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实验:用局部麻醉法观察鱼鳍的作用
- 格式:doc
- 大小:32.00 KB
- 文档页数:2
幼儿科学探究“鱼鳍的作用”作者:张晓静来源:《新课程·小学》2010年第05期孩子对周围世界充满了探究的欲望,对新鲜事物具有强烈好奇心和求知欲,喜欢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对科学活动有着浓厚的兴趣。
在幼儿园的教育中,科学活动的主要目标和价值取向是激发幼儿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意识,鼓励幼儿敢于体验探究,培养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科学活动对于幼儿来讲并不遥远,只是需要我们引导其对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欲望。
幼儿在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事物,如幼儿园、家庭、社区中种植的各种树木、花草、饲养的鸟、鱼、家畜、家禽,生活中随机出现的风、云、雨、雪、虹、结冰、融化等,都是幼儿科学活动最好的课程。
科学活动的生活化,可以让幼儿感受到科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幼儿科学探究教育是要求教师利用周围环境,为幼儿创设条件,以不同组织形式,向幼儿传授科学知识。
那么,作为幼儿园的教育者,如何为幼儿创设和提供良好的科学氛围,使幼儿积极主动地进行科学感知和探索呢?对此,我们专门进行了研究。
在我们的一节活动课中,我与幼儿一起探究了“鱼鳍的作用”,引起幼儿强烈的兴趣。
首先我们就这个问题进行了讨论;“鱼鳍有什么用呢?”有的孩子说鱼鳍用来帮助游泳、转身的,有的则说鱼鳍是起保护作用的。
鱼鳍到底有什么作用?怎样才能知道鱼鳍的作用呢?我加入了孩子们的谈话:军军:“把鱼鳍剪掉,看看小鱼会怎么样?”我说:“你们是想看看没有鱼鳍的小鱼会怎么样?可是剪掉鱼鳍小鱼一定会疼,想想看,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呢?”宝宝:“那就把鱼鳍抓住,不让鱼鳍动。
”可可:“好的,不过要抓的轻点,太重了鱼会痛的。
”迎迎:“可是抓的太轻,鱼会逃走的。
”孩子们从来没有抓鱼的经验,无法预料鱼鳍被抓后鱼的反应,于是我支持了他们的想法。
孩子们争先恐后地把手伸进脸盆想抓住鱼鳍,可鱼总是从他们手里逃走。
“太滑了,一下子就溜走了。
”我抓住鱼的背鳍刚想给孩子们看,小鱼也挣脱了。
探究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的实验报告1. 概述鱼类的鱼鳍一直是生物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话题。
鱼鳍在鱼类生存、繁衍和捕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其具体作用和原理一直备受关注。
本实验旨在通过对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进行深入的探究,以了解鱼鳍在水中运动中的物理原理和生物学功能。
