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和子由渑池怀旧》有感
- 格式:wps
- 大小:20.50 KB
- 文档页数:2
【原文】《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以双刀遗子由子由有诗次其韵》宝刀匣不见,但见龙雀环。
何曾斩蛟蛇,亦未切琅玕。
胡为穿窬辈,见之要领寒。
吾刀不汝问,有愧在其肝。
念此力自藏,包之虎皮斑。
湛然如古井,终岁不复澜。
不忧无所用,忧在用者难。
佩之非其人,匣中自长叹。
我老众所易,屡遭非意干。
惟有王玄通,阶庭秀芝兰。
知子后必大,故择刀所便。
屠狗非不用,一岁六七刓。
欲试百炼刚,要须更泥蟠。
作诗铭其背,以待知者看。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一、前言苏轼与相差两岁的弟弟苏辙,一个是才思过人,一个是聪慧异常;一个热情开朗,一个是沉稳内敛。
博考群书,相伴切磋,同出蜀州,大放异彩。
嘉祐二年的千年一榜,上演了“兄弟传奇”,双双高中,文传天下,名动京师,天才卓绝,声震朝野。
才华冠绝天下,手足情深更是众口称誉,千古流传。
仕途宦海同起伏,生活磨砺共担当。
“乌台诗案”,哥哥身陷囹圄,弟弟奔走援救,自求降职以免罪兄长;哥哥贬谪黄州,家资困乏,弟弟居家粗陋,节衣缩食,无私援助。
哥哥贬谪岭南、出海澹州,弟弟紧随其后,天涯沦落,福祸共担。
苏轼一生,渴望与弟弟“功成身退,夜雨对床”;他思念弟弟,深情吟哦“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他性命不保,誓言“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
今天,我们再读苏轼诗歌,依然为他们兄弟的旷世之情而动容不已。
二、鉴赏我们来看第一首律诗:《和子由渑池怀旧》。
嘉祐六年(1061),苏轼与弟弟参加制科公务员考试,双双皆中。
苏轼成绩优秀,当即被授予“大理评事、凤翔府签判”,状元待遇,优厚异常。
于是,苏轼挥别弟弟,独立前往凤翔赴任。
在行途经过渑池,接到弟弟的飞鸽传诗《怀渑池寄子瞻兄》。
《和子由渑池怀旧》苏轼古诗赏析《和子由渑池怀旧》苏轼古诗赏析【和子由渑池怀旧】苏轼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赏析】这么多年来,一直像云一样,在飘;偶尔变了雨,亲吻几下大地,经不住太阳的诱惑,终又变回一缕云,接着漂泊。
所以喜欢东坡这首诗。
宋仁宗嘉佑元年(1056),四川眉山人苏洵带着两个儿子苏轼苏辙赴汴京应试。
嘉佑二年(1057),兄弟二人同科进士及第,父子三人名动京师,得号“三苏”。
特别是二十二岁的苏轼,才华横溢,朝野一片赞美之词,欧阳修谓:“老夫当避此人,放出一头地。
”这年四月,因母亲病故,兄弟二人回川奔丧。
嘉佑五年(1060),苏氏兄弟回京,苏轼授河南福昌县主簿,苏辙渑池县主簿,俱未赴任,看来是嫌官小了,兄弟俩瞄准了下一年的制科考试。
嘉佑六年,二人如愿以偿,制试中第。
苏轼列三等,除大理评事,凤翔府签判。
大理评事是掌管刑狱的京官;签书判官是州府幕职,掌管文书,佐助州官。
这是典型的京官下派。
苏辙列四等,被推为商州推官,因父亲在京修礼书,奏请留京侍父。
这年冬,苏轼经河南渑池入凤翔就职。
苏辙送兄至离京城一百四十里的.郑州西门外,苏轼为此写下了《辛丑十一月九日既与子由别于郑州西门之外,马上赋诗一篇寄之》。
苏辙回京读到哥哥的来诗,料想他已到渑池,而渑池是他们六年前入京应试经过的地方,于是写下了《怀渑池寄子瞻兄》: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
归骑还寻大梁陌,行人已渡古淆西。
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
遥想独骑佳味少,无言骓马但鸣嘶。
苏辙曾授渑池县主簿,但未赴任,故曰“曾为县吏民知否”。
当年过渑池,曾在当地僧舍停留,壁上题诗。
如今才过六载,转瞬之间,老僧奉闲已死,壁上题诗也荡然无存。
人生渺渺,有如飞鸿踏雪泥,偶然留下一些爪痕而已。
这年苏轼才二十六岁,其诗中的沧桑,已如老人。
苏轼这首诗有两处一直让后人垢病,其一为体例,是和诗。
《和子由渑池怀旧》赏析诗词概述:本诗收录于《东坡七集》。
创作于北宋嘉祐六年(1061),当时作者赴任陕西路过渑池(今属河南)。
其弟苏辙送作者至郑州,然后返回京城开封,但眷眷手足之情难遣,写了首《怀渑池寄于瞻兄》寄赠。
此诗为作者的和诗。
苏辙原诗为:《怀渑池寄子瞻兄》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
归骑还寻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
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
