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 胰岛素
- 格式:ppt
- 大小:380.00 KB
- 文档页数:33
第2期2022年1月No.2January ,2022“药理学”课程胰岛素教学设计摘要:“药理学”是高职药学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以知识点繁杂难记为特点,学生普遍觉得学习难度较大。
文章提出的教学设计以胰岛素章节为例,通过课前、课中、课后精心的教学设计,利用超星学习通等信息化的手段,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运用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可为“药理学”其他教学内容或者其他相关学科教学提供借鉴。
关键词:“药理学”;胰岛素;教学设计中图分类号:C289文献标志码:A 江苏科技信息Jiangsu Science &Technology Information秦爱萍,王蕾,王锦淳,周杰,冯丁丁(江苏卫生健康职业学院,江苏南京211800)基金项目:2018年江苏卫生健康职业学院院级科研项目;项目名称: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药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和探索;项目编号:JKA201801。
2020年江苏卫生健康职业学院院级科研项目;项目名称:“三全育人”背景下高职院校《药理学》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JKC202056。
作者简介:秦爱萍(1982—),女,江苏南京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神经药理。
引言在卫生类职业院校,“药理学”在很多专业开设,包括临床医学、护理、助产、药学、预防医学、检验等。
“药理学”是一门双桥梁学科,是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也是医学和药学之间的桥梁。
“药理学”学习的难度不仅在于药品种类多,药理作用(机制)复杂抽象,还在于与“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等众多基础医学课程紧密相关,还会联系到学生尚未学习的“内科学”“外科学”等临床课程[1]。
所以,学生普遍反映“药理学”学习难度很大。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药理学”知识,需要教师将每一节课进行精心设计,利用信息化的教学手段,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胰岛素是治疗糖尿病的重要药物,其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和不良反应都是教学大纲中必须掌握的内容。
药理学胰岛素及降血糖药胰岛素介绍胰岛素是由胰岛细胞分泌的一种激素,用于调节血糖水平。
它通过促进葡萄糖的吸收和利用,降低血糖浓度,并促进脂肪和蛋白质的合成。
胰岛素的缺乏或抵抗会导致糖尿病的发生。
胰岛素的作用机制胰岛素通过结合细胞表面的胰岛素受体,从而触发一系列细胞内信号传导通路。
这些信号通路包括糖原酶和葡萄糖转运蛋白的活化,促进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
此外,胰岛素还可以抑制葡萄糖产生,并促进脂肪和蛋白质的合成。
胰岛素的药物形式目前,胰岛素主要以注射剂的形式使用。
这是因为口服胰岛素在胃酸中容易被分解,并且无法通过肠道吸收。
注射剂可以通过皮下注射或静脉注射的方式给予。
胰岛素的分类根据胰岛素的起效时间和持续时间,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快速作用型胰岛素:起效时间短,作用时间短暂,用于控制餐后血糖峰值。
2.短效作用型胰岛素:起效时间稍慢,作用时间较短,适用于常规胰岛素替代治疗。
3.中效作用型胰岛素:起效时间较长,作用时间中等,用于延长胰岛素的作用时间。
4.长效作用型胰岛素:起效时间缓慢,作用时间较长,适用于提供胰岛素基本需求的持久控制。
胰岛素的副作用胰岛素治疗可能会引发一些副作用,包括低血糖和注射部位红肿痛等。
低血糖是最常见的副作用,发生时患者可能出现头晕、乏力、出汗等症状。
注射部位红肿痛通常是因为注射不当引起的,可以通过正确的注射技巧来避免。
降血糖药的分类除了胰岛素外,还有一些药物可以被用于降低血糖水平。
根据其作用机制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几类:1.口服降糖药:包括胰岛素增敏剂、促胰岛素分泌剂和胰岛素抑制剂等,通过不同的途径来降低血糖水平。
2.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受体激动剂:通过模拟GLP-1的作用来刺激胰岛素分泌和抑制葡萄糖产生。
3.二肽基酰胺酶-4(DPP-4)抑制剂:通过抑制DPP-4酶的活性,延长GLP-1的生物活性,从而增加胰岛素分泌和减少葡萄糖产生。
4.钠葡萄糖共转运体-2(SGLT2)抑制剂:通过抑制SGLT2蛋白的活性,减少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增加尿液中的葡萄糖排泄。
神经调控胰岛素分泌的分子机制和药理学胰岛素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激素,它控制着血糖水平并参与许多生理过程,尤其是能量代谢。
胰岛素的分泌是由胰岛β细胞中的胰岛素泡释放的,然而,这个过程是受到神经系统的调控的。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讨论神经调控胰岛素分泌的分子机制和药理学。
神经系统对胰岛素分泌的影响神经系统可以直接影响胰岛β细胞的活动,因此能够调节胰岛素的分泌量。
神经递质因子(例如乙酰胆碱和肾上腺素)通过它们在神经末梢和胰岛β细胞上的受体,来调节胰岛素分泌的速度。
