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知识点考点背诵
- 格式:pptx
- 大小:207.36 KB
- 文档页数:10
北宋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原文、译文及注释
题记:
据史料记载,此词为公元1082年(元丰五年)十二月或公元1083年(宋神宗元丰六年)初作于黄州,定慧院在今天的湖北黄岗县东南,又作定惠院,苏轼另有《游定惠院记》一文。
由上可知这首词是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
原文: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北宋-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翻译: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弯弯月亮挂在梧桐树梢,漏尽夜深人声已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有时见到幽居人独自往来,仿佛那缥缈的孤雁身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突然惊起又回过头来,心有怨恨却无人知情。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挑遍了寒枝也不肯栖息,甘愿在沙洲忍受寂寞凄冷。
注释:
选自《东坡乐府笺》卷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
卜算子,词牌名。
定慧院,一作“定惠院”,在黄州东南。
苏轼初到黄州,一家人寓居定慧院中。
〔疏桐〕枝叶稀疏的桐树。
〔漏断〕指深夜。
漏,指漏壶,古代计时的器具。
深夜壶水渐少,很难听到滴漏声音了,所以说“漏断”。
〔幽人〕幽居之人。
〔省(xǐng)〕知晓。
〔沙洲〕江河中泥沙淤积而成的小块陆地。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简答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下】【原诗】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译文】弯弯的勾月悬挂在疏落的梧桐树上;夜阑人静,漏壶的水早已滴光了。
有谁见到幽人独自往来,仿佛天边孤雁般飘渺的身影。
突然惊起又回过头来,心有怨恨却无人知情。
挑遍了寒枝也不肯栖息,甘愿在沙洲忍受寂寞凄冷。
【主题思想】此词上片写鸿见人,下片写人见鸿,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词人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
简答题:1、上片开头两句写夜深人静。
其中的“缺”“疏”“断”几个字极写了作者怎样的心境?第三句中的“幽人”是指谁?2、下片“拣尽寒枝不肯栖”采用的是什么修辞方法?表面上写的是什么?写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有人评价这首词“物我交融,含蕴深广”,请结合“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一句作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1、上片开头两句写夜深人静。
其中的“缺”“疏”“断”几个字极写了作者怎样的心境?第三句中的“幽人”是指谁?答:幽独凄清的心境;作者自己。
2、下片“拣尽寒枝不肯栖”采用的是什么修辞方法?表面上写的是什么?写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拟人;虚实结合(或类比);孤鸿不愿选择高枝栖息,宁愿忍受寂寞和寒冷;用孤鸿自比,表现了自己遭到贬官后内心的孤苦和清高。
3、有人评价这首词“物我交融,含蕴深广”,请结合“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一句作简要赏析。
答:这句写孤鸿遭遇不幸,心怀做恨,惊恐不已,在寒枝间飞来飞去,拣尽寒枝不肯栖息,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度过这样寒冷的夜晚。
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知识点《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1.文学常识: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卜算子,词牌名。
2.创作背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后。
这首小词即作于初到黄州时,描写了深夜独自漫步时的所见所感。
3.诗歌赏析: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词--疏桐:枝叶稀疏的桐树。
漏断:指深夜。
漏,古时计时的器具。
缥缈: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省:知晓。
(1)上片首两句营造怎样氛围,有何作用?“缺月”“疏桐”“漏断”,勾画了一幅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画面,营造了寂寞清冷的氛围。
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
(2)“谁见幽人独往来?”反问表达怎样的意思?“飘渺孤鸿影”,孤鸿与诗人有何关系?第一问:意思是说我这个幽居之人在这样凄冷孤寂的深夜独自徘徊,突出一个“独”字。
第二问:孤鸿是作者的自喻。
本体是孤独的词人,喻体是高远隐约的孤鸿影。
