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节庆旅游的资源分析——以青岛民俗节庆旅游为例
- 格式:pdf
- 大小:410.50 KB
- 文档页数:5
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第一章:概论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是旅游业的一个重要的分支。
在当今旅游业的发展中,民俗文化旅游已成为一种热门的旅游项目,也为发展地方的旅游业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因此,对于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有着很大的实践和研究价值,本文将对此进行探讨。
第二章: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概念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是指一定时期的历史文化形态中所蕴含的游览、体验价值,具体涉及各种民俗文化。
它体现了当地社会历史发展的特征与现实的文化品位,更是地方特有的旅游资源和宝贵的文化遗产。
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具有流动性、多元性、可持续性等特点。
第三章: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是指对当地的民俗文化资源进行利用与价值挖掘,营造具有旅游吸引力的景区,为游客提供丰富的旅游体验。
开发民俗文化旅游资源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开发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节庆活动,如民俗节庆、民俗体验等。
(二)挖掘当地的传统文化,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项目。
(三)开发民宿旅游,提供更多元化的住宿体验。
(四)建设搭配完善的旅游配套设施,如洗手间、休息区等。
第四章: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利用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利用是指利用开发好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为游客提供丰富和多元化的旅游副产品和服务。
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利用一直是旅游业的重要环节之一,因此,为了提高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利用效能,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丰富旅游产品和服务。
打造多样化旅游产品,如旅行社组织的行程、夜间文化游等。
(二)优化交通环境。
为游客提供良好的交通环境,建立完善的交通网络。
(三)提高旅游服务质量。
为提高游客体验质量,要增强人才培训,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
(四)积极推广宣传。
扩大民众对民俗文化旅游的认知度,为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利用提供广泛的渠道。
第五章: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尽管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在旅游业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但开发过程中也可能给旅游资源带来破坏。
民俗旅游发展的论文引言概述:民俗旅游作为一种独特的旅游形式,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旅游资源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
本文将探讨民俗旅游的发展现状和趋势,以及其对地方经济和文化的影响。
一、民俗旅游的定义和特点1.1 民俗旅游的定义:民俗旅游是指游客通过参观、体验和参预当地居民的传统生活方式、节日庆典和手工艺制作等活动,来了解和感受当地的文化和生活。
1.2 民俗旅游的特点:民俗旅游具有文化性、互动性和体验性三个主要特点。
它不仅提供了游客与当地居民交流互动的机会,还让游客通过亲身体验来感受当地的文化魅力。
1.3 民俗旅游的重要性:民俗旅游有助于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同时也丰富了游客的旅游体验。
