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优质课一等奖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最后一课》 (2)
- 格式:ppt
- 大小:1.24 MB
- 文档页数:16
《最后一课》导学案
一、复习导入
文章中的韩麦尔先生和小弗郎士,你对谁的印象最深刻?说说他留下了什么样的形象?
二、合作研讨,交流展示
1.试对以下文字加以赏析。
(1)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
①描写的对象是
②运用的描写方法是
③表现了
(2)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①描写的对象是
②运用的描写方法是
③表现了
2.小说运用了生动的场景、细节、心理描写,运用了对比、烘托、反复的手法来表现人物,反映主题。
请填空。
(1)作者写挂在课桌上的字帖,使小弗郎士想到:“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这是属于描写,作用是
(2)课文讲平时上课和最后一课作了,这样写的目的
3.品析句子深刻的含义。
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三、当堂检测
展开想象,续写《最后一课》老师宣布下课后的情形。
开头部分已给出,字数不少于100。
再见了,院子里的花儿们;再见了,院子里的鸟儿们;还有您,尊敬的韩麦尔先生,再见了!……。
1、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最后一课》一等奖说课稿一、说教材分析:本篇课文处于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这一单元的课文都是表现爱国主题的文学作品,本文《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都德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小弗朗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真实地反映了法国沦陷区的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集中地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作为一篇小说,本文具有典型的人物形象、典型的社会环境和生动的故事情节,所以本篇课文可以引导学生对作品中有关小弗朗士河韩麦尔先生的精彩段落和生动描写进行揣摩,学习借助人物的心理变化来梳理小说情节的方法和分析人物的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再引导学生对文中的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进行分析,理解典型环境对于揭示人物性格的帮助作用,进而理解小说的主题,并借助课文的学习理解小说的概念。
二、说教学目标及依据:(一)课标描述:1.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2.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3.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二)单元教学目标:1.联系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国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和语言文化的爱国主义情操。
2..细致分析、细心揣摩课文中的精彩段落和关键词句,使学生充分体会到汉语言丰富、优美的表现力,饶有兴趣的锻炼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
(三)学情分析基于我们在第一单元已经学习过一篇小说,学生初步具备了阅读小说的基本能力和方法,因此,在本单元教学目标的引领下,进一步激发学生阅读小说的浓厚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诵读,深入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分析作品中两个典型人物形象,联系社会背景理解作品深刻的思想内涵;通过分析作品中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感受人物思想感情;通过“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唤起学生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的爱国感情。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感知人物形象,体会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的形象特点。
2、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研读进一步体会人物细腻复杂的情感。
3、理解作品内涵,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1、导入: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法国著名作家都德的名篇《最后一课》.同学们已经预习过这篇文章了,其实这篇小说原来还有一个副标题“一个阿尔萨斯小孩的自述”,在读了课文之后,能告诉我这个孩子是谁吗他讲述了一件什么事情明确:小弗郎士。
叙述了法国阿尔萨斯地区遭受普军侵害以后,师生们上最后一堂课的情景。
2、而在这一堂课结束以后,小弗朗士发出了这样的心声:啊!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也忘不了!(屏显)齐读感知。
3、在这最后一课上,到底发生了什么,让我们的小弗朗士会如此难忘,让我们一起走进最后一课去看看。
