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国家高新区发展情况综述
- 格式:doc
- 大小:471.00 KB
- 文档页数:22
高新区发展历程
高新区的发展历程可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初。
当时,许多国家开始重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并将其作为推动经济增长和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
中国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并在不同地区设立了一系列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以吸引外资和培育本土创新企业。
高新区的发展旨在促进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
它们提供了优惠政策和支持措施,吸引了大量的高新技术企业和人才。
在初期阶段,高新区主要聚焦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新材料等领域,努力推动创新型企业的成长。
随着时间的推移,高新区的发展规模不断扩大。
政府加大了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持力度,提供更多的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
高新区也逐渐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创新生态系统,包括企业孵化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技术服务机构等。
高新区的发展也受益于国内外市场的需求。
随着科技进步和全球化的加速,高新技术产品和服务的市场需求不断增长,高新区成为了满足这些需求的重要基地。
很多高新技术企业通过在高新区设立研发中心和生产基地,不仅能够更好地接近市场,还可以获得更多的政策支持和资源优势。
如今,高新区已经成为了中国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越来越多的高新技术创新成果在这里孕育和落地,并得到国内外市场的认可。
高新区的发展也助推了相关产业链的协同发展,为当地经济的增长和就业的提供了强劲动力。
总的来说,高新区的发展历程充满了机遇和挑战,但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高新区的成功经验已经被广泛借鉴和复制,在全国范围内甚至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一股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热潮。
未来,高新区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的共同进步。
关于我区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10年计划草案的报告注解成都市青白江区发展和改革局二〇一〇年一月十三日青白江区2009年经济社会发展部分主要指标运行情况图示- 1 -- 2 -- 3 -2010年主要指标安排说明1.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3%。
2010年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减弱,国内经济回升势头将更加明显;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明确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我区加快发展面临的政策环境较为宽松,形势好于2009年。
从我区情况判断,2009年我区紧紧抓住“三大机遇”实施项目大会战,有力地推动了基础设施的完善和重大产业化项目建设,为2010年继续推动新型工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因此,我区2010年GDP计划目标虽然较2009年计划目标有所提高,但可以实现。
2.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4%。
从近几年情况看,农业占我区经济比重呈逐年下降趋势,发展速度一直不高,但总体比较平稳。
近年来,我区不断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农业生产基础条件不断改善,同时积极推动土地规模化经营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结构不断优化,综合生产能力逐步提高。
2010年,国家对“三农”发展的支持力度将进一步加强,惠农强农政策体系将进一步完善,成都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又为我们探索创新农业发展方式提供了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
另一方面,考虑到我区农业规模化经营和产业化经营方式正处于初级阶段,尚未形成带动整体农业发展的规模效应,传统农业占农业经济比重相对较大,并且对气候、降雨等自然条件依赖性较大,加之近年自然灾害呈频发态势,制约农业生产的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
综合衡量,建议2010年第一产业增加值目标按增长4%安排。
- 4 -3.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14.5%。
2010年,我区工业既面临市场竞争加剧的影响,也有着很多有利因素:(1)国家继续实施扩大内需政策,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和基础设施建设,将进一步强化钢铁、建材等市场的回暖向好势头,有利于我区冶金、建材等主导产业企业扩大生产,提高赢利水平,进而带动工业乃至整体经济加快发展;(2)国家将把推进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为我区推进新型工业化,促进冶金建材等主导产业向高端发展,打造新材料产业、新能源产业配套产业基地提供了良好机会,但同时也面临着激励的区域竞争。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集聚发展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作为推动地方乃至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日益受到广泛关注。
