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蓝印花布中的吉祥纹样
- 格式:pdf
- 大小:573.52 KB
- 文档页数:3
湖南蓝印花布的纹样构成及审美意蕴蓝印花布作为我国古老的手工印染织物之一,已有一千三百年历史,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曾在民间广为流传。
湖南是蓝印花布的重要产地之一,湖南蓝印花布作为湖湘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本文通过对湖南蓝印花布的纹样构成进行分析,归纳其纹样构成种类与构成形式及内在的审美意蕴,进而挖掘其自身的艺术价值。
标签:湖南蓝印花布;纹样构成;审美意蕴湖南蓝印花布是我国传统民间艺术中的瑰宝,在全国蓝印花布发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湖南蓝印花布遍及全省,有“蓝印花布之乡”的美称,其中以邵阳地区和凤凰地区的蓝印花布最具代表性。
而蓝印花布因其特有的材料与工艺,在颜色上以蓝白为主,通过丰富多变的纹样结合将蓝印花布的装饰美和形式美表现的极为透彻。
1 纹样构成湖南蓝印花布纹样的取材广泛,主要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物象的感知及记忆,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
由于蓝印花布的刻板图案制作受材料、工艺的局限,因此在造型上不能细腻如实地表现,而湖南蓝印花布的工匠们没有依赖对事物的实际外形,凭借个人的审美技艺有选择的进行创作,将所观察的对象以一种具有强烈装饰意味的形式表现出来。
湖南蓝印花布的纹样生动活泼,造型多变,利用虚实相间、点线结合、块面设计等处理手法,赋予其质朴清新的美感,人民群众把对生活的热爱与美好期盼融入其中,是他们智慧的结晶,同时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和民俗观念。
2 表现题材2.1植物纹样在原始社会时期,植物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源泉之一。
植物的果实可以充饥,树汁可以饮用,树叶可以御寒,人类对植物的崇拜和敬畏之心在漫漫歷史长河中沉淀下来,逐渐形成了各种象征原型。
因此植物纹样在邵阳蓝印花布中应用非常广泛,造型优美,常见的有:“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梅花冰清玉洁,兰花不媚世态,竹子谦虚正直,菊花是超凡脱俗的隐士。
历来被人们喻为富贵之花的花中之王—牡丹,周敦颐在《爱莲说》中称“牡丹,花之富贵者也”、欧阳修的《洛阳牡丹记》:“天下真花独牡丹”。
2018/02兰陵乡土蓝印花布吉祥纹样的文化隐蕴文/刘东涛[济南大学美术学院]作为民间传统手工技艺,山东蓝印花布历史悠久,其形式多为传承而来,由普通乡民创造,风格朴实稳重,纹样细腻精致。
兰陵县是山东蓝印花布的主要产地之一,尤以苍山大仲村镇小吴宅的蓝印花布为最好。
2006年大仲村镇被省文化厅命名为“山东省民间艺术(染织)之乡”,大仲村蓝印花布被列入临沂市第一批非遗名录,它曾先后参加民间工艺品晋京展览和出国展览,载誉中外。
勤劳的沂蒙山工匠创造了独有的蓝印花布印染和纺织工艺,并且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更兼具了艺术价值。
一、兰陵乡土蓝印花布的基本特征客观地讲,在整个齐鲁大地上,蓝印花布是比较普遍的,因为织物的制作基本工艺大致是类似的,因此在外界被统称为“山东蓝印花布”。
蓝印花布所使用的染蓝是从兰草中提取的植物染料靛蓝。
沂蒙先民利用兰草来染色,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荀子劝学篇中的名言“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其中的“青”指的就是靛蓝。