(3)结合下片词句,说说幽人与孤鸿有哪些共同的处境、心理、志趣?A. 处境:飘零失所,孤独凄冷:词人寓居定慧禅院;孤鸿“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鸿无良木可栖,只好栖与寂寞冷清的沙洲。
B. 心理:“惊”“恨”,心怀幽恨,惊恐不已:乌台诗案,九死一生,牵连众多,如惊弓之鸟;此处孤鸿纯是作者写照,合二为一。
C. 志趣:孤高、洁身自好、坚持操守、不肯同流合污:飘零失所,惊魂未定,却仍择地而栖,不肯同流合污,坚持操守;寂寞、孤独、孤芳自赏、洁身自好等(4)前人认为“恨”字是全词的关键。
词中“恨”的内容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恨的内容:无人理解的愤恨;封建社会文字狱(乌台诗案)对人才的摧残。
同意:上片描写缺月、疏桐、漏断、人静、幽人、孤鸿等特定景物,正是由“恨”而生,由于含恨,所以必然产生“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徘徊心境。
(1)你认为本次最大的写作特色是什么?用了象征、托物言志、比兴等艺术手法,以“孤鸿”为喻,将孤鸿与幽人联系起来,巧妙地表达了作者贬居黄州时无所依托而又无可哀告的寂寞与伤感的心情与处境的真实写照。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阅读鉴赏题背诵考点汇总(含答案)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1.内容主旨:
苏轼被贬黄州后,虽然自己的生活都有问题,但他是乐观旷达的,能率领全家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渡过生活难关。
但内心深处的幽独与寂寞是他人无法理解的。
在这首词中,作者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
2.从内容上看,上片用缺月疏桐、断人静来烘托“孤鸿”的孤独形象,下片用它的不肯随意栖息行为来表现它的卓尔不群。
(3分)
3.简要赏析“缥缈孤鸿影”的意境。
(3分)
孤鸿若有若无,也许就是词人心灵的投影,与词人合二为一。
写鸿“惊起”“有恨”“不肯栖”,表现了作者心境的孤独和志趣的高洁。
4.这首词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词人用象征手法,通过写鸿的孤独缥缈、惊起回头、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心情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人生追求。
(4分)
5.上阕通过哪些词描写庭院的环境?创设了一种怎样的氛围?
上阕用“缺月”“疏桐”“漏断”等一系列萧疏、凄冷的意象,勾勒出一幅宁谧、凄清的寒秋夜景图,为全篇营造了一种冷清、凄凉的氛围。
1。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简答题
简答题:
1、上片开头两句写夜深人静。
其中的“缺”“疏”“断”几个字极写了作者怎样的心境?第三句中的“幽人”是指谁?
答:幽独凄清的心境;作者自己。
2、下片“拣尽寒枝不肯栖”采用的是什么修辞方法?表面上写的是什么?写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拟人;虚实结合(或类比);孤鸿不愿选择高枝栖息,宁愿忍受寂寞和寒冷;用孤鸿自比,表现了自己遭到贬官后内心的孤苦和清高。
3、有人评价这首词“物我交融,含蕴深广”,请结合“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一句作简要赏析。
答:这句写孤鸿遭遇不幸,心怀做恨,惊恐不已,在寒枝间飞来飞去,拣尽寒枝不肯栖息,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度过这样寒冷的夜晚。
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咏梅》理解性默写及答案一、《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原诗】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译文】弯弯的勾月悬挂在疏落的梧桐树上;夜阑人静,漏壶的水早已滴光了。
有谁见到幽人独自往来,仿佛天边孤雁般飘渺的身影。
突然惊起又回过头来,心有怨恨却无人知情。
挑遍了寒枝也不肯栖息,甘愿在沙洲忍受寂寞凄冷。
【主题思想】此词上片写鸿见人,下片写人见鸿,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词人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
理解性默写:1、营造了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参考答案】1、营造了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二、《卜算子.咏梅》陆游【原诗】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译文】驿站之外的断桥边,梅花孤单寂寞地绽开了花,无人过问。
暮色降临,梅花无依无靠,已经够愁苦了,却又遭到了风雨的摧残。
梅花并不想费尽心思去争艳斗宠,对百花的妒忌与排斥毫不在乎。
即使凋零了,被碾作泥土,又化作尘土了,梅花依然和往常一样散发出缕缕清香。
【主题思想】以梅花自况,咏梅的凄苦以泄胸中抑郁,感叹人生的失意坎坷;赞梅的精神又表达了青春无悔的信念以及对自己爱国情操及高洁人格的自许。
理解性默写:1、陆游《卜算子·咏梅》中写梅花即使遭遇摧折也坚持自己的操守和品行的句子是:2、表现梅花高洁傲岸的句子是:3、《卜算子•咏梅》词人借写梅花凋落的情景来表达自己至死不变的爱国之心的词句是:【参考答案】1、陆游《卜算子·咏梅》中写梅花即使遭遇摧折也坚持自己的操守和品行的句子是: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
