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测试的任何一天)均有用的信息进行加工储存的过程,因而代表长期记忆。 记忆的脑机制非常复杂,迄今仍不清楚。早在20世纪40年代末,著名神经外科医生Wilder Penfield 第一个获得证据表明,记忆的加工可能是在人脑的某些特殊部位进行。他从上千例的病人观察到,电刺激病人的脑颞叶皮层(temporal lobes)会产生一连串对早期经验的回忆,病人称之为“经验反应”(experiential response)。几年后一次偶然的机会,为了给一个患癫痫长达10年的病人施行脑手术治疗,Penfield将病人双侧的海马·杏仁核和部分颞叶皮层切除。术后发现,病人的癫痫症状大为改善。但出乎意料的是,病人的记忆同时受到破坏性的损害。虽然病人保留了几秒到几分钟的短期记忆,且对手术前的事件有非常好的“长期记忆”,但是,他却不能将短期记忆转化为长期记忆。对人·地点或物体等信息的保持不超过一分钟。而且,他的空间定位能力也大大受到削弱,甚至花了长达一年时间才学会走一条围绕一栋新房的路而不至迷路。事实上,所有因手术或疾病使内侧颞叶的边缘结构受到广泛损害的病人都具有类似的记忆缺陷。这些结果说明,大脑边缘系统在记忆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 此后近半个世纪的研究表明,脑内至少存在5个不同的结构系统相对特异性地参与学习记忆的调节,包括海马、杏仁核、皮层(尤其是鼻周皮层,perirhinal cortex)、小脑和背侧纹状体。针对这些脑结构建立了相应的具有一定特异性地学习记忆的行为测定方法。海马是空间记忆的最重要的调节脑区,同时也参与情绪记忆的调节。毁损海马回导致空间记忆的完全缺失,情绪记忆也会减弱,但不会完全消失。这是因为情绪记忆主要由杏仁核调节。测定杏仁核依赖的记忆主要用条件恐惧(fear conditioning)法;而测定海马依赖的记忆方法则很多,包括各种迷宫和抑制性回避(inhibitory avoidance)实验等。鼻周皮层是调节视觉物体记忆(visual object memory)的特异性闹区,常用物体认知模型(object recognition)检测。小脑是调节与骨骼肌反应有关的经典反射的特异性脑结构,眨眼反应(eyeblink conditioning)模型对小脑依赖的记忆有很高的特异性。纹状体对刺激-反应习惯(stimulus-response habit)的学习记忆过程其重要作用,主要调节与药物滥用有关的学习记忆。测定纹状体记忆的方法很少,目前主要用赢-留放射臂迷宫(win-stay radial arm maze)法。纹状体毁损会导致动物在这一模型上的记忆操作障碍,而毁损海马或杏仁核对这种记忆没有明显影响。说明赢-留放射臂迷宫法对纹状体记忆具有特异性。 尽管记忆的发生机制仍不清楚,但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环磷酸腺苷-蛋白激酶A(cyclic