不同的地区,在传统的纺织技术基础限定范围内,受到染料、助燃剂等印染条件的不同制约,蓝印花布的印染过程还是存在着一些较为明显的差异。
譬如在淄博地区,周村的“山东蓝印花布”特点就是幅面较小,应用范围大致被圈定在生产生活的辅助品上,因此也被当地人通俗地称为“蓝粗布”。
而在沂蒙山地区的兰陵,“山东蓝印花布”中的纹样要比其它地区的纹样组合更为细腻、丰富,尤其是一些较为复杂的纹样,经过工匠的精心设计之后,也被赋予了更多的艺术价值,因此其艺术欣赏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要明显高于其它地区的蓝印花布。
兰陵大仲村镇上被人誉为“布痴”的相友文老先生一直在坚持着采用古法生产、制作、印染蓝印花布。
因为其制作的布匹不仅精细耐用,而且纹样组合方式较多,很多栩栩如生的图形还兼具着工匠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因此受到极大推崇。
他制作的蓝印花布“双鸡”作为当地代表作品用于中国宋庆龄纪念馆围栏装饰。
二、兰陵乡土蓝印花布吉祥纹样的产生背景曾经有专家和学者在考证兰陵蓝印花布传承历史的时候发现,之所以兰陵地区的蓝印花布与山东其它地区的蓝印花布有着比较明显的差异,其实在一定程度上也的确印证了“民间艺术形式受到地域性文化色彩的影响”这个观点。
蓝印花布之图案浅析摘要:蓝印花布,又称靛蓝花布,是传统的镂空版白浆防染印花布,有蓝底白花和白底蓝花两种。
蓝印花布作为生活中传统手工艺的一种,与生活有着密切联系,这体现在它的图案表现上。
蓝印花布的图案通常取材于百姓喜闻乐见的民间故事和戏剧人物,但更多的是由动植物和花鸟组合而成的吉祥纹样,这些吉祥纹样不仅包含了大众人民对美好生活的企盼和祝福,其中也有其特殊的吉祥寓意。
关键词:蓝印花布图案吉祥寓意一、关于蓝印花布蓝印花布,被称为民间艺术的活化石,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它伴随着人们的生活,体现着生活中的色彩。
传统的蓝印花布的染料是从蓼蓝草中提取的靛蓝,把手工雕刻的镂刻花板铺放在白布上,将由黄豆粉和石灰粉调配的防染浆刷上,放入染缸刷染,拿出晾干,反复几次直到染到需要的颜色即可。
蓝印花布可分为蓝底白花和白底蓝花两种形式。
蓝印花布源于秦汉,盛于商业发达的宋朝,而广泛普及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明清时期,现代我们所见蓝印花布的样式,大多是明清一代的作品。
蓝印花布的兴起有一个美丽的传说,说有一个姓梅的小伙子不小心摔了一跤,摔在了泥地里,衣服变成了黄颜色,怎么洗也洗不掉,但人们看到后都很喜欢,然后他就把这件事告诉他一个姓葛的好朋友。
后来他俩就专门从事把布染成黄色,又有一个很偶然的机会,他们把布晾在树枝上晒干时不小心被风吹到了地上,地上正好有一堆蓼蓝草,把布染成了蓝色,黄布变成了一块花布,他们从中找到奥秘,最终研究出了蓝印花布。
后来随着蓝印花布的广泛传用,印花布的图案更是丰富饱满。
二、图案介绍蓝印花布的图案取材于生活,它同民间剪纸、窗花中的吉祥纹样相同,寓意着百姓安家乐业,生活繁荣,所以其中很多是百姓喜闻乐见的民间故事和戏剧人物,但更多的是由动植物和花鸟组合成的吉祥纹样。
意境是古今文人雅士所一直追求的,以中国画为代表的中国画种在世界画坛独树一帜,中国画中注重留白的运用,其实就是为了表现一种意境。
对于蓝印花布这样一个特殊的传统工艺来说,蓝白是最基本的颜色,而就是这两种颜色为蓝印花布的印染提供了一种别有趣味的意境。
4隶体屈枚2021年第1期服装服饰桐乡蓝Ep花布图案寓意研究马雨清」,徐利平」,哀警卫2(1.嘉兴学院设计学院,浙江嘉兴314001;2.桐乡市丰同裕蓝印布艺有限公司浙江嘉兴314000)摘要:桐乡蓝印花布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丰富多样的图案备受人们喜爱。
