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人文地理经济介绍(全)
- 格式:doc
- 大小:70.50 KB
- 文档页数:11
七年级下册地理知识点广东人民版一、自然地理1. 广东省的位置和地理特征广东省位于中国的南部,东临南海。
广东地理特征独特,由于地理位置和地形的影响,广东在自然地理上具有丰富的资源和多样的地貌类型。
广东省的地形分布大致可分为山区、丘陵区和平原区。
广东地处亚热带地区,气候多样,冬季温暖,夏季炎热,雨量丰富。
2. 广东的地理特色景观广东省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其中,广州珠江是广东省最重要的水系,也是中国最长的河流之一。
珠江周边的岛屿如珠海和香港,以及著名的澳门半岛,都是世界知名的旅游景点。
此外,广东还拥有大量的自然保护区,如广东海岛自然保护区和南海珊瑚自然保护区,这些地方对于珍稀濒危物种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3. 广东的气候特点广东省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特点是冬季温暖、夏季炎热、雨量丰富。
具体来说,冬季广东气温较高,平均温度在10-20摄氏度之间;夏季气温较高,平均温度在25-35摄氏度之间;降雨主要集中在夏季,雨水丰沛,年平均降雨量超过1600毫米。
二、人文地理1. 广东省的人口和民族分布广东是中国人口最多的省份之一,根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广东省的人口已经超过1亿。
广东省的人口多样,主要由汉族人口构成,但也有很多少数民族居住在广东省,例如壮族、苗族、侗族等。
广东省人口的集中分布在珠三角地区,包括广州、深圳和珠海等城市。
2. 广东省的经济地理广东省一直以来都是中国的经济重镇,是中国最重要的经济中心之一。
广东省的经济离不开多个因素的支持,包括地理位置优势、交通便利以及人口多样性等。
广东省的主要经济活动包括制造业、出口贸易、旅游业和服务业。
珠三角地区是广东省经济发展最为集中的区域,也是中国最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之一。
3. 广东省的重要城市广东省拥有多个重要城市,其中最著名的是广州、深圳和珠海。
广州是广东省的省会城市,也是南方重要的交通和商业中心。
深圳是中国的特殊经济区之一,是全球科技和创新的重要城市。
广州高二地理知识点汇总广州是中国南方的一座现代化大都市,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丰富的地理资源和独特的地理特点使其成为广东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下面将给大家介绍广州高二地理相关的知识点汇总。
一、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广州位于珠江三角洲的南部,东临大海,西临珠江口,北界太平洋西北部的北回归线,南邻香港。
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湿润,四季分明。
广州的自然环境独特,有着丰富的植被和独特的动植物种类。
二、地形地貌广州地势由北向南逐渐升高,主要地形分布为低丘和丘陵地带。
其中,素有“岭南屏障”之称的白云山是广州最高的山脉,为广州的天然屏障。
三、水文地理广州拥有丰富的水资源,珠江贯穿城市,使广州成为中国内河运输的重要枢纽。
而珠江三角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经济最为发达的三角洲之一。
四、人文地理广州作为中国南方重要的经济中心,人口众多,是华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广州的城市格局呈现现代化和传统文化的碰撞融合,繁华的商业区与古老的建筑共存。
五、经济地理广州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城市之一,拥有丰富的经济资源和优越的区位条件。
其港口是南中国海的重要港口之一,是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门户。
广州也是南方地区的制造业重镇,汽车、电子、纺织等行业发达。
六、旅游地理广州拥有众多的旅游景点,如长隆野生动物园、白云山、广州塔等,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广州的风景名胜与独特的岭南文化相结合,为游客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旅游体验。
七、城市规划广州积极推进城市现代化建设,通过城市规划和城市更新,不断提升城市的品质和功能。
比如,广州番禺新城的建设,以及近年来不断完善的交通建设,使广州的城市形象更加现代化。
八、环境保护随着城市的发展,环境问题也是广州需要面对的挑战。
广州致力于大气污染治理、水体污染防治等方面的工作,加大对环境保护的力度,推动可持续发展。
总结:广州高二地理知识点汇总主要介绍了广州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地形地貌、水文地理、人文地理、经济地理、旅游地理、城市规划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内容。
广东省人文地理经济介绍广东省,位于中国的南部,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省份之一。
广东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悠久的历史文化,同时也有着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经济特点。
