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思想
- 格式:doc
- 大小:34.00 KB
- 文档页数:6
总结儒家道家佛家思想文案儒家、道家和佛家是中国古代三大思想流派,分别代表了儒家学说、道家学说和佛教学说。
这三种思想体系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为中国人民提供了不同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思想流派,其核心思想是以仁为德,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和社会责任。
儒家强调个体在社会中的角色及其所承担的责任,主张人与人之间应该和谐共处,追求道德的完善。
儒家倡导的五常思想,即仁、义、礼、智、信,成为中国社会传统道德规范的核心。
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孔子,他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被后世尊奉为圣人。
道家思想强调道教的修持和人性的返璞归真。
道家思想源于中国古代的自然观察和人生感悟,它主张追求自然的道和无为而治的理念。
道家认为,人应当顺应自然的规律,放下欲望,遵循“道”的指导,追求内在的和谐和平静。
道家代表人物是老子,他在《道德经》中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思想,强调返璞归真和不争之道。
佛家思想起源于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后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中国佛教的独特风格。
佛家思想强调人生苦难与解脱,主张通过修行和觉悟来超越痛苦、追求解脱和涅槃。
佛教以四圣谛和八正道为基本教义,强调人生皆苦,苦之源于欲望,而解脱的方法是断除欲望。
佛家代表人物是释迦牟尼佛,他倡导了中庸之道,强调人生应以慈悲、智慧和清净为目标。
这三种思想流派在中国历史上都有着广泛的影响。
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的政治、教育和家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了中国社会的主要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道家思想对中国文化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它对艺术、文学和哲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佛家思想则为中国人民提供了一种超越世俗的宗教信仰和心灵寄托。
总的来说,儒家、道家和佛家思想在中国社会中各具特色,但也有着共同的目标,那就是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和谐。
不同的思想流派为人们提供了不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人们能够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世界和生活,从而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和多元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儒道佛三种思想精髓总结儒道佛是三种重要的中国思想流派,它们都在不同的时期和背景下产生和发展,各有其独特的思想精髓。
下面将对儒道佛三种思想的精髓进行总结,以1000字进行阐述。
儒家思想的精髓主要体现在“仁爱为本、礼治为道”的理念上。
儒家思想强调人性本善,主张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达到社会和谐和个人成就。
其中,“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意味着对他人的关怀、同情和尊重。
仁爱之道强调人与人之间应该以爱和和谐相处,通过教育和修养来达到内心的完善。
而礼治之道则是儒家认为实现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儒家通过提倡礼仪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举止,重视道德规范的约束。
儒家的政治思想也强调君主应该以德治国,通过榜样行为和道德规范来影响和引导民众,以达到和谐有序的社会。
道家思想的核心精髓体现在“无为而治、返璞归真”的理念上。
道家思想主张无为而治,即不以强制和外力来干预事物的发展,而是尊重自然规律,顺应事物的本性。
返璞归真强调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共融,认为个体应当舍弃执着和欲望,回归本真的内心。
