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认识民族与宗教的关系 坚持教育与宗教相分离
- 格式:ppt
- 大小:1.93 MB
- 文档页数:2
民族宗教政策法规知识6三、旗帜鲜明地坚持教育与宗教相分离的原则我国法律尊重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也要求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的教育事业以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
我国实行教育与宗教相分离的原则,严禁在国民教育各级各类学校中传播宗教、发展信徒、设立宗教活动场所、举行宗教活动、建立宗教组织,任何宗教都必须遵守我国宪法和法律规定。
1.宪法规定不得利用宗教进行“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根本大法,其中明确规定:“任何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破坏社会秩序、损害公民身体健康、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
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的支配。
”我国的教育制度是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相适应的,宪法的这些规定,明确了我国实施教育与宗教相分离的根本法律依据。
2.教育法明确“国家实行教育与宗教相分离”《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是我国教育工作的根本大法,是依法治教的根本大法。
我国教育法明确规定:“国家实行教育与宗教相分离。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
……学校有权拒绝任何组织和个人对教育教学活动的非法干涉。
”这一规定,既是我国教育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基本要求,也是我国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的体现。
在我国的国民教育中,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坚持无神论,反对有神论。
坚持教育与宗教相分离,是各级各类国民教育学校特别是高校的法定义务和基本职责。
3.国民教育各级各类学校不得组织和举行宗教活动《宗教事务条例》是我国第一部宗教方面的综合性行政法规,对宗教事务的各方面做了详细的规定,其中明确规定:“非宗教团体、非宗教活动场所不得组织、举行宗教活动,不得接受宗教性的捐献。
”这里所指宗教活动场所是指经宗教事务管理部门依法审批设立、登记备案的合法宗教活动场所。
•四、师生为什么不能信仰宗教•1、我国政策法规当中有关宗教与教育相分离的表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8条第2款:“国家实行教育与宗教相分离。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
《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54条:“任何组织和个人均不得在学校进行宗教活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16条:“不得利用宗教进行妨碍义务教育实施的活动。
”•2、青少年学生为什么不能信仰宗教我国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规定青少年学生不能信仰宗教从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角度看青少年学生不能信仰宗教从社会对青少年学生的要求来看青少年学生也不能信仰宗教如何正确理解宗教不得干预教育宗教不得干预教育,具体来讲,就是严禁宗教活动、宗教行为、宗教言论、宗教服饰、宗教思想、宗教信仰进校园。
这也是抵制和防范境内外敌对势力利用宗教向学校渗透的重要措施。
•坚持宗教不得干涉教育,是政教分离原则的应有之义•坚持宗教不得干涉教育,是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的必然要求。
•坚持宗教不得干涉教育,是塑造现代人的现实需要。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确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阶段。
境内外敌对势力利用宗教对学校进行渗透的目的,不仅在于扩大宗教的影响,更在于与我争夺青少年、争夺下一代、争夺未来。
做好抵制个防范宗教向学校渗透工作,事关党的教育方针的贯彻落实、事关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百年大计,事关国家未来和民族命运。
1、师生不能信教和从事宗教活动时坚持教育与宗教相分离原则的法律规定。
中国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国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宗教事务条例等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国家实行教育与宗教相分离,任何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在学校进行宗教活动。
学校是传播科学文化知识的场所,是传播科学无神论的阵地。
十胜石传授和接受现代文化与科学知识的主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承载者。
在校园内传播宗教思想,组织宗教活动必然对正常的学校教育活动产生干扰,必然对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思想教育、科学无神论思想教育和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式产生影响和冲击。
抵御和防范宗教心得防范非法宗教心得体会抵御和防范宗教向校园渗透工作是学校日常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也是维护学校和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方面。
