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伤保险理论与实践共90页
- 格式:ppt
- 大小:8.27 MB
- 文档页数:90
工伤保险条例学习心得标准《工伤保险条例》是我国保障劳动者权益的重要法律法规之一,对于推动工伤保险制度的完善和落地起到了重要作用。
作为一名从业者,深入学习和理解《工伤保险条例》对于提高自身工作水平和保障劳动者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在学习过程中,我深切体会到该条例在如下几方面的重要性:强调保障劳动者权益、规范保险行为、完善保险制度、加强监督管理。
在学习过程中,我也从中受益良多,对于工伤保险制度的理解和运作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下面,我将结合我在学习中的体会分别对这几方面进行阐述。
首先,工伤保险制度的核心就是保障劳动者的权益。
《工伤保险条例》明确规定,雇主应当为其员工依法购买工伤保险,保障劳动者在工作中发生意外伤害时得到应有的赔偿和救助。
这一规定的出现,对于保护劳动者权益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实际工作中,我深切感受到保障劳动者权益的重要性。
只有当工伤保险制度得到有效实施,劳动者才能在工作中得到应有的保护和救济。
同时,该条例还规定了用人单位未及时为劳动者购买保险所产生的后果和责任,强化了用人单位的责任意识和依法购买工伤保险的义务。
只有在雇主和劳动者双方共同努力下,工伤保险制度才能得以健康发展,真正起到保障劳动者权益的作用。
其次,工伤保险条例还对保险行为进行了细致的规范。
保险公司作为市场主体,其行为合规和透明是保障工伤保险制度正常运行的基石。
《工伤保险条例》对于保险公司的经营行为进行了明确规定,如要求保险公司建立健全风险评估制度、制定保险费率、及时履行理赔等。
通过这些规范,能够提高保险公司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进一步保障劳动者的权益。
在我个人的工作中,我本着依法合规办事的原则,确保保险公司的经营行为符合《工伤保险条例》的规范。
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我更加明确了保险行业的规范要求。
我深知只有在依法合规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劳动者的权益。
再次,通过学习《工伤保险条例》,我对工伤保险制度的完善和健全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工伤保险条例学习心得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工伤保险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为了更好地掌握工伤保险相关知识和法律法规,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我参加了工伤保险条例的学习。
通过学习工伤保险条例,我深刻认识到工伤保险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工伤保险的设立,不仅有助于提高劳动者的生活质量和就业满意度,也为企业提供了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保障。
工伤保险的核心目标是:预防工伤事故的发生;及时、合理地对工伤患者提供医疗救治和康复服务;减轻工伤患者的经济负担,确保其基本生活;帮助工伤患者重返工作岗位,实现就业再就业;维护工伤患者的合法权益,确保其享受安全环境和公正待遇。
学习过程中,我重点关注了工伤保险条例的主要内容和关键要点。
我认真阅读了这部法规的各条款,深入了解了工伤保险的制度设计、保险费率、赔偿标准等方面的内容。
我了解到,工伤保险是实行两级保险制度的,分别由国家和地方政府承担责任。
国家统筹的责任主要包括规划、管理、监督和财务担保,而地方政府则负责具体实施和管理工伤保险事务。
在保险费率方面,工伤保险费由用人单位支付,缴费基数是企业职工工资总额的百分比。
赔偿标准方面,根据工伤的程度和职工的工资水平来确定工伤保险金的数额。
同时,工伤保险还应当设立赔偿分级的制度,给予更高的赔偿标准。
通过学习,我还了解到工伤保险相关的政策和措施。
政府鼓励企业开展工伤预防工作,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推行事故报告和信息公开制度,提高安全生产标准和管理水平。
此外,政府还提出要完善工伤保险的资金保障机制,确保工伤保险基金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同时,政府鼓励医疗机构提供优质服务,建立库区级工伤诊疗网络,加强医疗资源的配置和分配,提高工伤患者的康复效果。
学习过程中,我不仅关注理论知识的学习,还积极参与实践活动。
我利用周末时间,参观了一家工业企业的安全生产示范区,并与该企业的安全管理人员进行了交流。
第一章工伤保险绪论主要内容:1掌握工伤保险的概念;2掌握工伤保险的原则、性质和特点;3了解工伤保险与其他保险项目的关系。
本章重点:掌握工伤保险的内涵与外延。
本章难点:(无)第一节工伤保险的概念一、工伤事故和职业病的概念1工伤工伤:亦称职业伤害,指劳动者在生产劳动过程中所发生的或与之相关的人身伤害,包括事故伤残和职业病以及因这两种情况所造成的死亡。
“工伤”各国的概念不尽相同。
第13次国际劳动统计会议所使用的定义:雇佣事故指由雇佣引起或在雇佣过程中发生的事故(工业事故和上下班事故)。
雇佣伤害指由雇佣事故导致的所有伤害和所有职业病。
美国国家标准ANSIZ 16.1《记录与测定工作伤害经历的方法》中,将“工作伤害”定义:为“任何由工作引起并在工作过程中发生的(人受到的)伤害或职业病,即由工作活动或工作环境导致的伤害或职业病"。