二、民俗旅游的发展现状2.1 民俗旅游的兴起:随着人们对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关注增加,民俗旅游逐渐成为一种热门的旅游方式。
越来越多的旅游目的地开始开展民俗旅游项目,吸引了大量游客。
2.2 民俗旅游的发展模式:民俗旅游的发展模式多种多样,包括民俗村落、民俗节庆、民俗手工艺等。
不同地方根据自身的特色和资源进行开辟,形成为了各具特色的民俗旅游产品。
2.3 民俗旅游的问题与挑战:民俗旅游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如商业化过度、文化保护不足等。
同时,随着旅游需求的不断变化,民俗旅游也需要不断创新和提升。
三、民俗旅游的经济影响3.1 民俗旅游的就业机会:民俗旅游的发展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特别是在民俗村落和民俗手工艺制作方面。
这不仅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还提高了居民的收入水平。
3.2 民俗旅游的消费拉动效应:民俗旅游带动了当地的餐饮、住宿、交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了当地的消费支出,推动了地方经济的繁荣。
3.3 民俗旅游的地方税收贡献:民俗旅游的发展不仅为当地带来了直接经济效益,还为地方政府提供了更多的税收收入,促进了地方财政的健康发展。
四、民俗旅游的文化影响4.1 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民俗旅游的开展促进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提高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青岛大型节日活动策划方案一、活动概述随着社会的发展,节日活动已经成为我国文化传承和社会交流的重要形式。
青岛作为中国的重要港口城市和旅游胜地,举办大型节日活动具有丰富的资源和优势。
本次活动的目标是通过举办一系列精彩纷呈的节日庆祝活动,推动青岛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提升青岛市形象,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投资者。
二、活动主题1.为了使活动更具吸引力,本次活动将以“青岛欢乐节”为主题,以欢乐为核心,展示青岛独特的文化和魅力。
2.活动主题涵盖了传统文化、现代文化、艺术表演和创意体验等多个方面。
三、活动内容1.开幕式:活动从一场隆重而庄重的开幕式开始,吸引全球目光。
- 开幕式上,将邀请本地知名艺术家和明星进行表演,包括音乐、舞蹈、杂技和马戏等。
- 同时,还将举行激烈的篮球赛和足球比赛,以增加观众的参与度。
2.传统文化展示:青岛拥有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可以通过展示传统工艺、民俗表演和传统音乐等方式,吸引游客了解和体验中国传统文化。
- 展示传统工艺:举办传统手工艺品展览,展示木雕、剪纸、织锦等传统工艺品,让游客近距离了解这些工艺的制作过程。
- 民俗表演:举办传统舞蹈、扎染、茶道和传统体育项目等民间表演,让观众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 传统音乐演出:邀请青岛市本地及全球知名的传统音乐表演团队,进行音乐会演出,展示中国传统音乐的神韵。
3.现代文化活动:青岛是当代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城市之一,举办现代文化活动可以展示城市的创意和时尚。
- 时尚晚会:举办时尚晚会,展示当代时尚文化的魅力,并邀请国内外知名时尚品牌进行发布。
- 设计展览:举办创意设计展览,展示当代中国设计师的风采,推动青岛设计师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
- 演艺表演:邀请国内外知名演艺团队进行音乐、戏剧和舞蹈表演,展示当代中国文化的创新和多样性。
4.艺术表演:艺术表演是节日活动不可缺少的内容,通过专业的演出,为观众带来精彩的娱乐体验。
- 音乐会:主办现场音乐会,邀请知名乐团和音乐家进行演出。
民俗学硕士毕业论文题目传播仪式观视域下的商丘火神信仰祭祀仪式研究仪式观视角下浙江民俗文化的传播与发展研究——以义乌迎龙灯为个案洛阳瀍河回族区回族文化变迁及其动因研究文县曹村抵抗旅游同质化的发展路径研究基于庆阳花馍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品牌形象设计研究南京市高职院校民俗体育课程开展现状调查与分析基于新媒体视阈下的民俗艺术传播研究——以“风物”民俗艺术品牌为例春秋战国时期礼俗与基层社会管理研究清末民初晋东南庙会研究从海伦剪纸看当代政策语境中的剪纸发展特点基于供需关系的乡村旅游产品提升策略研究——以青岛市崂山区为例历史文化传承中的村落公共空间保护与活化研究——以泰安市岈山村为例关中传统灯彩的文化艺术传承及创新设计研究南诏铁柱祭祀文化历史流变研究文旅融合视域下贵州岜沙苗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河州花儿的传承与保护河西当代小说的地方性书写研究广东省?