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质量校验作业指导书(正式)
- 格式:docx
- 大小:37.00 KB
- 文档页数:12
(完整版)质量控制作业指导书质量控制作业指导书目标本文档旨在为质量控制作业的执行提供指导,确保产品和服务的质量符合标准并满足客户需求。
步骤1. 确定质量标准:确定所涉及产品或服务的质量标准,以确保质量控制的目标清晰明确。
2. 收集数据:收集与产品或服务质量相关的数据,包括但不限于工艺参数、测量数据等。
3. 分析数据:通过合适的数据分析工具和方法,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以揭示潜在的问题和改进机会。
4. 制定改进方案:基于数据分析的结果,制定相应的质量改进方案,包括但不限于工艺调整、流程优化等。
5. 实施改进方案:依据制定的改进方案,实施相应的改进措施,并确保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得到妥善执行。
6. 监控和评估:建立监控机制,持续跟踪改进方案的执行情况,并进行评估,确保改进效果的稳定有效。
7. 反馈和调整:根据监控和评估的结果,及时提供反馈,针对不足之处进行调整和改进。
质量控制要点- 强调预防:重视预防性措施,通过不断优化产品和服务的设计及流程,最大程度地避免潜在问题的产生。
- 持续改进:持续改进是质量控制的核心目标,要保持不断进步的态势,不断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水平。
- 团队合作:质量控制需要全员参与,研发、生产、品质等各个环节都应紧密合作,共同推动质量提升。
- 数据驱动:质量控制的决策应基于数据,通过数据分析和评估,为改进方案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注意事项- 确保操作规范性:执行质量控制作业时,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操作,以保证数据准确性和结果可信度。
- 不定期复核:定期复核已实施的质量控制措施,评估其有效性,并根据需要进行调整和改进。
- 沟通和沟通:加强与相关部门和人员的沟通合作,及时共享信息和问题,加强整体效能。
结论质量控制是确保产品和服务质量的关键环节,本作业指导书为质量控制工作提供了具体指导和要点,希望能够帮助质量控制团队提高质量管理水平,并持续改进产品和服务的质量。
检验作业指导书1.进货检验1.1目的进货检验就是为了有效控制供方不合格品进入仓库,确保供方所提供的产品能满足公司及客户的质量要求。
1.2适用范围适用于公司外购或委外加工的原材料、零部(配)件、半成品、成品的检验1.3职责负责供方物料的质量判定与质量状态的标识1.4作业程序1.4.1进货检验部分1、进货检验根据采购部下发的物资采购订单每周汇总表做好检验准备,准备好测量工具(游标卡尺,卷尺,角度尺等)、工艺、零件图纸、检具及检验标准等;2、仓管员收到送货单后进行检验,根据送货单上的订单号,规格,核对产品是否正确。
核对无误后根据 MIL-STD-105E抽样标准进行抽样检验。
检验合格后在送货单上签字,并做好《进货检验记录》,次日交质管部;3、产品经检验判定合格后须贴好合格标签,并做入库处理。
产品不合格须贴不合格标签,作退货或挑选处理,并立即开出《不合格品处理单》,经质管部长或以上领导审核签字后及时反馈供方、业务,检验员还须对退货的产品以及不良品挑选过程作好跟踪和验证;4、对于供方送检的新产品的首件,进货检验员要填写《首件检验表》交研发部门确认,最终由检验部门来判定该产品是否合格,确认后立即将确认结果传真供方。
5、各项记录要规范填写,数据要真实,特别是现象的描述要清晰、易懂,必要事可以用简图来描述。
1.5检验方法1.5.1外观检验:一般采取目测,手感,样板对照等;1.5.2尺寸规格检验:卡尺,卷尺,角度尺,千分尺,螺纹环规等;1.5.3承重测试:按指导书要求加载相应的重物作禁止和滚动测试;1.5.4组装测试:与配套的产品进行组装。
1.6检验项目1.6.1管材类1、依采购订单型号,规格与送货单核对,有无质保书;2、管材表面擦拭干净,检查表面有无焊道开裂、模具压痕及材质麻点、凹坑等,方管四处R角是否一致;3、检查尺寸是否正确,方管及圆管壁厚公差±0.05;4、管材直线度、平面度、扭曲度能否满足加工要求,公差范围参照《管材的质量要求》;5、表面要求无严重的划伤,无明显的麻点凹坑,无锈斑等;6、一般管材接头管≤2%, 如有特殊要求则不可有接头管;7、特殊管材类检查捆包是否符合要求,有无因保护不当导致运输过程中造成的划伤。
检验作业指导书1.进料检验1.1 定义进料检验又称来料检验,是制止不良物料进入生产环节的首要控制点。
进料检验由IQC执行。
1.2 检测要项IQC在对来货检验前,首先应清楚该批货物的品质检测要项,不明之处要向本部门主管问询,直到清楚明了为止。
在必要时,IQC验货员可从来货中随机抽取两件来货样,交IQC主管签发来货检验临时样品,并附相应的品质检测说明,不得在不明来货检验与验证项目、方法和品质允收标准的情况下进行验收。
1.3 检验项目与方法1.3.1 外观检测一般用目视、手感、限度样品进行验证。
1.3.2 尺寸检测一般用卡尺、千分尺、塞规等量具验证。
1.3.3 结构检测一般用拉力器、扭力器、压力器验证。
1.3.4 特性检测如电气的、物理的、化学的、机械的特性一般采用检测仪器和特定方法来验证。
1.4 检验方式的选择1.4.1 全检方式适用于来货数量少、价值高、不允许有不合格品物料或公司指定进行全检的物料。
