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唐玄宗与开元盛世
- 格式:doc
- 大小:34.50 KB
- 文档页数:3
唐朝的开元盛世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辉煌的时期,被人们誉为“开放包容、繁荣昌盛”的开元盛世。
唐朝的开元盛世主要指的是唐玄宗时期,从公元713年到756年,整整43年的时间,唐朝到达了极盛期,不仅在经济、文化、军事等多个方面都取得了崭新的成就,而且在国际上也享有了极高的声誉。
一、开元盛世的公元713年——唐玄宗登基唐玄宗是唐朝的第七代皇帝,他的登基在唐朝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事件。
唐玄宗在位期间,不仅把唐朝的版图扩展到了现在的西安、陕西、甘肃、青海等地,还通过改革,推动了唐朝的文化、政治、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在唐玄宗的治理下,唐朝成为了一个以经济和文化为主的强盛国家,国家的文化气息也日益浓厚。
在这个时期,唐朝的经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腾飞,铸铁技术和纺织技术都有了极大的进步,农业生产也得到了全面升级。
二、开元盛世的公元743年——以灭夏为终结灭夏之战是唐朝在开元年间进行的一次战争。
在开元年间,西州地区的夏、羌、吐蕃等少数民族渐渐形成了威胁中原的态势。
唐朝当时即意识到这种威胁非同寻常,便启动了战争,以收复西南方的地区。
这场战争在743年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并把精华地区的一部分收入到了唐朝的版图之内。
灭夏之战的胜利也让唐朝成为了亚洲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三、开元盛世的公元750年——安史之乱的爆发安史之乱是唐朝历史上最著名的叛乱之一,它的发生带来了灾难性的影响,也让唐朝的开元盛世逐渐走向衰落。
安史之乱的发生并不仅仅是一个军事事件,而是一个社会、政治、文化的大危机,它的发生也意味着唐朝的一个新的变化时期的到来。
对于中原社会而言,安史之乱的影响是巨大的,它不仅波及到了整个唐朝国家,甚至还对整个中国历史进程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四、开元盛世的社会繁华开元盛世不仅在政治和军事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而且在文化和社会方面也有了很大的进步。
在这个时期,唐朝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文化人物和作品,如白居易、杜甫、王之涣等人的文章和诗歌在当时受到了极高的崇拜和推崇。
第3课气度恢弘的隆盛时代优化训练制卷人:歐陽文化、歐陽理複;制卷時間:二O二二年二月七日●5分钟训练〔预习类训练,可用于课前〕〔1〕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是 ______,她的统治时期史称有 ______。
〔2〕唐朝在农业消费方面创造了______犁和 ______灌溉技术,增加了粮食产量。
〔3〕唐玄宗统治前期,政局稳定,经济繁荣,这一时期被誉为 ______。
〔4〕唐朝邢窑消费的_______瓷,类雪似银,越窑消费的_______瓷,如冰似玉。
答案:〔1〕武那么天“贞观遗风〞〔2〕曲辕筒车〔3〕开元盛世〔4〕白青思路解析:武那么天统治前期,重用酷吏的目的是打击反对她的元老重臣、勋贵旧族,借此打破大族控制政局、垄断高官的场面。
答案:A3.唐玄宗是很有才能的政治家,他采取的HY措施不包括A.制定?唐律疏议?B.重用贤能,HY吏治思路解析:此题属于否认式选择题,主要考察对唐玄宗统治前期所采取的HY措施的记忆才能。
开元盛世的出现,与唐玄宗的励精图治是分不开的。
他在政治、HY事、财政和漕运方面采取了一系列HY措施,但制定?唐律疏议?是唐太宗在位时的举措,不是唐玄宗的作为。
对于此类问题,建议以中心人物为主线,把分散在各章节的内容串联起来,前后对照,方便记忆。
答案:A“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一诗,描绘的盛世景象出如今思路解析:审题干杜甫“忆昔开元全盛日……〞,杜甫生活在唐朝,由这一条件可先排除A、B两项,再从“开元全盛……〞得出,开元是唐玄宗的年号,而唐太宗是贞观,所以符合题意的盛世景象是在唐玄宗时。
答案:D●10分钟训练〔强化类训练,可用于课中〕1.“政启开元,治宏贞观〞称赞的帝王是思路解析:武那么天在位时期社会经济继续开展,比“贞观之治〞时期更加繁荣,并且为“开元盛世〞打下根底。
答案:D2.人们根本上肯定武那么天的统治,主要是因为C.她重用有才能的人做官D.她统治时期,社会经济继续开展思路解析:评价一个历史人物,主要看他对历史开展所起的积极作用。
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繁荣与开放是隋唐社会的时代特征)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一、唐朝的建立和统一(618年—907年)1、618年,李渊建立唐朝,以长安为都城,李渊就是唐高祖,并实现了全国的统一。
2、626年,李世民即位,次年改年号“贞观”,李世民就是唐太宗。
