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深中医月经病 归纳
- 格式:doc
- 大小:297.00 KB
- 文档页数:8
第三单元月经病细目一概述(一)月经病的定义月经病是以月经的周期、经期、经量异常为主症,或伴随月经周期,或于经断前后出现明显症状为特征的疾病。
(二)月经病的范围常见的月经病有月经先期、月经后期、月经先后无定期、月经过多、月经过少、经期延长、经间期出血、崩漏、闭经、痛经、月经前后诸证、绝经前后诸证、经断复来、绝经妇女骨质疏松症等。
(三)月经病的治疗原则一是重在治本以调经。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治病必求于本”,“本”即病因病机。
治本即是消除导致月经病的病因和病机。
调经是针对病机运用各种治疗方法使月经恢复正常,即遵循《内经》“谨守病机”“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的宗旨。
临证中首先要分清先病和后病。
如因经不调而后生他病者,当先调经,经调则他病自除;若因他病而致经不调者,当先治他病,病去则经自调。
具体采用补肾、扶脾、疏肝、调理气血、调治冲任、调养胞宫以及调控肾-天癸-冲任-胞宫轴等治法。
“经水出诸肾”,月经的产生以肾为主导,调经以补肾为主。
补肾在于益先天之阴精或补益肾气,以填补精血为主,并佐以助阳益气之品,使阴生阳长,肾气充盛,精血俱旺则月经自调。
用药注意“阴中求阳”,“阳中求阴”。
扶脾在于益血之源或统血,以健脾益气或健脾升阳除湿为主,脾气健运,生化有源,统摄有权,血海充盈,月经的期、量可正常。
用药不宜过用辛温或滋腻之品,以免耗伤脾阴或困阻脾阳。
疏肝在于通调气机,以开郁行气为主,佐以养肝柔肝,使肝气得疏,肝血得养,血海蓄溢有常,则经病可愈。
用药不宜过用辛香燥烈之品,以免劫津伤阴,耗损肝血。
调理气血当辨气病、血病。
病在气者,当以治气为主,佐以理血;病在血者,当以治血为主,佐以理气。
调理冲任,在于使任通冲盛,自无经病之患。
对于先天肾虚的体质因素导致子宫发育不良发生的闭经或崩漏等,治当调养胞宫。
二是“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
如痛经剧烈,应以止痛为主;若经血暴下,当以止血为先。
症状缓解后,则审证求因治其本,使经病得以彻底治疗。
妇科常见病种中医辨证论治一、月经病:1、月经先期:以月经周期比正常提前为主要表现的月经病。
月经周期提前七天以上,甚至十余天一行者证型:脾气虚证:月经色淡、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弱《补中益气汤》黄芪、甘草、人参、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白术;肾气虚证:月经色淡、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细《归肾丸》熟地、山药、山茱萸、茯苓、当归、枸杞子、杜仲、菟丝子血热证:月经色红,舌红、苔黄,脉数《清经散》牡丹皮、地骨皮、青蒿、黄柏(盐水炒)、大熟地、白芍(酒炒)、茯苓2、月经后期:延后7日以上,甚至3~5个月以上者证型:肾虚证:月经色淡、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细:当归、熟地、人参、山药、杜仲、山茱萸枸杞炙甘草血虚证:月经延后,量少色淡,头晕眼花,舌淡红,脉细弱《大补元煎》人参、山药、熟地、杜仲、当归、山茱萸、枸杞、炙甘草血寒证:月经延后,量少,色淡红,腹痛明显,舌淡,苔白,脉沉《温经汤》吴茱萸、当归、白芍、川芎、人参、桂枝、阿胶、牡丹皮、生姜、甘草、半夏、麦冬气滞证:月经延后,量少或正常,色暗有血块,脉弦《乌药汤》乌药、香附、当归、木香、甘草3、月经过多:月经量超过80ml,但周期正常。
气虚证:月经色淡、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弱《举元煎》人参、炙黄芪、炒白术、炙甘草、炒升麻血热证:月经色红,舌红、苔黄,脉数《保阴煎》生地、熟地、白芍、山药、川续断、黄芩、黄柏、生甘草血瘀证:月经色暗,血块,痛经明显,舌暗有瘀斑,脉弦不畅:蒲黄、五灵脂、益母草、三七、茜草4、月经过少:月经量少,或者经行少于2天,周期正常。
