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螺旋CT在腹部外伤影像诊断中的价值
- 格式:pdf
- 大小:246.53 KB
- 文档页数:2
DR平片与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VRT)诊断肋骨外伤骨折外伤所致的肋骨骨折非常多见,影像学检查多以X线正斜位平片、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VRT)为主要检查手段,多数肋骨骨折均能作出明确的诊断;但是一些“隐匿性”骨折给影像学诊断造成很大困难,往往产生较多的医疗纠纷。
因此,准确诊断肋骨骨折的部位及数量对提高医疗诊治水平,避免医疗纠纷具有重要意义。
胸部DR平片是诊断肋骨骨折最常用、简单、较经济及空间分辨率高的检查方法。
但由于肋骨的特殊解剖特点,某些细微骨折及特殊部位的骨折难以显示而致漏诊。
多层螺旋CT具有快速连续扫描、容积性数据采集的特点,其三维重建(VRT)图像直观、逼真,结合CT 横断面扫描图像能够更加准确细致地观察到肋骨骨折情况,如骨折线的位置、数量,骨折断端的错位情况及骨痂影,肋骨骨折的诊断正确率因而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日常工作中,由于肋骨骨折的特殊性漏诊时有发生。
为了最大限度的减少漏诊服务患者,预防医疗纠纷,作者对本院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行DR平片检查及64层螺旋CT(VRT)检查确定的骨折患者3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本院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行DR平片检查及64层螺旋CT(VRT)确诊肋骨骨折的患者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18-82岁,均有胸部外伤史。
1.2 方法全部病例均先行肋骨DR摄片检查,应用西门子Aristos VX plus 照相机常规摄取肋骨正斜位片,应用设备自带的钻石窗自动调节技术参数获得肋骨图像。
其后使用西门子64层螺旋CT行容积扫描,扫描范围从锁骨上缘至髂骨翼上缘水平(部分扫描范围根据临床诊断要求),扫描完成后,对原始数据进行层厚1.0mm无间隔的重建,应用VRT技术重建三维图像,并应用切割技术,得到全肋骨VRT成像图像,结合临床要求,任意调整角度,使图像显示最佳效果。
2 结果30例病例中,经临床及影像证实共计60处骨折。
多排螺旋CT重建技术在急腹症影像诊断中的临床应用分析发布时间:2023-01-04T08:58:03.587Z 来源:《医师在线》2022年28期作者:王槟杨滨许华张萌董小玮[导读] 目的探究多排螺旋CT重建技术在急腹症影像诊断中的临床应用效果王槟杨滨许华张萌董小玮北京市第二医院放射科北京100031 [摘要]目的探究多排螺旋CT重建技术在急腹症影像诊断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急腹症80例(2021.01至2021.12收治),予B 超、多排螺旋CT重建技术,比对二者应用价值。
结果 B超急腹症检出率为87.50%,多排螺旋CT重建技术为96.25%,多排螺旋CT重建技术急腹症检出率高于B超(2=4.103,P=0.043)。
结论急腹症影像诊断中,多排螺旋CT重建技术应用价值高,检出率高,且检查无创、痛苦小,更易被患者接受。
[关键词]:急腹症;影像诊断;多排螺旋CT重建技术;临床应用急腹症为急诊、外科常见病,发病率较高,以突发性腹部持续剧痛、绞痛为主要表现。
具有起病急、进展快、变化迅速等特点,若诊断不及时,易影响治疗效果,不利于健康[1]。
实质上,急腹症为腹部脏器、组织异常的疾病,发病后其症状、表现均不同,常见疾病类型有急性阑尾炎,肠梗阻等。
多数患者伴有差异性腹部疼痛,严重者还伴腹部出血,影响身体健康。
基于急腹症病情、症状的多样性,需行病因治疗,所以临床诊断至关重要,若诊治不及时,易发生严重后果[2]。
临床诊断中,常用B超、多排螺旋CT,其中多排螺旋CT操作简单、方便快速、准确率高,而且重建技术高,可为急腹症后续治疗提供依据。
鉴于此,本文以2021.01至2021.12收治的80例急腹症患者为研究分析对象,旨在探究多排螺旋CT重建技术在急腹症影像诊断中的应用效果。
详情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共计急腹症患者80例,均为2021.01至2021.12收治,患者均接受B超、多排螺旋CT重建技术检测。
影像研究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9年1月 第3卷第1期对良恶性肺结节诊断的敏感性为93.02%(80/86),准确性为79.17(76/96),与病理诊断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2。
表2 320排CT灌注成像诊断结果与病理诊断结果对比320排CT灌注成像诊断结果病理诊断结果合计恶性良性恶性80686良性6410合计8610963 讨论在临床上肺结节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肺部疾病,对该病的诊断在临床医学中属于难点、重点,对患者仅仅通过影像形态进行判断会出现误诊的情况,将恶性肺结节判断为良性肺结节,因此通过科学、有效、适当的CT诊断方式对患者肺结节进行诊断,是提高患者生存预后的关键所在[3]。
