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方言:闽方言
- 格式:docx
- 大小:6.73 KB
- 文档页数:1
七大方言分别是指官话、赣语、吴语、湘语、粤语、闽语、客家话。
也有人把中国汉语划为八大方言、九大方言。
其实,我们所说的“八大方言”、“九大方言”都是指汉族方言,如果加上少数民族的语言,中国的方言还可以划得更多、更细。
如八大方言就,把闽方言分成了两种不同的方言,闽南话和闽东话。
中国七大方言▪粤语▪赣语▪北方话▪闽语▪吴语▪客家方言▪湘语目录官话赣语粤语吴语闽语湘语客家话展开官话赣语粤语吴语闽语湘语客家话展开编辑本段官话概述以北京话为标准,中国大陆使用人数超过70%,通行于中国北方地区各省区,贵州、四川、云南以及华中地区的部分县市。
分布情况(1)华北方言,通行于京津两市及东北三省,河北、山东及河南(除信阳地区)六省。
其中吉林、辽宁、黑龙江三省方言最接近北京话。
(2)西北方言,通行于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宁夏一部分、青海一部分及新疆等六省一区。
(3)西南方言,通行于四川、贵州、云南重庆三省一市及湖北大部分。
湖南、广西北部边沿地区。
(4)江淮方言,俗称下江官话,通行于长江、淮河中下游,包括湖北、安徽、江苏、江西部分沿江地区。
此外,晋语在山西大部以及陕西北部、河北西部及南部、河南北部、内蒙古中西部使用,以太原话为代表,有入声韵。
其白读系统与典型的官话截然不同。
有不少学者将其归于官话,有人认为应当独立,不过晋语与其它官话的差别比起闽语中相邻两县甚至两镇的差别都甚小。
编辑本段赣语概述赣语又称江右语,是汉藏语系汉语族下的一门声调语言,为中国日常生活中主要运用的汉语七大方言之一,主要通行于江西大部、湖南东部、湖北东南部、安徽西南部和福建的西北部等地区,是该些地区事实上的公用语。
使用赣语的人口在6000万,约占中国人口的6%左右,世界排第三十位。
起源赣语历史悠久,其源头可追溯到吴城文化,江西在上古时期曾经有过“干越国”和“艾国”等非华夏族国家。
史载干越国在春秋时期为吴国所灭,其中心地带可能位于今余干一带,而艾国则位于今修水、武宁一带,后其被楚国并吞。
中国汉语七大方言的标准语语系1、北方话(简称:北语):北京话为标准语(影响力强)2、广东话(简称:粤语):广州话为标准语(影响力强)3、江浙话(简称:吴语):苏州话为标准语,今多以上海话为其代表。
4、福建话(简称:闽语):厦门话为标准语,但影响力不强[我觉得嘛,在国内一般,但在国外,特别是东南亚还是影响力挺大的]5、湖南话(简称:湘语):长沙话为标准语,影响力不强6、江西话(简称:赣语):南昌话为标准语7、客家话(简称:客语):梅县话为标准语,影响力比较强在广东省的梅州、河源客语区。
其他地方或省份的客语区其影响力不强1、粤方言粤方言又称粤语或广东话,通行于广东省大部份地区,广西自治区的南和东部及港澳地区。
以广州话为代表。
此外,东南亚、南北美洲、欧洲各国、澳洲、南非等国家的华侨、华裔近90%的人都来自粤方言区,所以国外的唐人街里最流行的中国汉语,多为粤方言。
粤方言在国外不但是一种最普遍和流行的汉语外,在国内它又是一种强势的方言。
粤方言内部被分为8个片,但语音与标准粤语广州话相对来说比较一致。
(1)以广州话为代表的粤海片,通行地域: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粤西地区、粤北地区部份县市和广西梧州地区。
(2)以台山话为代表的四邑片,通行地域:广东江门地区(新会、台山、江门市、开平、恩平和鹤山一部分)。
(3)以韶关粤语为代表的粤北片,通行地域:广东韶关地区,阳山、佛岗和英德市一部分。
(4)以阳江话为代表的高阳片,通行地域:广东茂名地区和阳江地区。
(5)以广西钦州话为代表的钦廉片,通行地域:广东湛江地区、广西钦州地区和广东雷州地区一部分。