肾虚证:月经色淡、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细《归肾丸》熟地、山药、山茱萸、茯苓、当归、枸杞子、杜仲、菟丝子血虚证:经量少色淡,头晕眼花,舌淡红,脉细弱:熟地、当归、川芎、白芍、黄芪、党参,山药血瘀证:月经色暗,血块,痛经明显,舌暗有瘀斑,脉弦不畅《桃红四物汤》熟地、当归、白芍、川芎、桃仁、红花5、经期延长:经期超过7天,周期正常气虚证:月经色淡、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弱《举元煎》人参、炙黄芪、炒白术、炙甘草、炒升麻血热证:月经色红,舌红、苔黄,脉数。
《中医妇科学》> 第八章月经病第一节月经病小论凡月经的周期、经期和经量发生异常,以及伴随月经周期出现明显不适症状的疾病,称为月经病,是妇科临床的多发病。
常见的月经病有月经先期、月经后期、月经先后无定期、月经过多、月经过少、经期延长、经间期出血、崩漏、闭经、痛经、经行发热、经行头痛、经行吐衄、经行泄泻、经行乳房胀痛、经行情志异常、经断前后诸证、经断复来等。
月经病发生的主要机理是脏腑功能失调,气血不和,导致冲任二脉的损伤。
其病因除外感邪气、内伤七情、房劳多产、饮食不节之外,尚须注意身体素质对月经病发生的影响。
月经病的辨证着重月经的期、量、色、质及伴随月经周期出现的症状,同时结合全身证候,运用四诊八纲进行综合分析。
月经病的治疗原则重在治本以调经。
论治过程中,首辨他病、经病的不同。
如因他病致经不调者,当治他病,病去则经自调;若因经不调而生他病者,当予调经,经调则他病自愈。
次辨标本缓急的不同,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
如痛经剧烈,应以止痛为主,若经崩暴下,当以止血为先,缓则审证求因治其本,使经病得到彻底治疗。
再辨月经周期各阶段的不同。
经期血室正开,大寒大热之剂用时宜慎;经前血海充盛,勿滥补,宜予疏导;经后血海空虚,勿强攻,宜于调补,但总以证之虚实酌用攻补。
这是月经病论治的一般规律。
月经病的治本大法有补肾、扶脾、疏肝、调理气血等。
“经水出诸肾”,故调经之本在肾。
补肾在于益先天之真阴,以填精养血为主,佐以助阳益气之品,使阳生阴长,精血俱旺,则月经白调。
即使在淫邪致病的情况下,祛邪之后,也以补肾为宜。
扶脾在于益气血之源,以健脾升阳为主,脾胃健运,气血充盛,则源盛而流自畅。
然而用药不宜过用甘润或辛温之品,以免滞碍脾阳或耗伤胃阴。
疏肝39:于通调气机,以开郁行气为主,佐以养肝之品,使肝气得疏,气血调畅,则经病可愈。
调理气血当辨气病、血病,病在气者,治气为主,治血为佐;病在血者,治血为主,治气为佐。
气血来源于脏腑,其补肾、扶脾、疏肝也寓调理气血之法。
中医妇科学月经病一、月经先期:当地补阴经1.气虚证1)脾气虚证:补中益气汤2)肾气虚证:固阴煎2.血热型1)阳盛血热型-清经散2)阴虚血热型-两地汤3)肝郁化热证-丹栀逍遥散二、月经后期:要补当温经1)肾虚型-当归地黄饮2)血虚型-大补元煎3)血寒证:虚寒型-温经汤《金匱》;实寒型-温经汤《妇人大全》4)气滞型-乌药汤三、月经先后无定期;要固定1)肝郁型-逍遥散2)肾虚型-固阴煎四、月经过多:保举笑1)气虚型-举元煎2)血热型-保阴煎+地榆、茜草3)血瘀型-失笑散+益母草、茜草、三七五、月经过少:苍滋归逃1)肾虚型-归肾丸2)血虚型-滋血汤3)血瘀型-桃红四物汤4)痰湿型-苍附导痰丸六、经期延长:原地红1)气虚型-举元煎+阿胶、艾叶、乌贼骨2)虚热型-两地汤合二至丸、四乌贼骨一藘茹丸3)血瘀型-桃红四物合失笑散加味七、经间期出血:清淤地1)肾阴虚型-两地汤合二至丸3)湿热型-清肝止淋汤去阿胶、红枣,加小蓟、茯苓4)血瘀型-逐瘀止血汤八、崩漏:上清虫子左右固脾虚证__固本止崩汤肾虚证__肾气虚:加减苁蓉菟丝子丸+党参、黄芪、阿胶肾阳虚:右归丸+党参、黄芪、田七肾阴虚:左归丸合二至丸血热证__虚热证:上下相资汤实热证:清热固经汤血瘀证__逐瘀止血汤九、闭经:四人血重阴1)气血虚弱-人参养荣汤2)肾气亏损__加减苁蓉菟丝子丸加淫羊藿、紫河车3)阴虚血燥-加减一阴煎加丹参、黄精、女贞子、制香附4)气滞血瘀-血府逐瘀汤或膈下逐瘀汤5)痰湿阻滞-四君子汤合苍附导痰丸加当归、川芎十、痛经:圣清调少膈1)气滞血瘀型-膈下逐瘀汤2)寒凝血瘀型-少腹瘀汤