遥想独游佳味少,无方骓马但鸣嘶。
作者的和诗表达对人生来去无定的怅惘和往事旧迹的深情眷念。
前四句单行入律,用唐人旧格,散中有整,行文自然。
“雪泥鸿爪”的比喻,老僧新塔、坏壁旧题的惊叹,含意丰富,意味隽永。
全诗动荡明快,意境恣逸,是苏轼七律中的名篇。
诗词原文:和子由①渑池②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③,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④已死成新塔,坏壁⑤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⑥嘶。
诗词注释:①子由:苏轼弟苏辙字子由。
②渑池:今河南渑池县。
这首诗是和苏辙《怀渑池寄子瞻兄》而作。
③“人生”句:此是和作,苏轼依苏辙原作中提到的雪泥引发出人生之感。
④老僧:即指奉闲。
据苏辙原诗自注:“昔与子瞻应举,过宿县中寺舍,题老僧奉闲之壁。
”⑤坏壁:指奉闲僧舍。
嘉祐三年(1056),苏轼与苏辙赴京应举途中曾寄宿奉贤僧舍并题诗僧壁。
⑥蹇驴:跛脚的驴。
苏轼自注:“往岁,马死于二陵按即崤山,在渑池西,骑驴至渑池。
”诗词鉴赏:苏辙原诗的基调是怀旧,因为他十九岁时曾被任命为渑池县的主簿由于考中进士,未到任,嘉祐元年和兄轼随父同往京城应试,又经过这里,有访僧留题之事。
所以在诗里写道:“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
”他觉得,这些经历真是充满了偶然。
如果说与渑池没有缘份,为何总是与它发生关联?如果说与渑池有缘份,为何又无法驻足时间稍长些?这就是苏辙诗中的感慨。
而由这些感慨,苏轼更进一步对人生发表了一段议论。
这就是诗的前四句。
在苏轼看来,不仅具体的生活行无定踪,整个人生也充满了不可知,就像鸿雁在飞行过程中,偶一驻足雪上,留下印迹,而鸿飞雪化,一切又都不复存在。
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阅读理解题目】:和子由渑池怀旧苏轼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②已死成新塔,坏壁③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注:①子由:苏轼弟苏辙字子由。
②老僧:当地僧人,名奉闲。
③坏壁:是残破的墙壁(1)这首诗的首联用了哪些修辞手法?颔联表达了诗人何种人生态度。
(4分)(2)颈联和了子由所怀的“旧”,“旧”具体指什么?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参考答案】:(1)首句使用设问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人生到处”比作飞鸿踩踏雪泥。
(2分,设问、比喻各1分)颔联表明了诗人面对飘忽不定(具有某种偶然性)的人生经历、不计较得失的达观态度。
(2分,答出“不计较得失”或“达观”“乐观”即可)(2)往日见过的老僧,同题诗的墙壁。
(2分,1点1分)回想往日的艰难困苦,(1分)而今更应牢记兄弟情谊,共勉奋进了。
(1分)【问题】注:①嘉佑六年(1061年),作者赴任陕西路过渑池。
其弟苏辙送至郑州,然后返回京城开封。
写了《怀渑池寄子瞻兄》寄赠。
作者遂作此和诗。
②据苏辙所注,兄弟二人昔日一同应举,过渑池县寺舍,曾在老僧奉闲的僧房壁上题诗。
③苏轼自注“往岁,马死于二陵,骑驴至渑池”。
1.诗歌最后两句回忆往昔路过渑池的情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2.宋诗富于理趣,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这首诗是怎样说理的。
(6分)【参考答案】:1.诗歌最后两句回忆二人当年赶考时“马死于二陵,骑驴至渑池”的坎坷经历(1分,或答“你还记得当时往渑池的崎岖旅程吗?——路又远,人又疲劳,驴子也累得直叫”),表达了作者对二人共同经历的怀念(2分);暗示弟弟,我们曾经经历过不少的坎坷艰难,但我们都战胜了,走过了,如今只须放眼将来,鞭策自己奋发向前(2分,或答“表达了作者面对未来乐观、豁达的情怀”)。
2.①前两联用比喻说理,诗人把人生比作“飞鸿踏雪泥”,鸿雁在飞行过程中偶一驻足雪上,留下印迹,但鸿飞雪化,很快就了无踪迹;人生也是行无定踪,充满了偶然和未知,就如飞鸿落在雪面上留下的爪迹,你不能凭借这偶尔为之的爪迹,而推断鸿飞何处。
品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中文0916 蔡昭昭 2009511098 “天空没有翅膀的痕迹,而我早已飞过。
”这是泰戈尔一句很有名的诗。
但是相似的“雪泥鸿爪”,我们伟大的文豪早在九百五十年前就在《和子由渑池怀旧》中就已经说过。