神经递质因子通过特定的受体来影响胰岛素分泌。
例如,副交感神经系统的输入会使β细胞释放更多的胰岛素,而交感神经系统的输入会抑制胰岛素的分泌。
另一个神经递质,神经肽Y (NPY),在全身的胰岛素分泌中也起着关键的作用。
神经系统对胰岛素分泌的影响并不是直接的。
相反,神经系统通过传递诸如神经肽和神经递质等信号,来影响胰岛素分泌细胞的电活动。
这种神经元和胰岛β细胞之间的联系称为神经-胰岛β细胞的突触。
神经突触中的多巴胺、五羟色胺和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都能够影响胰岛素分泌。
分子机制神经系统的影响是通过不同的信号分子来传递的。
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都可以影响胰岛素分泌。
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都能够增加cAMP(环磷酸腺苷)的水平,激活cAMP依赖性蛋白激酶(PKA),然后激活钙通道,促进钙的进入并促进胰岛素的分泌。
多巴胺通过D2类多巴胺受体,通过抑制cAMP并激活钠通道以及抑制胰岛素释放。
然而,拜登压注通过对ATP敏感通道和钙敏感通道的调节,并依赖膜电位来影响胰岛素分泌。
ATP敏感的K+通道被作为目标受体,因此与开放的K+离子通道相连,从而降低胰岛素分泌。
胆囊素也可以通过抑制胰岛素分泌调节内分泌。
药理学的意义了解神经调控胰岛素分泌的分子机制和药理学,对于治疗糖尿病和其他代谢障碍是非常重要的。
当前的治疗方法一般包括利用胰岛素和其他药物来控制血糖水平。
药理学—胰岛素及口服降血糖药考情分析1.胰岛素及其类似物药理作用、类别特点、应用及主要不良反应熟练掌握2.口服降血糖药(1)磺酰脲类的作用机制、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2)双胍类药物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不良反应(3)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的作用机制、临床应用、不良反应(4)噻唑烷二酮类的作用机制、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5)非磺酰脲类胰岛素促泌剂的作用特点(6)其它降糖药的作用特点及临床应用熟练掌握熟练掌握掌握掌握掌握了解Ⅰ型糖尿病——胰岛β细胞凋亡,胰岛素绝对缺乏Ⅱ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导致胰岛素相对不足一、胰岛素【药理作用】>>降血糖>>促进K+进入细胞内【降糖机制】>>对物质代谢的作用见下图:【临床应用】1.糖尿病①对1型糖尿病是惟一有效的药物——首选;②2型糖尿病——经饮食和口服降糖药物治疗无效;③糖尿病的危、重、急症或严重并发症——如酮症酸血症、高渗性昏迷、乳酸酸中毒;④糖尿病有合并症——如:重度感染、高热、妊娠、分娩及大手术等。
2.高钾血症给药方法:将胰岛素加入葡萄糖液内静脉滴注;作用机制:胰岛素及葡萄糖进入细胞转变为糖原时,可将K+带入细胞内。
3.纠正细胞内缺钾方法:合用葡萄糖、胰岛素和氯化钾液(GIK极化液)静脉滴注机制:促进K+进入细胞应用:用于心肌梗死早期,可防治心律失常,减少死亡率。
【不良反应】低血糖症:为最常见的不良反应耐受性:胰岛素抵抗变态反应: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极个别可见过敏性休克;注射局部:有红肿、硬结、脂肪萎缩低血糖反应的防治发生原因:胰岛素剂量过大、未按时进餐、肝肾功能不全升血糖反应有缺陷者。
临床表现:短效制剂——饥饿感、心跳加快、出汗、焦虑、震颤等,严重者引起昏迷、惊厥及休克,甚至脑损伤及死亡;长效胰岛素——以头痛和精神、运动障碍为主要表现预防措施:应教会病人熟知反应症状,以便及早发现和进餐,或饮用糖水等。
临床药理学-比较人、猪、牛胰岛素及生产人胰岛素的方法及胰岛素的不良反应及处理措施1.比较人、猪、牛胰岛素有何异同?人、猪和牛的胰岛素的主要区别在于肽链上氨基酸数目的不同:猪、牛胰岛素从猪和牛的胰腺中提取,两者药效相同,但与人胰岛素相比,猪胰岛素中有1个氨基酸不同,牛胰岛素中有3个氨基酸不同,因而存在一定的免疫原性,可能在人体内产生抗体而导致过敏反应。
2.如何生产人胰岛素?半合成人胰岛素:将猪胰岛素第30位丙氨酸,置换成与人胰岛素相同的苏氨酸,即为半合成人胰岛素。
生物合成人胰岛素:利用生物工程技术获得的高纯度的生物合成人胰岛素,其氨基酸排列顺序及生物活性与人体本身的胰岛素完全相同。
3.胰岛素有何不良反应?如何处理?胰岛素的不良反应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低血糖反应:胰岛素是糖尿病患者低血糖最常见的原因,尤其多见于1型糖尿病患者和青少年。
常由于活动量太大、饮食减少或胰岛素剂量过大所致。
低血糖的症状有饥饿感、头晕、虚弱、出虚汗、心悸,甚而出现神经症状,如定向失常、烦躁不安、语无伦次、哭笑无常,有时可更严重,甚而昏厥、抽搦,状似癫痫,昏迷不醒,以致死亡。
处理方法:对于神志清醒并能吞咽的患者,应及早进食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如面包、馒头糖果或糖水以缓解,但不宜次食用过多,防止血糖波动较大,一般建议给予15~20克的碳水化合物即可。
10~15分钟后再次复测血糖,如血糖仍未达标,可再次给予。
对于清醒但不能吞咽,或病情较重、神志不清的患者应立即送往医院。
如有条件,应尽快静脉注射50%葡萄糖40ml以上,继以静脉滴注10%葡萄糖水直至患儿呈清醒状态。
必要时,可以先注胰高血糖素和氢化可的松,以尽快升高血糖,防止病情加重。
(2)过敏反应:少数患者在注射胰岛素后有过敏反应,如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紫癜,极个别有过敏性休克。
这可能与胰岛素本身或其制剂不纯有关。
处理方法:一般病情不甚严重,口服抗过敏药物后即可缓解;如反复发生或病情加重时,可以考虑更换为纯度较高的胰岛素,或更换其他类型的胰岛素,并加强抗过敏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