2、表现梅花高洁傲岸的句子是: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3、《卜算子•咏梅》词人借写梅花凋落的情景来表达自己至死不变的爱国之心的词句是: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卜算子-州定慧院寓居作》原文、译文及赏析—中考必修原文: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宋代〕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谁见一作:时见)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译文:弯弯的勾月悬挂在疏落的梧桐树上;夜阑人静,漏壶的水早已滴光了。
有谁见到幽居的人独自往来,仿佛天边孤雁般缥缈的身影。
突然惊起又回过头来,心有遗憾却无人知情。
挑遍了寒枝也不肯栖息,甘愿在沙洲忍受寂寞凄冷。
注释:漏断:即指深夜。
漏,指古人计时用的漏壶;即指深夜。
原题“黄州定惠寺寓居作”。
漏:指更漏而言。
这里“漏断”不过说夜深罢了。
幽人:幽居的人,形容孤雁。
幽,《易·履卦》:“幽人贞吉”,其义为幽囚。
引申为幽静、优雅。
孤鸿:张九龄《感遇》十二之四:“孤鸿海上来。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三十九:“此词本咏夜景,至换头但只说鸿,正如《贺新郎》词“乳燕飞华屋”,至换头但只说榴花。
….“按两词均系泛咏,本未尝有”夜景“等题,多说鸿,多说石榴,既无所妨,亦未必因之而奇妙。
胡评似未谛。
省:理解。
“无人省“,犹言”无人识“。
或以为“拣尽寒枝“有语病,亦见注⑷所引同书同条。
《稗海》本《野客丛书》:”观隋李元操《鸿雁行》曰:“夕宿寒枝上,朝飞空井旁。
“坡语岂无自邪?“此言固是。
寒枝意广泛,又说”不肯栖“,本属无碍。
此句亦有良禽择木而栖的意思。
《左传》哀公十一年:”鸟则择木,木岂能择鸟。
“杜甫《遣愁》:”择木知幽鸟。
“末句一本作“枫落吴江冷“,全用唐人崔信明断句,且上下不接,恐非。
赏析:这是苏轼的一首名词《卜算子》。
现在通行的各个版本的词选中都有一个小序:“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据史料记载,此词为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十二月或元丰六年(1083年)初作于黄州,定慧院在今天的湖北黄冈县东南,苏轼另有《游定惠院记》一文。
由上可知这首词是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
被贬黄州后,虽然自己的生活都有问题,但苏轼是乐观旷达的,能率领全家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渡过生活难关。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咏梅》简答题及答案一、《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原诗】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译文】弯弯的勾月悬挂在疏落的梧桐树上;夜阑人静,漏壶的水早已滴光了。
有谁见到幽人独自往来,仿佛天边孤雁般飘渺的身影。
突然惊起又回过头来,心有怨恨却无人知情。
挑遍了寒枝也不肯栖息,甘愿在沙洲忍受寂寞凄冷。
【主题思想】此词上片写鸿见人,下片写人见鸿,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词人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
简答题:1、上片开头两句写夜深人静。
其中的“缺”“疏”“断”几个字极写了作者怎样的心境?第三句中的“幽人”是指谁?2、下片“拣尽寒枝不肯栖”采用的是什么修辞方法?表面上写的是什么?写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有人评价这首词“物我交融,含蕴深广”,请结合“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一句作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1、上片开头两句写夜深人静。
其中的“缺”“疏”“断”几个字极写了作者怎样的心境?第三句中的“幽人”是指谁?答:幽独凄清的心境;作者自己。
2、下片“拣尽寒枝不肯栖”采用的是什么修辞方法?表面上写的是什么?写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拟人;虚实结合(或类比);孤鸿不愿选择高枝栖息,宁愿忍受寂寞和寒冷;用孤鸿自比,表现了自己遭到贬官后内心的孤苦和清高。
3、有人评价这首词“物我交融,含蕴深广”,请结合“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一句作简要赏析。
答:这句写孤鸿遭遇不幸,心怀做恨,惊恐不已,在寒枝间飞来飞去,拣尽寒枝不肯栖息,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度过这样寒冷的夜晚。
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
二、《卜算子.咏梅》陆游【原诗】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译文】驿站之外的断桥边,梅花孤单寂寞地绽开了花,无人过问。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知识储备】一、导入有一位文人,他一生担任过30个官职,遭贬17次,坐过130天监牢。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在黄州的心路历程的第一阶段痛苦孤独里写的名篇《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苏轼,感受他独特的情怀。