2. 实验设计为了探究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我们设计了以下实验方案:2.1 实验材料- 一条成年鲤鱼- 一块大型水族箱- 摄像设备- 实验记录表2.2 实验步骤1. 将鲤鱼放入水族箱中,观察其游泳状态2. 通过摄像设备记录鲤鱼在水中的游泳过程3. 对比分析鲤鱼在不同游泳状态下的鱼鳍运动和身体姿势4. 根据观察和记录,总结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和运动原理3. 实验结果经过实验观察和记录,我们得出了以下实验结果:3.1 鲤鱼在追逐食物或避开捕食者时,鱼鳍运动频繁3.2 鲤鱼在悠闲游泳或长距离游泳时,鱼鳍运动相对稳定3.3 鱼鳍的摆动与鲤鱼身体的姿势和速度密切相关4. 结论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4.1 鱼鳍在游泳中起到平衡和稳定身体姿势的作用4.2 鱼鳍的摆动可以提供推进力,促使鱼类前进4.3 不同类型的鱼鳍适用于不同方式的游泳,体现了生物学适应性的原理5. 个人观点和理解鱼鳍作为鱼类身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游泳中发挥着多重作用,包括稳定身体姿势、提供推进力等。
通过本次实验,我深刻认识到了鱼鳍的多功能性和生物学适应性,这不仅对我们理解水生动物的生活方式有重要意义,也为生物学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结语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进行了深入、全面的探究,对鱼类游泳行为和生物学结构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希望本实验能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也期待未来能开展更多类似实验,加深对鱼类生物学特性的认识。
对于鱼类而言,鱼鳍是其具有重要功能的特殊结构之一。
鱼鳍虽然在外观上看起来简单,但在实际的游泳过程中,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大班科学教案鱼鳍的作用大班科学教案:鱼鳍的作用引言: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都见过各种形态各异的鱼类。
鱼类是一种生活在水中的脊椎动物,它们拥有独特的身体结构,其中鱼鳍是它们最引人注目的特征之一。
那么,鱼鳍到底有什么作用呢?本文将带领大班孩子们一起探究鱼鳍的奥秘。
一、什么是鱼鳍鱼鳍是鱼类身体的附属物,通常位于身体的侧面和背部,它们呈扇形或椭圆形,有时也可能呈圆形、尖形或三角形。
不同种类的鱼拥有不同数量和形状的鱼鳍,但它们都有各自的功能与作用。
二、鱼鳍的类型及作用1. 背鳍:背鳍位于鱼类背部,通常是一对对称的鳍,可以帮助鱼类保持平衡和稳定姿势。
它们还可以在游泳时提供额外的推进力,帮助鱼类更加灵活地在水中移动。
2. 腹鳍:腹鳍位于鱼类腹部,通常也是一对对称的鳍,它们对于鱼类的平衡和稳定同样至关重要。
腹鳍的主要功能是帮助鱼类在水中保持姿势,并协助鱼类进行转向。
3. 胸鳍:胸鳍位于鱼类胸部,也是一对对称的鳍。
胸鳍是鱼类最重要的鳍之一,对于鱼类的游泳、捕食和逃避掠食者具有重要作用。
它们可以产生强大的推力,使鱼类游得更快、更灵活。
4. 尾鳍:尾鳍是鱼类最显眼的鳍,也是最重要的鳍之一。
它们位于鱼类身体的末端,通常呈三角形,有时也会有其他的形状。
尾鳍是鱼类主要的推进器官,能够使鱼类迅速、高效地在水中前进。
它们通过摆动和扭动来产生推进力,使鱼类能够快速逃离危险或捕获食物。
结论:通过学习鱼鳍的作用,我们可以看到鱼类身体结构的奇妙之处。
不同类型的鱼鳍为鱼类提供了平衡、稳定、转向和推进的能力,使它们能够在水中自如地生活和繁衍。