道家思想还强调“无用之用”,即认为让自己的行为自然而然,不做强迫的改变和干预,而是接纳和顺应事物的本然状态。
这种无为而治的思想深深影响了中国文化,对于人类社会的和谐与平衡有着积极的作用。
佛家思想的精髓主要体现在“诸法无我、因果循环”的理念上。
佛家思想认为众生之所以苦恼,是因为他们执著于自我、利己心太重。
佛教通过修行来抛弃自我,认识到世界的无常和无我,实现心灵的解脱和平静。
佛家思想强调因果关系,认为种下什么因,就会有什么果。
它主张人们应当通过正念、慈悲和智慧来积累善因,从而获得善果。
佛教还积极倡导慈悲心与舍己为人的精神,通过放下自身的欲望和执着,来追求智慧和内心的平静。
综上所述,儒道佛三种思想的精髓在于儒家的仁爱礼治,道家的无为而治和返璞归真,以及佛家的诸法无我和因果循环。
这些思想都强调和谐、宽容和智慧,它们对于个体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儒道佛思想总结儒道佛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中国古代智慧的结晶。
儒道佛三家思想虽然有所区别,但在一些核心价值观上有着共同点。
下面将对儒道佛思想进行总结。
儒家思想强调“仁”的核心价值观。
儒家主张以“仁”为中心,认为人的根本任务是修养身心,培养正直、善良、宽厚的品性,通过自我完善来实现社会和谐。
儒家强调家庭伦理和社会伦理,讲究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妻和顺、君臣忠信等。
儒家思想强调教育的重要性,强调教育应该培养人的品德和智慧,使人能够成为具有道德修养和良好道德品质的人。
道家思想注重“无为而治”。
道家认为人的本性应该追求自然无为而治的状态,强调顺应自然,遵循自然规律。
道家主张逍遥自在、无为而治,强调返璞归真,追求内在的自由和内心的宁静。
道家思想注重身心灵的修炼,通过修炼达到身心合一的境界,实现心灵的自由与升华。
佛家思想强调“解脱”的价值观。
佛家认为人生苦难的根源在于欲望的存在,解脱就是超越欲望,达到内心的平静和解脱的境界。
佛家思想注重修行,以四谛和八正道为基本教义,强调人应该摆脱痛苦和欲望的束缚,通过修行实现解脱。
儒道佛三家思想在某些方面有着共同点。
首先,三家都注重道德修养和人伦关系,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该建立在互敬互爱和道德价值基础上。
其次,三家都重视个人的内心修炼,强调个人应该追求内心的宁静和修炼的境界,以达到心身合一的境界。
最后,三家都注重人性的本善,强调人性是具有道德价值和潜力的,通过修炼和教育可以使人性得以发扬光大。
综上所述,儒道佛三家思想都是中国古代智慧的瑰宝,代表了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儒家强调仁义道德,道家强调顺应自然,佛家强调解脱痛苦。
尽管存在一些差异,但是三家思想在一些核心价值观上有着相通之处,共同致力于追求人的修养和社会和谐。
中国古代文化的儒佛道三家思想中国古代文化深厚而丰富,各学派思想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儒佛道三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分别代表了儒家、佛家和道家的主要思想观点。
本文将对这三家思想进行介绍和分析,以便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核心理念。
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学派之一,强调以人为本,注重礼仪、道德和家庭伦理。
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通过个人修养、家庭和谐以及国家治理来达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儒家追求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提倡“仁爱”和“孝道”,认为只有通过道德自勉和相互尊重,社会才能达到最佳状态。
这种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延续至今。
佛家思想是中国古代另外一种重要的思想流派。
佛家思想起源于印度,后传入中国并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融合。
佛家思想强调超脱尘世的境界,主张通过修行和悟道来解脱生死轮回的束缚。
佛家注重个体的内心体验和修行,强调慈悲、舍己和解脱。
佛家的核心理念是“三法印”,即无常、无我和解脱。
佛家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精神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许多人通过修行佛法来寻求内心的平静与解脱。
道家思想是中国古代的第三大学派,强调回归自然和追求道观的境界。