文章在总结桐乡蓝印花布起源及发展的基础上,分析研究了蓝印花布图案的寓意,对其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蓝印花布;图案;寓意;研究中图分类号:J523.1文献标识码:B蓝印花布,俗称“石灰拷花布”、“拷花蓝布”,距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是我国传统民间艺术的精品.最早的蓝印花布出现在汉晋,那时人们用蓝草色素制作的靛蓝染料染布,元明时期,染料制作工艺的逐步完善及棉纺织业的兴起,为蓝印花布发展奠定了基础,明清时期蓝印花布的发展空前繁荣.桐乡蓝印花布以丰富、精美的传统图案造型、写实质朴的素材来源、蓝白相间的和谐色彩、吉祥而美好的寓意而闻名于世.1桐乡蓝印花布起源及发展蓝印花布作为江南水乡的传统艺术代表,彰显了当地的风土人情.桐乡市地处杭嘉湖平原腹地,加之京杭大运河流经此地,两岸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气候宜人.随着历史的发展,文化的交融,宋末元初著名棉纺织家黄道婆将其在海南黎族学习的先进棉纺织技术带回乌泥泾并在乌泥泾和松江一带向周围传播,这对长江流域的棉花种植业以及桐乡棉纺织业的快速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不仅带动了当地的经济繁荣,也让桐乡的蓝印花布印染技艺得到迅猛发展.《石门镇志》记载:“吾镇染坊所染者,皆乡货,如绵绸布匹等料。
”⑴蓝印花布印染技艺在桐乡历史久远,流传广泛.明清以来,桐乡地域的乌镇、石门、崇福等地开有收稿日期:2020-11-17基金项目:嘉兴学院教学建设项目(002CD1904-3-101)第一作者简介:马雨清(1993—),女,浙江嘉兴人,硕士研究生.通信作者:徐利平,副教授,E-mail:553275431@.文章编号:1009-3028(2021)01-0040-04数十家蓝印花布印染作坊,逐渐形成了细腻精巧、典雅大方的工艺风格.1978年,桐乡生产的蓝印花布开始出口,并且保存了浙江省内唯一完整的传统制作工艺.随着改革开放,这项具有浓厚江南民间艺术风格的手工艺在传统基础上不断改进,向着实用性、装饰性、收藏性发展,制成各类地域特色浓厚的手工艺品.桐乡蓝印花布因其独特的艺术感染力和吉祥寓意一直被世人所喜爱. 2014年,桐乡蓝印花布印染技艺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蓝印花布图案是传统装饰图案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国传统艺术中人文精神和哲学思想,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蓝印花布图案的表现题材多种多样,构图形式颇具美感,是传统民间艺术的佳品.2桐乡蓝印花布图案的寓意桐乡蓝印花布图案历史悠久,善用各种花草禽兽图案彰显不同的吉祥寓意⑵,如萱草宜男、石榴多子、麒麟仁义、龙凤呈祥、鹤表示父子之道、鸳鸯彰显夫妻之情等.吉祥图案种类繁多,既表达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又反映了不同的时代背景、社会心理及审美情趣,有助于解读、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2.1植物图案及寓意桐乡蓝印花布中的植物图案繁多且应用广泛,其形象生动、风格独特、寓意深刻,如象征华丽富贵的牡丹图案;饱含多子、多福、多寿等祝福之意的仙桃、佛手、石榴;象征纯洁、坚贞、高尚等品-40-2021年第1期服装服饰格的梅兰竹菊等,这些图案无论是单独使用还是组合使用,都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理想的追求。
南通蓝印花布的设计与其文化内涵目录:1.基本信息2.产品概况3.文化演变4.设计理念前言:南通蓝印花布是中国民间传统的工艺印染品,宋代称为药斑布,明代称为浇花布。
传说为嘉定一归姓者发明。
南通为中国蓝印花布的主要产地,土布与天然兰草为农家平常之物,故前庄后坊的蓝印花布染作坊曾遍布农村集镇。