鱼类的鳍不仅仅是美丽的装饰物,更是它们生存和适应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附加活动建议:1. 观察与比较:为了让孩子更深入地了解鱼鳍的作用,可以给每个孩子一张鱼类图片,让他们观察并比较不同类型的鱼鳍。
让孩子们用彩笔或彩纸制作属于自己的鱼鳍模型,并用手动制作的形象来描述不同鱼鳍的功能和作用。
2. 模拟游泳体验:准备一个大水盆,填满适量的水,让孩子们体验鱼类使用鳍进行游泳的感觉。
《观察鱼的外形及鱼鳍的作用实验》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性目标:1、理解鱼类适于水中生活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点。
2、总结鱼类的主要特征技能性目标:尝试探究性学习方法。
情感性目标:1、体验与人合作、交流及取得成果的情感。
2、关注水产动物的生存环境教学的重点、难点及确立的依据教学重点:1、鲫鱼与水中生活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点。
2、鱼类的主要特征。
确立依据:鲫鱼与其生活习性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点是掌握鱼类的主要特征的基础,而这两部分又为学习后面的各脊椎动物奠定了基础。
同时,利于学生理解鱼类在进化上所处的位置,所以这两部分知识应确定为重点。
教学难点:1、鳃的结构及鳃内气体交换的过程。
2、探究鱼鳍功能的实验中“做出假设”和“设计实验”两个部分。
确立依据:鲫鱼的呼吸器官:鳃的结构——鳃丝、鳃耙、鳃弓,对学生来说不仅陌生,而且三者之间的关系不易搞清楚。
鲫鱼的气体交换过程较为复杂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所以鳃的结构及气体交换的过程应确定为本节的难点。
关于鲫鱼各种鳍的作用的探究实验,是学生学习生物学以来的第一个探究活动,而且各鳍的作用不尽相同,又相互协作,较为复杂,所以,从提出假设到设计实验都是难点,需要教师耐心细致的指导、引导。
教材处理: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以及七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等实际情况,这部分内容分两课时讲解。
第一课时学习鱼类的特征、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区别、水产动物及其生存状况等。
第二课时做探究实验,探究鱼在水中游泳时各种鳍的作用。
下面主要说明的是第一课时的教学方法及教学过程。
二、教学方法及手段:利用实物观察及多媒体演示等,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氛围。
同时,应用讲述、启发、分析、讨论、比较等方法,引导学生思考一系列问题,使他们积极地参与到教学当中去。
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总结能力。
三、学情分析及学法指导:(一)、学情分析:目前学生多半主动学习的能力较差,但却聪明好动、思维敏捷,对观察、实验等充满好奇。
用局部麻醉法观察鱼鳍的作用观察鱼鳍作用的演示实验,笔者采用对鱼体的鳍进行局部麻醉的方法,使鱼体局部神经传导阻滞,被麻醉的鳍在短时间内停止摆动,观察鱼鳍的作用效果很好。
1 材料用具活鲫鱼(或泥鳅),盛有60%~70%水的容器,注射器(5 mL以下),针头,盐酸利多卡因5 mL、 100 mg1支(医用麻醉药),解剖盘,纱布,细铁丝1根。
2 方法步骤1)把活鲫鱼(或泥鳅)放入盛有60%~ 70%水的容器中。
仔细观察鲫鱼(或泥鳅)的胸鳍、腹鳍、背鳍、臀鳍和尾鳍的摆动与身体运动形式。
