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章城乡规划卫生(1)
- 格式:ppt
- 大小:2.63 MB
- 文档页数:44
城乡环境卫生管理规章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障城乡环境的卫生与美观,促进全民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章。
第二条城乡环境卫生管理规章制度适用于全国范围内的城市和农村地区,包括城市建设、市容环境、垃圾处理、环境污染防治等方面的管理。
第三条城乡环境卫生管理应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实行分类管理、全员参与,注重以人为本,促进城乡环境的持续改善。
第四条地方各级政府应当建立健全城乡环境卫生管理体制,制定具体管理办法,加强对城乡环境卫生的监督检查和评估,并不断完善管理规章制度。
第五条市容环境管理应当注重城市的整体形象和风貌,保持城市美丽、整洁、有序的状态,提升市民的居住环境质量。
第六条垃圾处理管理要求推行分类投放、集中收运、资源化回收利用,实现垃圾减量、资源化、无害化处理。
第七条环境污染防治应当坚持源头治理、综合治理,加强环境监测和执法力度,依法惩处各类环境违法行为,保障公民的健康和安全。
第八条城乡环境卫生管理中的各项措施应当充分考虑社会公众的意见和需求,加强宣传教育,使全社会形成共建共享的环境卫生管理格局。
第二章城市建设管理第九条城市建设管理要求按照城市规划和建设规划进行,合理布局城市建设用地、绿地、水系等,确保城市的空间结构和生态平衡。
第十条城市建设管理应当强化建筑物的环保设计和施工,节约能源、减少污染,提高建筑物的绿色性能,并保障建筑垃圾的合理处理。
第十一条城市建设管理要求城市公共设施的配套完善,包括道路、交通、照明、排水、供水、供电等设施的运行和维护,以保障城市基础设施的正常运转。
第十二条城市建设管理应当倡导低碳、环保、可持续的城市发展理念,采取适当的措施减少城市运行对环境的影响,保护生态系统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第十三条城市建设管理要求强化城市规划管理,加强城市用地的管理和保护,实施土地节约集约利用,遏制城市扩张对农田、水源、生态环境的破坏。
第十四条城市建设管理要求城市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规定进行,保护受影响区域的生态环境、文化遗产和社会利益。
村镇规划卫生标准村镇规划卫生标准为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控制天然和人为的有害因素对人体健康的直接和间接危害,充分利用有益于身心健康的自然因素,为村镇居民提供卫生良好的生活居住环境,保障身体健康,特制订本标准。
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村镇规划卫生的基本原则、要求和住宅用地与产生有害因素企业、场所之间的卫生防护距离。
本标准适用于县以下的集镇(不含县城镇)和不同规模村庄的规划与建设,也适用于已编制的村镇规划的卫生评价和旧村镇的扩建和改建。
2引用标准GB9981-88《农村住宅卫生标准》GB7959-87《粪便无害化卫生标准》3标准内容3.1村镇用地的卫生要求3.1.1村镇规划用地应首先选择对原有村庄、集镇的改造,新选用地要选择自然景观较好、向阳、高爽、易于排水、通风良好、土地未受污染或污染已经治理或自净、放射性本底值符合卫生要求、地下水位低的地段,并充分利用荒地,尽量少占或不占耕地。
3.1.2村镇用地必须避开地方病高发区、重自然疫源地,必须避开强风、山洪、泥石流等的侵袭。
3.1.3村镇应选在有水质良好、水量充足、便于保护的水源的地段。
3.2村镇各类建筑用地布局的卫生要求村镇用地要按各类建筑物的功能(例如住宅、工业副业生产、公共建筑、集贸市场等)划分合理的功能区。
功能接近的建筑要尽量集中,避免功能不同的建筑混杂布置。
对旧区的布局,要在充分利用的基础上逐步改造。
3.2.1住宅建筑用地3.2.1.1住宅建筑应布置在村镇自然条件和卫生条件最好的地段;选择在本地大气主要污染源常年夏季最小风向频率的下风侧和水源污染段的上游。
3.2.1.2要有足够的住宅建筑用地,其中应有一定数量的公共绿地面积和基本卫生设施。
3.2.1.3住宅设计要符合农村的住宅卫生标准(GB9981-88),并使尽量多的居室有最好的朝向,以保证其良好日照和通风。
3.2.1.4住宅用地与产生有害因素的乡镇工业、副业、饲养业、交通运输及农贸市场等场所之间应设卫生防护距离。
城乡规划中的公共卫生与健康规划城乡规划一直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
在城市化进程中,与城市规划相辅相成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公共卫生与健康规划。
本文将探讨城乡规划中的公共卫生和健康规划,展示其在城市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以及相关策略与挑战。
