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湖阴先生壁》作者简介
- 格式:doc
- 大小:20.00 KB
- 文档页数:1
《书湖阴先生壁》赏析书湖阴先生壁宋·王安石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注释]1、湖阴先生:指杨德逢,是作者元丰年间(1078-1086)闲居江宁(今江苏南京)时的一位邻里好友。
本题共两首,这里选录第一首。
2、护田:保护园田。
据《汉书·西域传序》记载,汉代西域置屯田,派使者校尉加以领护。
将:携带。
绿:指水色。
3、排闼:推开门。
闼:宫中小门。
据《汉书·樊哙传》记载,汉高祖刘邦病卧禁中,下令不准群臣进见,但樊哙排闼直入,闯进刘邦卧室。
[译文]茅草房庭院经常打扫,洁净得没有一丝青苔。
花草树木成行满畦,都是主人亲手栽种。
庭院外一条小河护卫着农田,把绿色的田地环绕,两座青山推开门,送来青翠的山色。
[解说]这首诗是题写在湖明先生家屋壁上的。
前两句写他家的环境,洁净清幽,暗示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
后两句转到院外,写山水对湖阴先生的深情,暗用“护田”与“排闼”两个典故,把山水化成了具有生命感情的形象,山水主动与人相亲,正是表现人的高洁。
诗中虽然没有正面写人,但写山水就是写人,景与人处处照应,句句关合,融化无痕。
诗人用典十分精妙,读者不知典故内容,并不妨碍对诗歌大意的理解;而诗歌的深意妙趣,则需要明白典故的出处才能更深刻地体会。
[赏析]这是王安石题在杨德逢屋壁上的一首诗。
杨德逢,别号湖阴先生,是作者退居金陵(今江苏南京)时的邻居和经常往来的朋友。
首二句赞美杨家庭院的清幽。
“茅檐”代指庭院。
“静”即净。
怎样写净呢?诗人摒绝一切平泛的描绘,而仅用“无苔”二字,举重若轻,真可谓别具只眼。
何以见得?江南地湿,又时值初夏多雨季节,这对青苔的生长比之其他时令都更为有利。
况且,青苔性喜阴暗,总是生长在僻静之处,较之其他杂草更难于扫除。
而今庭院之内,连青苔也没有,不正表明无处不净、无时不净吗?在这里,平淡无奇的形象由于恰当的用字却具有了异常丰富的表现力。
“花木”是庭院内最引人注目的景物。
《书湖阴先生壁》作者:【宋】王安石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诗歌赏析诗分唐宋,钱钟书先生说“唐诗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以筋骨思理见胜”。
唐诗之美在于自然浑融的意境;宋诗之美则在于瘦硬坚苍的精思。
之前分享过的林逋就是处于唐诗与宋诗之间十分出色的诗人,所以他的诗往往能在人工的构思下达到浑融的意境。
今天分享的这首《书湖阴先生壁》也是一首宋诗,作者是我们非常熟悉的王安石。
说到王安石,其实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他应该是一位政治家而非诗人。
因为他曾官至宰相,并且发动了中国历史上非常有名的“王安石变法”。
这场变法牵动了很多文人的命运,也令王安石陷入了古往今来无数人的是非褒贬之中。
历史上很多人都把北宋灭亡的责任推到王安石身上,指责他是赵宋的千古罪人。
而今天更多人则被其超越时代的眼光和境界所折服,纷纷感叹王安石是现代社会穿越过去的。
时至今日,对王安石的评价,仍然是国际汉学界最为热门的话题。
但总的来说,这场变法的价值越来越被肯定。
这场变法究竟是怎么回事呢?简单说来,王安石为了改变北宋冗官、冗兵、冗费所导致的积贫积弱局面,为了能够有足够的财政收入去解决外患,在宋神宗的支持下,采取了一系列既能减轻下层民众负担,又能增加朝廷财政收入的措施。
但由于变法确实威胁到一些中间阶层的利益,加上具体实施过程中地方官员的恣意发挥,虽然确有成效,但仍难逃众多非议。
很多非议在变法开始之前就存在,但面对同僚的反对攻击,面对皇帝的迟疑不决,面对变法过程中的两度罢相,王安石大胆地坚持着:“人言不足恤,祖宗不足法,天变不足畏!”那种甘忍一切非议甘受一切后果,坚定不移将政治理想付诸实践的气魄,千载之下仍然令人肃然起敬。
这场变法还牵涉到中国历史上另外两位著名人物,一位是旧派领袖司马光,就是我们儿时流传的“砸缸”故事的主人公,也是著名史书《资治通鉴》的主编者;另一位就是我们所熟知的苏轼。
司马光是王安石变法最坚决的反对者,两人因政见不合,彼此命运基本是“此起彼伏”的状态,一个当政,另一个就下野。
书湖阴先生壁
(宋)王安石
茅檐长扫净无苔,
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
两山排闼送青来。
【简析】
《书湖阴先生壁》是王安石题在杨德逢屋壁上的一首诗。
杨德逢,别号湖阴先生,是王安石退居金陵(今江苏南京)时的邻居和经常往来的朋友。