汤3)湿热蕴结型-清热调血汤加车前子、薏仁、败酱草4)气血虚弱型-圣愈汤5)肾气亏损型-益肾调经汤经行泄泻:健身1)脾虚-参苓白术散2)肾虚-健固汤经行吐衄:清静1)肝经郁火:疏肝清热、引血下行-清肝引经汤2)肺肾阴虚:滋肾润肺、引血下行-顺经汤经行乳房胀痛:逍遥观肝气郁结:逍遥散+麦芽、青皮、鸡内金肝肾亏虚:一贯煎/滋水清肝饮+麦芽、鸡内金经行头痛:通林珍肝火证:羚角钩藤汤血瘀证:通窍活血汤血虚证:八珍汤+首乌、蔓荆子经行感冒:采金菊风寒:荆穗四物汤风热:桑菊饮邪入少阳:小柴胡汤经行身痛:趁痛补血虚:当归补血汤+白芍、鸡血藤、丹参、玉竹血瘀:趁痛散经行浮肿:淤八肾脾肾阳虚:肾气丸合苓桂术甘汤气滞血瘀:八物汤+泽泻益母草十一、绝经前后诸症:左右二仙汤1)肾阴虚-左归丸合二至丸2)肾阳虚-右归丸3)肾阴阳俱虚-二仙汤合二至丸加菟丝子、何首乌、龙骨、牡蛎十二、经断复来:老子黄皮脾虚肝郁证:安老汤肾阴虚证:知柏地黄丸加阿胶、龟甲湿热下注:易黄汤加黄芩、茯苓、泽泻、侧柏、大小蓟湿毒瘀结:萆薢渗湿汤合桂枝茯苓丸去滑石,加黄芪、三七带下过多:补完带五百1)脾虚证-完带汤2)肾阳虚-内补丸3)阴虚夹湿-知柏地黄丸4)热毒蕴结-五味消毒饮加土茯苓、败酱草、鱼腥草、薏仁5)湿热下注-止带方带下过少:归营肝肾亏损:左归丸加知母、肉苁蓉、紫河车、麦冬血枯瘀阻:小营煎加丹参、桃仁、牛膝。
中医妇科学:月经前后诸证月经期前后诸证经前或经期周期性出现一些全身症状,如头晕、头痛、发热、身痛等,经期过不治疗症状可消失。
病名证型主证治则方经行发热肝肾阴虚经后或经期、量少、色鲜红、质稠;午后发热、五心烦热、两颧红赤、口燥咽干、舌红苔少、脉细数。
滋阴肝肾育阴清热蒿芩地丹四物汤血气虚弱经后或经期发热、量多、色淡、质稀、热势不扬,动则自汗出。
神疲肢软,少气懒言,舌淡苔白润,脉虚缓。
补益气血甘温除热补中益气汤血瘀经前或经期、乍寒乍热、量多、色紫黯、质稠夹块、小腹疼痛拒按、块下则痛减、舌质紫黯边有瘀斑、脉沈弦数。
化瘀清热血府逐瘀汤加丹皮经行头痛血虚经后或经期头痛、量少色淡、质稀、面色晃白、神疲肢倦、心悸怔忡、失眠多梦、小腹空坠、面唇舌爪甲淡白、舌淡苔薄、脉细弱。
益气养血八珍汤加曼荆子、首乌肝火经行头痛或颠顶掣痛、量多、色鲜红、质稠、头晕目眩、口苦咽干、烦躁易怒、舌红苔薄黄、脉弦细数。
清热平肝熄风羚角钩藤汤血瘀经前、经期头痛、色紫黯、质稠夹块、小腹疼痛拒按、块下则痛减、舌质紫黯边有瘀斑、脉细涩或弦涩。
化瘀通络通窍活血汤经行眩晕气血虚弱经后或经期头晕目眩、量少、色淡、质稀、小腹绵绵作痛、神疲肢倦、心悸怔忡、舌淡苔薄、脉细弱。
益气养血调经止晕补中益气汤加熟地、首乌、阴虚阳亢经前或经期头晕目眩、量少、色鲜红、质稠、口苦咽干、烦躁易怒、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细数。
滋阴潜阳熄风止晕杞菊地黄丸加钩藤、石决明痰湿上扰经前或经期头痛眩晕、量少、色淡、胸闷呕恶、头晕心悸、口腻纳呆、带下量多质稠如痰状、大便不爽、舌胖苔厚腻、脉弦滑。
燥湿化痰熄风止晕半夏白朮天麻汤经行身痛血虚经后或经期身体酸痛或麻木、量少、色淡、质稀、神疲肢倦、心悸气短、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弱。
养血益气柔筋止痛当归补血汤血瘀经迟、经期腰膝肢体关节疼痛、色紫黯、质活血通络散寒趁痛散稠夹块、小腹疼痛拒按、舌质紫黯边有瘀斑、苔薄白、脉沈紧。
止痛经行泄泻脾虚经前或经期泄泻、量多、色淡、质稀、脘腹胀满、神疲肢倦、面浮肢肿、带下量多、舌淡苔薄、脉濡缓。
中医妇科知识点总结妇科疾病是指妇女因生理、病理变化所引起的各种疾病和功能障碍。
在中医中,妇科疾病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针灸治疗、艾灸治疗、推拿按摩治疗等。
中医妇科治疗以中药为主,有“药补为主,医食同源”之说。
下面对中医妇科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总结介绍。
一、月经不调月经不调是指女性生理期的周期、周期次数和量的异常变化,包括月经提前、延后、脱期、腹痛、出血量过多或过少、闭经等症状。
中医认为,月经不调是由于气血失调、肝经郁滞、脏腑失调等因素引起的。
治疗时,可以选用调经中药如当归、川芎、益母草等药物进行调理,同时结合针灸治疗,如十宣、四神等方针灸穴位,艾灸治疗等方法进行治疗。
