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作人关于人的文学
- 格式:docx
- 大小:16.75 KB
- 文档页数:2
[方启智3100103811][汉语言文学1001班]论周作人“人的文学”摘要:五四运动是一场国人思想上的变革,其关键之处就在于“人”的解放,那么,为了解放“人”的“人的文学”,是什么?它的历史背景和组成都是哪些?它具有哪些历史意义?关键字:人的文学历史背景组成部分历史意义一、“人的文学”的历史背景当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轰开腐朽中国的国门,中国的民族危机、国家危机日益加重,为了挽救这艘将倾的大船,近代的国人们先后兴起了洋务、戊戌、辛亥等改革或革命,但它们都无一逃脱失败的厄运。
历史的教训告诉五四先贤们:这些军事的、经济的、政治的和科技的道路在中国行不通,于是冷静下来的知识分子开始了更高层次的思索,他们开始试着从文化的角度来思考与解决社会问题,并提出了五四时期最为响亮的口号:“民主”与“科学”。
尽管那些文人信仰的主义不同,提出的主张各异,但有一个声音却是异常相同:把国人从封建依附制度和等级身份制度中解放出来,使人成为真正能够独立思想、自主创造和具有独立人格的人。
如陈独秀,他大声疾呼,号召中国青年以新的自觉迎接新的时代;呼吁广大青年自觉地抛弃奴隶依附的旧思想,树立独立自主的新意识。
他认为每一个人都应当是一个“以自身为本位”,的独立自主的存在,而绝无“以奴隶自处之义务”,其一切言行皆听命于“各自固有之智能”,断无盲从隶属他人之理。
如鲁迅,他提倡“立人”,希望“沙聚之邦,转成人国。
”“要风化好,是在解放人性,普及教育。
”……这匹先驱者的摇旗呐喊成功地在腐朽的旧中国开启了一缕“启蒙”的气息,推动了个性解放的思潮。
越来越多的五四作家逐渐认识到封建礼教、家族制度、婚姻制度对人性的摧残,对自由的扼杀。
然而,人们苦于没有一个足够系统和代表性的体系,来将社会上这些零落的呼声整合成一股变革社会的浪潮。
时代,似乎正在等待着“英雄”的出现。
二、时势造英雄,周作人“人的文学”的提出神说,要有光,于是便有了光。
五四先贤们说,来一个人给出一套系统的文学救国之路吧,于是周作人在1919年初发表了《人的文学》。
文学评论・现当代文学析周作人“人的文学”薛婷 四川师范大学摘 要:本文分析了周作人提出的“人的文学”的概念,此概念是其创作观念的表达。
”“人”即“人道主义”,人道主义在周作人处是“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主义”的象征,即人性是具有自然的兽性与社会的神性的结合。
在此基础上,周作人提出的“人的文学”在必然要与个体和群体利益发生关系。
关键词:周作人;人的文学;创作观念[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35-052-011934年周作人出版《中国新文学的源流》一书,书中提出了“人的文学”的主张。
其所谓“人的文学”即“人道主义”文学,而人道主义在周作人的理解里乃是一种“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主义”。
周作人在《人的文学》中阐明了他对人性的理解:人是自然的兽性与社会的神性的结合。
人生而为人,首先是自然人,是自然万物中的一员,所以必然不可忽略其生物性,即周所言的“兽性”,但人之为人其与虎豹豺狼的区别在于除“兽性”之外人还具有社会性,或说“神性”。
在社会道德、社会秩序的规范束缚下人的自然性、“兽性”被压抑,而显出道德与秩序,其社会性与自然性的调和是人性的基础。
在此前提下人的权利,尊严才应该且必须得到重视。
这样的人性,即是个体与群体的结合。
那么他所主张的“人道主义文学”或者说“人的文学”必然涉及个体与群体的利益。
在《新文学的要求》一文中,周作人坦言“人道主义的文学,……就是个人以人类之一的资格,用艺术的方法表现个人感情,代表人类的意志,有影响于人间生活幸福的文学。
