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史子集解释
- 格式:ppt
- 大小:17.50 KB
- 文档页数:1
名言警句-选自中国古典经史子集(附解释)简介:名言警句,选自《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南史》《北史》《隋书》《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资治通鉴》《论语》等1.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史记》译文:聪明的人在上千次考虑中,总会有一次失误;愚蠢的人在上千次考虑中,总会有一次收获。
2.明者远见于未萌,智者避危于无形。
《史记》译文:明智的人在(事情)没有发生之前早早预见,聪明的人在无形中就能避开灾祸。
3.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史记》译文:鸟将要死的时候,它的叫声是悲哀的;人将要死的时候,他的话也是善良的。
4.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
《史记》译文:能够做到一件事情的人未必能够说出他是如何做的,而能够说出怎么做这件事情的人不一定能够做得好这件事情。
5.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史记》译文:(人生一世,无非是在追求名利),天下熙熙,都是为利而来;天下攘攘,都是为利而往。
6.苦言药也,甘言疾也。
《史记》译文:苦口的直言,就像良药;动听的言辞,就像疾病。
7.恃德者昌,恃力者亡。
《史记》译文:依赖品行立足的人越来越兴盛,依赖武力让人顺服的人会逐渐走向消亡。
8.功者难成而易败,时者难得而易失。
《史记》译文:事情要取得成功很难,但失败却非常容易;时机要得到很难,但失去却十分容易。
9.道高益安,势高益危。
《史记》译文:道德越高尚,为人处事好,就越安全;权势越大,更容易滥用权力,刚愎自用,就越危险。
10.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
《汉书》译文:先采取行动的往往处于主动地位,后采取行动的往往被人所制。
11.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汉书》译文:有了过错,而不悔改,这才叫过错。
12.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汉书》译文:懂得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遇到危险。
300字介绍经史子集
经史子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经典、史
书和子部三大分类,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遗产。
其中,“经”主
要是指儒家经典,包括《四书五经》等经典著作,是儒家思想的重
要载体,对中国古代和现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经典强调
仁爱、礼义、忠孝等传统道德观念,对中国社会的价值观念和道德
准则产生了深远影响。
“史”则是指历史类著作,主要包括了《史记》、《汉书》、《资治通鉴》等史书,记录了中国古代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
等方面的重要事件和发展历程,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具有
重要意义。
最后,“子”则是指其他类别的著作,包括了诸子百家的著作,如《孟子》、《庄子》等思想类著作,以及医学、农学、艺术等方
面的著作,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多样性和深度。
经史子集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中国古代
人民的智慧和文化成就,对于了解中国古代社会、思想、文化具有
重要意义。
这些经典著作不仅在中国古代具有重要地位,也对世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视为中华文化的瑰宝。
经史子集的解释
经史子集是指中国古代的经、史和子三大类经典文献的集合。
其中,经指的是儒家经典,主要包括《尚书》、《周礼》、《仪礼》、《礼记》、《春秋》、《诗经》、《易经》等;史指的是史书,主要
包括《史记》、《汉书》、《后汉书》、《旧唐书》、《新唐书》等;子指的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主要包括《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尔雅》等。
经史子集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广泛认为是中国传
统文化的源头和核心内容。
经典文献中的经部是儒家学术的基础,是
儒家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内容是关于人伦道德性理论、政
治治国理论以及教育指导等;史部是记载历史事件与人物的文献材料,对于了解历史演进和社会变迁具有重要价值;子部是儒家学派的经典
