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脑血管疾病培训
- 格式:doc
- 大小:73.50 KB
- 文档页数:32
心脑血管病救护培训方案一、培训目标:1.了解心脑血管病的定义、常见类型和危险因素;2.掌握心脑血管病的常见症状和危急状况的识别;3.学习心脑血管病急救的基本原则和技能;4.培养急救意识,并掌握有效的急救措施;5.增强心脑血管病救治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二、培训内容:1.心脑血管病的定义和常见类型:a.心脑血管病的概念和分类;b.高血压、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脑卒中等常见心脑血管病的简介。
2.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a.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生活习惯和生理因素;b.吸烟、饮酒、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习惯;c.遗传因素、年龄和性别等非可调因素。
3.心脑血管病的常见症状和危急状况的识别:a.高血压的常见症状和危急状况的识别;b.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的常见症状和危急状况的识别;c.脑卒中的常见症状和危急状况的识别;d.具体的症状识别技巧和常见误诊。
4.心脑血管病急救的基本原则和技能:a.脑卒中的FAST识别法;b.心肺复苏的基本原则;c.心律失常的紧急处理;d.高血压危机的处理;e.心绞痛、心肌梗死的紧急处理;f.抗凝药物相关紧急处理。
5.心脑血管病急救器械的使用:a.自动体外除颤器(AED)的使用;b.呼吸道支持设备的使用;c.呼吸器的使用;d.各种监护设备的基本使用。
6.心脑血管病的后续护理:a.心血管病患者的长期管理;b.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护理;c.心肌梗死患者的康复护理。
三、培训方法:1.理论授课:由专家进行心脑血管病相关知识的系统讲解和解答学员提问;2.案例讨论:结合真实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加强学员对于心脑血管病的识别和急救措施的理解;3.模拟演练:通过情境模拟,让学员亲身体验急救过程,提高应急反应和实际操作的能力;4.观摩学习:组织学员赴医院或急救中心进行现场观摩,学习现场急救工作的流程和规范。
四、培训评估:1.在培训结束后,对学员进行闭卷考试,考察学员对于培训内容的掌握程度;2.在模拟演练环节,对学员的急救反应和操作进行评估和点评;3.通过学员对于培训效果的反馈,对培训方案进行改进和调整。
一、背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
为提高全民心脑血管健康意识,普及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知识,降低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特制定本培训计划方案。
二、目标1. 提高全民心脑血管健康意识,了解心脑血管疾病的基本知识;2. 掌握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方法;3. 提高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心脑血管疾病诊疗水平;4. 培养全民健康生活方式,降低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
三、培训对象1. 全体社区居民;2. 基层医疗卫生人员;3. 企业职工;4. 学校师生。
四、培训内容1. 心脑血管疾病基础知识: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标准等;2. 心脑血管疾病预防措施:生活方式干预、药物治疗、健康教育等;3. 心脑血管疾病治疗原则: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康复治疗等;4. 心肺复苏、急救技能培训;5. 健康生活方式培养: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等。
五、培训方式1. 专题讲座:邀请心脑血管疾病专家进行专题讲座,普及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知识;2. 案例分析:结合实际案例,分析心脑血管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3. 角色扮演:模拟临床场景,提高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的诊疗水平;4. 实操演练:开展心肺复苏、急救技能培训,提高应急处置能力;5. 健康教育:通过宣传册、海报、网络平台等多种形式,普及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知识。
