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教育简史(中国)
- 格式:ppt
- 大小:329.00 KB
- 文档页数:97
第一章(上)中国古代官学教育的发展演变一、填空1.成均是出现于五帝时期的萌芽状态的学校教育。
2.商代的甲骨文被看成是我国有系统文字的开始,和我们今天使用的汉字一脉相承。
3.我国学校出现于商朝。
4. 西周的学校设置可分为两类:设在天子王城和诸侯国都的称国学,按年龄层次上可分为大学和小学两级;设于郊、野范围内的学校称乡学,由大司徒掌管。
6. 西周的学校教育内容以六艺教育为主,西周的经济实施奴隶主贵族的土地国有制,政治上实施以宗法制为基础的分封制,教育管理的主要特点是学在官府。
7.稷下学宫位于春秋战国时的齐国国,是一所集曾经三次担任稷下学宫祭酒的是儒家的荀子8.“天子失官,学在四夷”是春秋时期的历史现实,其结果是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
9.公元前124年,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为博士置弟子员,标志着太学的正式设立。
10.汉代太学的正式教师称为博士。
11.汉代太学内部的考试基本上采用设科射策的形式。
12.汉灵帝时设立的鸿都门学是一所研究文学艺术的专门学校13.汉章帝建初四年召开经学会议,讨论结果经班固编成《白虎通义》。
公元175年在蔡邕的建议镌刻于太学门外的石经称“熹平石经”。
14.唐朝镌刻石经,以维护儒经的权威性和统一性,史称“开成石经”。
15.唐代中央官学中的“六学一馆”是指: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算学、书学和广文馆。
14.北宋先后发起三次兴学运动,第一次是范仲淹主持发起,史称“庆历兴学”;第二次是王安石变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史称“熙宁兴学”;第三次由蔡京主持发动,史称“崇宁兴学”15.清代的官学除国子监还有宗学、觉罗学和八旗学。
二、选择(C )1、“学在官府”是哪个历史时期的文化教育特征?A 商代 B夏代 C西周 D东周( B)2、中国历史上记载最早的儿童识字课本是什么?A《千字文》 B《史籀篇》 C《三字经》 D《急就篇》( C )3、下列哪个选项不是西周学校“六艺”教育的内容?A、射B、御C、诗D、数( A)4.“立五经博士”是哪一位统治者的决策?A、汉武帝B、秦始皇C、周文王D、唐太宗(B)5.汉代著名文献《对贤良策》的作者是谁?A、王充B、董仲舒C、贾谊D、郑玄( B)6.、“太学”这一官办教育机构是在哪个朝代出现的?A、唐代B、汉代C、秦代D、周代(B)7、汉代首先提出“独尊儒术”思想的是谁?A、王充B、董仲舒C、贾谊D、郑玄(C)8、“六学一馆”是哪个朝代的中央官学体系的简称?A、隋代B、宋代C、唐代D、汉代( B)9、“升舍”制度是哪个朝代创立的?A、元代B、宋代C、唐代D、明代( B)10.“学田”制度是在哪个朝代作为制度确定下来的?A、元代B、宋代C、唐代D、明代( D)11下列学校中,不属于清代官学所独有的是哪一种?A、国子学B、觉罗学C、八旗官学D、俄罗斯馆三、名词解释1、学在官府:学在官府是对西周教育制度的高度概括,也是我国奴隶社会教育制度的重要特征,主要体现在:①礼不下庶人,学术和教育为王宫及各级政府把持,礼器也全由官府掌握,民间没有条件举行学术活动,更无学校。
中外教育简史试题及答案1. 简述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历史。
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6世纪的商朝。
在古代,教育主要以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宗教教育和宫廷教育为主要形式。
家庭教育是最早的教育方式,由家长或家族长辈负责传授知识和价值观。
社会教育则是指在社会交往中通过学徒制、师徒传授等方式进行的教育。
宗教教育则由寺庙、道观等宗教机构负责。
而宫廷教育则是贵族阶层和皇室成员的特权,由专门的教育机构进行。
2. 描述中国传统教育的特点。
中国传统教育的特点包括强调礼仪、注重记忆与模仿、重视文化传承和家庭教育。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礼仪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因此教育往往注重培养学生的礼仪观念和行为规范。
同时,中国传统教育也十分注重记忆与模仿,学生被要求背诵经典文献和模仿前辈的学术成果。
此外,中国传统教育非常重视文化传承,强调传统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的传授。
最后,家庭教育在中国传统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有着重要的责任和影响力。
3. 请列举几个中国古代着名的学府,并简要介绍其历史与影响。
- 国子监:国子监是中国古代最高学府,成立于公元3年,是专门培养士人的机构。
其上设翰林院,负责皇帝的文书工作,培养出许多著名文学家和政治家。
- 洛阳白马寺:洛阳白马寺创立于公元68年,是佛教四大名刹之一。
白马寺被视为东亚佛教文化的中心,对佛教教育和翻译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 开封大相国寺:大相国寺始建于公元685年,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国立大学之一。
大相国寺承担了官方的教育任务,培养了许多知名文化人物,对中国教育史有着重要影响。
4. 简述西方教育的发展历史。
西方教育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
古希腊提倡全面教育,重视身体和精神的培养,强调个人思考和辩证能力的发展。
古罗马则注重实用教育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中世纪时期,基督教在欧洲的影响下,修道院成为教育事业的中心,培养了许多神职人员和学者。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兴起,对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提倡个人全面发展和人的尊严。
精心整理中外教育简史1孟子的人性论是——性善论2战国后期,我国出现的具有世界影响的教育文献是——《学记》3()被公认为全世界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首先提倡有教无类思想——孔子4()是原始文化科学知识的保存者和传播者,是知识分子的前身——巫师5东汉时期,()是一种专门学校,作为一种办学的新兴形式,为后代专门学校的发展提供了经验,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学艺术专门学校。
——鸿都门学6()是中国历史上最先论述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教育家。
——孔子7()最早发现光的直线行进这一基本光学原理,由此探讨了一系列光学问题,并做了类似“小孔成像”8 9 1011” 1213141 23西周“4512345学堂6()成为继孔子后的又一位大教育家,成为南宋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
——朱熹7我国大学最早招收女生的是——北京大学81872年出发的留美幼童是近代中国政府派出的首批留学生,他们的成行得力于()的倡导。
——容闳9()在定县乡村教育实验的基础上,总结了“四大教育”和“三大方式”。
——晏阳初10()提出“活教育”的目的是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
——陈鹤琴11()首先在学校中实行“分斋教学”,开了文理教学分科设置和建立主副科制度的先河,对后世中外教育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胡瑗121927年6月,南京国民政府决定以()取代教育部制。
该制是将全国最高学术机关和最高教育行政机关合为一体的制度。
——大学院制13在革命根据地中,毛泽东直接创办的教育机构是()。