(1)主观原因:他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因此,他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
(2)革新措施:①任用贤能。
唐太宗广纳贤才,有敢于直言的魏征;知人善任,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敢于决断(房谋杜断),他们都是贞观时期著名的宰相。
②政治方面。
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制定法律,减省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严格考查各级官吏的政绩。
③经济方面。
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3)表现: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
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君民关系:“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唐太宗)二、女皇武则天(1)称帝:武则天改国号为周,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2)统治措施:①打击敌对的官僚贵族。
②在科举考试方面创立了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扩大了统治基础。
③继续推行贞观以来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发展生产。
(3)作用:武则天在位期间,社会经济得以持续和发展,人口持续增长,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
这为后来“开元盛世”局面奠定了基础。
(“政启开元,治宏贞观”)三、唐玄宗与“开元盛世”(唐朝最鼎盛时期)(1)背景:唐玄宗即位以后,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在贤相姚崇和宋璟的辅佐下。
实施了一系列改革。
(2)改革措施:①政治方面:整顿吏治,裁减冗员。
②经济方面: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③文化方面: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3)表现:唐玄宗在位的前期,年号“开元”,当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唐玄宗开元盛世文化繁荣的黄金时代唐玄宗(公元685年-公元762年,在位713年-756年)是唐朝的第七位皇帝,也被誉为开元盛世的代表。
在唐玄宗的统治下,中国文化达到了一个高峰,被视为文化繁荣的黄金时代。
本文将探讨唐玄宗开元盛世文化繁荣的原因和成就。
一、政治稳定为文化繁荣奠定基础唐玄宗在位期间,政治相对稳定,这为文化的繁荣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他采取了一系列的政治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稳定了政局,消除了内乱的隐患。
同时,唐玄宗也重视法制建设,实行科举制度,选拔人才,进一步巩固了政治稳定的基础。
这种政治稳定的局面极大地鼓舞了人们的创造力和艺术才华的发展。
二、国力强盛为文化繁荣打下基础唐玄宗时期,国力强盛,经济发展迅猛,这为文化繁荣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在开元盛世期间,国家对外贸易繁荣,与中亚、阿拉伯、波斯等地的交流活跃。
同时,内部的经济发展也十分繁荣,农业、手工业和商业蓬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这种国力强盛的态势为文化的繁荣提供了宽广的舞台,让人们能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艺术创作,更好地发展各类文化事业。
三、文学艺术繁荣达到高峰在唐玄宗的统治下,文学艺术繁荣达到了一个高峰。
文人骚客们纷纷涌现,创作了大量优秀的作品。
代表性的有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杜甫的《登高》等等。
这些作品以其深邃的思想、优美的语言和精湛的艺术技巧,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对后世文学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在艺术方面,唐玄宗时期出现了众多的艺术精品。
例如,著名的唐三彩,以其丰富多彩的造型和精湛的工艺技巧,成为了中国古代陶瓷艺术的瑰宝。
此外,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门类也蓬勃发展,形成了唐代独具特色的艺术风貌。
四、科技进步为文化繁荣提供支持唐玄宗时期,科技进步迅速,为文化繁荣提供了良好的支持。
科技的进步不仅使得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等经济部门得到了快速发展,而且还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更多的工具和材料。