我国国家标准GB 6441-86《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中将“伤亡事故”定义为:企业职工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发生的人身伤害、急性中毒"。
1964年第48届国际劳工大会通过的《工伤事故和职业病津贴建议书》(第121号)对工业事故做出如下定义:1工作时间内,在工作场所及其附近,或工人劳动所在的任何场所发生的事故,不论其原因如何,均作为职业事故。
2在工作时间前后合理的时限内因交通、清洁、准备、保养、储存、紧固或捆扎工具和工作服等而发生的事故。
3在工作场所与下列处所之间的直接路线上发生的事故:雇员的主要或次要住所。
(2)雇员日常用餐的处所。
雇员经常领取报酬的处所。
许多国家在法律中规定的职业事故定义是"工作时或工作本身所产生的事故"。
2职业病职业病是由于在生产过程、生产活动或职业中接触有害物质或固有的危害所造成的疾病。
一般来说,损害职工健康的疾病可以区分为:与工作相关的疾病,即由职业引起的疾病;由于工作环境或工作条件而使发病率增高的疾病;与工作无关的疾病。
工伤保险培训讲义梁金亮一、工伤保险条例的适用范围: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各类企业、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应当依照本条例规定参加工伤保险,为本单位全数职工或雇工缴纳工伤保险费。
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各类企业的职工和个体工商户的雇工,均有依照本条例的规定享受工伤保险待遇的权利。
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参加工伤保险的具体步骤和实施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
以上规定的企业包括在中国境内的所有形式的企业。
工伤保险制度在国家之间不能互免,需要参加营业地所在国的工伤保险。
来中国投资的外国企业要参加中国的工伤保险,而到国外承包工程或投资设厂的中国企业则需要参加本地的工伤保险。
二、关于工伤的认定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工伤:一、在工作时刻和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的。
“工作时刻”是指法律规定的或单位要求职工工作的时刻。
单位规定的加班加点时刻也应视为工作时刻。
“工作场所”是指职工日常工作所在的场所,以级领导临时指派其所从事工作的场所。
二、在工作时刻前后在工作场所内,从事与工作有关的预备性或扫尾性工作受到事故伤害的。
职工为完成工作,在工作时刻前后,有时需要做一些与工作有关的预备性或扫尾性工作。
这段时刻虽然不是工作时刻,但职工从事的预备性或扫尾性工作,与工作有直接关系,因此,条例规定这种情形也视为工伤。
3、在工作时刻和工作场所内,因履行工作职责受到暴力等意外伤害的。
这条由两层含义;一层是指职工因履行工作职责,使某些人的不合理的或违法的目的没有达到,这些人出于报复而对该职工进行的暴力人身伤害;另一层是指在工作时刻和工作场所内,职工因履行工作职责受到的意外伤害。
4、患职业病的。
职业病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发的疾病。
职业病主要包括如下十大类:尘肺,职业性放射性疾病,职业中毒,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生物因素所致职业病,职业性皮肤病,职业性眼病,职业性耳鼻喉口疾病,职业性肿瘤和其他职业病。
工伤保险理论基础工伤是工业伤害的简称,也称职业灾害或产业伤害,是指劳动者在从事职业活动中造成的、使受害者损失的劳动时间超过伤害当天或者当班时间的任何一种伤害。
这种界定有意识地、明显地划出了皮毛破伤和比较严重的伤害之间的界限。
工伤是一种具有粘性的社会风险:(1)工伤和职业病可能严重伤害员工的健康;(2)损害劳动者的劳动能力,结婚和养育能力,甚至生活自理能力;(3)造成就业机会和经济收入的损失;(4)造成深深的心理伤害。
一、工伤、公伤与职业病(一)工伤的含义工伤的范围经历了一个逐步扩展的过程。
1921年国际劳工大会上通过的《(农业)工人赔偿公约》(第12号)规定“由于工作直接或间接引起的事故为工伤事故”。
后来,随着职业病的增多,各国逐渐把职业病纳入了工伤的范畴。
因此,在现代社会,所谓工伤一般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显性的工业伤害,即在职业活动所涉及的区域内,由于自然或人为的突发性致害因素导致的工伤事故;二是隐性的工业伤害,即因工作环境危害造成的职业病(如矽肺)。
(二)职业病的含义职业病是指劳动者在工作中因接触到职业性的有毒、有害因素而导致的疾病。
职业病有广义与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说,所有因工作环境危害造成的疾病都属于职业病,这种含义上的职业病范围很广,任何国家都不可能把所有的职业病都纳入工伤保险范围内;狭义上的职业病是指在工伤保险中所称的职业病,即法定职业病,通常指因工作环境危害造成的、通过国家法律法规明文规定的法定职业病类型。
(三)公伤与工伤的关系公伤是因公负伤的简称,是相对于非因公而言,当前我国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的干部职工在因工作原因负伤致残,通常采用该术语。
实际上,工伤与公伤并没有本质区别,将其区分开来,明显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
我国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干部职工所就任的岗位,也就是其所从事的职业,从事与该岗位有关的工作或临时指定的其他工作而负伤致残,自然也就是工伤,没必要将公伤与工伤进行区别,否则的话,一方面不利于统一格式标准和实际操作,另一方面则含有等级制度、歧视对待等不公正之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