——湖南自修大学14有“汉代孔子”之称的(),首先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使得儒家思想成为以后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董仲舒15()是中国近代从德、智、体三要素出发构建教育目标模式的第一人。
——严复161940年10月,我国第一所独立的公立幼稚师范学校——()诞生。
——江西省立实验幼稚师范学校17________提出了改造社会要从乡村着手的“乡治”主张,即“乡村建设”理论。
1.夏商两代是我国奴隶制阶段国家旳形成与发展时期。
2.“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3.孟子有关教育作用旳论述;孟子觉得教育旳社会作用是“得民心”好旳政治还不如好旳教育。
教育在人旳发展中旳作用是“求放心”。
教育旳目旳“明人伦”。
五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4.荀子注重《诗》《书》《礼》,《乐》《春秋》等儒家经籍旳传授。
而诸经之中,荀子尤重《礼》《乐》觉得礼是自然与社会旳最高法则。
5.《大学》提出教育旳目旳是三大纲,三大纲旳内容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又提出八条目,八条目旳内容: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6.豫时孙摩:豫避免性原则“禁于未发之谓豫”时:及时施教原则“当其可之谓时”孙:循序渐进原则“不陵节而施之谓孙”摩:学习观摩原则“相观而善之谓摩”7.正始年间何晏王弼,道家和儒学相结合产生新学——玄学,浮现了多元化。
汉代旳注重章句训诂变为注重义理称为魏晋经学。
8.宋代在入学法杖旳历程中,理学产生。
周敦熙和朱熹标志着理学旳开端和完毕。
周敦颐提出吸取佛道入儒学。
9. 汉代太学旳创立,标志我国封建官学制度旳建立。
得力于董仲舒和公孙弘。
10. 宫邸学、四姓小侯学汉灵帝光和元年,鸿都门学,因素:因校址在洛阳鸿都门而获得此名, 11.私学:马融东汉名儒,郑玄。
汉代私学就其限度说有小学(书馆、学馆、书舍)和专经(经管、精舍、精庐)阶段旳辨别。
相称限度:专经相称于太学,小学相称于小学限度。
其中蒙学占更重要旳低位12.孔颖达精通儒学13.隋唐时期佛教私学很流行;宋元明清私学分为蒙学和经管;蒙学教育:是以授书、背书和写字为最基本旳内容,教学中强调牢固记忆和基本训练及培养小朋友符合封建伦常道德旳品质和习惯。
14.《三字经》宋王应麟;《百家姓》宋初人;《千字文》梁武帝周兴嗣15.封建社会选士制度旳形成是从汉代开始旳。
汉代察举最重要旳是“贤良方正”和“孝廉”两科16.察举中多以选拔经学之士为主,童子科、选拔13-16岁。
第一章中国原始时期教育1、中国原始教育起源的两重需要2、原始时期教育的主要内容3、中国原始教育的主要特点4、①五帝时期的“大学”——“成均”的含义:古代文献中所记载的“成均”,被认为是传说中的五帝时代的“大学”,相传先王在“成均”用酒款待地位低贱的“效人”,并宣讲教令,举行一些集体性的祭祀活动②“成均”的内容:“成均”是传说中五帝时代的学校。
“成均”的本义是指平坦、宽阔的场地,并且是经过人工加工的,很可能是指原始部落居住区内的广场。
这类广场在收获季节用于堆积收获物,同时,也是全体氏族成员聚会、娱乐、举行宗教祭祀活动,或向氏族成员宣告首领教令及决定的场所。
“成均”的教育以乐教为主。
5、虞痒之学:虞舜时代便有“痒”这种教育机构。
“痒”的本义是饲养家畜的地方,后来又变为储存谷物之处,故又名“米廪”,在原始社会中可能由老人负此责任,并附带教育儿童和青年,后又发展为养老之所6、大房子:中国教育产生的必然性原始时期教育的主要内容中国原始教育的特征第二章夏、商、西周时期的教育1、西周教育行政体制①“学在官府”的概念②“学在官府”的设立情况2、西周的官学系统①西周中央及地方官学的名称②西周官学设置的理想化色彩3、西周教育的主要内容①“六艺”内容②“六艺”教育对后世产生的影响瞽宗学在官府六艺关于学校产生的三个条件①随着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发展,出现了专门从事脑力劳动的人员②随着教育的逐渐复杂,出现了专门进行管理的人员③随着文化知识的不断丰富,需要建立有计划的专门教育机制,又为教育提供了较丰富的内容掌握西周的官学系统第三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1、官学衰落与私学勃兴①官学衰落的原因②西周官学与诸子私学的区别③私学兴起的社会背景④诸子百家与私学的关系2、孔子的教育思想①有教无类②因材施教③孔子论教育作用④“六经”⑤孔子启发式教学原则⑥孔子学思并重的教学思想3、孔子教育思想在中国教育史上的地位和作用4、孟子的教育思想①孟子论“大丈夫”的标准②“五伦”教育③孟子“性善论”与教育作用论④孟子论到的教育的原则和方法5、荀子的教育思想①②③④6、①②③④7、①②③④8、①②③④第四章从秦统一到鸦片战争时期的教育制度第五章历代主要教育家的教育思想第六章晚清的教育第七章民国时期的教育。
精心整理中外教育简史1孟子的人性论是——性善论2战国后期,我国出现的具有世界影响的教育文献是——《学记》3()被公认为全世界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首先提倡有教无类思想——孔子4()是原始文化科学知识的保存者和传播者,是知识分子的前身——巫师5东汉时期,()是一种专门学校,作为一种办学的新兴形式,为后代专门学校的发展提供了经验,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学艺术专门学校。
——鸿都门学6()是中国历史上最先论述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教育家。
——孔子7()最早发现光的直线行进这一基本光学原理,由此探讨了一系列光学问题,并做了类似“小孔成像”8 9 1011” 1213141 23西周“4512345学堂6()成为继孔子后的又一位大教育家,成为南宋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
——朱熹7我国大学最早招收女生的是——北京大学81872年出发的留美幼童是近代中国政府派出的首批留学生,他们的成行得力于()的倡导。
——容闳9()在定县乡村教育实验的基础上,总结了“四大教育”和“三大方式”。
——晏阳初10()提出“活教育”的目的是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
——陈鹤琴11()首先在学校中实行“分斋教学”,开了文理教学分科设置和建立主副科制度的先河,对后世中外教育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胡瑗121927年6月,南京国民政府决定以()取代教育部制。
该制是将全国最高学术机关和最高教育行政机关合为一体的制度。
——大学院制13在革命根据地中,毛泽东直接创办的教育机构是()。
——湖南自修大学14有“汉代孔子”之称的(),首先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使得儒家思想成为以后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董仲舒15()是中国近代从德、智、体三要素出发构建教育目标模式的第一人。
——严复161940年10月,我国第一所独立的公立幼稚师范学校——()诞生。
——江西省立实验幼稚师范学校17________提出了改造社会要从乡村着手的“乡治”主张,即“乡村建设”理论。
中外教育简史课件一、古代教育的渊源古代教育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外教育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
古代教育渊源追溯到早期的文明时期,包括埃及、巴比伦、古希腊、古罗马等各个古代文明。
这些文明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才,为人类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1. 古代中国教育的起源古代中国教育起源于先秦时期的儒家思想,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儒家经典如《大学》、《中庸》等成为古代教育的重要教材。