例如,造纸术的发明使得书籍的传播更加便捷,推动了文化的普及和繁荣。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问答题及答案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1、隋朝为什么能够统一南北?有何意义?隋实现重新统一的原因:客观条件:①长期的分裂和战乱,人民渴望统一;②北方:经过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民族界限缩小,为南北统一创造了条件;南方:江南经济的发展,南北人民要求结束分裂局面,加强双方的经济交流。
主观条件:③隋朝励精图治,国力强盛;陈的统治者荒淫奢侈、腐败无能,其统治已江河日下;意义:结束了西晋末年以来二百七十多年的分裂、对峙局面,开创隋唐时期三百二十余年的“大一统”局面,为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2、隋初经济繁盛原因及表现:原因: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②隋文帝励精图治,发展生产;③统治者提倡节俭。
表现:人口激增,垦田扩大、粮仓丰实。
3、大运河的开通目的、原因概况及作用分别是什么?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开通原因:①隋文帝在位的二十多年里,国家治理得比较好,出现了经济繁荣的景象,这就使隋炀帝开通大运河具备了经济实力。
②隋朝国家统一,使隋炀帝有征发几百万人的可能性。
③有前代开凿的几段古运河为基础。
概况及作用:③、时间、人物:隋炀帝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④、中心、起始点: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
⑤、长度及地位: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⑥、四个组成部分(自北向南):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⑦、连接五条河流(自北向南):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⑧、流通七省区: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安徽、江苏、浙江。
⑨、开通的作用: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
4、唐朝诗人说:“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说说你的理由。
提示:(1)同意。
大运河的开凿对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国家统一的巩固起了很大的作用,而且还惠及到今天。
(2)不同意。
可以从开凿大运河及隋炀帝下江都时所体现的暴政,结合隋的速亡来阐述。
初中历史教案开元盛世
教学目标:了解唐代开元盛世的特点和影响,认识唐代的国力强盛和文化繁荣。
教学重点与难点:唐代开元盛世的特点与影响。
教学准备:地图、图片、教材、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与热身(5分钟)
通过展示唐代地图和图片,引导学生了解唐代繁荣的景象,引起学生对唐代开元盛世的兴趣。
二、讲解开元盛世(15分钟)
1. 介绍唐玄宗李隆基及其治下的政策和措施。
2. 讲解唐代政治的稳定、军事的强盛和对外的扩张。
3. 分析唐代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稳定。
三、讨论与互动(15分钟)
1. 让学生分组讨论唐代开元盛世的原因,总结出影响唐代繁荣的因素。
2. 进行小组展示,归纳唐代开元盛世的特点和影响。
四、总结与拓展(10分钟)
1. 总结唐代开元盛世的主要内容和重要影响。
2. 让学生预习下节课内容,拓展对唐代历史的了解。
五、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作业:写一篇关于唐代开元盛世的文章,总结开元盛世的特点和影响。
六、教学反馈(5分钟)
对学生进行反馈,检查他们对唐代开元盛世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及时纠正和巩固知识。
教学结束。
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一、南北重归统一1、隋朝的建立时间:581年建立者:隋文帝杨坚都城:长安2、隋朝的统一时间:589年思考:联系南北朝历史的特点,想想为什么在经历了魏晋南北朝的大分裂后,隋朝能实现重新统一?①长期的分裂和战乱,人民渴望统一②北方:经过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民族界限缩小,为南北统一创造了条件。
③隋朝励精图治,国力强盛。
陈朝统治腐败,力量衰弱。
二、“开皇之治”隋文帝的统治措施:①改革制度②发展生产③注重吏治隋文帝在位时期,国家统一、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经济繁荣发展,史称隋文帝的统治为“开皇之治”。
灭陈前江南人民盼望南北统一民间传唱着;‘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楫,但渡无所苦,我自迎接汝.’三、隋朝大运河1、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四五千里。