蓝印花布主要用来制作日常的衣服、被面、蚊帐、枕套、包袱布等。
蓝印花布图案朴素优美、吉祥如意,大多取材于飞禽走兽、花草树木与神话传说,如:五福(蝙蝠)捧寿、吉庆有余(鱼)、狮子滚绣球、鲤鱼跳龙门等。
蓝色印花布是传统文化的精美的展现与传承。
基本信息:产品概况:历史文化:蓝印花布源于秦汉,在资本主义萌芽的明清之际,药斑布已经普遍流行于民间,现代所见蓝印花布的样式,多数为明清一代的作品。
蓝印花布,是传统的镂空版白浆防染印花,又称靛蓝花布,俗称“药斑布”、“浇花布”,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年历史。
最初以蓝草为染料印染而成。
这些以蓝印花布制成的蚊帐、被面、包袱、头巾、门帘等生活用品,朴素大方、色调清新明快,图案淳朴典丽,曾深受欢迎。
设计理念:简单、原始的蓝白两色,创造出一个淳朴自然、千变万化、绚丽多姿的蓝白艺术世界。
蓝印花布的纹样图案都来自于民间,反映了百姓的喜闻乐见,寄托着她们对美满生活的向往和朴素的审美情趣,在题材和内容上,老百姓那种健康和质朴的心灵,在民间蓝印花布上得到了形式和内容的完美统一,因而蓝印花布确实真实地反映了一种深厚的文化和艺术积淀。
蓝印花布的图案取材于百姓喜闻乐见的民间故事戏剧人物,但更多的是由动植物和花鸟组合成的吉祥纹样,采用暗喻、谐音,类比等手法尽情抒发了民间百姓憧憬美好未来的理想和信念,因此在民间的传统习俗上蓝印花布占有相当位置。
以前,女儿出嫁时一定要带上母亲早已准备好的一条用靛蓝布做成的饭单,这样的习俗是显示女儿嫁到男家后“上得厅堂,下得厨房” 的治理家政能力。
姑娘出嫁时的衣被箱里必定会有一、二条蓝印花布被面,大都是龙凤呈祥,凤戏牡丹图案的“龙凤被”,称之为“压箱布”。
手工蓝印花布一蓝印花布的起源手工蓝印花布是中国传统的民间工艺品,是我国传统染织艺术花园中的一支奇葩,它以质朴的色彩,古拙的纹样,素雅的风韵,予人以清新雅致的魅力。
然而她却又是我国传统手工艺中拥有“正在消亡的活化石”的称号,她的神秘、古朴、端庄,引来无数国外友人的热爱,却没有引起我们中学生的关注,传统中的优秀文化,凝聚了一个民族世世代代的智慧和创造,成为一个民族得以生存和延续的精神力量。
民族的发展和复兴,必然包含着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
让中学生认识热爱蓝印花布这一传统民间手工艺,留住这一“正在消亡的活化石”迫在眉睫!蓝印花布发展于民间,体现了中国浓厚的乡土气息,迎合了当今现代社会人们返璞归真的追求,以它特有的兰白分明、清新明丽、古朴深厚的风格赢得了一定文化修养人的喜爱。
根据二期课改“增强愉快学习、自主学习。
探究学习。
合作学习。
综合学习,努力形成学生的基本美术素养,让他们学会学习,并形成有益于社会和个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把蓝印花布用于拓展型课程的校本教材可以增加学生的文化修养,帮助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有利于增强校园文化气息。
蓝印花布的起源,蓝印花布是一种按中国民间传统工艺制作的手工印花布,俗称“石灰拷花布”、“拷花蓝布”,是我国传统的民间工艺精品。
又称“蓝染或草木染色”;在日本称“蓝染·草木染”;在欧美称“ingigo print”或“japan blue”花布蓝印花布蓝白二色,色彩深沉明快,图案朴实典雅,具有浓厚的乡土味。
千百年来蓝印花布做成的服饰、床被、围裙、桌布等成为百姓的日常家用品。
蓝印花布制作历史渊远流长。
早在秦汉,在织物上印上花纹染色的面料称作“缬”,据《二仪实录》载“缬,秦汉间始有”,《周礼·考工记》在记载当时染色工艺状况时也写道“青与白相间也”。
在秦汉造纸术未发明,棉花种植尚未引进,因此人们只能在木板上二面阴刻成花纹,然后把麻、丝织物夹在二块花版之间进行草木染色。
蓝印花布的吉祥图案1 二龙戏珠龙,《说文》十一:“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钜,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