【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小字獾郎,晚号半山,封荆国公。
汉族。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
他主写散文,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有辑本《临川先生歌曲》。
现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译文】
茅草房庭院经常打扫,洁净得没有一丝青苔。
花草树木成行成垄,都是主人亲手栽种。
庭院外一条小河保护着农田,将绿苗紧紧环绕;两座青山打开门来为人们送去绿色。
【注释】
书:书写,题诗。
湖阴先生:本名杨德逢,隐居之士,是王安石晚年居住金陵(今江苏南京)紫金山时的邻居。
茅檐:茅屋檐下,这里指庭院。
无苔:没有青苔。
成畦(qí ):成垄成行。
畦:经过修整的一块块田地。
护田:这里指护卫环绕着园田。
排闼(tà):开门。
闼:小门。
送青来:送来绿色。
【赏析】
本诗描写湖阴先生庭院和环境之美,也赞扬了湖阴先生爱勤劳、爱洁净、爱花木和热爱自然山水的良好品性和高尚的情趣。
书湖阴先生壁-电子教案第一章:课程简介1.1 课程背景本课程以宋代文学家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为文本,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解析,使学生了解宋代文学的特点,感受湖阴先生的高尚品质和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
1.2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书湖阴先生壁》的创作背景;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人文素养。
第二章:作者简介2.1 作者生平王安石(1021-10),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人。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
神宗时宰相,提倡新学,反对旧礼教,主张变法改革。
2.2 文学成就王安石的诗歌、散文、论文均有较高成就,尤其以诗歌最为著名。
他的诗歌题材广泛,风格独特,既有咏史抒怀之作,也有山水田园之篇。
其中,《书湖阴先生壁》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第三章:诗歌解析3.1 诗歌背景《书湖阴先生壁》创作于北宋时期,描绘了湖阴先生高尚的品质和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
诗中通过描绘湖阴先生的庭院、竹林、水池等景物,展现了湖阴先生清雅脱俗的生活态度。
3.2 诗歌内容解析诗中首句“书湖阴先生壁”点明了诗歌的主题,几句通过对湖阴先生庭院、竹林、水池等景物的描绘,表现了湖阴先生高雅的生活环境。
两句“一水抱孤村,千山绕画屏”则以山水之美烘托出湖阴先生的高尚品质。
第四章:艺术特色分析4.1 对比手法诗中运用了对比手法,如“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中,竹子与桃花的对比,表现出春天的生机与活力。
4.2 寓情于景诗人通过对湖阴先生庭院景物的描绘,将湖阴先生的高尚品质融入自然景色之中,使诗歌具有深刻的寓意。
4.3 对仗工整诗中运用了对仗手法,如“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两句,对仗工整,音韵和谐,使诗歌具有音乐美。
第五章:教学设计5.1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提问法、讨论法等,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5.2 教学步骤(1)介绍作者王安石及其文学成就;(2)解析诗歌背景及创作意图;(3)分析诗歌主题思想及艺术特色;(4)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5)总结课程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书湖阴先生壁的意思讲解【原创实用版】目录1.书湖阴先生壁的背景和作者简介2.诗句的含义及象征意义3.书湖阴先生壁的文学价值和影响正文一、书湖阴先生壁的背景和作者简介《书湖阴先生壁》是宋代诗人王安石创作的一首诗。