”从此处可分析首先,“人的文学”是用艺术的方法对个人感情的表达,艺术与创作者个体情感的关系是第一位的,由于每一位创作者都有其视域,其所表达必然是在其“视域”内之物之情,所以创作者用艺术的手法表达的作品是极具个体性的,这一点毋庸置疑。
在《谈龙集》中,周作人提出“创作不宜完全抹杀自己去模仿别人。
”强调的就是文学作品,在情感上,内容上,它的物主格都应是myself,是创作主体独特的,自己的。
周作人的小品散文一、以“人的文学”放大小品文“人事的评论”功能学的过程,从事文艺的兴趣等,几乎都是在类似的生活环境中走着近似的道路。
在中国现代散文开创期,人们把散文称之为小品文,或小品散文,其中包括议论性杂文和记叙抒情性散文。
周作人是一个负有盛名、具有影响的小品文作家。
“五四”运动期间,周作人担任北京大学等校教授,积极参加新文学运动,是《新青年》和《语丝》时期的重要杂文作家。
他在《新青年》、《每周评论》、《新潮》、《晨报副刊》和《少年中国》等报刊上发表杂文,收在以后出版的《谈龙集》和《艺术周作人与生活》中。
“非人的文学”、“非人的生活”、“非人的道德”的批判态度和改革要求,是周作人《新青年》时期杂文创作的根本出发点。
《人的文学》、《平民的文学》、《思想革命》、《论黑幕》、《再论黑幕》等几篇文艺评论式杂文,是“五四”新文学思潮形成的主要理论标志。
周作人以人道主义和个性主义精神去革新传统的文学观念,提出“人的文学”的著名命题(他说:“用这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字,便谓之人的文学。
”),从创作态度和内容等实质问题上划清了新旧文学的界限,从而规定了新文学创作意识和批评意识的价值取向,推动了直面人生的新文学的长足发展。
在《祖先崇拜》、《感慨》、《随感录·三十四》、《天足》、《资本主义禁娼》等杂文中,周作人反对封建主义的道德伦理观,提倡“儿童本位”的新道德,探索妇女解放问题。
《祖先崇拜》写于陈独秀的《偶像破坏论》之后,比鲁迅的《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早半年多,在当时破坏偶像的声浪中,文章对封建人伦关系上的“根本返始”的“倒行逆施”进行挞伐,提出改“祖先崇拜”为“子孙崇拜”的主张。
《 随感录·三十四》比鲁迅著名的讲演《娜拉走后怎么样?》早五年多,其中引述英国资产阶级思想家凯本德关于妇女解放须同“社会上的大改革一起完成”,须以“社会的共产制度为基础”的新颖见解,在当时关于妇女解放问题的探讨中,自有其特别深刻之处。
周作人《人的文学》我们现在应该提倡的新文学,简单地说一句,是“人的文学”。
应该排斥的,便是反对的非人的文学。
新旧这名称,本来很不妥当,其实“太阳底下,何尝有新的东西?”思想道理,只有是非,并无新旧。
要说是新,也单是新发见的新,不是新发明的新。
新大陆是在十五世纪中,被哥仑布发见,但这地面是古来早已存在。
电是在十八世纪中,被弗阑克林发见,但这物事也是古来早已存在。
无非以前的人,不能知道,遇见哥仑布与弗闹克林才把他看出罢了。
真理的发见,也是如此。
真理永远存在,并无时间的限制,只因我们自己愚昧,闻道太迟,离发见的时候尚近,所以称他新。
其实他原是极古的东西,正如新大陆同电一般,早在这宇宙之内,倘若将他当作新鲜果予,时式衣裳一样看待,那便大错了。
譬如现在说“人的文学”,这一句话,岂不也像时髦。
却不知世上生了人,便同时生了人道。
无奈世人无知,偏不肯体人类的意志。
走这正路,却迷人兽道鬼道里去,彷徨了多年,才得出来。
正如人在白昼时候,闭着眼乱闯,未后睁开眼睛,才晓得世上有这样好阳光,其实太阳照临,早已如此,已有了无量数年了。
欧洲关于这“人”的真理的发见,第一次是在十五世纪,于是出了宗教改革与文艺复兴两个结果。
第二次成了法国大革命,第三次大约便是欧战以后将来的未知事件了。
女人与小儿的发见,却迟至十九世纪,才有萌芽。
古来女人的位置,不过是男子的器具与奴隶。
中古时代,教会里还曾讨论女子有无灵魂,算不算得一个人呢。
小儿也只是父母的所有品,又不认他是一个未长成的人,却当他作具体而微的成人,因此又不知演了多少家庭的与教育的悲剧。
自从弗罗塔尔与戈特文夫人以后,才有光明出现。
到了现在,造成儿童与女子问题这两个大课题,可望得出极好的结果来。
