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 格式:docx
- 大小:36.33 KB
- 文档页数:12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了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的形成,认识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及其作用。
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特征。
了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规律、社会化生产一般规律及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特殊表现。
科学认识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教学重点】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特征;科学认识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教学难点】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特征的认识和概括;对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科学认识。
[教学课时]8课时【授课方式】多媒体;课堂讲授;自学;讨论【教学内容】:第一节资本主义的形成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的形成最初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在封建社会后期简单商品生产者分化的基础上产生的,商业资本对封建社会末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资本的原始积累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资本主义上产关系的充分发展是在资本主义原始积累之后实现的。
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标志着封建制度的灭亡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人类历史开始进入了资本主义时代。
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商品的内在矛盾有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其中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商品有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
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
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
劳动二重性理论是马克思对经济学的一大贡献,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劳动二重性理论为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理论以及马克思的其他一系列理论奠定了理论基础。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的。
私有制为基础的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第一节资本主义的形成一、商品经济资本主义经济是在商品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商品是资本主义的经济细胞。
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关系,需从分析商品和商品经济开始。
1、商品经济及其产生商品是为市场交换而生产的有用产品。
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的生产活动,就是商品生产。
商品的相互让渡或以货币为媒介的买卖就是商品交换。
商品经济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称。
商品经济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才产生、发展和存在的。
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存在需要两个基本经济条件。
第一个条件是社会分工的产生和存在。
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一般条件和基础。
第二个也是决定性的条件,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在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上,首先是伴随着生产资料私有制的产生而出现的。
商品经的类型:简单商品经济(即以个体私有制为基础的小商品经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
原始社会末期产生,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只处于从属的地位。
到了资本主义社会,成为占统治的、最普遍的经济形式。
2、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或两种属性。
使用价值是一种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物品的有用性。
具有使用价值的物品并不一定就是商品。
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形成商品的价值。
价值的实体就是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们的脑力和体力的支出。
商品的价值在质上是相同的,不同商品所包含的价值,没有质的差别,只有量的差别,因而可以相互比较。
所以,价值反映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作为商品,必然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3、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商品是通过人的劳动所生产出来的,因而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也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所决定的。
这种劳动的二重性就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生产商品的劳动从一方面来看是具体劳动。
生产一定使用价值具有特定性质、目的和形式的劳动,就是具体劳动。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本章逻辑结构]本章共三节,分别阐述了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通过学习,学生应掌握马克思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深入了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历史必然性,认识私有制商品经济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把握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正确认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实质。
[本章重要知识点]1·资本原始积累及其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形成的作用。
2.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
3.劳动价值论及其意义。
4.剩余价值论及其意义。
5.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表现形式与经济危机。
6.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与意识形态的特点和本质。
第一节资本主义的形成.以私有制为基础白商品经济的矛盾[本节逻辑结构]本节阐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商品的二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分析了并制条件下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层层瑚入介绍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
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经过资本原始稠的加速作用以及资产阶级政权的建立年业革命,最终导致资本主义生产方确立。
2.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削本矛盾。
社会分工和私有制导致了商高济产生。
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二素,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商品生产雕动二重性。