六、培训时间1. 全年开展,每月至少举办一次心脑血管健康培训活动;2. 针对不同人群,制定相应的培训时间表。
七、培训地点1. 社区活动中心;2.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3. 企业、学校等。
八、培训组织1. 成立心脑血管健康培训领导小组,负责培训工作的组织实施;2. 邀请心脑血管疾病专家、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健康教育专家等组成培训师资队伍;3. 建立培训档案,记录培训对象、培训内容、培训效果等信息。
九、评估与反馈1. 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估,包括学员满意度、知识掌握程度、实际应用能力等;2. 收集学员反馈意见,不断改进培训内容和方式;3. 定期总结培训工作,为今后心脑血管健康培训提供参考。
心脑血管疾病培训试题1、心肌梗死的主要症状是? [单选题] *A. 胸痛(正确答案)B. 头痛C. 肚痛D. 背痛2、血压测量中,收缩压指的是? [单选题] *A. 血管舒张时的压力B. 血管收缩时的压力C. 心脏舒张时的压力D. 心脏收缩时的压力(正确答案)3、高血压患者应该多注意控制哪种饮食? [单选题] *A. 高盐饮食(正确答案)B. 低脂饮食C. 高糖饮食D. 高蛋白饮食4、心脏起搏器是用来治疗哪种心律失常的? [单选题] *A. 心房颤动B. 心动过速C. 心动过缓(正确答案)D. 心律不齐5、下列哪种药物常用于降低血脂? [单选题] *A. 阿司匹林B. 利伐沙班C. 西妥昔单抗D. 他汀类药物(正确答案)6、心绞痛的发作通常在什么情况下加重? [单选题] *A. 运动后(正确答案)B. 休息时C. 吃饭后D. 情绪激动7、下列哪种检查方法可以评估心脏的负荷能力? [单选题] *A. 心电图B. 超声心动图(正确答案)C. 心肌标记物D. 心功能检查8、心力衰竭患者常见的症状包括以下哪项? [单选题] *A. 咳嗽(正确答案)B. 腹泻C. 头痛D. 失眠9、血栓栓塞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常见并发症,下列哪种药物用于预防血栓形成?[单选题] *A. 抗生素B. 抗凝药物(正确答案)C. 抗病毒药物D. 抗真菌药物10、心律失常中最常见的类型是? [单选题] *A. 室性心动过速B. 房性心动过速C. 室性早搏(正确答案)D. 房性早搏11、高血脂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之一,下列哪种食物应该少吃? [单选题] *A. 鱼类B. 蔬菜C. 油炸食品(正确答案)D. 水果12、心肌梗死的紧急救治措施包括以下哪项? [单选题] *A. 心肌再灌注治疗(正确答案)B. 抗生素治疗C. 高血压药物治疗D. 抗抑郁药物治疗13、下列哪种因素不是导致高血压的原因? [单选题] *A. 饮食因素B. 遗传因素C. 情绪因素D. 运动因素(正确答案)14、心脏瓣膜病最常见的症状是? [单选题] *A. 胸痛B. 呼吸困难(正确答案)C. 头晕D. 肢体麻木15、下列哪些因素可能导致高血压? *A. 高盐饮食(正确答案)B. 高糖饮食C. 高脂饮食(正确答案)D. 高胆固醇饮食(正确答案)16、以下哪些药物可以用于治疗心绞痛? *A. 阿司匹林(正确答案)B. 乙酰半胱氨酸C. 依那普利(正确答案)D. 硝酸甘油(正确答案)17、下列哪些症状可能是心力衰竭的表现? *A. 咳嗽(正确答案)B. 水肿(正确答案)C. 胸痛D. 乏力(正确答案)18、以下哪些药物常用于治疗高血脂症? *A. 他汀类药物(正确答案)B. 阿司匹林C. 利伐沙班(正确答案)D. 西妥昔单抗(正确答案)19、下列哪些检查方法可用于诊断心脏瓣膜病? *A. 超声心动图(正确答案)B. 心电图C. CT检查D. 核磁共振(正确答案)20、能够减轻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的左心室流出道梗阻,可以使用的药物是()[单选题] *A. β受体阻滞剂(正确答案)B. 硝酸甘油C. 地高辛D. 去甲肾上腺素。
一、前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我国主要的健康问题之一。
为了提高基层医务人员对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能力,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近期,我单位组织了一次心脑血管疾病防治培训。
现将培训情况总结如下:二、培训内容1. 心脑血管疾病基础知识培训首先介绍了心脑血管疾病的基本概念、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原则等基础知识,使参训人员对心脑血管疾病有了全面的认识。
