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意识层次理论
- 格式:docx
- 大小:12.92 KB
- 文档页数:1
弗洛伊德意识层次理论弗洛伊德的意识层次理论阐述了人的精神活动,包括欲望、冲动、思维,幻想、判断、决定、情感等等、会在不同的意识层次里发生和进行。
不同的意识层次包括意识,前意识和无(潜)意识三个层次,好像一座冰山,露出水面的只是一小部分意识,但隐藏在水下的绝大部分前意识和无意识却对人的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意识即为能随意想到、清楚觉察到的主观经验。
有逻辑性、时空规定性和现实性。
前意识虽不能即刻回想起来,但经过努力可以进入意识领域的主观经验。
无意识(潜意识)是原始的冲动和各种本能、通过遗传得到的人类早期经验以及个人遗忘了的童年时期的经验和创伤性经验、不合伦理的各种欲望和感情。
那么怎么来通俗的理解这三个意识层次呢?举个例子来说吧·,如果我问你:你正在干什么,你会马上回答你正在进行的活动,这就是意识,即我们能够随意而清楚地觉察到的主观经验;我再问你:你中午吃的什么饭?你可能不能马上回答出来,但是通过稍微努力你便能够很轻松的回答上来,这就是前意识,即不能马上回忆出来,但通过努力便能提取到意识层面的主观经验;什么是潜意识呢,我只能通过下面的这个问题来说明了,即你为什么喜欢男人(或女人),你为什么愿意跟男人(或女人)结婚?你肯定回答不上来这个问题,因为你自己也不明白这是为什么。
这就是潜意识,是人类最原始的冲动和本能通过遗传而得到以及你个人童年时期的经验和创伤性经验。
所以说孩子童年时期的早期经验对他未来的生活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三岁以前的生活经验,虽然那时候孩子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记得,但是他所经历的那些强烈的刺激是印在他的潜意识里的,如果未来遇到与之类似的事情,他便会不知所措,或者表现出异常行为,或者退回到孩童时期,以一种孩童的方式来对待此事。
这就是为什么有的人自成年就性冷淡,像毕淑敏写的《女心理师》里的女主人公贺顿,为什么有的人同性恋,为什么有的人强迫,为什么有的人恐高等等一些异常心理或异常行为出现的原因。
简述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观1.引言1.1 概述弗洛伊德是心理学领域中一位具有重要影响的学者,他对人类心理的研究和分析为后世的心理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其中,他的人格结构观是他重要的理论之一。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观主要关注个体的心理结构和心智过程,探讨了人类内心中的不同力量和冲突对个体行为以及人格形成的影响。
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观中,他将人类内心的结构划分为三个要素:本我、自我和超我。
这三个要素相互作用并共同塑造了个体的人格特征和行为方式。
首先是本我,它是个体生命力的源泉,包含了个体的原始冲动和欲望,是个体最原始、最基本的部分。
弗洛伊德认为,本我追求满足和快乐,驱使着个体寻求满足欲望的方式。
本我不受道德和理性的限制,通过冲动和本能的表达来满足个体的欲望。
其次是自我,自我是个体的中心,是个体与外部世界和他人进行交互的媒介。
自我负责平衡个体的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
自我受到现实的考虑和道德法则的限制,通过思考、判断和决策来调节并满足个体的欲望。
最后是超我,超我是个体内心中的道德标准和规范,它内化了社会和文化中的价值观念。
超我代表内化的社会规则和道德准则,对个体的行为和欲望进行监督和制约。
超我内部的道德标准可能来自个体所处的文化、宗教、家庭等。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观认为,个体的人格是由这三个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平衡所决定的。
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的力量和冲突,直接影响着个体的行为和个性发展。
个体在满足本我欲望和符合超我要求之间需要寻找平衡点,这个平衡点也会随着个体成长和经历变化。
总而言之,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观是一种解释个体内心结构与行为形成的理论框架。