江市石岭镇体育现状调查及对策分析日本民俗仪式中的灵魂观及其影响研究破圈思维在民俗类纪录片中的应用游客与社区居民对传统节庆旅游的感知价值分析——以府城元宵换花节为例村落民俗舞蹈的“非遗化”研究——以山东商河县三帽村鼓子秧歌为个案浚县社火民俗体育文化研究体验式教学法在印尼中级汉语民俗文化课中的应用研究中国传统祈福文化在对泰汉语文化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湖湘古镇文化建筑综合体空间感知设计研究海洋民俗与生态资源在海洋油画创作中的应用性研究基于地域文化特性的黎族传统村落景观设计应用研究基于文化转译的西兰卡普图形化界面设计研究精准扶贫视阈下青海省海东市民族地区特色产业扶贫实践研究祁韵士《西陲竹枝词》研究网络神话游戏研究中泰文化差异对泰国小学汉语教学的负迁移作用山西地区以龙祈雨习俗研究西宁回族高氏家族民俗文化研究曹妃甸区“老漂族”家庭角色作用研究甘肃彩绘棺的民俗学分析——以皋兰县白坡村为核心个案乡土语境中的城边村艺术实践——以河北并陉天长镇东关村渔家乐为例“网游打工仔”的民俗志研究山东莱州面花“圣虫”艺术符号研究互联网语境下亚文化青年群体的民俗学考察——以“王者荣耀”玩家为例日常生活视野下的马篮子研究——以安徽涡阳十里庙村为个案随俗而生-杨家埠年画的民俗意蕴在现代女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济宁区县级博物馆发展现状研究宴席、人情与村落共同体——四川泸县垣山村的“九大碗”研究洪洞县“大槐树”历史文化旅游品牌的构建研究民俗传播视角下“双十一”的媒体话语建构民间文化对汪曾祺文学创作的影响研究布依族传统节日“六月六”研究黔中屯堡“做会”习俗研究——以天龙屯堡为例桂林林村彩调坐地班调查研究媒介景观视域下侗族大歌传播优化策略研究鲁西南地区端公戏研究民俗视域下家族再生产研究——基于黔中屯堡章庄村金氏家族的田野考察黔中元宵花灯民俗研究——以修文县六广镇花灯为例旅游开发对族群认同的影响研究——以镇山村为例筷箸的传统造型设计发展研究鱼纹饰在陶瓷青花装饰中的应用研究沂蒙民俗文化在陶瓷雕塑创作中的应用研究“麒麟文化”民俗符号的传承与创新研究——以山东巨野为例川渝竹枝词中的方言词语研究以优秀民俗文化推动乡村治理实践研究——以合江县为例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民俗内容及教学策略研究福州拗九节节庆文化研究及设计创新西安鼓乐非遗保护与区域文旅融合发展研究洛带镇宝胜村客家文化景观活力提升研究山西晋祠庙会中的民间信仰与民俗艺术研究文化基因视域下川甘白马人民族旅游开发研究旅游信息化背景下海南琼中县乡村旅游发展的研究日常与非日常的双重建构——当代工夫茶民俗研究后藏灶神信仰的历史文化研究——以盆冲罗村为考察中心五指山市黎族民俗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果戈理的乌克兰小说研究俄罗斯汉学家阿列克谢耶夫的中国民俗画片收藏研究京津冀地区乡村旅游重点村公共空间研究葫芦岛葫芦艺术研究文化体验视角下乡村旅游景观设计研究——以豫北地区水段村为例山东高密泥塑中的艺术元素在童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蒙汉通婚影响下的节日习俗研究——以平泉市蒙和乌苏乡二道营子村为例一根扁担一台戏—江苏卸甲肩担木偶戏的音乐人类学研究中斯面具文化对比研究乡村振兴背景下宁安市镜泊镇乡村旅游开发研究日本明治时期北京官话教材《北京事情》研究赣南客家文化研学课程开发改进策略研究——以赣州六所小学为例浊漳河流域南源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特征研究温州龙舟体育赛事品牌培育研究民俗民间体育对易地扶贫搬迁社区的人际互动影响研究——以武威市黄花滩移民社区为例金代磁州窑瓷枕“春水秋山”题材研究安多藏区诞生仪式研究移民社区民俗体育文化研究——以三峡库区鄂渝工程搬迁安置点为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研究——以舟曲多地舞为例从传统到当下:乡村走亲戚习俗研究——以豫东刘庄为个案花腰彝族民俗数学融入小学数学课堂的实践探究南陵峨岭武功狮子舞的口述史研究民俗视角下的对泰节庆文化教学设计。
国内民俗旅游研究综述一、本文概述随着国内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民俗旅游作为一种独特的旅游形式,逐渐受到广大游客的青睐。
民俗旅游不仅能让游客深入了解一个地区的文化传统和民俗风情,还能为当地带来经济效益和文化传播的机会。
因此,对民俗旅游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旨在综述国内民俗旅游研究的主要成果和进展,分析当前研究的不足之处,并提出未来研究的展望和方向。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评价,本文期望为国内民俗旅游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国内民俗旅游的历史演变民俗旅游在国内的发展历程,可以说是伴随着改革开放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而逐步兴盛的。