动物行为学之会使用工具的动物

动物行为学之会使用工具的动物 动物界会使用工具的动物除人类以外非常有限,以下是动物界的一些具有特殊技能的动物类群,它们能和人类一样,可以使用部分工具已达到自己的目的和适应不同的环境: 1、北美洲的独居的细腰蜂。 雌蜂挖掘出管状的长洞,把自己捕获到并弄昏了的小虫放入洞内。这些猎物将是幼蜂的食物,幼蜂也将在洞里发育。当雌蜂产完卵并用土盖上洞口后,就用它的大颚叼着一块小石头当作锤子,把洞口的土夯实。这个动作有两个作用,一是夯实盖洞口的土,二是检查洞口是否确实完全堵严实了。这是它们经过长期演化后形成的一种确保后代顺利成长的动物行为,由于以前的细腰蜂幼虫在洞穴里缺乏食物和天敌的威胁,它们不断地演化,自然中形成的该行为。 2、章鱼利用椰子壳 章鱼是不久才被发现会利用工具的在动物世界里,它们会把椰子壳当作自己的盔甲或避难所。有的章鱼把椰子壳顶在身体的上方,八只脚露在椰子壳之外,在海底缓缓爬行。有的则把两半椰子壳合成一对贝壳形状,然后把自己的整个身体都缩于其中。当遇到捕食者攻击时,这些椰子壳就是它们的避难所。自然状况下,沉落海底的椰子壳,被部分章鱼利用,并且成功的用来抵御危害,不会后者没有利用椰子壳的章鱼很多会被天敌捕杀,因而也是一种自然选择的过程。 3、鱼类“使用工具”打破贝壳并吞食蛤蜊肉的过程 一名潜水员名叫斯科特·加德纳,当时他正饶有兴致地探索澳大利亚大堡礁,突然听到从海底传来一阵撞击声。他循着声音想一探究竟,竟惊奇地发现一条黑斑猪齿鱼正咬着一只蛤蜊往岩石上敲打。贝壳不一会就被它敲破了,这条鱼把里面的蛤蜊肉吃了下去。加德纳幸运地将整个过程拍了下来,他的照片也成为首个能证明鱼类可以使用工具的证据。鱼类的神经系统和高等生物来说差的很远,这个例子是鱼类利用工具的第一个例子。这个鱼到底是如何获得这一技能真是耐人寻味,不过可以肯定,它是在捕食的过程中获得这项技能,

动物行为生态学论文

动物行为生态学论文 题目:关于蜗牛的观察及实验 姓名: 学号: 单位:河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 电话: 通讯地址:河南省新乡市建设路 46号E - mail : 任课教师:牛瑶 2011年10月

摘要:蜗牛并不是生物学上一个分类的名称,一般是指腹足纲的陆生所有种类。蜗牛属于软体动物,腹足纲;取食腐烂植物质,产卵于土中。在热带岛屿最常见,但也见于寒冷地区。树栖种类的色泽鲜艳,而地栖的通常单色。蜗牛具有很高的食用和药用价值。从《自然科学》书中认识了它;对蜗牛摆动长触角﹑背着壳爬行﹑分泌黏液的现象发生兴趣,好奇使我留意地观察它,随着观察产生了一些疑惑:蜗牛为什么不放弃壳爬行?蜗牛的黏液起什么作用?蜗牛对人类有价值吗?……蜗牛容易捕捉,易于饲养,有助于我对它观察和探究。 关键词:蜗牛外形特征腹足粘液夏眠 引言:蜗牛的生存能力强,几乎每一个地方都有蜗牛;春季或秋季,如果下一场小雨,在墙角、树下、叶子上以及草地里,常常能发现蜗牛的身影——竖着长触角背着壳缓慢地爬行……从大山捉来几只蜗牛,准备了透明大瓶子,为它建了一个“家”,用放大镜观察起蜗牛。通过每天观察﹑写日记,提出问题→建立假设→实验探究→收集资料→再进行实验→推理得出结论;一步一步地认识蜗牛,一点一点地揭开蜗牛的秘密,经过近半年的时间,我对蜗牛有比较完整地了解。 1﹑通过书本,了解到:蜗牛原本生活水里,后为适应环境登陆,其腮演变了“肺”﹙外套膜﹚,进化成陆地软体动物肺螺类。蜗牛在陆地分布广,世界各地有蜗牛四万多种,虽然蜗牛品种多样,但内外结构大体相同。﹙附蜗牛内﹑外结构图﹚其外行特征:两对触角﹑腹足﹑螺旋型贝壳。蜗牛具有很高食用价值,并有一定的医疗﹑保健﹑