然后用细铁丝分别触碰各鳍,观察鲫鱼(或泥鳅)的反应状态。
2)把要麻醉的鲫鱼(或泥鳅)用纱布轻轻地包裹,放在解剖盘里,或用手轻轻握住。
对所要观察的鳍,用注射器沿鱼鳍基部外侧近平行于鳍条方向向体内插入针头,注射盐酸利多卡因溶液。
注射后立刻将鱼放回到水容器中,观察鱼鳍的变化,和鱼体的运动形式。
然后用细铁丝分别触碰被注入麻醉药的鳍和没有注入麻醉药的鳍,观察鱼体的反应。
3 现象观察我们将鱼一侧胸鳍麻醉后,放回水容器中,几秒钟后会看到被麻醉的鳍停止摆动,而没有被麻醉的其他鳍仍不停地摆动,鱼会出现转圈运动,及一侧失去平衡,鱼体出现微侧偏现象;尾鳍被麻醉后,鱼体向前运动迟缓,运动近于直线,改变游泳方向比较困难;背鳍和臀鳍被麻醉后,鱼体会出现侧偏现象,失去垂直平衡;胸鳍和腹鳍都被麻醉后,鱼体会出现侧偏运动。
另外麻醉后的背鳍和臀鳍及尾鳍,用细铁丝轻触压鱼体,鱼体容易出现暂时的侧偏,而正常状态的鱼不易出现这种现象。
用细铁丝触碰被麻醉的鳍,鱼无反应, 说明鳍部的神经被麻醉,传导阻滞。
通过对鱼鳍的局部麻醉产生的现象,说明鱼的胸鳍和腹鳍如同船的“桨”, 维持身体的平衡和改变运动的方向;背鳍和臀鳍参与调节鱼体在水中垂直平衡及游泳;尾鳍如同船的“舵”, 调节鱼体在水中游泳的方向,推动鱼体的前进。
关于鱼鳍对鱼的作用的探究【摘要】暑假的时候,我跟着妈妈学做菜,我很喜欢吃鱼。
但是吃鱼的时候,鱼鳍都是骨头,只有薄薄的一层鱼皮,挑鱼鳍也很麻烦。
我对妈妈说,如果鱼没有鱼鳍该多好,吃的时候多方便全是肉。
但是我转念一想,既然鱼都长了鱼鳍,就一定有它的作用吧,金鱼的鱼鳍特别长,鲫鱼的鱼鳍却很短,但是金鱼却游得比普通的鲫鱼慢,为什么会这样呢?如果鱼失去了鱼鳍,对鱼会有什么影响呢?带着这个疑问,我展开了自己的调查研究,最后得到了答案:原来鱼鳍是鱼的运动器官,对鱼而言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缺一不可。
这真是一个十分有趣的问题呢!假如我不说,你知道吗?【关键词】鱼鳍作用运动【正文】暑假的时候,我跟着妈妈学做菜,我很喜欢吃鱼。
但是吃鱼的时候,鱼鳍都是骨头,只有薄薄的一层鱼皮,挑鱼鳍也很麻烦。
我对妈妈说,如果鱼没有鱼鳍该多好,吃的时候多方便全是肉。
但是我转念一想,既然鱼都长了鱼鳍,就一定有它的作用吧,金鱼的鱼鳍特别长,吃的鲫鱼鱼鳍却很短,但是金鱼却游得比普通的鲫鱼慢,为什么会这样呢?如果鱼失去了鱼鳍,对鱼会有什么影响呢?带着这些疑问,我决定自己做一个小实验。
我准备了五条小鲤鱼,还有布料和针线,透明胶,剪刀。
回到家后,我把鲤鱼放在玻璃缸里观察,透过玻璃缸,能够很清晰地看到,原来鱼在水里游泳的时候,全身的鱼鳍都在不停地摆动,摆动得频率高一点,游泳的速度就快一点,而且鱼的身体两面,鱼鳍并不都是对称的,总有一边的鱼鳍会偏大一点。
查了资料以后我才知道,鱼鳍可以分为背鳍,尾鳍,腹鳍,臀鳍和尾鳍,鱼的尾巴也是鱼鳍的一种。
但是我发现这样观察,并不能知道不同的鱼鳍具体的作用是什么,如果把鱼鳍剪掉真的太残忍了,我突然想起病人骨折包扎的纱布,好像可以用这个办法试试。
于是我找来了纱布,胶带,薄木片和胶水,捞起其中一条鱼,用薄木片把它的腹鳍盖起来,再用胶带和胶水固定好薄木片。
因为担心鲤鱼会死,所以每隔30秒我就给鱼洒一次水,而且鲤鱼离开水后就一直在跳动,特别难固定薄木片,这个过程我花费了大概4分钟,固定好后,把鲤鱼放回原来的玻璃缸里。
《探究鱼适应水生生活的特点》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思路《鱼》一节的教学内容是两课时,在教学中我通过认真分析教材,整合人教版和苏教版教材的内容,结合《新课程标准》要求,生物教学主要培养学生的探究实验能力,确定通过观察、探究鱼适应水生生活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提高生物科学的素养,也符合课标要求对鱼主要特征的理解。