中国讲到这类问题,却须从头做起,人的问题,从来未经解决,女人小儿更不必说了。
如今第一步先从人说起,生了四千余年,现在却还讲人的意义,从新要发见“人”,去“辟人荒”,也是可笑的事。
但老了再学,总比不学该胜一筹罢。
作者: 白木
出版物刊名: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页码: 28-28页
主题词: 周作人;新文学理论;人道主义;诸问题;个人主义;重要论文;记录研究;胡适;基本道德;
新青年
摘要: <正> 1918年12月,周作人在《新青年》第5卷第6号上发表的《人的文学》,是新文学理论倡导期的重要论文。
它把“那个时代所要提倡的种种文学内容,都包括在一个中心观念里,达个中心观念他叫作‘人的文学’”(胡适语):“我们现在应该提倡的新文学,简单的说一句,
是‘人的文学’,应该排斥的,便是反对的非人的文学。
”所谓“人的文学”是指用“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字”。
而“我所说的人道主义,并非世间所谓‘悲天悯人’或‘博施济众’的慈善主义,乃是一种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主义”。
即要先“从个人做起’,只有“自己有人的资格,占得人的位置”,才能“讲人道,爱人类”。
“人的文学”“又可以分作两项,(一)是正面的,写这理想的生活,或人间上达的可能性”。
“理想的生活”即是在物质生活
上“各尽人力所及,取人事所需”,在道德生活上以“爱智信勇四事为基本道德”,这是与“忠孝节义”的封。
论周作人的“人的文学”观——以《人的文学》和《平民文
学》为例
钟观凤
【期刊名称】《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4(32)1
【摘要】周作人认为文学应该重新发现“人”,倡导“人的文学”和“平民文学”,并主张以“时代”审视古今中外之文学.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文学观的提出其意义重大:一是体现了“五四”时期个性解放的热潮;二是对周作人日后创作有着指导意义,并推进了新文学的发展进程;三是促进中西文化交汇与撞击.同时,随着对“人的文学”观的日益重视,人们开始反思“为人生”与“为艺术”、借鉴与自我殖民化的问题.【总页数】5页(P61-65)
【作者】钟观凤
【作者单位】鲁东大学文学院,山东烟台26402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6
【相关文献】
1.反思文学史叙述与文学话语的错位现象——以周作人的“人的文学”观为例 [J], 陈进武;张光芒
2.胡适周作人的平民文学观比较——兼谈平民文学的界定 [J], 尹康庄
3.周作人:"平民文学"对通俗文学的超越 [J], 封兰
4.回到文学的“五四”:由平民文学论争探析周作人思想的内倾性 [J], 杨高强
5.五四时期周作人的平民文学观及其变化 [J], 王芳玲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简析周作人的“人的文学”主张周作人更多地思考与探讨新文学的思想内容建设,他提出“人的文学”的主张,反映了他的人道主义文学观和他的社会理想,他想通过文学把人的发展同国家的发展结合起来.1918年12月,周作人在《新青年》发表《人的文学》一文,提出新文学必须以人道主义为本,观察研究,分析社会“人生诸问题”,主要是社会底层人们的“非人的生活.”作家要以严肃的,而非“游戏”的态度,去描写“非人的生活”,为人们展示理想的生活,促进健全发展.要求文学中能够写出人性,文学内容的革新变得重要起来,毫无疑问,中国长久的礼教的束缚下,文学内容多是陈腐的,也是这些礼教的再现,缺乏人性的.因此,内容的革新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革新.周作人提出的“人的文学”,是以人道主义为本的“为人生的文学”,其实质是人性的,为文学研究会“为人生”的文学界提供了理论基础.