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典型脑膜瘤MRI表现的研究
- 格式:docx
- 大小:27.53 KB
- 文档页数:2
MRI征象及ADC值对颅内血管周细胞瘤与非典型脑膜瘤的鉴别诊断价值引言颅内肿瘤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中颅内血管周细胞瘤和非典型脑膜瘤是两种常见的颅内肿瘤。
在临床上,这两种肿瘤往往会出现相似的临床表现和影像特征,因此对其进行鉴别诊断具有一定难度。
而MRI征象及ADC值是常用的影像学评估手段,对于鉴别颅内肿瘤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本文将结合临床病例和文献资料,探讨MRI征象及ADC值在颅内血管周细胞瘤与非典型脑膜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一、颅内血管周细胞瘤的MRI特征颅内血管周细胞瘤是一种源于颅内血管外膜的肿瘤,常见于脑室周围和大脑皮层区域。
其典型的MRI表现包括:①T1WI呈等或低信号;②T2WI呈稍高信号;③增强扫描呈均匀性或不均匀性强化。
颅内血管周细胞瘤在DWI和ADC值方面也具有一定的特点,其ADC值通常较低,平均为0.8-1.0×10^-3mm²/s。
二、非典型脑膜瘤的MRI特征1. T1WI和T2WI的表现:根据文献报道,颅内血管周细胞瘤的T1WI呈等或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而非典型脑膜瘤的T1WI呈等或低信号,T2WI呈稍高或高信号。
在临床实践中,结合T1WI和T2WI的信号特点,可以初步判断颅内肿瘤的类型。
2. 强化扫描的表现:颅内血管周细胞瘤和非典型脑膜瘤在增强扫描的表现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前者常见均匀性或不均匀性强化,后者常见不规则强化。
结合增强扫描的特点,可以进一步辅助鉴别颅内肿瘤的类型。
1. ADC值的测量及意义:ADC值是一种反映组织水分子自由扩散程度的参数,其数值大小与组织的细胞密度和结构有一定关联。
颅内血管周细胞瘤和非典型脑膜瘤在ADC值上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前者常见较低的ADC值,后者常见较高的ADC值。
2. ADC值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通过测量颅内肿瘤的ADC值,并结合其临床特点和MRI 表现,可以进一步明确肿瘤的生物学特性和病理类型,为临床鉴别诊断提供有力的辅助依据。
MRI诊断脑膜瘤的临床应用探讨【中图分类号】r7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1)06-0272-02【摘要】目的:探讨常规磁共振成像(mri)对脑膜瘤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对分别行自旋回波(se)t1wi(tr350~500ms,te15ms)和快速自旋回波(fse)t2wi(tr2000ms,te90ms)扫描62例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mri扫描可清晰准确地显示脑膜瘤的范围、部位、形态及密度、信号特征。
结论:mri 扫描对颅内脑膜瘤具有很高的定位、定性诊断价值。
【关键词】mri;脑膜瘤;诊断脑膜瘤是成人常见的颅内良性肿瘤之一,占颅内原发肿瘤15%~20%[1],是发自脑膜的中胚层层肿瘤,主要起源于蛛网膜颗粒的脑膜细胞。
本文回顾性分析本院2008年3月~2011年1月期间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脑膜瘤62例患者的mri图像信号特点与其病理类型的关系,旨在提高脑膜瘤的临床诊断水平,为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经手术及病理检查证实脑膜瘤62例,男20例,女42例,年龄15~73岁,平均47.5岁。
临床主要以头痛为首发症状,其它有视力障碍、视野缺失、眼底水肿、癫痫、抽搐、肢体无力、感觉减低、嗅觉丧失等不同症状。
1.2 方法:采用飞利浦公司0.23t常导型磁共振,矩阵256×256,层厚6mm,层间距2mm。
分别行自旋回波(se)t1wi(tr350~500ms,te15ms)和快速自旋回波(fse)t2wi(tr2000ms,te90ms)扫描。
全部患者均行平扫和横轴位、冠状位和矢状位tlwi增强扫描,常规平扫使用矢状位t2wi,横轴位tlwi、t2wi及冠状位t2wi水抑制序列。
gd-dt-pa剂量标准为0.1mmol/kg。
1.3mr信号判定标准:t1wi肿瘤信号与脂肪信号一致,t2wi肿瘤信号与骨皮质信号一致者为短信号;t1wi肿瘤信号介于脑皮质与脂肪间,t2wi肿瘤信号介于骨皮质与脑皮质之间者为稍短信号;肿瘤信号与脑皮质信号一致者为等信号;肿瘤信号与脑脊液信号一致者为长信号;肿瘤信号介于脑脊液与脑皮质之间者为稍长信号;于同一序列,肿瘤内见二种或二种以上信号者为混杂信号。
