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乐府民歌》
- 格式:ppt
- 大小:4.86 MB
- 文档页数:6
汉乐府民歌:《上邪》原文译文赏析《上邪》两汉:佚名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译文】上天呀!我愿与你相爱,让我们的爱情永不衰绝。
除非大山失去了棱角,除非滔滔江水干涸断流。
除非凛凛寒冬雷阵阵,除非炎炎酷暑白雪纷飞,除非天地相交聚合连接,我才敢将对你的情意抛弃决绝!【注释】上邪(yé)!:天啊!。
上,指天。
邪,语气助词,表示感叹。
相知:相爱。
命:古与“令”字通,使。
衰(cuī):衰减、断绝。
陵(líng):山峰、山头。
震震:形容雷声。
雨(yù)雪:降雪。
雨,名词活用作动词。
天地合:天与地合二为一。
乃敢:才敢,“敢”字是委婉的用语。
【赏析】“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上邪”犹言“天哪”,“相知”即相亲相爱。
此句说:“天哪!我要和君相爱,让我们的感情永久不破裂,不衰减。
”为了证实她的矢志不褕,她接连举五种自然界的不可能出现的变异,“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
”意思是:要想背叛我们的誓言,除非出现山平了,江水干了,冬日里雷雨阵阵,夏天里大雪纷纷,天与地合而为一!。
女主人公充分发挥她的想象力,一件比一件想得离奇,一桩比一桩令人难以思议。
到“天地合”时,她的想象已经失去控制,漫无边际地想到人类赖以生存的一切环境都不复存在了。
这种缺乏理智、夸张怪诞的奇想,是这位痴情女子表示爱情的特殊形式。
而这些根本不可能实现的自然现象都被抒情女主人公当作“与君绝”的条件,无异于说“与君绝”是绝对不可能的。
结果呢?只有自己和“君”永远地相爱下去。
全诗写情不加点缀铺排。
“上邪”三句,笔势突兀,气势不凡,指天发誓,直吐真言,既见情之炽烈,又透出压抑已久的郁愤。
“长命无绝衰”五字,铿锵有力,于坚定之中充满忠贞之意。
一个“欲”字,把不堪礼教束缚,追求幸福生活的反抗女性性格表现的淋漓尽致。
此三句虽未进行形象刻画,但一个情真志坚,忠贞刚烈的女子形象已清晰地站在读者面前。
古诗三百首:长歌行(汉乐府民歌)###为大家收集整理了《古诗三百首:长歌行(汉乐府民歌)》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协助!!!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注释长歌行:汉乐府曲调名。
葵:冬葵,我国古代重要蔬菜之一,可入药。
晞:天亮,引申为阳光照耀。
阳春:温暖的春天。
布:布施,给予。
德泽:恩惠。
秋节:秋季。
焜黄:形容草木凋落枯黄的样子。
华:同“花”。
衰:为了押韵,这里能够按古音读作"cuī"。
徒:白白的百川:河流。
译文早晨,园中有碧绿的葵菜,晶莹的朝露等待在阳光下晒干。
春天把幸福的希望洒满了大地,所有生物所以都表现出一派繁荣生机。
常常担心肃杀的秋天来到,花和叶都变黄衰败了。
千万条大河奔腾着向东流入大海,什么时候才能再向西流回来?如果年轻力壮的时候不知道图强,到了老年头发花白,一事无成,悲伤也没用了。
解题此诗选自汉乐府。
乐府是自秦代以来设立的朝廷音乐机关,汉武帝时得到大规模的扩建,从民间搜集了大量的诗歌作品,内容丰富,题材广泛。
本诗是其中的一首。
长歌:长声歌咏,也指写诗;行(xíng):古代歌曲的一种体裁,歌行体的简称,诗歌的字数,和句子的长度不受限制。
长歌行是指“长声歌咏”为曲调的自由式歌行体。
衰:读"cuī".古时候人们读的没有"shuaī"这个音。
这首诗选自《乐府诗集》卷三十,属相和歌辞中的平调曲。
《乐府解题》说这首古辞“言芳华不久,当努力为乐,无至老大乃伤悲也。
”把“努力”理解为“努力为乐”,显然是一种曲解。
汉代的五言古诗,很多是慨叹年命短促、鼓吹即时行乐的。
这首诗从整体构思看,主要意思是说时节变换得很快,光阴一去不返,因而劝人要珍惜青年时代,发奋努力,使自己有所作为。
其情感基调是积极向上的。
《乐府诗集》是宋代郭茂倩编的一部乐府诗总集,全书一百卷,分十二类。
汉乐府民歌【陌上桑】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善蚕桑,采桑城南隅。
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
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
湘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
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羽林郎】 (杂曲歌辞)辛延年昔有霍家奴,姓冯名子都。
依倚将军势,调笑酒家胡。
胡姬年十五,春日独当垆。
长裾连理带,广袖合欢襦。
头上蓝田玉,耳后大秦珠。
两鬟何窈窕,一世良所无。