周作人还明确提出思想革命的主张,他认为“中国人如不真是‘洗心革面’的改悔,将旧有的荒谬思想弃去,无论用古文或白话文,都说不出好东西来”.强调“文学革命上,文字改革是第一步,思想改革是第二步,却比第一步更为重要”.他把新文化运动高扬的思想启蒙精神灌注于文学革命,把文学革命从偏重语言文字的变革推向思想内容的革新,对新文学界建设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一、“人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人学”是周作人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思想基础,也是贯穿于他整个散文创作的思想中心。
周作人这一代知识分子在刚刚开始接触社会人生,思考社会问题时,就强烈感受到了帝国主义侵略和民族危亡的现实威胁,并由此产生了振兴中华的使命感。
作为其中的一分子,周作人也在积极思考着振兴民族的道路问题。
同时,作为东方古老封建大国的知识分子,他又敏锐地感受到了几千年封建专制传统栽害人性、否定个体价值所造成的精神痛苦,渴求着人性的全面解放和发展。
1908年前后,以《论文章之意义暨其使命因及中国近时论文之失》和《哀弦篇》等文言论文的公开发表为标志,周作人以独立的姿态出现在中国思想文化界。
五四文学革命中谁提出了人的文学
五四文学革命中,"人的文学"观念是由谁最先倡导的?()
A. 周作人
B. 胡适
C. 刘半农
D. 钱玄同
答案解析
A.周作人
周作人在五四文学革命时期主要发表《人的文学》和《平民文学》两篇文章表达其文学主张。
《人的文学》主要倡导新文学内容应从“肉”与“灵”的统一中去表现“人”,“用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学”。
《平民文学》则提出“为人生的文学”的口号和“以真为主,美即在其中”的创作准则。
周作人在五四文学革命时期主要发表《人的文学》和《平民文学》两篇文章表达其文学主张。
《人的文学》主要倡导新文学内容应从“肉”与“灵”的统一中去表现“人”,“用人道主义为本,对于社会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学”。
《平民文学》则提出“为大众的文学”的口号和“以真为主,美即在其中”的创作准则。
周作人在五四文学革命时期主要发表《人的文学》和《平民文学》两篇文章表达其文学主张。
《人的文学》主要倡导新文学内容应从“肉”与“灵”的统一中去表现“人”,“用人道主义为本,对于现实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学”。
《平民文学》则提出“为平民的文学”的口号和“以真为主,美即在其中”
的创作准则。
五四时期,周作人发表了《人的文学》(1)。
提出:用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字即为人的文学。
“人的文学”的主张即体现了文学的革新,也反映了他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文中,周作人先是对人作了解释:我们所说的人,不是世间的所谓“天地之性最贵”或“圆颅方趾”的人。
乃是说“从动物进化的人类”。
其中有两个要点,〈一〉“从动物”进化的,〈二〉从动物“进化”的。
接着便讲到人的生活是灵肉一致的生活。
再就是说到在文学上应以“人道主义”从新发现人并指导人的思想。
“人的文学”还提出“人的”和“非人的”认为“人的文学”应该排斥那些防碍人性的生长、破坏人类平和的东西。
最后还涉及到人的道德以及评论的时代主张。
任何思想理论的产生都不可能纯粹的凭空捏造。
周作人“人的文学”的提出是有一定的思想之源及时代背景,十四十五世纪的欧洲社会盛行文艺复兴运动,其中就极力的倡导人权,而周作人“人的文学”最直接的是受托尔斯泰和武者小路实笃的影响。
这一文学思想理论的提出与中国几千年的等级观念、礼教思想所导致的国民劣根性以及新文化运动的开展也是离不开的。