广东省地势北高南低,北部是山地和丘陵,南部是平原和台地。
广东省的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温暖湿润,雨量充沛。
广东省的河流主要是珠江水系,其中最为著名的是珠江三角洲。
广东省有着悠久的的历史文化,岭南文化是广东地区的主要文化。
广东的传统文化包括粤剧、广东音乐、岭南画派等。
同时,广东省也是中国的重要革命圣地,中国在广东进行了多次革命斗争。
广东省的经济发展一直处于中国的前列。
广东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珠江三角洲地区,该地区拥有众多的城市和工业基地,是中国最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之一。
广东的经济主要以制造业为主,其中电子、电器、玩具、服装等行业在全国具有重要地位。
同时,广东的服务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金融、旅游、教育等领域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广东省拥有众多的人文景观,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广州的陈家祠和潮州的开元寺。
陈家祠是中国南方古代建筑的代表之一,以其精美的木雕和砖雕而闻名。
开元寺是广东最古老的佛教寺庙之一,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广东还有许多其他的名胜古迹和文化遗产,如佛山祖庙、珠海渔女等。
广东省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同时也有着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经济特点。
这些资源为广东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也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中国人文—经济地理学科得到了广泛和应用。
本文将介绍中国人文—经济地理学科的背景和意义,概述人文—经济地理学的研究领域和理论体系,阐述中国人文—经济地理学科的进展和未来展望,以期为相关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和借鉴。
人文—经济地理学是以人类经济活动和人文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其理论体系涵盖了经济学、地理学、社会学、文化学等多个领域。
人文—经济地理学在中国的发展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成为国内外学界的热点。
广东教育地理知识点高考广东是中国南方一个经济发达的省份,也是中国教育发展的重要地区之一。
广东教育在地理方面有许多独特的知识点,这些知识点在高考中往往成为考生关注的焦点。
下面就让我们来一起探索一下广东教育地理知识点高考。
一、地理位置广东位于中国的南部沿海地区,东临台湾海峡,南濒南海。
它东邻福建省,西与广西壮族自治区接壤,北与湖南、江西两省相连。
广东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它既是中国大陆与台湾、澳门及香港的陆地联系纽带,又是东盟与中国内地贸易往来的重要通道。
二、地形地貌广东的地形地貌多样,北部为丘陵山地,中部为广佛丘陵、三角洲与盆地,西部为岭南山地,东部是沿海平原和珠江三角洲。
广东的地形地貌特点对于理解其经济、交通及社会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三、气候特点广东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长、雨量丰富,冬季短、温暖,四季分明。
由于地处南方,广东经常受到台风的影响,这对于广东的农业生产、交通运输以及城市建设都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四、经济发展广东是中国最早实施改革开放政策的地区之一,也是中国最大的开放型经济体之一。
广东的经济发展迅速,制造业、电子信息、金融服务等行业发达。
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实力在全国范围内也是排在前列的。
五、重要城市广东拥有许多重要的城市,其中广州、深圳和珠海是最具知名度的三个城市。
广州是广东省的省会,也是华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深圳则是中国的特区经济中心,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者之一。
珠海是中国最早的经济特区之一,被誉为中国的“国际大都市”。
六、人文风情广东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富的地区。
广府文化、客家文化以及潮汕文化等多元文化交融于广东,形成了独特的地方风情。
广东的美食文化也非常有名,粤菜、潮汕菜、客家菜等美食琳琅满目,极大地丰富了广东的人文地理特色。
七、旅游资源广东拥有许多世界遗产和自然景观,如丹霞山、南澳岛、韶关丹霞地貌等。
广东还有许多著名的旅游城市,如阳江、惠州、清远、江门等。
这些城市的旅游资源丰富多样,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游客。
广东地理高考知识点广东地理高考知识点包括物质地理、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三方面的内容。