(6)以惠州粤语为代表的惠河片(此片曾被棚民学者误为棚民方言的分支,尤其是广东河源居民,他们也象棚民研究者误认了自己是棚民人)。
通行地域:广东惠州地区、河源地区和揭阳地区的普宁、揭西一部分,汕尾地区的陆河县和梅州地区的五华、兴宁一部分。
(7)以广西南宁话为代表的邕浔片,通行地域:广西南宁地区、玉林地区一部分。
闽方言分布、分区及语法特点导读:闽方言分布、分区及语法特点闽方言又称闽语,俗称"福佬话",是汉语七大方言中语言现象最复杂,内部分歧最大的一个方言。
通行地域闽方言主要通行于福建、广东、台湾三省和浙江省南部以及江西、广西、江苏三省的个别地区。
使用人口约4000万。
具体地点如下:福建省的54个县市:福州、闽侯、长乐、福清、平潭、连江、罗源、闽清、永泰、古田、屏南、宁德、霞浦、周宁、寿宁、福安、柘荣、福鼎、莆田、仙游、厦门、金门、泉州、晋江、南安、惠安、同安、永春、安溪、德化、漳州、龙海、长泰、华安、南靖、平和、漳浦、云霄、东山、诏安、龙岩、漳平、大田、尤溪、永安、三明、沙县、建瓯、南平(城关除外)、建阳、崇安、松溪、政和、浦城(南部)。
以上地区约占全省面积的3/4。
广东省东部的12个县市:汕头、潮州、澄海、饶平、南澳、揭阳、揭西、普宁、惠来、潮阳、陆丰、海丰等,以及惠东、丰顺、大埔等县的一部分;海南岛的14个县市:海口、琼山、文昌、琼海、万宁、陵水、三亚、崖县、琼中、屯昌、定安、澄迈、昌江、东方(少数民族地区除外);雷州半岛的5个县市:湛江、遂溪、廉江、海康、徐闻。
此外,主要通行粤方言的中山市和阳江、电白等县也有部分区、乡说闽方言。
以上地区约占全省面积的1/3。
台湾省的21个县市中,除约占人口2%的高山族地区说高山语,台北、彰化之间的中坜、竹东、苗栗、新竹等地和南部屏东、高雄等县市,以及东部花莲、台东的部分地区通行客家方言外,其余各地的汉族居民都说闽方言,约占全省人口的3/4以上。
浙江省南部泰顺、苍南、洞头、玉环等县的大部分和平阳县西部的少数地区,以及舟山群岛普陀、嵊泗县的一部分地区也说闽方言。
以上总计通行闽方言的县市约有120个以上。
此外,江西省东北角的玉山、铅山、上饶、广丰等县的少数地方,广西省中南部桂平、北流等县的少数地方,江苏省宜兴、溧阳等县的少数地方,也有人说闽方言。
散居南洋群岛、中南半岛的华侨和华裔中,数百万人祖祖辈辈也以闽方言作为"母语"。
1)闽南话(Hokkien/Min Nan/Ban-lam-gú/Hō-ló-ōe),又称福佬话或鹤佬话,属于汉语族闽语,也是最有影响力的闽语。
分布在福建南部、台湾、广东东部的潮汕地区、雷州半岛、海南岛、闽西龙岩市区与漳平一带、闽东宁德市的福鼎一带、浙江南部苍南、平阳、洞头部分地区以及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
基本上,按地域,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种次方言:漳州话\ 泉州话\ 厦门话(Amoy) \东南亚福建话(Hokkien)\ 浙南闽语\ 潮汕话\海南话闽台片亦即本土闽南语。
漳州和泉州是语言学范畴内所指的各种闽南方言的发源地,所有的闽南方言,其源头都是漳州话和泉州话。
漳、泉方言内部有些许差异,主要是音韵系统方面微有区别,但相互之间有严格地对应关系;语法及用词则基本一致。
明清以来出现的厦门话和台湾话(两者高度接近),都是直接由漳、泉各县(市)方言混合而成,均体现了亦漳亦泉、不漳不泉的特点。
基于此,厦门话和台湾话亦被国内外人士视为典型的闽南话。
闽台片的的闽南话内部较为统一。
东南亚的福建话也就是指闽台片的闽南语。
[编辑]浙南片明末清初时期,有大量的闽南人(主要是龙溪、海澄、漳浦、安溪、惠安、同安等地)迁徙到浙南的苍南县、平阳县、玉环、洞头一带以及福建东北部的福鼎、霞浦一带。
浙南与闽东地理相连,口音亦相近,这个片区统称为“浙南片”。