《动物行为学》考试中心

《动物行为学》复习提纲 一名词解释(4分*5=20分) 1 动物行为学:动物行为学是研究动物与环境和其他生物的互动等动物行为问题的学科,研究的对象包括动物的沟通行为、情绪表达、社交行为、学习行为、繁殖行为等。 2 动物的学习行为:学习行为是动物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在环境因素的作用下,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获得的行为,属后天性行为。 3 初级防御:防御行为是指任何一种能够减少来自其他动物伤害的行为,可区分为初级和次级防御,但这两个防御的概念只适用于种间而不适用于种内。初级防御不管捕食动物是否出现均起作用,它可减少与捕食者相遇的可能性,有四种类型,即穴居、隐蔽、警戒色、拟态;次级防御只有当捕食者出现之后才起作用,它可增加和捕食者相遇后的逃脱机会。 4 领域:领域是动物竞争资源的方式之一,是动物(个体、家庭或群体)排他性地占有并积极保卫的一个区域,这个区域不允许其他动物侵入,其内则含有占有者所需要的各种资源,如食物、巢地、配偶等。 5 迁移:迁移是动物群从一个区域或栖息地到另一个区域或栖息地的移动行为,尤其是指鸟类(迁徙)和鱼类(洄游)在一年的特定季节离开一个区域,后来又回到这个区域的周期性的移动。 6 优质基因假说:主要含义:①雄性个体在其存活技能方面存在着多方面的遗传差异②雄性个体的行为和装饰提供着自身基因实用价值的精确信息③雌性个体利用这些信息选择配偶,其配偶基因将有助于它产生特别有活力的后代。 7 亲代哺育:也叫亲代抚育或投资,就是指双亲为增加后代存活机会所做的一切事情,如,亲代对子代的保护、照顾和喂养。所谓亲代投资是指亲代靠牺牲再次生育的机会所做的可使更多现存子女发育到成熟期的任何事情。 8 拟态:一种动物如果在形态和体色上模仿另一种有毒和不可食的动物而得到好处,这种防御叫拟态。 9 性选择:即在两性的潜在生殖力存在差异的情况下,其中一性对另一性的追求,其所选择的特征是用于竞争配偶和吸引异性。 10动物通讯:即个体通过释放一种或几种刺激性信号,引起接受个体产生行为反应的过程。信号是用于交流信息的任何符号、状态和标志等,其本身并无意义,但它能被快速识别,更重要的是它代表着一系列复杂的生物属性,如性别、年龄、大小、敌对性或友好性等等。 二简答题(8分*5 =40分) 1观察动物的行为有哪些原则? (1)熟悉研究对象、坚持长期跟踪观察(2)在不被动物觉察的情况下进行观察(3)动物个体的鉴定和识别。 2 领域有哪些标记? 领域的视觉、声音、气味、电标记。 3 鸟类迁移有什么意义和作用? ①使鸟类始终生活在最适宜的气候里,拥有丰富多样的食物来源,有利于维持它们强烈的代谢②因为养育后代需要大量的食物,这样可以为养育后代创造最合适的条件③在北方能最大量地孵卵,季节昼长,有丰富的昆虫,亲鸟能有机会充分收集食物④在北方敌害较少,而且这一年一度的脆弱幼鸟的出现不会促使敌害种群形成⑤使活动空间大为扩展,有利于繁殖和争夺占区的行为⑥有利于自动平衡,能使鸟关避免气候悬殊⑦提供了鸟类种群向新的分布区扩散以及不同个体间接触和交配的机会,因而在进化方面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 亲代投资的意义和目的是什么? 亲代投资是指双亲为增加后代存活机会所做的一切事情,可以增加后代的成活机会,保证亲代最大限度地把基因传递给后代。 5 简述鳗鲡的洄游行为。 鳗鲡属的幼鱼在淡水中成长,至性成熟后迁移到大海中繁殖,之后又带着幼鱼迁移到淡水中生活,