1.4.2 免检方式适用于低值、辅助性材料或经认定的免检厂来料以及生产急用而特批免检的,对于后者IQC应跟进生产时的品质状况。
1.4.3 抽样检验方式适用于平均数量较多、经常性使用的物料。
样本大小:批量的10%(不少于20件),允收数AC=0,拒收数RE=1。
1.5 检验结果的处理方式1.5.1 允收经IQC验证,不合格品数低于限定的不合格品个数时,则判为该批来货允收。
IQC应在验收单上签名,盖检验合格印章,通知货仓收货。
若不合格品数大于限定的不良品个数,则判定该送检批为拒收。
IQC应及时填制《IQC退货报告》,经相关部门会签后,交仓库、采购办理退货事宜。
同时在该送检批货品外箱标签上盖“退货”字样,并挂“退货”标牌。
1.5.3 特采特采,即进料经IQC检验,品质低于允许水准。
IQC虽提出“退货”的要求,但由于生产的原因,而做出的“特别采用”的要求。
若非迫不得已,公司应尽可能不启用“特采”。
“特采”必须由总经理批准,可行时还必须征得客户的书面许可。
作业指导书及检验规程一、引言作业指导书和检验规程是有效管理和保障工作质量的重要工具。
它们详细描述了作业过程中需要遵守的规定和标准,确保工作顺利进行,结果符合预期。
二、作业指导书1.目的作业指导书是为了明确作业的目标和要求,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参考,确保作业顺利进行和质量可控。
2.内容作业指导书通常包括以下内容:(1) 作业目标和要求:明确作业的目标和期望结果,指出作业所涉及的关键要素。
(2) 作业步骤:详细列出作业的步骤和流程,包括所需的工具、材料和设备,以及具体的操作方法。
(3) 安全措施:提供必要的安全提示和预防措施,确保作业过程中的安全。
(4) 质量控制:确定必要的质量控制点和要求,包括验收标准和检测方法,用于对作业结果进行评估和验证。
(5) 关键要点和注意事项:列出作业过程中的关键要点和需要注意的事项,以避免常见的错误和问题。
(6) 作业记录和报告:指导作业人员记录必要的数据和信息,包括作业过程中的关键参数和结果。
3.编制要求编制作业指导书需要遵循以下要求:(1) 明确简洁:语言清晰简明,避免歧义和模棱两可的表述,确保指导的准确性和可操作性。
(2) 结构有序:按照作业的逻辑流程,合理安排和组织内容,以确保读者能够按照步骤顺利进行作业。
(3) 信息准确:确保提供的信息准确可靠,包括工具、材料和设备的规格和型号,安全措施的有效性,质量控制要求的正确性等。
(4) 更新及时:作业指导书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及时更新,确保其与实际作业过程的一致性。
三、检验规程1.目的检验规程是为了定义检验的目标和程序,以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内容检验规程通常包括以下内容:(1) 检验目标和要求:明确检验的目标和期望结果,以及检验所涉及的关键要素。
(2) 检验方法和步骤:详细描述检验的方法和步骤,包括所需的仪器设备和测量工具,以及具体的操作方法。
(3) 样品采集和处理:指导样品的采集和处理过程,确保采集的样品能够真实反映被检验对象的情况。
汽车整备质量轴荷及质量参数核定检测作业指导书(一).检测目的车辆在定型鉴定以及对产品定期或不定期抽检时,需要对整车质量和轴荷分配以及质量参数的核定进行检测。
用制动力来判断汽车制动性能时,需要测出整车及各轴的质量,以便计算各种百分比与标准对照。
(二).检测依据GB21861-2014《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项目和方法》GB7258-2017 《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GB1589-2016《汽车、挂车及汽车列车外廓尺寸、轴荷及质量限值》2.1最大允许轴荷限值汽车及挂车单轴、二轴组及三轴组的最大允许轴荷不应超过该轴或轴组各轮胎负荷之和,且不应超过表2规定的限值。
表2 汽车及挂车单轴、二轴组及三轴组的最大允许轴荷限值(单位为千克)类型最大允许轴荷限值单轴每侧单轮胎7000a 每侧双轮胎非驱动轴10000b驱动轴11500二轴组轴距<1000mm 11500c 轴距≥1000mm,且<1300mm 16000 轴距≥1300mm,且<1800mm 18000d 轴距≥1800mm(仅挂车)18000三轴组相邻两轴之间距离≤1300mm 21000 相邻两轴之间距离>1300mm,且≤1400mm24000a 安装名义断面宽度不小于425mm轮胎的车轴,最大允许轴荷限值为10000kg;驱动轴安装名义宽度不小于445mm轮胎,则最大允许轴荷限值为11500kg。
b装备空气悬架时最大允许轴荷的最大限值为11500 kg。
C二轴挂车最大允许轴荷限值为11000 kg。
D汽车驱动轴为每轴每侧双轮胎且装备空气悬架时,最大允许轴荷的最大限值为19000 kg。
2.2对于其他类型的车轴,其最大允许轴荷不应超过该轴轮胎数乘以3000kg。
2.3最大允许总质量限值汽车、挂车及汽车列车的最大允许总质量不应超过各车轴最大允许轴荷之和,且不应超过表3规定的限值。
表3 汽车、挂车及汽车列车最大允许总质量限值 (单位为千克)车辆类型最大允许总质量限值汽车三轮汽车2000a乘用车4500 二轴客车、货车及半挂牵引车18000b 三轴客车、货车及半挂牵引车25000c 单铰接客车28000 双转向轴四轴货车31000c挂车半挂车一轴18000二轴35000三轴40000 牵引杆挂车二轴挂车,每轴每侧为单轮胎12000d 二轴,一轴每侧为单轮胎,另一轴每侧为双轮胎16000 二轴挂车,每轴每侧为双轮胎18000 中置轴挂车一轴10000二轴18000三轴24000汽车列车三轴27000 四轴36000e 五轴43000 六轴49000a当采用方向盘转向、由传动轴传递动力、具有驾驶室且驾驶员座椅后设计有物品放置空间时,最大允许总质量限值为3000kg。