他所以会提出“人的文学”就是希望通过文学思想去引导人们重新认识“人”,了解怎样才是“人的生活”,从而真正的过人该过的生活。
无论其造成的影响多深、成果多大,首先,他出发的动机是好的。
这也体现了当时文学思想的任务及文学思想的一种方向。
这些都是以周作人本人的经历有着密切的联系,周作人和鲁迅一样到日本留学,接受了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相信文艺具有“转移性情”、“改良社会”的作用。
回国后先后在绍兴、杭州任教,1917年又被聘请到北京大学任教,从事外国文学的介绍。
这一切都为他的文学理论奠定了丰厚的思想文化基础。
“人的文学”极好的的解释了人,他说人是“从动物进化的人类”从动物来表明人的自然属性,是人和动物共有的属性;“进化”又巧妙的指出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的社会属性,是人特有的本质属性。
人的自然属性和动物属性共同作用下的人的生活也就成了“人的文学”中提到的“灵肉二重的生活”。
浅谈周作人《人的文学》
周作人指出“人的文学”就是以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研究记录的文学。
他认为“人的文学”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写理想生活的,如法国莫泊桑小说《人生》,俄国库普林小说《坑》;另一类是写人的平常生活即非人的生活的,如中国的《肉蒲团》、《九尾龟》等。
两种文学的区别就在于著作的态度:一个严肃,一个游戏;一个以“人的生活”为是,一个以“非人的生活”为是。
作者还按题材列举了十大封建腐朽思想内容的作品,认为它们妨害人性生长,将它们统统排斥在“人的文学”之外。
在《人的文学》最后一个部分,周作人强调了自己的态度。
他主张:对于主义相反的文学应抱定时代观念,给它们一个正直的评价;宣传我们的主张,也应认定时代,不能与相反意见妥协,只有排斥的办法。
对于中外的问题,他抱着世界眼光,强调文学应该是人类的、个人的,不是种族的、家族的、国家的。
因为人类的运命是同一的,要顾虑自己的运命,须同时顾虑人类共同的运命。
他还因此主张多译介外国著作,这其实就忽略了文学的国别界限。
论述周作人对中国新文学发展的贡献周作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现代散文的集大成者,也是“五四”时期最有影响力的理论先导者和批评家。
周作人对中国新文学的发展主要表现为:(1)人的文学①周作人对新文学的思想建设进行了诸多思考与探讨,其最突出的贡献,是以“人的文学”来概括新文学的内容,标示新文学区别于旧文学的本质特征。
“人的文学”成为“五四”时期文学的一个中心概念。
②周作人在1918年底发表的《人的文学》这篇著名的文章中,要求新文学必须以人道主义为本,观察、研究、分析社会“人生诸问题”,尤其是底层人们的“非人的生活”;作家必须以认真严肃的、而并非游戏的态度,去描写“非人的生活”,对改造社会持积极的态度,而且,还要展示“理想的生活”。
③在周作人这里,新文学所本的人道主义具体指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主义”,只有作家自己觉悟了,“占得人的位置”,才能“讲人道,做人类”。
周作人将新文学的本质界定为“重新发现‘人’”的一种手段,根本目标在于助成人性健全发展。
(2)平民文学1919年初,周作人又提出“平民文学”的概念,实际上是“人的文学”的具体化。
①周作人将封建传统的旧文学概括为“贵族的文学”,认为“平民的文学”恰是反其道而行之的。
两者间的区别主要是指“文学的精神区别,指它的普遍与否,真挚与否”。
周作人指出平民文学应以通俗的白话语体描写人民大众生活的真实情状,忠实地反映“世间普通男女的悲欢成败”,描写大多数人的“真挚的思想与事实”。
②周作人所提倡的“人的文学”或“平民文学”,是以人道主义为本的“为人生的文学”,强调文学是人性的,是人类的,也是个人的。