下面将细分这三个方面,分别介绍相关的知识点。
一、物质地理1. 地貌特征:广东地处北纬20°13′~25°31′,东经109°40′~117°30′,地势复杂多样。
山地、丘陵和盆地是广东的主要地貌特征。
其中,粤北为丘陵山地,粤西和珠江三角洲为丘陵盆地,其余地区为山地盆地交错的复合地貌。
2. 气候特点:广东属于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
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和干燥。
年平均气温在19℃-23.5℃之间。
广东常年受到台风的影响,尤其是夏秋季节。
3. 水系特征:广东拥有众多的河流和湖泊。
珠江是广东的母亲河,是中国第三大河流。
珠江三角洲是中国最大的平原,也是广东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
二、人文地理1. 人口分布:广东是中国人口大省,人口密度较高。
粤东和珠江三角洲是广东人口最为集中的地区。
珠海、深圳、广州等城市人口众多,是重要的经济中心。
2. 经济发展:广东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飞地,也是中国最早发展经济特区的省份之一。
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迅速,是全国重要的经济极。
广东的外贸、制造业和金融业发达。
3. 文化特色:广东是岭南文化的发源地,有着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
粤剧、粤语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广东深受欢迎。
广东还有许多古老的建筑和风俗习惯,体现着岭南地区的独特魅力。
三、自然地理1. 生态环境:广东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
森林覆盖率较高,山区和湿地生态系统保护成效显著。
广东是候鸟迁徙的重要通道,也是中国的鸟类天堂。
2. 矿产资源:广东地下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如煤炭、铁矿石、锰矿和锡矿等。
这些矿产资源对广东的工业发展和经济建设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3. 自然灾害:广东常年面临台风、洪涝和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威胁。
尤其是台风对广东的影响较大,给经济和民生带来了一定的损失。
总之,广东地理高考知识点涵盖了物质地理、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三个方面。
高一广东地理学考知识点广东地理学是高一学生必须掌握的重要科目之一。
在广东地理学考试中,出题内容主要涵盖了广东的自然地理特点、人文地理特征以及相关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知识。
为了帮助广大高一学生更好地备考,本文将重点介绍广东地理学考试的主要知识点。
第一部分:自然地理特点广东位于中国南方沿海地区,东临南海,地势高低起伏,地形类型多样。
广东的自然地理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气候特点:广东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炎热潮湿,冬季温暖湿润。
气候特点对于广东的农业、旅游等产业具有重要影响。
2. 水系特点:广东拥有众多的河流和湖泊,其中珠江、西江等水系对广东的经济发展和交通运输起着重要作用。
3. 地貌特点:广东地貌类型丰富多样,山地、丘陵、平原和海岸线交织构成了广东的独特地形。
4. 自然灾害:广东常年面临台风、洪涝等自然灾害的威胁。
因此,对于广东学生来说,了解并学习如何应对这些自然灾害非常重要。
第二部分:人文地理特征广东的人文地理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民族特点:广东是中国多民族聚居地之一,汉族人口为主体,同时还有壮、侗、仡佬等少数民族。
2. 文化特点:广东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和交流枢纽,因此在文化上具有独特的影响力。
广东传统文化包括岭南建筑、粤剧、广府菜等多个方面。
3. 经济特点:广东是中国最早进行改革开放的地区之一,拥有发达的制造业和外贸业,同时也是中国重要的经济中心之一。
4. 城市特点:广东省会广州以及深圳、珠海等都市,具有现代化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特点,吸引了大量移民和外来人口。
第三部分:相关的经济、文化等知识广东地理学考试还可能涉及一些与经济、文化等相关的知识。
比如:1. 广东的对外贸易:广东是中国重要的对外贸易省份之一,了解广东对外贸易的发展情况以及主要贸易伙伴国是非常重要的。
2. 广东的产业布局:广东经济发展较为均衡,工业、农业、服务业等产业在广东的布局如何,也是考试重点。
省长:朱小丹省会:广州市省政府办公厅地址:广州市东风中路305号邮政编码:510031省政府网址:广东省位于中国大陆最南部,陆地面积17.98万平方公里,海岛面积1592.7平方公里,南临南海,大陆海岸线总长3368.1公里,岛屿众多。
全省地处低纬度,北回归线横贯陆地中部。
2122公里长的珠江为中国第三大河流,珠江三角洲土地肥沃,是著名的鱼米之乡。
地理和自然状况位置、范围和面积广东省地处中国大陆最南部。