从历史演变的角度来看,国内民俗旅游可以大致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起步阶段(1978-1989年):改革开放初期,随着国内旅游市场的逐渐开放,一些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民俗活动开始吸引游客。
这一时期的民俗旅游主要依赖于传统的节庆活动、民间工艺和乡村风情,缺乏系统的开发和规划。
发展阶段(1990-1999年):随着旅游业的深入发展,民俗旅游开始受到更多的关注。
地方政府和企业开始有意识地挖掘和整理当地的民俗资源,通过举办民俗节庆、建设民俗村等形式,推动民俗旅游的发展。
同时,学术界也开始对民俗旅游进行系统的研究。
成熟阶段(2000年至今):进入新世纪,民俗旅游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
一方面,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游客对旅游体验的需求日益多样化,民俗旅游以其独特的地方特色和文化魅力,成为越来越多游客的选择。
另一方面,政府和企业也加大了对民俗旅游的开发力度,通过整合资源、提升品质、创新产品等形式,推动民俗旅游向更高层次发展。
学术界对民俗旅游的研究也更加深入,涉及的主题和领域也更加广泛。
回顾国内民俗旅游的历史演变,可以看出其经历了从无意识到有意识、从自发到自觉、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
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长,民俗旅游在国内的地位和作用将越来越重要。
未来,如何进一步挖掘和整合民俗资源、提升民俗旅游的品质和内涵、满足游客的多元化需求,将是民俗旅游发展的重要课题。
民俗文化旅游概述民俗文化旅游是指人们离开惯常住地,到异地去以地域民俗事项为主要观赏内容而进行的文化旅游活动。
从概念中得出民俗文化旅游是引导旅游者对民族文化进行审美观光的旅游活动,有特定的旅游目标市场。
首先具备民族地域性的特点,可以是身份不同的异质文化特色,也可以是不同地域的同民族特色,显示出深厚的民族地域性;其次具有审美观赏价值,这也是旅游者开展旅游活动的初衷;最后具有民族文化内涵,是一个民族内在的文化底蕴,同时显现的历史文化价值就值得我们开发民俗文化特色旅游活动,让旅游者亲身体验特定区域的民俗事项活动。
民俗就是民间风俗习惯,是广大劳动人民所创造和传承的民间文化。
包括物质生产民俗、物质生活民俗、社会组织民俗、岁时节日民俗、人生礼仪、民俗信仰、民间科学技术、民间口头文学、民间语言、民间艺术、民间游戏娱乐等内容。
而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是旅游最核心的要素之一,民俗作为民间传承文化,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文化与民俗的结合就成为现今旅游业发展的必然。
民俗文化本身就是重要的旅游资源,能够满足旅游者的审美、娱乐、精神等方面的需求。
例如满族入主中原之后兴起的旗袍,如今已成为展示东方女性美的标志性服饰,充分体现了审美的需求。
马背上的民族——蒙古族每年举行那达慕大会,设立摔跤、赛马、射箭等比赛项目,充分体现了娱乐性。
民俗文化与旅游有着不可分割的血肉联系,在游览过程中讲解的宗教祭祀、岁时节日、神话传说、民间娱乐等,都是游览内容的丰富,增加旅游者游览的兴趣,进而达到理解民俗文化内涵的目的。
中外民俗文化旅游发展对比1外国民俗文化旅游蓬勃发展。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民俗文化旅游都已经发展起来了。
象突尼斯根据西方游客喜欢猎奇的心理,利用本国土着居民的村落古迹、山洞住宅、民族服饰和车马游玩等民俗文化来发展旅游业,已成为非洲和阿拉伯国家中的旅游大国。
美国波士顿的“活人博物馆”,通过依照当年格式建造的房屋棚圈、碉堡、果园组成的“移民村”,并有十六世纪的英国移民在劳作娱乐,身着十七世纪美国劳动人民的服饰,向游客展示表演了用方形的扁担挑水,用原始农具耕种,用独轮车运输等古老的传统习俗,以及各种舞蹈,再现几百年前欧洲抵美移民的生活劳动和风俗习惯。
论山东省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研究【摘要】山东省拥有丰富的民俗旅游资源,包括丰富多彩的传统民俗文化、风土人情和独具特色的民俗节庆等。
本文通过对山东省民俗旅游资源的概述,现状分析,开发策略探讨,效果评估以及展望,发现山东省民俗旅游资源开发具有巨大的潜力和机遇。
在未来的发展中,可以通过更好地整合资源,提升服务品质,加强宣传推广,加大投入力度等方面来提升山东省民俗旅游业的发展水平。
也需要注重保护传统文化,挖掘潜在价值,实现民俗旅游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