著作,对于理解儒家思想体系和道德教育具有深远影响。
经史子集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还承载了古代政治家、历史学家和思想家的智慧和思考。
这些经
典文献包含了古代中国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社会规范等,对中国
人民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产生了深远影响。
经史子集在现代中国仍然有着很高的学术研究和文化价值。
它们
不仅为今天的人们提供了研究古代社会、文化和思想的重要资料,也
为人们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通过对于经史子
集的深入学习和理解,可以更好地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为
现代社会发展提供借鉴与启示。
经史子集的意思
《经史子集》是中国古代文学家苏轼所著的一部经史著作,主要记载了中国古代朝代及其历史,以及中国古代社会经济文化方面的相关知识。
始于公元1037年,完成于公元1045年,是中国古代文学家中重要的文学成就,对于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都有重要的意义。
《经史子集》的内容是苏轼根据前代一系列古籍及历史记载,整理和总结而成,共分经书三十卷、史书三十卷,两部分都以志传类为主,着重介绍了中国古代朝代,以及中国古代历史上发生的重要事件。
经书部分介绍了中国古代礼仪、仪礼、礼乐等方面的学问,史书部分主要记载了中国古代各朝代政治形势和历史事件,还介绍了地理人文等方面的信息。
《经史子集》反映了中国古代的时事,也记载了中国古代的社会经济文化情况,不仅是古代文学的重要成就,也是中国历史学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
它是古代文学家们追求科学的结晶,对当时的历史风貌和文化发展状况极具参考价值的文学作品,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学意义和文学价值。
《经史子集》主要记载了中国古代朝代及其历史。
中国古代大量历史记载都是在《经史子集》中有所提及,可以说它是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参照系,是中国历史学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
从《经史子集》中可以看出,中国古代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历史政治文化及社会经济等方面都有很多陆续发展,所以它在中国古代文学著作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并且也被后人称赞。
《经史子集》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成果,也是中国历史学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对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及其历史均有着重要意义。
因此,《经史子集》是中国古代文学及其历史研究中令人敬仰的重要
作品,为我们了解古代文学知识和文学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经史子集分类法经史子集分类法,是一种中国古代经典著作的分类方式。
简单来说,它就是按照经、史、子三个方面进行分类的。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经史子集分类法。
经古代经典中的经,指的是经典、典籍,也可以称为经书、经典书。
经书大致可以分为儒家经、道家经、释家经等。
其中,儒家经包括《周易》、《诗经》、《尚书》、《礼记》、《春秋》、《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道家经包括《道德经》、《列子》、《庄子》等;释家经包括《南华经》、《金刚经》、《大般涅磐经》等。
经典书是古代文化传承的重要体现,也是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史古代经典中的史,指的是史书、史籍,也就是历史书籍。
史书主要包括国别史和通史两大类。
国别史以一国为中心,记述了某一个国家的历史。
其中,比较著名的国别史有《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南史》、《北史》等。
通史则是对于世界、中国、某一时期等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进行的串讲。
比较著名的通史有《通鉴纪事本末》、《资治通鉴》、《日本通史》等。
史书是研究历史和了解古代社会的重要工具。
子子是经典的一种类别,指的是儒家经典中的子部。
子部包括了《子》书和《集》书两大部分。
《子》书包括《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部;《集》书包括《诗经》、《尚书》、《礼记》三部。
子部的内容比较深奥,主要涉及到儒家的思想、哲学和传统文化等方面。