MRI征象及ADC值对颅内血管周细胞瘤与非典型脑膜瘤的鉴别诊断价值引言颅内肿瘤是颅内常见病,其中颅内血管周细胞瘤与非典型脑膜瘤在临床上较为常见。
颅内血管周细胞瘤是一种常见的颅内肿瘤,其来源于血管外膜的成分,呈良性生长。
而非典型脑膜瘤则是一种恶性程度较低的颅内肿瘤,来源于脑膜组织,临床上难以鉴别。
探究MRI征象及ADC值对颅内血管周细胞瘤与非典型脑膜瘤的鉴别诊断价值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MRI征象对颅内血管周细胞瘤与非典型脑膜瘤的鉴别诊断价值MRI(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是一种非侵入性的成像技术,能够显示组织的生物物理及代谢特征。
对于颅内肿瘤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颅内血管周细胞瘤与非典型脑膜瘤在MRI上的表现有所不同,通过观察MRI征象,可以初步判断其可能的诊断。
颅内血管周细胞瘤在MRI上呈现为边缘清晰的低信号,呈不均匀的增强;而非典型脑膜瘤在MRI上呈现为边缘模糊的高信号,呈轻度到中度均匀增强。
MRI对于颅内肿瘤的病灶位置、大小及侵犯范围的显示也有一定的帮助。
MRI征象在鉴别诊断颅内血管周细胞瘤与非典型脑膜瘤方面具有一定的价值。
ADC值对颅内血管周细胞瘤与非典型脑膜瘤的鉴别诊断价值ADC(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是一种MRI技术,可用于评估组织的水分子运动,并且通过测定组织中的水分子扩散情况,可以获得更多有关组织形态、结构、生理及代谢的信息。
研究表明,颅内血管周细胞瘤与非典型脑膜瘤在ADC值上有不同的表现。
颅内血管周细胞瘤的ADC值较高,反映了肿瘤组织中的水分子较为活跃;而非典型脑膜瘤的ADC值偏低,反映了肿瘤组织中的水分子扩散受限。
通过对比ADC值,可以更准确地鉴别颅内血管周细胞瘤与非典型脑膜瘤。
MRI征象及ADC值的综合应用在鉴别诊断颅内血管周细胞瘤与非典型脑膜瘤中的意义MRI征象和ADC值在鉴别诊断颅内血管周细胞瘤与非典型脑膜瘤中,都具有一定的价值。
非典型性脑膜瘤的研究现状胡士伟;魏栋;陈功;徐笑;缪宗;季晶;胡卫星【摘要】脑膜瘤起源于脊髓和大脑的脑膜覆盖层,是由附着在硬脑膜内层的蛛网膜帽细胞引起的,占成人原发性脑肿瘤的25%~33%.非典型性脑膜瘤这个概念于1993年提出,认为不典型的病变是那些在良性和恶性之间呈现中等程度的病变.非典型脑膜瘤具有复发率高、预后差的特点,且具有独特的临床特征及生物学特性.所以本文就近几年国内外对非典型性脑膜瘤在流行病学、临床表现、术前影像特点、病理学、分子生物学、基因改变及治疗等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Meningiomas originate in the meningeal covering of the spinal cord and brain and are caused by arachnoid cap cells attached to the dural inner layer , accounting for 25%-33%of adult primary brain tumors.The concept of atypical meningioma ( AM) was proposed in 1993.It is believed that atypical lesions are those with moderate degree between benign and malignant lesions.AM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igh recurrence rate and poor prognosis, and have unique clinical and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Therefore,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research of AM in epidemiology,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 preoperative imaging features , pathology, molecular biology, gene changes and treatment in recent years.