2. 封建社会的教育形态封建社会的教育形态主要分为官学教育和私学教育。
官学是皇家设立的教育机构,培养官员与士人;私学则是庶民办学的地方,主要培养乡村的士人。
3. 科举制度的影响科举制度在中国古代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
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人才,形成了严格的官僚选拔体系,为现代中国教育制度奠定了基础。
三、西方古代教育的发展1. 古希腊教育的特点古希腊教育注重培养全面发展的公民。
学生在学校接受体育、音乐、文学、哲学等多方面的综合教育,培养健全的身心素质。
2. 古罗马教育的特点古罗马教育以培养实用主义为出发点。
学生接受实用技能的培养,如军事战略、法律知识等,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近现代教育的变革与发展1. 普及教育的兴起近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变革是教育的普及。
随着科技与社会进步,各国开始重视教育普及,通过立法与政策推动全民接受教育。
2. 创新教育的兴起近现代教育也积极推动创新教育的发展,通过培养创造力、创新思维,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
3. 现代教育的多元化现代教育越来越多元化,提供多种选择,包括公立学校、私立学校、职业教育等,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综上所述,中外教育的发展历程丰富多样,古代教育的渊源为现代教育制度奠定了基础。
近现代教育的变革与发展为社会的进步与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我们应当重视教育的价值与意义,不断推动教育的改革与创新,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力量。
(完整版)中外教育简史_⾃考笔记⾃考资料科⽬:中外教育简史1.1.“成均”1.2.“虞庠之学”2.1.校2.2.“六艺”3.1.⽂⼠3.2.五伦3.3.《⼤学》3.4.《学记》4.1.书同⽂4.2.⾏同伦4.3.颁挟书令4.4.黄⽼之学4.5.焚书坑儒4.6.⽞学4.7.汉代“太学”4.8.汉代“宫邸学”4.9.鸿都门学4.10.国⼦学4.11.国⼦监4.12.隋朝监属五学4.13.六学⼆馆4.14.学⽥制4.15.三舍法4.16.升斋积分4.17.社学5.1.三纲五常5.2.“必仁且智”5.3.《上仁宗皇帝⾔事书》5.4.《进学解》5.5.《三经新义》5.6.朱⼦读书法5.7.⽩⿅洞书院揭⽰5.8.⼋股⽂6.1.马礼逊学堂6.2.宁波⼥塾6.3.魏源6.4.洋务教育6.5.《劝学篇》6.6.中体西⽤6.7.癸卯学制6.8.严复6.9.梁启超6.10.维新教育7.1.《对于教育⽅针之意见7.2.壬⼦⼀癸卯学制7.3.⼤学院制7.4.国⽴幼稚师范学校7.5.庚款兴学7.6.留法勤⼯俭学7.7.国⽴中学7.8.抗⽇军政⼤学7.9.黄埔军校7.10.陈鹤琴1-1.智者1-2.“七艺”1-3.“苏格拉底法”1-4.“⼗⼆铜表法”1-5.亚⾥⼠多德1-6.柏拉图1-7.西塞罗1-8.昆体良2-1.教会学校2-2.修道院学校2-3.⼤教堂学校2-4.堂区学校2-5.宫廷学校2-6.骑⼠教育3-1.⽂艺复兴运动3-2.“快乐之家”3-3.伊拉斯谟3-4.《巨⼈传》3-5.蒙⽥3-6.马丁·路德3-7.加尔⽂3-8.耶稣会4-1.⽂法学校4-2.公学4-3.“学园”4-4.“星期⽇学校”4-5.“导⽣制”4-6.“新⼤学运动”4-7.《国家教育论》4-8.《费⾥教育法》4-9.巴西多4-10.柏林⼤学4-11.贺拉斯·曼4-12.《⽑雷尔·拨地法》4-13.昆西教学法4-14.福泽喻吉4-15.《学制令》5-1.《⼤教学论》5-2.泛智教育5-3.《教育漫话》5-4.“⽩板说”5-5.《爱弥尔》5-6.《林哈德和葛笃德》5-7.《普通教育学》5-8.《⼈的教育》5-9.“恩物”5-10.《教育论》6-1.现代教育制度6-2.现代学制6-3.现代教育⾏政体制6-4.教育系统6-5.综合中学6-6.双轨制7-1.“新学校”7-2.蒙台梭利。
第一章P3 我国境内最早的文化……180万年;而距今大约……距今约50万年的北京周口店文化遗址;如果从考古……180万年的历史了P4 教育产生的必要性第一段:教育起源于……社会现象;第四段:原始人类……三个阶段;第五段:人类的逐渐进化……可能性(首先,其次)P6 中国原始教育的内容(了解)P9 最后一段祭祀活动……多圆石基址P10最后一段古代文献……大学p11第三段关于“成均”……其音p12第二段虞痒之学……敬老慈幼第二章P14本章提要“学在官府”……教育的过渡p15第二段总之……深远意义P16 第二段习礼、习武是商代学校的主要教育内容p17倒数第二段西周地方……教化p19第二段西周学校……小学两级第三章p26第三段学术的真正……而引起的p31第四段p32第二段荀子的讲学……尊宠第三段墨家私学创始人是墨子。
儒、墨两家在战国时并称为“显学”。
第四段全部p34倒数第一段第一句p35第二段孔子还认为……且格第三段孔子还从……决定作用p37第三段在孔子……贤能之士p40第三段孔子主张……则不复也他认为……创造性P43自觉修养德行(一)(二)(三)(四)p44关于教师的思想P47论教育作用p48论教育目的与内容p51第三段墨子以求天下……凝聚力p52第四段孟子认为……教育第无段从“性善论”……“求放心”p54论道德教育的原则与方法p56论教学原则与方法p59第二段可见,教育对人的……人的本性p60倒数第二段荀子重视……很大的贡献第四章P73最后一段“焚书坑儒”……教育的发展p74汉代“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确立与实施p77第三段道教是宋朝第二大宗教第四段宋代在……理学的产生p80第二段汉代太学……制度的建立第三段汉代太学的建立……儒家学者p81第三段但此宫廷教育……深远影响第四段汉灵帝光和……一所官学p83第二段隋唐时期……学校制度产生深刻影响p91第二段汉代私学……相辅并行第三段魏晋南北朝……进一步发展p93第二段宋元明清……两类第四段蒙学教育……品质和习惯p95第三、四、五段p96第二段书院的……丽正修书院第三段书院产生的原因p102书院在管理和教学上的特点p105最后一段汉代察举……两科p107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p109第一段科举制萌芽……科举制所代替第二段“九品中正制”对教育的影响p110第二段唐循隋制……制科两类p112科举制的作用和影响第五章P114 本章提要p116倒数第一段第一、二句话p117“三纲五常”是董仲舒提倡的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p119道德教育的原则方法p136第四、五大段p141朱熹的教育思想p151第二段王守仁的……说p164颜元的教育思想(重点)第六章P175第二大段“中体西用”……过程p176最后一句:壬寅一……根本精神p177第一段中体西用……阻碍作用p180第三段洋务运动中……技术学堂p182第三段留学教育……学堂学习p184第三段资产阶级……时务学堂p197“中体西用”的教育思想第七章p208第二段1912年……新主张p216第三、四段1912年……教育事务p231第一段最早提出……“试验农村改进计划”第二段1926年……伟大的新生命p232第三段1926年……试验区第四段1932年……《县政改革方案》p240主要经验p242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p245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第八章P255第三段1951……p260第二段“文革”……创办p261第二段1958年……文化水平下卷外国教育简史第一章P286雅典教育p294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p305西塞罗的教育思想p306第二段西塞罗认为……政治家p307昆体良的教育思想第二章p313第二大段第四段由主教创办……学校p317第二段中世纪……英国第三章P328第四大段p332人文主义教育的基本特征第四章P360第三段在高等……提高第五章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第六章P437 1944年颁布……深远的影响p441 1944年教育法;这一法案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p449 1968年……多科性原则p530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了解)四年级体育教学工作计划新学期伊始,老师和同学们都面带笑容、心情愉快地开始了紧张而又忙碌的校园生活。
