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历史第18课 战略大决战
- 格式:doc
- 大小:89.00 KB
- 文档页数:4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战略大决战》评课稿一、课程背景介绍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战略大决战》是八年级历史教材中的一篇重要章节,该课程主要讲述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战争中的一次重要决战,并对战略大决战的背景、过程和意义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二、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以下几点: 1. 理解战略大决战的背景和意义; 2. 掌握战略大决战的过程及主要事件; 3. 感悟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作用和全民族英勇顽强的抗战精神。
三、教学内容分析1.战略大决战的背景:介绍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战略大决战的背景,包括日军侵华的残暴行径、抗日战争的形势以及中国共产党的决策等。
2.战略大决战的过程:详细描述战略大决战的过程,包括决战的目标、敌我双方的兵力部署、战役的展开和战术的运用等。
3.战略大决战的意义:分析战略大决战的重要意义,包括挫败日军侵略、凝聚全国抗战力量、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威信等。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 1. 教学重点:理解战略大决战的背景和意义,并掌握战略大决战的过程及主要事件。
2. 教学难点:要求学生理解并感悟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作用和全民族英勇顽强的抗战精神。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程度: 1. 课堂讲授:通过讲解、解读教材内容,向学生传递相关知识,并帮助学生理解战略大决战的背景和重要意义。
2. 图片展示:通过展示与战略大决战相关的图片,帮助学生形象化地理解战略大决战的过程和主要事件。
3. 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小组合作探讨,鼓励学生思考和交流,并共同解答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考能力。
六、教学过程安排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导入与启发:通过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或图片,激发学生对战略大决战的兴趣,并提出问题引导思考。
2. 讲授与讨论:通过课堂讲述,介绍战略大决战的背景、过程和意义,并与学生进行互动讨论,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内容。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第 18课战略大决战【教学流程】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多媒体展示《上海市淮海路》、《徐州市淮海医院》、《淮海公园》、《淮海中学》图片,并抛出问题:这些地名有什么相同之处?都有“淮海”二字。
来自于什么事件?解放战争时期三大战役中的“淮海战役”,那么除此之外,三大战役还有哪些战役呢?又是如何发展的?结果如何?下面我们学习第18课战略大决战,来解决这些问题。
二、研读教材共同探究第一篇三大战役——主力决战三战三捷1947年夏天,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标志着蒋介石二十多年的反动统治开始由发展转向灭亡。
特别是到1948年8月,战争的形势发生了更明显的变化,出示《国共力量对比表》。
并提问:进入1948年8月时国共的态势发生了怎样的变化?1:人民军队人数上升到280万,解放区面积扩大,军民士气高涨。
2:国民党军队人数下降到365万,军民士气低落,危机四伏,国民党收缩到一些战略要地。
经过两年作战,敌我力量发生显著变化。
人民解放军已由130万增至280万人,军队士气旺盛,斗志昂扬。
解放区面积已占全国1/4,人口占全国1/3,土地改革大部完成,后方更加巩固。
国民党被歼264万人,它的总兵力已由430万下降为365万人,其中用于一线约174万余人。
蒋军虽然还有相当大兵力,但在战略上已被人民解放军分割为五个孤立集团,国民党主力军收缩到沈阳、北平、徐州等战略要地。
国统区的经济危机日益加深,爱国民主运动深入发展,蒋介石的反动政权已呈现不稳。
在这种形势下,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军队进行战略决战的时机成熟了。
1948年9月,中共中央决定组织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消灭敌军主力,加速夺取全国胜利的战略任务。
第一捷、辽沈战役——决战东北关门打狗出示材料:材料一:到1948年秋,全国形势进一步发生了重大变化。
我军在东北的正规军有70万,地方军30万,合计百万人,是全国战场上兵力超过蒋军的唯一战场。
第18课战略大决战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要求学生掌握三大战役、渡江战役及某某解放等基本史实;通过对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军队优劣势、强弱势、胜败势的发展演变进行分析,归纳出蒋家王朝的覆灭是历史的必然,分析得出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培养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历史史实,归纳综合得出结论的历史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等形式,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和合作学习的精神。