二、痛经痛经是指月经期间或经前腹部阵发性剧痛,也称月经痛。
中医认为痛经是由于气滞血瘀、肝郁气滞、寒凝血瘀等引起的经络不畅所致。
治疗时,可以选择行气活血的中药如川芎、丹参、桃仁等药物治疗,同时结合针灸治疗,如疏肝行气、月经调暖等经穴针刺,艾灸治疗等方法进行治疗。
三、月经过少月经量过少是指月经周期正常,但月经量明显减少。
中医认为,月经过少是由于气血两虚、肝肾不足、气血阴虚等引起的。
治疗时,可以选择益气养血的中药如黄芪、当归、熟地等药物进行治疗,同时结合针灸治疗,如补肾养血、调经和血等经穴针刺,艾灸治疗等方法进行治疗。
四、子宫肌瘤子宫肌瘤是一种常见的妇科良性肿瘤,主要发生在子宫肌层。
中医认为,子宫肌瘤是由于气血郁滞、肝肾不和、气滞血瘀等引起的。
治疗时,可以选用活血化瘀的中药如赤芍、桃仁、三七等药物进行治疗,同时结合针灸治疗,如破气活血、祛瘀止痛等经穴针刺,艾灸治疗等方法进行治疗。
五、不孕症不孕症是指夫妻一年内规律性同房而未避孕而未成功受孕。
中医认为,不孕症是由于气血不足、肝肾阴虚、气滞血瘀等因素引起的。
治疗时,可以选用滋补肾气的中药如人参、熟地、枸杞等药物进行治疗,同时结合针灸治疗,如补肾培元、调经养血等经穴针刺,艾灸治疗等方法进行治疗。
中医月经病归纳【正文】一、引言中医学是中国古代智慧的结晶,对于月经病的研究具有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本文将从中医的角度归纳月经病的相关知识,包括病因、病机、症状、诊断、治疗等方面,希望能够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
二、月经病的分类根据中医理论,月经病可分为血瘀型、气滞型、气虚型、血虚型、寒凝型、湿热型等多种类型。
不同类型的月经病有不同的病因和病机,需要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
三、血瘀型月经病血瘀型月经病是指由于气血运行不畅、经络阻塞导致的病症。
典型症状包括经行不畅、经量过多、经色暗紫、经血质稠、经期延长等。
治疗原则是活血化瘀,可选用活血化瘀的中药,如川芎、桃仁等。
四、气滞型月经病气滞型月经病是指气机郁滞、经脉不畅所致的病症。
典型症状包括经行疼痛、经期提前或延后、经量不稳等。
治疗原则是疏肝解郁、行气活血,可选用柴胡、香附等药物。
五、气虚型月经病气虚型月经病是指气血不足、经脉失养所致的病症。
典型症状包括经行不调、经量偏少、经期延长等。
治疗原则是补气养血,可选用黄芪、党参等药物。
六、血虚型月经病血虚型月经病是指血液不足、经脉失养所致的病症。
典型症状包括经行不调、经量偏少、经色淡等。
治疗原则是滋补血液,可选用当归、熟地等药物。
七、寒凝型月经病寒凝型月经病是指寒气聚集、经脉受阻所致的病症。
典型症状包括经行疼痛、经血凝滞、经量不畅等。
治疗原则是温经散寒,可选用艾叶、血竭等药物。
八、湿热型月经病湿热型月经病是指湿热蕴结、经脉阻滞所致的病症。
典型症状包括经行不调、经色黄赤、经血有臭味等。
治疗原则是清热利湿,可选用黄连、茵陈等药物。
九、月经病的诊断与治疗针对不同类型的月经病,中医诊断方法主要包括望诊、问诊、切诊、闻声四诊,并结合病史、医学检查等综合分析。
治疗方面,中医常采用中药治疗、针灸、艾灸等综合疗法,针对具体病情进行个体化治疗。
附件:本文档附带的附件包括相关的中医文献、临床案例等。
【法律名词及注释】⒈中医:中国传统医学的一种疗法,包括中药、针灸、拔罐等多种治疗手段。
袁士良名老中医调周法治疗月经病经验总结袁士良名老中医调周法治疗月经病经验总结月经病是指女性在月经周期中出现的各种症状和不适,包括月经过多、月经不调、痛经等。
袁士良是我国知名的老中医,凭借其多年的临床经验和独到的调理方法,成功治愈了多位患有月经病的女性。
在治疗过程中,他运用了“调周法”,通过调理身体的气血、脏腑功能以及调整生活习惯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一、调理气血袁士良认为,月经病的根本原因是气血不调,所以调理气血是治疗的重点。
他通过运用针灸、推拿等手法来促进气血循环,调节月经周期。
针灸可以刺激经络,疏通经脉,活血化淤,改善气血运行不畅的状况。
推拿则能按摩和刺激关键穴位,调节经络气血流动,使经脉通畅。