2、开凿的目的:①游玩江都;②加强南北交通;③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相传;隋文帝为了看琼花修建大运河3、意义:大大促进了南北的经济交流。
第2课“贞观之治”一、唐朝的建立时间:618年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都城:长安二、贞观之治1、注重总结历史经验教训,重视人民群众的力量;2、注重发展生产,减轻人民负担;3、崇尚节俭;合并州县。
4、任用贤才、善于纳谏。
唐太宗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出现繁荣景象,国力逐步强盛。
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三、女皇帝武则天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为什么历史上称武则天的统治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因为武则天当政期间,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使唐朝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
为开元盛世开辟了道路。
第3课开元盛世一、开元之治唐玄宗励精图治的表现:(1)任用贤才(房谋杜断“魏征”)(2)重视吏治(3)崇尚节俭二、盛世经济的繁荣1、农业(1)农耕技术的发展:育秧移植栽培(2)茶叶生产的发展:唐朝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作者陆羽被后人称为“茶神”。
(3)农业工具的改进:曲辕犁、筒车2、手工业(1)丝织业(2)陶瓷业: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唐三彩3、商业(1)著名的大都市:长安、洛阳、扬州、成都(2)长安城唐都长安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1.政治: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除西晋短暂统一外,中国其他时间基本都处于分裂状态,战火不断,政局动荡,但民族间交融进一步加强。
隋唐统一王朝国力强盛,民族往来和对外交往活跃,制度有重要建树。
自唐朝中期起,安史之乱,藩镇割据,最终演变为五代十国分裂局面。
2.经济:魏晋时期社会经济在曲折中仍有发展,南方开发初见成效;隋唐时期经济繁荣,各地经济联系加强。
3.思想文化:魏晋时期,佛教、道教兴盛,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三教在相互借鉴中并行发展;文学艺术丰富多彩。
隋唐时期,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代,科技发达,中外文化交流泽被东西、影响深远。
第3课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到五代十国的政权变化与民族交融课程标准1.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民族交融与区域开发。
2.认识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与民族交融。
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一、三国和西晋五胡内迁的原因及影响(1)原因:统治阶级为补充兵源及劳动力,强迫西、北边陲的少数民族内迁中原;少数民族本身为推动自身经济发展而内迁。
(2)影响:北方汉人南迁,促进江南的开发;北方内迁民族逐渐汉化,有利于民族交融;但民族矛盾也被激化。
二、东晋与南朝1.东晋:317年,西晋宗室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朝,史称东晋。
2.南朝:420年,武将刘裕篡夺皇位。
此后170年间,南方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合称南朝。
3.江南开发:西晋末年起,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批流亡南下,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也充实了劳动力资源,江南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得到发展。
东晋士族门阀政治走向衰落的原因(1)士族自身的腐朽,与生俱来的特权导致士族缺乏执掌政权的能力,甚至缺乏生存能力。
(2)隋唐科举制的实行动摇了士族的政治基础;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抑制土地兼并的作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士族制度的经济基础。
(3)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寒族地主乘机以军功崛起,进一步推动了士族走向衰落。
三、十六国与北朝1.十六国:北方先后出现了一批割据政权。