320排CT在临床上又称之为动态容积CT,能够时间真正动态容易的CT,通过灌注成像能够将组织的血流灌注以及微血管的分布情况反映出来,将组织器官上的血流动力学信号进行提供,能够通过毛细血管的水平将肿瘤组织的代谢情况进行反映,将肿瘤新生血管的关注参数反映出来,能够帮助临床医生对患者肺结节情况的判断,同时恶性肺结节中主要由支气管动脉进行供血,因此支气管动脉灌注值能够将其供血的程度反映[4]。
本次研究中发现,恶性肺结节的肺动脉灌注值以及灌注指数明显低于良性肺结节(P<0.05);支气管动脉灌注值明显高于良性肺结节(P<0.05),同时320排C T灌注成像的诊断敏感性以及准确性与病理学诊断无明显差异(P >0.05)。
综上所述,在对肺结节良恶性诊断鉴别中应用320排CT灌注成像的具有较高的诊断正确率,在临床诊断中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1]雷苑麟,刘红艳,陈建初,等.320排C T灌注成像在肺结节的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价值[J].首都食品与医药, 2017, 24(24):15-16.[2]胡钰,方进,邓达标,等.M S C T灌注成像鉴别诊断肺结节良恶性:M e t a分析[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6, 32(8):1226-1230.[3]鲁慧静.多层螺旋C T灌注成像在肺癌与肺良性结节鉴别诊断中的应用[J].四川生理科学杂志,2017,39(2):80-82.[4]牛晓霞,胡晓芸.双排螺旋C T灌注成像在孤立性外周肺结节良性、炎性、恶性诊断及鉴别诊断的意义[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6,3(20):4068-4069.急诊中的C T平扫检查在外伤危急症患者的腹部急诊中被广泛应用,该检查方式对于判断患者脏器的损伤程度以及骨折情况等均具有重要作用[1]。
分析DR与螺旋CT诊断急诊胸腹部创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发布时间:2022-12-10T02:12:35.918Z 来源:《医师在线》2022年8月16期作者:毛仁君[导读]分析DR与螺旋CT诊断急诊胸腹部创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毛仁君(旺苍县人民医院放射科;四川广元628200)摘要:目的:就DR与螺旋CT诊断急诊胸腹部创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进行研究、分析。
方法:研究围绕急诊胸腹部创伤患者展开,分别予以DR及螺旋CT诊断。
结果:诊断实施后,参照病理结果,螺旋CT诊断符合率较高,相比之下DR诊断符合率则较低,两者有着较大差异(P <0.05)。
结论:在急诊腹部创伤的诊断中,螺旋CT的应用价值显著高于DR,值得进一步推广。
关键词:DR;螺旋CT;急诊胸腹部创伤;应用价值胸腹部创伤的发生率较高,车祸、高处坠落等是常见致伤原因,患者的呼吸系统、肾脏等往往会受到严重的损伤,如若错过最佳抢救时机,死亡风险就较高。
而及时有效的诊断是抢救患者的基础条件,需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以确保诊断的准确性。
本文主要就DR与螺旋CT诊断急诊胸腹部创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进行了研究、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研究围绕急诊胸腹部创伤患者展开,择取时间始于2021年6月止于2022年6月,共40例,男女占比23:17,年龄上限、下限分别Wie55岁、22岁。
受伤原因:高处坠落、砸伤、车祸。
在研究开始前,患者及其家属均已知晓有关内容,征得了他们的同意。
通过对患者一般资料的对比分析,未发现明显差异(P>0.05)。
(2)方法DR影像诊断:使用我院提供的DR摄影仪器,指导或帮助患者取仰卧位,摄取其胸腹部正位及侧位片,如有必要可增加双侧斜位平片,应用干式激光打印机处理与后期。
螺旋CT影像诊断:使用我院提供的扫描仪器,将电压、电流分别设定为120KV、250mAs,层厚、层距均设定为5mm,重建层厚及矩阵分别设定为1mm、340×340;患者处于仰卧位状态下检查,明确扫描范围,必要情况下展开薄层扫描,摄取胸腹部的骨窗及软组织窗,将摄取的相关数据传送至工作站,落实冠状位及矢状位重建。
浅谈多层螺旋CT对41例非外伤性急腹症的诊断价值的探讨摘要:我院2009年10月-2011年10月间的41例经临床确诊为非外伤性急腹症患者的ct征象,探讨多层螺旋ct对非外伤性急腹症的诊断价值简述如下。
关键词:急腹症非外伤性体层摄影诊断价值探讨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1.085【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2)01-0095-02我院2009年10月-2011年10月间的41例经临床确诊为非外伤性急腹症患者的ct征象,探讨多层螺旋ct对非外伤性急腹症的诊断价值简述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本组41例患者中,男24例,女17例,年龄在45-79岁之间,平均年龄63.3岁,全部患者均为突发腹痛或腹痛逐渐加重,且无明确外伤史而来我院就诊,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腹胀、恶心、呕吐及发热等症状。