道家思想强调无为而治、无为而道,提倡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道家认为万物自有其道,只有顺应天道和人道,才能达到社会的和平与繁荣。
道家的核心理念是“道法自然”,追求道的无为而治的境界。
道家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社会伦理观念产生了重要影响,并与儒家思想形成了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双重影响。
综上所述,儒佛道三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核心组成部分,代表着不同的价值观和人生哲学。
儒家思想注重人的修养和社会伦理,佛家思想强调超脱尘世的解脱和慈悲为怀,道家思想追求自然和谐。
这三家思想在中国古代社会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对中国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今天,这些思想依然对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不断滋养和激励着人们前行的方向。
中国文化中的佛家思想与哲学佛家思想源自印度,在中国的引入和传播始于汉朝。
佛教被视为一种文化和哲学,既具有宗教属性,又具有哲学性质。
在中国文化中,佛家思想和哲学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对中国哲学思想和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中国文化中的佛家思想与哲学。
一、佛教的核心理念佛教的核心理念是四大真理和八正道。
四大真理分别是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
苦谛强调人类生命中的苦难和痛苦,集谛阐述了痛苦的根源和成因,灭谛提出了超越痛苦和苦难的方法,道谛说明了痛苦的终极救赎和大涅槃。
八正道是佛教修行的重要方法,包括正见、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和正定。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人们摆脱苦难和痛苦,获得内心的真正平静和快乐。
二、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佛教的传入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佛家思想给中国提供了一种达到心灵上的升华的方式。
在古代社会,文化传统主要依赖于孔子和老子。
而佛教的出现打破了这种局面,提出了一种使人们内心得到自我净化的途径。
其次,佛教以其平等和慈悲的思想形塑了中国文化中的某些价值观。
佛家强调人以仁慈和宽容的态度看待世界和生命,表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而这一精神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的文化价值。
最后,佛教对中国的艺术、语言和生活方式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大量的佛教文献和中国古代医学文献使用巴利文、梵文和梵文衍生的语言等等。
三、佛家思想对中华哲学的影响佛教对中国哲学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首先,佛教的认识论思想影响了中国哲学的思考方式和逻辑。
佛家哲学中的“中道”、“中观”、“即观”等思想对中国哲学的历史演进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其次,佛教的伦理思想对中国哲学的道德思维产生了影响。
佛家强调自省和饮食、睡眠的合理换生活方式,以便得到精神上的幸福和内心上的平静。
最后,佛教对中国哲学的美学思想和审美意识也影响深刻。
佛教强调处于自然和内在平静的内心状态,认为这种状态可以最大限度地感受世界中的美。
“以心观心”和“心似清凉湖水”等佛家思想建立了中国古代美学的核心意涵,对中国美学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佛家思想主张是什么禅宗思想是中国佛教宗派思想之一。
禅宗主张“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亦称佛心宗。
传说创始人为菩提达摩,下传慧可、僧璨、道信,至五祖弘忍下分为南宗惠能,北宗神秀,时称“南能北秀”。
禅宗所依经典,先是《楞伽经》,后为《金刚经》,《六祖坛经》是其代表作。
简介:佛教传入中国后,禅学或修禅思想一直获得广泛的流传,在东汉至南北朝时曾译出多种禅经,禅学成为相当重要的流派。
相传菩提达摩于六朝齐、梁间从印度渡海东来,梁普通(520—526)前后到洛阳弘扬禅法。
因其禅法不为当时佛教界所重,乃入少林寺安心壁观,以“二入四行”禅法教导弟子慧可、道育等。
慧可从达摩6年,达摩授以《楞伽经》4卷。
后隐居于舒州皖公山(今安徽潜山东北),传法于僧璨。
