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与华佗》读后感
- 格式:docx
- 大小:12.61 KB
- 文档页数:2
《三国演义》著名故事及读后感600字【10篇】《三国演义》著名故事及读后感600字【篇1】暑假里,我读了《三国演义》这本书,很喜欢里面作战的故事,也很喜欢曹操、鲁肃、刘备等等这些人物。
曹操十分爱惜人才。
当年徐庶在刘备手下做事,打过不少胜仗,曹操听说了此人,就非常想把徐庶搞到手,用尽了一切办法把徐庶引到了曹营中。
虽然徐庶不愿为曹操做事,但曹操依旧留着他。
还有一次,在混战中关羽与刘备和张飞失散,于是曹操收留了关羽,又给他金钱、良马和美女,还给了他大印,让他做官,而关羽很少跟曹操说话,更不上任做官,可曹操还是继续感化他。
虽然没有得到关羽,但曹操并不是一无所获,因为在赤壁之战后,路过华容道时,如果不是关羽放了他一马,曹操也不会逃得一命。
曹操疑心很重。
有一次,曹操染了头痛病,请来名医华佗,华佗说要砍开头颅,取出风涎,这样才能好。
曹操认为华佗的想法匪夷所思,就把他关进监狱。
华佗被杀后,曹操的病情更加严重了。
曹操虽然有着雄才大略,但他也是一个疑心病很重的人。
正因为如此,他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他的儿子曹冲病重,因为没有像华佗那样的名医,才不治身亡。
我喜欢《三国演义》另一个人物鲁肃。
诸葛亮立下军令状,只要三天造十万枝箭。
鲁肃跟诸葛亮非亲非故,但是他知道很担心诸葛亮,这体现出鲁肃为人忠厚、善良。
还有一次,鲁肃奉周瑜之命前去蜀国索要荆州。
刘备听诸葛亮的话见到鲁肃就大哭,鲁肃见了刘备这样,顿时怜悯,也就不再提出要荆州之事。
可见,鲁肃是一个心肠很软的人。
《三国演义》虽然人物众多,但是每个人的性格特点都不一样。
作者把他们描写得清清楚楚,让我们领略到一个群雄纷争的乱世。
《三国演义》著名故事及读后感600字【篇2】花了一年半时间,我终于读完了这部长篇古典小说——《三国演义》。
合上书本,我的心里突然有些伤感:难道真像诗中所说得那样“鼎足三分已成梦”了吗?三国鼎立就不能多持续一段时间吗?三国之中,我偏爱蜀国。
是因为谁呢?刘备?诸葛亮?关羽?还是别的什么人?我想,可能就是因为诸葛亮吧。
三国演义曹操杀华佗读后感读完曹操杀华佗这一段啊,我就觉得曹操这人吧,真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
咱先说说华佗,那可是神医啊。
在那个医疗条件不咋地的年代,华佗就像是个开挂的存在。
什么疑难杂症到他手里,感觉就跟玩儿似的。
像关羽刮骨疗毒,那得多疼啊,可华佗就有这本事,让关羽一边下棋一边就把毒给治了。
就这么个神医,那是全天下人的宝贝啊。
再看曹操,他呢,脑袋疼,疼得要死要活的。
华佗好心好意来给他看病,还给他出了个开颅的主意。
这在当时可太超前了,就像咱们现在突然有人跟你说要给你脑袋上动个超级高科技的手术一样。
曹操一听就懵了,心里可能想:“你这不是要我的命吗?开我脑袋,我还能活?”其实曹操多疑也不是一天两天了。
他老是觉得别人要害他,这也不怪他,在那个乱世,想算计他的人确实不少。
但华佗是个医生啊,医生的天职就是治病救人。
可曹操就觉得华佗是想借着治病的名头来谋害他,二话不说就把华佗给杀了。
这一下可倒好,他自己也断了治病的路。
我就想啊,曹操要是能多信任华佗一点,哪怕再好好考虑考虑呢。
要是华佗真的把他脑袋里的病治好了,那曹操说不定还能多活个几十年,搞不好三国的历史都得改写。
不过呢,这也正是曹操这个人的性格特点,他的多疑最终还是害了他自己。
从这个事儿里啊,我就觉得信任这东西太重要了。
不管是在古代还是现在,人和人之间要是没了信任,好多好事儿都能变成坏事儿。
就像曹操和华佗,本来是医患关系,要是相互信任,曹操脑袋不疼了,华佗也能名垂青史地把这个超级手术做了,多好的事儿啊,结果却闹成这样一个悲剧。
哎,真是让人忍不住长叹一声呐。
高中《三国演义》读后感三国演义是我国一本著名的作品,通过描写三国的纷争故事,表达智慧机智,还有那个三国特殊时期的政治。
下面是分享给大家的高中《三国演义》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借鉴!我用一个寒假的时间读完了《三国演义》。
这本书是罗贯中根据《三国志》改编的,主要讲了刘备、曹操、孙权三分天下的故事。
在以前读少儿版的《三国演义》的时候,我只觉得曹操很奸诈,很不喜欢他。
但是读完原著以后,我对他的认识有了“180°的大转弯”,觉得他身上也许多多值得我们的地方。