一鬟五百万,两鬟千万余。
不意金吾子,娉婷过我庐。
银鞍何煜,翠盖空踟蹰。
就我求清酒,丝绳提玉壶。
就我求珍肴,金盘脍鲤鱼。
贻我青铜镜,结我红罗裾。
不惜红罗裂,何论轻贱躯!男儿爱后妇,女子重前夫。
人生有新故,贵贱不相逾。
多谢金吾子,私爱徒区区。
【孤儿行】(相和歌辞)孤儿生,孤子遇生,命独当苦!父母在时,乘坚车,驾驷马。
父母已去,兄嫂令我行贾。
南到九江,东到齐与鲁。
腊月来归,不敢自言苦。
头多虮虱,面目多尘。
大兄言办饭,大嫂言视马。
上高堂,行取殿下堂,孤儿泪如雨。
使我朝行汲,暮得水来归。
手为错,足下无菲。
怆怆履霜,中多蒺藜。
拔断蒺藜肠肉中,怆欲悲。
泪下渫渫,清涕累累。
冬无复襦,夏无单衣。
居生不乐,不如早去,下从地下黄泉。
春气动,草萌芽。
三月蚕桑,六月收瓜。
将是瓜车,来到还家。
瓜车反复,助我者少,啗瓜者多。
原还我蒂,兄与嫂严,独且急归。
当与较计。
乱曰:里中一何譊,愿欲寄尺书,将与地下父母,兄嫂难与久居。
【妇病行】(相和歌辞)妇病连年累岁,传呼丈人前一言。
当言未及得言,不知泪下一何翩翩。
“属累君两三孤子,莫我儿饥且寒!有过慎莫笪笞:行当折摇,思复念之!”乱曰:抱时无衣,襦复无里。
闭门塞牖,舍孤儿到市。
道逢亲交,泣坐不能起。
从乞求与孤买饵,对交啼泣,泪不可止。
“我欲不伤悲不能已!”探怀中钱持授交。
入门见孤儿,啼索其母抱。
徘徊空舍中,“行复尔耳,弃置勿复道!”【平陵东】(相和歌辞)平陵东,松柏桐,不知何人刦义公。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汉代乐府民歌自孝武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赵、代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薄厚云。
下面是店铺的小编为你们整理的文章,希望你们能够喜欢第一节关于乐府什么是“乐府”?它的涵义是有演变的。
两汉所谓乐府是指的音乐机关,乐即音乐,府即官府,这是它的原始意义。
但魏晋六朝却将乐府所唱的诗,汉人原叫“歌诗”的也叫“乐府”,于是所谓乐府便由机关的名称一变而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的名称。
如《文选》于骚、赋、诗之外另立“乐府”一门;《文心雕龙》于《明诗》之外又特标《乐府》一篇,并说“乐府者,声依永,律和声也”,便都是这一演变的标志。
六朝人虽把乐府看成一种诗体,但着眼还在音乐上。
至唐,则已撇开音乐,而注重其社会内容,如元结《系乐府》、白居易《新乐府》、皮日休《正乐府》等,都未入乐,但都自名为乐府,于是所谓乐府又一变而为一种批判现实的讽刺诗。
宋元以后,也有称词、曲为乐府的,则又离开了唐人所揭示出来的乐府的精神实质,而单从入乐这一点上出发,是乐府一词的滥用,徒滋混淆,不足为据。
乐府一名,最早见于汉初,惠帝时有“乐府令”,但扩充为大规模的专署,则始于武帝。
作为一个供统治者点缀升平、纵情声色的音乐机关,汉乐府的任务,除了将文人歌功颂德的诗制成曲谱并制作、演奏新的歌舞外,它不同于后代的一个最大特点,或者说一项最有意义的工作,便是采集民歌。
《汉书?札乐志》说:“至武帝定郊祀之礼,……乃立乐府,采诗夜诵。
”所谓采诗,即采民歌。
同书《艺文志》更有明确的记载:这件事,在文学史上也是有其重要意义的。
白居易说:“周灭秦兴至隋氏,十代采诗官不置。
”(《采诗官》)其实,和周代一样,汉代也是采诗的。
而从上引文献,我们还可以看到当时采诗的范围遍及黄河、长江两大流域,比周代还要广。
两汉某些头脑比较清醒的统治者较能接受农民大起义的历史教训,也颇懂得反映人民意向的民歌民谣的作用,经常派遣使者“使行风俗”“观纳民谣”,甚至根据“谣言单辞,转易守长”(《后汉书?循吏传叙》)。
教学目标:1. 理解《饮马长城窟行》这首汉乐府民歌的背景和作者。
2. 领悟这首民歌的艺术特色,如叙事性、口语化、抒情性等。
3. 分析民歌中女子丈夫远行的原因以及他们命运的可能性。
4. 培养学生对古代民歌的鉴赏能力和对历史文化的理解。
教学重点:1. 汉乐府民歌《饮马长城窟行》的背景和作者。
2. 民歌的艺术特色及叙事技巧。
教学难点:1. 分析女子丈夫远行的原因及其命运的可能性。
2. 深入理解民歌中的情感表达和时代背景。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饮马长城窟行》原文、作者介绍、背景资料等。
2. 课堂讨论材料:关于女子丈夫远行原因和命运的讨论话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1. 介绍汉乐府民歌的背景,引导学生了解乐府民歌的起源和发展。
2. 提出问题:“为什么古代女子丈夫要远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二、学习《饮马长城窟行》1. 阅读原文,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叙事、抒情和口语化特点。