闽南话传入浙南、闽东地区后,由于自身的演变和受周围方言(浙南是瓯语,闽东是福州语系)的影响,与闽南本土的闽南话形成一定差别,苍南人习惯把这种方言称为“浙南闽语”。
现代的浙南闽语与闽台片的闽南语相比较,主要是入声韵、鼻化韵的退化消失以及用词方面的差别。
但总体而言,浙南闽语基本还是保留了本土闽南语的其它特点。
相对来说,浙南闽语要比潮汕话更接近闽台片闽南语。
[编辑]潮汕片潮汕话与闽台片的闽南语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但相互之间差别仍旧十分明显。
其语法与闽台片相同,词汇也有高度的对应,语音语调上则差异明显,彼此不能沟通。
7大方言的历史渊源和过程从大处说,现代汉语可分为7大方言:首先是北方方言(广义的官话),流通在我国中原、东北、西北和西南的广大地区。
第二是吴方言,即江浙话,分布在江苏省的江南地区和浙江省大部。
江浙话以上海话为主要代表。
第三是赣方言,即江西话,分布在江西省和福建省西北部和湖南省的东部以及湖北省的东南部。
江西话以南昌话为主要代表。
第四是湘方言,即湖南话,分布在湖南省大部。
湖南话以长沙话为主要代表(旧时以双峰话为代表)。
第五是客家方言,又叫客家话、客话。
客家话分布比较分散,比较集中的地方是广东省东北部、福建省西北部、江西省与湖北、广东、福建接壤的地区,以及四川、广西和台湾等地。
东南亚各国的华人中有很多说客家话的。
客家话以梅州话为主要代表。
第六是粤方言,又叫粤语、广东话、广府话、白话,分布在广东省大部、广西自治区的东南部,以及港澳地区和北美华人社区。
粤方言以广州话为主要代表。
第七是闽方言,即闽语,分布很广,包括福建省大部、广东省东部的潮汕地区和西部的雷州半岛、海南省、台湾省大部、浙江省南部,闽方言在东南亚华人社区流行很广。
闽方言内部分歧很大,大概来说,闽南片以厦门话为代表,闽东片以福州话为代表,闽北片以建瓯话为代表,闽中片以永安话为代表,莆田仙游片以莆田话为代表。
这七大方言中,以北方话分布最广,其分布地域大约占全国面积的70%;使用的人口也最多,也占汉语人口的70%左右,其余六大方言的使用人口总和大约只占汉语人口的30%。
除北方方言以外的六大方言都是南方方言。
北方方言内部差异较小,主要差异是语音,语音的主要差异是每个声调的调值不同。
调值是各地方言相貌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因此也是区分北方方言各地差异的主要标志之一。
我在下面这个表里列出北方话区9个城市方言的调值,它们都有“阴阳上去”四声、也都没有“入声”,你可以比较一下它们的不同。
如果你用各地不同的调值分别说“山明水秀、千奇百怪、非常好看、观察仔细”等词语,你就能感受到各地方言的特殊味道。
广东闽方言语法特点的比较研究广东话和闽南话是中国南方两种不同的方言,它们在语法上有一些共同点,也存在一些差异。
本文将对广东话和闽南话的语法特点进行比较研究。
一、名词的数的表示在广东话中,名词的数的表示与普通话相似,一般通过在名词前加上量词来表示复数。
例如,“人”在单数时为“个人”,而在复数时为“好多个人”。
而在闽南话中,名词的数的表示则更加丰富多样。
除了使用量词表示复数外,还可以通过在名词前加上表示复数的词语来表示复数。
例如,“人”在单数时为“人仔”,而在复数时为“人仔头”。
二、动词的时态和语气的表示在广东话中,动词的时态和语气的表示与普通话相似。
一般通过在动词前加上表示时态和语气的助词来表示。
例如,“我去”表示现在时,“我去过”表示过去时,“我会去”表示将来时。
而在闽南话中,动词的时态和语气的表示则更加简洁直接。
一般通过在动词后加上表示时态和语气的词语来表示。
例如,“我去”表示现在时,“我去过”表示过去时,“我将去”表示将来时。
三、形容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的表示在广东话中,形容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的表示与普通话相似。