因此,我设计了实验教学,通过学生对鱼的外部形态和运动的观察,探究鱼鳍在运动过程中的作用,引导学生结合观察提纲有目的地观察,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采用观察与实验探究相结合的方法,指导学生通过观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确立鱼与水中生活相适应的特点。
在构建知识的同时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
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科学探究的能力。
二、实验教学分析1、教材分析《探究鱼适应水生生活的特点》是人教版新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的第一章《动物的主要类群》第四节的内容。
鱼是脊椎动物,因此对学生认识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的主要区别非常重要。
教材在“想一想,议一议”中,呈现了鲫鱼的脊柱和组成脊柱的一节节的脊椎骨,使学生对脊柱的概念有个基本认识。
鱼是学生学习脊椎动物的起始动物,通过对鱼适于生活在水中的结构特点的认识了解,使学生构建动物的结构特点是与它的生活环境相适宜的观点。
2、学情分析通过一年生物学的学习,学生对生物学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
具备了一定的探究能力。
生活中初中学生对动物比较感兴趣,尤其鱼是经常见到而且是我们的主要食物,比较熟悉。
知道鱼必须生活在水中,但对鱼为什么要生活在水中,有哪些适应水生生活的特点不是很清楚的。
3. 教学条件分析进行本实验的用的器材是透明水槽、活体鱼、纱布、粗线,这些实验器材实验室有,活体鱼在市场随时都可以买到,保证了实验的正常进行。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说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概念。
②通过观察、触摸,了解鱼的外部形态与水生生活相适应的特点。
③设计实验,探究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
生物初二上主题一鱼鳍在鱼游泳中的作用是什么?探究背景在大自然中,我们最熟悉的水中生活的动物确实是鱼类。
鱼类是脊椎动物亚门中的低等类群,也是那个亚门中种类最多的一类,大约占脊椎动物种类的一半。
现在,全世界鱼的种类,大约有二万多种。
我国的海洋鱼和淡水鱼,大约有两千多种,其中淡水鱼有七百多种。
常见的有几十种,要紧有鳙鱼、鲢鱼、草鱼、青鱼、鲫鱼和鲤鱼,而鳙鱼、鲢鱼、草鱼和青鱼称为“四大伙鱼”。
海洋鱼类有一千多种,常见的也有大黄鱼、小黄鱼、带鱼、鳓鱼、鲨鱼、马面鲀、鲐鱼、鲅鱼、蓝圆鲹、鲷鱼、鲳鱼、鲆鱼、鲽鱼等。
鱼类是终生在水中生活、用鳃呼吸的脊椎动物,它们的形态结构基本上和水中生活相适应的。
此外,鱼类差不多在地球上生活了大约5亿年,属于脊椎动物的鼻祖。
鱼类在地球上分布广泛,热带、温带、寒带,江河湖海、池塘、溪流、稻田都有他们的踪迹。
他们种类繁多、形态迥异、大小不【一】色彩斑斓、生活习性和食性也各不相同。
鱼类在水中生活,有一个问题必须要解决:游泳。
游泳是鱼类猎取食物和防备敌害的重要保证。
那么,鱼类在水中是如何游泳及保持平衡的呢?鱼的躯干部和尾部都有鳍。
躯干部有胸鳍和腹鳍各一对。
身体背缘有背鳍一个。
尾部腹缘有臀鳍一个,尾部有尾鳍一个。