2. 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策略针对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培训内容涵盖了以下几个方面:(1)一级预防:包括控制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危险因素,改善生活方式,如戒烟、限酒、合理膳食、适量运动等。
(2)二级预防:对已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加强病情监测,定期复查,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
(3)三级预防:对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进行康复治疗,降低复发率,提高生活质量。
3. 心脑血管疾病临床诊疗技术培训重点讲解了心脑血管疾病的临床诊疗技术,包括:(1)心电图的解读与应用(2)心脏超声检查的原理与操作(3)冠脉造影术的适应症、禁忌症及术后护理(4)心脏起搏器植入术的适应症、禁忌症及术后护理4. 心脑血管疾病急救与护理培训介绍了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急救措施、护理要点及心理护理等,使参训人员掌握了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急救与护理技能。
三、培训效果1. 提高了基层医务人员对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的认识,增强了防治意识。
2. 培训内容丰富,实用性强,参训人员掌握了心脑血管疾病的基本知识、防治策略和临床诊疗技术。
3. 通过急救与护理培训,参训人员提高了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急救与护理能力。
四、下一步工作1. 加强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提高群众对心脑血管疾病的认知水平。
2. 定期开展心脑血管疾病防治培训,提高基层医务人员的防治能力。
3. 加强心脑血管疾病防治工作的监督检查,确保防治措施落实到位。
总之,本次心脑血管疾病防治培训取得了圆满成功,为提高基层医务人员防治能力奠定了坚实基础。
心脑血管疾病知识培训•心脑血管疾病基础知识•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措施•心脑血管疾病的早期发现与诊断•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方法•心脑血管疾病的康复与护理目•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心理支持与人文关怀录01心脑血管疾病基础知识由心脏、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组成,负责将氧气和营养物质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
心血管系统由脑动脉、毛细血管和脑静脉组成,负责为大脑提供氧气和营养物质。
脑血管系统心脑血管系统的基本结构与功能心脑血管疾病是指涉及心脏和血管的疾病,包括冠心病、脑卒中、心力衰竭等。
按照病因和病理学分类,心脑血管疾病可分为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脑血管疾病、周围血管疾病等。
心脑血管疾病的定义与分类高血压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可导致心脏和血管重构,增加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
高胆固醇、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血脂异常情况可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
糖尿病可导致微血管和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增加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
吸烟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增加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
缺乏身体活动可增加肥胖、糖尿病等疾病的风险,从而增加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