上编中国教育简史第一章原始社会和夏、商、西周时期的教育(一)中国教育的起源和古代学校的萌芽(1)中国原始教育的社会性P5:1.原始教育不具有阶级性2.原始社会教育不是专门的社会活动3.原始社会的教育水平极端低下。
(2)原始教育的主要内容(原始教育的内容包括哪几个方面?):1.早期的生产劳动教育2.早期的社会生活教育3.原始宗教活动中的教育(二)学在官府:是我国奴隶社会教育的重要特点,在这种体制下,学校设在官府之中,官师不分,官吏既是教育行政官员,也是学校的管理者,还是学校的教师。
西周官学系统已有较完备的制度,分两类:一类是国学,一类是乡学“国学有大小学两级,内容以六艺为纲,大学以礼乐射御为重点,小学以书数为重点。
学在官府完成了从原始教育向专门的学校教育的过渡。
辟雍:西周天子大学的统称,又称太学庠(xiang):为虞舜之学,古籍所记载的虞舜之学就是原始社会末期的“学校”名称。
虞舜之学:虞舜时代便有“庠”这种教育机构。
“庠”的本义是饲养家畜的地方,后来又变为储存谷物之处,故又名“米廪”,在原始社会中可能由老人负此责任,并附带教育儿童和青年,后又发展为养老之所,并负一部分教育责任。
序P7:夏朝学校。
军事教育是夏序的重要教育内容。
重戎尚武是夏朝教育主要特点。
夏朝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六艺:西周教育内容,以“六艺”为纲。
即礼、乐、射、御、书、数。
又有“大艺”、“小艺”之分。
礼、乐、射、御作为大艺,是大学的课程。
书、数作为小艺,是小学的课程。
六艺内容P11:西周教育内容,以“六艺”为纲。
即礼、乐、射、御、书、数。
又有“大艺”、“小艺”之分。
礼、乐、射、御作为大艺,是大学的课程。
书、数作为小艺,是小学的课程。
礼是大学中的重要课程,乐是综合艺术课,射御是军事训练课,书数是基础文化课,书指文字,数指计算,算法。
【礼】:包括世袭等级制度,伦理道德规范和礼节。
五礼: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
【乐】:包括诗歌,音乐,舞蹈。
中外教育简史一、填空1、原始时期教育的主要特点是(口耳相传)(模仿为主), 萌芽(成均)和(虞痒之学)2、私学的兴起适应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3、新兴地主阶级成了(私学发展的社会力量)4、有教无类是(孔子)提倡的5、墨子的突出特点除了以廉爱为核心外还注意对(自然科学)(生产技术)(军事知识)6、五经——诗、书、礼、易、春秋7、孟子主张教育目标在于培养(君子)(圣贤)(大丈夫)“性善论”求放心8、荀子认为教育史(化性起为)10、《大学》着重阐述了大学教育的目的、任务、步骤11、《学记》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篇教育论著12、汉武帝采取(董仲舒)实行独尊儒术,并于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置博士弟子50人,建立太学,这是封建中央官学之始13、汉景帝末年署郡郡守(文翁)创立地方官学14、汉代私学就其程度说有(小学)(专经阶段)的区分15、(书院)在元代出现官学化趋势16 南宋以后书院盛行(讲会制度),成为书院最重要的教学形式17 汉武帝元光年冬,接受(董仲舒)建议,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18 反对“信师是古”主张极文史(王充)的教育思想19 胡媛的(分斋教学)设有(经义斋)和(治事斋)20 (心即理,致良知)学说和教育作用,目的主张是(王守仁)的教育思想21 (日生则日成,继善成性)是(王夫之)主张的22 (魏源)著《海国图志》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主张23 (1853 年)为妇女开设女科24 洋务创办的新式学堂:语言学堂、军事学堂、技术学堂25 (京师同文馆)是我国最早的官办新式学校186226 (客宏)率领120 名幼童留美27 (京师大学堂)开我国近代新型综合性大学的先河28 (壬寅学制)我国近代第一个比较系统的法定学制,虽经公布但未实施29 (葵卯学制)是我国第一个比较完整,经正式颁布并在全国施行的30 (黄炎培)近现代教育家,(职业教育)重要奠基倡始人31 瑞金苏维埃政府的小学称(劳动小学、列宁小学)或(红色小学);1934 年开始统称列宁小学32 抗日军政大学校训是(团结)(紧张)(严肃)(活泼)33 (柏拉图)主要代表著作《理想国》《法律篇》34 亚里士多德“论自由教育的两个基本点(闲暇)(自由科学)35 (十二铜表法)是最重要的民法法典36西欧的教会学校包括(修道院学校)(大教堂学校)(区学校)37洛克的教育目的就在于培养(绅士)38赫尔巴特十分重视哲学,心理学对教育学的影响39赫尔巴特的教育过程(管理)(教学)(训练)40赫尔巴特强调(教育性教学)41赫尔巴特的教学过程的四个阶段(明了阶段)(联想阶段)(系统阶段)(方法阶段)42在西方教育史上,斯宾塞第一次明确地提出(智育)(德育)(体育)的概念43 1947年“郎之万一一瓦隆教育改革方案”44 “新学校”最早是由英国教育家雷迪1889年创办“艾博茨雷姆学校”45 “新托马斯”其中“要素主义”影响最大46《要素主义者促进美国教育的纲领》美国教育家巴格莱写的、选择1、(以法为教)是秦朝重要的文教政策的特点2、唐承隋制,建立了国家管理中央官学的管理制度(国子监)3、我们现在能看到的是最早的字书是《仓颉篇》4、司马相如的《凡将篇》《急就篇》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蒙书5、《三字经》宋王应麟所作6、《千字文》梁王帝周兴嗣所著7 (朱熹)把教育分成“小学” “大学”两个阶段8 (谭嗣同)创办事务学堂9光绪三^一年1905年8月,清政府停科举(606年)10 (康有为)关于学校教育制度反映在1884年的《大同书》11 1912年2月4日蔡元培首次提出“五育”并举的教育宗旨(军国民、实利主义、公民道德、世界观、美感教育)13壬戍学制,中小学生从学生的身心发展分为段的根据是采用美国的(六,三,三)14 1923年,民国时期教育行政制度多次改变和演变,逐步形成了(中央教育部)(省市教育厅)(县教育局)三级管理体系15壬子一葵丑学制规定,初等小学(4年)为义务教育20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黄埔军校)1924年5月创立的21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说必须的教育)22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哲学家和教育家23柏拉图的后四艺(算术)(几何学)(天文学)(音乐理论)24 (柏拉图)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建立完整教育体系的教育家25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史(论和谐教育)26亚里士多德第一个吧儿童年龄分期,并强调教育应遵循儿童自然发展27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是整个文化教育领域思想的百科全书28 孟都亚宫廷学校被誉为(第一所新式学校)也称“ 快乐之家 '29 伊拉斯谟著作有《愚人颂》《一个基督教王子的教育.》