【期刊名称】《临床神经外科杂志》【年(卷),期】2019(016)004【总页数】4页(P359-362)【关键词】非典型脑膜瘤;磁共振成像;生物学;遗传学【作者】胡士伟;魏栋;陈功;徐笑;缪宗;季晶;胡卫星【作者单位】210029 南京,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210029 南京,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210029 南京,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210029 南京,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210029 南京,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210029 南京,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210029 南京,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9.45脑膜瘤是由附着在硬脑膜内层的蛛网膜帽细胞引起的,占成人原发性脑肿瘤的25%~33%,自20世纪初以来,脑膜瘤患者的组织学特征与临床结果之间的相关性已得到公认。
论著摘要不典型脑膜瘤MRI 误诊分析Analysis of MRI misdiagnosis of atypical meningioma 闻建民,陈瑶,徐庆云(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放射科浙江杭州3100015)关键词脑膜瘤;磁共振成像;误诊中图分类号:R739.45;R445.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9011(2011)05-0771-02本文收集了经组织病理证实的脑膜瘤14例,术前MRI 均误诊为其他肿瘤,分析其误诊原因,以提高不典型脑膜瘤的MR I 诊断的准确性。
1材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术前误诊病例14例,男性9例,女性5例,年龄12~73岁。
均行MRI 检查,并行MRI 增强。
临床症状依据肿瘤生长部位不同而表现不同,包括头痛,头晕,神经麻痹等。
病程1月~2年不等。
图1鞍结节脑膜瘤,MRI 误诊为垂体瘤图1a矢状面肿瘤T 1WI 呈等信号,忽略了下方正常垂体图1b冠状面T 2WI 肿瘤与垂提分解不清图1c,1d增强呈均匀明显强化,并可见脑膜尾征,同时肿瘤与下方垂体可分,说明非垂体来源,蝶窦过度气化,肿瘤表现为上面大下面小图2左额顶脑膜瘤血管瘤型,MR I 误诊为DN T 或良性胶质瘤图T WI 呈低信号图f 呈低信号,边缘可见少量高信号水肿图增强见少许环状的强化。
周围可见白质塌陷征,符合脑外肿瘤特点,但增强不明显,与典型脑膜瘤不同1.2检查方法采用Siemens MAGNETOM Avanto 1.5T 的超导磁共振仪,正交头部线圈。
MRI 扫描:常规行矢状位及横断位T 1WI,横断位F LAIR 或T 2WI,增强后矢状位及横断位T 1WI 扫描,鞍区病变使用冠状位扫描。
扫描参数,T 1WI:TR /T E=340/14ms,FLAIR:TR/TE=8000/120ms,T 2WI:TR /T E=300/132ms ,层厚8mm,间隔2mm,矩阵256192。
不典型脑膜瘤MRI表现的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不典型脑膜瘤(AM)MRI表现特征。
方法:搜集23例经病
理证实的AM,所有病例行常规MRI平扫、增强扫描及弥散加权成像(DWI)。
对肿瘤部位、大小、形态与边缘、增强前后信号特点、瘤周水肿及DWI信号进行
分析。
结果:前颅窝3例,中颅窝4例,后颅窝1例。
大脑凸面8例,鞍区3例,侧脑室3例,大脑镰1例;大肿瘤6例,中等大小肿瘤17例;形态不规则20例,呈扁丘状改变3例;边缘毛糙23例;边缘呈浅分叶及不规则改变23例。
瘤周水
肿20例;信号不均匀,强化多为明显不均匀强化,DWI以高及混杂信号多见。
结论:当发生在常见部位脑膜瘤体积较大,并同时表现出包括形态不规则、边缘
毛糙、增强前后信号不均、瘤周水肿、DWI为高及混杂信号等多种不典型征象时
应考虑AM的可能。
【关键词】脑膜瘤不典型性磁共振成像
不典型性脑膜瘤(atypical meningioma ,AM)是介于良性脑膜瘤(benign meningioma,BM)和恶性脑膜瘤(malignant meningioma,MM)之间的中间型肿瘤,具有潜在恶性。
AM因其组织学方面的特殊性,导致复杂的影像表现,术前认真
分析影像学表现特别是MRI表现对治疗计划的制定有重要作用。
本文收集23例
经手术病理证实且资料完整的AM病例,对其MRI表现进行分析,以提高AM诊
断的准确性,给制定手术提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
搜集10年来我院经病理证实(依据WHO诊断标准[1])MRI表现不典型的脑
膜瘤23例,其中男7例,女16例,年龄17-76岁,平均年龄50岁。
临床表现
有头痛、运动障碍、癫痫、恶性呕吐、嗅觉障碍、视力障碍等。
扫描技术:GE