王安石(1021-1086)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他的文学作品以诗歌和散文为主,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湖阴先生壁是指湖阴先生所居住的庭院墙壁,这首诗是王安石题在湖阴先生壁上的一首诗,表达了对湖阴先生的赞美之情。
二、诗句的含义及象征意义《书湖阴先生壁》全文如下: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这首诗通过描绘湖阴先生庭院的景色,表达了对湖阴先生的敬意。
诗句中的“茅檐长扫净无苔”表示湖阴先生勤于打扫,庭院干净整洁;“花木成畦手自栽”则说明湖阴先生热爱种植,用心经营庭院。
这两句诗赞扬了湖阴先生的勤劳品质。
接下来的“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描绘了湖阴先生庭院外的自然景色。
一水护田意味着湖阴先生的田园受到水的保护和滋养,绿意盎然;两山排闼送青来则形象地描述了青山的青翠之色。
这两句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展现了湖阴先生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方式。
三、书湖阴先生壁的文学价值和影响《书湖阴先生壁》这首诗在文学史上具有很高的价值。
首先,它在诗歌艺术上具有较高的成就,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湖阴先生庭院内外的景色,展现出了一幅美丽的田园风光画卷。
其次,这首诗以赞美湖阴先生为主题,展现了王安石对勤劳、热爱自然的人士的敬意,具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此外,《书湖阴先生壁》这首诗对后世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许多文人墨客对这首诗进行了研究和解读,对诗歌艺术、田园诗等文学流派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同时,这首诗也启发了后人对于勤劳、热爱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方式的思考。
总之,《书湖阴先生壁》是王安石的一首题壁诗,赞美了湖阴先生的勤劳品质以及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方式。
诗人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主要内容《书湖阴先生壁二首》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创作的一组七言绝句诗作,相信不少人都对该作品都有所了解吧!如果你想更加深入的了解,那么你可千万别错过了这篇文章哦!诗作介绍《书湖阴先生壁二首》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创作的七言绝句组诗作品。
这两首诗都是题壁诗,其中第一首广为流传。
第一首诗前两句写他家的环境,洁净清幽,暗示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后两句转到院外,写山水对湖阴先生的深情,暗用典故,把山水化成了具有生命感情的形象,山水主动与人相亲,正是表现人的高洁。
全诗既赞美了主人朴实勤劳,又表达了诗人退休闲居的恬淡心境,从田园山水和与平民交往中领略到无穷的乐趣。
第二首诗中,作者将眼耳自身的通体感受,浓缩在二十八字之中。
所写虽片刻间景象,却见出作者体物之心细如毫发。
最后所写午梦残破颇有“梦里不知身是客”意蕴。
作品原文书湖阴先生壁⑴其一茅檐长扫净无苔⑵,花木成畦手自栽⑶。
一水护田将绿绕⑷,两山排闼送青来⑸。
其二桑条索漠楝花繁⑹,风敛余香暗度垣⑺。
黄鸟数声残午梦⑻,尚疑身属半山园⑼。
【注释】⑴书:书写,题诗。
湖阴先生:本名杨德逢,隐居之士,是王安石晚年居住金陵(今江苏南京)紫金山时的邻居。
⑵茅檐:茅屋檐下,这里指庭院。
无苔:没有青苔。
⑶成畦(qí ):成垄成行。
畦:经过修整的一块块田地。
⑷护田:这里指护卫环绕着园田。
语出《汉书·西域传序》:“自敦煌西至盐泽,往往起亭,而轮台、渠犁,皆有田卒数百人,置使者校尉领护。
”⑸排闼(tà):开门。
语出《汉书· 樊哙传》:“高帝尝病,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
哙乃排闼直入。
”闼:小门。
送青来:送来绿色。