1.2 ct检查方法:全部患者均行多层螺旋ct平扫,层厚7mm,螺距7mm,对兴趣区病灶行3.5mm薄层重建,以显示病灶的详细结构。
2 结果2.1 急性胰腺炎20例,ct无异常发现或不能明确诊断仅能起提示作用者7例,其中胰腺无异常者4例,胰腺稍增大或边缘稍显毛糙者3例。
ct能明确诊断者13例,其ct征象有:胰腺肿大,胰腺边缘模糊,胰腺周围渗出性改变,胰腺周围脂肪间隙消失,肾周筋膜及桥隔增厚等。
2.2 急性胆道疾病10例,ct能明确诊断者10例。
其中结石性胆囊炎6例,胆囊炎患者2例,胆囊结石伴胆总管结石2例。
其ct 征象有:胆囊积液增大,胆囊壁增厚,胆囊内高密影,胆总管内高密度影,胆总管扩张等。
2.3 肠梗阻患者8例,ct明确诊断者8例,其中回肠梗阻患者6例,盲肠梗阻者2例,其ct征象有:所有病例均可见近段肠管扩张、积气、积液以及扩张肠管与塌陷之间的移停带等等。
2.4 阑尾炎患者3例:ct肯定诊断者3例,其ct征象有:阑尾增粗,阑尾周围渗出性改变,阑尾周围包裹性积液,阑尾周围脂肪间隙不清晰及阑尾内粪石等等。
多层螺旋CT对肋骨骨折的诊断价值周俊;陈庆;许文渊【摘要】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扫描、后处理重建对肋骨骨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8例胸部外伤患者的多层螺旋CT表现,采用16层螺旋CT胸部(包括全部肋骨)平扫获得原始图像,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进行肋骨重建观察和分析,并与胸部X线平片对比.结果:58例胸部外伤患者16层螺旋CT扫描及后处理图像确诊肋骨骨折54例、162条、198处,并发气胸13例(24.07%),血胸18例(33.33%),肺挫伤9例(16.67%),胸壁皮下气肿4例.胸部X线平片漏诊肋骨骨折6例(11.11%)、39条(24.07%)、48处(24.24%)、气胸5例(38.46%)、血胸17例(94.44%)、肺挫伤7例(77.78%).结论:多层螺旋CT及其后处理技术是胸部外伤患者胸部X线平片的有效补充,能准确诊断肋骨骨折及其并发症,从而为临床治疗和预后评估提供准确的影像学依据.【期刊名称】《甘肃医药》【年(卷),期】2011(030)006【总页数】4页(P333-336)【关键词】多层螺旋CT;肋骨骨折;诊断;计算机辅助【作者】周俊;陈庆;许文渊【作者单位】730060甘肃兰州,兰州石油化工公司总医院放射科;730060甘肃兰州,兰州石油化工公司总医院放射科;730060甘肃兰州,兰州石油化工公司总医院放射科【正文语种】中文随着交通业、工农业和建筑业的不断发展,车祸和高空坠落伤不断增多,肋骨骨折在生活中非常常见,医患双方及责任双方都需要明确骨折的有无及量的多少。
X线平片以其简便、快捷、价廉等为肋骨骨折常规检查的首选方法,但由于肋骨特殊的解剖关系,极易造成漏诊。
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helicanl CT,MSCT)以其先进的扫描方式和强大的后处理技术,弥补了X线平片和常规CT检查的不足,提高了诊断正确率,为肋骨骨折的诊断提供了一种全新可靠的检查手段[1]。
多排螺旋CT重建技术在急腹症影像诊断中的临床价值发布时间:2021-07-01T10:00:36.053Z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13期作者:张劲超[导读] 目的:探究急腹症患者采用多排螺旋CT重建技术诊断的效果。
张劲超内蒙古医科大学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 010000摘要:目的:探究急腹症患者采用多排螺旋CT重建技术诊断的效果。
方法:70例急腹症患者采用多排螺旋CT重建技术开展诊断,并与患者的病理结果进行对比,评估使用多排螺旋CT重建技术诊断的价值。
结果:分析病理结果可知,阑尾炎、肠梗阻患者所占比例分别为37.14%、24.29%,患有胆囊炎者为13例(18.57%)、有14例(20.00%)泌尿系统结石患者,比较病理结果(100.00%)发现,多排螺旋CT 重建技术确诊率为98.57%,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χ2=1.007,P=1.000)。
结论:使用多排螺旋CT重建技术对急腹症患者进行诊断,与病理结果比较,能获得较高的诊断符合率,且操作方便、无不良反应,有利于临床判断和治疗工作顺利进行,对于制订科学的治疗方案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多排螺旋CT;重建技术;急腹症;影像诊断急性阑尾炎、溃疡性急性穿孔等急腹症患病率呈递增趋势,患者腹部疼痛主诉明显,部分有肠梗阻及腹部出血等表现,需积极进行诊断及尽早治疗。
目前,临床对急腹症患者的诊断以多排螺旋CT、病理检查等为主,同时发现多排螺旋CT用于急腹症影像诊断中的结果与病理检查结果比较接近。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次所选70例研究对象均来源于本医院自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急腹症患者。