为了实现民俗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政府部门、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和合作。
【关键词】山东省、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研究、背景、意义、概述、现状、策略、评估、展望、总结、启示、建议。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山东省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资源,是一个值得深入挖掘和开发的旅游目的地。
目前山东省的民俗旅游资源开发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山东省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程度不高,很多传统的民俗文化活动和节庆仍未得到有效利用。
由于缺乏系统的规划和管理,山东省的民俗旅游资源开发存在一定的碎片化和重复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游客对民俗旅游的需求日益增长,而山东省的民俗旅游资源开发还没有完全满足市场需求。
对山东省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进行深入研究,探讨有效的开发模式和策略,对于实现民俗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提升山东省旅游业的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旨在对山东省民俗旅游资源开发进行系统分析和评估,为山东省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
通过对山东省民俗旅游资源的现状进行深入剖析,为山东省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提供前瞻性的发展策略和建议,促进山东省旅游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1.2 研究意义研究民俗旅游资源的意义在于挖掘和保护山东省丰富的民俗文化遗产,促进当地文化和旅游产业的发展。
民俗旅游资源是一种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内涵的资源,通过开发利用,可以为游客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旅游体验,带动当地经济的繁荣。
民俗旅游文化资源对民俗文化的继承举例子民俗旅游文化资源是指通过旅游活动来展示和传承某一地区的民俗文化特色的资源。
它包括了民俗节庆、传统手工艺、民俗表演、民俗美食等多个方面。
下面将以几个具体的例子来说明民俗旅游文化资源对民俗文化的继承。
1. 京剧表演:京剧是中国传统的戏曲形式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在北京,每天都有京剧表演,吸引着大量的游客前来观赏。
这不仅有助于传承京剧这一民俗文化,也为京剧表演者提供了展示自己才华的平台。
2. 茶艺表演: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茶艺表演是通过展示泡茶、斟茶、品茶等过程来传递茶文化的一种方式。
在一些旅游景点或茶叶生产地,游客可以欣赏到精彩的茶艺表演,了解茶文化的内涵,体验中国传统的茶道文化。
3. 民间音乐演奏:中国有着丰富多样的民间音乐形式,如古筝、二胡、琵琶等。
在一些民俗旅游景点,游客可以欣赏到地方特色的民间音乐演奏,了解当地的音乐文化,感受传统音乐的魅力。
4. 民俗手工艺制作:中国有着众多的传统手工艺,如剪纸、刺绣、木雕等。
在一些旅游景点或传统手工艺村,游客可以亲自参与到手工艺制作过程中,学习传统手工艺的技巧,感受手工艺的魅力,推动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发展。
5. 民俗节庆活动:中国有着丰富多样的民俗节庆活动,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在这些节日里,人们会开展各种民俗活动,如舞龙舞狮、放鞭炮、赏月等。
在一些民俗旅游景点,游客可以亲身参与到这些节庆活动中,了解民俗文化的内涵,感受中国传统节庆的热闹气氛。
6. 传统民俗美食:中国各地都有着独特的传统民俗美食,如北京的烤鸭、四川的火锅、广东的点心等。
在一些旅游景点或传统餐馆,游客可以品尝到正宗的传统民俗美食,了解当地的饮食文化,感受传统美食的魅力。
7. 民间故事讲解:民间故事是传承民俗文化的重要方式之一。
在一些民俗旅游景点,游客可以聆听讲解员讲述当地的民间故事,了解民间传说、神话故事等,加深对当地民俗文化的认识。
民俗旅游发展的论文一、引言民俗旅游作为一种独特的旅游形式,已经成为当今旅游业发展的热点之一。
它不仅可以满足游客对于地方文化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同时也有助于保护和传承民俗文化。