建筑工程质量检测与验收作业指导书第1章质量检测与验收的基本要求 (4)1.1 质量检测与验收的目的和意义 (4)1.2 质量检测与验收的依据和标准 (4)第2章质量检测的组织与管理 (5)2.1 质量检测的组织架构 (5)2.2 质量检测人员的职责与权限 (5)2.3 质量检测计划的制定与实施 (6)第3章材料检测 (7)3.1 混凝土材料检测 (7)3.1.1 混凝土抗压强度检测 (7)3.1.2 混凝土抗拉强度检测 (7)3.1.3 混凝土耐久性检测 (7)3.2 钢筋材料检测 (7)3.2.1 钢筋力学功能检测 (7)3.2.2 钢筋焊接接头检测 (7)3.2.3 钢筋机械连接检测 (7)3.3 砌体材料检测 (7)3.3.1 砖块强度检测 (7)3.3.2 砌筑砂浆强度检测 (7)3.3.3 砌体抗剪强度检测 (8)3.4 其他建筑材料检测 (8)3.4.1 木材检测 (8)3.4.2 建筑涂料检测 (8)3.4.3 建筑玻璃检测 (8)3.4.4 防水材料检测 (8)3.4.5 建筑保温材料检测 (8)第4章施工过程质量控制 (8)4.1 施工过程质量检测方法 (8)4.1.1 施工过程质量检测应遵循科学、合理、准确、可靠的原则。
检测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8)4.1.2 施工过程质量检测方法的选择应根据工程特点、施工阶段、质量要求等因素综合考虑,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9)4.2 施工过程质量检测频次与要求 (9)4.2.1 施工过程质量检测频次应根据工程规模、施工进度、质量控制要求等因素确定,保证施工过程中的质量问题及时发觉、及时处理。
(9)4.2.2 施工过程质量检测要求如下: (9)4.3 施工过程质量问题处理 (9)4.3.1 施工过程中发觉的质量问题,应按照以下程序处理: (9)4.3.2 对施工过程质量问题的处理,应遵循以下原则: (9)第5章施工质量验收 (9)5.1 施工质量验收的基本要求 (9)5.1.1 施工质量验收应严格遵循国家及行业相关标准、规范和设计文件的要求进行。
标准化与计量检测作业指导书第1章引言 (3)1.1 范围 (3)1.2 参考文献 (4)1.3 定义与术语 (4)第2章标准化基础知识 (4)2.1 标准化概念 (4)2.1.1 定义与内涵 (4)2.1.2 标准化分类 (5)2.2 标准化体系 (5)2.2.1 标准化体系概念 (5)2.2.2 标准化体系结构 (5)2.3 标准化制定与实施 (5)2.3.1 标准制定 (5)2.3.2 标准实施 (6)第3章计量检测基本原理 (6)3.1 计量概念 (6)3.2 计量单位制 (6)3.3 计量检测方法 (7)第4章计量检测设备管理 (7)4.1 设备选型与采购 (7)4.1.1 设备选型原则 (7)4.1.2 设备选型流程 (7)4.1.3 设备采购 (7)4.2 设备校准与验证 (7)4.2.1 校准概述 (7)4.2.2 校准周期 (7)4.2.3 校准方法 (8)4.2.4 校准结果判定 (8)4.2.5 设备验证 (8)4.3 设备维护与保养 (8)4.3.1 设备维护 (8)4.3.2 设备保养 (8)4.3.3 设备故障处理 (8)4.3.4 备品备件管理 (8)第5章计量检测误差分析 (8)5.1 误差来源与分类 (8)5.1.1 误差来源 (8)5.1.2 误差分类 (8)5.2 误差评价与处理 (9)5.2.1 误差评价 (9)5.2.2 误差处理 (9)5.3 提高检测准确性的措施 (9)5.3.1 选用高精度设备 (9)5.3.2 改善检测环境 (9)5.3.3 提高操作者技能 (9)5.3.4 优化检测方法 (9)5.3.5 严格质量控制 (9)第6章计量检测数据处理 (9)6.1 数据收集与记录 (10)6.1.1 数据收集 (10)6.1.2 数据记录 (10)6.2 数据分析与处理 (10)6.2.1 数据分析 (10)6.2.2 数据处理 (10)6.3 数据报告与存储 (11)6.3.1 数据报告 (11)6.3.2 数据存储 (11)第7章计量检测质量保证 (11)7.1 质量控制体系 (11)7.1.1 质量控制原则 (11)7.1.2 质量控制组织结构 (11)7.1.3 质量控制流程 (11)7.1.4 质量控制文件 (11)7.2 质量控制方法 (11)7.2.1 检测设备校准 (11)7.2.2 检测方法验证 (12)7.2.3 检测过程监控 (12)7.2.4 数据分析与处理 (12)7.3 质量改进措施 (12)7.3.1 不合格品控制 (12)7.3.2 内部审核与纠正措施 (12)7.3.3 持续改进 (12)7.3.4 培训与技能提升 (12)第8章计量检测实验室管理 (12)8.1 实验室组织与人员 (12)8.1.1 组织结构 (12)8.1.2 人员配置 (12)8.1.3 岗位职责 (12)8.2 实验室环境与设施 (13)8.2.1 实验室环境 (13)8.2.2 设施与设备 (13)8.2.3 检测方法与标准 (13)8.3 实验室安全管理 (13)8.3.1 安全制度 (13)8.3.2 危险源识别与评估 (13)8.3.3 安全防护 (13)8.3.4 消防安全 (13)8.3.5 药品与试剂管理 (13)第9章计量检测标准方法 (13)9.1 标准制定与修订 (13)9.1.1 标准制定 (13)9.1.2 标准修订 (14)9.2 标准内容与结构 (14)9.2.1 标准内容 (14)9.2.2 标准结构 (14)9.3 标准应用与实施 (14)9.3.1 标准应用 (14)9.3.2 标准实施 (14)第10章计量检测发展趋势与展望 (14)10.1 国际计量检测发展趋势 (14)10.1.1 国际计量体系演变 (14)10.1.2 新型计量技术发展动态 (15)10.1.3 国际计量检测标准化进程 (15)10.1.4 国际计量检测行业政策环境分析 (15)10.2 我国计量检测现状与挑战 (15)10.2.1 我国计量检测体系概述 (15)10.2.2 我国计量检测行业现状分析 (15)10.2.3 我国计量检测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15)10.2.4 提高我国计量检测能力的策略与措施 (15)10.3 计量检测技术展望与应用前景 (15)10.3.1 计量检测技术发展趋势 (15)10.3.1.1 量子计量技术 (15)10.3.1.2 非接触式测量技术 (15)10.3.1.3 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在计量检测中的应用 (15)10.3.2 计量检测技术在行业中的应用前景 (15)10.3.2.1 高精度测量技术在精密制造领域的应用 (15)10.3.2.2 在能源、环保等领域的计量检测应用 (15)10.3.2.3 新兴领域计量检测技术需求与发展方向 (15)10.3.3 计量检测技术在国家战略中的地位与作用 (15)10.3.3.1 国家质量基础设施的支撑作用 (15)10.3.3.2 服务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的计量检测需求 (15)10.3.3.3 计量检测在国家安全、贸易、民生等方面的应用 (15)第1章引言1.1 范围本章主要阐述标题标准化与计量检测作业指导书的目的、适用范围以及内容概述。
千分尺校验作业指导书标题:千分尺校验作业指导书引言概述:千分尺是一种用于测量长度的精密工具,通常用于工业创造和实验室研究中。
为了确保千分尺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定期进行校验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详细介绍千分尺校验的作业指导书,匡助读者正确进行千分尺的校验工作。
一、准备工作1.1 确认校验设备:首先需要确认使用的校验设备是否符合标准,例如量具卡尺、外径千分尺等。
1.2 清洁千分尺:在进行校验之前,应当确保千分尺表面干净整洁,无油污或者杂质。
1.3 环境条件:校验千分尺时,应选择一个温度稳定、无震动的环境,以确保校验结果的准确性。
二、校验步骤2.1 零位校验:将千分尺放置在平整水平的台面上,使用校验设备对千分尺进行零位校验。
2.2 读数校验:使用标准量具对千分尺进行不同长度的读数校验,记录每次测量结果。
2.3 计算误差:根据校验结果计算千分尺的误差值,包括零位误差和读数误差。
三、调整校准3.1 调整零位:如果发现千分尺存在零位误差,可通过调整千分尺的零位来进行校准。
3.2 调整读数:对于读数误差较大的情况,可能需要进行更复杂的调整,如调整千分尺的刻度或者内部机械结构。
3.3 重复校验:在调整校准后,应当再次进行校验,确保千分尺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四、记录和报告4.1 记录数据:在校验过程中,应当详细记录每次测量的数据、校准过程和结果。
4.2 生成报告:根据记录的数据,生成一份完整的校验报告,包括千分尺的型号、校验日期、校准结果等信息。
4.3 存档备份:将校验报告存档备份,以备日后查阅和追溯。
五、定期维护5.1 定期检查:定期对千分尺进行检查,确保其外观和功能正常。
5.2 定期校验:按照规定的周期,定期对千分尺进行校验,保证其准确性和可靠性。
5.3 定期维护:定期对千分尺进行维护保养,延长其使用寿命并提高测量精度。
结论:通过正确的千分尺校验作业指导书,可以确保千分尺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提高工作效率和产品质量。
希翼读者能够按照本文的指导进行千分尺的校验工作,保证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数质量校验作业指导书1、加油站油罐车计量场地油罐车的计量平台,指油站规定油罐车停放稳油计量的平台。
计量平台必须坚实平整,坡度不大于___度。
2、使用的计量器具计量器具和用品,如量油尺、量水尺、带保温盒的温度计、量油膏、试水膏、记录本和检查油品质量所需的容器等。
量油尺、量水尺、温度计必须经过省公司计量站检定合格,且在检定有效期内和附有检定合格证书。
3、油罐车施封检查油罐车封条,封条规格、型号必须统一印制有中国石化标识、广东仓储字样和顺序编号;属市分公司使用的封条必须在封条上统一印制中国石化标识、并冠以广州分公司字样和顺序编号。
属于电子签封的方面的,按省公司有关管理办法执行。
4、油罐车检尺位置油罐车检尺口及下尺点标记,必须符合检定要求和安全要求。
5、确定的《油罐汽车的检定证书》及其附录的容积表(1)封面。
包括证书编号、型号规格、制造厂家、油罐编号、申检单位、附容积表页数、检定机关主管、核检员、检定员、检定日期、有效使用期等。
(2)容积表。