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舅时间决定。
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雇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雇3.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
劳价值论为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奠定了础,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
深化劳动价值论的认识,对社会主义市场经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节重要知识点]1.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2.资本的原始积累。
3.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
4.商品的二因素和劳动的二重性。
5.商品的价值量和价值规律。
6.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
7.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第一节资本主义的形成一、商品经济1、商品经济及其产生几个概念:商品:为市场交换而生产的有用产品。
商品生产: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的生产活动。
商品交换:商品的相互让渡或以货币为媒介的买卖。
商品经济:以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为内容,直接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基本经济条件:社会分工是指社会生产划分为不同行业和不同部门,他们生产不同的产品。
这些行业和部门之间互相联系和依赖,进行着产品的必要交换。
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这是商品产生和存在的决定性条件。
不同的所有者都有自身的经济利益,并且在市场上处于权力平等的地位。
这样,产品便会按照对等的原则进行交换,商品经济由此产生。
2、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使用价值是一种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物品的有用性。
价值是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商品的价值没有质的差别,只有量的差别。
价值反应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而价值是商品最本质的因素。
3、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生产一定使用价值,具有特定性质、目的和形式的劳动。
抽象劳动: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体力和脑力的消耗。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过程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具体劳动是生产商品劳动的自然属性,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劳动的社会属性。
4、商品价值的构成和创造商品价值的构成:一是在生产该商品时所消耗掉的生产资料的原有价值,二是生产该商品时新创造的价值。
物化劳动:不能创造价值,只能将其已经凝结在生产资料中的原有价值通过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转移到新商品中。
活劳动:生产商品过程中劳动者所新消耗的抽象劳动。
(随着社会化的发展,活劳动的概念扩大,既包括体力劳动,也包括脑力劳动)5、商品的价值量(1)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因为商品价值是人类一般劳动的凝结,所以价值量的大小取决于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的多少。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案例分析案例1:“羊吃人”的圈地运动在15世纪以前,英国的生产主要还是以农业为主,纺织业在人们的生活中,还是个不起眼的行业。
新航路的开辟和“地理大发现”,引起了商路和商业中心的大转移,原来贸易发达的地中海区域逐渐冷落,欧洲大西洋沿岸熙熙攘攘,成为新兴的国际贸易中心,从而刺激了这一地区的工业发展和资本繁殖。
在多佛尔海峡两岸,英国和佛兰得尔的毛纺织业与呢绒业空前兴旺。
毛纺织业的迅猛发展,使得羊毛的需求量逐渐增大,市场上的羊毛价格开始猛涨。
英国本来是一个传统的养羊大国,这时除了满足国内的需要外,还要满足国外的羊毛需要。
因此,养羊业与农业相比,就变得越来越有利可图。
这时,一些有钱的贵族开始投资养羊业。
养羊需要大片的土地。
贵族们纷纷把原来租种他们土地的农民赶走,甚至把他们的房屋拆除,把可以养羊的土地圈占起来。
一时间,在英国到处可以看到被木栅栏、篱笆、沟渠和围墙分成一块块的草地,被赶出家园的农民,则变成了无家可归的流浪者,这就是圈地运动。
托马斯·莫尔身处英国“圈地运动”高潮时期,曾经亲眼目睹了“圈地运动”带给农民的灾难。
他在自己的名著《乌托邦》的书中写道:“绵羊本来是那么驯服,吃一点点就满足,现在据说变成很贪婪很凶蛮,甚至要把人吃掉,把你们的田地、家园、城市要蹂躏完啦。
”圈地运动首先是从剥夺农民的公共用地开始的。
在英国,虽然土地早已有主,但森林、草地、沼泽和荒地这些公共用地则没有固定的主人。
一些贵族利用自己的势力,首先在这里扩大羊群,强行占有这些公共用地。
当这些土地无法满足贵族们日益扩大的羊群需要时,他们又开始采用各种方法,把那些世代租种他们土地的农民赶出家园,甚至把整个村庄和附近的土地都圈起来,变成养羊的牧场。
曾经有一群农民在向国王控诉一个叫约翰·波米尔的领主的上诉书中写道:“首先,这个约翰·波米尔是个极有势力的人,自从他领有这个庄园,就用勒索强暴的方式占夺了上述您的苦难臣民的牧场,近来还用篱笆围了牧场连同其他土地,将之归人自己的利益范围之内。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第一节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资本主义萌芽于14世纪末15世纪初在地中海沿岸的一些城市出现,其途径有两个:一是从小商品经济分化出来;二是从商人和高利贷者转化而成。
(二)资本的原始积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之后,新兴资产阶级便开始进行资本的原始积累,利用暴力手段为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创造条件。
所谓资本原始积累,就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
资本原始积累主要是通过两个途径进行的:一是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二是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
新兴资产阶级在国外进行疯狂掠夺的同时,还通过国债制度、课税制度和保护关税制度,加强对国内人民的剥削,积累起巨额货币资本。
这一切,大大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缩短了封建生产方式转变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过程。
资本原始积累的事实表明,资产阶级的发家史就是一部罪恶的掠夺史,正如马克思所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对上层建筑的彻底变革提出了强烈要求,这就是:在政治上完成资产阶级革命,用资产阶级政权取代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权。
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一)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它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商品经济得以产生的历史条件有两个:一是社会分工的出现;二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二)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商品是劳动产品,生产商品的劳动可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实体。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的两种规定。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参考答案:1. B 2.D 3.C 4.A 5.B 6.B 7.B 8.D 9.C 10.D11.A 12.D 13.B 14.A 15.B 16.C 17.D 18.C 19.A 20.B 21.A 22.C 23.C24.A]二多项选择题:[参考答案:1.AC 2.BD 3.AD 4.AD 5.BD 6.AC 7.CD8.ABCD 9.ABCD 10.ABD 11.AD 12.ABCD 13.BCD 14. ABCD]三、辨析题:[参考答案要点:]1.答案要点:错误。