通过对本我、自我和超我的分析,他揭示了个体内心中的冲突和力量之间的关系,并为理解人类个性和行为提供了重要的思考视角。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观对于心理学领域的发展和个体心理疾病的研究都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1.2文章结构1.2 文章结构本篇文章的结构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弗洛伊德是20世纪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他对意识层次的阐述是他精神分析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弗洛伊德看来,人的意识是由不同层次组成的,每个层次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作用。
以下将从多个角度详细介绍弗洛伊德对意识层次的阐述。
一、意识的三个层次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意识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
1. 意识:意识层次是我们能够直接感知和意识到的心理活动。
在意识层次,我们能够清晰地感知到自己的感觉、思维和行为,能够主动控制和加以认识。
当我们看到一朵鲜艳的花时,我们会意识到这朵花的美丽,并产生相应的情感和感觉。
2. 前意识:前意识层次是我们没有立刻意识到,但稍加注意或努力回忆就能够使其进入意识的心理活动。
在前意识层次,信息处于半意识状态,需要通过一定的努力才能够使其成为清晰的意识内容。
我们在回忆起昨天的晚饭菜谱时,需要稍加努力才能回忆起来。
3. 潜意识:潜意识是指我们意识之下的心理活动,这些活动可能并不受到自我控制和监控,在平常情况下我们并不会意识到这些活动的存在。
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中储存着一些被压抑的愿望、冲动和记忆,这些内容可能会对我们的行为和情感产生影响。
一些童年的创伤经历可能会被压抑到潜意识中,但却会在某些特定的情境下影响我们的情感和行为。
二、意识层次的作用和特点弗洛伊德对意识层次的研究不仅仅停留在对其结构的描述,同时也对其作用和特点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阐述。
1. 意识的作用:在弗洛伊德看来,意识是对外界刺激的感知和是对内在心理活动的监控和调节的重要途径。
通过意识层次,我们能够清晰地感知到外界的事物和刺激,也能够自我监控和调节内在的心理活动,使得我们的行为更加灵活和适应环境。
2. 意识的特点:弗洛伊德认为,意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意识是有限的,在同一时间段内,我们只能清晰感知到有限的信息,而没有意识到的信息则会存储在前意识和潜意识中。
意识是有选择性的,我们能够选择关注和忽略某些刺激和信息,从而使得我们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和专注。
心理学理论: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简介1. 引言1.1 概述心理学是一门关于人类思维、情感和行为的科学研究领域。
在心理学中,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是一个备受争议但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人物。
他提出了许多创新的理论,其中潜意识理论被视为他最重要的贡献之一。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深入探讨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并对其关键概念和假设进行简要介绍。
此外,文章还将讨论潜意识在梦境解析、符号与象征意义以及口误、幻觉和心理疾病表现等方面的表现形式。
最后,我们将审视该理论所面临的批评与争议,并探讨它对心理学领域的贡献与影响。
1.3 目的通过本文,旨在帮助读者加深对弗洛伊德潜意识理论的了解,并促使读者思考该理论背后的科学验证问题、社会背景以及可能存在的替代理论和发展方向。
同时,我们也将探索这一理论的局限性和未解之谜,以便读者能够全面了解潜意识理论在心理学领域的地位和影响。
2. 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简介2.1 弗洛伊德简介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是20世纪最为知名和有争议的心理学家之一。
他是奥地利裔的精神分析学创始人,被誉为心理学的先驱。
弗洛伊德生活在维也纳,并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发展出了一种独特的心理理论,即潜意识理论。