”珠,指夜明珠、珍珠。
《述异记》卷上:“凡珠有龙珠,龙所吐者……。
”传说龙能降雨祈丰收,又象征皇权。
民间遇旱年常拜祭龙王祈雨。
后演变成“耍龙灯”的民俗活动,“二龙戏珠”即由“耍龙灯”演变来的,有庆丰年,祈吉祥之意。
2 狮子滚绣球汉代民间流行“狮舞”,两人合扮一狮,一人持彩球逗之,上下翻腾跳跃,活泼有趣。
“狮子滚绣球”图案,来源于此。
舞狮子为民俗喜庆活动,且寓意祛灾祈福。
3 凤栖牡丹凤凰,亦作“凤皇”传说中的神鸟。
雄的叫“凤”,雌的叫“凰”其形据4 连年有余“鱼”与“余”同音,比喻生活富裕,到年节之时,家境殷实。
这表达了古代人们追求年年幸福富裕生活的良好愿望。
图案经常由娃娃抱鱼、莲花鲤鱼等组合在一起。
5 天地长春瓜迭绵绵天竹或天竺牡丹、瓜瓞、长春花。
天竺牡丹,即大理花。
菊科,多年生草本。
夏秋开花,花大,色彩艳丽,花期长。
天竺,取一个“天”字。
同时竺与“祝”同音。
瓜瓞,小瓜,取瓜瓞绵绵寓子孙不断。
长春花指月季花,喻月月开花。
取长春之意。
“天地长春”图案,又叫天地不老。
寓意春光永驻,福泽长远。
6 福禄万代多子多福蔓、葫芦、石榴、佛手。
蔓,蔓生植物的枝茎,木本曰藤,草本曰蔓。
“蔓”与“万”谐音,“蔓带”谐音“万代”。
葫芦,原产印度,传入我国后各地均有栽培。
因其瓜形奇特,带有神秘色彩。
“葫芦”谐音“福禄”。
石榴,果内结实种子甚多。
民间常用来寓意多子多孙,如“榴生百子”“多子多福”。
7 喜在眼前喜鹊、古钱。
古钱,古时用龟甲、齿贝当货币。
商周以后,改用金属铸钱。
有金、银、铜等,铜质货币俗称铜钱。
喜鹊取一“喜”字、钱与“前”同音,“喜在眼前”,喜事就在当前。
又有喜鹊、梅花的组合,“梅”与“眉”谐音,称为“喜鹊登梅”“喜上眉梢”。
8 太平景象象,寿命极长,可达二百余年,被人看作瑞兽。
象也喻好景象。
南通蓝印花布是中国民间传统的工艺印染品,宋代称为药斑布,明代称为浇花布,传说为嘉定一归姓者发明。
南通为中国蓝印花布的主要产地,土布与天然兰草为农家平常之物,故前庄后坊的蓝印花布染作坊曾遍布农村集镇。
蓝印花布主要用来制作日常的衣服、被面、蚊帐、枕套、包袱布等。
蓝印花布图案朴素优美、吉祥如意,大多取材于飞禽走兽、花草树木与神话传说,如:五福(蝙蝠)捧寿、吉庆有余(鱼)、狮子滚绣球、鲤鱼跳龙门等。
如今蓝印花布面料已由原来的单面印花发展成双面印花,由单色发展成复色,由小布发展到宽幅布,由土布发展到精棉坯布和棉麻混纺布。
花色品种也日益增多,出现了蓝印门帘、壁挂、台布、鞋帽、拎包、玩具等多种工艺品,尤其是蓝印花布时装,成为都市里一道亮丽风景线。
历史演变蓝印花布源于秦汉,兴盛于商业发达的唐宋时期,《古今图书集成》卷中记载:“药斑布——以布抹灰药而染青,候干,去灰药,则青白相间,有人物、花鸟、诗词各色,充衾幔之用。
” 在资本主义萌芽的明清之际,药斑布已普遍流行于民间,所以《古今图书集成》物产考曰:“药斑布俗名浇花布,今所在皆有之。
”《光绪通州志》记载:“种蓝成畦,五月刈曰头蓝,七月刈曰二蓝,甓一池水,汲水浸入石灰,搅千下,戽去水,即成靛,用以染布,曰小缸青。
”现代所见蓝印花布的样式,多数为明清一代的作品。
这些以蓝印花布制成的蚊帐、被面、包袱、头巾、门帘等生活用品,朴素大方、色调清新明快,图案淳朴典丽,曾深受欢迎。
因此,染坊业一度成为地方上的显业。
史载宋元之际桐乡蓝印花布极为繁荣,形成了:织机遍地,染坊连街、河上布船如织的壮观景象,其中,石门(古称玉溪)的“丰同裕”、“泰森”等染坊店一时成为行业中的翘楚。
所制“瑞鹤鸣祥”、“岁寒三友”“梅开五富”、“榴开百子”等久负盛名。
题材内容简单、原始的蓝白两色,创造出一个淳朴自然、千变万化、绚丽多姿的蓝白艺术世界。
蓝印花布的纹样图案都来自于民间,反映了百姓的喜闻乐见,寄托着她们对美满生活的向往和朴素的审美情趣,在题材和内容上,老百姓那种健康和质朴的心灵,在民间蓝印花布上得到了形式和内容的完美统一,因而蓝印花布确实真实地反映了一种深厚的文化和艺术积淀。