长期以来,在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自治区各级各类学校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自治区党委关于抵御和防范宗教向学校渗透的决策部署,坚持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坚持教育与宗教相分离的原则,坚持学校师生不能信教,坚持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积极引导师生正确认识和对待宗教问题,严格管理学校思想文化阵地,依法处理境内外敌对势力利用宗教对学校进行渗透问题,确保了党对学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动权,确保了育人阵地不断巩固。
高位推动形成防范合力抵御和防范宗教向校园渗透是我区与境内外敌对势力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展开的一场长期的较量和斗争,实质是关系国家长治久安和党的执政地位巩固的政治问题。
做好抵御和防范宗教向校园渗透工作,事关党的教育方针的贯彻落实,事关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百年大计,事关国家未来和民族命运。
基于这样的清醒认识,自治区下定决心,形成合力,把抵御和防范宗教向校园渗透工作抓好抓实。
中央18号文件发布后,自治区党委高度重视,召开专门会议对贯彻落实中央18号文件精神作出了具体安排,由自治区教育厅牵头制定了《关于抵御和防范宗教向校园渗透的意见》《抵御和防范宗教向校园渗透工作专门协调机制工作制度》《“关于做好抵御和防范宗教向校园渗透的意见”任务分工方案》等文件。
2011年12月6日,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春贤主持召开自治区党委第八届委员会第9次常委(扩大)会议,讨论研究我区抵御和防范宗教向校园渗透的有关工作。
2012年2月27日,自治区召开专题会议,对自治区抵御和防范宗教向校园渗透工作进行部署。
自治区各教育单位和部门按照自治区的统一部署,结合实际,有针对性地大力开展抵御和防范宗教向校园渗透工作。
新疆大学党委副书记赵光辉告诉记者,新疆大学立即行动,开展了动员大会、主题班会、辅导员论坛、专题讲座等系列活动。
宗教学校教育篇一:学校教育中的宗教文化问题学校教育中的宗教文化问题来源:《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作者:娜木罕摘要:教育与宗教都是人类重要的文化现象,它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要使教育与宗教绝对分离,是根本不可能办到的事情。
然而,教育与宗教相分离是必须坚持的原则,现阶段,实行教育与宗教相分离只能是宗教与教育的办学权、管理权相分离,只能是宗教信仰教育与学校教育相分离,而必要的宗教知识教育,则是学校教育所不可或缺的内容。
关键词:学校;宗教文化;宗教知识在教育与宗教的关系问题上,我国一贯坚持教育与宗教相分离的原则。
这是由我国社会主义社会这一国家性质决定的,也符合世界教育现代化的基本潮流。
但是教育与宗教都是人类重要的文化现象,它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要真正实现教育与宗教分离,既要坚持原则,也要讲究策略。
一教育与宗教都是人类重要的文化现象,二者的关系,无论从历史止还是从现实来看,都是非常复杂的。
从历史来看,教育与宗教是一对连体的孪生姊妹。
当人类先祖开始在地球上活动的时候,他们就有了向下一代传递生产和生活知识的需要,于是产生了原始的教育。
同时由于缺乏必要的科学知识,他们对许多现象无法理解,对大自然充满了恐惧,于是原始宗教观念和宗教活动也产生了。
原始的宗教与原始的教育不完全是一回事,因为某些教育内容并非宗教知识;但二者又密不可分,因为宗教知识借助宗教活动来传递,宗教活动本身就成为一种教育活动,况且几乎所有的知识都带上了宗教的神秘色彩,最主要的知识都由巫师掌握并传授。
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广泛的社会生活教育继续存在,同时出现了专门化的教育形式,即学校教育。
宗教教育也获得了很大的发展。
残酷的阶级剥削和压迫,使广大人民把宗教当作了超脱现实苦难的精神庇护所,从中寻找心灵的慰籍和精神的寄托;而统治阶级看到了这个“庇护所”对人民精神的麻痹作用,觉得有利于维护自己的统治,因此大力扶持宗教的发展。
抵御和防范宗教向校园渗透心得体会在沙区党委、沙区人民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校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自治区党委关于抵御和防范宗教向学校渗透的决策部署,坚持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坚持教育与宗教相分离的原则,坚持学校师生不能信教,坚持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积极引导师生正确认识和对待宗教问题,严格管理学校思想文化阵地,依法处理境内外敌对势力利用宗教对学校进行渗透问题,确保了党对学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动权,确保了育人阵地不断巩固。
抵御和防范宗教向校园渗透是我区与境内外敌对势力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展开的一场长期的较量和斗争,实质是关系国家长治久安和党的执政地位巩固的政治问题。
做好抵御和防范宗教向校园渗透工作,事关党的教育方针的贯彻落实,事关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 班人的百年大计,事关国家未来和民族命运。
基于这样的清醒认识,自治区下定决心,形成合力,把抵御和防范宗教向校园渗透工作抓好抓实。
中央18 号文件发布后,自治区党委高度重视,召开专门会议对贯彻落实中央18 号文件精神作出了具体安排,由自治区教育厅牵头制定了《关于抵御和防范宗教向校园渗透的意见》《抵御和防范宗教向校园渗透工作专门协调机制工作制度》《“关于做好抵御和防范宗教向校园渗透的意见”任务分工方案》等文件。