商品经济是一种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社会经济形式,而市场经济则是指对社会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商品经济。
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存在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只有当商品经济发展到较高、成熟阶段,市场在社会资源配置中起着基础性作用时,商品经济才发展为市场经济。
所以两者是不能等同的。
2.答案要点:错误。
马克思把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是为了揭露剩余价值的源泉是可变资本(即劳动力)创造的,而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不变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它的价值只是被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它的价值量没有发生任何改变。
而只有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才有资本周转方式快慢的不同。
3.答案要点:错误。
资本的现象形态总是表现为一定的物,即表现为一定数量的货币。
资本的本质既不是物,也不是货币,而是解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它体现着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
所以资本和货币不能等同。
4.答案要点:命题错误。
(1)流动资本是以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以及劳动力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
从价值周转方式看它们都是一次全部投入生产过程,并随着产品的出售,一次全部收回。
(2)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一部分资本和以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形式存在的资本在价值回收方式上存在不同。
以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形式存在的那部分资本,在物质形式上只在一次生产过程中发挥作用,随着使用价值的完全消耗,其价值也随之全部地转移到新产品中去。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一、单项选择题(在下面各题的选项中,请选出最符合题意的1项,并将代表正确选项的字母写在题干的括号内。
)1.资本主义萌芽于()A.14世纪B.14世纪末15世纪初C.14-16世纪D.17世纪2.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与劳动者之间的关系是()A.平等互利的关系B.互利互惠的关系C.劳动雇佣资本的关系D.资本雇佣劳动的关系3.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A.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B.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C.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D.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矛盾4.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实质是()A.资本家无偿占有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B.劳资双方既对立又统一C.雇佣工人丝毫不占有自己的劳动价值D.劳资双方既排斥又依靠5.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主要方面是()A.劳动过程B.价值增殖过程C.价值形成过程D.价值实现过程6.货币的本质是( )A.商品交换的媒介物B.商品价值的一般等价物C.商品的等价物D.商品相对价值形式7.作为商品的资本是( )A.商业资本B.借贷资本C.产业资本D.流通资本8.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是()A.商品的不等价交换B.小生产者有人身自由C.资本的原始积累D.劳动力成为商品9.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是()A.社会化大生产B.国际化大生产C.剩余价值生产D.现代商品生产10.资本家获得相对剩余价值是()A.工作日绝对延长的结果B.工人工资低于劳动力价值的结果C.劳动力供过于求的结果D.技术进步和生产率提高的结果11.资本积累与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关系是()A.资本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重要源泉B.扩大再生产是资本积累的重要源泉C.资本积累本身就是扩大再生产D.扩大再生产与资本积累无内在联系12.产业资本在其循环运动中所采取的三种职能形式是()A.固定资本、流动资本、货币资本B.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商品资本C.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D.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13.在资本积累过程中,实现个别资本增大的形式是( )A.资本循环和资本周转B.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C.资本积累和资本集中D.资本生产和资本流通14.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A.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B.消费力下降C.边际消费倾向下降D.流动性偏好15.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是( )A.生产不足B.生产过剩C.消费不足D.失业增加16.区分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依据是( )A.资本在剩余价值实现中所起的不同作用B.资本的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C.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不同作用D.资本的价值补偿方式的不同17.剩余价值率是( )A.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之比B.剩余价值与预付资本之比C.可变资本与不变资本之比D.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之比18.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 )A.劳动的价值或价格B.抽象劳动的价值或价格C.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D.脑力劳动的价值或价格19、商业资本作为一种独立的职能资本,也获得平均利润,其直接原因是( )A.商业部门和产业部门之间的竞争和资本转移B.产业资本家为销售商品将部分利润让渡给商业资本家C.商业资本家加强对商业雇员的剥削D.产业部门将工人创造的一部分剩余价值分割给商业部门20.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点是( )A.简单再生产B.扩大再生产C.物质资料的再生产D.生产关系的再生产21.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 )A.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B.价值补偿问题C.社会总产品的生产问题D.实物补偿问题22.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本质上是( )A.为世界和平服务B.为世界稳定服务C.为资产阶级专政服务D.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服务23.在市场上,一台笔记本电脑的标价是RMB8000元,此时执行价值尺度职能的货币是()A.实在的货币 B.信用货币C.观念上的货币D.现金24.商品的二因素是()A.使用价值和价值B.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C.交换价值和价值D.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参考答案: 1. B 2.D 3.C 4.A 5.B 6.B 7.B 8.D 9.C 10.D 11.A 12.D 13.B14.A 15.B 16.C 17.D 18.C 19.A 20.B 21.A 22.C 23.C 24.A]二、多项选择题(在下面各题的选项中,请选出符合题意的选项,并将代表正确选项的字母写在题干后面的括号内。
)1.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途径有( )A.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B.用暴力手段掠夺小生产者的工场C.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D.用暴力手段掠夺商人的财富2。