注明车型、车牌号码、计量下尺点及参照高度,由市公司、仓储公司、零配中心、运输部门等四个部门盖章确认,在有效期内随车使用。
(3)油罐车检定证书应附汽车罐车油仓位置示意图和计量检尺参照高度的示意图。
(4)《油罐汽车容积检定证书》不得使用复印件,必须使用原件随车携带。
6、加油站零配资源与运输方的交接以来油油罐车的容积表为依据。
二、油品数质量交接计量验收接卸程序油罐车到站后检查卸车前计量操作及数质量交接卸油过程双方现场监督卸油后验车及数量确认现场纠纷处理7、油罐车到站后检查工作流程:(1)油罐车到站后,计量操作人员应指引驾驶员将油罐车停在规定的计量平台,接上静电接地夹,进行稳油15分钟。
(2)计量操作人员与驾驶员共同核验油罐车各施封点封条,并与《零售资源配送单》上列明的顺序号和封条号码进行核对。
(3)计量操作人员检查汽车油罐车罐体的完好状况,有无渗漏。
(4)计量操作人员核对《零售资源配送单》上经发油油库与承运方共同确认的有关计量数据。
质检部作业指导书一、标识和可追溯性管理办法1、目的通过对原材料、混凝土产品和检验状态的标识,保证只有通过检验、试验认定合格的材料和产品才能使用、转序和交付,并确保在需要时对原材料或混凝土产品进行追溯。
2、适用范围适用于本企业对原材料及混凝土生产过程、设备及产品的标识。
3、相关文件2.1《不合格品控制程序》2.2《材料采购控制程序》2.3《产品的监控和测量程序》2.4《记录控制程序》2.5《机械设备管理办法》4、职责4.1化验室负责编制本办法,负责对相关部门标识和可追溯性工作的监督,并负责对混凝土产品形成过程和产品形成以后取样、检查、记录的形式进行的标识管理。
4.2营销部负责签定合同,以生产任务单的形式对产品要求进行的标识。
4.3材料员负责材料采购、贮存的标识管理。
4.4生产部负责组织、安排混凝土生产,负责混凝土产品运输及交付过程中的标识管理。
4.5试验室负责对委托样品、产品的检验和试验结果及试验状态的标识。
4.6生产部和化验室负责各种用于生产与试验设备的标识管理。
5、工作要求5.1各种标识要求真实、准确、完整、便于识别,有追溯要求时,标识应具有唯一性,各种原材料、生产过程和产品可追溯性的记录须填写清楚。
5.2公司通过与顾客签定合同、下达生产任务单作为混凝土生产要求的标识。
①有进场材料,材料员应做好进货记录,其中包括材料储存的仓位号等,并应将每日仓储情况书面通知生产部。
现场标识通过标识牌实现,标识牌应注明物品名称、产地、规格、等级及检验状态,以保证可追溯性。
②保管员负责管理库存材料的标识,材料的标识通过标识牌实现,标识牌注明物品名称、产地、规格、等级。
③不合格原材料按照《不合格品控制程序》处理并及时做出标识。
6、生产部6.1生产调度开具“预拌混凝土发货单”对产品进行标识。
6.2罐车司机依据“预拌混凝土发货单”负责混凝土的运输和交付,施工方在产品交付使用后,应在“预拌混凝土发货单”上签字做出标识。
6.3大型机械设备如混凝土罐车、泵车等以及其年检合格证明标识,静态设备应在明显处标识其状态,具体执行《机械设备管理办法》有关规定。
产品检验作业指导书一、目的:指导检验员正确操作程序,控制好产品质量。
二、范围:适用于本公司对白胎检验员的选瓷工序.三、职责:检验员负责正确执行本作业指导.四、工作程序及作业内容:1、由车间办公室开具生产计划加工单,班长按计划单要求开领料单到仓库领料。
2、班长负责产品的器型、材质等信息和内容的核对,并填写交接单(即领料单).3、班长应按规划好指定的地方,带领检验员按要求堆放未检验、已检验、次品、废品,并按要求挂标识牌,要列明订单号、品名、数量、材质,对次品要在每盒上贴上《次品明细表》,并按要求集中到指定的地点.4、要爱护产品,轻拿轻放,禁止人为的破坏现象。
5、检验程序1)在检验前,每一个检验员必须先对样品(样品由班长提供,分别画列出可接受及不可接受参对样)并要告知检验员相关注意事项、质量等级。
2)A俯视杯口及杯内B双手拿杯从杯把部位开始转动检验、目测、变形、针孔、落渣、黑点、刺手等外观质量、按公司内控质量标准,如有指定要求的则按指定要求来操作。
3)底部严禁单手拿杯.4)原则上检验是原包装来,原包装回,如有要求按托盒或木板,则应按要求更换。
5)检验过的产品要按要求堆放,并做好记录。
6)班长要统计好每天每单挑选报表,并在第二天上午10:00前交办公室审核。
7)检验员发现质量超出正常范围,应告知班长,班长应告知办公室人员,办公室人员做出最终认定。
8)班长要对检验员检验过的产品进行抽检,抽检率是不能低于10%,发现检验员检验的产品超出内控指定的范围2%以上的,班长要通知其进行复核.9)要求服从工作安排,团结协作。
10)坚持按时上下班,如有特殊情况需要加班,应按要求来加班。
11)保持工作场地及岗位的清洁、整齐,做到随时干净,养成下班前及时整理的习惯。
质检作业指导书质检作业指导书(上)一、概述质检作业指导书是为了确保产品质量稳定和提高工作效率而编写的文件。
本指导书旨在帮助质检员准确理解作业流程和注意事项,以确保质检工作的顺利进行。
本文将从下文所述的几个方面详细介绍。
二、作业流程1. 准备工作:(1)检查设备是否正常工作,如电脑、仪器等;(2)核对所需材料是否齐备,如检测样本、标准及相关文档;(3)了解产品和工艺要求,熟悉规范。
2. 抽样检验:(1)根据质检计划,准备抽样工具和方法;(2)按照规定的标准,从生产批次中抽取样本;(3)将样本送入实验室进行检测,记录结果。
3. 检测分析:(1)根据产品要求和标准,使用相应设备进行检测;(2)运用适当的分析方法,准确判定检测结果;(3)对于不合格的样本,进行深入分析,找出原因,并提出改进措施。
4. 数据处理:(1)根据检测数据,编制相应的报告;(2)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判断产品是否符合要求;(3)及时将检测结果和分析报告反馈给相关部门。