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血脂异常吸烟缺乏运动或身体活动糖尿病02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措施1健康生活方式与饮食习惯23适量的有氧运动能够增强心肺功能,有助于降低血压和心率,预防心血管疾病。
保持适度的运动采用低盐、低脂、低糖的饮食习惯,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类和蛋白质的摄入,减少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的摄入。
健康饮食肥胖会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保持适当的体重有助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控制体重控制高血压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定期检测血压并采取措施将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内,能够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控制慢性病危险因素控制高血脂高胆固醇、高甘油三酯等血脂异常也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通过合理饮食和适当锻炼,将血脂控制在正常范围内。
控制糖尿病糖尿病会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糖尿病患者需要控制血糖水平,同时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以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心脑血管疾病的培训内容心脑血管疾病的培训内容,听起来是不是有点枯燥?但是,别着急,今天咱们就用轻松幽默的方式来聊聊这件事,保证让你听得津津有味。
心脑血管疾病可不是什么小事,稍微不注意,就可能跟我们的心脏和脑袋开玩笑,真不是闹着玩的。
这类疾病就像那不速之客,悄悄潜入你的生活,捣乱得不轻。
所以,了解它们的风险、症状和预防措施,简直就是送给自己的一份“保险单”。
说到心脑血管,大家首先想到的肯定是高血压、动脉硬化,哦,还有那些“心梗”、“中风”的名词。
其实啊,心脑血管疾病就像是一个“大杂烩”,里面的成分可复杂了。
有的人平时爱吃高盐高脂的美食,想着“来点重口味”。
但是啊,这一口下去,心脏小哥就不乐意了,可能就开始抽筋,直接给你上演一出“心绞痛”的大戏,真的是“戏不尽、哭不完”。
心脑血管疾病的症状可真是五花八门。
你有没有试过,突然觉得胸口一阵紧,像是有什么东西在压着,心里那个慌呀,简直不敢相信。
脑袋晕乎乎的,走路像喝了酒,搞得自己像个醉汉,这可不是开玩笑。
万一这一摔,那可就真是摔得不轻,脑袋一磕,啥事都可能来了。
所以,得学会识别这些症状,不然可就真是“羊入虎口”。
培训内容里,预防措施是个大头。
很多人觉得“我身体好,不用担心”,但是啊,这种想法可要不得。
心脑血管疾病就像一场潜伏已久的战争,敌人早已悄悄埋伏在角落里,随时准备发起进攻。
为了打赢这场战斗,咱们得先做好“防御工事”。
日常饮食可得注意,多吃点水果蔬菜,少吃油腻食物,像个“饮食小能手”一样,别让坏脂肪有机可乘。
锻炼也是必不可少的。
你看,现在的年轻人坐在电脑前,动都不动,真的是“坐吃山空”。
其实啊,没必要去健身房拼命,简单的散步、骑车,甚至是跳跳舞,都是锻炼身体的好方法。
动一动,心情也会变得好,真是一举两得。
想想那种在晨曦中慢跑的感觉,简直美滋滋。
要注意心态哦。
压力山大可不是什么好事,适当的放松能让你的心脏“轻松一刻”。
别老是想着工作、学习,偶尔抽空看看风景、听听音乐,生活就会多些色彩。
当今威胁中老年人生命的三大杀手是:第一大杀手:心脑血管疾病每年新增加脑中风病人150万,死亡超过120万,病死率80%。
第二大杀手:癌症老年人癌症发病率是年轻人的50倍,这是由于免疫力下降。
第三大杀手:糖尿病我国现有糖尿病人3000多万,每年新增加70多万,老年人糖尿病发病率已达到11.6%。
心脑血管疾病成为威胁中老年人生命的第一大杀手,这引起了世界的重视。
心脑血管疾病的种类很多,高血脂、高血压是引起心脑血管疾病主要两大元凶。
因此在这里主要讲与高血脂、高血压有关的心脑血管疾病。
(一) 高血脂与心脑血管疾病1、什么是血脂?血液中的脂肪类物质,统称为血脂。
血浆中的脂类包括胆固醇、甘油三酯、磷脂和非游离脂肪酸等,它们在血液中是与不同的蛋白质结合在一起,以“脂蛋白”的形式存在。
大部分胆固醇是人体自身合成的,少部分是从饮食中获得的。
甘油三酯恰恰相反,大部分是从饮食中获得的,少部分是人体自身合成的。
2、什么是高血脂:正常人体内的脂类物质的吸收、产生与消耗、转化维持动态平衡,所以血脂含量基本恒定不变。
当它们中的一项或多项超过合适水平时,便是高脂血症了。