本文旨在深入研究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产业集聚现象,分析其发展历程、现状以及面临的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本文将回顾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发展历程,梳理其从起步阶段到如今的成熟阶段所经历的重大变革。
通过实证分析和案例研究,深入探讨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集聚的形成机制、影响因素以及产业集聚对园区经济发展的作用。
在此基础上,本文还将分析当前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面临的主要问题,如产业结构单创新能力不足、人才流失等,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本文还将关注全球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发展趋势,对比分析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和优势,以及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结合国内外的发展经验,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未来的发展方向和路径选择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通过本文的研究,旨在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实现更高水平的产业集聚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为推动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二、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发展历程与现状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作为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跨越式发展。
这一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起步阶段、快速发展阶段和成熟创新阶段。
在起步阶段,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深圳等经济发达城市。
这些园区依靠政府政策支持,吸引了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入驻,初步形成了高新技术产业集聚的态势。
在这一阶段,园区的主要任务是基础设施建设、政策环境优化以及企业引进。
进入快速发展阶段,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布局,并逐步向中西部地区扩展。
政府加大了对园区的支持力度,企业数量快速增长,产业集聚效应日益显现。
同时,园区开始注重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发展,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关于在成都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立“国家高新技术标准化示范区”试点的批复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公布日期】2009.09.15•【文号】国标委工二[2009]75号•【施行日期】2009.09.15•【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标准化正文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关于在成都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立“国家高新技术标准化示范区”试点的批复(国标委工二[2009]75号)成都市高新区管委会、成都市质量技术监督局:你们《关于在成都高新区建设国家高新技术产业标准化示范区的请示》(成高管[2009]25号)收悉。
经研究,同意在成都高新区开展“国家高新技术产业标准化示范区”的试点工作。
请认真组织实施示范区建设的各项工作。
该试点实施期原则上为3年,2012年9月底完成示范任务,并按照《国家高新技术产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总体目标》(见附件)的要求进行检查和验收。
请成都市质量技术监督局会同成都高新区管委会尽快编制工作实施方案和工作年度分解计划,按照工作进度组织落实。
每年总结标准化示范区试点的建设情况,并于当年12月10日前将本年度工作情况的书面材料一式两份报送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附件:国家高新技术产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总体目标二〇〇九年九月十五日附件:国家高新技术产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总体目标以园区高新技术企业为依托,重点围绕标准化模式创新、标准化服务支撑创新、区域优势标准的创新,建设我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标准化创新实践基地。
通过三年时间努力营造“政府先导,企业主体,中介支撑,社会参与”的标准化工作良好氛围,全面提升企业标准化创新意识,提高标准化总体水平;建立与高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高新标准化工作新机制,实现技术创新、标准与知识产权良性互动作用明显体现,标准化对经济发展贡献率明显提高,标准化推进产业优化升级作用明显增强的“三个明显”目标;积极推动技术标准战略的全面实施,培育一批在国际国内标准舞台上具有话语权的强势企业,为园区技术创新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促进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高新区发展综述
国家高新区是我国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基地,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
国家高新区的发展可以概述如下:
1.科技创新的龙头:国家高新区自成立之初,就肩负着推动科技创新、实现产
业升级的历史使命。
多年来,高新区不断集聚创新资源,加强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成为我国科技创新的“龙头”。
2.区域经济的引擎:高新区的发展极大地拉动了区域经济的增长,通过引进和