《开元盛世》历史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了解唐玄宗及其开元盛世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掌握开元盛世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方面的特点和成就。
3.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综合素养。
二、教学重点1.了解唐玄宗及其开元盛世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掌握开元盛世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方面的特点和成就。
三、教学难点1.唐玄宗开元盛世的文化繁荣和创造性成就。
2.开元盛世对唐朝的影响和意义。
四、教学内容1.唐玄宗及其开元盛世的历史背景。
2.开元盛世的政治特点和成就。
3.开元盛世的经济特点和成就。
4.开元盛世的军事特点和成就。
5.开元盛世的文化特点和成就。
五、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Step 2 学习新知1.讲解唐玄宗及其开元盛世的历史背景(10分钟)。
-唐玄宗是唐朝第六位皇帝,他在位时期被称为开元盛世。
-开元盛世是唐朝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其最为繁荣和富饶的时期之一-开元盛世的历史背景主要包括唐朝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方面的发展。
2.讲解开元盛世的政治特点和成就(15分钟)。
-开元盛世是唐玄宗重视政治的一个重要表现,他推行了一系列的政治,如任人唯贤、裁撤冗官、保护官员出行权等。
-开元盛世的政治成就包括政治稳定,官员选拔公正,政府职能繁荣等。
3.讲解开元盛世的经济特点和成就(15分钟)。
-开元盛世的经济特点主要表现在农业生产的发展,商业和手工业的繁荣等方面。
-开元盛世的经济成就包括农田水利的兴修,商业贸易的繁荣,手工业的发展等。
4.讲解开元盛世的军事特点和成就(15分钟)。
-开元盛世时期,唐朝的军事力量达到了顶峰,国力强盛,军备充足。
-开元盛世的军事成就包括巩固边疆,协助吐蕃平叛,削弱安史之乱余孽等。
5.讲解开元盛世的文化特点和成就(15分钟)。
-开元盛世是唐朝文化繁荣和创造性成就的黄金时期,出现了一大批杰出的文学、艺术和科技成就。
-开元盛世的文化成就包括唐诗的开展,唐歌的盛行,文人的兴起,科技的进步等。
第3课开元盛世一、知识梳理二、重点难点分析重点:“盛世经济的繁荣”因为盛世最重要的反映是经济方面的繁荣。
古代经济繁荣的主要表现是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上。
唐朝开元年间农业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大型水利工程的修建、农耕技术的发展、蔬菜新品种的传入、茶叶的种植以及农业工具的改进等方面。
手工业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丝织业和陶瓷业技术的提高方面。
商业的繁荣则主要通过对长安城的介绍来体现。
盛世经济的繁荣的表现如下:(1)农业:修建了40多处大型水利工程;农耕技术大发展,南方水稻广泛采用育秧移植栽培,大量栽培早稻,一年两熟耕作制度已经出现;蔬菜有许多新品种,大都是从西域传入的。
茶叶生产在江南农业中占有重要地位,饮茶之风在全国盛行。
唐朝农民改进犁的构造,制成曲辕犁,还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
那时人们抗拒天灾的能力增强了,积极抗旱,治理蝗灾。
(2)手工业:丝织品花色品种很多,丝织技术高超。
陶瓷业在唐朝有重要发展。
越窑青瓷、邢窑的白瓷和唐三彩最为有名。
唐三彩造型美观,是世界艺术的珍品。
(3)商业:唐朝商业繁荣,大都市有长安、洛阳、扬州和成都。
全城街道整齐,树木成行。
长安城里人口上百万,云集着边疆各族和世界各国人士,熙熙攘攘,热闹非凡。
长安既是当时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国际性的大城市。
(4)开元盛世: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
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难点:曲辕犁、筒车是唐朝先进的农业工具,但是它们的结构原理和先进性,学生不易理解,难以形成准确的概念。
曲辕犁:晚唐时陆龟蒙的《耒经》,记载曲辕犁由11个部件构成,重大改进有三处:①长直辕改成了短曲辕。
旧式犁长一般为今9尺左右,前及牛肩;曲辕犁长合今6尺左右,只及牛后。
犁架变小重量减轻,便于回转,操纵灵活,节省畜力。
由旧式犁的二牛抬杠变为一牛牵引。
而且,由于占地面积小,这种犁特别适合在南方水田耕作,所以在江东地区得到推广。
②加装了犁评。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开元盛世的影响有哪些唐玄宗与开元盛世的联系
导语:“开元盛世”的出现,代表了唐朝到达了全盛时期,中国的封建社会也达到了顶峰。
那么“开元盛世”的影响有哪一些呢?就“开元盛世”的影响
“开元盛世”的出现,代表了唐朝到达了全盛时期,中国的封建社会也达到了顶峰。
那么“开元盛世”的影响有哪一些呢?