通过电脑课件,展示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形势示意图,使学生对相关战役的简要过程有直观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三大战役是我军与国民党军队的战略决战。
三大战役的胜利,使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从而大大加速了全国的解放。
三大战役的胜利表明,党中央的决策和战略指挥是无比英明正确的。
教材简析:重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和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某某。
难点:对于兵力和武器装备等方面占有绝对优势的国民党军队迅速失败原因的认识。
渡江战役捍卫了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维护了祖国的统一的历史作用的认识。
教学方法:讨论与探究法、情景再现法等教学准备:剪辑纪录片《大决战》片段、《三大战役示意图》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1、蒋介石何时发动内战?(1946年6月)2、头一年里,战况如何?(敌人对中原解放区、陕甘宁解放区、某某解放区等地发动进攻,战场主要在解放区内,战略上,敌人进攻,我方防守。
但是我军在正确战略作战方针指导下,大量歼灭敌军(200万),粉碎了敌军的进攻。
战争形势的变化,使人民解放军具备了转向全国性战略反攻的条件。
于是X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把战场摆到国民党统治区去了,严重威胁着国民党统治中心某某、某某,并带动其他战场的解放军转入反攻。
此时,国民党只能把兵力收缩到某某、北平、某某等战略要地。
通过决战彻底打垮敌人的时机已经成熟。
于是解放战争进入了战略大决战阶段。
)出示课件:战略防御——战略进攻——战略决战二、新授(一)三大战役1、同学们知道是哪三大战役?最先发起的是哪次战役?(课件显示《三大战役示意图》)2、各抒己见:为什么我军把战略决战的突破口放在东北?(看资料做答)A、兵力对比:转入反攻后,东北地区的人民解放军兵力占优,是全国五大战场中兵力超过国民党军队的唯一战场。
湖北华一寄宿学校导学案系列之历史八年级上册 05-18 《第5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导学案
编写人:王珍荣审核:文综组课型:新授课班级:组别:组名:姓名:
【学习目标】
1、知道解放战争战略决战阶段的主要历史特征。
2、知道三大战役、渡江战役和解放南京等基本历史事实要素。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解放南京
教学难点:对渡江战役历史作用和蒋家王朝覆灭原因的分析和理解
【学法指导】
1.导入新课后,设计提问。
三大战役的首战,突破点为什么选在东北战场,组织学生课堂讨论。
2.平津战役当中,党中央为什么采取和平手段解放北平。
组织学生进行开放性讨论。
3.国民党军队的失败与人民解放军胜利的原因。
【知识链接】
解放战争时期包括三个阶段,分别是战略防御、战略进攻和战略决战。
那么,在战略决战阶段中,又有哪几次重要战役呢?你认识下图中的人物吗?他们在解放战争中分别指挥了哪些战役呢?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完成表格
三大战役
2.三大战役为什么选择东北作为突破口?
3.为什么要用和平手段解放北平?
4.国民党军队的失败与人民解放军胜利的原因。
(请从战争的性质、民心向背、指挥决策、军队士气等方面进行对比说明)
【归纳小结】
1、三大战役:
2、一个标志事件:
【当堂检测】
1.辽沈战役中,最关键的一仗是攻克()
A.长春 B.沈阳 C.锦州 D.天津
2.标志着国民党政权垮台的事件是()
A.北平解放 B.武汉解放 C.上海解放 D.南京解放
3.三大战役中歼敌最多的是()
A辽沈战役 B平津战役
C淮海战役 D渡江战役
4.文献记录片《走近毛泽东》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在西柏坡村的小院里,警卫员给毛泽东梳
头时拔下一根白发,毛泽东打趣地说:“打了三个战役,白了一根头发,值得!”这是因为人民解放军()
A.粉碎了敌人对延安的进攻 B.实现了挺进中原的计划
C.取得了战略性大决战的胜利 D.攻克了中华民国的首都南京
5.下列哪次战役的胜利,被陈毅称之为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6.解放战争时期,当毛泽东得知一场战役的胜利消息时,欣然提笔写下七律诗“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这首诗反映的战役是()
A.挺进大别山战役 B.三大战役 C.渡江战役 D.孟良崮战役
7.战争的最高境界是制止战争、是和平。
毛泽东曾称赞傅作义是“民族的功臣”,“为和平解决各地战事问题和减轻人民的战争痛苦树立了榜样”。
傅作义作出的贡献是和平解放()
A.锦州 B.沈阳 C.北平 D.南京
8.下列描述符合平津战役特点的是()
A.“千里跃进,逐鹿中原”
B.“攻占锦州,关门打狗”
C.“分割包围,翁中捉鳖”
D.“百万雄师,三路渡江”
【课后反思】
1、学后收获:
2、学后疑问(错题集锦):
3、我的大胆尝试:
4、今天我主动学习了吗?
【资料补充】
战略决战时机的成熟
在粉碎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后,敌人的优势逐渐丧失,我军的力量不断壮大。
到1948年秋,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进行战略决战的条件已经具备。
军事方面:从兵力对比看,经过两年的作战,国民党军队已由战争初期的430万人下降到365万人,能够用于第一线的兵力只有170万人;人民解放军则由120万人上升到280万人。
在武器装备上,国民党军队虽仍占优势,但人民解放军经过两年作战的缴获,已拥有大批美式现代化武器,兵种增多,攻坚能力大大提高。
政治方面:国民党因发动内战,遭到广大人民的强烈反对,国统区的民主运动不断高涨;同时,各党派对国民党的一党专政、政治独裁也十分不满,国民党处境日渐孤立。
而在解放区,随着战争形势的发展,原先分散的多块解放区已经连成一片,共产党组织得到巩固和发展,统一战线不断扩大。
经济方面:全面内战爆发后,为了弥补因军费支出急剧增大而出现的巨额财政赤字,国民党政府大量印发钞票,直接造成国统区物价飞涨,通货膨胀严重,民族工商业纷纷破产,农村经济日益凋敝,人民苦难深重,民不聊生。
而在解放区,土地改革已基本完成,生产发展,人民生活有了改善,翻身农民踊跃参军,支前热情高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