一般通过在形容词前加上表示比较级和最高级的修饰词来表示。
例如,“高”在比较级时为“多高”,在最高级时为“最高”。
而在闽南话中,形容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的表示则更加简单明了。
一般通过在形容词后加上表示比较级和最高级的词语来表示。
例如,“高”在比较级时为“高过”,在最高级时为“最高”。
四、句子的语序和修辞手法在广东话中,句子的语序和普通话相似,一般遵循主谓宾的结构。
同时,广东话中还有丰富的修辞手法,如反问、排比等。
这些修辞手法能够使句子更加生动有趣。
而在闽南话中,句子的语序则相对自由。
闽南话的语序较为灵活,可以根据需要调整词语的位置。
同时,闽南话中的修辞手法也比较多样,如夸张、对偶等。
这些修辞手法能够使句子更加丰富多样。
综上所述,广东话和闽南话在语法特点上存在一些差异。
广东话更接近普通话,在名词的数的表示、动词的时态和语气的表示、形容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的表示等方面与普通话相似。
关于现代汉语方言的分区,比较通行的观点是“七区说”,也就是把汉语方言分为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粤方言、闽方言七个大区。
北方方言北方方言是汉民族共同语的基础方言,这是长期历史发展的结果。
“官话”名称的产生,也说明北方话体现了汉语发展的趋势,它作为基础方言的地位已经得以确立。
北方方言以北京话为代表,内部一致性较强。
在汉语各种方言中,它的分布地域最广,使用人口约占汉族总人口的70%以上,可分为四个次方言:华北、东北方言;西北方言;西南方言或上江官话;江淮官话或下江官话。
北方方言的语音系统相对比较简单,共同特点包括:1.古全浊声母清化,例如“富”和“父”的读音都没有分别。
2.平声分阴阳,全浊上声归去声。
绝大部分地区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调类,调类分派情况相当一致。
3.辅音韵尾少,没有〔-p〕、〔-t〕、〔-k〕和〔-m〕。
吴语吴语历史十分久远,可溯源到三千年前先周时代太伯、仲雍的南迁。
自东晋开始,吴语不断受到中原文化冲击,受中原汉语影响。
明清以来出现用吴语写成的昆曲、弹词和小说,显示了吴语不朽的文化价值。
现代吴方言的分布区域,包括江苏长江以南镇江以东部分,崇明岛,江北沿岸靖江、启东、海门三县和南通东部,浙江省大部分地区和江西省的少数地区。
现代吴语,其“古老性”突出地表现在较为完整地保留了古浊塞音、浊塞擦音、浊擦音声母〔b〕、〔d〕、〔g〕等。
吴方言有一批复合词,词素次序正好与普通话相反,如“闹热”(热闹);有一些特有词已被普通话吸收,如“尴尬”、“煞有介事”等。
湘方言湘方言或称“湘语”、“湖南话”。
由于历史和地理上的原因,湘方言不断受邻近方言的影响,“纯粹”的典型湘语已难寻找。
湘语的形成晚于吴语,但湘吴自古有近亲关系。
这一辽阔地域大概包括今湖北、湖南两省,我们不妨把“南楚江湘”看作上古时代的一个方言群,它是“楚语”的嫡亲或支系,和吴方言也关系密切。
湘方言较为突出的语音特征是:1.古浊音系统在南片湘语中保留较完整。
摘自广东话学习网,更多请登录:学习学习交流QQ:2458679480广东方言分类分区一览(一)粤语(3800万人以上)又称广州话、广府话、白话,省内粤语分4片。
(1)广府片(2000万人):广州、南海、佛山、番禺、顺德、三水、清远、花都、增城、从化、龙门、佛冈、东莞、宝安、深圳、中山、珠海、英德、肇庆、高要、高明、鹤山、新兴、云浮等县市;韶关、曲江、乐昌等县市的城区;香港*、澳门*。
(2)罗广片(700万人):四会、罗定、广宁、怀集、封开、德庆、郁南、阳山、连县、连山等县市。