“雪泥鸿爪”是东坡《和子由渑池怀旧》的高度概括,也使《和子由渑池怀旧》成为苏轼七律中的名篇。
孟子云“知人论世”,在品《和子由渑池怀旧》之前,我们先来了解苏轼写下该诗的背景。
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苏轼与弟苏辙(字子由)赴汴京应举,经过渑池(今属河南),寄宿于老僧奉闲之舍。
嘉祐六年十一月,苏轼被任为凤翔府(今属陕西)签判,苏辙送行到郑州。
分手后,苏轼行经渑池,收到苏辙归京后寄来的七律诗《怀渑池寄子瞻兄》:“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
归骑还寻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
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
遥想独游佳味少,无言骓马但鸣嘶。
”苏轼于是写了这首《和子由渑池怀旧》回寄。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诗的首联说,人生随处飘泊好似什么?应当似那飞行途中的鸿雁暂时歇息在雪泥上。
苏轼有许多好诗,开篇即如天外奇峰,陡然飞来。
这首诗开篇不写兄弟离别和渑池怀旧,却突兀而起,对于飘泊人生发出提问,起笔超拔,有高屋建瓴之势,顿时紧扣读者心弦。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该句诗用了“飞鸿踏雪泥”这个从未有人用过的生动新颖的比喻,回答了首联的疑问,表达他对人生的感悟。
这个比喻是由苏辙原诗的“雪泥”二字引发的,苏轼浮想联翩,变实写为虚拟,创造出虚幻飘渺、神奇浪漫的喻象“飞鸿”,真是诗心灵慧,妙不可言。
苏轼诗的前四句,也在句法、格律上有意创新出奇。
次句句尾“雪泥”与三句开端“泥上”用了顶真格,使首联与颔联紧密衔接,“如骊龙之珠,抱而不脱”(元杨载《诗法家数》)。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苏轼作本诗时,奉闲已去世,只能见到埋葬他骨灰的新建佛塔;在僧房的断垣残壁上,我俩旧日的题诗也无从寻找了。
和子由渑池怀旧 宋代:苏轼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译文 人生在世,到这里、又到那里,偶然留下一些痕迹,你觉得像是什么?我看真像随处乱飞的鸿鹄,偶然在某处的雪地上落一落脚一样。
它在这块雪地上留下一些爪印,正是偶然的事,因为鸿鹄的飞东飞西根本就没有一定。
老和尚奉闲已经去世,他留下的只有一座藏骨灰的新塔,我们也没有机会再到那儿去看看当年题过字的破壁了。
老和尚的骨灰塔和我们的题壁,是不是同飞鸿在雪地上偶然留下的爪印差不多呢! 你还记得当时往渑池的崎岖旅程吗?路又远,人又疲劳,驴子也累得直叫。
注释 ①这首诗作于苏轼经渑池(今属河南),忆及苏辙曾有《怀渑池寄子瞻兄》一诗,从而和之。
子由:苏轼弟苏辙字子由。
渑(miǎn)池:今河南渑池县。
这首诗是和苏辙《怀渑池寄子瞻兄》而作。
②“人生”句:此是和作,苏轼依苏辙原作中提到的雪泥引发出人生之感。
查慎行、冯应榴以为用禅语,王文诰已驳其非,实为精警的譬喻,故钱钟书《宋诗选注》指出:“雪泥鸿爪”,“后来变为成语”。
③老僧:即指奉闲。
苏辙原唱“旧宿僧房壁共题”自注:“昔与子瞻应举,过宿县中寺舍,题其老僧奉闲之壁。
”古代僧人死后,以塔葬其骨灰。
④坏壁:指奉闲僧舍。
嘉祐元年(1056年),苏轼与苏辙赴京应举途中曾寄宿奉贤僧舍并题诗僧壁。
⑤蹇(jiǎn)驴:腿脚不灵便的驴子。
蹇,跛脚。
苏轼自注:“往岁,马死于二陵(按即崤山,在渑池西),骑驴至渑池。
” 赏析 诗的前四句对于人生的经历,作了一个深刻的比喻,说:人生所经历过的地方和所经历过的事情,像什么样子呢?该是像天上飞翔的鸿雁踩在积雪的地上;这雪地上因那偶然的机会,留下了脚爪的痕迹,可是鸿还得继续飞行,飞向何方,哪里还去考虑南北东西!因为这个比喻非常生动而且深刻,所以后来便成为“雪泥鸿爪”这个成语,用以比喻往事遗留下来的痕迹。
手足情深话兄弟——《和子由渑池怀旧》赏析
《和子由渑池怀旧》是一首深情的诗,凝聚着男孩子们对兄弟之情的思念。
诗人以怀念河边的童年和兄弟之情来开头,回想着童年时的趣事,用友情温暖
了初夏的清清湍湍的渑池。
发出吆喝声,引起湍湍的渑池,乘风破浪的游泳,纵情于水中,让芳心洋溢青春活力。
渑池冰凉刺骨,但他们不在乎,银灰色的月光洒落,宛如晚霞,照耀了他们一桨一船追溯怀旧的脚步,让他们的心自由自在,游遍了渑池的尽头。
自由的弹拨乐声,在渑池曲折的曲折中唱出清风拂面的过去,彷佛吟唱着友情
的颂歌,隐隐的涟漪,用加冕的词语印上了男孩子们间的友谊。
这首诗无论在情感表达上,还是艺术表现上,都让我们感受到一种由低到高,从悠远回到最后挥手告别的怀旧温柔。
把自由无限的真情融入友谊,拒绝未来不可测的风险,给残留在渑池边的未来
阴霾带来温柔,把思念变成祝福,是这首诗停留在人们心中最深处的缘故。