二、调理脏腑功能在治疗月经病的过程中,袁士良重视对脏腑功能的调理。
他提倡饮食调理,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饮食结构,合理搭配食材,达到调理脏腑功能的效果。
此外,他还推崇中药调理,选用补血、调经、散寒等具有调理脏腑功能的中药,以达到调理月经的目的。
三、调整生活习惯袁士良认为,月经病的发生与生活习惯息息相关。
他建议患者尽可能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每天充足的睡眠时间,避免熬夜和长时间的连续劳作。
此外,良好的心态和心理调节也对治疗月经病具有积极的作用。
他鼓励患者积极参加各种有益的活动,保持健康的心态,减轻压力,促进身体和心理的平衡。
袁士良的调周法治疗月经病得到了广大患者的认可和好评。
在他的治疗下,患者们的月经问题得到了明显的改善,痛经、月经不调等诸多症状纷纷消失。
他的成功经验得到大家的普遍关注,也引起了其他中医师和学者的关注。
然而,在应用袁士良的调周法治疗月经病时仍需谨慎。
首先,中医治疗的基本原则是因人施治,因为每个人的体质和症状都不同,所以在治疗月经病时需要根据具体病情和体质进行个体化的调理方案。
其次,治疗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守中医理论,合理运用中医药的方法,避免盲目用药或使用不当的方法。
总而言之,袁士良名老中医的调周法治疗月经病经验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宝贵的治疗思路。
中医妇科学月经病的辨证论治
我们中医妇科学月经病
月经先期的证型包括哪些呢?主要包括
气虚证,血热证两大证型。
其中尤为重要的气虚证又包括如下两个典型的证型,分别是脾气虚证和肾气虚证,在学习的过程中上述两证型的辨证论治非常容易混淆。
首先,我们整体的来看一下这两个证型:
(1)脾气虚证
【主要证候】月经周期提前,或经血量多,色淡红,质清稀;神疲肢倦,气短懒言,小腹空坠,纳少便溏;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补脾益气,摄血调经。
【方药】补中益气汤或归脾汤。
(2)肾气虚证
【主要证候】周期提前,经量或多或少,色淡黯,质清稀;腰膝酸软,头晕耳鸣,面色晦黯或有黯斑;舌淡黯,苔白润,脉沉细。
【治法】补益肾气,固冲调经。
【方药】固阴煎或归肾丸。
其次我们具体来了解一下上述两个证型的临床辨证要点:
(1)脾气虚类型会出现典型的临床表现:神疲肢倦,气短懒言,纳少便溏。
治疗上采取补脾益气,摄血调经的方法。
方药选用补中益气汤或者归脾汤,对于补中益气汤是典型的补中气下陷的方子,归脾汤是典型的补气血的方子,因为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2)肾气虚类型会出现典型的临床表现:腰膝酸软,头晕耳鸣。
治疗上采取补益肾气,固冲调经的方法。
方药选取固阴煎或归肾丸。
固阴煎的方剂组成中含有人参,典型的补气要药,又因为肾主纳气,所以可以治疗肾气虚。
中医名家医案妇科妇科疾病是女性常见的健康问题之一,中医名家在妇科领域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形成了许多独特的治疗方案和医案,有效地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本文将介绍一些中医名家医案中的经典妇科病例,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1. 案例一:月经不调患者李女士,年龄32岁,主诉月经不调已有半年,周期不规律,量少色暗,经期延长。
经中医名家张医生诊断,李女士的病情属于肝郁气滞型月经不调。
张医生采用调理肝气、活血化瘀的中草药方剂,配合针灸疏通经络,通过连续两个月的治疗,李女士的月经恢复了正常,且没有再出现不适症状。
2. 案例二:子宫肌瘤患者王女士,年龄40岁,曾被确诊患有多个子宫肌瘤。
她咨询了中医名家刘医师,刘医师根据王女士的体质特点和病情,制定了中药调理方案,包括清热解毒、软坚散结、活血化瘀等中草药组合。
经过三个月的服药治疗,王女士的肌瘤明显缩小,并且没有出现明显的不适感。