2.2 潜意识理论概述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认为,个体的心智结构不仅包括显性意识(我们能够主动控制和认知到的思维过程),还包含着一个更深层次的无意识部分,即潜意识。
潜意识是隐藏在我们日常意识之下、不易察觉或完全无法察觉到的心理过程。
根据弗洛伊德,潜意识中存在许多冲突、欲望和情感,它们对个体的思维、情感和行为产生着重要影响。
通过深入探索个体潜意识中的冲突和欲望,弗洛伊德相信可以解释人们行为和心理疾病背后的根本原因。
2.3 关键概念和假设在潜意识理论中,弗洛伊德引入了几个关键概念和假设:- 本我(Id):本我是个体最基本、最原始的心智结构。
它主要由无意识的冲动和欲望组成,追求满足生理和情感上的需求,不受道德和社会规范束缚。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精神分析理论属于心理动力学理论,是奥地利精神科医生弗洛伊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创立。
精神分析理论是现代心理学的奠基石,它的影响远不是局限于临床心理学领域,对于整个心理科学乃至西方人文科学的各个领域均有深远的影响,它的影响可与达尔文的进化论相提并论。
它有以下几种基本理论:一、精神层次理论该理论是阐述人的精神活动,包括欲望、冲动、思维,幻想、判断、决定、情感等等、会在不同的意识层次里发生和进行。
不同的意识层次包括意识,下意识和潜意识三个层次,好象深浅不同的地壳层次而存在,故称之为精神层次。
人的心理活动有些是能够被自己觉察到的,只要我们集中注意力,就会发觉内心不断有一个个观念、意象或情感流过,这种能够被自己意识到的心理活动叫做意识。
而一些本能冲动、被压抑的欲望或生命力却在不知不觉的潜在境界里发生,因不符合社会道德和本人的理智,无法进入意识被个体所觉察,这种潜伏着的无法被觉察的思想、观念、欲望等心理活动被称之为潜意识。
下意识乃界于意识与潜意识的层次中间,一些不愉快或痛苦的感觉、觉、意念、回忆常被压存在下意识这个层次、一般情况下不会被个体所觉察,但当个体的控制能力松懈时比如醉酒、催眠状态或梦境中,偶尔会暂时出现在意识层次里、让个体觉察到。
二、人格结构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
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
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它不理会社会道德、外在的行为规范,它唯一的要求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本我的目标乃是求得个体的舒适,生存及繁殖,它是无意识的,不被个体所觉察。
自我,其德文原意即是指“自己”,是自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或记忆的部分,自我的机能是寻求“本我”冲动得以满足,而同时保护整个机体不受伤害,它遵循的是“现实原则”,为本我服务。
超我,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它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内化社会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而形成,其机能主要在监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为,超我的特点是追求完美,所以它与本我一样是非现实的,超我大部分也是无意识的,超我要求自我按社会可接受的方式去满足本我,它所遵循的是“道德原则”。
关于自我意识的心理学理论关于自我的心理学理论很多,但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着眼于主体我,也就是作为认识者的自我理论,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为代表;一类关注客体我,也就是关于自我经验或自我概念的理论,以罗杰斯为代表。
小学生的生活经验不丰富,关于自我经验也还很少,自我概念的内容还很简单,所以重点介绍精神分析及其影响下的自我理论。
(一)弗洛伊德的理论1920年,弗洛伊德在《超越快乐原则》一书中提出“自我功能”的概念,1923年,他在《自我与本我》中阐述了他的人格结构理论,他认为人格结构包括三个组成成分,分析了自我与本我、超我与现实环境的关系,他认为,自我的主要任务是自我控制。
自我是一个组织,它必须努力控制围绕着它的三个方面:本我(原始的力量,是个体身上遗传所得到的本能冲动)、超我(将父母的人格及社会道德内化到个体内心深处所形成的良心和自我理想)、现实环境(个体所面对的外部世界),使他们相互妥协,不发生难以控制的冲突。