湖水是温暖的,它深深植根于记忆中,捕捉到生命最细小的温暖,让这首诗获得了宝贵的意象和力量。
《和子由渑池怀旧》哎,说起来,这事儿还得从那年去渑池怀旧说起。
那时候,我和子由哥俩儿,骑着自行车,沿着黄河边儿,一路往西,那心情,甭提多激动了。
记得那天,太阳刚冒出头,我们就出发了。
沿途的风景美得不要不要的,一路上,我们俩儿你一句我一句,聊得那叫一个欢。
子由哥说:“小明啊,咱们这趟怀旧之旅,可得好好规划规划,别浪费了这大好时光。
”我哈哈一笑,说:“放心吧,哥,有我在,保准儿让你不虚此行。
”到了渑池,我们俩儿先去了那座有名的古城墙。
子由哥站在城墙上,望着远方,感叹道:“哎呀,这城墙上的砖头,一块块都这么厚实,咱们那时候的先人,可真是有智慧啊!”我跟着附和道:“可不是嘛,这城墙历经千年,还这么坚挺,真是让人佩服。
”逛完古城墙,我们又去了黄河边。
那黄河水,滚滚东流去,气势磅礴,让人心生敬畏。
子由哥说:“咱们小时候,就听大人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今天终于见识到了,果然名不虚传。
”我笑着说:“是啊,咱们还得好好珍惜这水资源,别让母亲河伤心了。
”在渑池,我们还结识了一群当地的朋友。
他们热情好客,带着我们参观了当地的特色景点,还请我们品尝了地道的渑池美食。
记得那天晚上,我们一行人围坐在篝火旁,一边喝酒一边聊天,那氛围,甭提多热闹了。
子由哥说:“小明,这次怀旧之旅,让我想起了咱们小时候的日子,那时候,虽然穷点,但过得那叫一个开心。
”我点点头,笑着说:“是啊,哥,咱们那时候,虽然没有现在这么好的条件,但那份纯真的友谊,那份对生活的热爱,是现在怎么也换不来的。
”转眼间,时光荏苒,我们俩儿在渑池的怀旧之旅也接近尾声了。
离别的那天,我们俩儿站在黄河边,望着滚滚东流的河水,心中充满了感慨。
子由哥说:“小明,咱们回去后,可得把这次怀旧之旅的点点滴滴都记录下来,让后人知道,我们曾经来过这里。
”我笑着点头,心中暗暗发誓,一定要把这次美好的回忆,永远珍藏在心底。
如今,那次渑池怀旧之旅已经过去好多年了,但每当我想起那段时光,心中总是充满了温暖。
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
苏轼的《和子由渑池怀旧》是一首怀古诗,虽然写的是苏轼对渑
池的怀念,但其实代表了中国文化中对古代历史的热爱和思念。
苏轼
的诗歌充满了生动的形象和深刻的哲理,其精美的语言和赞美的情感
也让人深受感动。
在诗中,苏轼描绘了他曾经生活过的渑池,这个地方的风景美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也让他深感敬意。
他回忆起了自己当年在这里读书、游玩的点点滴滴,特别是那些充满生机和欢快的童年记忆,让人感受
到了诗人对家乡的深情。
诗中还出现了很多历史和文化的细节,比如渑池的古建筑、古代
盐业的繁荣和博物馆中珍贵的文物,这些都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也是
苏轼未曾忘怀的珍贵回忆。
他在诗中表达了自己对古代文化和历史的
向往,同时也对现代时代的变迁感到唏嘘。
整个诗歌充满了对历史的感慨和对未来的思考,使人深感启示和
感动。
苏轼以他对渑池的喜爱和怀恋,刻画了一个充满美好的乡村生
活画卷。
这给我们提供了一种不同的思考方式,使我们可以更好地理
解和维护我们的祖国文化的瑰宝和历史遗产。
在现代的社会中,我们
需要寻找传统文化的精髓并加以传承,这样才能让我们的文化更加充
满生机和美好。
这也是苏轼留给我们的启示。
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阅读答案与翻译赏析和子由渑池怀旧苏轼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②已死成新塔,坏壁③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注:①子由:苏轼弟苏辙字子由。
②老僧:当地僧人,名奉闲。
③坏壁:是残破的墙壁(1)这首诗的首联用了哪些修辞手法?颔联表达了诗人何种人生态度。
(4分)(2)颈联和了子由所怀的“旧”,“旧”具体指什么?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参考答案:(1)首句使用设问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人生到处”比作飞鸿踩踏雪泥。
(2分,设问、比喻各1分)颔联表明了诗人面对飘忽不定(具有某种偶然性)的人生经历、不计较得失的达观态度。
(2分,答出“不计较得失”或“达观”“乐观”即可)(2)往日见过的老僧,同题诗的墙壁。
(2分,1点1分)回想往日的艰难困苦,(1分)而今更应牢记兄弟情谊,共勉奋进了。
(1分)二:注:①嘉佑六年(1061年),作者赴任陕西路过渑池。
其弟苏辙送至郑州,然后返回京城开封。
写了《怀渑池寄子瞻兄》寄赠。