高血脂是指血中胆固醇(TC)和/或甘油三酯(TG)过高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过低,现代医学称之为血脂异常。
3、血脂正常值总胆固醇(TC)低于5.20mmol(毫摩尔)/L(》200mg/dl) 正常,高于 5.72mmol /L (200mg/dl) 异常;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低于 3.12mmol/L (120mg/dl)正常,高于3.64mmol/L(140mg/dl异常;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高于1.04mmol/L(40mg/dl) 正常,低于0.91mmol/L(35mg/dl)异常;甘油三酯(TG)低于1.70mmol/L(150mg/dl)正常,高于1.70mmol/L(》150mg/dl)异常。
4、胆固醇生理功能早在18世纪初期,科学家们第一次从胆石中提取出一种物质,并把它称为胆固醇。
人体中胆固醇的总量大约占体重的0.2%,各组织中的含量差别很大,例如骨质中胆固醇含量最少,按每100克计,骨质约含10毫克,骨骼肌约含100毫克,内脏多在150~250毫克之间,肝脏和皮肤含量稍高,约为300毫克。
脑和神经组织中含量最高,每100克组织约含2克,其总量约占全身总量的l/4。
胆固醇有三个主要生理功能:(1)形成胆酸:胆汁产于肝脏而储存于胆囊内,经释放进入小肠与被消化的脂肪混合。
胆汁的功能是将大颗粒的脂肪变成小颗粒,使其易于与小肠中的酶作用。
在小肠尾部,85%~95%的胆汁被重新吸收入血,肝脏重新吸收胆酸使之不断循环,剩余的胆汁(5%~15%)随粪便排出体外。
肝脏需产生新的胆酸来弥补这5%~15%的损失,此时就需要胆固醇。
(2)构成细胞膜:胆固醇是构成细胞膜的重要组成成分,细胞膜包围在人体每一细胞外,胆固醇为它的基本组成成分。
有人曾发现给动物喂食缺乏胆固醇的食物,结果这些动物的红细胞脆性增加,容易引起细胞的破裂。
因此,可以想象要是没有胆固醇,细胞就无法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生命也将终止。
(3)合成激素:激素是协调多细胞机体中不同细胞代谢作用的化学信使,参与机体内各种物质的代谢,包括糖、蛋白质、脂肪、水、电解质和矿物质等的代谢,对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十分重要。
人体的肾上腺皮质和性腺所释放的各种激素,如皮质醇、醛固酮、睾丸酮、雌二醇以及维生素D都属于类固醇激素,其前体物质就是胆固醇。
血脂又是供应人体热能的主要来源,是人体必需的营养成分之一。
5、高血脂的危害:血脂是人体中一种重要的物质,有许多非常重要的功能,但是不能超过一定的范围。
如果血脂过多,容易造成“血稠”,在血管壁上沉积,逐渐形成小斑块(就是我们常说的“动脉粥样硬化”)。
这些“斑块”增多、增大,逐渐堵塞血管,使血流变慢,血栓形成,严重时血流被中断。
这种情况如果发生在心脏,就引起冠心病;发生在脑,就会出现脑中风;如果堵塞眼底血管,将导致视力下降、失明;如果发生在肾脏,就会引起肾动脉硬化,肾功能衰竭;发生在下肢,会出现肢体坏死、溃烂等。
此外,高血脂可引发高血压(由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增多、增大,逐渐堵塞血管,使血管腔变小,血流阻力增大,血压增高,造成高血压。
)、诱发胆结石、胰腺炎,加重肝炎、导致男性性功能障碍、老年痴呆等疾病。
最新研究提示高血脂可能与癌症的发病有关。
a.血脂与冠心病:椐统计,心脑血管病的死亡率已超过人口全部死亡率的1/2。
冠心病也叫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冠状动脉是专门给心脏供血的动脉,由于过多脂肪沉积,造成动脉硬化,使血流受阻,引起心脏缺血,发生一系列症状,即冠心病。
引起冠心病的危险因素:高血脂、吸烟、糖尿病、肥胖、高血压、缺乏体力活动、精神过度紧张、冠心病家族史、口服避孕药等,其中、高血脂是引起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调节血脂是防治冠心病最基本疗法:血清总胆固醇水平下降1%,则冠心病的发生率下降2%。
只要有冠心病,不论你血脂高或不高,均应长期服用调脂药。
目前冠心病的治疗办法:1、一般治疗2、扩冠治疗3、降血脂治疗4、抗凝治疗5、溶栓治疗6、介入治疗(PTCA)7、冠状动脉旋磨术8、冠脉支架置入术9、冠状动脉搭桥术10、中药:银灵通。
b.血脂与脑梗塞的关系:当血液中胆固醇增高时,容易形成动脉硬化斑块,这些斑块在动脉壁内堆积,使动脉管腔狭窄,阻塞血液流入相应部位,引起脑梗塞,医学证明:长期调脂治疗不仅能治疗脑梗塞,还能预防脑梗塞。
因此,高血脂、脑动脉粥样硬化是脑梗塞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c.血脂与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压与高血糖被称为“三高”,是威胁糖尿病患者健康与生命的主要危险因素。