曹操不管遇到事情,都乐观对待。
在曹操打败仗后走华容道时,他在每一个险要的关卡都笑诸葛亮没有想周全。
但是在他每一次笑完之后,都会浮现一员大将,将他打的落花流水。
虽然自己在最后因为关羽的忠义而放了他,但只能说算他走运。
在华容道上,曹操差点丧命,也折了不少兵马,但是他并没有灰心丧气,认为败兵乃兵家常事,非常乐观。
正是因为这份乐观,才使得他在每一次失败后都卷土重来,赢得一分天下。
曹操一辈子非常人材。
曹操在长坂坡之战中不让手下伤害赵云,只擒住他,是因为他想收伏赵云,让他为自己效力。
曹操为了让徐庶成为自己的谋士,也费了不少心思。
曹操知道徐庶是一个孝子,父亲自幼去世,便处处都听母亲的。
曹操便先把徐庶的母亲请来,然后每天给她送礼,徐母便写信酬谢,然后曹操再让手下摹仿徐母的字迹,给徐庶写信,叫他来为曹操效力。
这两件事说明了曹操非常喜欢有才华的人,即使以前曾经是敌人也无所谓,所以不少能人都会萃到了曹操的帐下,使得自己的队伍渐渐壮大了起来。
曹操身上虽然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但是他也有不少缺点。
曹操非常多疑,不听取别人的劝告。
曹操在晚年脑袋里长了一个瘤子,时常头疼,并且疼起来就生不如死,不少名医都束手无策。
这时曹操请神医华佗为自己医治,华佗说要用锋利的斧头把脑壳撬开,然后去除脑瘤。
这也就是开颅手术,现在说来很寻常,但是在古代没有这样的医治方法,也惟独神医华佗可以做。
《三国演义》曹操败走华容道读后感(精选6篇)《三国演义》曹操败走华容道读后感(精选6篇)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一段音乐,然后将得到的感受和启示写成的文章叫做读后感。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三国演义》曹操败走华容道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
《三国演义》曹操败走华容道读后感篇1在短短的寒假中,我读了好多书,其中,我觉得最有意义的是《三国演义》。
这部书内容主要讲的是蜀、魏、吴三国纷争的故事。
它叙述了从汉灵帝中平元年黄巾起义到西晋太康元年三国统一为止。
描写介绍了近百年的重大历史事件及历史人物的活动,展示了三国兴亡的历史画卷。
在书中,我知道了有像诸葛亮一样足智多谋的人,也有像董卓一样恶贯满盈的人,更有像周瑜一样小心眼的人。
在《三国演义》的人物中我最欣赏的要数诸葛亮了,他通天文、知地理,不管别人有什么计谋都瞒不了他。
他能利用自然环境及气候变化来完成用兵之计。
而且,他还是一个大度惜才的人,曾经七次生擒孟获,而每次都因孟获不服而放走他,直到第七次才使孟获心服口服而最终投靠了诸葛亮在书中,我觉得最精彩的故事是《草船借箭》。
由于诸葛亮聪明博学,用兵如神,这便使周瑜非常的嫉妒,心怀诡计,他把诸葛亮看作是东吴一患,要找借口害他,于是对诸葛亮说在水上打仗最好的兵器是箭,这当时没有造箭的条件下却要他在三天之内造出十万支弓箭,如果完不成就要严惩。
但诸葛亮却胸有成竹凭他的智慧和学识,在三天内向曹操“借”了十万余支箭,出色的完成了任务。
读完《三国演义》之后,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勤奋和努力成为一个能像诸葛亮一样博学多才、聪明能干将来对社会有用的人。
《三国演义》曹操败走华容道读后感篇2今天,我成功地读完了《三国演义》这一篇名着,因为自从买上了《三国演义》这一本书后,一直还没有来得及读,幸好有了这个很长的暑假,才让我读到了这麽好的书。
本篇小说主要从黄巾起义,终于到了西晋统一,以魏,蜀,吴三国的兴亡为线索,描绘了三国时期尖锐复杂的统治军事斗争。
三国演义华佗之死读后感
先说这华佗,那可是神医啊。
在那个兵荒马乱、伤病不断的年代,他就像个“医学界的神仙”一样。
不管是啥疑难杂症,在他眼里好像都有办法。
他给关羽刮骨疗毒,那场面,一般人看了估计得吓晕过去,可关羽还能谈笑风生地下棋,这华佗的医术可见一斑。
可这么个大好人、大能人,怎么就死得那么冤呢?就因为曹操这个疑心病重得像得了绝症的家伙。
曹操头疼,华佗好心说要开颅给他治病。
这曹操一听,好家伙,以为华佗要谋害他。
在曹操那小脑袋瓜里啊,估计觉得全世界都想害他。
他就不想想,华佗是个医生,医生的使命就是治病救人啊。
这曹操就把华佗关进大牢,最后还把人家给杀了。
这就好比我们现在,有个顶尖的科学家,本来能拯救好多人的生命,或者能做出巨大的贡献,结果被一个小心眼的领导给整死了。