作者遂作此和诗。
②据苏辙所注,兄弟二人昔日一同应举,过渑池县寺舍,曾在老僧奉闲的僧房壁上题诗。
③苏轼自注“往岁,马死于二陵,骑驴至渑池”。
1。
诗歌最后两句回忆往昔路过渑池的情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2。
宋诗富于理趣,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这首诗是怎样说理的。
(6分)参考答案1。
诗歌最后两句回忆二人当年赶考时“马死于二陵,骑驴至渑池”的坎坷经历(1分,或答“你还记得当时往渑池的崎岖旅程吗?——路又远,人又疲劳,驴子也累得直叫”),表达了作者对二人共同经历的怀念(2分);暗示弟弟,我们曾经经历过不少的坎坷艰难,但我们都战胜了,走过了,如今只须放眼将来,鞭策自己奋发向前(2分,或答“表达了作者面对未来乐观、豁达的情怀”)。
2。
①前两联用比喻说理,诗人把人生比作“飞鸿踏雪泥”,鸿雁在飞行过程中偶一驻足雪上,留下印迹,但鸿飞雪化,很快就了无踪迹;人生也是行无定踪,充满了偶然和未知,就如飞鸿落在雪面上留下的爪迹,你不能凭借这偶尔为之的爪迹,而推断鸿飞何处。
《和子由渑池怀旧》的深刻哲思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趾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这首《和子由渑池怀旧》是苏轼的名篇,脍炙人口。
诗题里的“渑池”是地名,在河南洛阳西边,今属河南三门峡。
宋仁宗嘉祐元年,苏轼和父亲、弟弟到京城应试的时候曾经路过这里,借宿老僧奉闲的寺庙,又题诗院墙。
到了嘉祐六年,苏轼赴任凤翔府签判,苏辙依依不舍,从开封直送至郑州,最后赋诗赠别。
此后,独自前行的苏轼再次经过渑池,追忆往事,就用苏辙诗的原韵写下此作。
诗歌前四句是成语“雪泥鸿爪”的出处,诗思源自佛学,而譬喻与造语皆超妙。
鸿飞冥冥,机缘凑巧,在雪泥上留下脚印,旋即飞去。
雪有融时,泥也将干涸而作尘扬,无端而来的印记便将悄然消失。
人生在世,何尝不是这样?重到渑池,老僧奉闲已埋骨新塔之下,寺院墙壁倾圮,当日题诗不复可睹。
有生有灭,可谓无常。
真的题过诗吗,莫非也只是幻梦一场?宋初天衣义怀禅师有言:“雁过长空,影沉寒水。
雁无遗踪之意,水无留影之心。
”假如真的这样无意无心,那梦生梦灭又何足挂怀,有禅心者合当作如是观。
诗人却不如是。
他紧紧拥抱记忆,不想失去。
也许将来生命消逝,曾经存在世间的印记也逐一消泯,可是只要还活着,父子兄弟的亲情便须臾不能忘怀,人生的梦想便值得什袭而藏。
往日的艰难跋涉已成陈迹,却被记忆谱成曲吟作诗,成为此刻和未来行路者悠悠的力量。
所以在尾联中,诗人沉思往事,漫漫长程上有父子三人,老马已经累死,改骑毛驴继续前行(在诗歌的自注中,苏轼是这样记录的)。
行人困顿,但道路仍然无头无尾地铺展在眼前。
艰难,单调,让人倦怠。
突然,同样疲乏的毛驴开始扬声长鸣,那声音刺破一成不变,穿过崎岖艰难,越过仆仆风尘,成为这段旅途的印记,定格在人生的记忆里。
人们一般喜欢这首诗的前四句,笔者最喜爱的却是尾联二句,因为诗人在其中表达的不再是空幻无常之感,而是存在的真实,是对人生的肯定与热爱。
和子由渑池怀旧读后感概括篇一和子由渑池怀旧读后感概括哎呀,读完《和子由渑池怀旧》,我这心里头真是五味杂陈啊!苏轼这老兄,写得可真是够深刻的。
他说“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这不就是在问咱们,人生到底像个啥?也许就像那飞鸿在雪地上留下的爪印,风一吹,雪一化,啥都没了!我就想啊,这人生难道真的这么短暂又无常?想起我自己的经历,有时候觉得自己好像抓住了点什么,可一转眼又好像啥都没了。
就像上次参加那个比赛,我拼命准备,以为能拿个好名次,结果呢?啥也不是!这不就跟那雪泥上的爪印一样,瞬间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但又想想,可能人生就是这样充满了不确定性。
也许正是因为这种无常,才让我们更加珍惜那些短暂的美好瞬间吧。
不然,要是一切都一成不变,那得多无聊啊!苏轼还说“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这是不是在说,别太在意那些过去的痕迹,该飞的时候就得飞,管它东南西北呢!我觉得吧,这话说得是挺洒脱,可真要做到,那可太难了。
我总是忍不住回头看,想着要是当初怎样怎样就好了。
不过呢,读了这首诗,我也许应该试着更勇敢地向前看,谁知道前面有啥惊喜等着我呢?人生嘛,不就是一场充满未知的冒险!篇二和子由渑池怀旧读后感概括嘿,朋友们!今天咱来聊聊苏轼的《和子由渑池怀旧》,读完这诗,我真是感慨万千啊!苏轼说人生就像飞鸿踏雪泥,这比喻,绝了!我就在想,难道我们的人生真的这么轻飘飘的,留不下啥实在的东西?可能还真是!你看啊,小时候梦想着长大要当科学家、宇航员,现在呢?还不是每天为了柴米油盐奔波。
这梦想啊,就像那雪泥上的爪印,被现实的风一吹,就淡了。