所有患者就诊时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腹痛、腹泻、呕吐等症状。
纳入标准:①均为经过明确诊断的急腹症患者,具有相关的临床诊断和治疗资料。
②所有患者均自愿参与此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③依从性和配合性良好、积极参与研究的患者。
排除标准:①排除肝、肾功能存在严重疾病者。
CT检查在腹部损伤治疗决策中的价值尹源;金成武;李旸;孟文建;杨鸿炜;王自强;周总光【摘要】腹部损伤是临床常见的外科急诊,其诊断、伤情评估及治疗决策极具挑战。
在腹部损伤的诊治过程中,合理地应用腹部CT ,能够帮助我们更加准确地判断手术指征,决定手术时机和选择手术方式。
【期刊名称】《创伤外科杂志》【年(卷),期】2014(000)006【总页数】3页(P566-568)【关键词】腹部损伤;CT;治疗【作者】尹源;金成武;李旸;孟文建;杨鸿炜;王自强;周总光【作者单位】610041 四川成都,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胃肠外科,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610041 四川成都,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胃肠外科,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610041 四川成都,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胃肠外科,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610041 四川成都,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胃肠外科,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610041 四川成都,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胃肠外科,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610041 四川成都,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胃肠外科,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610041 四川成都,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胃肠外科,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5腹部损伤患者的早期诊断、伤情评估和监护观察对于其外科治疗决策包括手术指征、时机和方式的选择至关重要。
目前,CT因其快速、全面、准确、客观的特点,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已成为腹部损伤的首选检查方法。
本文旨在结合临床典型病例,就CT在腹部损伤治疗决策中的价值进行探讨。
临床资料1 腹部钝性伤病例1:男性,75岁,钝性暴力击打致腹部疼痛3h入院。
入院生命体征平稳,腹壁肌肉紧张,散在压痛,无腹膜刺激征。
腹部CT见:多节段小肠、结肠及系膜肿胀,壁腹膜略增厚。
但腹腔及常见未见明显积液,腹腔未见游离积气(图1a~c)。
非手术治疗2d后患者自觉症状缓解,体征未加重,但未排气排便,精神差,复查CT见:肠管肿胀加重、部分阶段管壁边界不清,继发梗阻,肠壁间见小气泡,出现包裹性积液,壁腹膜增厚更明显,膀胱壁明显增厚(图1d~f)。
多层螺旋CT在闭合性腹部外伤中的应用作者:邓海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3年第02期【摘要】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在闭合性腹部外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对65例闭合性腹部外伤患者的多层螺旋CT图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分析闭合性腹部外伤的CT图像特点。
结果65例患者中脾损伤32例,肝损伤17例,肾损伤6例,肠管肠系膜损伤5例,胰腺损伤5例。
结论多层螺旋CT检查可准确判断复合型腹部外伤的局部部位及损伤程度,为临床资料提供可靠参考。
【关键词】闭合性腹部外伤;多层螺旋CT;诊断腹部外伤是指外力压迫、撞击导致腹部内脏器损伤。
本院对65例闭合性腹部外伤患者做多层螺旋CT检查,诊断准确,现总结如下。
1资料及方法1.1临床资料65例均为从2009年10月至2011年5月本院急诊科收治的闭合性腹部外伤患者,均因外伤后腹部疼痛、反跳痛、压痛、腹肌紧张而到院就治,部分伴有昏迷、休克、血尿。
其中男38例,女27例;年龄13~73岁,平均(35.4±5.1)岁。
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42例,高空坠落伤10例,拳击伤8例,摔伤3例,挤压伤2例。