这些主张虽然有些抽象,但恰与“五四”时期个性解放的热潮相合,所以有相当的代表性,对文学革命的推进起到很大的作用。
(3)人生的艺术派1920年,周作人做了一次题为《新文学的要求》的演讲,针对当时新文坛中已经出现的“人生派”与“艺术派”的分野,提出自己的见解。
①他认为“为什么而什么”的态度是不可取的,因为“人生派”的流弊容易讲到功利里去,以文艺为理论的工具变成文坛上的说教。
五四时期周作人人的文学观试析文学一、“人的文学”的提出ﻭ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文学先锋、纷纷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文学论》等文章向旧文学宣战,倡导新文学.新文学新在何处?在文中阐述新文动的理论之时强调:“我们的中心理论只有两个:一个是我们要建立一种活的文学,一个是我们要建立一种人的文学。
"至此,“活的文学"成为了新文动追求的重要形式,而“人的文学”成为了其探求的重要内容.所提出的人的文学观实质上是指在文学内容的革新上要关注真正的人,写“人的文学”。
而他所推崇的周作人那篇在当时文学内容最重要的宣言——《人的文学》,也很好地印证了这一观点。
而实际上,周作人在人的发现、人的价值和对人生的各种思考等“人的文学”的思考上,还创作了一系列作品。
周作人在一年发表的《人的文学》这篇文章,提出他的“人的文学”观,随后又相继发表《平民文学》、《新文学的要求》等文章阐释他的这一观点。
另外,他还在描述新村所见的“人的生活”之时来对其进行深化。
这一系列的创作足以说明:周作人对于“人的文学”的思考绝不是一时兴起或终止于某一时刻的“思想启蒙”。
他从概念的提出、修正到这条道路的实施、乃至最后态度的改变,一直在为实现“人的生活”启蒙,为“人的文学"而不断的提升自己的思想、影响他人。
ﻭ二、周作人“人的文学”观ﻭ究竟什么是“人的文学”?周作人对这一概念的解释即可见出他的见地、识力。
“我们现在应该提倡的新文学,简单的说一句是‘人的文学',应该排斥的,便是非人的文学”。
周作人在他的《人的文学》一文中提出了这一重要概念,并指出“用这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的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字,便谓之人的文学.”要理解“人的文学",周作人认为还得在这几方面进行探索:首先是人的文学中对“人”的解释。
他认为这其中有两个要点:一是人具有和其他动物并无不同的生活本能,且应该得到满足。
在这点上,他发见了自我国古代以来的封建中压抑人性本能的传统,并企图通过文学唤醒长久以来被压抑的国人二是人应该有内面的生活,使达到高上平和的境地。
周作人关于“人的文学”
摘要:周作人发表了《人的文学》提出:用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字即为人的文学。
“人的文学”的主张即体现了文学的革新,也反映了他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但出于当时社会斗争、国民素质、文化积定等因素,“人的文学”却只是一种空想。
而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人的文学是值得我们去学的。
关键词:周作人人的文学人道主义
五四时期,《新青年》刊登了周作人的《人的文学》,对当时的文学革命影响很大。
周作人从个性解放的要求出发,充分肯定人道主义。
强调一种"利己而利他,利他即是利己"的"理想生活",提出以"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字,便谓之人的文学",认为新文学即人的文学,应充分表现"灵肉一致"的人性。
这深深影响了五四时期表现个性解放主题的创作,"人的文学"成为五四时期文学的一个中心概念。
中国社会,向来都忽视人个体价值的存在,表现在文学上,则产生了大量的“非人的文学”。