1.5T,扫描参数:T1 TR/TE=185ms/4.2ms,层厚7mm,间隔1mm,FOV=24,矩阵256×192,NEX=1;T2 TR/TE=4000ms/84.5ms,层厚7mm,间隔1mm,FOV=24,矩
阵256×160,NEX=1;弥散加权成像(DWI),扫描参数:SE-EPI序列
b=1000,TR/TE=5000ms/78.2ms,层厚7mm,间隔1mm,FOV=24,矩阵128×128,NEX=1;增强检查FRFSE序列T1 TR/TE=210ms/4.2ms,层厚7mm,间隔1mm,FOV=24,矩阵256×224,NEX=1。
增强检查对比剂为扎喷酸葡胺注射(Gd-DTPA),剂量为0.1mmol/kg体重。
2.结果
2.1 病变部位前颅窝3例,中颅窝4例,后颅窝1例,大脑凸面8例,鞍区3例,侧脑室3例,大脑镰1例。
2.2 病变大小大肿瘤6例,中等大小肿瘤17例。
2.3 病变形态与边缘 20例形态不规则,3例呈扁丘状改变;所有病例边缘都
毛糙,呈浅分叶及不规则改变。
2.4 病变信号平扫:T1有9例等信号,7例低信号,6例混杂信号,1例高信号;T2有7例等信号,7例低信号,4例混杂信号,5例高信号;T2FLAIR有3例
等信号,7例低信号,8例混杂信号,5例高或稍高信号。
增强:12例明显强化,3例为边缘环状强化,8例不均匀强化。
2.5 病变周围水肿无明显水肿3例,轻度水肿16例,明显水肿4例。
2.6 DWI表现 3例等信号,4例低信号,8例混杂信号,8例高信号。
3.讨论
脑膜瘤是颅内非神经上皮组织起源肿瘤中最常见的肿瘤,占所有颅内肿瘤的13%-26%[2]。
2007年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中脑膜瘤共分三级[3],Ⅰ级为良性脑膜瘤,Ⅱ级脑膜瘤病理学表现及组织学特性介于Ⅰ级与Ⅲ级之间,Ⅲ级为恶性肿瘤。
在良性肿瘤中有2%的病例会发生恶变,而在复发脑膜瘤中高级别脑膜瘤高达28.6%[4]。
典型脑膜瘤具有广基与颅骨或硬膜相连、T1WI等、T2WI略高信号、明显均一强化、脑膜尾征的特征,多数术前诊断不困难。
AM的MRI表现多样,容易误诊,而它正是高级别脑膜瘤。
高级别脑膜瘤预后相对较差,容易复发,因此影像学诊断对正确方案的制定提供了有利帮助。
BM常见于大脑凸面、矢状窦旁和蝶骨翼区,典型MRI表现[5]:规则半球形无分叶肿块,呈均匀低或等T1、等或稍长T2信号,广基与局部硬膜相连。
瘤脑界面清晰并可见皮质扣压征,脑水肿较轻,肿瘤可引起局部颅骨内板骨质增厚及破坏改变,增强后肿瘤明显均一强化,边缘更为清晰锐利,60%-72%可见脑膜尾征[6]。
关于AM的涵义:影像学上一般指MRI表现不典型的脑膜瘤。
文献报道约5%的脑膜瘤为AM,其影像表现较复杂。
AM多发于大脑凸面,其MRI表现:多为中、大肿瘤。
形态多不规整,边缘毛糙,浅分叶。
T1多为等信号,T2多为等或低信号,T2FLAIR多为混杂信号,强化多为明显或不均匀强化;瘤周多有轻度水肿;DWI以高及混杂信号多见。
综上所述,当发生在常见部位脑膜瘤体积较大,并同时表现出包括形态不规则、边缘毛糙、增强前后信号不均、瘤周水肿、DWI为高及混杂信号等多种不典型征象时应考虑AM的可能。
术前认真、谨慎的影像学分析至关重要,有利于正确方案的制定。
参考文献
[1] O’Leary S,Adams WM,Parrish RW,et al.Atypical imaging appearances of intracranial meningiomas [J].Clin Radiol,2007,62(1):10-17.
[2] Perry A,Scheithauer BW,Stafford SL,et al.”Malignancy” in meningiomas: a clinicopathologic study of 116 patients,with grading
implications[J].Cancer,1999,85(9):2046-2056.
[3] 杨学军.解读《世界卫生组织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2007)》[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7,33(9):513-517.
[4] Al-Mefty O,Kadri PAS,Pravdenkova S,et al.Malignant progression in meningioma:documentation of a series and analysis of cytogenetic findings[J],J Neurosurg,2004,101(2):210-218.
[5] Buetow MP,Buetow PC,Smirntotopoulos JG.Typical,atypical and misleading features in meningioma [J].Radiographics,1991,11(6):1087-1106.
[6] Wallace EW.The dural tail sign[J].Radiology,2004,233(1):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