三、注意事项1. 作业环境:(1)确保作业区域清洁、整齐,防止交叉污染;(2)保持室温适宜,避免影响检测结果;(3)严禁在作业区域吸烟、进食等不良习惯。
2. 作业规范:(1)按照标准操作流程进行质检,不得随意更改;(2)检测仪器要正常调试和校准,确保准确性;(3)遵循质检工作要求,杜绝任何形式的弄虚作假。
3. 安全防护:(1)在作业过程中,佩戴好相应的防护设备;(2)避免接触有害物质,如化学试剂等;(3)严禁将实验室内的材料带出实验室。
四、其他事项1. 持续学习:(1)质检员需要持续学习新的质检方法和技术;(2)及时了解和掌握相关的质检法规和标准;(3)定期参加培训和学术交流,提高专业素养。
2. 提升效率:(1)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安排作业时间和工作重点;(2)作业前准备充分,尽量避免中断和延误;(3)注重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和协作,提高工作效率。
以上为质检作业指导书的概要内容,希望质检员能够严格按照指导书进行作业,确保产品质量稳定和生产效率的提高。
检测治具验收及校正作业指导书对应的流程/规范1. 目的为确保公司检测治具、通电检具、电阻导通检具的验收以及定期内校作业,使检具验收及定期校验工作有据可依, 确保检具使用正常及校正结果的准确性,特制定本作业指导书。
2. 概述本指导书描述了检测治具的标识、分类、验收、校正、使用与维护等内容。
3. 术语4. 内容4.1检具验收标识:所有新制作验收的检具上需标识:项目名称、治具名称、治具类别(素材&成品);4.2治具内部管理编号规则□□-□□-□□□流水号:001,002,003……治具代码:ZJ公司代码xx4.2.1编号规则说明:4.2.1.1第一位字符表示公司代码,用英文LM代替;4.2.1.2第二位字符表示治具代码,用字母ZJ 代替;4.2.1.3第三位字符表示治具流水号,用数字代替01、02、03---开始往下编号。
4.3检具命名规则:4.3.1检具名称:项目名称+产品名称+治具名称+工艺(工艺是素材的注明素材,成品的注明成品,没有注明的就是素材/成品通用);①如:HN05+后壳+电源键孔通规+素材(检具全名为:HN05后壳电源键孔通规素材)②例如:HN05+电池盖+正面测量治具(检具全名为:HN05电池盖正面测量治具)及为素材、成品通用。
4.4检测治具类别:4.4.1电检治具(包括:五金件LCD框平面度电检治具、等其他同类治具);4.4.2通止规检具(包括:孔位实配通止规、LCD框实配通止规、摄像头、MIC、USB、插孔通止规、产品外形长宽通止规、等其他同类治具);4.4.3仿形治具(包括:测量仿形定位治具,测试仿形定位治具、等其他同类治具);4.4.4平面度检测治具(包括:平台平面度治具、孔位避空平台平面度治具、LCD框条形平面度治具、等其他同类治具)。
4.5检测治具验收:4.5.1测量中心验收人员在接到新的检具后,核对治具上是否有按规定命名;4.5.2按设计图纸所标注管控的尺寸选用适当的仪器/量具(电子卡尺、数显千分尺、高度测量仪、自/手动影像测量仪、三坐标测量仪等)进行检测,将测量的数据记录并填入《检具管理清单》中的尺寸备注栏;4.5.3所有验收的检具按设计图纸的允许公差来进行判定,如测量数据超出此公差,则判定不合格.则需要退回制造工程部进行维修或者重新制作;4.5.4对检测合格的检具进行贴标;定位治具需要进行试装确认合格后贴标,贴上《合格证》或者《准用证》标签,标签的编码规则按4.2内容执行。
IPQC作业指导书一、引言IPQC(In-Process Quality Control)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对产品质量进行控制和监测的一种方法。
本作业指导书旨在提供详细的指导,确保IPQC工作的准确性和一致性,以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
二、作业目的IPQC作业的目的是确保生产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符合质量标准,以及及时发现和纠正任何潜在的质量问题。
通过IPQC作业,可以及时调整和改进生产过程,确保产品达到客户的质量要求。
三、作业流程1. 准备工作a. 确认产品的质量标准和要求。
b. 准备IPQC检测设备和工具,确保其准确性和可靠性。
c. 培训IPQC操作人员,确保其具备相关知识和技能。
2. IPQC检测a. 根据产品的质量标准和要求,制定相应的检测方案。
b. 在生产过程中的关键环节进行IPQC检测,包括原材料检测、加工工艺检测、成品检测等。
c. 使用合适的检测方法和工具,对产品进行检测和测量。
d. 记录检测结果,包括合格品数、不良品数、不良品种类等。
3. 异常处理a. 如果发现不良品或不合格品,及时停止生产,并通知相关部门。
b. 对不良品进行分类和分析,确定不良原因。
c. 制定纠正措施,修复不良品或重新生产。
d. 跟踪纠正措施的实施情况,并进行验证。
4. 持续改进a. 定期评估IPQC作业的效果和绩效。
b. 分析IPQC数据,发现潜在的问题和改进机会。
c. 制定改进计划,优化生产过程和质量控制方法。
d. 培训IPQC操作人员,提升其技能和意识。
四、作业要求1. IPQC操作人员应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包括产品质量标准、检测方法和工具的使用等。
2. IPQC检测设备和工具应经过校准和验证,确保其准确性和可靠性。