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形成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有效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和经济的转型升级。
3.改革开放的示范:高新区在更大力度的改革开放中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为
全国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同时,高新区也是促进“双创”(创新创业)和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重要平台。
4.新趋势与挑战:面对全球供应链产业链的重构和科技脱钩的趋势,国家高新
区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需要适应新形势、新要求,争当创新驱动发展的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的先行区。
5.发展规划:为推动高新区的高质量发展,科技部编制了《“十四五”国家高新技
术产业开发区发展规划》,旨在贯彻落实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及国务院关于促进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
6.政策支持:国务院印发的《关于促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
若干意见》强调了高新区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来支持高新区的发展。
综上所述,国家高新区作为我国自主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不仅在科技创新、产业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而且在新时代背景下,将继续发挥其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的核心作用。
国家高新区发展历程
国家高新区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为促进科技创新和经济转型升级,中国政府提出了设立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政策措施。
以下是国家高新区发展的主要阶段:
1.初期阶段(1988年 - 1992年):1988年,中国政府设立了
中国首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北京中关村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随后,各地相继设立了一批高新区,以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
2.增量发展阶段(1993年- 1999年):在这一阶段,中国政
府进一步扩大了高新区的覆盖范围,并制定了一系列支持政策和措施,鼓励科技企业和创新团队进驻高新区发展新技术、新产业。
3.规模扩大阶段(2000年- 2004年):国家加大对高新区建
设的支持力度,2000年推出了“中长期国家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将高新区划分为国家级、省级和市级三个层次。
高新区的数量和规模进一步扩大,涵盖的领域也更加多样化。
4.升级改造阶段(2005年- 至今):国家继续加强高新区的
建设和管理,推动高新区的升级改造,提高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重点关注高新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引进和创新创业等方面的发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家级高新区逐渐成为中国科技创新和经济
发展的重要引擎。
目前,中国设立了众多的国家级高新区,如北京中关村、深圳前海、上海张江等。
这些高新区成为集聚创新资源和人才、推动产学研合作、培育新兴产业和支持科技企业发展的重要平台。
同时,在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和培育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中,国家高新区在中国发展战略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
2009年国务院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一、汽车。
一要培育汽车消费市场。
从2009年1月20日至12月31日,对1.6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车减按5%征收车辆购置税。
从2009年3月1日至12月31日,国家安排50亿元,对农民报废三轮汽车和低速货车换购轻型载货车以及购买1.3升以下排量的微型客车,给予一次性财政补贴。
增加老旧汽车报废更新补贴资金,并清理取消限购汽车的不合理规定。
二要推进汽车产业重组。
支持大型汽车企业集团进行兼并重组,支持汽车零部件骨干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扩大规模。
三要支持企业自主创新和技术改造。
今后3年中央安排100亿元专项资金,重点支持企业技术创新、技术改造和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发展。
四要实施新能源汽车战略。
推动电动汽车及其关键零部件产业化。
中央财政安排补贴资金,支持节能和新能源汽车在大中城市示范推广。
五要支持汽车生产企业发展自主品牌,加快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建设,发展现代汽车服务业,完善汽车消费信贷。
二、钢铁。
一要统筹国内外两个市场。
落实扩大内需措施,拉动国内钢材消费。
实施适度灵活的出口税收政策,稳定国际市场份额。
二要严格控制钢铁总量,淘汰落后产能,不得再上单纯扩大产能的钢铁项目。
三要发挥大集团的带动作用,推进企业联合重组,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和特大型钢铁集团,优化产业布局,提高集中度。
四要加大技术改造、研发和引进力度,在中央预算内基建投资中列支专项资金,推动钢铁产业技术进步,调整品种结构,提升钢材质量。
五要整顿铁矿石进口市场秩序,规范钢材销售制度,建立产销风险共担机制。
三、纺织。
一要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
积极扩大国内消费,开发新产品,开拓农村市场,促进产业用纺织品的应用。
拓展多元化出口市场,稳定国际市场份额。
二要加强技术改造和自主品牌建设。
在新增中央投资中设立专项,重点支持纺纱织造、印染、化纤等行业技术进步,推进高新技术纤维产业化,提高纺织装备自主化水平,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自主知名品牌。