明确段落:从小弗朗士走进学校到发出这句心声集中在文章的哪些段落(7-23),关注这个部分。
对小弗朗士而言,哪一个画面谁会是他最难忘的,结合课文内容说明理由。
(屏显)预设:第九段韩麦尔老师态度的变化第十段韩麦尔老师特别的穿戴,还来了很多镇上的人(追问原因)第十一段韩麦尔先生宣布这是最后一课的消息的情形(教师引导:听完这个消息以后小弗朗士有怎样的心情,你能试着把这几句话读一下吗)请学生朗读第12 13段(落实重点词语的读音)(我听了这几句话,心里万分难过。
啊,那些坏家伙,他们贴在镇公所牌上的,原来就是这么回事!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屏显)【带着对敌人的憎恨,对祖国语言的热爱,眷恋。
】第十七段内心非常的懊悔自责(引导:如果平时上课没有回答出问题,他会不会如此自责联系第一段)第二十一段在教室里认真习字的画面(这样的画面平时常见吗)第二十三段郝叟老头恭敬读书的场景小结:这一幅幅画面都深深烙印在了小弗朗士的心里,回过头来看看,那间安安静静的教室,教室里挤挤挨挨的人群,郝叟老头的“初级读本”,铁杆上小国旗一样的字帖,窗外喃喃低语的鸽子,这一切,在普鲁士兵嘹亮的军号声中,无不是一曲亡国的悲歌。
《最后一课》教案(第2课时)教学目标1、根据小弗朗士的心情变化,体会小说的线索的作用。
2、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等的描写,并引导学生运用到写作当中。
3、通过对小弗朗士与韩麦尔先生两个人物形象的认识,激发学生高度的爱国热情,并树立热爱汉语,学好汉语的意识。
教学重点激发学生高度的爱国热情,并树立热爱汉语,学好汉语的意识。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等的描写,并引导学生运用到写作当中。
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这最后一课是异乎寻常的,面对着这样的课堂,小弗朗士有变化吗二、探究文本,人物再现1.快速找出小弗朗士在上课前,上课时,上课结束时的一些变化。
幼稚,贪玩疑惑,诧异难受,懊悔悲愤,懂事(答案并不唯一,意思相近即可,学生可以找课文中的词语也可以自己概括。
)2.如果你是小弗朗士,你如何评价这堂课(请用“使我的最后一堂课”的形式)学生在这里可以能填难忘的、懊悔的、难以割舍的、诧异的等,言之有理即可。
为了让学生能更深刻地理解小弗朗士,让学生配乐朗诵下面这首小诗:怎忍看最后一眼那一眼里全是眷恋静静的是课堂不平静的是心中的波澜战争的音讯令人厌倦多少双眼睛把和平企盼永远不会忘记这一天童年在瞬间长成成年最后一课是一顿难忘的最后晚餐3.找出描写韩麦尔先生的句子,替韩麦尔先生加一个形容词。
(的韩麦尔先生)学生在此时找的关于韩麦尔先生的描写大多集中在第24——29自然段,如下: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
祈祷的钟声也响了。
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
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几个大字:“法兰西万岁!”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
”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这6自然段内容,学生不仅加深了对韩麦尔的理解而且使下一个环节的落实水到渠成。
《最后一课》优秀教学设计9教育目的:提高学生遵纪守法观念和自我防范能力,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使学生做到居危思安、防患于未然,度过一个平安、愉快的暑假。
教育重点:让学生清楚假期中哪些事不能做,哪些地方不能去,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
课前准备:1、搜集以往在暑假期间发生的不安全事例并画成图。
2、拟定假期安全注意要点。
教育过程:一、讲明安全守法的重要性,使学生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
1、谈话引入:紧张而又忙碌的一学期快要结束了,同学们盼望的暑假即将到来,在假期中你们不仅有了更多自己的空间和时间来放松一下。
这一段时间时你们一年中最轻松、最愉快的日子。
但是这期间最容易发生一些不安全事故。
现在就请几位同学介绍一下你们搜集到的在这一期间曾发生的`不安全事例。
2、出示在以往暑假发生过的不安全事例,并由画图学生介绍事例。
图一:几名少年在游戏厅玩时,因游戏厅失火无路可逃而丧生。
(略)图二:几名少年在燃放鞭炮时,一男孩被炸伤眼睛。
(略)图三:几名少年在河边玩耍时,一个小孩不幸溺水。
(略)图四:一个小孩横穿马路,被车撞伤。
(略)图五:一个小朋友在家中看电视,自己插电源不幸触电。
(略)3、小结:从以上几件事例中,我们应深刻认识到,在暑假期间如果放松警惕,如果不懂得自我保护,就会酿成大祸,令自己和家长悔恨终生。
因此,同学们无论是在家中还是外出,都要做到不安全的事不做,不安全的地方不去。
二、师生讨论:结合课前学生自拟的注意要点,共同制定具体的安全措施。
(一)在家中1、不要接近和随便触摸带电物件,以防触电。
2、不要自己动燃气灶、热水器等,以防烫伤或煤气中毒。
3、不能沉迷上网和玩游戏。
4、不许参与迷信赌博及不利身心健康的活动。
5、不看黄色的书刊、影视片和不健康网页。
6、注意饮食卫生,不暴饮暴食,防止食物中毒。
7、科学,合理的安排作息时间。
(二)户外游戏1、不到河边玩耍。
2、不到偏僻、危险处玩耍。
3、不攀登电线杆、树木或高墙等。
______《最后一课》_________ 学案教师姓名_ 班级__材料一普法战争历史背景普法战争是1870~1871年普鲁士王国同法兰西第二帝国之间的战争。
因长期争夺欧洲大陆霸权和德意志统一问题,普鲁士和法国之间关系长期紧张。
1870年7月14日,普鲁士首相俾斯麦就西班牙王位继承问题发表了挑衅性的“埃姆斯电报”,触怒了法国政府。
7月19日,法国对普鲁士宣战,但战争开始后,法军接连败北。
9月2日,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亲率近十万名法军在色当投降。