3. IPQC检测应按照预定的检测方案和要求进行,确保一致性和可比性。
4. IPQC检测结果应准确记录,包括合格品数、不良品数、不良品种类等。
5. 对于发现的不良品或不合格品,应及时停止生产并进行处理,确保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
碳酸饮料生产作业指导书1、目的指导生产人员生产操作,使碳酸饮料生产操作规范化、标准化、程序化。
2、适用范围适用于本公司碳酸饮料的生产操作。
3、职责3.1生产车间负责碳酸饮料的生产操作,并负责进行记录。
3.2检验室负责在制品质量检查,并负责不合格品的处置4、作业过程4.1工艺流程见文件《生产工艺流程图》4.2作业流程4.2.1原料验收选用符合产品标准的各类食品用原辅料,已实行生产许可证管理的原果浆、果葡糖浆、白砂糖、食品添加剂等产品须采购有食品生产许可证(QS证书)的产品。
按《进货查验及记录规范》的规定进行验收,不合格原料严禁投入生产。
食品生产用各类原料必须使用食品级原料,农产品应新鲜良好,无萎缩、畸形、病虫及霉烂现象,不得使用来历不明的原料进行生产。
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范围和添加量应严格按照GB2760的规定。
4.2.1工艺水制取4.2.1.1每天生产前,对砂滤罐、碳滤罐进行5~10分钟“反、正”冲,直到排出之水无杂质。
4.2.1.2经砂滤、碳滤制取初滤水入水罐中备用。
4.2.1.3生产时打开初滤水罐底阀,并开启紫外线灭菌器,启水泵经5u和1u精滤和紫外线消毒器消毒以制取精滤工艺水,供生产备用。
4.2.2溶糖工序4.2.2.1根据配方要求准确称取并经复核无误之相应份量之果葡糖浆,加入350kg纯净水(属本日第一次生产时需先排出管内前一天所残存的纯净水约3~5分钟),使其完全溶解并继续加热至90±2℃,保温20分钟。
4.2.2.2保温结束后,启动泵把溶糖缸管道的糖浆回流到溶糖缸(持续3分钟)后,启动冷却水塔,并把糖浆经过5μ过滤器和板式换热器冷却至45℃±5℃,放至对应的调配缸。
4.2.3 配料调配4.2.4.1调配操作员按产品配方单规定的原料品种、数量和投料顺序,在“关键质量控制点监控记录上”登记好用量,复核查对无误后,严格按工艺规程进行投料、操作,严禁将不合格的原材料投料生产。
编订:__________________单位: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_____数质量校验作业指导书(正式)Standardize The Management Mechanism To Make The Personnel In The Organization Operate According To The Established Standards And Reach The Expected Level.Word格式 / 完整 / 可编辑文件编号:KG-AO-3419-65 数质量校验作业指导书(正式)使用备注:本文档可用在日常工作场景,通过对管理机制、管理原则、管理方法以及管理机构进行设置固定的规范,从而使得组织内人员按照既定标准、规范的要求进行操作,使日常工作或活动达到预期的水平。
下载后就可自由编辑。
一、计量交接条件1、加油站油罐车计量场地油罐车的计量平台,指油站规定油罐车停放稳油计量的平台。
计量平台必须坚实平整,坡度不大于0.5度。
2、使用的计量器具计量器具和用品,如量油尺、量水尺、带保温盒的温度计、量油膏、试水膏、记录本和检查油品质量所需的容器等。
量油尺、量水尺、温度计必须经过省公司计量站检定合格,且在检定有效期内和附有检定合格证书。
3、油罐车施封检查油罐车封条,封条规格、型号必须统一印制有“中国石化”标识、“广东仓储”字样和顺序编号;属市分公司使用的封条必须在封条上统一印制“中国石化”标识、并冠以“广州分公司“字样和顺序编号。
属于电子签封的方面的,按省公司有关管理办法执行。
4、油罐车检尺位置油罐车检尺口及下尺点标记,必须符合检定要求和安全要求。
5、确定的《油罐汽车的检定证书》及其附录的容积表(1)封面。
包括证书编号、型号规格、制造厂家、油罐编号、申检单位、附容积表页数、检定机关主管、核检员、检定员、检定日期、有效使用期等。
(2)容积表。
注明车型、车牌号码、计量下尺点及参照高度,由“市公司、仓储公司、零配中心、运输部门”等四个部门盖章确认,在有效期内随车使用。
(3)油罐车检定证书应附“汽车罐车油仓位置示意图”和“计量检尺参照高度的示意图。
”(4)《油罐汽车容积检定证书》不得使用复印件,必须使用原件随车携带。
6、加油站零配资源与运输方的交接以来油油罐车的容积表为依据。
二、油品数质量交接计量验收接卸程序油罐车到站后检查--→卸车前计量操作及数质量交接--→卸油过程双方现场监督--→卸油后验车及数量确认--→现场纠纷处理7、油罐车到站后检查工作流程:(1)油罐车到站后,计量操作人员应指引驾驶员将油罐车停在规定的计量平台,接上静电接地夹,进行稳油15分钟。
(2)计量操作人员与驾驶员共同核验油罐车各施封点封条,并与《零售资源配送单》上列明的顺序号和封条号码进行核对。
(3)计量操作人员检查汽车油罐车罐体的完好状况,有无渗漏。
(4)计量操作人员核对《零售资源配送单》上经发油油库与承运方共同确认的有关计量数据。
(5)计量操作员检查油罐车状况确认安全后,摆放好消防器材。
8、卸车前计量操作及数质量交接工作流程:(1)计量操作员打开油罐车计量检尺口施封,并共同测量油罐车总高、油高和油温。
(2)驾驶员与计量操作员共同核对油罐车总高与容积表参照高度是否相符。
(3)加油站计量操作人员按规定换算体积、计算到货数量是否符合规定范围。