一、城乡规划中的公共卫生规划城乡规划中的公共卫生规划是为了保障城乡人民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它涵盖了一系列的内容,包括疾病预防与控制、环境卫生、医疗设施规划等。
公共卫生规划需要考虑城市中人口密度、建筑布局、社区设施等因素,并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
首先,疾病预防与控制是公共卫生规划中的重要内容。
城市化进程中,人口聚集程度增加,传染病的传播速度也会加快。
因此,城乡规划者需要合理分布医疗机构、设立病毒监测点,并协调各相关部门加强疫情防控措施。
此外,通过调整城市建筑布局,合理规划社区空间,提高人口密度与资源利用的匹配度,有助于减少疫情传播的风险。
其次,环境卫生是公共卫生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乡规划需要考虑生活垃圾处理、污水处理、供水设施等问题。
合理布局垃圾处理中心、建设污水处理厂,保证供水设施的可持续发展,不仅可以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减少疾病传播的可能性,还有利于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
最后,医疗设施规划是公共卫生规划中的重要一环。
城市人口众多,需要足够的医疗服务来满足需求。
规划者需要根据人口分布情况,合理规划医院、诊所、急救中心等医疗设施的位置和规模,并加强与卫生资源的对接,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二、城乡规划中的健康规划除了公共卫生规划,城乡规划中的健康规划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根据WHO的定义,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而是在身体、心理和社会各个方面的完全健康状态。
因此,在城乡规划中,需要考虑居民的健康需求,提供有利于身心健康发展的环境条件。
首先,健康饮食和运动是健康规划的重要内容。
城乡规划者应鼓励建设适宜的运动场所,为居民提供运动设施和绿色休闲空间。
此外,规划者还应规范食品市场,确保食品安全,提倡健康饮食,减少肥胖和慢性病发病率。
城乡规划卫生一、城乡规划卫生的基本原则和城市人口规模(一)城市规划卫生的基本原则1.确定城市性质,控制城市规模2.远期规划与近期规划结合,总体规划与详细规划结合3.保护城市生态环境4.维护城市文脉,改善景观环境5.加强安全防患,促进人际交往(二)城市人口规模城市人口规模就是城市人口总数,是实际居住人口之和,包括非农业人口、农业人口和暂住人口。
50万人以下的为小城市;50万~100万人的为中等城市;100万~300万人的为大城市:300万~1000万人的为特大城市;1000万人以上的为巨大型城市。
二、城市功能分区城市功能分区是在城市规划中将城市用地按不同功能进行分区,使之配置合理,从而最大限度地消除和防止环境污染对人群健康的影响。
(一)城市功能分区原则1.城市一般设居住区、工业区、对外交通运输和仓储区、郊区。
根据具体情况还可设文教区、高科技区、风景游览区、金融贸易区等。
2.居住用地应选择城市中卫生条件最好的地段。
3.工业用地应按当地主导风向配置在生活居住用地的下风侧、河流的下游、远郊”4.保证在到达规划期时,各功能分区仍有进一步扩展的余地,并保证城市各部分用地协调发展。
在卫生上不允许工业区发展到包围生活居住区,或铁路包围城市。
5.为了保证生活居住用地的卫生条件,各功能分区的用地选择应同时进行。
改建、扩建的城市在选择新区用地时,应考虑与旧城的关系及旧城的改造利用问题。
(二)城市各功能分区的卫生学要求1.居住区:应选择城市中日照良好、风景优美、环境宁静和清洁的地段作为居住区用地。
居住区必须有足够的面积,使建筑密度和人口密度不致过高,并保证有充足的绿地。
2.工业区:工业区内可相对集中地布置若干个工业企业,使各厂之间便于组织生产协作、原材料和三废的综合利用。
卫生防护距离。
3.对外交通运输和仓储区(1)铁路和长途汽车站在城市边缘,铁路不应将城市包围或分割;(2)港口的客运和货运码头应分开设置;(3)机场应在郊区:(4)仓储区可分设在铁路、公路或码头附近。
第一章绪论1、掌握环境卫生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核心研究内容;原生环境、次生环境、一次污染物、二次污染物概念。
2、了解环境卫生学的相关学科,我国环境卫生学的发展、成就及任务。
第二章环境与健康的关系1、掌握生态环境与人类健康、微量元素与疾病、环境污染与健康的关系、健康危险度评价的基本组成与应用。
2、熟悉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环境与健康关系的研究方法;人与环境的辩证统一关系。
3、了解人类环境的基本构成,微量元素在环境中的分布,微量元素的生物学效应。
第三章大气卫生1、掌握影响大气中污染物浓度的因素,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大气中主要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2、熟悉大气污染来源,大气污染物的种类及其存在形式,大气污染物的转归,大气卫生标准的制定原则及方法。