⑹索漠:楝花:苦楝花,常见于北方地区,花淡紫色,有芳香。
⑺敛:收敛。
垣(yuán):矮墙。
⑻黄鸟:黄莺。
午梦:午睡时的梦。
⑼半山园:王安石退隐江宁的住所,故址在今南京东郊。
【译文】其一长把茅草屋檐扫干干净净无鲜苔,花木规整成行成垅是你亲手培栽。
书湖阴先生壁的诗人简介稿子一嘿,朋友!今天咱们来聊聊《书湖阴先生壁》这首诗的诗人——王安石。
王安石这家伙,那可真是个了不起的人物。
他出生在北宋,是个超级有才华的人。
从小就聪明得很,读书那叫一个厉害,好像天生就是为了学问而生的。
长大了之后,他不仅仅是个诗人,还是个政治家呢!一心想着怎么让国家变得更好,出了好多改革的点子。
虽然有些人不理解他,觉得他的想法太超前了,但是他可不在乎,就是要为了理想勇往直前。
他写的诗啊,风格多样。
有的特别豪迈大气,就像他的性格一样,充满了决心和力量;有的又细腻温柔,能让人感受到他内心深处的情感。
就说《书湖阴先生壁》这首诗吧,那写得真是精妙。
把自然景色和人的情感融合得恰到好处,让人读了就仿佛能看到那美丽的画面。
王安石这个人呢,脾气也挺倔的。
认定的事儿,九头牛都拉不回来。
不过也正是因为他这股子倔劲儿,才能在困难面前不低头,努力去实现自己的抱负。
怎么样,听我这么一说,是不是觉得王安石挺有意思的?稿子二亲,咱们来唠唠《书湖阴先生壁》的诗人王安石哟!王安石呀,那可是北宋时期的大名人!他脑子特好使,学啥都快,文章诗词样样精通。
他可不只是会舞文弄墨,心里还装着国家大事。
想着怎么让老百姓的日子过得更好,整天琢磨着改革的法子。
虽然这条路走得不容易,可他从来没怕过。
《书湖阴先生壁》就是他的佳作之一。
你看那字里行间,满满的都是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朋友的情谊。
王安石在官场上也是风风雨雨的,但他始终保持着自己的初心。
不管别人怎么说,他都坚信自己做的是对的。
而且哦,他的性格特别直爽,有啥就说啥,绝不藏着掖着。
这种真性情,在那个时代可不多见。
王安石就是一个既有才华,又有抱负,还特别有个性的人。
是不是很让人佩服呀?。
书湖阴先生壁古诗导语:《书湖阴先生壁二首》是北宋文学家王安石的组诗作品。
以下是相关的内容范文,欢迎借鉴!书湖阴先生壁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①书:书写,题诗。
②湖阴先生:本名杨德逢,隐居之士,是王安石晚年居住金陵时的邻居。
也是作者元丰年间(1078-1086)闲居江宁(今江苏南京)时的一位邻里好友。
本题共两首,这里选录第一首。
③茅檐:茅屋檐下,这里指庭院。
④无苔:没有青苔。
⑤成畦(qí):成垄成行。
畦:经过修整的一块块田地⑥护田:这里指护卫、环绕着园田。
据《汉书·西域传序》记载,汉代西域置屯田,派使者校尉加以领护。
⑦将:携带。
绿:指水色。
⑧排闼(tà):开门。
闼:小门。
《史记·樊郦滕灌列传》:“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羣臣。
羣臣绛灌等莫敢入。
十馀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
”张守节正义:“闼,宫中小门。
”前蜀杜光庭《虬髯客传》:“乃雄服乘马,排闼而去。
”清侯方域《宁南侯传》:“走匿牀下。
世威排闼呼曰:‘左将军,富贵至矣!速命酒饮我!”徐迟《祁连山下》:“风景排闼而入。
”⑨送青来:送来绿色。
这是作者题写在湖阴先生居室墙壁上的一首诗。
湖阴先生,本名杨德逢,是作者的朋友。
茅草房庭院因经常打扫,所以洁净得没有一丝青苔。
花草树木成行满畦,都是主人亲手栽种。
庭院外一条小河保护着农田,把绿色的田地环绕。
两座青山像推开的两扇门送来一片翠绿。
后两首诗句,诗人运用了对偶的句式,又采用了拟人的手法,给山水赋予人的感情,化静为动,显得自然化,既生机勃勃又清静幽雅。
这首诗是题写在湖阴先生家屋壁上的。
前两句写他家的环境,洁净清幽,暗示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
后两句转到院外,写山水对湖阴先生的深情,暗用“护田”与“排闼”两个典故,把山水化成了具有生命感情的形象,山水主动与人相亲,正是表现人的高洁。
诗中虽然没有正面写人,但写山水就是写人,景与人处处照应,句句关合,融化无痕。
书湖阴先生壁(其一)体裁:诗题文: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作者:名字:王安石年代:宋代描述: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
世人又称王荆公。
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