3. 案例三:绝经综合征患者周女士,年龄49岁,自从进入更年期以来,经常出现潮热、心慌、易怒等症状,严重影响了她的生活质量。
她前往寻求中医名家张医生的帮助,张医生通过辨证论治得知,周女士的症状是由肝肾阴虚所致。
张医生运用中药补益肝肾,调养阴虚的方剂,并且指导周女士进行适当的运动和饮食调理。
三个月后,周女士的症状明显缓解,身体状况逐渐好转。
4. 案例四:宫颈糜烂患者杨女士,年龄28岁,经常出现白带增多、下腹疼痛等症状,经妇科检查,被诊断为宫颈糜烂。
中医名家王医生根据杨女士的情况,采用了中草药外用治疗,包括清热解毒、收敛止血等方剂。
经过半年的治疗,杨女士的宫颈糜烂症状明显减轻,且病情没有恶化的迹象。
5. 案例五:盆腔炎患者陈女士,年龄35岁,多年来一直反复发作盆腔炎,反复用药效果不佳。
她前往中医名家陈医师的诊所,陈医师通过中医四诊合并归纳分析,认为陈女士的盆腔炎主要是湿热蕴结所致。
陈医师为她开具了清热解毒、祛湿化瘀的中药方剂,并且指导她进行适当的饮食调理。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妇科学》章节知识点:月经病一、月经先期1. 气虚证1) 脾气虚证:补脾益气、固冲调经- 补中益气汤2) 肾气虚证:补肾益气、固冲调经-固阴煎2. 血热型1) 阴虚血热型:养阴清热、凉血调经-两地汤2) 阳盛血热型:清热降火、凉血调经-清经散3) 肝郁化热证:清肝解郁、凉血调经-丹栀逍遥散二、月经后期1) 肾虚型:补益肾气、养血调经-大补元煎2) 血虚型:补血养营、益气调经-人参养荣汤3) 虚寒型:温经扶阳、养血调经-大营煎4) 实寒型:温经散寒、活血调经-温经汤5) 气滞型:理气行滞、活血调经-乌药汤6) 痰湿型:燥湿化痰、活血调经-芎归二陈汤三、月经先后无定期1) 肾虚型:补益肾气、养血调经-固阴煎2) 脾虚型:补脾益气、养血调经-归脾汤3) 肝郁型:疏肝解郁、和血调经-逍遥散四、月经过多1) 气虚型:补气升提、固冲止血-安冲汤2) 血热型:清热凉血、固冲止血- 保阴煎3) 血瘀型:活血化瘀、固冲止血- 桃红四物汤五、月经过少1) 肾虚型:补肾益精、养血调经-当归地黄饮2) 血虚型:补血益气调经- 滋血汤3) 血寒型:温经散寒、活血调经-温经汤4) 血瘀型:活血化瘀、理气调经- 通瘀煎六、经期延长1) 气虚型:补气升提、固冲调经-举元煎2) 虚热型:养阴清热、凉血调经-清血养阴汤3) 血瘀型:活血祛瘀、固冲调经- 棕蒲散七、经间期出血1) 肾阴虚型:滋肾益阴、固冲止血-一阴煎2) 脾气虚型:健脾益气、固冲摄血-归脾汤3) 湿热型:清热除湿、凉血止血-清肝止淋汤4) 血瘀型:活血化瘀、理血归经- 逐瘀止血汤八、崩漏1)肾阴虚证:滋水益肾、止血调经-左归丸合二至丸2) 肾阳虚证:温肾固冲、止血调经-右归丸3) 脾虚:补气摄血、养血调经- 固本止崩汤4) 实热证:清热凉血、止血调经-清热固经汤5) 虚热证:滋阴清热、止血调经-保阴煎6) 血瘀:活血化瘀、止血调经- 四物汤合失笑散九、闭经1) 肾气虚证:补肾益气、养血调经- 大补元煎2) 肾阴虚证:滋肾益阴、养血调经-左归丸3)肾阳虚证:温肾助阳、养血调经-十补丸4) 脾虚型:健脾益气、养血调经- 苓参白术散5) 血虚型:补血养血、活血调经-小营煎6) 气滞血瘀型:行气活血、祛瘀通经-膈下逐瘀汤7) 寒凝血瘀:温经散寒,活血通经-温经汤8) 痰湿阻滞:豁痰除湿、活血通经-苍附导痰丸合佛手散丹溪治湿痰方十、痛经1) 肾气亏损型:补肾填精、养血止痛-调肝汤2) 气血虚弱型:补气养血、和中止痛- 黄芪建中汤3) 气滞血瘀型:行气活血、祛瘀止痛- 膈下逐瘀汤4) 寒凝血瘀型:温经散寒、祛瘀止痛-温经汤5) 湿热蕴结型:清热除湿、化瘀止痛- 清热调血汤十一、经行发热1) 阴虚型:滋阴清热、养血调经- 加味地骨皮饮去川芎加青蒿、白薇2) 肝郁型:疏肝解郁,清热调经-丹栀逍遥散3) 血瘀型:活血化瘀、清热调经- 血府逐瘀汤加丹皮、栀子十二、经行头痛1) 气血虚弱型:益气养血、活络止痛- 八珍汤加蔓荆子、鸡血藤2) 阴虚阳亢型:滋阴潜阳、疏风止痛- 杞菊地黄丸加钩藤、石决明3) 淤血阻滞型:活血化瘀、通窍止痛- 通窍活血汤4) 痰湿中阻型:燥湿化痰、通络止痛- 半夏白术天麻汤加葛根、丹参十三、经行眩晕1) 气血虚弱型:益气养血、调经止晕- 补中益气汤加熟地、制首乌、枸杞子2) 阴虚阳亢型:育阴潜阳、熄风止晕- 杞菊地黄丸加钩藤、石决明、白芍药3) 痰浊上扰型:燥湿化痰、熄风止晕- 