集集是指儒家经典中的集部,包括诸子百家、以及一些备考材料,比较杂乱。
诸子百家是指儒家以外的一些学派,比如道家、墨家、名家、法家等。
备考材料则是指古代文人在学科考试中用的一些操作手册和题目,比较实用。
集部内容虽然杂乱,但也是研究古代文化和文化交流的重要依据。
以上就是经史子集分类法的简要介绍。
虽然这种分类方式已经非常古老,但仍然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重要起点。
经史子集解释
今天咱们来聊聊经史子集。
啥是经史子集呢?简单来说,就是古代人把各种书籍分的大类。
就好像你整理自己的书架,把书分成小说类、科普类、漫画类等等。
古代人就把书分成经、史、子、集这四类。
先说“经”。
这主要是指那些特别重要的经典书籍,就像《论语》《孟子》《诗经》这些。
这些书都是讲大道理的,告诉人们怎么做人、怎么治理国家。
就好比是人生的指南针,给大家指引方向。
接着说“史”。
这就是历史书啦,像《史记》《资治通鉴》。
历史书记录了过去发生的事情,让我们可以了解古人的生活、国家的兴衰。
就像看老照片一样,能看到过去的样子。
“子”呢,就是各种思想家、哲学家的著作。
比如老子的《道德经》、庄子的《庄子》。
这些书里有很多深刻的思想和智慧,能让我们思考人生的意义。
最后是“集”。
这主要是文学作品,像诗词集、散文集。
比如李白、杜甫的诗集,苏轼的散文集。
这些作品能让我们感受到文学的魅力。
为啥要分经史子集呢?这样可以方便人们找书、读书呀。
你要是想学习做人的道理,就去看“经”;想了解历史,就看“史”;想思考哲学问题,就看“子”;想欣赏文学之美,就看“集”。
总之,经史子集是古代人对书籍的分类方法。
通过这种分类,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的文化和知识。
下次你去图书馆或者看到古代书籍的时候,就可以想想它们属于经史子集的哪一类啦。
经部,史部,子部,集部的代表作品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物,适用于传统文化典籍,我们学习的四部,基本是按照《四库全书》的分类来,从而达到熟悉古籍、进而了解传统文化的目的。
先说经典子集的四部分类法。
经部“经” 有“五经”、“九经”、“十三经”之说。
“五经”指的是先秦时代《周易》、《尚书》、《诗经》、《礼》、《春秋》五种儒家经典。
秦始皇焚书,除《周易》作为术数之书得以保留外,其余四种皆被焚毁。
汉儒凭自己的记忆将其恢复,将其定为官学,设立“五经博士”,五经之名正式确定下来。
唐代开科取士,其中“明经”科考试内容变为“九经”,即《周易》、《尚书》、《诗经》、《左传》、《礼记》、《周礼》、《孝经》、《论语》、《孟子》。
南宋以后又逐步拓展为十三部儒家经典,简称“十三经”。
分别是:《诗经》、《尚书》、《周礼》、《仪礼》、《礼记》、《周易》、《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尔雅》、《孝经》、《孟子》。
四库全书的“经部”共分十类,计695部,10214卷。
包括宋嘉佑三年章友直篆书的《宋二体石经》,《宋高宗石经》,唐文宗二年郑覃的《十二经》(无《孟子》),明嘉靖年间至善堂《九经》,明崇祯年间金蟠、葛鼐合刊的《十三经古注》,清嘉庆年间计树园《十一经》(无《论语》、《孟子》)等。
经部还包括历代学者为十三经所作的注疏本,如曹魏时代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等正义的《周易正义》,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等正义《尚书正义》,汉代毛亨传,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毛诗正义》,汉代郑玄注,唐贾公彦疏《周礼注疏》、《仪礼注疏》,汉代郑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礼记正义》,晋杜预集解,唐孔颖达等正义《春秋左传正义》,汉何休解诂,唐徐彦疏《春秋公羊传注疏》,晋范宁集解,唐杨士勋疏《春秋谷梁传注疏》,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论语注疏》,晋郭璞注,宋邢昺疏《尔雅注疏》,唐玄宗注,宋邢昺疏《孝经注疏》,汉赵岐注,宋孙奭疏《孟子注疏》等。
经史子集的名词解释
嘿,你知道啥是经史子集不?经史子集啊,就好比是一个超级大宝藏!经呢,就像是那闪闪发光的金子,珍贵无比呀!比如说,那里面的诗句多美啊,“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哇,这简直就是文学的瑰宝啊!这不就跟咱生活中特别重要、不能缺少的东西一样嘛。
史呢,就像是一部超级精彩的大片!像,那里面记载着那么多历史故事和人物,秦始皇啦、项羽啦,一个个都活灵活现的,就好像在你眼前演电影似的。
子集呢,那就是各种各样的奇珍异宝啦!有哲学的、有文学的、有科技的,丰富得很嘞!像,那里面的智慧可深了去了,就像给你打开了一扇通往奇妙世界的大门。
哎呀,经史子集可不只是一堆书那么简单呀!它们是咱们老祖宗留下来的智慧结晶呀!你想想看,几千年的文化都浓缩在里面了,这是多么了不起的事情啊!这就好像是一个超级大知识库,你可以在里面尽情地探索、学习。
咱再打个比方,经史子集就像是一个超级大拼图,每一块都有它独特的意义和价值。
你把它们拼在一起,就能看到一幅完整的、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画卷。
你说神奇不神奇?