东邻福建,北接江西、湖南,西连广西,南临南海,珠江口东西两侧分别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接壤,西南部雷州半岛隔琼州海峡与海南省相望。
全境位于北纬20°09ˊ~25°31ˊ和东经109°45ˊ~117°20ˊ之间。
全省陆地面积17.98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1.85%;其中岛屿面积1592.7平方公里,约占全省陆地面积的0.89%。
全省沿海共有面积500平方米以上的岛屿759个,数量仅次于浙江、福建两省,居全国第三位。
另有明礁和干出礁1631个。
全省大陆岸线长3368.1公里,居全国第一位。
按照《联合国海洋公约》关于领海、大陆架及专属经济区归沿岸国家管辖的规定,全省海域总面积41.9万平方公里。
地貌受地壳运动、岩性、褶皱和断裂构造以及外力作用的综合影响,广东省地貌类型复杂多样,有山地、丘陵、台地和平原,其面积分别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33.7%、24.9%、14.2%和21.7%,河流和湖泊等只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5.5%。
地势总体北高南低,北部多为山地和高丘陵,最高峰石坑崆海拔1902米,位于阳山、乳源与湖南省的交界处;南部则为平原和台地。
全省山脉大多与地质构造的走向一致,以北东―南西走向居多,如斜贯粤西、粤中和粤东北的罗平山脉和粤东的莲花山脉;粤北的山脉则多为向南拱出的弧形山脉,此外粤东和粤西有少量北西―南东走向的山脉;山脉之间有大小谷地和盆地分布。
平原以珠江三角洲平原最大,潮汕平原次之,此外还有高要、清远、杨村和惠阳等冲积平原。
广东高一地理知识点大全广东是中国的一个重要省份,位于中国大陆的东南沿海地区,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之一。
广东省地理环境复杂多样,既有山地,也有平原,还有沿海和海岛地区。
在高一的地理学习中,了解广东省的地理特点和知识点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一些广东高一地理学习中的重要知识点。
1. 地理位置和行政划分广东位于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东临南海,毗邻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与福建、江西、湖南、广西等省份接壤。
广东省下辖21个地级行政单位,包括广州、深圳、珠海、汕头、韶关等地。
2. 自然地理概况广东省地势起伏较大,山地、丘陵和平原分布较广。
广东的地理特点主要有:珠江与西江流经广东,是中国最大的两个河流;广东沿海线长达3741千米,是中国最长的沿海省份之一;广东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包括石油、天然气、锡、铅、锌等矿产资源。
3. 广东的气候特点由于地处亚热带和季风气候区域,广东省气候主要呈现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海洋性季风气候。
夏季湿热,冬季相对凉爽干燥,年平均降水量在1300-2000毫米之间。
广东气候适宜,资源丰富,是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
4. 广东的经济特点广东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最早实施地之一,拥有发达的制造业和外贸产业。
珠三角地区是中国最重要的经济增长极之一,拥有广东省经济发展的龙头城市(如广州、深圳),也是全国人均GDP较高的地区之一。
广东省也是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和外国投资者。
5. 广东的人文地理广东是中国人口第一大省,有着丰富的人文地理资源。
广东民风淳厚,文化底蕴深厚,广府文化、客家文化等独特的地方文化在广东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展。
此外,在广东还有世界文化遗产元代古建筑群、现代建筑、民间建筑等各类建筑文化遗产,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
6. 广东的交通和通信广东省是中国交通网络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
广东有多个国际机场和重要的铁路干线(包括京九线、沪汕线),还有大量的高速公路和港口。
此外,广东还是中国重要的电信和信息技术中心之一,拥有发达的通信网络和优质的通讯设施。
人文地理大全人文地理是地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人文地理的研究范围广泛,涉及人类文化、社会结构、经济活动等多个方面。
在本文中,我们将为您介绍人文地理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内容。
一、人文地理的概念人文地理是地理学中的一个分支学科,主要研究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它关注人类社会文化、经济活动、社会结构等在地理空间中的表现形式和空间分布规律。
人文地理旨在揭示人类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二、人文地理的内容1.人类文化地理人类文化地理研究人类文化的空间分布和地理差异。
它关注人类的语言、宗教、艺术、风俗习惯等文化现象在地理空间中的表现形式。
通过对文化景观、文化遗产等的研究,可以认识到不同地域的文化特征和文化交流的动态过程。