就“开元盛世”的影响来说,就不能只看一个方面了。
很多人一看到“盛世”两个字便只看到了它积极的那一方面,但是每一件事物的影响都是双方面的,不仅有积极方面,也有消极方面。
那么就先来看一下“开元盛世”的积极方面。
能够被称作“开元盛世”的景象的,一定是非常的繁荣的社会。
的确,处在“开元盛世”之下的唐朝达到了全盛时期。
国内政局在唐玄宗的治理之下非常的稳定,君臣之间关系和谐,政治一片清明。
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唐朝的社会变得异常的稳定,经济也飞速的发展起来,唐朝的财政充裕,国力达到了最为鼎盛的状态,百姓生活的也非常的安逸,各个民族之间关系融洽,社会非常的安定。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开元盛世”的影响中没有消极的因素存在。
在军事上,唐玄宗在加大了邻接地区的军队防务之后,设立了节度使以统一指挥战守军事。
虽然在前期这一项举措是有利的,但是时间一久,便演变成了节度使统辖的军事力量不断地加强而内地的军备则变得废驰,形成了外重内轻的局势。
再加上之后变得日益激烈的土地兼并,在一定程度上是导致安史之乱发生的潜在原因。
唐玄宗与开元盛世的联系
说起唐玄宗,便会联想到“开元盛世”,那么唐玄宗与“开元盛世”之间是什么关系呢?
生活常识分享。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教学设计1【课标要求】知道唐太宗和“贞观之治”,知道唐玄宗和“开元盛世”,初步认识唐朝兴盛的原因。
【教材分析】本课是第一单元的第二课。
本课主要学习三部分内容,即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女皇帝武则天、“开元盛世”。
三部分内容以时间为序,围绕唐朝走向盛世的过程展开。
贞观之治开创了盛世局面,武则天统治上承“贞观”、下启“开元”,唐玄宗前期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则使唐朝进入全盛时期。
学习这三部分内容,要了解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即位之后国内面临的复杂问题,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各自采取的政策措施。
它上承隋朝文明,下启盛唐新气象,学好本课是学好这一单元和整个唐朝历史的基础。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对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但易受到影视剧影响。
他们对这段历史充满兴趣、对历史知识有强烈的探索欲望,因此在授课过程中提供大量学生感兴趣的材料,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通过材料分析与分组讨论,使学生正确认识历史与历史人物。
还需要教师加强知识点之间的对比与联系,时刻把握本单元“繁荣与开放”的主题,加深学生对中国古代史整体的理解。
【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教材和相关史料,知道唐朝建立的史实了解唐太宗的治国策略和治国举措,以及“贞观之治”的出现。
2.通过阅读教材第二目内容,知道武则天的治国举措以及影响。
通过阅读教材第三目内容,了解唐玄宗的治国举措以及“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
3.通过通过比较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的治国举措共同之处,认识唐朝前期的政策与唐朝走向强盛的关系。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教学难点: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教学方法】:五步六学,同桌互助【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导学)视频导入播放观看视频《螺丝历史-》片段,教师引导:唐朝,是我国古代封建时代最辉煌的时候,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国力鼎盛,八方来朝,四方来贺,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
第3课唐玄宗与开元盛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唐朝开元时期政治、经济的发展情况;知道“开元盛世”及其在农业、手工业以及商业方面的具体表现。
能够简述唐朝衰亡的原因及简单经过。
识读“唐朝手工业及大城市分布图”,找出主要城市及手工业发达地区的地理位置,掌握识基本技能。
知道“安史之乱”。
2、过程方法与能力
归纳、概括唐朝开元盛世与政治、经济(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关系,初步认识政治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提高理解能力。
根据教科书和相关资料,说明曲辕犁、筒车的工作原理,制作模型,培养观察、分析的能力和动手能力。
结合教科书纺织品、瓷器等文物图片以及唐都长安的布局图的讲解说明,培养审美、鉴赏以及说明、表达的能力。
通过分析唐朝后期政治腐败的情况,理解唐朝衰亡的原因,培养对历史的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开元盛世的学习,认识唐朝全盛时期中国各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情况,培养民族自豪感。
从铁犁牛耕的普遍使用及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方面,了解生产技术进步给人类历史带来的发展,培养开拓创新的精神。
组织开展“开元盛世与安史之乱”、“唐朝衰亡是否罪在杨贵妃”的讨论会,思考唐朝由盛转衰的原因,比较唐玄宗前期和后期,有哪些不同之处,从而认识励精图治和安逸享乐与国家兴衰的关系,培养正确的历史观和人生观,学会以史为鉴,初步掌握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开元盛世,包括其政治改革、经济发展两方面,而经济的繁荣发展是本课的核心内容,也是“盛世”的具体表现。
教科书从农业、手工业、商业三个方面介绍了盛世经济的繁荣。
难点:对唐玄宗的分析及评价。
教师应当适当加以引导,对唐玄宗的前后变化及其导致的不同结果形成正确认识,培养学生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客观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疑点:杨贵妃命归何处?