《论正确的教学》30 提出强迫义务教育的思想家是(马丁,路德)31 (耶稣会)创始人西班牙贵族(罗燿拉)32 1870年,英国教育署长(福斯特)提出了“初等教育法”也称“福斯特法案”33 康多塞,雷佩尔提和拉瓦锡是法国教育家,他们的教育具有代表性34 卢梭小说《爱弥儿》,开办泛爱学校35 中等教育具有拉丁文法学校和文实学校36 1872年8月日本颁布教育改革法《学制令》37 卡梅纽斯的教学组织形式(学年制)(班级教学组织形式)38 洛克的(绅士教育论)39 卢梭提出新的儿童观“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40 2-12岁,卢梭的看法是儿童处于儿童的“理智睡眠期”41 裴斯泰洛的教学理论是(论教学心里化)42 福禄培尔为幼儿所设计的一套教具是(思物)43 斯宾塞的《教育论》是他的教育代表作44 斯宾塞提出“ 自然后果”原则45 1968年“五月风暴”后法国的重要改革是(富尔法案)也称(高等教育方向指导法案)46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美国教育改革是(1958年颁布的《国防教育法》)47 日本的教育,1947 年《教育基本法》《学校教育法》公布“新学校运动”的理论代表是法国社会学家教育家(狄摩林)和瑞士教育家(菲利耳弥)48 凯兴斯坦纳所提出的“公民教育”劳动学校理论49 “实验教育学”代表作有德国的莫伊曼,赖伊贺;美国的桑代克50 杜威的重要教育理论著作《民主主义与教育》51 杜威关于教育本质的见解是(1)教育即生长(2)教育即生活(3)教育就是经验的改革和改组52 教育即生长是杜威的本质理论观点是以本能的活动为核心的心理机能的不断发展和生长的过程53 “儿童中心论”“做中学”是杜威的理论观点54 50 年代改造主义教育家是美国的布拉梅尔德55 结构主义教育的教育家是(皮亚杰)56 平行教育影响原则是(马可连柯)的教育体系57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是(苏获美林斯基)写的三、名词解释1 六艺:是西周教育内容,分别是礼、乐、射、御、书、数。
第一章中国原始时期教育1、中国原始教育起源的两重需要2、原始时期教育的主要内容3、中国原始教育的主要特点4、①五帝时期的“大学”——“成均”的含义:古代文献中所记载的“成均”,被认为是传说中的五帝时代的“大学”,相传先王在“成均”用酒款待地位低贱的“效人”,并宣讲教令,举行一些集体性的祭祀活动②“成均”的内容:“成均”是传说中五帝时代的学校。
“成均”的本义是指平坦、宽阔的场地,并且是经过人工加工的,很可能是指原始部落居住区内的广场。
这类广场在收获季节用于堆积收获物,同时,也是全体氏族成员聚会、娱乐、举行宗教祭祀活动,或向氏族成员宣告首领教令及决定的场所。
“成均”的教育以乐教为主。
5、虞痒之学:虞舜时代便有“痒”这种教育机构。
“痒”的本义是饲养家畜的地方,后来又变为储存谷物之处,故又名“米廪”,在原始社会中可能由老人负此责任,并附带教育儿童和青年,后又发展为养老之所6、大房子:中国教育产生的必然性原始时期教育的主要内容中国原始教育的特征第二章夏、商、西周时期的教育1、西周教育行政体制①“学在官府”的概念②“学在官府”的设立情况2、西周的官学系统①西周中央及地方官学的名称②西周官学设置的理想化色彩3、西周教育的主要内容①“六艺”内容②“六艺”教育对后世产生的影响瞽宗学在官府六艺关于学校产生的三个条件①随着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发展,出现了专门从事脑力劳动的人员②随着教育的逐渐复杂,出现了专门进行管理的人员③随着文化知识的不断丰富,需要建立有计划的专门教育机制,又为教育提供了较丰富的内容掌握西周的官学系统第三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1、官学衰落与私学勃兴①官学衰落的原因②西周官学与诸子私学的区别③私学兴起的社会背景④诸子百家与私学的关系2、孔子的教育思想①有教无类②因材施教③孔子论教育作用④“六经”⑤孔子启发式教学原则⑥孔子学思并重的教学思想3、孔子教育思想在中国教育史上的地位和作用4、孟子的教育思想①孟子论“大丈夫”的标准②“五伦”教育③孟子“性善论”与教育作用论④孟子论到的教育的原则和方法5、荀子的教育思想①②③④6、①②③④7、①②③④8、①②③④第四章从秦统一到鸦片战争时期的教育制度第五章历代主要教育家的教育思想第六章晚清的教育第七章民国时期的教育。
中外教育简史第一章1、西周时期的官学制度:朱熹注:“庠以养老为义,校以教民为义,序以习射为义,皆乡学也。
”说明夏、商已有“序”“庠”“瞽(gu)宗”这样一些学校。
2、西周的学校形成了组织比较完备的学制系统:一类是国学,国学按儿童年龄和程度分为大学与小学两级,有五学之称(辟雍、成均、上庠、东序、瞽(gu)宗),诸侯所设大学为泮宫。
一类是乡学,“乡学”有庠、序、校、塾。
3、简述西周“六艺”教育的内容和特征。
(1)“六艺”具体指:礼、乐、射、御、书、数,按其学科性质分成三大方面:①礼乐。
礼是指周礼,范围十分广泛,涉及政治、伦理、道德、礼仪等各个领域。
乐教也是西周官学中的主要科目。
当时乐的概念是非常宽泛的,它包括音乐、诗歌、舞蹈等,实际上是各门艺术的总称。
②射御。
射,指射箭的技术;御,指驾驭马拉战车的技术。
③书数。
“书”是指文字,“数”是指计算。
(2)“六艺”教育的特征①既重视思想道德,也重视文化知识;②既注意传统文化,也注意实用技能;③既重视文事,也重视武备;④既要符合礼仪规范,也要求内心情感修养。
4、学在官府是西周教育管理的特点,指的是官学机构设于官府之中,即政教一体。
奴隶社会这种宫廷学校典章做教材、官吏兼教师的情况,就是后人称谓的“学术官守”或“学在官府”。
(唯官有书而民无书、唯官有器而民无器、唯官有学而民无学)5、稷下学宫(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特殊的办学形式,是战国时期学术上“百家争鸣”的场所,也是当时私学空前发展的一个标志。
同时,它又意味着封建制官学的萌芽)的性质:(1)稷下学宫位于春秋战国时的齐国。
它是一所官方主办但又具有私学特点的特殊形式的学校;(2)是一所集讲学、著述、育才为一体并兼有咨议作用的高等学府。
(3)是一个咨政、议政的场所。
6、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实施:(1)建立以学习儒家经典为主的学校;(2)建立以儒家思想为标准的贡举制度;(3)召开大型儒家思想学术讨论会来研究儒家五经,进一步使儒家著作经典化、规范化和统一化;(4)整理古籍,厘定文字,广收诸子传说;(5)尊孔崇儒;7、太学:公元前124年,西汉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为博士置弟子员,标志着太学的正式设立。
中外教育简史复习Create self, pursue no self. This is a classic motto, so remember it well.中外教育简史复习题上卷中国教育史第一篇先秦时期的教育第一章中国原始时期的教育一、填空1、成均是我国传说中的学校.2、虞庠是虞舜时期的教育机构.二、简答1、简答我国原始社会教育的内容和特点.内容:早期的生产劳动教育,早期的社会生活教育,原始宗教活动中的教育.特点:1教育不是专门的社会活动.2教育的社会性和无阶级性.3教育内容十分简单.4教育以口耳相传和模仿为主要手段.第二章夏、商、西周时期的教育一、填空1、西周的教育行政体制的特点是学在官府.2、西周的教育内容是以六艺为纲.3、西周的学校分为两类:即国学和乡学;国学又分为两级:即大学、小学.二、选择题1、在西周负责国之学政的是CA、天子B、大司徒C、大司乐D、太宰三、名词解释1、“六艺”:是我国西周时间的教育内容.包括“礼”“乐”“射”“御”“书”“数”六门学科.四、简答题1、简答“六艺”教育内容对后世教育的影响.“六艺”是我国“三代”时期形成的教育内容.包括“礼”“乐”“射”“御”“书”“数”六门学科.“六艺”教育兼顾了当时的人类社会与自然世界的知识,兼顾了人的道德与知识才能两方面的发展要求,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很好的满足了人才培养的需要,通过“六艺”教育提高了人的发展水平,促进了科学的发展,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六艺”形成后对后世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1成为了教育培养人才的标准.2为后世学校设置课程提供了理论依据.3成为后世教育中教师设计教学活动目标的理论依据.