国家高新区“二次创业”阶段的区域创新环境张欣乐,吴友军(武汉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81)[摘要]国家高新区在我国自主创新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目前,高新区的发展已经进入“二次创业”的阶段,国家高新区发展的主要载体———高新区的创新环境建设对于高新区“二次创业”阶段的发展具有较大的影响,如何选择高新区“二次创业”阶段的区域创新环境至关重要。
本文分析了高新区“二次创业”阶段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区域创新环境的选择内容。
[关键词]国家高新区;二次创业;区域创新环境[中图分类号]F2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0)23-0135-03到2007年为止,54个国家高新区所属企业创造的工业增加值有了较大增长。
自1998年以来已经增长了10.1倍,9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9.3%。
2007年高新区工业增加值占全国全部工业企业增加值(121381亿元)的份额达8.8%,高新区工业增加值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工业增加值增长幅度13.4个百分点。
高新区的园区生产总值已达17574.5亿元,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249530亿元)的比重达7.0%。
同时,国家高新区在我国自主创新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一方面,高新区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和持续培养为企业的自主创新奠定了人力资源基础;另一方面,国家高新区可以为企业提供技术转化和创新的知识技术平台和信息平台。
2002年以来,高新区的发展已经进入“二次创业”的阶段,国家高新区发展的主要载体———高新区的创新环境建设对于高新区“二次创业”阶段的发展具有较大的影响,如何选择高新区“二次创业”阶段的区域创新环境至关重要。
1区域创新环境与区域创新能力1.1区域创新环境的内涵区域创新环境(Regional Innovative Milieu)的概念是由1985年成立的欧洲创新研究小组(GREMI)首先提出的,他们通过对欧美国家的16个区域进行了调研论证后认为,区域发展以及大量企业在地域空间上的集聚,与其所在区域内的社会人文环境密切相关,区域的发展更多地依赖于区域创新环境的改善。
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历程虽然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较晚,但是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举足轻重的一部分。
在建国59年的时间里,我国政府为了提高科学技术的整体实力,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提高国家综合科技水平的科技计划,并在高新技术产业上取得了辉煌的科技成果。
总的来看,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1949-1978年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起步阶段在这一时期,因为面对国外的技术封锁,为了增强国防实力,国家重点扶持一些基础性的高新技术产业。
具体运作形式是:由政府制定权威性、强制性的高新技术发展任务;由政府拨款投入研发资金,集中全国人力,重点发展关系到国防安全的尖端技术。
1956年,我国制定了第一个科学技术发展长远规划《1956-1967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规划重点发展核技术、喷气技术、计算机技术、半导体技术、自动化技术等领域,提出“重点发展、迎头赶上”的方针。
在这种背景下,依托国家的有利支持,我国高新技术领域取得巨大成功,并初步建立了以军用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体系。
该体系包括航空和航天、核能、火箭、电子、自动化、计算机、新材料技术、激光、分子生物学等等,特别是“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奠定了我国高新技术在国际上的战略防御地位。
要特别提出的是,这个时期的高新技术产业纯粹是为了国家安全的需要,因此高新技术产业在起步阶段并没有对我国的其他产业起到很大的带头推动作用。
(2)1979-1992年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重点发展阶段这个阶段是我国对高新技术产业重新认识和重新规划的阶段。
1978年3月的全国科技大会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四个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等著名论断;同时明确了“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技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指导方针。
1979年后,我国以经济建设为基本原则,以军民结合,以民为主为总体方针。
在自主开发基础上,利用国际上的资金、技术、人才,实行开放合作,重点发展.1986年11月,党中央、国务院批准了《高新技术研究开发计划纲要》(简称863计划),第一次系统地从整体上规划高新技术的项目、领域、产业和企业的发展,在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起了带头和核心作用,高新技术产业已经确立为经济建设的重要产业领域。
新中国档案)“火炬计划” 国务院批准建立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09年11月02日13:57 新华网新华网北京11月2日电建设国家高新区是在邓小平同志“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伟大号召指引下,党中央、国务院为贯彻改革开放总方针,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调整经济结构,优化科技和产业布局所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