1.2诊断方法65例患者均采用Activion16层螺旋CT扫描仪(日本东芝)诊断。
患者取仰卧位,扫描范围从膈顶至耻骨联合水平。
扫描参数:层厚为5mm,层间距为5mm,Fov为25~40cm,螺距为15∶16,电流为200~300mA,电压为120kV,矩阵为512×512,窗位为40~50 Hu窗宽为180~200Hu[1]。
参数设置好后进行标准算法重建,部分行三位立体重建或者多平面重建。
20例采用80~100ml碘海醇肘静脉团注造影后进行增强扫描。
2结果2.1诊断结果65例患者经多层螺旋CT扫描诊断为脾损伤32例,肝损伤17例,肾损伤6例,肠管肠系膜损伤5例,胰腺损伤5例。
经临床手术确诊,多层螺旋CT诊断正确率高达100.00%。
2.2闭合性腹部损伤CT表现2.2.1脾损伤本组32例诊断出脾损伤,其中脾包膜下血肿20例,脾内血肿9例,脾撕裂伤3例。
螺旋CT薄层扫描与三维重建在胸部外伤的诊断价值摘要】螺旋CT三维重建可提高临床对胸部外伤的诊断水平,较直观地了解胸部外伤骨折在三维立体空间的实际大小、形态、位置及周围结构的解剖关系。
螺旋CT三维重建的胸廓显示完整, 普通X线不能显示的骨折也能很好的显示, 且较直观清晰。
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提供可靠的影像诊断依据,在严重胸部外伤中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三维重建胸部外伤影像诊断胸部外伤中肋骨骨折非常常见,而检查方法以普通正斜位X线平片为主,但是由于普通X线投照条件、斜位角度及患者受伤情况不同,均会影响其对肋骨骨折的诊断准确性。
现螺旋CT三维重建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其中骨的三维重建在显示不规则骨、扁骨及关节空间立体结构方面直观且清楚。
本文着重阐述三维重建在胸部外伤的应用价值。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文资料收集我院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间,胸部外伤者共15例。
其中男11例(73.33%),女4例(26.67%),年龄在22~54岁。
车祸伤6例,击打伤5例,高空坠落伤2例,跌伤2例。
其中肋骨多发骨折5例(33.33%),锁骨骨折4例(26.67%),肩胛骨骨折3例(20.0%),胸骨骨折2例(13.33%),肋骨、肩胛骨、脊椎、肋软骨复合骨折1例(6.7%)。
所有患者均在外伤后10天内进行平片和CT检查。
1.2 扫描方法CT扫描使用SIEMENS 16排螺旋CT机。
患者仰卧轴位扫描,双手置于头顶,扫描范围包括整个胸廓,选16排探测器,电压120kV,电流210mA,层厚7.5mm,螺距1.375,床速27.5 mm/1圈,扫描时间0.8s/r,屏气7~10s即可完成全部扫描。
原始数据进行两次重建,标准算法,首次层厚7.5mm、层距7.5mm,第二次重建层厚0.75mm、层距0.75mm。
所有数据传送到ADW4.2工作站,通过容积再现(volume rendering,VR)、最大密度投影(max imum intensity project ion, MIP)法进行肋骨的三维图像重组[1]。
多层螺旋CT扫描技术与DR影像技术在诊断肋骨骨折中的临床效果研究【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比较多层螺旋CT扫描技术和数字化X射线(DR)影像技术在诊断肋骨骨折方面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2021年至2022年期间在本院检查的201病例怀疑肋骨骨折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接受多层螺旋CT扫描和DR影像技术检查。
比较两组患者的诊断准确性、检出率、误诊率。
结果多层螺旋CT扫描组的诊断准确性和检出率明显优于DR影像技术组(P<0.05),误诊率显著低于DR影像技术组(P<0.05)。
结论多层螺旋CT扫描技术在诊断肋骨骨折方面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检出率,且辐射剂量相对较低,优于DR影像技术。
因此,多层螺旋CT扫描技术应作为一种辅助诊断肋骨骨折的首选检查方法,有望在临床实践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多层螺旋CT扫描技术;DR影像技术;肋骨骨折;诊断准确性肋骨骨折是临床上常见的创伤性损伤,通常由于外力作用引起,如交通事故、跌倒、运动伤害等[1]。
肋骨骨折的准确诊断对于患者的治疗和康复至关重要。
随着医学影像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层螺旋CT扫描技术和数字化X射线(DR)影像技术作为常用的临床检查方法,在诊断肋骨骨折中得到广泛应用[2]。
多层螺旋CT扫描技术以其高分辨率、高灵敏度和多平面重建等优点,能够清晰地显示肋骨骨折的位置、形态和伴随的其他损伤,为医生提供了更准确的诊断信息。
而DR影像技术则具有辐射剂量低、检查时间短等优势,可以作为一种经济、便捷的诊断工具。
然而,目前尚缺乏关于多层螺旋CT扫描技术与DR影像技术在肋骨骨折诊断中的比较研究,因此有必要进行临床效果的评估和比较。