二、目标1、复习有关苏轼的文学常识;2、领会词的思想内容;3、学习词人洁身自好、坚持操守,不肯同流合污人生态度,提升学生的人生观。
三、原文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四、注释《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选自《东坡乐府笺》卷二。
卜算子:词牌名。
定慧院:一作“定惠院”,在黄州东南。
苏轼初到黄州,一家人寓居定慧院中。
疏桐:枝叶稀疏的梧桐。
漏断:指深夜。
幽人:幽居之人。
缥缈: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孤鸿:孤单的鸿雁。
省:知晓。
沙洲:江河中由泥沙淤积而成的小块陆地。
五、词意弯弯月亮挂在梧桐树梢,漏尽夜深人声已静。
有时见到幽居人独自往来,仿佛那缥缈的孤雁身影。
突然惊起又回过头来,心有怨恨却无人知情。
挑遍了寒枝也不肯栖息,甘愿在沙洲忍受寂寞凄冷。
六、赏析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赏析:上片写幽人,幽人孤独如孤鸿。
先写夜景幽寒,为幽人、孤鸿的出场营造氛围。
接着写幽人孤鸿往来。
冷落凄静的夜晚,惟有孤鸿与幽人相对,那孤傲不群的孤鸿,正是独往独来的幽人的化身。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赏析:下片写孤鸿,孤鸿幽恨如幽人。
孤鸿被惊起,惊慌高飞,心怀幽恨,却无人能懂;寒林千枝,却不肯栖息;最后,它落在寂寞荒冷的沙洲上。
失群孤鸿与失志幽人互喻叠映,意脉贯通。
总评:苏轼因写诗获罪,幸免一死。
被贬到黄州后,仍惊魂未定,梦寐惶恐。
这首小词即作于初到黄州时,描写了深夜独自漫步时的所见所感。
For a girl who has been injured, the only thing she learns and understands is to be strong.勤学乐施积极进取(页眉可删)2021年《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学习资料学习资料涵盖各学科分类和各类其它学习使用的资料,如:图书书籍,学习课件,视频教程,课后答案等,以下是收集整理的2021年《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学习资料,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原文:苏轼〔宋代〕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译文:弯弯的勾月悬挂在疏落的梧桐树上;夜阑人静,漏壶的水早已滴光了。
有谁见到幽居的人独自往来,仿佛天边孤雁般缥缈的身影。
突然惊起又回过头来,心有怨恨却无人知情。
挑遍了寒枝也不肯栖息,甘愿在沙洲忍受寂寞凄冷。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赏析:这是苏轼的一首名词《卜算子》。
现在通行的各个版本的词选中都有一个小序:“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据史料记载,此词为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十二月或元丰六年(1083年)初作于黄州,定慧院在今天的湖北黄冈县东南,苏轼另有《游定惠院记》一文。
由上可知这首词是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
被贬黄州后,虽然自己的生活都有问题,但苏轼是乐观旷达的,能率领全家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渡过生活难关。
但内心深处的幽独与寂寞是他人无法理解的。
在这首词中,作者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
上阕写的正是深夜院中所见的景色。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
“漏”指古人计时用的漏壶:“漏断”即指深夜。
在漏壶水尽,更深人静的时候,苏轼步出庭院,抬头望月,又是一个多么孤寂的夜晚呀!月儿似乎也知趣,从稀疏的桐树间透出清晖,像是挂在枝桠间。
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原文】《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②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③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④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注释】①定慧院:在湖北者黄冈县东南,即定惠院。
苏轼贬官黄州时在此寓居数月。
②疏桐:稀疏的桐树。
漏断:古代以漏壶盛水刻度计时,漏壶里水滴完了,谓之漏断,亦即夜深之时。
③幽人:幽居之人,即词人自己。
缥缈(piao miao漂渺):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④省(xing醒):明白、理解。
【译文】一钩残月斜挂于稀疏的桐林,更漏已断,人声渐趋寂静。
唯有幽居者孑然徘徊,仿佛那飘泊不定的孤鸿身影。
孤鸿惊飞却又频频回首,无人理解它满腔的怨情。
一棵棵高枝它不屑一顾,却栖息在寂寞的沙洲自甘清冷。