弗洛伊德认为,在现实环境的作用下,一部分社会所接受的本我被改造成自我的一部分;另一部分自我则是在超我的作用下形成的,自我做得好时,超我予以奖励,引进自尊感和自豪感,自我表现不符合超我的要求时,超我则给予惩罚,引起内疚感和罪恶感。
自我的主要作用是控制,也即协调本我与外部世界或本我与超我之间的关系。
它遵循现实原则,它尽力满足本我的要求,但同时又要考虑现实的可能性与超我是否允许。
自我通过调节外部行为和控制活动来适应环境,当自我面临客观的危险或内部的不被超我和现实接纳的本我冲动时,就会产生恐惧和焦虑,从而激发自我防御机制,以非理性方法使个体免受心理上的损害。
这种自我防御机制具有两个特点:一是在无意识水平进行的,因此是自欺欺人的,但个体并不知道自己是在自卫。
二是自我防御机制歪曲或否认事实,以此来减轻焦虑或罪恶感。
无论正常人还是神经症都在应用自我防御机制,只是神经症者应用过度到了病态的程度。
弗洛伊德的理论风行一时,但也遭到多方面的指责和批评。
概述无意识(潜意识)理论(1)无意识是弗洛伊德学说的一个基本概念。
(2)他认为人的心理包含三部分:即意识、前意识与无意识。
(3)意识处于表层,是指一个人所直接感知到的内容,是人有目的的自觉心理活动,可以通过语言表达并受到社会道德的约束;前意识处于中层,是指那些此刻并不在一个人的意识之中,但可以通过集中注意力或在没有干扰的情况下回忆起来的过去经验,在意识与无意识之间从事警戒作用,组织无意识本能欲望进入意识之中;无意识处于大脑底层,是一种本能,主要是性*本能冲动,毫无理性,个人无法意识到却影响人的行为。
(4)冰山理论:弗洛伊德将人的大脑比作海上冰山,意识部分只是露出海面的一小部分,前意识相当于处于海平面的那一部分随海水波动时而露出海面时而没入海下,无意识则像没入海水中的硕大无比的主体部分。
(5)意识与无意识:①意识与无意识是相互对立的,意识压抑无意识本能冲动,使之只能得到伪装的象征的满足,而无意识则是心理活动的基本动力,暗中支配意识。
②意识是清醒理性的却又是无力的,无意识是混乱盲目的却又是有力而起决定作用的,是决定人的行为和愿望的内在动力。
因此,无意识是占据主导地位、起支配作用的。
(6)评价:①无意识理论是弗洛伊德的原创、精神分析学说的核心,也成为了区分是否是精神分析学派的标志。
②无意识理论的贡献在于它展示了人心理的复杂性和层次性,去探讨无意识心理对人的行为的影响,这对20世纪的作家批评家有着巨大的启迪作用。
③无意识理论为文学艺术开辟了一个更为广阔的表现领域,拓展了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空间,把文学作品中的心理分析手法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层次。
④不足:弗洛伊德过分夸大了无意识的作用,把它当作决定人的一切精神活动和行为的动力,从而贬低了意识和理性的作用,这对文艺创作和批评也产生了不少负面影响。
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摘要人的行为,有时是受意识不到的心理倾向所支配的。
所以,人,也有受无意识支配的情况。
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中将人的精神意识分为意识、前意识、无意识三层。
他认为在这三者中无意识最重要。
弗洛伊德认为,如果不承认无意识的存在则许多心理现象无法解释。
无意识成份是指那些在通常情况下根本不会进入意识层面的东西,比如,内心深处被压抑而无从意识到的欲望,秘密的想法和恐惧等。
在整个的心理过程中,无意识有着比意识更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弗洛伊德无意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既是一种神经症的治疗方法,又是在医疗实践中逐渐形成起来的一套心理学理论。
无意识是这一理论的中心概念。
无意识是必不可少的一种生存需要——忘记过去的创伤,继续生活下去。
无意识的心理活动普遍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因为人们不必为它作出努力,所以能缓解心理活动而带来的疲劳,使人们的心理活动变得轻松。
一、无意识的内容和特点在人清醒的状态下,无意识的内容也经常改头换面地冲破阻力,到意识层面上来表演。
由于它的干扰,人们常常会产生各种“错失”行为,如口误、笔误、遗忘等。
此外,精神病患者的想法、艺术的象征性作品以及儿童思维的某些方面,都显现着无意识的内容。
无意识的内容主要有两项:其一是各种本能冲动。
“无意识中所包含的内容就象一个原始王国中的原始臣民。
如果说在人的内心存在着遗传而来的心理构成——与动物本能相似的东西——它们便是无意识系统的核心”(《无意识》)。
其二是被压抑的心理活动。
这些心理内容往往是与社会的伦理、道德等相背离的。
无意识的特点:(一)各种本能冲动并列。
如性本能、自我保存本能、死的本能等。
(二)各种本能是人的心理的一种初始活动,只知满足,无否定性。
(三)无时间性。
(四)以心理实在代替外部实在。