僧璨受法后又隐于舒州司空山(今安徽太湖北),萧然静坐,不出文记,秘不传法。
唯有道信侍璨9年,得其衣法。
后至吉州(治所在今江西吉安)传法,尝劝道俗依《文殊说般若经》一行三昧,可见其除依《楞伽经》外,还以《般若经》为依据。
后住湖北黄梅双峰山(一名破头山)30多年,主张“坐禅守一”,并传法于弘忍。
其另一弟子法融在金陵(今江苏南京)牛头山传牛头禅。
弘忍得法后即至双峰山东冯茂山(一作冯墓山)另建道场,名东山寺,时称其禅学为“东山法门”。
其“萧然静坐,不出文记,口说玄理,默授与人”的作风,开中国佛教特有的禅风,对后来禅宗发展影响甚大。
著名弟子有禅秀、惠能、惠安、智诜等。
相传弘忍为选嗣法弟子,命大家各作一偈,时神秀作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弘忍认为“未见本性”。
惠能也作一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弘忍认可,并秘密传以衣法,为第六代祖。
惠能得法后南归,隐居15年,继至曹溪住宝林寺。
后应请在韶州大梵寺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法,并传授无相戒。
嗣法弟子有行思、怀让、神会、玄觉、慧忠、法海等40余人。
法海集其言行为《六祖坛经》,是为南宗。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佛家思想研究佛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其既深远又广泛的影响在中国历史上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中佛家思想的研究,并分析其在今天社会的重要性。
首先,佛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佛教自公元1世纪传入中国后,深深扎根于中国文化中,并与儒家、道家等其他思想流派相互交融。
佛教提倡的“菩提心”、“慈悲心”等概念成为了中国人道德伦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中国古代文人墨客们的艺术、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其次,在中国古代文化中,佛家思想对人们的修身养性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佛教倡导修行和禅定,通过打破尘世的纷扰与杂念,追寻内心的真善美。
这种内省的修行方式引导人们超脱于物欲与追求功名利禄的束缚,从而提高个人的品格和修养水平。
佛家思想让人们在面对困境时保持内心的平静,同时培养了人们宽容、慈悲的心态,对于个人的精神修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三,佛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研究对于当代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在这个信息快速流动的时代,人们往往容易迷失自我,追逐物质的繁华和功利的利益。
而佛家思想通过对人生的真实意义和价值的思考,提醒人们保持对内心世界的关注,追求精神上的满足与安宁。
它指引着人们回归内心思考自身行为和意义,与其他人以及自然界和谐相处。
佛家思想强调个体的内心和宇宙之间的连接,鼓励人们超越功成名就的欲望,追求更高层次的人生意义与价值。
另外,佛家思想的研究对于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民族的精神财富,包括诗词、书法、绘画、音乐等各种艺术形式,而佛家思想则是这些艺术形式的重要灵感源泉。
研究佛家思想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现有的古籍和艺术作品,并将其传承在今天的社会中。
只有通过深入研究和理解佛家思想,我们才能真正把握并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最后,尽管佛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我们也应该意识到,传统文化的发展需要与时俱进。
儒道佛三家思想总结怎么写儒道佛三家思想是中国古代三种主要的哲学思想流派,分别是儒家、道家和佛家。
这些思想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起到了重要的影响,塑造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下面我将分别对儒家、道家和佛家的思想进行总结,并介绍它们的主要观点和特点。
首先,儒家思想强调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性。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义礼智信,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和互相尊重。