(3)高廉片(600万人):湛江、廉江、吴川、遂溪、阳江、阳春、阳西、茂名、电白、化州、高州、信宜等县市。
(4)四邑片(400万人):江门、新会、恩平、开平、台山、斗门等县市;鹤山一部分。
----------------------------------------------------(二)闽方言(1600万人)广东的闽语是闽方言中的闽南方言,大致可分为两个支系。
(1)潮汕方言(1200万人):汕头、潮州、潮阳、澄海、饶平、揭阳、揭西、汕尾、海丰、普宁、惠来等县市;丰顺、陆丰、陆河等县市的一部分。
(2)雷州话(400万人):雷州、徐闻;湛江、廉江、遂溪、电白等县市一部分。
------------------------------------------------------(三)客家方言(1400万人以上)梅州、梅县、兴宁、五华、蕉岭、大埔、平远;惠阳、惠东、博罗、河源、紫金、龙川、连平、和平、始兴、仁化、南雄、翁源、乳源、新丰、丰顺、陆丰、揭西等县市一部分;省内各处零星客话区(如广州三元里、沙河)。
注:1、除以上主要流行的三种汉语方言外,粤北、粤东还存在瑶语、壮语、畲语等少数民族语言,粤北还存在一些不知名土语;2、在通行粤语区域中,也搀杂了一些小片的客家话和闽语;3、粤方言以广州话为标准音,各片之间在语音、词汇方面有一些区别,语法也有一些区别;4、客家方言以梅州话为代表,内部一致性较高。
一、广东闽方言的先民绝大多数是由闽入潮的有学者著文认为,从秦代开始便有中原人南戌五岭,与越杂处,并认为这是“粤东方言所以形成的客观条件”。
这种看法是有问题的:首先,“50万大军”之说未可轻信。
古代的军事行动中有关兵力的公布,多有夸张虚讹,“千兵入城报万二”的例子俯拾皆是,因而史乘记载也多有出入。
如黄文中所引“秦29年(前218年)特派屠睢发卒20万(《淮南子》说50万)”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再说,“几十万人在二千多年以前不是一个小数目”,当时“秦赵两国人口也不过五六百万,”派两国人口之十分之一(都是能长途征战的青壮年)到南越来,这也不合事理。
100多年后的汉元鼎六年(前111年),置揭阳县,辖区包括今天的整个潮汕、兴梅乃至赣南、闽南的部分地区,但人口也不过3.5万,户数不出1万。
若像黄文所说的那样,真的有50万人深入五岭,揭岭又是重点布防之地,少说也有10多20万人驻守,这些人后来又“极不可能”调防他处或复员,只好“留家揭岭”,“与越杂处”,“从此岭南一带,特别是粤东地区的居民基本上是来自中原的…徙民‟及其繁殖下来的后裔”。
难道近20万人加上当地土著,繁殖了100多年的人口,反而只存下了3万多吗?其次,“揭岭”的地点,至今仍未有公认的定说。
“揭阳岭就是莲花山,横亘整个粤东地区”之说,也只是一家之言而已。
假使揭岭肯定在今潮汕地区的范围之内,它也只是五岭之一。
“戌卒既然分驻五岭,自然不会集中于一处”,其他四岭也一定分兵卫戌。
赵佗后来还自封为南越王,都广州。
按逻辑来推理,其他四岭地区也应同样受到中原人(语言文化)的深刻影响,而形成了与粤东方言(潮汕方言)相同或相近的语言基础才是,但不言而喻,事实却非如此。
我们不否认秦汉时代就有中原人到达粤东地区,留下了一定的文化影响的痕迹。
但不同意把这一点的历史作用无限扩大,并据此而推断说“粤东地区的居民基本上是来自于中原的…徙民‟及其繁殖下来的后裔”。
如果不谈粤东地区居民来源更为可靠的有关资料――族谱宗牒和移民史材料,讨论方言的形成就是无本之说。
《语言学概论》与《现在汉语》名词解释汉语:(狭义)汉语是汉民族的语言,现代汉语是现代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
(广义)汉语既有多种方言,也有民族共同语。
现代汉语(即普通话):指的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即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