传统蓝印花布纹样与民间剪纸图案的比较分析1. 引言1.1 介绍传统蓝印花布纹样与民间剪纸图案传统蓝印花布纹样与民间剪纸图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通过不同的制作技艺和设计理念展现出各自独特的魅力。
传统蓝印花布纹样是一种古老的印染工艺,采用蓝青色调,表现了宁静、深远的东方美学。
其纹样多为流畅的波浪、云彩和花鸟等元素,富有生机与流动感。
而民间剪纸图案则是利用纸张切割成各种图案的一种手工艺术,具有简洁、富有意象的特点,常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向往。
传统蓝印花布纹样和民间剪纸图案虽然各有特色,但在表达中华文化精神、传承民族传统和弘扬美好愿景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深入研究和比较分析这两种传统艺术形式之间的差异与共通点,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为文化传承与创新提供新的思路和视角。
1.2 阐述研究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传统蓝印花布纹样与民间剪纸图案的比较分析,探讨两者在历史背景、设计理念、工艺制作技巧以及文化传承方面的异同之处。
传统蓝印花布纹样和民间剪纸图案作为中国传统手工艺品的代表,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通过本文的研究,旨在挖掘和传承这两种传统文化艺术形式的精髓,从而更好地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本文也将对传统蓝印花布纹样与民间剪纸图案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探讨如何让这些传统手工艺与现代社会相融合,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通过深入研究与比较,期望能够为传统蓝印花布纹样与民间剪纸图案的保护、传承和创新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启示。
2. 正文2.1 历史背景下的传统蓝印花布纹样特点传统蓝印花布纹样起源于古代中国汉族的手工织布工艺,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
在历史背景下,传统蓝印花布纹样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蓝色主导:传统蓝印花布纹样以蓝色为主色调,清雅深沉,呈现出一种独特的民俗风情。
蓝色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吉祥色彩,象征着繁荣、和谐和美好之意。
2. 简约而富有变化:传统蓝印花布纹样形式简洁大方,线条流畅,图案纹饰繁多,富有变化。
蓝印花布的纹样造型与色彩特征研究清代南通蓝印花布享誉全国,是我国民间传统手工印花织物的佼佼者。
清代南通蓝印花布用途非常广泛,常被应用于枕套、包袱、被套等日常生活物品上。
清代南通蓝印花布纹样类型多种多样,纹样风格朴素典雅,纹样题材也多取自于大自然或生活情景,在色彩运用上,只选用蓝色和白色两种颜色,因而南通蓝印花布又可分为蓝底白花与白底蓝花两种。
然而,在这种朴实不华的色彩运用之中,却蕴含着独特的民族审美视角和深厚的民族文化色彩。
一、清代南通蓝印花布的纹样造型南通蓝印花布纹样的题材往往涉及动物、植物和人物,单纯的文字图形、几何图形或者多种图案相结合的综合纹样也较为常见,这些来源于不同题材的纹样造型基本上可以纳入到具象纹样造型、抽象纹样造型和具象抽象综合纹样造型这三种纹样造型类型之中。
(一)具象纹样具象纹样造型,是指在清代南通蓝印花布中,纹样造型图案通过刻画动物、植物、人物等题材的具体形象来传达所表达的内涵。