半夏白术天麻汤加胆南星、白蒺藜十四、经行身痛1) 气血虚弱型:补气养血、通痹止痛- 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当归、鸡血藤2) 淤血阻滞型: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身痛逐瘀汤十五、经行吐衄1) 阴虚肺燥:滋肾润肺、降火止血-顺经汤加知母、麦冬、墨旱莲2) 肝经郁火:疏肝泻火、降逆止血-清肝引经汤/ 丹栀逍遥散加牛膝、代赭石、黒芥穗、白茅根十六、经行泄泻1) 脾气虚:健脾益气、化湿调经-参苓白术散2) 肾阳虚:温肾扶阳、暖土固肠-健固汤合四神丸十七、经行浮肿1) 脾肾阳虚型:温肾健脾、化气行水- 苓桂术甘汤2) 气滞湿郁型:理气行滞、化湿消肿- 八珍汤去熟地加茯苓皮、泽兰十八、经行乳房胀痛1) 肝郁气滞型:疏肝理气、通络止痛-柴胡疏肝散加王不留行、川楝子2) 胃虚痰滞型:健胃祛痰、活血止痛- 四物汤合二陈汤去甘草十九、经行情志异常1) 心血不足:补血养心、安神定志- 甘麦大枣汤合养心汤去川芎、半夏曲2) 肝经郁热型:清肝泄热、解郁安神- 丹栀逍遥散加夏枯草、郁金、牡蛎3) 痰火上扰:化痰开窍、清热安神-温胆汤加胆南星、石菖蒲、橘红、黄芩二十、经行口糜1) 阴虚火旺型:滋阴清热、凉血泻火- 知柏地黄丸2) 胃中积热型:清胃泻火- 凉膈散二十一、经行风疹块1) 血虚型:养血祛风、润燥止痒- 当归饮子2) 疏风清热、调经之痒- 消风散二十二、绝经前后诸症1) 肾阴虚:滋肾益阴、育阴潜阳- 六味地黄丸/ 一贯煎2) 肾阳虚:温肾壮阳、填精养血-右归丸二十三、经断复来1) 气虚型:补气养血、固冲止血- 安老汤2) 阴虚型:滋阴养血、固冲止血- 清血养阴汤3) 血热型:清热养血、固冲止血-益阴煎加牡蛎、茜根、地榆4) 血瘀型:活血化瘀、固冲止血- 当归丸例题:1. 月经病的治疗原则重在( C )A. 补肾B.扶脾c.治本调经D.疏肝E.调理冲任气血2. 下列各项,不属月经病的是( A )A. 平素月经正常,现已40 天未行,自觉晨起头晕,择食呕恶,脉滑利B. 月经周期紊乱,或先或后C.经前小腹胀痛,行经量少,淋漓不畅D. 经前乳房胀痛,不能触衣E.月经量15ml3. 下列各项,不属月经病临床表现的是( E )A.月经周期缩短,不及20天B.月经周期正常,经量明显增多C. 月经40~60天一行,或3~ 5个月一行D.行经期不足2天或超过7 天以上E. 月经常每两月来潮一次,无不适。
第三单元月经病细目一概述(一)月经病的定义周期、经期、经量异常或伴随月经周期,或于经断前后出现明显症状。
(二)月经病的范围月经先期、月经后期、月经先后无定期、月经过多、月经过少、经期延长、经间期出血、崩漏、闭经、痛经、月经前后诸证、绝经前后诸证、经断复来、绝经妇女骨质疏松症等。
(三)月经病的治疗原则1.重在治本以调经。
补肾、扶脾、疏肝、调理气血、调治冲任、调养胞宫以及调控肾-天癸-冲任-胞宫轴等治法。
2.“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
例如,痛经、崩漏。
(四)月经病施治中应注意的问题顺应和掌握规律:1.经期血室正开,宜和血调气,或引血归经,过寒过热、大辛大散之剂宜慎,以免滞血或动血;经后血海空虚,宜予调补,即经后勿滥攻;经前血海充盈,宜予疏导,即经前勿滥补。
2.青春期重治肾,生育期中年重治肝,绝经后或老年期重治脾,3.三是掌握虚实补泻规律,虚证月经病——补肾扶脾养血为主;实证月经病——疏肝理气活血为主;虚实夹杂者——攻补兼施。
月经病病案组成规律总结组成模式:主症+兼证+舌脉主症:月经色、量、质、周期等异常——辨病+辨证兼证:脏腑症状、全身症状——辅助辨证舌脉:辨证关键主症:色鲜红---热证(虚实)深红---实热多紫红---实热色淡---气虚血虚色紫暗---瘀血血块---瘀血质稠---热证(虚实)质稀---虚证,寒证细目二月经先期(一)定义7天以上,甚至十余日一行,连续两个周期以上。
“经期超前”“经行先期”“经早”“经水不及期”(二)病因病机气虚和血热。
1.气虚(固摄)可分为脾气虚和肾气虚。
(1)脾气虚:中气虚弱,冲任不固,经血失统。
(2)肾气虚:肾气虚弱,冲任不固,不能约制。
2.血热(1)阳盛血热:热扰冲任、胞宫,迫血下行。
(2)阴虚血热:虚热内生,热伏冲任,血海不宁。