我觉得吧,这诗既让人感到无奈,又有点让人释然。
无奈的是,人生的无常和短暂,好像我们怎么努力也抓不住什么。
释然的是,既然都这样了,那不如就洒脱点,别太较真。
就像我之前追一个女孩,费了老大劲,结果人家根本不搭理我。
当时觉得天都塌了,可现在回头看,也许这就是人生的一种经历。
就像那飞鸿,飞过去了,爪印留没留下,又能怎样?不过,话又说回来,要是都这么不在乎,那人生还有啥意义?我也很纠结啊!难道我们就这么随波逐流,不去争取?也许苏轼是想说,在努力争取的同时,也要有一颗能放下的心。
和子由渑池怀旧的感悟人生就像一场旅行,我们在路上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和事。
就像苏轼和苏辙在渑池的经历一样,那是他们人生中的一段特别记忆。
苏轼在《和子由渑池怀旧》中写道:“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你说这多有意思呀!想想看,我们不也像那飞鸿一样吗?在这世间留下一些或深或浅的痕迹,然后又继续前行,不知道下一站会是哪里。
这一路上,有欢笑,有泪水,有惊喜,有失落。
有时候我们会遇到一些让我们特别难忘的人。
可能是在一个陌生的城市里,那个给你指路的热心人;也可能是在困难时刻,向你伸出援手的朋友。
这些人就像那雪地上的指爪,虽然短暂停留,但却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们会怀念他们,就像苏轼怀念和苏辙在渑池的时光一样。
我们也会经历很多事情,有些事情可能当时觉得很重要,但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就淡忘了;而有些事情,却会一直留在我们的心里,时不时地就会想起来。
这就像是雪地上的痕迹,有的被新的雪花覆盖了,有的却一直清晰可见。
比如说我们小时候的梦想,那时候我们可能梦想着成为科学家、艺术家、英雄。
可随着我们长大,现实的压力让我们不得不放弃一些梦想,去追求更实际的东西。
但那曾经的梦想,不就像雪地上那深深的爪印吗?虽然可能已经模糊,但它曾经存在过呀!还有那些我们曾经犯过的错误,哎呀,谁还没有犯过错呢?这些错误就像雪地上那歪歪扭扭的痕迹,提醒着我们曾经的不成熟。
但也正是因为这些错误,我们才学会了成长,学会了更加谨慎地面对生活。
人生这一路呀,真的充满了各种未知和变数。
我们不知道下一刻会发生什么,就像那飞鸿不知道下一次会落在哪个雪地上。
但这也正是人生的魅力所在呀!我们可以去探索,可以去尝试,可以去经历那些我们从未经历过的事情。
我们不能总是停留在过去的回忆里,就像那飞鸿不能总是盯着自己留下的爪印看呀。
我们要勇敢地向前飞,去追寻。
和子由渑池怀旧读后感
《和子由渑池怀旧》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代表作之一,表达了诗人对往事旧迹的深情眷念和对人生来去无定的怅惘。
诗人用雪泥鸿爪比喻人生,把人生看作漫长的征途,以叙事之笔,深化雪泥鸿爪的感触。
全诗动荡明快,意境恣逸,圆转流走,是苏轼七律中的名篇。
在这首诗中,苏轼表达了对人生来去无定的怅惘和往事旧迹的深情眷念。
诗人用雪泥鸿爪比喻人生,把人生看作漫长的征途,暗示人们生命短暂,时间转瞬即逝。
诗人用“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来形容生命的脆弱和无常,让人深刻地感受到生命的宝贵和有限。
此外,诗人还运用了“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的表现手法,以叙事之笔深化雪泥鸿爪的感触。
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过去时光的怀念和对生命的珍视,让人们感受到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
总之,《和子由渑池怀旧》是一首感人至深的诗歌,表达了诗人对生命和时光的深刻感悟,让人们感受到生命的宝贵和有限。
这首诗歌的艺术价值和思想价值都很高,被誉为苏轼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和子由渑池怀旧赏析
《和子由渑池怀旧》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的一首怀旧之作。
这首诗通过描述唐代人物子由的渑池怀旧情景,表达了诗人对过去岁月的怀念和对人生短暂的感慨。
诗的开头即刻勾勒了子由渑池怀旧的场景,他端坐于溪畔,依托轻风,不由得感慨此情此景早已不见,浸润在深深的思绪之中。
这里的“孤坐”“长吁”等描写构成了一幅意境丰富的画面,突出了子由对往事的留恋。
接下来,白居易运用修辞手法表现了子由怀旧伤感的情感,用“惆怅”“凄清”等词语描述他的情感,创造了一种异彩纷呈的感受,既有沉郁、悲伤的情绪,也有儒雅、高远的情调。