动物生态学知识点汇总

绪论 一、动物生态学的定义:研究动物的生活方式,动物与动物间及动物与生活 环境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二、动物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经典生态学研究的对象为: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近代生态学研究的对象为:分子,景观,生物圈。 动物生态学研究的内容:①对生态因子的研究,②对不同层次动物的研究③,实验方法和数学模型的研究。 三、生态因子研究——火的生态意义 作用双重性:火对生态系统具有破坏性;它能够促进生物更新,增加生物多样性。有益影响和作用的火: ①小面积火,火烧面积不大而且维护了原有的生态环境,利于植被恢复;②低强度,火烧强度小且持续时间短,对生态系统破坏程度小,使其仍可维持原有水平; ③计划用火,在人为控制下,有计划、有目的用火,安全可靠而且效果显著。 四、动物生态学研究的热点 ①种群生态学的研究。种群动态研究是国内外对种群生态研究的核心和前沿领域。研究种群动态的规律性,对种群数量进行预测和实施控制,是当前种群动态研究的主要任务。引入现代系统科学研究种群的动态预测和动态控制是近代种群生态学发展的重要趋势。复合种群:由于栖息地破碎化后,在 相对独立地理区域内,各小生境上局域种群的复合。各局域种群通过一定程度的个体迁移而成为一个整体。 ②动物行为生态学的研究。多种动物行为中,觅食行为、领域行为、社群行为、利他行为以及通讯行为是生存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其表现形式、作用机制及其给其他动物带来的好处和损失一直是行为生态学领域的热点。 ③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境破碎化的研究。生境破碎化是由于人为因素或环境变化而导致景观中面积较大的自然栖息地不断被分隔破碎或生态功能降低而形成的,其严重影响了动物的生存和繁衍。 ④生物入侵的研究。造成的危害:生态系统破坏和巨大经济损失。 ⑤分子生态学方法的研究。利用分子生物学的技术,从DNA水平来研究生物的生态和群落。主要利用探针、引物和序列等三类检测生物种群DNA序列多态性的方法。是当前动物生态学发展的一个趋势。 第一章动物生态学的研究方法 一、动物野外调查的基本方法(了解) 昆虫:网捕,采集→处理制成标本→分类鉴定 鸟类:形态特征、羽毛颜色、活动姿态、鸣声以及巢穴特征来识别种类 兽类:活动时留下的足迹、采食痕迹和粪便等进行识别;皮毛收购调查

2000~2005年全国中学生生物学联赛理论与实验考试第五部分《生态学和动物行为》专题归类训练

2000~2005年全国中学生生物学联赛理论与实验考试第五部分《生态学和动物行为》专题归类训练

2000~2005年全国中学生生物学联赛理论与实验考试专题归类训练 ----第五部分《生态学和动物行为》试题 一、生物与环境(自然生态学) 一、单项选择题: 2000年 42、某牧草留种区,为了预防鸟啄食草籽,用网把留种区罩起来。后来发现草的叶子几乎被虫吃光了。发生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害虫过度繁殖B,干旱缺水引起害虫 C.食物链被破坏 D.上升后又下降答()57、在下列几种生态系统中,自动调节能力最大的是: A. 水稻田 B.草地 C. 北方针叶林 D.热带雨林答() 58、生态学是研究: A. 各类生物的形态和结构的科学 B. 生物和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C. 生物牺居的科学 D. 不同生物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答()2001年 15.菌根是________在植物体上形成的,二者是一种________关系。() A.细菌;寄生B.真菌;互惠共生C.真菌;附生D.根瘤菌;互惠共生61.根据森林层次和各层枝叶茂盛度来预测鸟类多样性是有可能的,对于鸟类生活,植被的比物种组成更为重要。() A.面积大小B.分层结构C.是否落叶D.阔叶与针叶 62.生物群落的动态至少应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群落的内部动态、_______和地球上的生物群落的进化。() A.群落的演替B.生物群落的年变化C.干扰D.季节性变化 63.下面是某生态系统食物网的示意图,请分析后回答(本题2分)。 D E ↗↗ ↑ A → B → C (1)要使最高营养级的生物的产量最高,把能量集中引向最高营养级的食物链是_____。()A.A→B→C→EB.A→B→EC.A→DD.A→B→C (2)生物E和C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A.竞争B.捕食C.竞争和捕食D.互利共生 64.身体无毒的拟斑蝶,外观酷似色彩鲜艳、身体有毒的王斑蝶,这一现象属于_____。()A.保护色B.拟态C.警戒色D.协同进化 68.下面哪种因素对种群大小有影响?()A.捕食B.资源C.竞争D.污染E.以上所有因素均影响种群大小

智慧树知道网课《动物行为学》课后章节测试满分答案

第一章测试 1 【单选题】(1分) 由蝌蚪到青蛙行为变化的研究属于动物行为的()研究。 A. 发育 B. 原因 C. 功能 D. 进化 2 【判断题】(1分) 无论在什么条件下,动物行为的表达都是为了自身的生存。 A. 对 B. 错 3 【判断题】(1分) 高等动物一旦濒危,就难以恢复,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学习行为所占比例较大。 A.