共同语:又叫“通语”,就是一个民族全体成员通用的语言。
方言:方言是语言的变体,是民族语言的地域分支,是局部地区的人们使用的语言,是从属于民族共同语的语言低级形式,并不是与普通话并立的独立形式。
次方言:由于在同一方言内部仍存在有语言分歧现象,常常把一种大方言再分列若干方言片,又称次方言。
地点方言:次方言下再分成一些小的方言点称作“土语”,也即“地点方言”。
地域方言(方言):是全民语言在不同地域上的分支。
社会方言:社会内部不同年龄、性别、职业、阶级、阶层的人们在语言使用上表现出来的一些变异。
基础方言:一种语言的共同语是在某一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
这种作为共同语的基础的方言称为基础方言。
如汉民族共同语以北方方言为基础。
阶级方言:不同阶级所拥有的自己特殊的社会方言,主要表现在各阶级所用的一些特殊用语以及对一些词语的特殊理解上。
亲属语言:从同一种语言分化出来的几种独立的语言,彼此有同源关系,叫亲属语言。
如汉语和藏语来自史前的原始汉藏语,它们同出一源,是亲属语言。
社会变体:不同社会集团的言语表达方式上的差异叫社会变体,是言语社团的一种标志。
风格变体:语言因适用场合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变异。
母语(即原始基础语或基础语):类似原始汉藏语那样的语言。
子语:类似汉语、藏语那样的语言。
汉语和藏语是原始汉藏语在不同地域上的延续。
语言的谱系分类:根据语言的亲属关系对语言嗦作的分类叫谱系分类;按亲属关系的亲疏远近分为语族、语支、语群。
国语: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各民族之间往往还需要一个共同的交际工具,这就是所谓的“国语”(与“国语运动”的“国语”不同)。
(民族交际语:在多民族的国家里,各民族间共同使用的语言。
广东方言广东境内存在许多不同的汉语方言,其中本土三大方言包括粤语、闽语、客语等,此外还使用普通话、广东本地的少数民族语言、来粤工作或定居的外省籍人所带来的外省各地方言。
其中广东境内的闽语又可细分潮汕话、雷州话(它们与闽南话、闽北话等同属于闽方言,但彼此之间通话有些困难)。
粤语、闽语、客家话母语使用者占广东本地人的比例约为55.6%、23.6%、20.8%。
一,广东方言分类•粤语o标准粤语(白话)o珠三角本地粤语(土白话)o粤西粤语•潮汕话o韩江潮汕话o练江潮汕话o榕江潮汕话o海陆丰潮汕话•雷州话•隆都话•广东客家话o梅江客家话(四县客家话)o东江客家话(海陆丰客家话)o韩江客家话o粤西客家话(崖话)方言区归属有争议的语言:•惠州惠城话二,方言区的分布广东汉语方言区分布,请参看图中的广东部分:在广东,粤语、客家话、闽语大致是分块分布的,但在许多地区有方言岛的现象。
在两种方言的毗邻处,往往有语言混杂的现象。
1. 大方言区1.1广东境内粤语大方言区的分布在广东境内,粤语大方言区分布在广东中部、西部(不包括雷州半岛和粤西的客家方言区),方言区的东端大致以韶关-广州-惠阳为界,与客家方言区毗邻。
方言区的西南端以雷州半岛为界与闽语区毗邻珠江三角洲的中部、西部大都属于粤语方言区。
1.2 广东境内闽语大方言区的分布在广东境内,闽语大方言区分布在广东东南沿海、珠江三角洲西岸部分地区和雷州半岛。
其中东南沿海为潮汕话大方言区,珠江三角洲西岸部分地区为隆都话大方言区,雷州半岛为雷州话大方言区。
1.3 广东境内客家话大方言区的分布在广东境内,客家大方言区分布在广东东部(不包括东南沿海的潮汕地区)。
方言区的西端大致以韶关-广州-惠阳为界,与粤语方言区毗邻。
东南端以潮汕、海陆丰地区为界,与潮汕话方言区毗邻。
1.4小方言区广东境内较明显的小方言区,包括粤西境内高州、廉江等地的三大块客家小方言区,中山、广州南沙以及顺德南部的隆都方言区。