【集评】宋·黄庭坚:“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山谷题跋》卷二)宋·胡仔:“‘拣尽寒枝不肯栖’之句,或云:‘鸿雁未尝栖宿树枝。
唯在田野苇丛间,此亦语病也。
’此词本咏夜景,至换头但只说鸿。
……盖其文章之妙,语意到处即为之,不可限以绳墨也。
”(《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三十九)金·王若虚:“东坡《雁词》云:‘拣尽寒枝不肯栖’,以其不栖木,故云尔。
盖激诡之致,词人正贵其如此。
而或者以为语病,是尚可与言哉!”(《滹南诗话》卷二)清·王士祯:“坡《孤鸿词》,山谷以为非吃烟火食人句,良然。
鲷阳居士云:‘缺月,刺明微也;漏断,暗时也;幽人,不得志也;独往来,无助也;惊鸿,贤人不安也。
此与《考槃》相似’云云。
村夫子强作解事,令人欲呕。
”(《花草蒙拾》) 清·黄苏:“此东坡自写在黄州之寂寞耳。
初从人说起,言如孤鸿之冷落;下专就鸿说。
语语双关,格奇而语隽,斯为超诣神品。
”(《蓼园词选》)【赏析】全词以人鸿互喻,拟托孤鸿飘泊无定的踪迹,抒写自己仕途坎坷的遭遇。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咏梅》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下】题型:【理解性默写】【简答题】期末课外古诗词诵读:一、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二、卜算子•咏梅/陆游一、《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原诗】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译文】弯弯的勾月悬挂在疏落的梧桐树上;夜阑人静,漏壶的水早已滴光了。
有谁见到幽人独自往来,仿佛天边孤雁般飘渺的身影。
突然惊起又回过头来,心有怨恨却无人知情。
挑遍了寒枝也不肯栖息,甘愿在沙洲忍受寂寞凄冷。
【主题思想】此词上片写鸿见人,下片写人见鸿,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词人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
【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营造了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二、简答题:1、上片开头两句写夜深人静。
其中的“缺”“疏”“断”几个字极写了作者怎样的心境?第三句中的“幽人”是指谁?答:幽独凄清的心境;作者自己。
2、下片“拣尽寒枝不肯栖”采用的是什么修辞方法?表面上写的是什么?写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拟人;虚实结合(或类比);孤鸿不愿选择高枝栖息,宁愿忍受寂寞和寒冷;用孤鸿自比,表现了自己遭到贬官后内心的孤苦和清高。
3、有人评价这首词“物我交融,含蕴深广”,请结合“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一句作简要赏析。
答:这句写孤鸿遭遇不幸,心怀做恨,惊恐不已,在寒枝间飞来飞去,拣尽寒枝不肯栖息,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度过这样寒冷的夜晚。
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
二、《卜算子.咏梅》陆游【原诗】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译文】驿站之外的断桥边,梅花孤单寂寞地绽开了花,无人过问。
暮色降临,梅花无依无靠,已经够愁苦了,却又遭到了风雨的摧残。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背诵技巧Living in the secluded Hwangju Temple in Hubei Province, China, the Buddhist monk Busanzi devoted himself to the study and practice of the Dharma. As a poet, he wrote numerous verses that are still celebrated for their depth of wisdom and insight.居住在中国湖北省的隐居的黄州定慧院中,佛教僧侣卜算子专心致志于佛法的研究和实践。
作为一名诗人,他创作了许多诗歌,因其深奥的智慧和洞察力而被人们推崇。
One of his most famous poems begins with the line "黄州木札道友,喜扶真路,幽隐嵓峩。
" These words capture Busanzi's reverence for solitude and contemplation in the tranquil environment of the temple, surrounded by nature's beauty.他最著名的一首诗以“黄州木札道友,喜扶真路,幽隐嵓峩。
”开篇,这些词语表达了卜算子对于在黄州定慧院这样宁静环境中独处和冥想的崇敬,环绕着大自然的美丽。
The poem continues with lines that emphasize the importance of inner peace and self-awareness: "茅屋自炊,草庐直作。
暖然望系飘寒物,沐胜元。
" These verses reflect Busanzi's contentment with a simple life and his focus on spiritual growth.诗歌的接着几行侧重强调内心的平静和自我意识的重要性:“茅屋自炊,草庐直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