第三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一、填空1、西周“学在官府”“学术官守”局面被打破的主要表现是学术下移和士阶层的崛起2、战国时对教育发展影响最大的私学是儒、墨、道、法四家.3、“启发诱导”是孔子提出的教学原则.4、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循循善诱、宽严结合是孔子对教师的基本要求.5、孟子提出的教学原则方法有深造自得、盈科而进、专心有恒6、在人性观是孟子与荀子的观点完全不同,孟子认为人性善 ,荀子认为人性恶7、荀子将教学过程分为了闻、见、知、行四个阶段.8、将大学教育目标明确概括为“三纲领”——“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教育论着是大学 .9、大学将为学分成了八个步骤: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10、学记将教育的目的明确的概括为两个:一是建国君民 ,二是化民成俗.8、被称之为中国“教育学雏形”的教育论着是学记 .二、选择题1、提出“启发诱导”A、孔子B、孟子C、荀子D、墨子2、提出“深造自得”A、孔子B、孟子C、荀子D、墨子3、提出“虚一而静,专心有恒”“解蔽救偏,兼陈中衡”教学原则的教育家是CA、孔子B、孟子C、荀子D、墨子4、教育史上明确将学校教育目的概括为“明人伦”的教育家是A、孔子B、孟子C、荀子D、墨子5、在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明确的将教学认识过程概括为“闻、见、知、行”四个阶段的教育家是CA、孔子B、孟子C、荀子D、墨子6、提出教学相长、藏息相辅、豫时孙摩等教学原则是A、大学B、学记C、中庸D、论语三、名词解释1、“五经”:是孔子编订的教学用书,成为封建社会学校教学的主要教材.具体包括诗书礼易春秋.2、启发诱导:是孔子提出的教学原则.要求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适当的方法、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主动的学习.3、盈科而进:是孟子提出的教学原则.要求教学要遵守知识内容的逻辑顺序由浅入深的逐步进行,不能越等.4、兼陈中衡:是荀子提出的教学原则.要求教学中认识事物不能片面,以偏慨全.要全面的考虑事物的方方面面,然后做出中正的结论.5、学记:我国最早的教育论着.对教育目的,教育制度,学校管理,教学原则、方法、教师等问题进行了较全面的阐述,被称之为中国“教育学雏形”. 5、藏息相辅:是学记中提出的教学原则.要求教学要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学习活动有张有弛.四、简答题1、简要回答私学兴起的原因和意义.原因:我国私学发端与春秋中后期,其兴起的最直接原因有两个:一是“学术下移”;二是“士阶层的崛起”.意义:1私学兴起,扩大了教育的对象和人才培养的数量,适应了当时社会迅速发展的需要.2私学兴起,扩大了教育的规模,推动了社会教育事业的发展.3私学兴起,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推动了教育理论的探索.4私学办学、就学、讲学、竞争的四大自由,解放了思想,形成了“百家争鸣”,促进了我国古代学术思想的发展.2、简要评价孔子教育思想在中国教育史上的地位和作用.1认识到了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强调要重视教育.2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方针,扩大了教育的规模和对象.3编订“六经”,奠定了古代学校教育的教材基础.4总结出了“启发式”“因材施教”“学思并重”等教学原则和方法.孔子是我国古代最早创办私学者之一,是最早系统探索教育理论的教育家.孔子的教育思想奠定了我国古代教育的理论基础,是中华民族的珍贵教育遗产.3、试比较孟荀教育作用论的异同孟子和荀子在教育作用论方面的思想不同,孟子认为教育作用在于“存心养性”和“求放心”.荀子则认为教育的作用在于“化性起伪”.他们的理论既有不同的地方又有相同的地方.1不同的地方:两者的理论基础不同.孟子的教育作用论是建立在他的“性善论”基础之上的,认为人生来就有“仁、义、礼、智”的善端,所以教育的作用就在于一是“存养”这些“善性”,不使其丢失.二是把人在后天社会生活中“丢失”了的是“善性”找回来,即“求放心”.荀子孟子的教育作用论是建立在他的“性恶论”基础之上的,认为人是“恶”的.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将人的“恶性”“化”去,不使其发展,即“化性”,然后通过教育培养起人类社会生活所需要的“善”,即“起伪”.由于以上的不同,带来了孟子与荀子教育理论上许多不同.如在学习的途径是孟子注重“内求”,荀子注重“外求”;在方法原则方法上孟子强调“深造自得”,荀子强调“积”等等.2相同的地方:两者都重视教育对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孟子认为通过教育和学习不断地扩大人的“善性”和不断地找回散失的本性,就可以“人皆可以为尧舜”.荀子认为通过教育和学习不断地“化”去人的先天“恶性”,培养起人类社会的“善性”,就可以实现“涂之人可以为禹”.第二编从秦统一到鸦片战争时期的教育第四章从秦统一到鸦片战争时期的教育制度一、填空1、汉武帝时期,教育家董仲舒提出的独尊儒术文教政策对我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深远地影响.2、隋唐的文教政策是尊崇儒术兼重佛道.3、汉代太学创立于汉武帝元朔五年——公元 124 年.4、汉代中央官学主要有太学、宫邸学、鸿都门学 .5、鸿都门学是世界上最早的专门的文艺大学.6、中国封建社会的地方官学是由汉代蜀郡太守文翁在成都设立的.7、隋唐时期创设了专门管理中央官学的机构国子监 .8、在学校管理上首创“学田制”以保障学校经费的朝代是宋9、改革太学,创立“三舍法”将养士与取士结合起来的教育家是王安石 .10、“升斋积分法”是元代国子监的教学制度.11、元朝在地方官学中创立了学习天文、术数的阴阳学 . 12、“监生历事制”是明朝国子监的教学制度.13、汉代私学就其程度说有小学与专经阶段的区分.14、我国现存的最早的蒙书是急就篇. 15、宋元明清时期私学使用最普遍的蒙养教材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三书. 16、北宋的六大书院是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石鼓书院、嵩阳书院、茅山书院.17、南宋的四大书院是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丽泽书院、象山书院.18、汉代察举制的主要科目是贤良方正和孝廉 .19、科举考试的方法主要有帖经、墨义、诗赋、对策 .20、科举考试的三步骤是乡试、会试、殿试.二、选择题1、汉代为贵族子弟设立的学校是BA、稷下学宫B、宫邸学C、国子学 D、四门学2、我国古代于太学之外专为士族子弟另设国子学之始是在AA、魏晋南北朝B、隋唐C、宋朝D、明朝3、九品中正制是哪个时期的选士制度A、汉朝B、魏晋南北朝 C、宋朝D、明朝3、设立“回回国子学”朝代是DA、汉朝B、唐朝 C、宋朝 D、元朝4、四书集注作者是BA、朱熹B、张载C、王守仁D、王夫之5、“白鹿洞书院揭示”的制订者是BA、胡瑗B、朱熹C、王守仁D、王夫之三、名词解释1、独尊儒术:是汉代的文教政策.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了“百家”,以儒家思想作为治国的指导思想.由是学校教育以培养儒术为目标,教师由儒士担任,儒经成为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2、太学:我国封建社会的中央官学.始创于汉武帝元朔五年前124年.3、国子监:我国古代管理中央官学的机构.始创于隋唐,主要管理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律学、算学.4、苏湖教法:北宋教育家创立的教育改革模式.苏湖教法最基本的特点是以“明体达用”为办学指导思想,以“分斋教学”改革措施,注重理论与实践并重.5、三舍法:宋代太学的教学制度.北宋王安石为改革太学,将太学分成外舍、内舍、上舍.初入学入外舍2000人,学习一年后,经过考试优秀者升入内舍,名额为300人.内舍生优秀者升入上舍,名额为100人.上舍生优秀者可直接授官.6、选士制度:是人才选拔制度.