2011年12月6日,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春贤主持召开自治区党委第八届委员会第9 次常委(扩大)会议,讨论研究我区抵御和防范宗教向校园渗透的有关工作。
2012年2月27日,自治区召开专题会议,对自治区抵御和防范宗教向校园渗透工作进行部署。
在自治区党委的高度重视下,一个依靠地方党委、政府,部门联动、各负其责、齐抓共管工作机制,教育引导、阻断渠道、依法处理紧密结合的工作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近年来,自治区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对学校的领导,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注重依据党和国家的宗教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以教育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宗教问题为根本,以有效阻断渗透和校园传教的渠道为重点,以依法处理宗教向校园渗透问题为突破口,确保党对学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动权,确保育人阵地不断巩固。
民族与宗教心得体会民族与宗教是人类社会中两个重要而复杂的概念。
民族指的是一群人在共同的历史、文化、语言等因素下形成的集体身份认同,而宗教则是人们对超自然力量以及与之相关的信仰和实践的体系。
民族和宗教是密不可分的,它们互为因果,相辅相成。
从历史上看,宗教在民族的形成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宗教可以提供给民族一种共同的信仰体系和精神支持,促进民族的凝聚力和团结性。
宗教的教义和价值观也经常会塑造着民族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社会习俗。
比如,基督教的传播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欧洲文明的发展与融合,伊斯兰教的传播使阿拉伯民族扩大了领土和影响力。
在中国,佛教、道教和伊斯兰教等对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然而,民族与宗教之间的关系也常常产生冲突与矛盾。
在某种程度上,宗教与其所属的民族相互区分开来,并且可能导致不同宗教信仰的冲突。
历史上,各种宗教之间的冲突和战争时有发生。
例如,欧洲宗教改革导致了天主教与新教之间的长期斗争,尤其是长达三十年的宗教战争。
此外,斯里兰卡的印度教徒与锡克教徒之间也因不同宗教信仰而发生了激烈的冲突。
这些冲突与矛盾的产生,一方面源于各个宗教之间的信仰差异和争夺资源的竞争,另一方面也与不同民族之间的历史纷争和领土争端有关。
然而在今天,我们也可以看到,很多地区的民族与宗教之间的关系是和谐共存的。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我所在的中国。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共存的国家,有56个民族和五大宗教。
尽管在中国历史上也发生过一些宗教冲突和民族分离主义运动,但是当前的中国社会对民族和宗教之间的关系有着较为开放和宽容的态度。
中国政府积极倡导“民族团结、宗教和谐”的理念,致力于保护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和宗教信仰的自由,同时也加强了宗教界与政府的合作与交流,为社会的稳定和和谐做出了积极贡献。
在个人层面上,我认为民族与宗教的关系是多元且复杂的,不能简单地以一种模式就对待和解释。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信仰和文化根源,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的身份认同和行为方式。
2006年9月第3期(总第62期)甘肅政法成人教育學院學報Journal of A dult Education of Gansu Po litical Science and Law InstituteSep.2006No.3(General No.62)收稿日期: 2006-07-20作者简介: 张莉(1981 ),女,重庆市人,西北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民族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民族关系研究。
浅析民族与宗教的关系张 莉(西北民族大学,甘肃兰州730030)摘 要: 民族与宗教是两个有着密切关系的概念,在民族的构成要素中宗教也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因素。
几乎世界上所有民族在历史上或现在都信仰过或正在信仰着一种或多种宗教。
宗教是一个文化范畴,其实际载体是人,人是属于一定民族的人,所以在当今世界,民族与宗教问题相互关联,显得尤为突出,是当今人类所关心的头等大事,但是民族与宗教又不能等同,且不能把民族与宗教混为一谈,要认真分析,区别对待。
关键词: 民族;宗教;关系;回族;穆斯林中图分类号: G 95-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7759(2006)03-0134-02 对民族这一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中外许多研究者都想为它下一个明确的定义,但都不尽人意。
斯大林认为: 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征的共同心理素质这四个基本特征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
我们生活的世界,目前还是一个区分为不同民族的世界,根据多数学者的估计,在当今世界上约有大小民族两三千个。
而当今世界民族之众多,往往被人们比喻为一片繁茂的树林,正如茂密森林中既有参天古树,又有新枝嫩苗一样,在世界民族之林中,也并存着许多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和各种不同类型的新兴民族,所有这些民族都对人类社会发展和世界文化宝库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从而使这片葱郁繁荣的世界民族之林充满了无限的生机和旺盛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