儒家思想认为,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以实现社会的稳定和人类的幸福。
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包括孔子和孟子。
孔子强调实践和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孟子则提出了“性善论”和“民贵君轻”的观点,强调君臣之间的亲和关系和民主精神。
其次,道家思想注重自然和自由的追求。
道家思想认为,人们应该顺应自然,追求无为而治。
道家的核心思想是道,即宇宙中无始无终的原则。
道家强调放下欲望和功利心,追求自我解放和内心平静。
道家的重要代表人物有老子和庄子。
老子提出了“无为而治”的理念,主张人们应该尊重自然的规律和个体的自由。
庄子则强调人的自由和个体性,提倡自由自在的生活态度。
最后,佛家思想注重个人的修行和超越生死的境界。
佛家思想的核心是解脱和慈悲。
佛家认为,人们要通过修行消除痛苦,追求解脱和平静。
佛家的重要代表人物有释迦牟尼佛和观音菩萨。
佛家教导人们要放下贪欲和执着,修行慈悲和智慧,以达到无我境界和觉悟的境地。
佛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深远,不仅影响了中国人的宗教信仰,也影响了中国的文学、艺术和社会伦理。
综上所述,儒道佛三家思想是中国古代三种主要的哲学思想流派。
儒家强调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道家注重自然和自由,佛家重视个人修行和解脱慈悲。
这三种思想流派在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塑造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它们共同反映了中国人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关系的思考和追求。
佛家思想一个字总结佛家思想"一个字"无法完全概括,但可以通过以下10个关键字来描述佛家思想的核心内容:无我,空,缘起,涅槃,慈悲,解脱,菩提,中道,禅定,戒律。
"无我"是佛家思想的重要原则之一。
佛陀认为,所有存在都是无我的。
人们的个体存在只是一种错觉,我们没有永恒的自我实体。
相反,一切都是无常和无我的,皆有普遍的彼此依存性。
"空"是佛家思想的核心概念之一。
它涉及到万事万物的虚幻和空无。
佛陀认为,一切都是依赖于条件而存在的,没有恒久不变的实体。
因此,我们应该超越对物质和世俗事物的執著,以认识真实的本质。
"缘起"指的是一切现象的因果律。
佛家认为,世间的一切现象都是由无数的因缘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并且没有单独的存在。
了解和接受缘起的真相,可以帮助我们超越執著和痛苦,获得智慧和解脱。
"涅槃"是佛家思想中的重要概念之一。
涅槃指的是解脱和超越苦难的境界。
佛陀认为,通过修行和证悟,人们可以达到涅槃的彼岸,超越个体存在和苦难,获得永恒的和平和幸福。
"慈悲"是佛家思想中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佛陀教导我们要对一切众生心生慈悲,并以慈悲为动力去帮助和救度众生。
通过慈悲心,我们可以超越自己的私利和執著,对世间众生充满爱和关怀。
"解脱"是佛家修行的终极目标之一。
佛陀认为,人们之所以痛苦和不满是因为无明和執著。
通过觉悟和修行,人们可以超越欲望、贪婪和痛苦,获得真正的自由和内在的平静。
"菩提"是佛家思想中的中心概念之一。
它指的是觉悟和智慧的境界。
佛陀认为,通过修行和证悟,我们可以开启菩提之路,实现对真理的领悟,获得智慧和解脱。
"中道"是佛家思想的重要原则之一。
它是佛家修行的核心方法。
佛陀教导我们要避免两个极端,即放纵和禁欲,而要走中道,寻找平衡,避免執著和痛苦。
佛家主要思想按佛学界通行的说法,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并一直流传到13世纪初叶为止。
两汉之际,佛教传人我国,与我国原有之儒、道思想经数百年的排拒与融汇,至唐代,终于实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巨大变革,由此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三家鼎立的基本格局。
此后,佛教在中国社会上下继续深入发展,深植于中国人的社会文化和日常生活之中,成为中国人不可或缺的精神资粮。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主要谈论佛教的心性和谐思想和众生平等思想。
心性和谐思想是中国佛家和谐思想的核心内容。
中国佛学心性和谐思想具有融合中印佛教心性思想的特征,它突出发展了印度大乘佛教的智慧解脱思想,相对于印度佛教而言,具有关注现实人生、现实人心的特征。
和谐本身存在不同的层次,主要包括人自身的和谐、社会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三个层面。