三者密切相关,高血脂可加重糖尿病,所以糖尿病患者除治疗高血糖外,还需要调节血脂,这是减少糖尿病患者死亡率和致残率的关键。
糖尿病患者应注意调血脂:糖尿病合并高血脂更容易导致脑中风、冠心病、肢体坏死、眼底病变、肾脏病变、神经病变等,这些糖尿病的远期并发症是造成糖尿病患者残疾或过早死亡的主要原因。
半数以上糖尿病患者合并高血脂,积极治疗高血脂对控制血糖、预防并发症大有好处。
d.血脂与脂肪肝:脂肪肝是脂肪在肝内大量蓄积所致,常合并有血脂增高。
B 超检查是目前检查脂肪肝的主要手段。
脂肪肝发病率高达5~10%,成人体检中转氨酶增高者约35%为脂肪肝,部分患者可发展成肝硬化、肝癌。
因此,脂肪肝的防治对防止慢性肝病的进展和改善预后十分重要。
哪些人易患脂肪肝:高血脂患者、糖尿病患者、腹部脂肪堆积者、长期大量饮酒者、肥胖者和患有病毒性肝炎者。
脂肪肝有哪些症状:轻度脂肪肝多数无自觉症状,中度、重度表现为肝肿大、食欲减退、肝区胀痛、转氨酶升高,少数出现轻度黄疸、脾大等。
脂肪肝患者应该怎么办:早期治疗,可以阻止脂肪肝的发展,大多数脂肪肝是可以治愈的。
包括祛除病因、改善生活方式、调节饮食结构;应用调脂药进行治疗。
6、胆固醇不是越低越好胆固醇是人体组织结构、生命活动及新陈代谢中必不可少的物质。
它参与细胞与细胞膜的构成,对生物膜的透性、神经髓鞘的绝缘性及保护细胞免受一些毒素的侵害起着不可低估的效用。
其次,人体的免疫系统只有在胆固醇的协作下,才能完成其防御感染、自我稳定和免疫监视三大功能。
第三,胆固醇是类固醇激素的基本原料,这些激素与人的生理反应、水和电解质代谢、生殖繁衍关系密切,若其原料匮乏,势必影响人体的健康发育。
近10年来,科学家发现胆固醇在抗御癌症方面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科学实验表明,体内血胆固醇水平过低的人,患结肠癌的机会是胆固醇水平较高的人的3倍。
胆固醇过低还会造成机体功能紊乱,免疫功能下降,精神状态不稳,血管壁变脆,脑溢血的危险性增加等。
日本东京大学研究人员还提出一种新观点,认为吃高胆固醇食品对老年人反而有益。
10年的研究发现,胆固醇含量丰富的食品能降低那些与动脉硬化和心血管疾病有关的有害胆固醇。
当然,胆固醇也并非越高越好。
多余的胆固醇沉积在血管壁上,会导致心血管疾病。
因此,营养学家提出:要少量摄入含饱和脂肪酸与胆固醇的食物。
中老年人,尤其患有冠心病、高血压、动脉硬化者尤应注意慎食或不食猪油、黄油、动物内脏及鹌鹑蛋、墨鱼等高胆固醇食物。
营养学家建议:胆固醇日摄入量以控制在300毫克以下为宜。
7、哪些人易得高血脂:有高血脂家族史者;体型肥胖者;中老年人;长期高脂肪、高糖饮食者;绝经后妇女;长期吸烟、酗酒者;习惯于静坐运动少的人;生活无规律、情绪易激动、精神处于紧张状态者;肝肾疾病、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者。
8、高血脂的相应症状由于高血脂的发病是一个慢性过程,轻度高血脂通常没有任何不舒服的感觉,较重的会出现头晕目眩、头痛、胸闷、气短、心慌、胸痛、乏力、口角歪斜、不能说话、肢体麻木等症状,最终会导致冠心病、脑中风等严重疾病,并出现相应症状。
(二)高血压——“隐形杀手”高血压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影响生活质量的一种疾病。
我国患高血压有1.1亿,每年新增350万人。
临床表现有头痛,多发生在后脑部,还可有头晕,头胀,颈部扳住感,耳鸣,眼花,健忘,失眠,烦闷,乏力,四肢麻木,心悸等。
也是造成肢体偏瘫,心力衰竭,脑梗塞,脑出血,肾衰竭的重要原因,临床上因高血压病发生致残致死的病例屡见不鲜,故学者称之谓“隐形杀手”。
1、什么叫高血压?高血压是指动脉血压超过正常值的异常情况:正常血压:舒张压=<85mmHg,收缩压=<130mmHg 正常高值:舒张压85—89mmHg,收缩压130—139mmHg高血压:舒张压>=90mmHg,收缩压>=140mmHg高血压的分级:1级、140—149/90—99mmHg2级、160—179/100—109mmHg3级、>180/110mmHg高压在120 至140毫米汞柱之间,或低压在80至90毫米汞柱之间,将被视为“高血压前期”。
2、高血压的发生因素有:(1)年龄与性别高血压病的发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升高。
据国内资料,40岁以下的发病率平均为3.4%,40~49岁为10.2%,50~59岁为17.2%,60岁以上为24.1%。
男性高血压病患病率6.96%,女性为8.4%,女性高于男性。
一般来说,在35岁以前男性患病率略高于女性,35岁以后则女性高于男性,这可能与女性的妊娠与更年期内分泌变化有关。
(2)劳动性质不同的职业人员,高血压病的发病率有很大差别。
有关资料显示,脑力劳动为主者发病率达7.78%,体力劳动者达4.68%,而从事神经紧张度高的职业如司机、售票员,其高血压病患病率高达11.3%左右。
(3)肥胖或超重许多流行病学资料都说明肥胖者患高血压的机会比正常人高2~4倍,减轻体重血压往往会随着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