这些鳍和鱼类的运动方式——游泳有没有关系呢?关于广大农村地区的学生来说,鲫鱼是一种常见的动物,因此鲫鱼特别适合作水中生活的动物代表。
关于鱼鳍的作用,更多的学生可能认为没有鱼鳍,鱼就可不能游泳。
那事实是怎么样的呢?本主题设计了四个探究活动,不同的活动能够采纳不同的实验方法,尾鳍的作用用模拟实验法、背鳍的作用用捆绑实验法、腹鳍的作用用剪掉实验法、胸鳍的作用用麻醉实验法,通过对鲫鱼的各种鱼鳍的探究实验,使学生用科学的方法了解鱼鳍的作用,同时,使学生的实验能力得到了特别大的提升。
进行探究实验是一种了解客观事物的好方法,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有效措施。
关于探究实验,我们通过前面的学习了解和掌握了一些差不多方法和手段。
用局部麻醉法观察鱼鳍的作用
观察鱼鳍作用的演示实验,笔者采用对鱼体的鳍进行局部麻醉的方法,使鱼体局部神经传导阻滞,被麻醉的鳍在短时间内停止摆动,观察鱼鳍的作用效果很好
1.材料用具
活鲫鱼(或泥鳅),盛有60%~70%水的容器,注射器(5mL以下),针头,盐酸利多卡因5mL、100mgl支(医用麻醉药),解剖盘,纱布,细铁丝1根。
2.方法步骤
1)把活鲫鱼(或泥鳅)放入盛有60%~70%水的容器中。
仔细观察鲫鱼(或泥鳅)的胸鳍、腹鳍、背鳍、臀鳍和尾鳍的摆动与身体运动形式。
然后用细铁丝分别触碰各鳍,观察鲫鱼(或泥鳅)的反应状态。
2)把要麻醉的鲫鱼(或泥鳅)用纱布轻轻地包裹,放在解剖盘里,或用手轻轻握住。
对所要观察的鳍,用注射器沿鱼鳍基部外侧近平行于鳍条方向向体内插入针头,注射盐酸利多卡因溶液。
注射后立刻将鱼放回到水容器中,观察鱼鳍的变化,和鱼体的运动形式。
然后用细铁丝分别触碰被注入麻醉药的鳍和没有注入麻醉药的鳍,观察鱼体的反应。
3.现象观察
我们将鱼一侧胸鳍麻醉后,放回水容器中,几秒钟后会看到被麻醉的鳍停止摆动,而没有被麻醉的其他鳍仍不停地摆动,鱼会出现转圈运动,及一侧失去平衡,鱼体出现微侧偏现象;尾鳍被麻醉后,鱼体向前运动迟缓,运动近于直线,改变游泳方向比较困难;背鳍和臀鳍被麻醉后,鱼体会出现侧偏现象,失去垂直平衡;胸鳍和腹鳍都被麻醉后,鱼体会出现侧偏运动。
另外麻醉后的背鳍和臀鳍及尾鳍,用细铁丝轻触压鱼体,鱼体容易出现暂时的例偏,而正常状态的鱼不易出现这种现象。
用细铁丝触碰被麻醉的鳍,鱼无反应,说明鳍部的神经被麻醉,传导阻滞。
通过对鱼鳍的局部麻醉产生的现象,说明鱼的胸鳍和腹鳍如同船的“桨”,维持身体的平衡和改变运动的方向;背鳍和臀鳍参与调节鱼体在水中垂直平衡及游泳;尾鳍如同船的“舵”,调节鱼体在水中游泳的方向,推动鱼体的前进。
4.注意事项
1)注射麻醉药的量。
注射麻醉药时,要根据鱼体的大小而定,把握好适度的药量。
如果注入药过量,虽然在短时间内能观察到鱼鳍的运动变化,但由于鱼体内过量的麻醉药,鱼神经被逐渐完全麻醉,呼吸产生困难,鱼会在短时间内死亡。
下面是1组注入盐酸利多卡因量的实验参照数值;
以上是单项实验的注射量,鱼解除麻醉药后能恢复到正常的生活状态。
2)注射的部位。
在注射鱼的胸鳍、腹鳍和臀鳍时,针要沿鳍的外侧近平行鳍条的方向插入体内,针头的深度以能注入体内药物为宜。
特别是胸鳍和腹鳍插针时不要穿入体腔内,否则会影响实验效果。
腹鳍双注射时,在两鳍中间即可。
背鳍和尾鳍在基部沿某个鳞片边缘内侧近平行鳍条插针。
但尾鳍插针时,要离开鱼体测线和脊柱,以上下端为宜。
采用局部麻醉的方法,对于鱼体损伤性特别小,可观察到鱼鳍从自然生活状态到实验状态,又能恢复到自然状态。
通过鱼体的自身比较,更容易对鱼鳍作用的认识与理解。
用细铁丝触碰鱼鳍,观察鱼的反应,可了解鱼的各种鳍都是在神经调节支配下,而相互协调一致地完成鱼在水中的正常游泳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