和谐精神是古代文化价值取向的重要维度,东方古代文化均倾向于将和谐作为世界万物存在的本然状态,作为人自身生命、人格修养、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理想存在状态。
中国佛学作为东方古代思想的一部分,同样体现出鲜明的和谐精神。
中国佛学和谐思想是在印度佛学和谐思想基础上,吸收融合中国传统儒家、道家和谐思想形成的。
中国佛学和谐思想本身是一个有机整体,它以心性和谐思想为核心,是从心性和谐出发,关注社会及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
中国佛学继承了印度佛教以心的解脱和心性和谐为核心的价值追求和思想特征,心性和谐思想在中国占据重要的地位。
南北朝时期的涅槃佛性论诸家多从心神、心识角度诠释了佛性。
一方面,中国佛学心性论继承了印度佛教对心灵净化的基本追求,继承并发展了印度佛教智慧解脱的特征。
另一方面,中国佛教心性论又通过吸收融合传统文化精神,形成了不同于印度教的特征。
佛学是一种以解脱为根本目标的宗教哲学。
在对解脱的理解及如何实现解脱问题上,不同佛教流派的认识略有不同,但总体上对心灵净化和智慧解脱的强调都是基本一致的。
佛教认为,人生痛苦和烦恼的根源在于无明、爱欲、执取,原始佛学十二支缘起论“无明→行→识→名色→六人→触→爱→取→有→生→老死”即系统阐明了无明、造作、爱欲、执取导致生死轮回及人生痛苦烦恼的过程。
要从人生的痛苦和烦恼中解脱出来,必须觉悟,祛除贪欲、执着,心灵净化和智慧解脱是其中的基本方面。
心灵净化偏重于对贪欲的净化,强调戒与定。
智慧解脱重于觉悟、,明理,强调观照、智慧。
大乘佛教以自利利他、普通众生为目标,在修行观上更突出智慧解脱。
般若中观思想主要是通过对诸法缘起性空的观照,破除贪欲和执着,实现心灵的解脱。
缘起性空观念是从原始佛教“诸法无我”发展而来的。
中国佛学在修行观念上继承了印度佛教心灵净化和智慧解脱的基本观念,同时又适应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环境,着重发展了大乘佛教的“智慧解脱”思想。
东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南北分裂,北方重禅法,南方重义理,止观被析为两途,佛教传统中定慧双开、止观并重的修行原则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北朝末叶,菩提达摩强调“理人”与“行人”并重,两者有回归统一的趋势。
天台宗在南北走向统一的社会政治背景下,进一步把止观并重确立为佛教实践的根本性原则,在止观并重的理解上,突出禅定与智慧的圆融互具,认为“非禅不慧,非慧不禅,禅慧不二,不二而二”。
中国佛学在强调止观并重、定慧等持法则的基础上,着重继承发展了大乘佛教的“智慧解脱”思想,这首先体现在大乘中观学说对中国佛学的重要影响上。
东晋时期,鸠摩罗什的关中学派引进弘传的主要是般若中观学说。
罗什译介的般若性空之学后经僧龊、僧肇、竺道生等人的弘扬,对中国佛学思想的形成产生了巨大影响,实际上成为后来中国佛学的理论主干之一。
天台宗于一念心起观照十二因缘十法界之即空即假即中的“观心”实践,即是对般若中观思想的进一步发展;中国佛学对智慧解脱思想的发展还体现在顿悟解脱思想上。
竺道生提出“以不二之悟符不分之理”的顿悟观,慧能禅宗更将顿悟作为成佛的最根本方法。
所谓“顿悟成佛”,即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就是将自心自性的觉悟看作佛教修行的根本。
中国佛学对智慧解脱的重视还体现在对传统戒律、坐禅等修行方式的理解上。
在戒律方面,隋唐宗派佛学继承发展了大乘菩萨戒、佛性戒的思想。
主张以性摄戒,认为一切众生先天本具止恶为善的趋势和力量,突出般若中观智慧对戒律的主导作用;在对禅定的看法上,禅宗注重从心性觉悟的角度理解禅定,认为禅不在坐,“外不着相为禅,内心不乱为定”(《坛经》)。
主张破除对外在修行形式的执着,而突出心性的自觉和自律。
突出心性觉悟的修行原则落实到现实生活中就是宗教修行与行住坐卧、搬柴运水的世俗生活的融合,就是对现实道德实践价值的肯定。
佛教的心性和谐思想是与其修行解脱观相关联的。
解脱本质上是心的解脱,解脱的境界即是心的和谐状态,而不论是心灵净化还是智慧观照则都是通过一定的修行方式达致心性的和谐。
大乘佛教则在关注自身心性和谐的同时,将心量扩展到社会人生乃至万物众生。
如来藏思想肯定一切众生含藏有自性清净的如来法身,即众生本来具有的自性清净心、真如心。
佛性概念则是随着如来藏系经典的流行出现的。
阿赖耶识说是瑜伽行派的观点。
它认为阿赖耶识是宇宙万有的根本,众生的本性由阿赖耶识决定,阿赖耶识是染净皆有,真妄并存。
在这之后又出现了综合如来藏思想与阿赖耶识思想之《楞伽经》和《密严经》。
南北朝时期出现的《楞伽经》及《大乘起信论》对中国佛教心性论的后来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这两部经论均带有融合如来藏思想与阿赖耶识思想的特征。
《楞伽经》认为如来藏识为阿赖耶识和如来藏的融合,从体上言为净法如来藏;从相用上为染法阿赖耶识。
“如来藏”为“客尘”烦恼障蔽,即变成能够派生出现象世界的阿赖耶识。
所谓修行就是将被熏习污染的如来藏识再转变成清净的如来藏。
《大乘起信论》的基本思想与此相类。