二、主要的无意识情况有:①确实没有意识到,如视而不见,听而未闻;②曾有所意识但没有与别的意识片段联系起来,因而一过去就丧失了;③对个别情况的意识被组织在一较大片段的意识活动中而没有特别显示其存在。
关于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和⼈格结构理论潜意识(⽆意识)弗洛伊德提醒我们,在我们⾏为中的⼀部分(也许是相当主要的部分),是由潜意识的⼒量所决定的。
我们的能量有许多不是⽤在为潜意识的想法寻找适当的表达⽅式,就是⽤在将它保留在潜意识中。
弗洛伊德在后来的理论发展中,⼜增添了许多新的概念,但是潜意识概念⼀直是其整个理论构架中的重要部分。
本我、⾃我与超我1923年,弗洛伊德⼜提出了本我、⾃我、超我的⼈格内部结构之理论。
根据弗⽒的理论,本我代表⼈的⽣物本体,是⼀切驱欲能量的来源。
弗⽒认为,⽣与死的本能,也即性与攻击的本能,乃是本我的⼀部分。
本我遵循快乐原则(pleasure principle),它追求快乐,逃避痛苦。
本我寻求⽴即的、全部的释放,本我作⽤的时候丝毫不加抑制,就像⼀个被宠坏的孩⼦,想要什么就要什么,想何时得到就得何时得到。
本我是不讲道理、不合逻辑、没有道德的。
总之,本我是⾮理性、⾮社会化、⾃私⾃是、盲⽬⽽且纵情享乐的。
弗⽒认为,超我代表⼈的道德分⽀,包括我们努⼒寻求的道德价值,以及当我们违背道德标准时所预感到的惩罚(即负疚感、罪恶感)。
超我的功⽤在于规范⼈的⾏为,对好的⾏为提供奖赏(如⾃豪、⾃爱),对坏的⾏为给予惩罚(如⾃卑、负疚)。
个⼈也许囿于⾮⿊即⽩、或全或⽆的判断,并将追求完美。
过度使⽤好与坏、是与⾮这⼀类字眼,经常是严格的超我表现。
这时候,超我是严峻的、刚愎的。
本我追求快乐,超我追求完美,⽽⾃我则追求现实。
弗⽒认为,⾃我的功能是配合现实和超我的要求,来满⾜本我的欲望。
呵呵,此句精辟。
⾃我遵循现实原则(reality principle),也即本能的满⾜要延宕到适当的时机。
本我的能量将被拦阻或转移或慢慢释放,这些均视现实的需要和良知⽽定。
弗⽒把⾃我描述为⼀个弱的结构,⼀个可怜⾍,它得服侍三个主⼈,即本我、现实与超我。
我们或可把⾃我和本我,⽐拟为骑师和马的关系。
马提供运动的能量,⽽骑师则有权决定⽬的地,⽽且有权引导这匹有⼒的马朝向⽬的地⽽去。
弗洛伊德意识层次理论
弗洛伊德的意识层次理论阐述了人的精神活动,包括欲望、冲动、思维,幻想、判断、决定、情感等等、会在不同的意识层次里发生和进行。
不同的意识层次包括意识,前意识和无(潜)意识三个层次,好像一座冰山,露出水面的只是一小部分意识,但隐藏在水下的绝大部分前意识和无意识却对人的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意识即为能随意想到、清楚觉察到的主观经验。
有逻辑性、时空规定性和现实性。
前意识虽不能即刻回想起来,但经过努力可以进入意识领域的主观经验。
无意识(潜意识)是原始的冲动和各种本能、通过遗传得到的人类早期经验以及个人遗忘了的童年时期的经验和创伤性经验、不合伦理的各种欲望和感情。
那么怎么来通俗的理解这三个意识层次呢?举个例子来说吧·,如果我问你:你正在干什么,你会马上回答你正在进行的活动,这就是意识,即我们能够随意而清楚地觉察到的主观经验;我再问你:你中午吃的什么饭?你可能不能马上回答出来,但是通过稍微努力你便能够很轻松的回答上来,这就是前意识,即不能马上回忆出来,但通过努力便能提取到意识层面的主观经验;什么是潜意识呢,我只能通过下面的这个问题来说明了,即你为什么喜欢男人(或女人),你为什么愿意跟男人(或女人)结婚?你肯定回答不上来这个问题,因为你自己也不明白这是为什么。
这就是潜意识,是人类最原始的冲动和本能通过遗传而得到以及你个人童年时期的经验和创伤性经验。
所以说孩子童年时期的早期经验对他未来的生活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三岁以前的生活经验,虽然那时候孩子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记得,但是他所经历的那些强烈的刺激是印在他的潜意识里的,如果未来遇到与之类似的事情,他便会不知所措,或者表现出异常行为,或者退回到孩童时期,以一种孩童的方式来对待此事。
这就是为什么有的人自成年就性冷淡,像毕淑敏写的《女心理师》里的女主人公贺顿,为什么有的人同性恋,为什么有的人强迫,为什么有的人恐高等等一些异常心理或异常行为出现的原因。
曾经老师给我们放过一个很典型的电影,章子怡演的《茉莉花开》,里面的茉、莉、花三人均是未经过家人同意就和他人结婚,尤其是莉,他结婚之后患了精神分裂症也是由于早期经验,在莉很小的时候曾多次目睹母亲与外婆的情人之间的暧昧与亲昵,这些记忆与莉对这种关系的困惑深深印刻在她的潜意识里,从而导致了婚后的莉对自己深爱的丈夫邹杰与其养女花之间的关系的怀疑,最终导致悲惨结局。
至于茉、莉、花三人为何如此相似均不经过家人同意与别人私定终身,当然是家庭生活环境的影响了。
电影虽然没有继续讲开的未来,但这也给观众留下了很大的悬念和遐想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