我觉得啊,经史子集是咱们必须要好好珍惜和传承的宝贝。
它们能让我们了解过去,明白现在,更能指引我们走向未来。
我们可不能把
这么好的东西给丢了呀,得好好去研究、去体会,让它们在我们这一代继续发光发热!咋样,我说得有道理不?。
从经史子集四方面论述国学的基本内容国学,就内容而言。
最初,《汉书.艺文志》对国学有一个基本的分类,将其分为六个部分。
这六部分构成了国学的前身。
第一部分:六艺。
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经典。
六艺有大六艺,小六艺。
小六艺是六种技术:礼、乐、射、御、书、术。
是具体培养人的人格和各种技能的。
大六艺,就是六经。
任何时候,经总是排在首位的。
这就是中国的精神,是国学精神里面很重要的东西。
第二部分:诸子百家。
诸子如同皇帝出行时陪同的王侯,各司其职。
诸子有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阴阳家、农家、纵横家、小说家等。
第三部分:诗赋。
诗和赋不一样,是两种不同的体裁。
《汉书"艺文志》里有《诗赋律》。
古代秀才登高就能赋,而我们不如古人。
第四部分:兵书。
兵书在古代知识分类中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和后面讲的术数和方技被看做是实用理性的。
第五部分:术数。
譬如作为占筮的《周易》。
第六部分:方技。
房中术、医术都是方技。
就经典而言,国学分为了经、史、子、集四个部分。
经部经部分为“易类”、“书类”、“诗类”、“礼类”、“春秋类”、“孝经类古籍”、“群经总义类”、“四书类”、“乐类”、“小学类”“石经类”、“汇编类”,主要是儒家经典和注释研究儒家经典的名著。
重要书目如:《周易》、《尚书》、《周礼》、《礼记》、《仪礼》、《诗经》、《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还有《弟子规引》史部史部分为“正史类”、“编年类”、“纪事本末类”、“别史类”、“杂史类”、“诏令奏议类”、“传记类”、“史抄类”、“载记类”、“时令类”、“地理类”、“职官类”、“政书类”、“目录类”、“史评类”、“汇编类”。
重要书目如:《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春秋》、《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通鉴纪事本末》《国语》、《越绝书》、《吴越春秋》、《唐大诏令集》、《列女传》、《高僧传》、《东莱先生史记详节》、《晋书》附叙十六国云《载记》、《清稗类钞》、《禹贡》、《山海经》、《水经注》、《唐六典》、《通典》、《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史通》、《文史通义》、《战国策》、《永乐大典》等等。
经史子集:从史学演变的角度来看国学的百年演变及其内涵导语国学,在今天已经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
按传统的分法,国学的经典可分作四大门类,即所谓“经史子集”。
经是指古代社会中的政教、纲常伦理、道德规范的教条,主要是儒家的典籍。
四书五经就是典型的经。
史自然是史学著作,比如《史记》《汉书》一类的书。
子是春秋战国以来诸子百家的学问,比如《墨子》《庄子》等等,也包括宗教学说著作。
集是文学作品集,主要是古代的诗文辞赋,比如《全唐诗》。
纵向来看,国学的范围也很广,从先秦诸子,到两汉经学,到宋明理学,都有涉及,对常人而言,要想比较系统的掌握国学的体系,非常困难。
今天笔者分为三个重点带领大家从史学演变的角度来看国学的百年演变及其内涵:第一个重点是,国学的初期发展,包括孔子和先秦诸子以及秦始皇对思想的打压。
第二个重点是,国学的中期变动,包括两汉时期的争论、魏晋的清谈以及隋唐的经学著述。
第三个重点是,国学的晚期成熟,包括宋明理学和清代的考据学以及晚清民国的思想。
一、国学的初期发展,包括孔子和先秦诸子以及秦始皇对思想的打压。
孔子是中国学术中最大的权威,而他的权威,就是从他生前删定和整理的六经中体现出来。
即《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春秋》,六经的作用各不相同。
《诗经》记载的是当时的诗歌,有官方诗歌也有民歌,孔子认为诗歌“温柔敦厚”,可以作为文学书和道德教育书来读。
《尚书》主要是古代的政府公文和决策,孔子把它作为政治书来看待,让弟子们研究《尚书》以加强实际的执政能力。
《周易》是群经之首,孔子认为学习这本书可以让人“洁静精微”,也就是像僧侣一样平静自省,洞察世事,这是哲学书。
《乐经》记载的是“诗之音节制度物数”,是和《诗经》配合起来读的,它不仅是音乐书,也有熏陶品格的作用。
《仪礼》则能够让人“恭俭庄敬”,成为礼乐艺术的有力实践者。
《春秋》则是历史书,孔子用它进行历史教育,并讽喻现实。