它从阿赖耶识为真如与无明妄念的和合观念出发,阐发了“一心二门”的理论体系,所谓“一心”也叫“生心”,所谓“二门”即“心真如门”和“心生灭门”。
“心真如门”是从宇宙本体着眼,没有迷悟染净的差别,平等一相;“心生灭门”则立足现象世界的生起,具体描述了真如受无明缘动而生起宇宙万象的过程。
从修行觉悟而言,则是从染识当中解脱出来,由不觉到始觉,再到究竟觉,从而实现对真如本体的觉悟。
中国佛学心性和谐思想是中国佛学和谐思想的核心,中国佛学心性论在继承印度佛教心性论基本观念的基础上,适应中土思想文化环境,也形成了自身独具特色的内涵。
从心性和谐思想而言,它着重发展了般若中观学派的智慧解脱思想,通过强调自性自悟,进一步将修行观念落实到世俗的道德践履当中,从而涵摄了传统儒家的社会和谐思想;此外它关注现实人生、现实人心及现实之用,体现在心性和谐思想上,就是在修行观、心性本体论、境界论当中,将内在精神的和谐与应对世间的智慧结合起来,将心性和谐推展到现实人生当中。
中国佛学心性和谐思想对自心觉悟的强调,在启发人的生命自觉和超越、提高人的精神境界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同时,中国佛学心性和谐思想对心灵净化的强调,对于化解人类的纷争,对于促进当前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释迦牟尼提出“众生平等”的主张,是在两千多年前的古代印度,这是非常难得的。
按照佛门的话说,需要有“大无畏”的勇气。
因为在一个有着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四种姓等级制度森严的国家里,推行如此“平等”的主张(尽管限于一定的范围),这本身就是一种奇迹,在同时代的世界里也是绝无仅有的现象。
佛教的平等观念及其实践,其价值不言而喻。
无论你是高贵的婆罗门出身,还是处在低贱的首陀罗地位,都一视同仁,并尊敬年长者或出家时间长的为长老。
在佛教僧团内,长幼有序,谦谦君子,实行“六和”僧的制度,营造了一种和谐安乐的良好氛围,这非常有利于修行办道活动的开展。
在接受新人出家的问题上,均由大众共同讨论决定,人人有发言权,而后表决通过。
甚至有佛经记载,连释迦牟尼年老六十岁,需要有侍者照顾其日常生活起居一事,也经由僧众推荐人选,共同商议决定,不是佛陀自己说了算。
释迦牟尼本人作为宗教领袖,在四众弟子中拥有崇高威望,但没有任何特权,用佛教的话说,就是“佛在僧数”,意思是说,佛也是僧人的一分子,僧团内的重大决策基本由大众共同作出,不是一人独断专行。
因此,佛陀在般涅檠之前,并没有指定任何接班人,作为大众的领导者,而是特别强调“以戒为师”来统摄大众,与现代无政府主义的特征有些相似,是集体领导,共同参与,主要采取自己管理自己的方式。
对于违反戒律而又屡教不改者,大家一致以“默摈”手段,来促其悔改或驱逐出僧团。
然而应当指出的是,随着后来佛教的发展,由于时空条件的转换,有些被迫或自觉背离佛陀原有的轨道,也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佛教倡导并实行的“众生平等”主张,在我们今天看来。
有些内容虽过于绝对化。
难以接受和推广。
但它毕竟倡导了对一切生命价值的肯定。
释迦牟尼提倡的平等,是绝对的一切众生平等。
这里的众生,指的是世界上所有有情感的生物,比如,人类、飞禽走兽之类的动物,还包括蚂蚁、蜻蜓、飞蛾,甚至是低等的生物。
如从不同的出生方式——胎生、卵生、湿生、化生来说,其中的“湿生”、“化生”就是指低等生物的产生方式,所有这些都一律平等。
我们知道,人类有权利,而其他动物没有——无论它们与人类有多么相似。
虽然佛陀主张人类与动物平等享受权利,但是,直至今日,人类因为自己在生命界的地位而有优于其他物种的观念,使得佛教“众生平等”的主张仍旧几乎没有取得任何实质性进展。
迦牟尼所说的平等,首先主要指的是生命权的平等,因为佛心慈悲,在他看来,任何生命体出于本能,都是贪生怕死的,强行剥夺其生命,将心比心,于心何忍!其次,是成佛的权利平等。
六道轮回中的众生均有不同程度的向上、追求进步和完美的理想,因而要求获取成圣成佛的果位,也是十分自然的。
这些可以从佛教的戒律可以看出来。
佛教有许多戒律——比丘250戒、比丘尼348戒,还有在家居士的戒律,及菩萨戒。
但在所有信仰佛教的人必须共同遵守的第一条戒律,就是“不杀生”戒。
这是将生命视为宇宙间的最高价值所在。
现在,我们所说的敬畏生命,尊重生命,佛教是当之无愧的“始作俑者”。
并且这里所指的生命,当然是包含所有的生物而言,这在古代欧洲的宗教和哲学中是不曾有过的。
正因为如此,所以,在古代印度凡是受过戒的比丘、比丘尼随身携带的六种物品(称为“比丘六物”)中,有一称为“漉水囊”的物件,相当于我们现在用布做的过滤网。
比丘在行脚过程中,难免要喝水,在饮用之前,先取“漉水囊”过滤一下,以免将水里的微生物喝进肚子里去,无意中杀生。
佛经记载,“佛观一滴水,八万四千虫。
”佛陀已了解到水中含有许多的微生物。
还有是安居制度。
安居,又称为“雨居”或“坐夏”。
是古代释迦牟尼佛根据印度气候的特点而制订的僧团行为制度。
其中规定,在雨季的三个月里,禁止僧尼外出,因为此时万物生长,行走于途,无意间踩死诸如蝼蚁一类的昆虫,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