2.人口地理学人口地理学研究人口的空间分布、人口数量和结构、人口迁移等人口现象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研究人口地理可以揭示不同地区的人口资源和人口压力,为人口规划和城市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3.城市地理学城市地理学研究城市空间的组成要素、城市空间结构和城市发展规律。
它关注城市的规模、布局、功能分区等与地理环境和人口密度的关系。
通过研究城市地理学,可以认识到城市的发展历程和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4.经济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研究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中的分布和地理差异。
它关注经济要素的流动和地域分布、产业的空间布局、城市经济结构等。
研究经济地理可以揭示不同地区的经济优势和资源禀赋,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5.社会地理学社会地理学研究社会结构在地理空间中的表现形式和地理差异。
它关注社会群体的组织形式、社会关系的空间分布和地理特征等。
通过研究社会地理学,可以认识到不同地区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发展的动态过程。
三、人文地理的意义人文地理的研究对于我们认识地球、理解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它不仅可以揭示不同地区的地理差异和地理特征,而且可以为城市规划、区域发展、资源利用等提供科学依据。
一、广东自然地理特征1.位置:广东简称粤,位于我国大陆的最南部,位于东经109°45′~117°20′和北纬20°09′~25°31′之间。
北依南岭,南濒南海,隔琼州海峡与海南相望,临近香港、澳门和东南亚;北回归线从其中部横穿,是我国海岸线最长的省份,管辖东沙群岛。
2.自然特征(1)气候: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常有台风登陆,冬春少雨。
气象灾害繁多,主要有寒潮、龙卷风、暴雨洪涝和热带气旋等。
(2)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地势北高南低;中南部是比较平坦的珠江三角洲;北部多丹霞地貌,南部沿海多海蚀地貌。
外力作用主要是流水的侵蚀和搬运作用。
(3)水文:珠江是本省流程最长的河流,以雨水补给为主,约5~10月为汛期,航运量仅次于长江居第二位,其支流上游红水河水能丰富。
(4)植被: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5)土壤:多红壤,酸性强,有机质含量低,土质黏重,需加熟石灰、种植绿肥、掺沙子等措施进行改良;珠江三角洲以水稻土为主.(6)自然资源:有“稀有金属和有色金属之乡”的称号,珠江口外海域和北部湾海域油气资源丰富;水资源丰富;生物资源繁盛;滩涂广布、大陆架宽广,海洋资源丰富;土地资源比较匮乏。
二、广东人文地理特征1.人口、城市:密度大,人口稠密地区主要在潮汕平原、珠江三角洲及西南沿海地区;稀疏地区主要在粤北山区。
城市化水平高,但明显滞后于工业化,是我国著名的侨乡,外来人口多,深圳为移民城市.2.文化:具有开放性、包容性和创新性。
3.建筑:骑楼、客家围屋等特色鲜明。
4.旅游:海陆景观兼备,四季皆宜,可进入性强,接近消费市场,地区接待能力强,发展潜力大。
5.交通:广州自古是我国的南大门,有京广、京九南北向铁路,海陆空交通便利。
6.农业:有水稻种植业、城郊农业、热带园艺业、水产业等农业地域类型,尤以基塘农业最具特色。
7.工业:珠江三角洲是我国著名的轻工业基地,经历了两次产业转移,现已发展成为我国南方最大的微电子工业中心。
广东地理赋分对应表一、广东地理概况广东省位于中国东南沿海,东临南海,总面积为17.6万平方公里,是中国第一大省。
广东省辖21个地级市,包括广州、深圳、珠海等重要城市。
二、广东地理特点1. 地理位置优越:广东位于亚热带地区,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如春,适宜农业和旅游发展。
2. 山脉众多:广东省境内有南岭、粤北丘陵等山脉,地势起伏,山峦重叠,山脉纵横交错,给广东带来了丰富的自然资源。
3. 沿海优势:广东拥有长达3300多公里的海岸线,拥有丰富的港口资源,是中国最重要的沿海经济带之一。
三、广东的自然资源1. 矿产资源:广东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如铝土矿、锡矿、锌矿、铜矿等,其中以铝土矿储量最为丰富。
2. 水资源:广东拥有众多河流,如珠江、西江等,水资源丰富,提供了重要的水源和水力资源。
3. 植被资源:广东植被种类繁多,有森林、草原、湿地等多种类型,其中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要类型。
四、广东的气候特点1. 季风气候:广东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炎热潮湿,冬季温和干燥,四季分明。
2. 高温多雨:广东夏季高温多雨,气温常年在30摄氏度以上,降水集中在夏季,年降雨量较多。
五、广东的人文地理1. 人口分布:广东人口众多,人口密度高,主要分布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和沿海地带。
2. 经济发展:广东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GDP排名全国第一,工业、贸易、金融等领域发达。