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
”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
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翻译:原文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译文:茅草房庭院经常打扫,洁净得没有一丝青苔。
花草树木成行成垄,都是主人亲手栽种。
原文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译文:庭院外一条小河保护着农田,并且环绕着农田;两座大山打开门来为人们送去绿色。
赏析:赏析一:创作背景《书湖阴先生壁二首》是王安石题在杨德逢屋壁上的一组诗。
杨德逢,别号湖阴先生,是王安石退居金陵时的邻居和经常往来的朋友。
半山园约落成于元丰二年至五年(公元1079年—公元1082年)之间,这首诗应当是元丰前期的作品。
本首诗是其中一首。
赏析二:思想内容该诗描绘了美丽的田园风光,表达了对美丽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对湖阴先生朴实勤劳品质高尚的赞美之情,同时隐约表达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诗人退休闲居的恬淡心境,从田园山水和与平民交往中领略到无穷的乐趣。
赏析三:艺术特色前两句是庭院之景,干净无苔是由于主人的“长扫”,“花木成畦”是由于主人的“自栽”,写景又写人。
环境洁净清幽,暗示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后两句转到院外,写自然环境之美,水“将绿绕”,山“送青来”,自然山水如此有情,也表现了主人爱好山水的情趣。
描写景物亦以表现人,写景见人,人于景中,表现了客观景物的美,又写出了人的美,颇有一箭双雕的感觉。
书湖阴先生壁的背景简介《书湖阴先生壁》这首诗写于王安石变法失败后第二次被罢相之后,他居住在金陵郊外的半山园。
这个时期王安石因为政治不得志而寄情于山水,写出了不少好的作品,《书湖阴先生壁》就是其中之一。
湖阴先生是王安石的邻居,其实这首诗就是王安石写在了邻居家的墙上。
一、写作背景王安石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被二次罢相,直到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因病去世,这十年一直居住在金陵郊外的半山园。
湖阴先生名字叫杨骥,字德逢,是一位隐士,是王安石晚年时的邻居和好友。
这个时期的王安石在政治上的抱负不得施展,他本人好像也不再怀有憧憬了,反而是将全部精力用在的游山玩水、访僧问道上,之外就是读书写作。
这个时期王安石的作品在艺术上的成就还是很高的,字句别致,意境清远,为世人所推崇。
不知道王安石内心深处是不是真的热爱这样的生活,但是当时的环境条件他只能这样做,所谓的政治抱负只能放下,给自己找一些做的才不会让日子过得无聊不是。
二、《书湖阴先生壁》这其实一共有两首诗,广为流传的是第一首,全诗如下: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全诗解释:茅屋的房檐经常打扫,所以一直干干净净,不会长苔藓;而那些花木都是成行成垅的那也都是亲手栽培起来的。
田地被一股水流给围绕起来,两面的青山排列着,把碧绿的颜色送到面前。
这首诗完全写得都是田园风光,是王安石闲居的真实环境。
每天除了看书写字之外,还可以自己种种菜,打扫一下房屋,日子过得还是挺有滋有味的。
当然了,这首诗可能写得并不是王安石自己的生活状态,毕竟他还要游山玩水、谈僧论道,说是他的邻居湖阴先生的生活倒是更可能,毕竟湖阴先生是个隐士,就是在这个地方躬耕。
如果把王安石被两次罢相的生活经历结合起来,可能这首诗其中的意境我们能理解的更加深刻。
一个政治抱负彻底被熄灭的读书人,剩下的日子除了田园生活、游山玩水,好像也没什么能引起他们的兴趣了。
王安石的心态慢慢在山水和田园生活的陶冶中平和下来,日子过得也就没那么郁闷了。
古诗《书湖阴先生壁二首》赏析书湖阴先生壁二首[唐]杜甫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注释江村:江畔村庄。
清江:清澈的江水。
江:指锦江,岷江的支流,在成都西郊的一段称浣花溪。
曲:曲折。
抱:怀拥,环绕。
长夏:长长的夏日。
幽:宁静,安闲。
自去自来:来去自由,无拘无束。
相亲相近:相互亲近。
画纸为棋局:在纸上画棋盘。
稚子:年幼的儿子。
禄米:古代官吏的俸给,这里指钱米。
“但有”句,一说为“多病所须惟药物”。
微躯:微贱的身躯,是作者自谦之词。