2. 分析诗歌的结构,引导学生了解民歌的叙事技巧。
3. 介绍作者,让学生了解这首民歌的背景。
三、课堂讨论1. 讨论女子丈夫远行的原因,引导学生结合历史背景分析。
2. 探讨女子与丈夫的命运,让学生从诗歌中寻找线索。
四、总结与拓展1. 总结《饮马长城窟行》的艺术特色,如叙事性、口语化、抒情性等。
2. 引导学生思考这首民歌对后世诗歌的影响。
3. 拓展:欣赏其他汉乐府民歌,如《陌上桑》、《孔雀东南飞》等,加深对汉乐府民歌的理解。
五、作业布置1. 撰写一篇关于《饮马长城窟行》的读后感,结合自己的理解分析诗歌中的情感表达。
2. 搜集关于汉乐府民歌的资料,了解汉乐府民歌在古代诗歌发展中的地位。
教学反思:1.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汉乐府民歌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提高了对古代民歌的鉴赏能力。
2. 在课堂讨论环节,学生的参与度较高,对女子丈夫远行的原因和命运有了自己的见解。
3.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关注历史背景,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
汉乐府民歌乐府初设于秦,是当时“少府”下辖的一个专门管理乐舞演唱教习的机构。
汉初,乐府并没有保留下来。
到了汉武帝时,在定郊祭礼乐时重建乐府,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
它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
它是继《诗经》《楚辞》而起的一种新诗体。
后来有不入乐的也被称为乐府或拟乐府。
乐府是自秦代以来设立的配置乐曲、训练乐工和采集民歌的专门官署,汉乐府指由汉时乐府机关所采制的诗歌。
这些诗,原本在民间流传,经由乐府保存下来,汉人叫做“歌诗”,魏晋时始称“乐府”或“汉乐府”。
后世文人仿此形式所作的诗,亦称“乐府诗”。
“乐府”是汉武帝时设立的一个官署。
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
它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
它是继《诗经》《楚辞》而起的一种新诗体。
汉乐府是继《诗经》之后,古代民歌的又一次大汇集,不同于《诗经》的是,它开创了诗歌现实主义的新风。
汉乐府民歌中女性题材作品占重要位置,它用通俗的语言构造贴近生活的作品,由杂言渐趋向五言,采用叙事写法,刻画人物细致入微,创造人物性格鲜明,故事情节较为完整,而且能突出思想内涵着重描绘典型细节,开拓叙事诗发展成熟的新阶段,是中国诗史五言诗体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汉乐府在文学史上有极高的地位,其与诗经、楚辞可鼎足而立。
《陌上桑》和《孔雀东南飞》都是汉乐府民歌,后者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诗》合称“乐府双璧”。
汉代《孔雀东南飞》、北朝《木兰诗》和唐代韦庄《秦妇吟》并称“乐府三绝”。
此外,《长歌行》中的“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也是千古流传的名句。
西汉乐府的扩充和发展是在武帝时期,《汉书·礼乐志》云:“至武帝定郊祀之礼,乃立乐府,采诗夜诵,有赵、代、秦、楚之讴。
以李延年为协律都尉,多举司马相如等数十人造为诗赋,略论律吕,以合八音之调,作十九章之歌。
两汉时期的乐府民歌代表作
代表作品有《陌上桑》、《孔雀东南飞》、《十五从军征》、《三吏》、《三别》、《兵车行》、《丽人行》、《东门行》、《孤儿行》、《妇病行》等。
汉乐府民歌不仅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而且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
《陌上桑》是汉乐府脍炙人口的名篇,历来为人们所喜爱和称颂。
这首诗最早录于《宋书·乐志》,题为《艳歌罗敷行》,《玉台新咏》也收有此诗,题为《日出东南隅行》。
汉乐府民歌,在我国诗歌史上,是继《诗经》、《楚辞》之后出现的第三个重要发展阶段。
它以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真实地反映了汉代广阔的社会生活和人民的思想感情。
汉乐府民歌在语言句式上也有自己的特点。
汉乐府的语言完全突破《诗经》的四言句式,更呈现出杂言的形式,《东门行》、《孤儿行》、《妇病行》各种句式错杂纷呈于一诗之中,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等句式都有。
这主要是由于乐府民歌来于民间,保留着很多的民间口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