9月4日,巴黎爆发革命,法国大资产阶级建立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法兰西第二帝国灭亡。
但普军仍长驱直入。
1871年1月18日,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法国凡尔赛宫加冕为皇帝,成立了德意志帝国。
法国资产阶级政府请求停战。
2月26日,双方在法国凡尔赛签订初步和约。
5月10日在法兰克福签署了正式和约。
材料二阿尔萨斯和洛林地理位置(图片)材料三普法战争后欧洲政治形势德国普法战争影响法国•1、导致法兰西第二帝国的垮台和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确立。
•2、直接促使巴黎公社建立•3、影响法国第二次工业革命和经济发展进程•4、法国的欧洲霸权衰落•5、使法国的对外政策发生变化·1、完成统一·2、加快了第二次工程的进程和经济发展·3、德国欧洲霸权地位上升·4、使德国的外交政策发生新的变化这次战争使普鲁士完成德意志统一,取代了法国在欧洲大陆的霸主地位。
同时也促成了意大利统一。
课堂检测: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最后一课》的体裁是小说,作者都德,法国著名小说家。
B.《最后一课》以普法战争为背景,通过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中的见闻和感受表现了韩麦尔等法国人民在国土沦丧时的悲愤心情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C.《最后一课》的主人公是小弗郎士。
D.《最后一课》运用了景物描写来表现主题。
2.表现人物性格常常运用语言、行动、心理描写等手法。
试对下面的描写文字表现人物性格进行分析。
1、《最后一课》公开课教学设计一等奖[课型特点]以指导朗读为途径,理解小说的含义,并学习小说朗读的一般方法。
[朗读知识]朗读小说,非常重要的是在朗读时,头脑中要有鲜明的人物形象。
《最后一课》这篇小说是以小弗郎士的口吻,他的所见所闻所感来叙述故事情节的,所以对小弗郎士这个人物形象的准确把握是朗读成功的关键。
此外,要掌握住人物思想感情变化和发展的脉络。
把握每一部分的感情基调,来确定语气的基调。
在朗读句子的时候,又要注意重音和停顿,把句意的着重点突出出来,语句还需连贯、自然。
这就需要思维活动像流水一样连贯流畅。
[朗读方法]一、让学生熟读课文,记住故事情节,做到能不看书,以小弗郎士的口吻把故事完整地述说出来。
二、以第一段为例,体会朗读语句的重音和停顿。
教师可采用提问的方式,请同学读课文中的语句回答问题,就比较自然地掌握了朗读的重音和停顿。
教师问:那天早晨,你是按时到校的吗?学生读:那天早晨,我去得很晚,教师问:你去晚了,不怕韩麦尔先生骂你吗?学生读:心里很怕韩麦尔先生骂我,教师问:你只是怕去晚了先生骂你吗?学生读:况且他说过要问我们分词,教师问:问你分词有什么可怕的呢?学生读:可是我连一个字也说不上来。
教师问:那你该怎么办呀?学生读:我想:就别上学了,到野外去玩玩吧。
教师发现哪些地方学生朗读时重音和停顿处理得不当,都可以用这种方法去调整。
三、模仿其他人物的语言。
如模仿铁匠华希特对小弗郎士喊:用不着那么快呀,孩子,你反正是来得及赶到学校的!第一要了解人物的性别、年龄、职业;第二要理解人物说话的意图和心理,以及说话的口气。
比如:华希特是个男性的铁匠,他喊住小弗郎士是他看到了布告栏上公布的命令:学校不许教学生法语。
模仿韩麦尔老师自责的一段,就必须分析韩麦尔先生的人物形象,人物性格,和说话时的思想感情。
四、对人物内心独白的朗读。
声音不必过大,要把握住当时的心情。
如:只在心里思量:又出了什么事啦?心里有一种不祥的预兆。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了解小说的三要素及小说的结构特征;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神态、心理、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突出中心;学习本文通过设疑铺垫、前后对比突出人物性格。
(二)能力目标:通过听读课文,复述课文,把握故事情节;通过合作交流学习本文描写人物的方法;通过对重要语句的探讨理解其深刻的含义突出小说的主旨(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小说人物形象的分析理解,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1.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2.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教学难点】此文的背景和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是一种爱国的理解.第二课时一、自学指导1.韩麦尔先生的言行分析韩麦尔的人物形象。
2.思考课后研讨与练习二、三、四。
二、正课1.质疑:在最后一课里韩麦尔先生为什么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是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讨论并归纳: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堂法语课时,穿上节日盛装,是为了纪念这最后一课,是为了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他在就要离开自己服务了四十年的学校,他和自己的学生就要对自己祖国的语言做最后的告别时,他是万分悲痛的,但他在强大的压力之下保持着自己的镇定,维持着自己完美的形象,表现了他高贵的气度。
2.质疑:韩麦尔先生对小弗朗士的迟到,不会被分词用法也不责骂而是深深自责,并对阿尔撒斯热闹的直率批评表现了什么?讨论并归纳:韩麦尔对大家的批评以及深深的自责,还有对孩子们的谆谆告诫,表现了韩麦尔道德高尚,有着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和爱国主义感情。