唐玄宗后期,宠爱杨贵妃,信任奸臣,政治腐败,最终导致安史之乱,而有关杨贵妃的结局则说法不一,至今还是一个谜。
一种说法认为杨贵妃是在马嵬驿,六军将士以咎在杨家,愤杀杨国忠,迫杨贵妃自缢。
这是历来正典史籍的普遍记载。
另一种说法则认为杨贵妃没有死于马嵬驿,而是当了女道士。
第三种说法则认为,杨贵妃亡命到了日本。
应该说,杨贵妃缢杀于马嵬驿,史料是比较翔实的,且已得到公认。
但是,杨贵妃出逃到女道士和亡命日本的说法,也言之有理,证之有据,不能轻易地否定。
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学课时:1
教学步骤:
1、导入
首先让学生阅读课前小字导言,教师展示杜甫的《忆昔》诗:“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然后请同学一起来了解杜甫在诗中所描绘的开元盛世是一个什么样的景象。
引导学生回忆,教科书在前面介绍了唐朝哪两位有作为的皇帝,他们有哪些作为。
学生答出唐太宗、武则天、贞观之治等相关内容后,教师指出,在前人的基础上,到唐玄宗在位时,唐朝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世局面,由此导入新课。
2、讲解
一、开元盛世
这一部分讲述了在唐玄宗统治前期,由于政治上的清明,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归纳整理唐玄宗的政治措施有哪些,注意不要让学生照搬教科书。
然后帮助学生提炼出重用贤臣、改革吏制、提倡节俭这三个方面。
这一过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阅
读理解和归纳问题的能力。
接着再进行三个活动,一是让学生比较唐玄宗前期与唐太宗在治国之策方面有哪些相似的地方?(他们都重用贤臣,整顿吏治,重视农业生产,提倡“戒奢从简”,唐玄宗统治前期和唐太宗统治时期都出现了中国封建时代著名的“治世”----“开元之治”和“贞观之治”。
)进一步理解开元盛世局面与前代的继承关系;二是用史实说明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的表现,引导学生阅读小字史料内容,学会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初步掌握“论从史出”的论证方法;三是利用课后的“智能开发”,让学生思考开元盛世出现的原因,引导学生认识到,正是由于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的清明,才为盛世局面的出现提供了有力的保证,并以历史上出现过的“治世”为佐证,初步认识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
二、繁荣的经济
这一部分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经济的繁荣是盛世局面最直接、最根本的表现。
本目从农业、手工业、商业和城市三个方面,介绍了开元盛世的经济发展状况,为为叙述性的描写。
在本目的教学活动中,要多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归纳整理每一个行业发展的具体表现。
农业方面:(1)铁犁牛耕普遍推广直至边远地区。
这里让学生回忆铁农具和牛耕方式出现的时间及作用,联系新旧知识,理解生产力进步对历史发展巨大的推动作用。
(2)生产工具的改进:曲辕犁、筒车。
这里一要充分利用图片和文字说明材料,讲清曲辕犁、筒车的工作方式和工作原理。
最好动员学生以小组的方式,课前制作二者的实物模型或电脑动画,课上进行展示评比,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说明的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要说明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是生产工具的改进,让学生回忆历史上多次提到工具的改进:耧车、水排、翻车等,以及当今世界发展所出现的新的科学技术,深刻理解科技进步给人类历史发展带来的巨大影响,而这些都需要聪明才智和创造的精神,培养学生开拓创新的意识。
(3)兴修水利。
(4)耕地面积增加。
联系导言部分提到的“许多高山深谷地带都开垦出来了”,让学生思考它的积极意义和负面影响,初步树立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5)新的栽培技术和蔬菜新品种。