3. 文化特色:广东地区有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包括岭南文化、客家文化等,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六、广东的旅游资源1. 自然景观:广东拥有众多的自然景观,如丹霞山、峡谷风景区等,以及美丽的海岛风光,如海南岛、珠海等。
2. 历史文化遗迹:广东有众多历史文化遗迹,如陈家祠、广州文化村等,体现了岭南文化的独特魅力。
3. 美食文化:广东以广州、深圳等城市为代表,拥有丰富的美食文化,如粤菜、潮汕菜等,吸引了众多游客。
广东地理赋分对应表中,广东省的地理特点、自然资源、气候特点、人文地理以及旅游资源等方面都展现了广东丰富的地理魅力。
关于广东的名词解释广东,位于中国华南地区,是中国最南端的一个省份。
广东地处亚热带,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如春,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
广东的名词解释包括广东省和广东的人文地理特征以及当地的经济、文化和特色。
一、广东省广东省是中国的一个省级行政区,简称“粤”,省会是广州。
广东省总面积超过18万平方公里,人口众多,是中国人口最多的省份之一。
广东地处华南经济中心,东临南海,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地理优势。
广东省下辖21个地级行政单位,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佛山等主要城市。
二、人文地理特征1.地理位置广东位于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带,与香港、澳门、台湾及菲律宾、越南相邻。
广东地理位置优越,是中国联系国际的重要门户之一。
2.自然资源广东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包括石油、天然气、煤炭、铝土矿等矿产资源,以及水力、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
此外,广东还有辽阔的海域和沿海湿地,是重要的渔业和海洋资源产区。
3.文化遗产广东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岭南文化是广东地区独有的文化现象,体现在建筑、美食、传统技艺等诸多方面。
广东还保存着许多历史古迹,如庐山、嶺南懸棺、缙云石、中山八陵等,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
三、经济特色广东经济一直以来都位居中国的前列。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率先进行了经济改革,吸引了大量的外资进入。
广东被誉为“世界工厂”,具有发达的制造业和强大的出口实力。
1.制造业广东的制造业以轻工业为主,包括电子产品、纺织品、玩具等。
深圳是中国最大的电子制造基地之一,曾经以生产众多的电脑及手机产品而闻名于世。
广东制造业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和就业机会的增加。
2.商贸业广东作为中国经济开放的前沿,在商贸业方面也有很大的发展。
广州国际贸易商品交易会(简称“广交会”)是亚洲规模最大、影响最广泛的综合性国际贸易展览会,吸引了全球众多的商家前来参展。
3.旅游业广东具有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如风景秀丽的桂林山水、珠江夜游、华侨文化村等。
广东的自然地理一、广东的自然地理(一)地理位置1、纬度位置20°09′N~25°31′N,109°45′E~117°20′E,地处低纬,北回归线沿汕头(南澳)——广州(从化)——肇庆(封开)横贯广东。
2、海陆位置:位于祖国大陆最南端,北依南岭,南临南海,东北部与台湾海峡相望,西南隔琼州海峡与海南岛相对,是我国通往世界的“南大门”。
3、邻省:接壤的省区自东往西依次是:福建、江西、湖南、广西。
深圳濒临香港特别行政区、珠海濒临澳门特别行政区。
4、面积(1)陆地面积:17.98万平方千米,约占广东总面积的30%(2)海域面积:41.9万平方千米,约占广东总面积的70%,广东是我国海岸线最长的省份。
(二)自然环境1、地形(广东最高峰:石坑崆,高1902米)(1)地形复杂多样,“七山一水一分田”,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山脉多为东北至西南走向,主要有九连山、罗浮山、莲花山、天露山、云开大山等,最高峰石坑崆,平原面积约占全省面积的20%。
复杂的地形为农业多样化的发展和旅游资源的开发提供有力的条件。
(2)地势北高南低,南岭是珠江与长江的分水岭。
(3)四大地形区珠江三角洲平原(全省最大的平原)、粤东山地丘陵、粤北山地和粤西山地台地。
(4)独特地貌:广东地貌形态复杂,肇庆岩溶地貌、韶关丹霞地貌、西樵山火山岩地貌、汕头海蚀地貌等奇特优美。
2、气候(1)气候类型:北回归线横贯中部,以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南部为热带季风气候。
(2)特点:长夏无冬,降水呈南多北少的趋势。
降水集中在4~9月,雨热同期,由于夏季风和台风的影响,降水年际变化不大。
(3)优势:热量丰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
全省大部分地区农作物可全年生长,最适宜种双季稻加冬种作物一年三熟。
劣势:旱涝频繁,气象灾害种类多,出现频繁,是全国各省中台风登陆最多的省份。
广东灾害性天气多,主要有:“四风”,即台风、寒露风、清明风、干热风;“三水”,即龙舟水(芒种水)、秋分水、早春低温阴雨;“二旱”,即春旱、秋旱。