(3)肝郁血热:肝气郁结,郁久化热,热扰冲任,迫血下行。
(三)辨证论治月经先期的辨证,着重于周期的提前及经量、经色、经质的变化,结合全身证候及舌脉,辨其属实、属虚、属热。
月经病总结•月经先期口气虚1.脾气虚证:妇科证候:经行提前,经血量多,色淡红,质清稀。
全身证候:神疲肢倦,气短懒言,小腹空坠,纳少便溏。
舌脉:舌淡红,苔薄白,脉缓弱。
治法:补脾益气,固冲调经方药:补中益气汤2.肾气虚证:妇科证候:周期提前,经量或多或少,色淡黯,质清稀。
全身证候:腰酸腿软,头晕耳鸣,小便频数,面色晦黯。
舌脉:舌淡黯,苔白润,脉沉细。
治法:补肾益气,固冲调经方药:固阴煎《景岳全书》血热1.阴虚血热证:妇科证候:经来先期,量少或量多,色红质稠。
全身证候:颧赤唇红,手足心热,咽干口燥。
舌脉:舌红,苔少,脉细数。
治法:养阴清热,凉血调经方药:两地汤《傅青主女科》2.阳盛血热证:妇科证候:经来先期,量够,色深红或紫红,质粘稠。
全身证候:心胸烦闷,渴喜冷饮,大便燥结,小便短赤,面色红赤。
舌脉:舌红,苔黄,脉数或滑数。
治法:清热降火,凉血调经方药:清经散《傅青主女科》3.肝郁化热:妇科证候:月经提前,量或多或少,色深红或紫红,质稠,经行不畅,或有块。
全身证候:经前乳房、胸胁、少腹胀痛,烦躁易怒,口苦咽干。
舌脉:舌红,苔薄黄,脉弦数。
治法:清肝解郁,凉血调经方药:丹栀逍遥散《女科撮要》•月经后期口1.肾虚:妇科证候:周期延后,量少,色黯淡,质清稀,或带下清稀。
全身证候:腰酸腿软,头晕耳鸣,带下清稀,面色晦黯,或面部黯斑。
舌脉:舌淡黯,苔薄白,脉沉细。
治法:补肾益气,养血调经方药:大补元煎《景岳全书》2.血虚:妇科证候:周期延后,量少,色淡,质清稀,或小腹绵绵作痛。
全身证候:小腹空痛,头晕眼花,心悸失眠,皮肤不润,面色苍白或萎黄,舌淡,苔薄,脉细无力。
舌脉:舌淡,脉细弱。
治法:补血养营,益气调经方药:人参养荣汤《和剂局方》3.血寒--虚寒证:妇科证候:月经延后,量少,色淡,质清稀,小腹隐痛,喜暖喜按。
全身证候:腰酸无力,小便清长,面色胱白。
舌脉:舌淡,苔白,脉沉迟或细弱。
治法:温经散寒,养血调经方药:(大)温经汤《金匮要略》(大营煎)4.血寒--实寒证:妇科证候:周期延后,量少,色黯有块,小腹冷痛拒按,得热痛减。
医疗招聘考试:中医学知识点归纳-月经病中医妇科月经病的知识点是医疗卫生事业单位招聘考试中学员易于丢分的内容,常涉及较多的机制,需要考生进行思考和推敲,但也存在直接考察的内容。
中公教育医疗卫生考试研究院辅导专家建议考生,辅导专家的梳理,掌握好这一章节的高频考点,高、有效率的在有限的复习时间里,快速的在考试中拿到好成绩。
凡月经的周期、经期和经量发生异常,以及伴随月经周期出现明显不适症状的疾病,称为月经病,是妇科临床的多发病。
常见的月经病有月经先期、月经后期、月经先后无定期、月经过多、月经过少、经期延长、经间期出血、崩漏、闭经、痛经、经行发热、经行头痛、经行吐衄、经行泄泻、经行乳房胀痛、经行情志异常、经断前后诸证、经断复来等。
月经病发生的主要机理是脏腑功能失调,气血不和,导致冲任二脉的损伤。
其病因除外感邪气、内伤七情、房劳多产、饮食不节之外,尚须注意身体素质对月经病发生的影响。
月经病的辨证着重月经的期、量、色、质及伴随月经周期出现的症状,同时结合全身证候,运用四诊八纲进行综合分析。
月经病的治疗原则重在治本以调经。
论治过程中,首辨他病、经病的不同。
如因他病致经不调者,当治他病,病去则经自调;若因经不调而生他病者,当予调经,经调则他病自愈。
次辨标本缓急的不同,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
如痛经剧烈,应以止痛为主,若经崩暴下,当以止血为先,缓则审证求因治其本,使经病得到彻底治疗。
再辨月经周期各阶段的不同。
经期血室正开,大寒大热之剂用时宜慎;经前血海充盛,勿滥补,宜予疏导;经后血海空虚,勿强攻,宜于调补,但总以证之虚实酌用攻补。
这是月经病论治的一般规律。
月经病的治本大法有补肾、扶脾、疏肝、调理气血等。
经水出诸肾,故调经之本在肾。
补肾在于益先天之真阴,以填精养血为主,佐以助阳益气之品,使阳生阴长,精血俱旺,则月经白调。
即使在淫邪致病的情况下,祛邪之后,也以补肾为宜。
扶脾在于益气血之源,以健脾升阳为主,脾胃健运,气血充盛,则源盛而流自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