绝大多数蓝印花布的纹样属于这种具象纹样造型,因为南通蓝印花布中的素材要么来自大自然,要么来自生活经验,因而大部分传统蓝印花布手工艺人从自然界或生活经验出发,注重对具象形象的刻画,在写实的基础之上,往往也运用一定的想象力将具象纹样表现得更加富有视觉观赏性。
具体而言,南通蓝印花布具象纹样能够直观地表现出所刻画的内容,但由于受到传统手工艺技术的限制,纹样装饰必须要进行一些艺术加工,使得形象更加符合美的造型法则。
例如,清代南通蓝印花布的蝙蝠纹样造型就是具象纹样造型的典型代表,从图中可以十分直观得看出图案印制的是四只蝙蝠,蝙蝠展翅的形象栩栩如生。
在具象表现蝙蝠形象的过程中,由于受到传统印花技术的限制,对具象题材的造型进行适度修饰、夸张或概括是十分必要的,适度的修饰使造型特点更加突出,赋予蓝印花布平面造型更强的生命力和感染力,从而达到生动活泼、装饰性更佳的效果,增加蓝印花布的视觉观赏性。
(二)抽象纹样抽象纹样造型也是南通蓝印花布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类型,它的图案一般由高度抽象、符号化的几何图形或者文字构成,体现出对形式美的执着追求以及直观的视觉美感。
095朱亚平简析蓝印花布传统图案回顾历史,早在秦汉时期就有关于蓝印花布技艺的记载,《二仪实录》有云:“夹缬,秦汉间有之,不知何人造,陈梁间贵贱通服之。
”到了唐代,蓝印花布印染技艺更加完善,当时这项技艺甚至还传播到了日本。
蓝印花布印染工艺来自民间,其图案有着明显的民族特色、当地的风土习俗、古老的图腾崇拜等,中国独有的文化底蕴使中国的蓝印花布有自己的特点。
中国蓝印花布图案来源于民间故事、戏剧人物,其中动物、植物、花卉居多,图案寓意吉祥,充满喜庆色彩,反映了当地老百姓的生产生活情况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愿。
每个图案都有自己的意义,下面举例看一些蓝印花布的经典图案。
1.狮子滚绣球“舞狮”活动最早始于汉代,在民间,有大型活动时就会有舞狮活动,表示喜庆之意。
一般是三人一组,其中两人合作扮演狮子,另一个人则拿彩球逗狮子;拿彩球的在前面引,狮子则紧跟其后,前后左右翻腾跳跃,非常有趣。
“狮子滚绣球”图案,就是以这个活动场景为元素,寓意喜庆吉祥,有去灾求福之意。
2.凤栖牡丹古代服饰衣被上常常会用凤凰和牡丹图案,这是富贵的象征。
“凤栖牡丹”是民间蓝印花布图案中最具代表性的传统纹样之一。
牡丹象征富贵,印有“凤穿牡丹”纹样的被面、包袱布为旧时吴越地区百姓婚嫁活动中的必备物品。
龙与凤的纹样组合被称为“龙飞凤舞”“龙凤呈祥”,寓意喜庆吉祥、欢乐美满。
3.连年有余图案以鱼为元素,因“鱼”同“余”读音相同,比喻生活富裕、家境富足,到过年时都有剩余,是古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图案经常由娃娃抱鱼、莲花鲤鱼等组合在一起。
4.天地长春天竺牡丹,即大理花,菊科,多年生草本,夏秋开花,花大,色彩艳丽,花期长。
天竺,取一个“天”字;而竺与“祝”同音。
瓜瓞,小瓜,取瓜瓞绵绵寓子孙不断。
长春花指月季花,喻月月开花,取长春之意。
“天地长春”图案,又叫天地不老,寓意春光永驻、福泽长远。
5.和合二仙 和仙、合仙,是指高僧寒山和拾得。
寒山,唐代僧人,相传他住在丰县寒岩,喜欢饮酒作诗,与天台国清寺的僧人拾得是好友。
蓝印花布的印染技艺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形式,用其独特的艺术符号表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南通蓝印花布是中国民间文化的宝贵财富,是民族文化的象征。
它以独具魅力的纹样,通过不同的题材表现、组织形式和内涵表达,表达了民众朴素、自然的审美观念和乐观、积极的思想情感,是他们精神的寄托和对文化的传承。
一、南通蓝印花布纹样的表现题材《古今图书集成》卷中记载:“药斑布——以布抹灰药而染青,候干,去灰药,则青白相见,有人物、花鸟、诗词各色,充衾幔之用。
”南通蓝印花布的图案纹样,集人物、动物、植物、几何、文字等题材,传承了吴越的精巧秀丽,融入了齐鲁的淳厚质朴,在蓝白之间创造出无与伦比的艺术造型。