结合教科书设计的“想一想”,引导学生回忆张骞出使西域,以及西域与中原的经济文化交往等内容。
也可以将课后“知识拓展”部分关于茶叶的内容补充进来。
手工业方面:(1)丝织业,利用教科书提供的唐花鸟纹锦图片和百鸟毛裙、百兽鞋的文字介绍,让学生感受、欣赏唐代丝织业的精湛技艺和先进水平,培养他们的历史情趣和鉴赏能力。
(2)陶瓷业,有青瓷、白瓷和唐三彩,教师可以利用电脑展示唐三彩的图片,或提供几件唐三彩的仿制品,让学生通过观察、触摸,亲身感受唐代陶瓷业的先进水平。
利用直观形象的教学,加深学生的印象,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利用教科书提供的地图,寻找主要的手工业城市,掌握识图的基本技能。
商业、城市的繁荣:(1)商业繁荣。
重点讲明“市”、“集”的出现,它们是定期贸易的场所。
以“开元通宝”和对外贸易,强化对商业繁荣的认识。
(2)大城市,由学生根据地图和小字材料重点介绍都城长安的城市布局及概况。
教师补充白居易的《登观音台望城》诗:“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
”反映了长安整齐划一的棋盘式布局。
而韩愈的《出门》一诗中也提到“长安百万家,出门无所之”,反映了长安城人口众多。
进行完以上内容后,教师组织学生整理学习内容,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的归纳概括,并制作经济繁荣表现的图表:
“开元盛世”经济繁荣的表现
行业表现
农业铁犁牛耕普遍推广;生产工具的改进:曲辕犁、筒车;兴修水利;耕地面积增加;新的栽培技术
和蔬菜新品种
手工业丝织业技艺高超;陶瓷业发展(青瓷、白瓷和唐三彩)
商业和城市商业繁荣,定期“市”、“集”;大城市,长安;规模宏大、布局合理、人口众多,
商业发达
教师小结:通过以上学习,我们看到,唐初统治者调整了统治政策,使唐朝前期社会秩序比较安定,阶级矛盾相对缓和,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唐朝经过几代帝王的励精图治和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到唐玄宗时期,社会经济出现了空前的繁荣,这为历史的进步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可以上同学们想一想,我们所学的内容中有哪些是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农业方面先进的生产工具、手工业方面精湛的生产技术以及国际性的大都市,都表明唐朝时期中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这是非常值得我们骄傲的。
)但是,就是这样一个强盛的唐王朝,最终也走向了衰亡,你知道为什么吗?导入下一内容:唐朝的衰亡。
讲述这一内容时,教师重点让学生对比唐玄宗统治前期和后期的变化,引导学生思考唐朝衰亡的原因,可由学生制作下列表格:
唐玄宗统治前后期变化
统治前期统治后期
重用贤臣,改革吏制信任奸臣,政治腐败
励精图治贪图享乐
提倡节俭日益骄奢
由于政治的腐败,引发了“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转衰,最终走向灭亡。
这一部分教师可适当补充有关唐玄宗统治腐败以及“安史之乱”的相关内容,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加深学生的认识。
组织学生开展“开元盛世与安史之乱”或“唐朝衰亡是否罪在杨贵妃”的小组讨论,思考唐朝由盛转衰的原因,比较唐玄宗前期和后期,有哪些不同之处,从而认识到励精图治和安逸享乐与国家兴衰的关系,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和人生观,学会以史为鉴,初步掌握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小结:唐朝前期经济繁荣,社会安定,国力强盛,出现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繁荣景象,以至达到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局面。
但到了后期,政治腐败,各种社会矛盾尖锐,以安史之乱为转折点,唐朝走向了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