1.1一般资料多层螺旋CT组和DR组在年龄方面无显著性差异,平均年龄分别为45.63 ± 12.35岁和46.22±11.83岁(P>0.05)。
性别分布也相似,男性占比分别为57%和55%,女性占比分别为43%和45%(P>0.05)。
多层螺旋ct技术现状及临床应用CT在临床医学当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自上世纪70年代CT技术问世并投入到临床治疗和诊断当中以来,极大程度的推进了影像医学的发展,通过可视化的医疗和诊断,增加了准确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CT技术也在不断的发展,从最早的CT技术过渡到螺旋CT技术再到双螺旋CT技术,20世纪末,CT技术已经实现了半秒和多层扫描,而在21世纪初,多层螺旋CT技术问世,提升了CT的扫描速度和工作效率,使得CT技术在临床工作中使用的范围更加广泛。
一、多层螺旋CT技术的特点1.1多排探测器系统多层螺旋CT技术是单排螺旋CT技术的升级,单排螺旋CT技术在图像的清晰度以及锐利度上面还有一定的欠缺,主要原因是因为单排螺旋CT技术的探测器在CT仪器内部呈直线排列,其扫描的厚度由准直器来决定,在扫描的过程中,接收器接收到的信号呈散射状,可能引发容积效应,这就会导致图像清晰度不够,给临床的诊疗带来一定的困难。
而多层螺旋CT技术则很好的规避了单排螺旋CT技术的问题,解决方法是将原本处于同一直线上的单排探测器改成4排、8排、16排等多排探测器并存,每一排单独有一个控制开关,这样就能灵活的调整准直器,控制扫描厚度,既能够获得一组低厚度多角度的图像,也能够获得一份高厚度单一角度的图像,增加了图像的清晰度,给诊疗提供了方便。
1.2重建及后处理系统在重建技术方面,单排螺旋CT技术采用的是线性插入式,由于探测器单一线列排布,扫描厚度受限,层面敏感曲线变得更宽,纵向的分辨率就会下降,很容易在成像的过程中出现伪影,给图像的分析带来一定的难度,导致了一些误判的发生。
而多层螺旋CT技术的重建方式为锥形束重建技术,这种技术提高了纵向的采集效率和分辨率,使得图像更加清晰,尤其是对图像的边缘来讲,具有非常明显的效果,能够显著去除伪影。
此外,由于多排螺旋CT技术的数据采集量很大,这样扫描出相同的图像所需要的X射线剂量就会大大减小,也能减少对球管的磨损,节约了维护成本,延长了使用寿命。
160·中国CT和MRI杂志 2024年2月 第22卷 第2期 总第172期【通讯作者】李 振Diagnostic·161CHINESE JOURNAL OF CT AND MRI, FEB. 2024, Vol.22, No.2 Total No.172伤33例,合并血气胸17例,合并肝脏损伤9例,合并脾脏损伤5例。
以最终临床检查为依据,螺旋CT多平面重建的确诊率高于DR检查,漏诊率和误诊率低于DR检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6.413;χ2=9.789;χ2=6.178,P <0.05),见表1。
X线胸片具有操作简便、价格便宜等优点,但常规X线胸片对肋骨横突关节和肋骨头关节立体情况方面的诊断效果不佳,且容易受骨折的部位和解剖关系的影响[10-11]。
螺旋CT多平面重建是近几年提出的一项技术,其可通过多角度、直观低观察患者病灶各部位,有利于对骨折线和移位情况进行判断[12]。
基于此,本研究分析螺旋CT多平面重建与DR平片对外伤性肋骨骨折的诊断价值,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
以往的研究显示,肋骨位于胸部,与胸椎、胸骨连接,其诊断易受胸部软组织、肋骨走行的影响,临床诊断困难[13-14]。
本研究中,68例外伤性肋骨骨折患者,最终临床诊断显示骨折位置104处,以最终临床检查为依据,螺旋CT多平面重建的确诊率为97.87%高于DR检查的78.85%,漏诊率和误诊率低于DR检查,提示螺旋CT多平面重建可提高对外伤性肋骨骨折的确诊率,降低漏诊率和误诊率。
螺旋CT多平面重建由于图像层厚薄,可进行多角度旋转,可克服DR中轻微组织被掩盖的缺点,因而对隐匿性骨折以及肺内变化具有更高的诊断价值。
而DR平片易受深浅组织影像相互重叠和隐藏的影响[15-16]。
本研究显示,螺旋CT多平面重建对骨折类型诊断的准确度和敏感度高于DR检查,提示螺旋CT多平面重建可提高对骨折类型诊断。
肋骨骨折通常分为肋软骨裂缝骨折、肋软骨骨折移位和肋软骨骨折畸形三种。
全腹部64层螺旋CTMSCT增强扫描诊断创伤所致腹部脏器损伤的临床应用目的观察全腹部64层螺旋CT(MSCT)增强扫描诊断创伤所致腹部脏器损伤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选取丽水市中心医院治疗的腹部创伤患者957例,利用64层螺旋CT 增强扫描,并将CT的诊断结果与手术、治疗结果进行对照,观察MSCT增强扫描诊断创伤所致腹部脏器损伤的特异性和敏感性。
结果CT的诊断结果与术后、治疗的结果相比,最后发现在实质脏器的损伤诊断中假阳性为5例、假阴性为3例;而在空腔脏器的CT诊断结果上假阳性为4例、假阴性为3例。
CT诊断实质脏器损伤的灵敏度为97.86%,特异性为99.59%;CT诊断空腔脏器损伤的灵敏度为76.67%,特异性为99.89%。
结论全腹部MSCT增强扫描诊断腹部实质脏器损伤的特异性与诊断腹部空腔脏器损伤的特异性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 > 0.05),但是其诊断腹部实质脏器损伤的灵敏度却要显著高于空腔脏器损伤的灵敏度(P 0.05),但是其诊断腹部实质脏器损伤的灵敏度却要显著高于空腔脏器损伤的灵敏度(χ2 =3.124 1,P 0.05),但是其诊断腹部实质脏器损伤的灵敏度却要显著高于空腔脏器损伤的灵敏度(P < 0.05)。