本论文旨在探讨民俗旅游的定义、特点以及发展现状,并分析其对于地方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二、民俗旅游的定义和特点1. 民俗旅游的定义民俗旅游是指游客前往特定地区,体验和参与当地的传统民俗活动,包括节日庆典、民间艺术表演、手工艺制作等。
它与传统旅游相比,更加注重游客与当地居民的互动和体验,强调文化交流和沉浸式的旅游体验。
2. 民俗旅游的特点(1)文化体验:民俗旅游注重游客对于当地文化的体验,通过参与民俗活动,游客可以深入了解当地的历史、传统和价值观念。
(2)互动性:民俗旅游强调游客与当地居民的互动,游客可以与居民一起参与民俗活动,亲身体验当地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
(3)可持续性:民俗旅游注重保护和传承民俗文化,通过旅游的方式促进当地文化的传统和发展,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民俗旅游的发展现状1. 国内民俗旅游的发展现状(1)景区开发:许多地方政府积极推动民俗旅游的发展,通过开发民俗村、民俗节庆等形式,吸引游客前来体验当地的民俗文化。
(2)产品创新:旅游企业不断开发新的民俗旅游产品,结合当地的民俗资源,推出具有独特特色的旅游线路和活动。
(3)政策支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民俗旅游发展的政策,包括财政补贴、减免税收等,为民俗旅游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2. 国际民俗旅游的发展现状(1)文化交流:国际民俗旅游促进了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和理解,增进了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和合作。
(2)经济贡献:民俗旅游为当地经济带来了可观的收入,促进了就业和经济发展。
(3)旅游品牌:一些国家和地区通过民俗旅游的发展,成功建立了自己的旅游品牌,吸引了大量的国际游客。
四、民俗旅游对地方经济的影响1. 就业机会:民俗旅游的发展为当地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包括导游、民俗演员、手工艺品制作等。
民俗与旅游报告旅游胜地—青岛被誉为“东方瑞士”的青岛地处山东半岛东南、胶州湾畔,是中国重要的沿海开放城市之一和华东地区仅次于上海的第二大经济中心城市,全市总面积10654平方公里。
总人口695万,市区人口227万人。
青岛依山傍海,风光秀丽,气候宜人。
红瓦、绿树、碧海、蓝天交相映出青岛美丽的身姿;赤礁、细浪、彩帆、金色沙滩构成青岛美丽的风景线;历史、宗教、民俗、风土人情、节日庆典赋予了青岛旅游丰富的文化内涵。
浓缩近代历史文化的名人故居;具有典型欧式风格的各国建筑,形成了中西合壁的特色。
青岛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著名的海滨旅游胜地和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之一,旅游设施非常完备,陆海空立体交通网络通达国内外各大城市。
青岛著名旅游景点简介八大关八大关,是最能体现青岛“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特点的风景区,位于汇泉角景区北部。
所谓"八大关",是因为这里有八条马路(现已增到十条),是以八个关口命名的。
即:韶关路、嘉峪关路、涵谷关路、正阳关路、临淮关路、宁武关路、紫荆关路、居庸关路。
十条马路纵横交错,形成一个方圆数里的风景区。
“八大关”的特点,是把公园与庭院结合在一起,十条马路两侧到处是郁郁葱葱的树木、四季盛开的鲜花。
人行道树种各异,如韶关路全植碧桃,春季开花,粉红如带;正阳关路遍种紫薇,夏天盛开;嘉峪关路是五角枫,秋季霜染枫红,平添美色;紫荆关路两侧是成排的雪松,四季常青;宁武关路则是海棠……从春初到秋末花开不断,被誉为"花街"。
八大关内的建筑集中了俄式、英式、法式、德式、美式、日式、丹麦式等20多个国家建筑风格,有“万国建筑博览会”之称。
青岛拥有众多文化名人的故居。
更令人欣喜的是,这些故居就散落在沿海风景区之中,吹着海风的空挡,拐进一条小巷,就可以瞻仰到文化巨子们的旧居。
沈从文故居在福山路。
栈桥栈桥是青岛的象征。
她位于青岛湾中,与市内最繁华的中山路成一条直线,由海岸前伸入海,素有“长虹远引”之美誉。
论山东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 -李东成(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txt年轻的时候拍下许多照片,摆在客厅给别人看;等到老了,才明白照片事拍给自己看的。