省长:朱小丹省会:广州市省政府办公厅地址:广州市东风中路305号邮政编码:510031省政府网址:广东省位于中国大陆最南部,陆地面积17.98万平方公里,海岛面积1592.7平方公里,南临南海,大陆海岸线总长3368.1公里,岛屿众多。
全省地处低纬度,北回归线横贯陆地中部。
2122公里长的珠江为中国第三大河流,珠江三角洲土地肥沃,是著名的鱼米之乡。
地理和自然状况位置、范围和面积广东省地处中国大陆最南部。
东邻福建,北接江西、湖南,西连广西,南临南海,珠江口东西两侧分别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接壤,西南部雷州半岛隔琼州海峡与海南省相望。
全境位于北纬20°09ˊ~25°31ˊ和东经109°45ˊ~117°20ˊ之间。
全省陆地面积17.98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1.85%;其中岛屿面积1592.7平方公里,约占全省陆地面积的0.89%。
全省沿海共有面积500平方米以上的岛屿759个,数量仅次于浙江、福建两省,居全国第三位。
另有明礁和干出礁1631个。
全省大陆岸线长3368.1公里,居全国第一位。
按照《联合国海洋公约》关于领海、大陆架及专属经济区归沿岸国家管辖的规定,全省海域总面积41.9万平方公里。
地貌受地壳运动、岩性、褶皱和断裂构造以及外力作用的综合影响,广东省地貌类型复杂多样,有山地、丘陵、台地和平原,其面积分别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33.7%、24.9%、14.2%和21.7%,河流和湖泊等只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5.5%。
地势总体北高南低,北部多为山地和高丘陵,最高峰石坑崆海拔1902米,位于阳山、乳源与湖南省的交界处;南部则为平原和台地。
全省山脉大多与地质构造的走向一致,以北东―南西走向居多,如斜贯粤西、粤中和粤东北的罗平山脉和粤东的莲花山脉;粤北的山脉则多为向南拱出的弧形山脉,此外粤东和粤西有少量北西―南东走向的山脉;山脉之间有大小谷地和盆地分布。
平原以珠江三角洲平原最大,潮汕平原次之,此外还有高要、清远、杨村和惠阳等冲积平原。
台地以雷州半岛―电白―阳江一带和海丰―潮阳一带分布较多。
构成各类地貌的基岩岩石以花岗岩最为普遍,砂岩和变质岩也较多,粤西北还有较大片的石灰岩分布,此外局部还有景色奇特的红色岩系地貌,如著名的丹霞山和金鸡岭等;丹霞山和粤西的湖光岩先后被评为世界地质公园;沿海数量众多的优质沙滩以及雷州半岛西南岸的珊瑚礁,也是十分重要的地貌旅游资源。
沿海沿河地区多为第四纪沉积层,是构成耕地资源的物质基础。
气候广东省属于东亚季风区,从北向南分别为中亚热带、南亚热带和热带气候,是全国光、热和水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从北向南,年平均日照时数由不足1500小时增加到2300小时以上,年太阳总辐射量在4200~5400兆焦耳/平方米之间,年平均气温约为19℃~24℃。
全省平均日照时数为1745.8小时、年平均气温22.3℃。
1月平均气温约为16℃~19℃,7月平均气温约为28℃~29℃。
广东降水充沛,年平均降水量在1300~2500毫米之间,全省平均为1777毫米。
降雨的空间分布基本上也呈南高北低的趋势。
受地形的影响,在有利于水汽抬升形成降水的山地迎风坡有恩平、海丰和清远3个多雨中心,年平均降水量均大于2200毫米;在背风坡的罗定盆地、兴梅盆地和沿海的雷州半岛、潮汕平原少雨区,年平均降水量小于1400毫米。
降水的年内分配不均,4~9月的汛期降水占全年的80%以上;年际变化也较大,多雨年降水量为少雨年的2倍以上。
洪涝和干旱灾害经常发生,台风的影响也较为频繁。
春季的低温阴雨、秋季的寒露风和秋末至春初的寒潮和霜冻,也是广东多发的灾害性天气。
矿产资源广东省地处欧亚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接处,矿产资源种类比较齐全,但小矿贫矿共伴生矿多,选冶难。
全省已找到矿产148种,查明资源储量的有101种。
其中能源矿产7种,黑色金属矿产4种,有色金属矿产11种,贵金属矿产2种,稀有稀土及分散元素矿产15种,冶金辅助原料矿产8种,化工原料矿产9种,建材及其他非金属矿产41种,水气矿产4种。
储量列全国前三位的矿产有高岭土、泥炭、水泥用粗面岩、碲、建筑用花岗岩、油页岩、铋、锗、铊、硒、冰洲石、饰面用大理岩、冶金用脉石英、铅、镉、钛、锆、轻稀土、玉石等。
广东省比较短缺的矿产资源主要有煤、石油、天然气、铝、铁、磷、钾盐等。
至2010年,广东省已经开发矿种有地下热水、铁、锰、钛、铜、铅、锌、钨、锡、金、银、硫铁矿、水泥用灰岩、大理岩等。
其中,地下热水、铁、铅、锌、金、硫铁矿、盐矿、矿泉水等矿种拥有产值超过亿元的大中型矿山。
植被和生物资源广东省光、热、水资源丰富,四季常青,动植物种类繁多。
全省共有野生维管束植物280科、1645属、7055种,分别占全国总数的76.9%、51.7%和26.0%。
另有栽培植物633种,分隶于111科、361属。
此外,还有真菌1959种;其中食用菌185种,药用真菌97种。
植物种类中,属于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的有桫椤和银杉2种,属于二级和三级保护的有白豆杉、水杉、野荔枝和观光木等24种及广东松、长苞铁杉、野龙眼和见血封喉等41种,还有省级保护的红豆杉和三尖杉等12种。
在植被类型中,有属于地带性植被的北热带季雨林、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中亚热带典型常绿阔叶林和沿海的热带红树林,还有非纬度地带性的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常绿针―阔叶混交林、常绿针叶林、竹林、灌丛和草坡,以及水稻、甘蔗和茶园等栽培植被。
香蕉、荔枝、龙眼和菠萝是岭南四大名果,经济价值可观。
广东省动物种类多样。