这些纹样通过民间艺人的刻画表现,具有吉祥、喜庆的意味,反映出老百姓对人生希望的寄托追求和对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
1.植物纹样植物纹样是南通蓝印花布表现题材中最常见的,其形态婀娜,风格显著,意韵深远。
蓝印艺人通过归纳、提炼的艺术加工,以刀代笔,抓住植物的主要特性,简化繁枝、强其主干,刻画出姿态优美的梅、兰、竹、菊、牡丹、莲花、仙桃、石榴、佛手等纹样,流传至今。
笔者的毕业设计作品蓝印花布《梅兰竹菊》装饰画系列,正是以“四君子”——梅、兰、竹、菊为载体。
画面中花、枝、叶各部分均由不同表现力的点和短线构成,利用曲直、长短、粗细的变化,较好地展现了花卉枝叶的疏密对比、线条和块面的对比。
为使梅、兰、菊的花形更为饱满,笔者采用中心点密集排列、边缘疏远的表现方法,增强画面的丰富性和层次感。
植物造型的枝干则用短线表现,叶子则由大小、形状不同的块面镂刻,使梅之傲、兰之幽、竹之坚和菊之淡得以张扬,象征高洁、坚贞、如意的美好寓意。
2.动物纹样在南通蓝印花布纹样中,现实生活中的鲤鱼、鸳鸯、蝴蝶、狮子、梅花鹿、蝙蝠、喜鹊等及人们臆想的祥瑞之物如龙、凤、麒麟等形象,深受百姓喜爱。
这些生动活泼、憨态可掬的动物纹样富有吉祥寓意,表达了人们的美好祈愿。
动物纹样比植物纹样的表现更为复杂,既要体现自身形象,又要兼备动态特征,没有繁复的线条和精细的细节描绘,但点、线的相互配合更具多变性与灵活性。
吳血叙4*1•兗□陆烽杰中国传统瑞兽纹样在蓝印花布工艺中的传承应用研究摘要:瑞兽纹样源远流长,以龙、凤、麒麟为代表的瑞兽纹样因其祥瑞的寓意受到劳动人民的喜爱,在民间艺术蓝印花布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该文从瑞兽纹样的起源出发,结合蓝印花布的具体案例,分析中国传统瑞兽纹样在蓝 印花布工艺中的传承和应用。
关键词:瑞兽 传统纹样 蓝印花布 文化传承瑞兽纹样源于原始社会的图腾崇拜,在中国传统纹样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瑞兽纹样内涵丰富、种类繁多, 在青铜器、布料等载体上都有广泛的应用。
起源于秦汉、兴盛于明清及民国时期的蓝印花布是我国重要的非 物质文化遗产。
作为民间传统纹样的重要载体,蓝印花 布上的瑞兽纹寄托着劳动人民对生活的美好期望。
一、 瑞兽纹样的起源与发展远古时代,人们的生活环境相对恶劣,通过狩猎,从 各种动物身上获取生产生存资料的生活往往存在较大的局限性[1]o 恶劣的生活环境和依赖狩猎的生存方式使先民形成了万物有灵的思想,他们神化现实和想象中的 动物,通过线条勾勒描绘其意象希望凭借它们的力量庇护氏族,形成图腾崇拜,这便是瑞兽纹样的起源。
在原始生活中,人们对动物的崇拜多以动物纹样的形式出现,包括象征神权的龙、凤等想象动物和以半坡文化中的鱼纹,仰韶文化中的鸟纹,红山文化中的蝉纹、龟纹,以及河姆渡文化中的蚕纹、羊纹等为代表的一系列脱离图腾崇拜形式而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现实动 物纹样。
两者都暗合趋吉避害的心理,是人们生存现实 与理想追求的统一。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原始崇拜思想逐渐淡化。
瑞兽纹样,尤其是龙、凤、狮、虎等代表强大力量的动物纹样由原始社会中神权的象征演化为统治阶级权力的 象征。
由神权至世俗权力由上至下的转变给了瑞兽纹样更大的发展空间,瑞兽纹样变得更加精细华美,具有 较高的艺术价值,统治者的龙袍、调兵用的虎符以及官员的补子纹样都是很好的例子。
但统治者对纹样严格的规定也限制了其发展和变化。
传统瑞兽纹样经历了长时间的历史积淀才得以发展,与古代劳动人民的宗教信仰、生产生活等息息相关[3]o 相比统治阶级对纹样的严苛要求,经过劳动人民改造的瑞兽纹样更加贴近生活,拥有更丰富的表现形式和文化 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