下面笔者将对不同脏器的损伤情况进行对应的分析。
在腹部的创伤中肝脏的损伤比例较高,肝脏损伤后其最大的危险性在于可能引发出血性休克或者是在治疗的过程中伴发腹膜炎[10,11]。
在CT对于肝脏损伤的诊断上,国外学者将其分为5个等级,一般而言损伤的肝组织在CT的扫描图像上是呈现出低密度阴影的,而对应的肝血肿则是表现为高密度区,对于肝脏的活动性出血,需CT的增强扫描才能发现[12]。
对于急诊中的肝脏损伤的患者而言,因其呼吸和运动不能较好地自主控制,因而在CT扫描中极易出现较多的伪影,这是造成误诊的重要原因。
在腹部的脏器中脾脏也属于较容易受损的器官,因其不仅接近体表,而且周围的保护结构也较差,所以较容易损伤[13]。
多层螺旋CT在腹部外伤影像诊断中的价值
发表时间:2018-11-05T11:57:10.800Z 来源:《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26期作者:何苹
[导读] 肝损伤以及肾损伤的诊断方面更具有优势,因此临床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
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天津市 300170
摘要:为了分析多层螺旋CT在腹部外伤影响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本文选取我院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期间收治的90例腹部外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这90例腹部外伤患者分别采用B超和多层螺旋CT进行检查诊断,将诊断结果与临床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对比,观察B超和多层螺旋CT技术的检出率。
结果显示多层螺旋CT技术的总检出率为88.9%,B超技术的总检出率为86.7%,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P>0.05);多层螺旋CT的脾损伤、肝损伤以及肾损伤的检出率分别为87.5%、81.3%和83.3%,均明显低于B超检查的95.0%、93.8%和1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多层螺旋CT的胰腺损伤、肠系膜损伤以及空腔脏器损伤检出率分别为100.0%、100.0%和100.0%,明显优于B超检查的66.7%、33.3%和7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这表明在腹部外伤影响诊断中,多层螺旋CT和B超均具有较高的腹部脏器损伤检出率,但是多层螺旋CT检查在胰腺损伤、肠系膜损伤以及空腔脏器损伤诊断方面更具有优势,B超检查在脾损伤、肝损伤以及肾损伤的诊断方面更具有优势,因此临床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
关键词:多层螺旋CT;B超;腹部外伤;影响诊断;应用价值
腹部外伤是临床外科急诊常见的疾病类型,由于腹部外伤可能涉及到不同腹部脏器的损伤,应该准确的诊断是腹部外伤治疗的关键[1-3]。
传统腹部外伤疾病的诊断主要是依据患者的临床症状以及腹部穿刺等,相对来说操作复杂,诊断准确率较低[4]。
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B超和多层螺旋CT技术由于操作简单、对患者无创伤、检查可重复性高、诊断准确率高等特点,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腹部外伤的临床诊断[5-10]。
为了进一步分析两种医学影响技术的诊断优势,为临床腹部外伤诊断提供参照,本文选取我院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多层螺旋CT在腹部外伤影响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现将研究成果报道如下。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文选取我院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期间收治的90例腹部外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这90例腹部外伤患者经过临床病例检查共包括40例脾损伤患者、16例肝损伤患者、12例肾损伤患者、6例胰腺损伤患者、6例肠系膜损伤患者和10例空腔脏器损伤患者。
其中男性患者57例,女性患者33例,最大年龄为78岁,最小年龄为17岁,平均年龄为(42.36±7.54)岁。
所有患者对本次研究知情。
1.2 方法
将这90例腹部外伤患者分别采用B超和多层螺旋CT进行检查诊断。
首先进行B超检查,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设置探头频率为3.5MHz,沿着膈顶至盆腔上缘的方向进行多角度多切面的扫描,对外伤部位进行重点检查。