1984年6月原国家科委《关于迎接新技术革命挑战和机遇的对策》的报告呈送国务院,明确提出要制定新技术园区和企业孵化器的政策,要大胆实践;1985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明确指出要在有条件的城市试办新技术园区;1985年7月中国科学院与深圳市政府兴办了中国第一个高新区;1988年5月,在中关村电子一条街的基础上,国务院批准建立第一个国家高新区——北京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并颁布18条优惠政策;1991年3月国务院12号文件颁布,批准建立26个国家高新区并制定全国适用的扶持政策;同年4月,小平同志“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题词发表;1992年在小平同志南巡讲话的指引下,11月国务院又批准建立25个国家高新区。
1997年6月,为解决中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发展和2 1世纪中国粮食问题,国务院特别批准建立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
2006年1月,经浙江省人民政府申请,国务院批准宁波省级高新区升格为国家级高新区。
2009年3月,为应对金融危机,经湖南、江苏省人民政府申请,国务院又新批准湘潭、泰州两个省级高新区升格为国家级高新区。
至此,全国共批准建设国家高新区56家。
江泽民同志指出:“本世纪在科技产业化方面最重要的创举是兴办科技工业园区。
”建设国家高新区是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关键时刻、在世界高技术竞争日益严峻的形势下,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
正是由于这个重大战略部署,使我们抓住了一个实现跨越式发展和自主创新发展的重要历史性机遇,使我们在科技工业园区建设方面走到了世界的前头,使我们跟上了全球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步伐,对中国经济社会的长期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综合发展与数据分析报告(2009年)12009年,科学技术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认真落实国务院常务会《关于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意见》(国发[2009]9号)文件精神,积极推进中关村和武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鼓励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高新区”)克服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因素,改革创新、开拓进取,继续保持园区经济快速稳定的增长态势。
实践证明,2009年,56家高新区没有辜负党中央、国务院寄予的“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增长”的期望,不仅在科技创新、企业聚集、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等方面取得较好成绩,而且在带动周边区域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方面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和示范作用。
一、园区经济保持快速稳定增长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的第一年,56家高新区经受住了“投资减少、出口遇阻”的考验,无论是经济规模、经济增长,无论是经济质量、经济效率,都表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1.经济规模优势凸显2009年,56家高新区营业总收入突破7万亿元,达到78706.9亿元,工业增加值达到15416.7亿元,经济规模优势凸显。
据对高新区53692家企业统计,年末从业人员达815.3万人;实现工业总产值61151.4亿元;实现工业销售产值58593.8亿元;实现净利润4465.4 1为《2010年中国高技术产业发展年鉴》亿元;上缴税额3994.6亿元;高新区进出口总额3938.8亿美元,其中出口创汇2007.2亿美元,占到进出口总额的51%。
2009年高新区主要经济指标见图1及附表。
图1 2008-2009年高新区主要经济指标增长情况单位:亿元、亿美元2.经济增长态势喜人2009年,高新区各主要经济指标增长情况如下:营业总收入增长19.3 %,有23家高新区超过平均增长幅度;工业销售产值增长16.3%;工业总产值增长16.1%,有24家高新区超过平均增长幅度;工业增加值增长23.3%,增幅高出上年同期6.3个百分点;净利润增长35.1%,增幅高出上年同期30.6个百分点,有48家高新区呈现增长态势;上缴税额增长24.9%,增幅高出上年同期2.9个百分点;虽然出口创汇略有下降为-0.4%,但出口创汇占全国外贸出口(12017亿美元)的比重达到16.7%,高出上年同期2.6个百分点。
自1992年以来,高新区的营业总收入、工业总产值、实现利润、上缴税额、出口创汇五项经济指标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40.9%、40.6%、36.0%、42.3%和44.0%。
3.经济质量稳中有升工业增加值是经济质量的重要指标。
2009年,56家高新区实现工业增加值15416.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2909.7亿元,同比增长23.3%,增速高出同期全国第二产业增加值(9.5%)13.8个百分点,占全国第二产业增加值的9.8%。
56家高新区中,工业增加值增长率超过20%的高新区有28家。
另外,高新区园区生产总值(GDP)已达到23116.5亿元,比上年增加2072.6亿元,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335353亿元)比重达7.0%。
4.经济效率持续走高2009年,高新区企业人均创造价值的能力继续得到提升。
当年,高新区企业人均营业总收入达100.3万元/人,比上年高7.2万元;人均工业总产值78万元/人;人均工业增加值20万元/人;人均净利润5.7万元/人;人均上缴税额5.1万元/人;人均出口创汇2.6万美元/人。
与2008年相比,除人均出口创汇略低于上年0.2个百分点以外,其它各项人均指标均高于2008年度数值见图2。
图2:2008~2009年主要经济指标人均情况单位:万元万美元二、科技创新能力得到不断加强56家高新区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初步形成了一批高度集聚的优秀人才队伍,不断涌现出具有国内外先进水平的科技创新成果。
1.人才队伍发展较快2009年,国家高新区企业现有就业人员815.3万人,是建区初期1992年的24倍,与2008年相比增加98.8万人,年增长13.8%。
国家高新区大专学历以上人员达到384.7万人,高出上年58万人,占到高新区从业人员总量47.5%,其中,硕士学位毕业生31.7万人;博士学位毕业生3.8万人;归国创业的留学人员近3.6万名。
2009年,在国家高新区从业人员构成中,具有中高级职称的人员达到107.5万人,占到从业人员总量13.2%。