一、广东闽方言的先民绝大多数是由闽入潮的有学者著文认为,从秦代开始便有中原人南戌五岭,与越杂处,并认为这是“粤东方言所以形成的客观条件”。
这种看法是有问题的:首先,“50万大军”之说未可轻信。
古代的军事行动中有关兵力的公布,多有夸张虚讹,“千兵入城报万二”的例子俯拾皆是,因而史乘记载也多有出入。
如黄文中所引“秦29年(前218年)特派屠睢发卒20万(《淮南子》说50万)”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再说,“几十万人在二千多年以前不是一个小数目”,当时“秦赵两国人口也不过五六百万,”派两国人口之十分之一(都是能长途征战的青壮年)到南越来,这也不合事理。
100多年后的汉元鼎六年(前111年),置揭阳县,辖区包括今天的整个潮汕、兴梅乃至赣南、闽南的部分地区,但人口也不过3.5万,户数不出1万。
若像黄文所说的那样,真的有50万人深入五岭,揭岭又是重点布防之地,少说也有10多20万人驻守,这些人后来又“极不可能”调防他处或复员,只好“留家揭岭”,“与越杂处”,“从此岭南一带,特别是粤东地区的居民基本上是来自中原的…徙民‟及其繁殖下来的后裔”。
难道近20万人加上当地土著,繁殖了100多年的人口,反而只存下了3万多吗?其次,“揭岭”的地点,至今仍未有公认的定说。
“揭阳岭就是莲花山,横亘整个粤东地区”之说,也只是一家之言而已。
假使揭岭肯定在今潮汕地区的范围之内,它也只是五岭之一。
“戌卒既然分驻五岭,自然不会集中于一处”,其他四岭也一定分兵卫戌。
赵佗后来还自封为南越王,都广州。
按逻辑来推理,其他四岭地区也应同样受到中原人(语言文化)的深刻影响,而形成了与粤东方言(潮汕方言)相同或相近的语言基础才是,但不言而喻,事实却非如此。
我们不否认秦汉时代就有中原人到达粤东地区,留下了一定的文化影响的痕迹。
闽方言闽方言又称闽语,俗称”福佬话”,是汉语七大方言中语言现象最复杂,内部分歧最大的一个方言。
通行地域闽方言主要通行于福建、广东、台湾三省和浙江省南部以及江西、广西、江苏三省的个别地区。
使用人口约4000万。
具体地点如下:福建省的54个县市:福州、闽侯、长乐、福清、平潭、连江、罗源、闽清、永泰、古田、屏南、宁德、霞浦、周宁、寿宁、福安、柘荣、福鼎、莆田、仙游、厦门、金门、泉州、晋江、南安、惠安、同安、永春、安溪、德化、漳州、龙海、长泰、华安、南靖、平和、漳浦、云霄、东山、诏安、龙岩、漳平、大田、尤溪、永安、三明、沙县、建瓯、南平(城关除外)、建阳、崇安、松溪、政和、浦城(南部)。
以上地区约占全省面积的3/4。
广东省东部的12个县市:汕头、潮州、澄海、饶平、南澳、揭阳、揭西、普宁、惠来、潮阳、陆丰、海丰等,以及惠东、丰顺、大埔等县的一部分;海南岛的14个县市:海口、琼山、文昌、琼海、万宁、陵水、三亚、崖县、琼中、屯昌、定安、澄迈、昌江、东方(少数民族地区除外);雷州半岛的5个县市:湛江、遂溪、廉江、海康、徐闻。
此外,主要通行粤方言的中山市和阳江、电白等县也有部分区、乡说闽方言。
以上地区约占全省面积的1/3。
台湾省的21个县市中,除约占人口2%的高山族地区说高山语,台北、彰化之间的中坜、竹东、苗栗、新竹等地和南部屏东、高雄等县市,以及东部花莲、台东的部分地区通行客家方言外,其余各地的汉族居民都说闽方言,约占全省人口的3/4以上。
浙江省南部泰顺、苍南、洞头、玉环等县的大部分和平阳县西部的少数地区,以及舟山群岛普陀、嵊泗县的一部分地区也说闽方言。
以上总计通行闽方言的县市约有120个以上。
此外,江西省东北角的玉山、铅山、上饶、广丰等县的少数地方,广西省中南部桂平、北流等县的少数地方,江苏省宜兴、溧阳等县的少数地方,也有人说闽方言。
散居南洋群岛、中南半岛的华侨和华裔中,数百万人祖祖辈辈也以闽方言作为”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