作为中国较早觉醒的周作人,,他对文学的关注,着眼点就是对“人”的关注,所以他说:“如今第一步从人说起,生了四千余年,现在却还讲人的意义,从新发现‘人’,去‘辟人荒’,也是可笑的事。
但老了再学,总比不学该胜一筹罢。
我们希望从文学上起首,提倡一点人道主义思想,便是这个意思。
”
周作人认为“人”都“生了四千余年”,却没有发现“人”,表面上看只是可笑,其实质却是可悲的,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历史应该够长久了,但对于人类本身的探索往往陷入极端,最终无法确认“人”到底是什么。
周作人是试图通过文学,从文学开始,来提倡他的人道主义思想,真正发现人的意义。
要真正认识人,发现人,最重要的是能够肯定人性,他是运用生物进化理论从两方面阐述人性的,第一、人和动物具有相似的本能,要肯定这种本能“都是美的善的,应得以完全的满足,凡是违反人性的不自然的习惯制度,都应该排斥改正,”第二、“人是一种从动物进化的生物。
他的内面生活,比别的动物更为复杂高深,而且逐渐向上,有能改造生活的力量。
”于是他归结人性是“兽性与人性,合起来便只是人性。
”这段话很清晰地勾勒出了周作人对人的认识,一方面能够正视人与动物相似的本能,另一方面人又要有超越动物的地方,能够有意识改造生活,更加有能动性。
而中国向来没有发现人,是因为中国向来只看重神性,为了发展神性,制造了许多清规戒律,抑制人的本能。
导致的结果是人性的泯灭,使人成为“非人”,使人的生活变成“非人”的生活,文学自然也就成为了“非人”的文学。
所以他说:“中国文学中,人的文学,本来就极少,从儒教道教出来的文章,几乎都不合格。
”那么,他对“人的文学”的要求,首先是反对儒教道教对人性
的禁锢,要求文学能够反映出人的灵肉二元,正如前面提到过的,这人的灵肉二元,合起来才是人性。
而表现在文学上,灵肉二元冲突的文学,便是符合人性的文学。
他在评价《沉沦》时说:“所谓灵肉冲突原只是说情欲与压迫的对抗,并不含有批判的意思,以为灵优而肉劣;老实说来超凡入圣的思想反于我们凡夫觉得稍远了,难得十分理解,譬如中古诗里‘柏拉图的爱’,我们如不将他解作性的祟拜,便不免要疑是自欺的饰词。
我们赏鉴这部小说的艺术地写出这个冲突,并不要他指点出那一面的胜利与其寓言。
”这里,周作人毫不掩饰地表示了他对《沉沦》的赞赏,而原因也特别的简单,小说写出了人性中“灵”和“肉”的冲突斗争,能够完整地写出人性。
而且,他在赞赏小说的同时,又批判了“柏拉图的爱”的那些超大型凡入圣的思想,在周作人的眼里,这些是缺乏人性的,也是不人道的。
可以说,周作人的“人的文学”在文学上的要求便是要倡导一种人性的,充满人道主义的文学。
而他对这种人性的追求,对人道主义的主张,是有他更为重要的目的。
那就是他希望用文学来改造人,然后能进一步改造社会,最终建立一种理想的生活状态。
如何使文学影响人类的生活,改造人的生活,他在《人的文学》中也作了阐述,他说:“其中又可分作两项,(一)是正面的,写这理想生活,或人间上达的可能性。
(二)是侧面的,写人的平常生活,或非人的生活,都很可以供研究之用。
这类著作,分量最多,也最重要。
因为我们可以因此明白人生实在的情状,与理想生活比较出差异与改善的方法。
”这里,他既要求预设未来理想社会的图景,又认识到当时社会同理想社会的距离,并要求在现实与理想之间寻找一条可行的道路。
这是当时许多知识分子们同样探讨追寻的一个问题。
而周作人的思索,也是有他独特之处的。
他所要求的人的理想生活,是以人道主义为本,灵肉一致的生活。
周作人的文学理想看起来是比较完满的,既能用文学改造人,使人成为真正的人,发现人的意义和价值,又能够改造社会,建立理想生活。
但在当时的情形下,他的文学理想却存在着深刻危机。
因而他终将无法坚持他的理想。
周作人在当时中国社会提出“人的文学”的主张即体现了文学的革新,也反应了他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但出于社会斗争,国民素质,文化积淀等众多的原因,他的那种以人道主义为本的理想一产生便包含着深刻的危机,“人的文学”这一理想,在社会现实面前,只能够以失败告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