加油站计量操作人员按规定换算体积、计算到货数量是否符合规定:1).油料每变化1℃时,按其体积膨胀系数(f)约为:汽油0.12%;柴油0.08%。
运输定额损耗在运输途径50公里以下为零损耗,50-100公里为0.01%,100公里以上为0.02%。
当油库发油温度高于或等于公布温度时,要把收油温度下的到站实收体积换算到公布温度下的体积作为验收数,即验收数=油站所测实收体积×[1+f(油库公布温度-油站实测温度)];当油库发油温度低于公布温度时,按油库发油温度下的体积作为交运数,要把加油站收油温度下的实收体积换算到油库发油温度下的体积作为油站验收数,即验收数=油站所测实收体积×[1+f(油库发油温度-油站实测温度)]。
2).加油站验收数与交运量(《零售资源配送单》上的交运数量+添加剂数量)的差异率[(交运数量+添加剂数量-验收数量)/交运数量]×100%在±0.2%(另加运输定额损耗率)范围内时,可以卸油。
3).当验收数与交运量的差异率超过0.2%(另加运输定额损耗)时,检查罐车、场地、计量器具等符合要求后,分别用下列方法处理:(i)加油站向承运方提出索赔(索赔数量=交运数量-验收数量+添加剂数量),填写《运输超耗确认表》交由驾驶员签字确认(第一联交公司计质部、第二联交运输方、第三联由加油站留存),可以卸油。
《运输超耗确认表》由计量监管员报送市公司计量质量管理部,再由计质量管理部与运输方协商解决处理。
(ii)如承运方对油高、水高、油温确认后,但拒绝对《运输超耗确认表》签字的,加油站站长及时上报计质量监管员仲裁处理。
(4)卸油前计量操作员计量油站装油储罐的油高、水高、油温,计算收油前储罐的净油体积。
确认储罐的允许容量,以防止跑、冒油事故的发生。
当发现油站储罐的允许容积不足装载应卸油品时,马上报告站长处理。
开始卸油前,计量操作人员必须记录装油储罐对应加油机走字表的读数,以便进行油罐计量验收时数据分析。
(5)计量操作人员抽取油罐车底部油样目测检查颜色、气味、水杂、粘度等外观质量。
(6)计量操作人员与驾驶员共同确认来油油品,油罐车卸油口和加油站收油口标志是否一致。
(7)驾驶员与计量操作员共同连接油管(驾驶员连接油罐车卸油口,计量操作人员连接加油站收油口),交叉检查无误后签定《卸油安全确认单》和《油车司机日志》,驾驶员打开闸阀卸油。
9、卸油过程双方现场监督工作流程:(1)在油品接卸过程中,驾驶员和计量操作员必须在现场监控,不得离开。
如果驾驶员和计量操作员有一方离开现场的,必须停止卸油作业。
(2)在油品接卸过程中,其他无关人员不得进入卸油现场。
(3)遇打雷天气必须停止一切接卸油作业并双方做好安全防范措施。
10、卸油后验车及数量确认工作流程:(1)油罐车卸油完毕后,计量操作员登上罐车检查油品是否卸净。
(2)计量操作员收起卸油管和静电接地夹,司机必须配合移动油罐车,将油罐车底部及管线余油接卸干净,防止罐车油罐及管线余油未卸净。
(3)计量操作员确认油品卸净和油罐车气阀关闭后后,在罐车卸油前拆封处打上封条。
(4)卸车完毕,双方在15分钟内完成检查程序并在《零售资源配送单》和《进油核对单》签字后立即放车。
(5)卸油完毕后,计量操作员待油站油罐内油面静止平稳15分钟,计量油高、水高、油温,记录卸油后加油机走字数,计算收油后的储罐的净油体积和储罐的实收数量,与《零售资源配送单》的签收体积进行核对。
油罐实收数量与签收体积相比差额超出±0.5%以上的,则应从以下列查找原因:1)复查油罐油高、水高、温度计量数据及加油机卸油前后读数。
2)查《零售资源配送单》的发油数据。
3)卸入油罐后,罐内油品的前后温度变化是否真实、是否有代表性。
4)检查油罐及管线是否惨漏。
5)与该车历次卸油或其他油罐车卸油情况比较,正确判断油罐车和容积表的准确性。
查找的结果、确切的原因、对应的措施必须在《站长工作日志》中简要说明。
原因不清的、应报告计量监管员处理。
(6)根据《零售资源配送单》,填写《加油站油品分罐保管帐》和《加油站库存商品明细分类帐》。
《资源零售配送单》中的“交运数量”登录《加油站油品分罐保管帐》中的“原发升数”栏。
同时在《加油站库存商品明细分类帐》中的“调入”栏登记。
油罐车到站计量“验收升数”填入《加油站油品分罐保管帐》中的“油站验收体积”栏。
11、现场纠纷处理纠纷上报程序:计量操作员--→加油站站长--→计量监管员--→公司计质量部(或公司零管部)(1)油罐车施封的封条号码与《零售资源配送单》所列的封条号码不符合的,若能提供发油油库和零配中心加盖公章的书面证明,加油站可以收油。
如果没有上述证明的,由油站站长立即上报公司零管部处理。
(2)油罐车缺施封或施封出现断裂损坏的,由油站站长立即上报公司零管部处理。
(3)油罐车总高(油罐车底部基准点到计量口下尺点的高度)与容积表参照高度误差超出±2mm的,由加油站站长立即上报片区计质量监管员仲裁处理。
(4)罐车容积表所标示的车牌号码与油罐车车牌号码不符的,由油站站长与驾驶员双方协商以油站油罐实际验收数作为签收升数。
(5)来油罐车容积表超期使用的,由加油站站长立即向总经理报告确定是否收油。
(6)油罐车容积表未同时有“销出公司”盖章确认的,由加油站站长立即上报向总经理报告确定是否收油。
(7)罐车来油存有水分和杂质质量问题的(抽取油罐车底部油样目测检查颜色、气味、水杂、粘度等外观质量),发现异常,在《加油站进油核对单》作记录,并由加油站站长立即上报片区计质量监管员仲裁确定是否收油。
当加油站和运输方交接有异议时,由加油站站长向总经理报告到现场共同仲裁处理。
请在这里输入公司或组织的名字Enter The Name Of The Company Or Organization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