商品的市场价格发生变化( )A.与货币的价值量变化无关B.与商品的价值量变化有关C.与商品的生产价格变化无关D.与商品的供求变化有关3.利润率表示全部预付资本的增殖程度,提高利润率的途径有( )A.提高剩余价值率B.提高资本有机构成C.加快资本周转速度D.节省不变资本4.G—W—G’是( )A.货币资本的循环公式B.生产资本的循环公式C.商品资本的循环公式D.资本总公式5.商品经济得以产生的历史条件有( )A.私有制的出现B.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出现C.剩余产品的出现D.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6.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是( )A.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产生的源泉B.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实现的原因C.可以确定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D.可以确定资本的年增殖程度7、资本主义工资的形式主要有( )A.名义工资B.实际工资C.计时工资D.计件工资8.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包括( )A、对内实行政治统治B、进行社会管理C、进行国际交往D、维护国家安全及利益9.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包括( )A.民主与法制B.政权组织形式C.选举制度D.政党制度10.全面地认识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的本质,对资本应理解为()A.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B.资本是以物为媒介的社会生产关系C.资本就是生产资料D.资本不是静止物,而是一种运动11.纺织厂的资本家购买的用于生产的棉花属于()A.不变资本B.固定资本C.可变资本D.流动资本12.有一幅广告幽默画,画的是几个行人在看一家饭店外贴的告示,上写:“快进来吃饭吧,否则你我都得挨饿。
”这幅广告画的寓意有()A.生产者和消费者是相互依存的B.生产关系本质上是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C.生产和消费具有直接的同一性D.商品交换活动背后隐藏着人与人的关系13.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的过程,同时也是( )A.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过程B.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的过程C.资本在不同部门之间发生转移的过程D.资本家集团重新瓜分剩余价值的过程14.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资本构成的理解是()A.资本的技术构成是由生产的技术水平所决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B.资本的价值构成是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这两部分资本价值之间的比例C.资本的有机构成是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的构成D.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是一般趋势[参考答案:1.AC 2.BD 3.AD 4.AD 5.BD 6.AC 7.CD 8.ABCD 9.ABCD10.ABD 11.AD 12.ABCD 13.BCD 14. ABCD]三、辨析题(要求对所给出命题或观点进行辨别、分析,观点正确,言之成理。
)1.商品经济就是市场经济2.马克思把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目的在于区分两者在资本周转方式的快慢的不同。
3.资本就是一定数量的货币。
4.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流动资本,它的价值同原料、燃料和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的价值一样都是一次性地转移到新产品中去。
5.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规律。
6.劳动力商品不同于普通商品。
7.利润和剩余价值没有任何关系。
8.利润率平均化体现着不同部门的资本家集团之间的关系。
9.利润率不同于剩余价值率10.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改变了垄断资本主义的性质。
[参考答案要点:]1.答案要点:错误。
商品经济是一种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社会经济形式,而市场经济则是指对社会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商品经济。
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存在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只有当商品经济发展到较高、成熟阶段,市场在社会资源配置中起着基础性作用时,商品经济才发展为市场经济。
所以两者是不能等同的。
2.答案要点:错误。
马克思把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是为了揭露剩余价值的源泉是可变资本(即劳动力)创造的,而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不变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它的价值只是被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它的价值量没有发生任何改变。
而只有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才有资本周转方式快慢的不同。
3.答案要点:错误。
资本的现象形态总是表现为一定的物,即表现为一定数量的货币。
资本的本质既不是物,也不是货币,而是解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它体现着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
所以资本和货币不能等同。
4.答案要点:命题错误。
(1)流动资本是以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以及劳动力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
从价值周转方式看它们都是一次全部投入生产过程,并随着产品的出售,一次全部收回。
(2)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一部分资本和以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形式存在的资本在价值回收方式上存在不同。
以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形式存在的那部分资本,在物质形式上只在一次生产过程中发挥作用,随着使用价值的完全消耗,其价值也随之全部地转移到新产品中去。
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它的价值不是转移到新产品中去,而是由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新价值来补偿。
5.答案要点:错误。
价值规律是贯穿于整个商品经济的一般法则,它既支配商品生产,又支配商品流通。
凡是有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地方,它必然客观存在并发挥作用,因此,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6.答案要点:正确。
劳动力是特殊的商品,它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具有不同于普通商品的特点。
第一,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的。
并且劳动力价值决定中还包含着历史和道德的因素。
第二,劳动力商品在使用价值上的特点,就是它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它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新的价值。
7.答案要点:错误。
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第一,利润和剩余价值来源相同、数量相等,都是雇佣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内创造出来、被资本家占有的那部分价值,其实是同一东西。
第二,剩余价值是相对于可变资本而言的,利润是相对于全部预付资本而言的。
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是剩余价值的现象形态。
8.答案要点:正确。
利润率平均化是剩余价值规律和竞争规律作用的必然结果,体现着不同部门的资本家集团按照等量资本要求等量利润的原则来瓜分剩余价值的关系。
第一,在利润率平均化的过程中,形成了社会的平均利润率。
在利润率平均化过程中,产业资本家得到产业利润,商业资本家得到商业利润,借贷资本家得到利息,土地所有者得到地租,这些不同部门的资本家瓜分到的利润只是平均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