陆生脊椎动物就有829种;其中兽类124种、鸟类510种、爬行类145种、两栖类50种,分别占全国的30%、43.4%、46%和25.5%。
此外,还有淡水水生动物的鱼类281种、底栖动物181种和浮游动物256种,以及种类更多的昆虫类动物。
动物种类中,被列入国家一级保护的有华南虎、云豹、熊猴和中华白海豚等22种,被列入国家二级保护的有金猫、水鹿、穿山甲、猕猴和白鹇(省鸟)等95种。
广东开展对动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重视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保护。
至2010年,全省建立自然保护区369个、森林公园418处。
广东重视绿化荒山,提高森林覆盖率,改善生态环境。
水资源广东省河流众多,以珠江流域(东江、西江、北江和珠江三角洲)及独流入海的韩江流域和粤东沿海、粤西沿海诸河为主,集水面积占全省面积的99.8%,其余属于长江流域的鄱阳湖和洞庭湖水系。
全省集水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各级干支流共542条(其中,集水面积在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62条)。
独流入海河流52条,较大的有韩江、榕江、漠阳江、鉴江、九洲江等。
全省多年平均降水量1771毫米,折合年均降水总量3145亿立方米。
降水时程和地区上分布不均,年内降水主要集中在汛期4~10月,约占全年降水量的75%~95%;年际之间相差较大,全省最大年降水量是最小年的1.84倍,个别地区甚至达到3倍。
全省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1830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量1820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450亿立方米,地表水与地下水重复计算量440亿立方米。
除省内产水量外,还有来自珠江、韩江等上游从邻省入境水量2361亿立方米。
全省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1137.2万千瓦,技术可开发量859.45万千瓦。
此外,广东还有温泉300多处,日总流量9万吨;饮用天然矿泉水145处,探明可采用储量全国第一。
广东省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夏秋易洪涝,冬春常干旱。
沿海台地和低丘陵区不利蓄水,缺水现象突出,尤以粤西的雷州半岛最为典型。
不少河流中下游河段由于城市污水排污造成污染,存在水质性缺水问题。
环境状况大气环境质量:城市空气2010年,广东省城市空气质量良好,21个地级以上城市空气质量均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居住区标准),其中梅州、河源和阳江市达到一级标准。
全省优良天数(I ~Ⅱ级水平)比例为99.0%,Ⅲ级及以上为1.0%。
与上年相比,城市空气质量总体略有好转。
全省城市二氧化硫平均浓度为0.022毫克/立方米,达到国家二级标准,比上年下降4.4%;二氧化氮平均浓度为0.027毫克/立方米,与上年持平,达到国家一级标准;可吸入颗粒物平均浓度为0.054毫克/立方米,比上年上升0.6%,仍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城市降水城市降水pH均值为4.86,酸雨频率为45.9%.城市降水pH年均值范围在4.07(韶关)~6.44(河源)之间;受到酸雨污染的城市有14个(降水pH均值小于5.6),占66.7%;19个城市出现过酸雨,占90.5%;韶关、深圳、佛山、肇庆和惠州等5个城市属于重酸雨区(pH<4.5或4.5≤pH<5.0且酸雨频率>50%),占23.8%。
与上年相比,全省降水pH年均值下降0.08个pH单位,酸雨频率上升0.8个百分点,酸雨污染基本稳定。
水环境质量:饮用水源2010年,广东省共统计21个地级以上城市77个饮用水水源地,水质总达标率为97.1%,饮用水源水质完全达标城市有20个,未完全达标城市仅广州(2010年5月前未完全达标),水质达标率为89.6%。
与上年相比,全省城市饮用水源水质总达标率上升2.1个百分点。
江河全省主要江河70.9%的断面水质优良,70.1%的断面水质达到功能区水质标准;西江、北江、东江干流和部分支流、潭江、韩江、梅江、螺河、黄江河、漠阳江、袂花江、鉴江、九洲江、南渡河和珠江三角洲的主要干流水道水质优良;龙岗河、坪山河、佛山水道、市桥水道、深圳河、梅溪河和练江共7个江段水质属重度污染,重度污染江段主要为珠江三角洲流经城市江段和部分水量较小的支流,主要污染指标为粪大肠菌群、氨氮、总磷和部分耗氧有机物。
117个省控断面中,70.9%的断面水质为I ~Ⅲ类,水质优良;13.7%为Ⅳ类水质,属轻度污染;6.0%为V类水质,属中度污染;9.4%水质劣于V类,属重度污染。
与上年同期可比断面(116个)相比,全省主要江河水质总体稳定,水质达到功能区标准的断面数相同,达到优良的断面数下降3.4个百分点。
水质恶化的有沙湾水道、前山河。
跨市河流全省28个跨市河流交界断面完全达标的有20个,总体水质达标率为84.7%.平洲、乌洲、布洲、下东、古劳、海陵、高桥、江口、莱口水电站、赤凤、东岸、九龙潭、六沙、南沙湾、永安、古封、都骑、石角、塘口、大衙共20个断面水质达标率100%;深坑、青洋山桥、西湖村、上垟、企坪共5个断面达标率为0。
主要超标污染物为溶解氧、化学需氧量、生化需氧量、氨氮和总磷。
17个城市中,广州、珠海、佛山、韶关、河源、肇庆、江门、中山、清远、云浮和梅州共11个城市达标率均为100.0%,深圳和揭阳2个城市达标率为0。
与上年相比,跨市河流交界断面水质达标率上升2.3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