然后进行多层螺旋CT检查,采用16层螺旋CT 扫描仪,设置管电流为120-150mAs,设置管电压为120kv,设置螺距、窗位以及窗宽分别为1.25、40-50HU和160-200HU,然后沿着膈顶至右肾下极方向进行扫描,根据患者情况适当扩大扫描范围[11]。
分别将两组诊断结果与临床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对比。
1.3 观察指标
本文选取腹部外伤B超和多层螺旋CT技术的检出率作为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采用百分数形式表示患者的腹部外伤检出率,采用卡方检验。
以P<0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分别统计B超和多层螺旋CT技术的腹部外伤检出率,如表1和表2所示。
结果显示多层螺旋CT技术的总检出率为88.9%,B超技术的总检出率为86.7%,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层螺旋CT的脾损伤、肝损伤以及肾损伤的检出率分别为87.5%、81.3%和83.3%,均明显低于B超检查的95.0%、93.8%和1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多层螺旋CT的胰腺损伤、肠系膜损伤以及空腔脏器损伤检出率分别为100.0%、100.0%和100.0%,明显优于B超检查的66.7%、33.3%和7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B超腹部外伤检出率统计
3 讨论
B超和多层螺旋CT均是腹部外伤诊断的主要方法。
B超技术由于无放射性、操作简单、费用低廉等原因往往是腹部外伤诊断的首选方法,但是B超技术对于损伤创口较小、位置较为隐蔽的脏器损伤诊断结果较低,容易出现漏诊情况[12]。
多层螺旋CT借助三维重建技术能够更为立体直观显示腹部损伤情况,具有更高的分辨率,因此对于细微性损伤以及隐蔽性损伤诊断更具有优势[13-15]。
本文以我院患者为研究对象开展对比研究,结果显示多层螺旋CT的脾损伤、肝损伤以及肾损伤的检出率均明显低于B超检查,但是多层螺旋CT的胰腺损伤、肠系膜损伤以及空腔脏器损伤检出率明显优于B超检查,跟理论分析相吻合。
这表明在腹部外伤影响诊断中,多层
螺旋CT和B超均具有较高的腹部脏器损伤检出率,但是多层螺旋CT检查在胰腺损伤、肠系膜损伤以及空腔脏器损伤诊断方面更具有优势,B超检查在脾损伤、肝损伤以及肾损伤的诊断方面更具有优势,因此临床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或者联合两种检查技术提高诊断准确率。
参考文献:
[1]林建平.多层螺旋CT检查对闭合性腹部外伤的临床诊断价值分析[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7,2(13):139-140.
[2]唐明.多层螺旋CT与X片在胸腹闭合性损伤诊断中的作用比较[J].中国保健营养,2016,26(14):27-28.
[3]牛智祥.多层螺旋CT诊断急性胸腹部创伤的临床价值分析[J].当代医学,2017,23(3):58-59.
[4]包庆武.多层螺旋CT诊断急性胸腹部创伤的临床价值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4(55):10798-10798.
[5]陈湧泉.多层螺旋CT平扫在急诊腹部创伤患者中的诊断价值[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29):92-92.
[6]孙文清.多层螺旋CT应用在急性胸腹部创伤患者诊断中的临床价值分析[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7,23(17):72-73.
[7]阿布力克木·阿布都许库尔.B超与多层螺旋CT诊断急诊腹部外部创伤的应用价值研究[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6,3(32):6443-6443.
[8]杨中凯.X线片与多层螺旋CT诊断胸腹闭合性损伤患者的临床对比研究[J].医药,2017(1):35-35.
[9]郭越炯.螺旋CT在胸腹部创伤患者中的应用及临床诊断价值研究[J].浙江创伤外科,2017,22(2):368-369.
[10]胡俊华,易城辉,丁佳斌.螺旋CT在腹部创伤诊断及病情评价中的应用价值[J].医疗装备,2016,29(8):48-49.
[11]曾令志,苏凯燕.多层螺旋CT与X线片诊断胸腹闭合性损伤的对比观察[J].生物医学工程学进展,2017,38(2):75-77.
[12]夏阳,牛忠锋.多层螺旋CT对肾外伤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治疗参考[J].浙江临床医学,2016,18(10):1911-1912.
[13]乐建保.外伤性腹部空腔脏器破裂的CT诊断及临床应用价值[J].医学信息,2016,29(2):341-342.
[14]明建中,刘涛,相呈县,等.外伤危急症患者腹部急诊增强CT扫描的诊断价值分析[J].CT理论与应用研究,2017,26(2):247-252.
[15]陈雷,杨小民.急诊腹部钝性外伤CT检查分析[J].现代医用影像学,2016,25(1):99-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