国家高新区共吸纳了30.2万名应届高校毕业生,从1992年到2009年这18年间,国家高新区就业人数以年均21%的速度增长,为国家解决就业难的问题做出了积极贡献。
2.创新经费增加显著2009年,国家高新区企业用于科技活动筹集到的资金总额已达到3066.6亿元,高出上年445.7亿元,年增长17%。
其中,企业筹集资金达到2601.3亿元,来自金融机构的贷款90.4亿元,来自各级政府部门的资金230.2亿元,来自各事业单位的资金6.1亿元,来自国外的资金81.9亿元,来自于其他方面的资金56.7亿元见图3。
图3:高新区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情况3.技术收入结构优化2009年,国家高新区企业各种技术性收入达到5920.4亿元,占到营业总收入的7.5%,其中,企业进行的技术转让收入为168.7亿元,占技术性收入总额2.8%;技术承包收入780.9亿元,占技术性收入总额13.2%;技术咨询收入3357亿元,占技术性收入总额56.7%;技术委托收入257.9亿元,占技术性收入总额4.4%。
从以上四类收入中可以看出企业用于技术咨询收入最高,占到技术性收入1/2以上的份额。
4.科技项目大幅增加2009年,高新区企业在科技活动中参与的科技项目数量达到 179581项,比上年增加18297项,占高新区科技项目总量48.5%。
科技项目数位居前5家高新区是:中关村科技园区、西安高新区、成都高新区、上海张江高新区和广州高新区。
企业创办的科技机构数量已达9713个,创办科技机构数量位居前5家高新区是:中关村科技园区、郑州高新区、广州高新区、西安高新区、武汉高新区。
在科技机构中参与研究的博士毕业人员1.3万人,硕士毕业人员9.4万人,本2.7% 1.8%科毕业以上人员26.8万人。
5.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国家高新区成立至今,区内企业创新成果的市场转化率一直处于较高水平,企业拥有的专利数量和每年申请专利数量均得到快速增长。
2009年,国家高新区的新产品产值达到18437.1亿元,新产品销售收入为19070.1亿元,新产品销售收入占高新区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为30.4%。
达到这一比重的高新区有21个。
2009年,国家高新区企业已拥有有效发明专利54302件,其中国有企业6885件,外资及港澳台企业14626件,股份公司23991件。
高新区每万人拥有的发明专利数量为68.7件/万人。
按2009年申请专利情况看,我国共受理国内申请(不包括受理国外来华部分)各类专利87.7万件,国家高新区企业申请各类专利10万件,占全国总量的11.4%。
在受理的国内申请中,全国共有发明专利申请22.9万件,国家高新区企业共有发明专利申请5万件,占全国总量的21.8%,占国家高新区拥有发明专利总量92.9%。
在国家高新区发明专利申请的5万件中:国有企业申请4183件,外资及港澳台企业申请13126件,股份公司申请24992件。
按2009年授权专利情况看,我国国内共授权专利总量50.2万件,国家高新区企业已授权专利4.7万件,占全国授权专利总量9.4%。
在授权的国内专利中,全国共有发明专利授权6.5万件,国家高新区企业发明专利授权1.6万件,占全国总量24.6%。
在国家高新区发明专利授权的1.6万件中:国有企业授权1488件,外资及港澳台企业授权4565件,股份公司授权7772件。
按其它知识产权情况看,国家高新区53692家企业2009年共获得软件著作版权38019项,获得集成电路布图2393项,获得植物新品种282项,获得各种国家奖项1757次。
三、“调结构、促转变”贡献显著近几年来,高新区积极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大力培育有竞争优势和发展前景的产业集群,同时注重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与改造传统产业相结合,逐步形成了一批对国民经济增长有重大带动作用的优势特色产业,成为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力量。
1.创新资金和科研机构聚集效应初现高新区为企业创新创业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体现在各类资金的支持力度,其各种配套资金较上年有所增长。
用于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配套的资金已达到37.0亿元,比上年增加15.9亿元;用于扶持创业投资机构的资金已达到189.2亿元,比上年增加111.9亿元;用于扶持担保机构的资金已达到116.3亿元,比上年增加89.3亿元,以上三种资金共计达到342.5亿元,资金总量高出上年171.3亿元。
高新区中聚集了众多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为园区经济发展提供知识载体和创新源头。
从2009年统计数据看,高新区内聚集的各类高等院校已经达到391所,促进了高新区的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各种合作关系,积极推动产学研合作体和共建研发基地等;高新区还集聚了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63个、开放实验室860个、产业技术检验检测平台417个、技术转移中心175个。
2.企业上市融资能力越来越强2009年统计数据显示,在53692家企业中,已有上市企业783 家。
在783家上市企业中,按新标准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有489家,占上市企业总量62.5%。
这些上市企业实现的营业总收入达到16408.9亿元、工业总产值13289.2亿元、实现工业销售产值12213.4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3437.8亿元、实现利润达974.9亿元、上缴税额780亿元、实现出口创汇362.4亿美元,均占到高新区相应指标总量的20%左右。
在已上市的783家企业中,按上市的地点分类情况看:在国内2个交易所上市企业数量最多474家,占上市企业总量60.5%。
其中:深交所上市225家,上交所上市208家,创业板上市企业有41家。
在香港上市企业98家,占上市企业总量12.5%。
在国外上市企业达到101家,占上市企业总量12.9%。
其中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企业45家,在纽约交易所上市企业有28家,在新加坡上市企业21家,占上市企业总量2.7%。
在日本上市企业2家,在英国上市企业5家。
另外,在其它板块上市企业也有110家。
3.出口产品的品种与领域得到优化2009年,高新区以高新技术产品实现出口创汇产品品种达59703种,产品品种比上年增加3730种。
实现产品出口创汇1382.8亿美元,同比增长了5.2%,占高新区全部出口创汇总额68.9%。
特别是在金融危机期间,高新区企业出口创汇规模也有所增长,出口额超亿美元以上企业已有312家,比2008年增加33家,出口创汇额1459.3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