而这样的情感推动了整首诗的情感表达。
在第二段,诗人通过表现子由对逝去的岁月的怀恋,突出了他对过去时光的感慨。
子由日理万机,繁忙忙碌,与现在的生活形态不同,他内心对过去宁静自在的生活怀有无限念想,感慨“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并用“故人”和“那堪”二句表现了与好友分别的痛苦和心灵的孤独感。
最后,白居易运用婉转的文字表现了子由思想繁荣昌盛时期的落寞。
他描述了子由提供书籍的庙堂祠,表达了他对诗歌文化的推崇。
子由静坐于此,内心万千思绪忽然冒出: “上苑连云烟,下冈度水烟”,寓指人生飘忽,短暂至极,并引出诗的压韵与云山水的自然意境相结合,进一步彰显了诗人对往事的悲凉。
总的来说,《和子由渑池怀旧》感人肺腑,表达出第一流诗人在脍炙人口之词汇和图像之间真实的感慨和情感。
同时,也将我们的思绪带回了唐代,感受到了文艺复兴的文化辉煌,更是令人启示:人生短暂,珍惜岁月,才有机会铸就非凡创造。
世事无常终难料雪泥鸿爪毋蹉跎——品读苏轼的《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每个人终将老去,不论是肉体的老去,还是思想的老去,都将经历痛苦的煎熬过程。
未老莫唏嘘,以积极昂扬的心态迎日出送日落纵使夕阳在山,也能吟唱出最美夕阳红的佳句。
可是,真正老之将至时,能够表现出豁达与乐观,达到苏子境界者,又有几人。
从生命本体的角度审视,上苍是极眷顾苏子瞻,聪慧的大脑,让他能够游刃有余地经营生命方方面面,而且都能够做到超出常人的极致。
当然,能够做到这样,除了先天被赋予的潜质,更得益于他后期自觉的深耕精作。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苏子满肚子的不合时宜,除了能够对物质世界的犄角旮旯看得清清楚楚,更重要的能够把尘世人情、个体生命觉解的敞亮透彻。
正是如此,不论身处顺境,还是逆境,他基本上都可以表现出游刃有余的淡定从容。
而他的这份从容不仅用来观照自我,还会去影响和开化周围的人。
《和子由渑池怀旧》就是一位哥哥写给弟弟的短诗,用语质朴,但其间暗含的殷殷深情恰似一杯陈年老酒,历久弥香。
从标题看,此诗是苏轼为唱和弟弟苏辙寄给自己一首回忆兄弟俩游览渑池旧事的诗所作。
洗练的文字,从字面上似乎没有任何超逸的内容,但是对苏轼而言,当重读弟弟那首写满兄弟情深的作品时,那年那月的点点滴滴如在昨日般清晰可见。
但是,岁月无情,世事难料,过去的言笑晏晏、吟风弄月随着指尖轻轻滑落的岁月都变成了过往。
除了引发往事难在的慨叹,也许只有对人生和生命更深刻的反思。
标题交待了写作的源起,也暗含着一种对情深意笃手足情的深沉纪怀。
在这样的写作背景下,诗人又是如何把这种情感融化到文字之中,加以呈现的呢?前四句就像纪的评价——“前四句单行入律,唐人旧格;而意境恣逸,则东坡之本色”般,一气贯串,自由舒卷,超逸绝伦,散中有整,行文自然。
首联起笔不凡,不是局限于往事的回忆,也没有针对弟弟所言之事给予回复,而是从“人生”的高度俯瞰尘世,拷问生命。
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鉴赏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由,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
他的文学作品广泛而丰富,涉及诗、词、散文、小说等多个领域。
其中,他的怀旧之情常常通过诗词表达出来,而其中一首著名的诗作便是《渑池怀旧》。
《渑池怀旧》是苏轼在离开渑池之后写下的一首诗,表达了他对离别故土的思念和怀念之情。
这首诗以苏轼的亲身经历为背景,通过描绘渑池的山水景色和与友人的欢聚别离,表达了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之情。
诗中,苏轼首先描绘了渑池的山水景色,以此引发他对故乡的思念。
他写道:“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这两句诗描绘了渑池的幽静景色,江边的青草绿意盎然,枝头黄鹂鸣叫,这些景象使苏轼回忆起了与故乡的美好时光。
接着,苏轼写到了与友人的别离,他写道:“昨别今已见,尽是泪痕红。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两句诗直接表达了苏轼离别友人的悲伤之情。
他们曾一起登高望远,共同欣赏渑池的美景,但如今友人已经不在,只有苏轼一个人登上山顶,插上茱萸,缅怀过去的友谊。
苏轼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达到了高潮,他写道:“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这两句诗表达了苏轼对友人的送别,同时也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