错 B. 对 4 【单选题】(1分) 当一个学生经历多次失败后认为失败是因为自身能力不足的时候,这个学生处于()状态。 A. 攻击 B. 自责 C. 习得性无助 D. 习惯化 5 【多选题】(1分) 研究动物行为有助于()。 A. 动物保护 B. 理解人类自身行为 C. 动物驯养繁殖

D. 野生动物疾病控制 E. 人与动物冲突控制 第二章测试 1 【判断题】(1分) 克劳格原理要求研究人员在研究一个科学问题时要选择一种合适的动物,动物行为学研究也不例外。 A. 对 B. 错 2 【判断题】(1分) 动物的年龄、性别、社会等级等都可能影响到对动物的观察。 A. 对 B. 错

3 【多选题】(1分) 以下技术和设备可以应用到研究动物行为中的有()。 A. 望远镜 B. 物联网技术 C. 户外相机 D. 夜视仪 4 【判断题】(1分) 黑头鸥把蛋壳残片扔到鸟巢外面是因为蛋壳残片吸引天敌,这属于因果研究。 A. 对 B. 错 5 【多选题】(1分) 在设计动物行为实验时,可以利用()。

A. 动物本身差异 B. 移除实验 C. 人工控制 D. 使用模型 第三章测试 1 【判断题】(1分) 刚性行为和弹性行为的区别就是动物随着占有资源量的变化表达的频次和持续的时间是否有显著的变化。 A. 对 B. 错 2 【多选题】(1分) 动物往往存在同性集群,常见的原因有()。 A. 活动预算不同

动物行为学在奶牛饲养上的应用

动物行为学在奶牛饲养上的应用 目前,动物行为学已发展成为畜牧学中一门成熟的分支学科。这一领域中的研究活动和教学素材己显示出不断增长的迹象。但是,在动物行为学的相关理论应用上,我国尚处于初级阶段,总体上看还是不系统的;动物行为学在奶牛饲养上的应用也不是很完整。本文重点讨论一下动物行为学在奶牛饲养上的应用。 1、动物行为学及研究对象、内容、手段 动物行为学是研究动物行为的生物科学。最初是以野生动物为主要研究对象,涉及生态学、生理学、心理学等学科,并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边缘科学。近二、三十年来,以畜禽作为研究对象,与饲养管理、遗传育种、繁殖等有密切联系,于是发展了应用行为学—家畜行为学。 家畜行为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三方面:(1)在各种环境条件下,观察动物的习性反应;(2)了解动物的活动模式;(3)行为表现的生理机理。应用于畜牧业中,给正确的饲养管理、调教、利用、疾病防治以及畜舍设计等提供理论依据。由此可见,了解畜禽的行为,可以创造适合于其习性的条件,以满足其正常生活的要求,从而提高它的生产性能。 动物行为学的迅速发展是与其研究手段不断改进分不开的。早期对行为学的研究依靠肉眼观察和简单的记录仪,近年应用电视检测、无线电遥测等先进技术,在田野和模拟自然条件的实验室中,动物行为可以监控和定量化,将大量数据应用电子计算机处理,使行为学从属于数学准则。同时,应用生理学实验方法,例如,神经电生理及内分泌方法,操作式条件反射法等,深入了行为学的研究。 2、奶牛的生理性行为及相关管理措施 2.1 饮食行为 奶牛采食相对比较粗放,采食时不加选择,采食后不经仔细咀嚼即吞下,待卧息反刍时再咀嚼。因此饲喂草料时要注意清除混在饲料中的铁钉、铁丝等金属,否则极易造成创伤性心包炎;饲喂块根类饲料时要切成片状或粉碎后饲喂,块过大易引起食道堵塞。奶牛习惯于自由采食,每天采食十余次之多,每次20~30分钟,累计每天6~7小时。当日粮搭配不当,缺乏钙、磷、微量元素和维生素时,奶牛常发生异食行为,如食粪尿、胶皮、木块、砖瓦、石块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