这六经,除了《乐经》在后来亡佚以外,其他五经都保存了下来,并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经史子集的成语解释
经史子集的成语解释
发音:jīng shǐ zǐ jí
简拼:jszj
类型:中性成语
结构:联合式成语
用法:作主语、宾语、定语;指文献等
出处:《新唐书·艺文志》:“两都各聚书四部,以甲乙丙丁为次,列经史子集四库。
”
解释:经:经书,儒家经典;史:史书;子:诸子百家著作;集:文集。
指古代的经典著作。
泛指古代典籍
示例:古今中外,无不浏览,经史子集,在所涉猎。
尝闻四书曰,经史子集焉。
苟非天禄中,此事无由全。
自从秦火来,历代逢迍邅。
汉祖入关日,萧何为政年。
尽力取图籍,遂持天下权。
中兴熹平时,教化还相宣。
立石刻五经,置于太学前。
贼卓乱王室,君臣如转圜。
洛阳且煨烬,载籍宜为烟。
逮晋武革命,生民才息肩。
惠怀亟寡昧,戎羯俄腥膻。
已觉天地闭,竞为东南迁。
日既不暇给,坟索何由专。
尔后国脆弱,人多尚虚玄。
任学者得谤,清言者为贤。
直至沈范辈,始家藏简编。
经史子集是什么呢
中国传统古籍按内容区分,可以分为经、史、子、集四大类。
今天,它依然是我们熟悉古代文化典籍以及了解传统文化的一条捷径。
经:指的是儒家经典著作。
更:就是史书。
其中包括正史类、编年类、纪事本末类、杂史类、别尖、诏令奏议类、传记类、史钞类、载记类、时令类、地理类、职官关、政书类、目录类、史评类15个大的类别。
子:子部收录的是诸子百家著作和类书。
包含儒、兵、法、农、医、昇法、术数、艺术、谱录、杂家、类书、小说家、释、道14大类。
集:集部是诗文词总集和专集等,包括楚辞、别集、总集、诗文评、词曲5个大类。
经史子集名词解释
经史子集是古代人将古籍按内容区分的四大部类。
一些大型的古籍丛书往往囊括四部,并用以命名,如《四库全书》、《四部丛刊》、《四部备要》等,可见四部分类对古籍的重要意义。
经:经书,是指儒家经典著作;史:史书,即正史;子:先秦百家著作,宗教;集:文集,即诗词汇编。
泛指我国古代典籍。
出处:《新唐书·艺文志一》:“两都各聚书四部,以甲乙丙丁为次,列经史子集四库。
”示例:就从妹子说一句书,无论~,大家都顶针续麻依次接下去。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七十八回。
经、史、子、集经、史、子、集 1经:经书,是指儒家经典著作;史:史书,即正史;子:先秦百家著作,宗教;集:文集,即诗词汇编。
“经史子集”也泛指我国古代典籍。
【经部】十三经《周易》即《易经》,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
《尚书》儒家经典之一,中国第一部古典文集和最早的历史文献。
《诗经》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周礼》“三礼”之一,对礼法、礼义作了权威的记载和解释,对历代礼制的影响最为深远。
《仪礼》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的礼制汇编,记载了周代的冠、婚、丧、祭、乡、射、朝、聘等各种礼仪。
《礼记》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春秋》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
《春秋公羊传》专门解释《春秋》的一部典籍,着重阐释《春秋》所谓的“微言大义”。
《春秋穀梁传》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注解《春秋》,是研究儒家思想从战国时期到汉朝演变的重要文献。
《孝经》以孝为中心,比较集中地阐述了儒家的伦理思想。
《尔雅》辞书之祖,收集了比较丰富的古代汉语词汇,被认为是中国训诂的开山之作。
《论语》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反映了孔子的思想。
《孟子》四书之一,是战国时期孟子的言论汇编,属儒家经典著作。
【史部】二十六史《史记》汉·司马迁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
《汉书》汉·班固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后汉书》南朝宋·范晔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
《三国志》晋·陈寿记载三国时期的断代史。
《晋书》唐·房玄龄等记载三国时期司马懿早年,下至东晋恭帝元熙二年(420年)刘裕废晋帝自立,以宋代晋的历史。
《晋书》问世后,“言晋史者,皆弃其旧本,兢从新撰”。
《宋书》南朝梁·沈约记述南朝刘宋一代历史的纪传体史书。
《南齐书》南朝梁·萧子显现存关于南齐最早的纪传体断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