他希望友人能够再次回来,与他一同欣赏春天的美景,共同回忆过去的岁月。
通过这首《渑池怀旧》,苏轼用他独特的诗境,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友人的眷恋。
他以渑池的山水景色和与友人的别离作为线索,通过诗词的形式,表达了他对过去时光的美好回忆和对未来的期望。
这首诗充满了苏轼独特的感慨和情感,展示了他卓越的才华和独到的见解。
苏轼的《渑池怀旧》不仅仅是一首怀旧之作,更是他对生活和人情的独特感悟。
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素材,通过诗词的形式,表达了对故乡和友人的深深眷恋之情。
这首诗不仅在艺术上具有极高的价值,更在情感上触动了人们的心灵。
苏轼以他独特的文学天赋和对生活的独特感悟,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至今仍然被人们所传颂。
读《和子由渑池怀旧》有感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
初读《和子由渑池怀旧》,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诗的前两句“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这两句诗主要表达了苏轼对人生、对未来的一种不确定性。
苏轼说,人生在世,到这里、又到那里,偶然留下一些痕迹,你觉得像是什么?我看真像人生就像随处乱飞的鸿鹄,偶然在某处的雪地上落一落脚一样,它在这块雪地上留下一些爪印,正是偶然的事,因为鸿鹄的飞东飞西根本就没有一定。
我很赞同苏轼的说法,我觉得人生在世,人生、未来本身就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因为人不是神,不可预知未来我们将会做什么事,遇见什么人。
人的一生,有太多太多的未知在等待着我们,也有太多太多的分岔路口在等待着我们去选择。
我们不可能去预知,也不可能从头与再走一遍,因为人生只有一次。
但我有时我又在想,我们这一生从事些什么工作、遇见什么人、有什么机缘、这一生的成功与失败、人生路上的每一次抉择,每次抉择后的正确与否,是否也是冥冥中注定的,不可变更的?这真是一个未知。
所以不论我们做什么,都要努力,这样才对得起自己。
这首诗的后两句写到“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我认为这两句诗对前两句的一种补充,苏轼主要想表达了虽说人生具有不确定性,但并不意味着认识就是盲目的,没有去向与规划的。
过去的事物虽说已经消逝,但并不意味着它没有在我们的生命中存在过,也许它会以另一种方式存在。
就像诗中所表达的那样,在前往渑池的道路上,骑着蹇驴,道路虽说颠簸,人也十分疲劳,但也正是因为蹇驴、不平的道路与疲惫的身躯才使得渑池之旅更能使人印象深刻,耐人寻味。
所以说我认为苦难,对于我们人生并不是一无是处的,有时候,苦难对于我们其实是一种经验,一种历练,一种宝贵的人生财富。
所以,虽说未来未知,人生无常,但不应放弃努力,在不放弃努力的同时,我觉得还应该像本诗的作者苏轼一样时刻保持一种豁达、乐观的心态,就算路上有坎坷、有崎岖,会使我们跌倒,会让我们受伤,也许最终也会失败,但是毕竟我们曾经活过、努力过,我想就不会有太多的遗憾。
“《和子由渑池怀旧》这首诗创作于北宋嘉祐六年(1061),当时作者苏轼赴任陕西路过渑池。
其弟苏辙送他到郑州,然后返回京城开封,但眷眷手足之情难遣,写了首《怀渑池寄子瞻兄》寄赠。
这首诗是作者的和诗。
”通过以上对这首诗创作背景的介绍,以及对整首诗的分析,我认为苏轼不仅仅想通过这首诗表达一些对人生际遇的感叹,其实还表达了他与弟弟苏辙深厚的兄弟之情。
人生在世,我们会拥有很多“情”,譬如亲情、友情、爱情。
我想不论是亲情、友情或是爱情,能拥有每一份与他人的“情”,都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缘分,我们都应该牢牢地珍惜。
特别是亲情,就像诗中所写的,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会失去一些东西,但我认为亲情是永远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的。
亲情是我们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亲人是在我们失败的时候给予我们信心与安慰的,在我们成功的时候给予我们掌声和喝彩的。
苏轼与苏辙之间的兄弟情正体现了亲情的重要性,我想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注重亲人,重视亲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