当大部分的人都在关注你飞得高不高时,只有少部分人关心你飞得累不累,这就是友情!论山东民俗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李东成(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中心,山东济南,250014)发表时间: 2004--------------------------------------------------------------------------------摘要:山东民俗文化因其传承性强、地域特点鲜明、影响广泛而成为山东民俗旅游的重要资源。
凭借此资源优势,山东的民俗旅游享誉国内外,成为山东旅游业一个富有潜力的增长点。
但在当前的民俗旅游开发实践中也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在分析山东民俗旅游的特点、类型和山东民俗旅游开发现状的基础上,就目前出现的问题,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开发原则和解决对策。
关键词:民俗;民俗文化;民俗旅游;山东一、民俗文化、民俗旅游的界定(一)民俗文化的定义民俗文化,是世间广泛流传的各种风俗习尚的总称,包括存在于民间的物质文化、社会组织、意识形态和口头语言等各种社会习惯、风尚事物。
[1] 它是民俗旅游最重要的资源。
民俗文化本身就是一种生活文化,因此,也有些学者提出用“生活文化”指代民俗文化。
与精英文化或宫廷文化相比,民俗文化更具有地域性、民族性、独特性、生动性和大众性等特点,这些特点与当代大众旅游的诸多特点相吻合,使得民俗文化成为民俗旅游的主体资源,这也是推动民俗旅游持续发展的主要动力。
(二)民俗旅游的界定早在20世纪80年代前后,中国就已经开展了民俗旅游,从20世纪90年代起,学者们开始探讨民俗旅游的概念,陆景川、西敬亭、叶涛、李慕寒、刘印其、迟景才、仇学琴、陶思炎、温锦英、吴忠军、巴兆祥、吴必虎等人均对此有所阐述。
1990年,西敬亭、叶涛首先明确提出了“民俗旅游”的概念:“民俗旅游是民俗与旅游的结缘,以民俗事象为主体内容的旅游活动”[2]刘印其提出:“民俗旅游是借助民俗来开展的旅游项目,如寻根祭祖、朝山进香、民间艺术表演、民俗展览、民俗表演 (婚礼表演等)、节庆活动、风味食品、旧式交通工具、住民房等,一句话,就是‘到民间去旅游’,到民俗氛围里去切身体验”。
我国节庆旅游研究综述节庆旅游作为一种重要的旅游形式,在我国旅游业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本文对我国节庆旅游研究进行了综述,总结了现有研究成果和不足,并指出了未来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一、引言节庆旅游是指以各种节日、庆典、活动等为载体,吸引旅游者前往特定地点或城市进行的旅游活动。
节庆旅游对于促进地区旅游经济发展、提升城市形象、弘扬民族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梳理我国节庆旅游研究现状,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二、节庆旅游的发展与现状节庆旅游在我国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
自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开始举办各种节庆活动,如桂林山水文化节、哈尔滨冰雪节等。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节庆旅游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旅游形式。
目前,我国节庆旅游存在以下问题:1)同质化现象严重,缺乏特色;2)节庆活动形式单一,缺乏创新;3)旅游基础设施不完善,服务质量有待提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学者们提出了一系列对策和建议,如加强节庆旅游的规划和管理、注重节庆活动的创新和特色、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和安全性等。
三、节庆旅游的研究方法节庆旅游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研究、案例分析、问卷调查等。
文献研究主要从历史、文化、社会等方面分析节庆旅游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案例分析则通过对具体节庆活动的深入研究,为其他节庆旅游的发展提供借鉴。
问卷调查则可以了解旅游者的需求和行为特征,为节庆活动的策划和营销提供依据。
四、节庆旅游的现状分析与比较目前,我国节庆旅游开展状况呈现出以下特点:1)地域性特征明显,往往与当地的文化和自然资源相结合;2)活动内容丰富多样,包括文化表演、民俗体验、美食节等;3)组织方式以政府为主导,市场运作逐渐兴起。
在比较不同地区的节庆旅游时,发现不同地区的节庆活动具有明显的差异。
例如,北方地区的冰雪节、南方地区的泼水节等。
此外,不同节庆活动的参与者也存在差异,文化节、民俗节的参与者往往以当地居民为主,而美食节等则更受旅游者欢迎。
五、结论本文对我国节庆旅游研究进行了综述,总结了现有研究成果和不足,并指出了未来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