译文浣花溪清澈的江水,弯弯曲曲地绕村而流,在长长的夏日中,事事都显恬静、安闲。
梁上的燕子自由自在地飞来飞去,水中的白鸥相亲相近,相伴相随。
相伴多年的妻子在纸上画着棋盘,年幼的儿子敲弯了钢针要做成鱼钩。
只要有老朋友给予一些钱米,我除了这个还有什么可奢求的呢?赏析作者杜甫在饱经颠沛流离之后,终于获得了一个暂时安居的栖身之所。
这首诗在一片宁静的氛围里,细腻地描画了优美恬淡的景物,随意地叙写了闲适温馨的生活情趣,表现出作者杜甫难得的一段安定生活给他带来的满足和欣然。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在初夏时节的村庄,一条曲曲折折的江水环绕着村子静静流淌,水色清澈,有鱼儿在水中戏耍、来去无声,整个村庄的一切都是那么幽静。
一曲清江,给村落带来了安宁和清幽,这“清江”即成都的浣花溪,诗人以“清”称之,大概是喜爱它悠悠然绕村而流。
书湖阴先生壁的意思讲解
摘要:
1.书湖阴先生壁的背景和作者简介
2.诗句的含义及象征意义
3.诗句中的修辞手法
4.诗句所表达的情感和主题
正文:
书湖阴先生壁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是他晚年归隐田园后创作的一首描绘田园风光的诗篇。
湖阴先生是王之涣的好友,他居住的地方有一面白壁,王之涣便在壁上题写了这首诗。
这首诗描绘了湖阴先生家的园林景色,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向往。
诗句“茅檐长扫净无苔,花径不曾缘客扫”描绘了湖阴先生家的庭院景色。
茅檐下长满了青苔,但是经常被主人清扫,所以干净得没有一丝青苔。
花径两旁绽放着五彩斑斓的花朵,然而并没有因为客人的到来而清扫,这表达了主人对自然的尊重和热爱。
“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这一句则表达了诗人对过去辉煌岁月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憧憬。
诗人运用了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等修辞手法,展现了当年的英勇和辉煌,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向往和期待。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这一段则表达了诗人对音乐的热爱和欣赏。
诗人听到湖阴先生弹奏琵琶,如同听到了仙乐一般,不禁让人陶醉。
诗人鼓励湖阴先生继续弹奏,并愿意为他写一首《琵琶行》以表达欣赏之情。
总的来说,书湖阴先生壁这首诗描绘了湖阴先生家的美丽园林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向往。
同时,诗人通过诗句中的修辞手法,表达了对过去辉煌岁月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憧憬,以及对音乐的热爱和欣赏。
《书湖阴先生壁》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
抚州临川人(现为抚州东乡县上池里洋村),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
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
父益,字损之,曾为临江军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几任州县官。
安石少好读书,记忆力强,受到较好的教育。
庆历二年(1042)登杨镇榜进士第四名,先后任淮南判官、鄞县知县、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点江东刑狱等地方的官吏。
治平四年(1067)神宗初即位,诏安石知江宁府,旋召为翰林学士。
熙宁二年(1069)提为参知政事,从熙宁三年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推行新法。
熙宁九年罢相后,隐居,病死于江宁(今江苏南京市)钟山,谥文。
被列宁誉为是“中国十一世纪改革家”。
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学家。
宋神宗时宰相。
创新法,改革旧政,世称王荆公。
文学上的主要成就在诗方面,词作不多,但其词能够“一洗五代旧习”,境界醒豁。
今传《临川先生文集》、《王文公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