3、了解大气的特征及卫生学意义,大气污染对健康影响的调查和监测的目的、内容和方法。
第四章水体卫生1、掌握水质的性状和评价指标,各种水体污染的特点,水体污染的危害。
2、熟悉水资源的种类和卫生学特征,水体污染的自净及其机制,水体污染物的转归。
3、了解水体的污染源和污染物,我国水体污染的概况,地面水水质标准,污水排放标准,水体卫生防护,水体污染的卫生调查和监测。
第五章饮用水卫生1、掌握各类生活饮用水(集中式供水:市政供水、自备供水、二次加压供水;分散式供水)的特点和评价指标。
介水传染病、化学性中毒的危害和流行特点。
饮用水污染事故的处理原则。
水处理中混凝沉淀和氯化消毒原理及氯化消毒副产物的危害及防治措施。
2、熟悉饮用水与疾病的关系。
各类生活饮用水的卫生调查、监督监测和卫生学评价。
饮水消毒方法和效果。
洪涝灾区供水的卫生措施。
分散式给水的卫生要求。
生活饮用水水质卫生标准的制定原则和方法。
3、了解饮用水常见的污染源和污染途径。
新修订的生活饮用水水质卫生标准内容与相关饮水标准的关系,水源到配水管网的卫生防护。
分质供水、饮水净化器的卫生评价。
涉水产品的卫生要求。
第六章土壤卫生1、掌握土壤污染的主要来源及污染方式,土壤污染的净化方式,影响化学污染物在土壤中迁移和转化的因素,土壤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环境卫生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负责人:岳喜同开课单位:环境卫生学教研室课程编码:0510037课程中文名称:环境卫生学课程英文名称:Environmental Health《环境卫生学》课程是预防医学专业高等教育的专业必修课程。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习者在全面了解我国环境卫生学发展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系统掌握环境卫生工作的理论、方法、技术,具备在防止环境污染、预防疾病等环境卫生实践工作的技能,从而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以高度责任感和事业心开展环境卫生工作。
学习本课程的要求是:学习者应掌握环境与健康关系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了解环境因素在时间、空间上的数量变化和人体的负荷,而且能够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学会开展环境卫生工作的基本方法和技能,为将来从事环境卫生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教学大纲供成人教育预防医学专业使用。
本课程计划24学时,其中理论20学时,实验4学时。
选用教材:《环境卫生学》,主编杨克敌,人民卫生出版社,1981年5月第一次印刷,第六版。
教学手段:理论讲授、多媒体课件、案例讨论等。
考核方法:采用闭卷考试,总成绩为100分。
教学进程安排表:第一章绪论一、学习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环境卫生学定义、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了解我国环境卫生学的发展简史及主要成就,明确环境卫生工作和环境卫生学今后的任务。
绪论计划1学时。
二、课程内容介绍环境卫生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我国环境卫生学发展简史及环境卫生工作的主要成就,环境卫生工作和环境卫生学今后的工作任务。
三、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一)重点:环境卫生学的定义;环境卫生学的研究对象及相关概念: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原生环境和次生环境,全球性环境问题。
(二)难点:人与环境辩证统一的关系(三)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四、思考与练习1、环境的组成、环境因素的分类。
2、何谓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全球性的环境问题有哪些?3、环境卫生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哪几方面?4、环境卫生学今后的任务包括哪几方面?第二章环境与健康一、学习目的(一)掌握:1、人类环境的基本构成,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2、环境有害因素对机体的作用、健康效应谱和敏感人群;3、环境污染对健康的危害(急、慢性危害,三致作用);4、环境与健康关系的研究方法:环境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和环境毒理学研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