我国封建社会的选士制度主要有三种:汉代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隋唐以后的科举制.7、书院:书院是我国封建社会特有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是以私人创办为主,聚集大量图书,将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的高等教育机构.8、蒙养教材:是我国古代蒙养阶段教学所使用的识字课本.早期最着名的识字课本有汉代史游的急就篇,封建社会后期最着名的有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四、简答题1、简述唐代的官学系统唐朝的官学系统可概括如下:1中央官学:分为直系和旁系两个系统.直系主要是隶属于国子监的“中央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律学、算学.旁系主要有东宫的弘文馆,门下省的崇文馆及隶属于政府各个部门的专科学校.如太医院的医学;司天台的天文、历数、漏刻;太仆寺的兽医学;太卜寺的卜筮学等.2地方官学:唐朝在州府和县都普遍设立了地方官学,类型除儒学和医学外还有崇玄学.2、简述书院产生的原因书院是我国古代一种特有的将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的高等教育机构.产生于唐末,盛兴于两宋,一直沿袭到清末.书院产生的原因主要有:1社会动荡和需要.唐末天下乱,士人失学,书院应运而生.2唐宋时期我国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展为书院的发展提供了条件.3我国自古以来的私人讲学传统为书院产生提供了良好的社会基础.4当时佛教禅林的讲学制度对书院的产生具有重大影响.3、简述书院管理和教学上的特点书院的特点主要有:1书院既是教学机构又是学术研究机构.2书院重视学术交流,允许不同学派来院讲学.3书院讲学不受地域限制.4书院教学以学生个人读书钻研为主,重视自学能力和学习兴趣的培养,方法上多采用辩论式,注意启发学生思维.5书院师生关系融洽.6书院的组织机构精干.7书院一般都有“学规”或“教约”,作为开展教学活动的依据和指导方针.4 、简述科举制的产生、实施和演变1产生:科举制是我国古代最主要的选士制度之一.它产生于隋朝,隋炀帝大业三年设进士科,被看做是科举制产生的标志.2实施:科举制的实施办法是①将考试科目分为每年进行的常科和根据需要而举行制科.②考生来源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官学中的学生——生徒,二是地方上选拔出来的“乡贡”.③报考办法,每年仲冬中央官学和地方经过考试选拔出合格者报送到尚书省,通过填写考生的基本情况和履历表并具保结后送户部审查,然后由礼部择日进行考试.④科举考试的方法主要有帖经、墨义、诗赋、对策.内容明经、进士科主要是儒家经典.⑤考试录取后授官.3演变:科举制产生后经历了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其演变情况大致可概括为:①在制度上逐步形成了三级考试制度.②内容上从重“五经”到重“四书”.③方法上从重诗赋到重对策最后形成了重“八股”.第五章历代主要教育家的教育思想一、填空1、汉代三大文教政策的提出者是董仲舒2、“正义明道”是董仲舒提出的道德教育原则.3、“圣化”是董仲舒对教师的要求.4、对迷信繁琐的经学教育进行批判,反对“信师是古”“记诵章句”,主张“极问”“贵通”的教育家是王充.5、颜之推的教育代表作是颜氏家训.6、明确的提出教师的任务就是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家是韩愈.7、创立“苏湖教法”的教育家是胡瑗.8、在教育的原则上主张“知行并进”“自求自得”的教育家是王守仁.9、在知行观上认为“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主张行先知后,知行并进,互相为用的教育家是王夫之.10、在教师理论是王夫之认为教师的重要任务是“正人心” ,因此作为教师最主要的条件就是“躬行” .二、选择1、提倡以“三纲五常”为道德教育内容的教育家是AA、董仲舒B、王充 C、颜之推D、韩愈2、将人才划分为儒生、通人、文人、鸿儒的教育家是BA、董仲舒B、王充 C、颜之推D、韩愈3、提出既要重视早教有要重视晚学的教育家是CA、董仲舒B、王充C、颜之推D、韩愈4、在中国教育史上创立“分斋教学”法,开了文理分科设置教学之先河的教育家是DA、韩愈B、朱熹C、王安石D、胡瑗5、在理论上明确将教育划分为“小学”和"大学"两个阶段的教育家是BA、韩愈B、朱熹C、王安石D、胡瑗6、认为教育的作用和目的在于“致良知”的教育家是DA、王安石B、胡瑗C、朱熹D、王守仁7、主张注意儿童特点用“诱之歌诗,导之以礼,讽之读书”的方法来教育儿童的教育家是DA、王安石B、胡瑗C、朱熹D、王守仁8、主张人性是后天学习而成的,是“日生则日成”、“继善成性”的教育家是A、朱熹B、王守仁C、王夫之D、颜元9、对传统理学进行严厉批判,将其概括为三大祸害,即毁坏人才,灭绝圣学,败坏社会风气是教育家是DA、朱熹B、王守仁C、王夫之D、颜元三、简答题1、简述董仲舒的三大文教政策和道德教育思想三大文教政策:独尊儒术以统一思想;兴学校以广教化、育贤才;行选举以选拔贤才.道德教育思想:1在教育目的和内容上,主张以“三纲五常”为教育内容,培养封建社会的忠臣孝子,维护封建社会的社会秩序.2在道德教育的原则方法上,主张在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中遵守“以人安人,以义正我”、“必仁且智”、“明道、重志”、“强勉行道、进善诛恶”等原则方法.意义与影响:1董仲舒的三大文教政策统一了封建教育的指导思想,明确了封建社会学校教育的目标,确定了封建学校的教师和教育内容,推动了封建社会学校教育的发展,满足了封建统治对人才的需要.2董仲舒的道德教育思想对我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我国封建社会道德教育基本内容,特别是其“三纲五常”的思想,被后世的封建主义者认为是千古不变的道理而作为封建社会的教育宗旨.2、简答师说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主要内容有:1阐明了教师的作用——古之学者必有师.2论述了教师的任务——传道、授业、解惑.3明确了教师的标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4论述了师生关系——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意义:进一步发展和丰富了我国古代的教师理论.其相互为师,能者为师的开明观点,有利于教育事业的发展.其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观点深刻的揭示了师生关系的本质,有利于教师队伍的发展.韩愈的教师理论对我们今天的教师教育仍然有借鉴意义.3、简答王安石变法过程中实行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和主要措施指导思想:主要是“教之、养之、取之、任之”有道.“教之有道”主要是指:一是要“择才而教”,二是要“教之以实用之学”;“养之有道”是指在培养中要“饶之以财、约之以礼、裁之以法”;“取之有道”是主张改变选士的方法,罢诗赋,考经义;“任之有道”是反对用人只看出生,只论资格的用人制度,主张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主要措施:1改革太学,创立“三舍法”;2整顿地方官学;3颁定三经新义;4设置专门学校5改革科举制度.4、简述“朱子读书法”“朱子读书法”是朱熹提出的读书的原则和方法.主要内容有:1循序渐进2熟读精思3虚心涵泳4切己体察5着紧用力6居敬持志.5、简要比较朱熹与王守仁教育思想的异同相同:1教育的目的相同,都是要培养具有封建思想道德忠臣顺民.2对教育的作用的认识相同,都认为是为了“明人伦”.3都主张要根据儿童的特点进行教育,朱熹提出了将教育分为“小学”和大学两个阶段的理论,王守仁提出了“诱之诗歌”“导之以礼”“讽之读书”的顺应儿童心理特征的教育主张.4教育的内容相同.不同:1教育的理论基础不同,朱熹的理论基础是“理学”,王阳明的理论基础是“心学”.2学习的途径方法不同,朱熹主张向外求——通过格物致知认识天理,王守仁主张向内求——通过存心、尽心、明心来认识天理.