3.质疑:酣麦尔先生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又说“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象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韩麦尔先生高度赞美了法国语言表现了什么?监狱大门比喻什么?全句的含义是什么?讨论并归纳:韩麦尔先生高度赞美法国语言,表现他的爱国感情。
教学设计最后一课都德学习目标1.默读课文,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概括小说的内容。
2.分析人物形象,感受人物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明标老舍曾在一篇文章中说过:“在亡国的时候才体会到一个‘人’与一个‘国家’相互的关系是多么重大!”亡了国的人,如果连自己国家的语言都不能说不能学,那该是怎样的一种心情,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法国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去感受沦陷区阿尔萨斯人们对自己祖国的深深的眷恋。
板书课题,出示学习目标。
二、了解小说发生的时代背景。
本文是1870-1871年普法战争后发生的事。
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为阻止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发动了普法战争,法军大败,普军长驱直入,侵占巴黎,迫使法国割地赔款,法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被割让,普鲁士政府不准这两个地方继续学法语。
这篇小说写的就是韩麦尔先生给学生教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景。
三、初读感知1、请从下列图中选择出与你朗读课文后感觉一样的表情,并说说你的依据。
2.本文的主要人物是谁“我”——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3.小说是以什么为线索展开小说情节“我”的见闻感受是本文的线索。
4.小说的情节可分为几部分据此概述课文情节.(一)、第一部分(1-6):课前开端(二)、第二部分(7-23):上课发展(三)、第三部分(24-29):下课高潮(结局)5、“最后一课”的情形和平日上课大不相同,根据课文内容填表,并说说这些不同表明了什么1.随着情节的发展小弗郎士的态度、思想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找出相关语句说说你的理解。
(圈点勾画相关语句,旁批自己的理解。
)课前:贪玩、不爱学习---怕老师---但还能管住自己的孩子---幼稚上课:诧异---万分难过----懊悔——理解学习的重要--,唤醒爱国情感下课:可怜的人——难过——永远忘不了——理解、同情老师---懂事,爱国情感升华主要运用心理描写2.你认为小弗郎士思想感情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1)他原来就不是一个坏孩子,尽管贪玩,但还能管住自己。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高会玲教学目标:1.速读课文,会梳理故事情节。
2.圈点勾画,品味语言,分析小弗郎士的形象,感受爱国情3.初步学习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1.抓住关键语句品析,分析小弗郎士的形象,感受爱国情。
2.能找出环境描写的句子并理解其作用。
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引入。
二、小说知识介绍。
三、资料助读。
都德(1840─1897) 十九世纪下半叶法国现实主义作家。
1866年,发表了短篇小说集《磨坊文札》,才引起人们注意。
1868年,长篇小说《小东西》出版,获得巨大成功,都德因此赢得了“著名小说家”的声誉.其中《最后一课》和《柏林之围》更由于具有深刻的爱国主义内容和精湛的艺术技巧而享有极高的声誉,成为世界短篇小说中的杰作。
课文背景:1870年7月爆发的普法战争是法国发动的。
法王拿破仑三世为了阻遏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各邦的行动,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故发动了这场战争。
但不到两个月,法军大败。
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包围了巴黎。
法国政府执行卖国政策,同普鲁士签订了屈辱的停战协定,赔款50亿法郎,并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地区割让给普鲁士。
小说写于1873年,以刚刚结束两年的普法战争为背景,反映了阿尔萨斯沦陷后,当地人民在侵略者强行禁教法国语言时所表现的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
四、整体感知。
1.这篇小说的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简洁的语句概括。
2.小说写了哪些人主要写谁3.本文围绕什么线索展开故事情节的五、梳理故事情节。
1.请快速默读课文,按照时间的推移事情发展的顺序划分故事情节。
2.朗读第一部分,请找出环境描写的句子,想一想这些语句的作用。
六、语言品味,合作探究。
1.圈划出第一部分中描写小弗郎士的有关语句,并思考这些语句能表现出小弗郎士是个怎样的孩子2.想一想小弗郎士在上最后一课后心情、态度有什么变化3.小弗郎士思想感情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4.小弗郎士在文中有何作用七、谈谈学了本课后,对你有什么启示八、我写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