晚晴至民国时期的教育第六章晚晴的教育一、填空1、我国本土出现的第一所教会学校是马礼逊学堂 .2、近代最早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家是魏源 .3、旧遗诏圣书、新遗诏圣书、真命诏旨书是太平天国自编的教材.4、洋务运动中创办的新式学堂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外国语学堂;二是军事学堂;三是技术学堂 .5、我国最早官办的新式学堂是 1862年创办的京师同文馆6、近代留学教育中最着名的是容闳率领的120名幼童留美.7、百日维新中创办的最有名的三所学校是万木草堂、时务学堂、京师大学堂 .8、 1905年清政府下诏“立停科举以广学校”,标志着我国封建教育在形式上的终结.9、科举制的改革和废除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改革科目;二是递减中额;三是停止科举.二、选择1、系统概括“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家是 BA、魏源B、张之洞C、康有为D、梁启超2、标志我国教育近代化开端的学校是AA、京师同文馆B、京师大学堂C、时务学堂 D、万木草堂3、维新运动中创办的新式学堂是BA、京师同文馆B、京师大学堂C、黄埔军校D、农民运动讲习所4、我国近代颁布的第一个比较系统的法定学制是 AA、壬寅学制B、癸卯学制C、壬子学制 D、壬戌学制5、将学校制度设想为人本院、育婴院、小学院、中学院、大学院的教育家是CA、魏源B、张之洞C、康有为D、梁启超6、在近代教育家中特别重视女子教育和师范教育写了论女学论师范的教育家是CA、张之洞B、康有为 C、梁启超D、严复7、科举制度废于DA、1840年B、1862年C、1902年 D、1905年8、在近代教育家中特别注重实证的教育方法论的教育家是DA、张之洞B、康有为 C、梁启超D、严复9、大同书的作者是BA、张之洞B、康有为 C、梁启超D、严复三、名词解释1、“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我国晚清时期的文教政策.主张教育以中国传统的经史之学为基础,以西学中有用的东西补充中学的不足.2、“癸卯学制”:1904年清政府颁布的学制.“癸卯学制”是我国近代正式颁布并实施的现代学制.3、劝学篇:是近代洋务派教育家张之洞的代表作.劝学篇系统的阐述和概括了他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教育思想”.4、马礼逊学堂:是我国近代最早的教会学校.1839年由美国传教士布朗在澳门开办.四、简答1、为什么说京师同文馆的创办标志我国教育近代化的开端.京师同文馆创办于1902年,它之所以是我国教育近代化开端的标志,主要依据有以下几点:1从办学目的上看,再不是培养封建的治术之士,而是培养具有“现代”科学知识的新型人才;2从课程设置看,不再以传统的“四书”“五经”为主要内容,而是以“西文”“西艺”为主;3从教学组织形式上看,不再是以个别教学,自主研习为主,而是以实施年级课程和采用班级授课制.这些变化使教育的发展改变了原来的轨道,朝着现代教育的方向发展.所以说京师同文馆的创办是我国教育现代化开端的标志.2、简答“百日维新”中的教育改革“百日维新”中的教育改革主要有:1废除八股,改革科举制度.2设立京师大学堂.3筹办高等、中等、初等各级学堂和各种专门学堂.4派人出国游学.5建立译书局和编译学堂,编译外国教科书和其他书籍.3、简述张之洞的教育思想张之洞是近代最重要的教育家,是近代教育制度的奠基人.其教育思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中体西用”的教育思想.认为教育首先必须传授中国传统的经史之学,这是一切学问的基础,然后再学习西学中有用的东西,以补足中学的不足.2学制改革的思想.主张广设各级学校;设立工农兵商各类专科学校和开展留学教育;设想建立新的学校制度.3师范教育思想.强调师范要有独立的地位,要在学制中自成体系.4重视实业教育.主张建立完善的各级各类实业教育机构.张之洞的教育思想对我国近代的教育改革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癸卯学制”基本上是张之洞思想的具体体现.4、简答“癸卯学制”的性质和特点性质:具有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性质.半封建性表现在:以培养忠孝为本的封建维护者为目的;重视传统的“经史之学”;保留了科举制的地位;轻视女子教育.半殖民性表现在:从形式到内容;从课程设置到学校管理都受日本的影响.特点:1建立起了三级七段相互衔接和普通、实业、师范三类学校并列的学校系统;2重视实业教育;3重视师范教育;4重视学前教育;5重视现代科学知识,建立了新的课程体系.“癸卯学制”在我国近代教育改革和发展中具有重大意义,它奠定了我国教育现代化的基础,推动了现代教育的发展.第六章民国时期的教育一、填空1、民国初年提出“五育”并举的教育家是蔡元培.2、民国初年在蔡元培主持下制定的学制是壬子·癸丑学制3、在横向上将教育分为普通教育、师范教育、职业教育三大类的学制是壬戌学制.4、民国时期逐步形成的三级教育行政管理体系是中央——教育部;省市——教育厅;县——教育局.5、大学区制是将省区最高学校机关和教育行政机关合为一体的教育行政制度.6、民国时期将全国最高学术机关和最高教育行政机关合为一体的机构叫大学院.7、南京鼓楼幼稚园的创办者是陈鹤琴 .8、民国时期最早单独设立的国立幼教师资培养机构是国立幼稚师范学校9、我国最早的实施义务教育的正式法令是清政府1906年制定的强迫教育章程10、“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作为以儿童为中心的新教学法主要有设计教学法和道尔顿制.11、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的干部教育机构主要有四类:一是干部短训班;二是军政学校;三是技术学校;四是文化艺术学校.12、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由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个部分所构成.二、选择1、壬戌学制制定于DA、1902年B、1904年 C、1912年D、1922年。
期末作业考核《中外教育简史》满分100分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1、六书《诗》、《书》、《礼》、《乐》、《易》、《春秋》。
2、三大文教政策兴太学以养士;重选举以取士;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爱国女学辛亥革命前中国教育会蔡元培、蒋观云于1902年春所创办的女子革命学校。
先由蒋任经理,后由蔡元培接任。
办学方针“不取贤妻良母主义” ,而“欲造成虚无党一派之女子”为目的。
蔡元培认为“革命只有两途:一是暴动,一是暗杀。
在爱国学社中竭力助成军事训练,算是下暴动的种子。
又以暗杀于女子更为相宜,于爱国女学,预备下暗杀种子” 。
为成功地培养无政府主义者和刺客,爱国女学于年幼班授予普通知识,年长班则开设《法国革命史》、《俄国虚无党主义》,尤其注重《化学》课的学习。
在辛亥革命时期,爱国女学校的学生“多有从事于南京之役者” ,对当时的革命运动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4、杜威(1859-1952)是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
他批判了传统的学校教育,并就教育本质提出了他的基本观点," 教育即生活" 和" 学校即社会" 。
在批判传统学校教育的基础上,杜威提出了" 从做中学" 这个基本原则和“思维五步法” 。
同时还强调“儿童中心”教育的措施便围绕他们而组织起来。
5、《费里法案》1881-1882年期间, 法国教育部长费里颁布了两个关于初等教育的法案, 被称为《费里法案》。
第一个法案中规定了国民教育发展的义务、免费、世俗化原则,后一个法案是使三个原则具体化。
这些法案规定:6~13岁为义务教育的年龄;免除幼儿园、学及师范学校的学费;废除《法卢法案》中关于教会对学校的特权,取消公立学校的宗教课,改设道德与公民教育课等。
《费里法案》为这一时期法国初等教育的发展确立了方向,促进了法国义务教育的普及。
6、五项竞技五项竞技最初起源于斯巴达城邦。
斯巴达人利用这种运动来训练士兵,使他们在灵巧、准确、体利、耐力和速度等方面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