这华佗一死,那可损失大了。
他那些没传下来的医术,就像宝藏被永远地埋起来了一样。
说不定还有能让人长生不老或者起死回生的妙方呢(当然这是夸张啦)。
从这里也能看出那时候的人啊,太把权力当回事儿了。
曹操因为自己的权力,想杀谁就杀谁,根本不听解释。
这华佗也是倒霉,遇到这么个不讲理的主儿。
不过呢,这也让我觉得在那个乱世,有本事的人也不一定能善终啊。
华佗空有一身绝世医术,却救不了自己的命。
这就像我们生活里有时候也会遇到很无奈的事情,明明自己有能力,却被一些莫名其妙的因素给限制住了。
华佗之死让人觉得惋惜又气愤。
要是他能活下来,不知道还能创造多少医学奇迹呢,三国的历史说不定也会因为他而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改变呢。
中国历史故事读后感中国历史故事读后感(精选7篇)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
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中国历史故事读后感(精选7篇),欢迎大家分享。
在暑假里我看了《中国历史故事》这一本书。
这一本书的主要内容是:中国古代的历史,也可以说是故事。
其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华佗救人难救己》《刘备三顾茅庐》《班超投笔从戎》《华佗救人难救己》这个故事讲的是:华佗是东汉末年杰出的医学家,被誉为“神医”。
华佗善于区分不同的病情,对症下药。
华佗高超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得到了百姓的尊重,也受到了朝廷的赏识,一些有识之士多次推举他做官,但都被他谢绝了。
后来,华佗治好了曹操多年未愈的头痛病。
因此曹操提出要华佗留在他身边,专门为他治病,但是被华佗拒绝了。
于是曹操大怒,下令处死华佗。
《刘备三顾茅庐》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是:刘备凭着汉朝宗室后裔的身份,使得荆州一带的豪杰名士纷纷归附于他,其中有个名叫徐庶的人深受刘备的器重。
徐庶很感动,于是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
刘备带着关羽,张飞两人,风尘仆仆地赶到卧龙岗,却一连碰了两次壁。
过了一段时间,刘备第三次登门拜访诸葛亮,刘备“三顾茅庐”所显示出的诚意,令诸葛亮非常感动。
于是诸葛亮被刘备的诚意所感动,答应出山相助。
“三顾茅庐”的成语就是由此而来。
《班超投笔从戎》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是:汉明帝时,班超听说匈奴又联络了西域的几个国家,经常掠夺边界上的居民和牲口,气的再也坐不住了,他把笔扔了,就投军(后人把文人从军叫做“投笔从戎”,就是从军)去了。
公元73年,执掌兵权的窦囤派班超作为使者,先去联络西域,斩断西域的联系,再去对付匈奴。
班超再立头功,这以后西域龟兹(今新疆库车一带),疏勒(今新疆喀什一带)等国也接连和东汉交好,恢复了张骞当年的局面。
浩浩中华五千年风云变幻,豪杰辈出,留下了多少可歌可泣的真实故事,这些故事在历史的长河中如群星闪耀,蕴涵着丰富的哲理与深刻的智慧。
害神医曹操身死读后感在该书的第七十八回中,罗贯中详细地描写了曹操杀华佗的经过。
曹操为造建始殿,亲自挥剑砍伐跃龙祠前的梨树,得罪了梨树之神,当晚做了个噩梦,惊醒之后便得了头痛顽症,遍求良医,均不见效。
后来,华歆向曹操举荐了华佗,曹操立马差人星夜将华佗请来为他看病。
华佗认为曹操头痛是因中风引起的,病根在脑袋中,不是服点汤药就能治好的,需要先饮“麻肺汤”(按:也就是人们所熟知的“麻沸散”,是华佗发明的一种麻醉剂),然后用利斧砍开脑袋,取出“风涎”,才可能去掉病根。
多疑的曹操以为华佗是要借机杀他,为关羽报仇,于是命令左右将华佗收监拷问,致使一代神医屈死在狱中,而华佗所著的《青囊书》也因此失传。
华佗本为“士人”,入仕为官才是他的人生目标,从医仅是“业余爱好”。
在中国古代社会里,“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和“学而优则仕”是众多读书人的信条。
华佗所生活的东汉时期,社会上读书做官的热潮已经达到顶点,公卿大多数是熟悉经术者,汉顺帝时太学生多达3万人,学儒读经成为社会风尚,而医药技术虽为上至帝王、下至百姓所需,但却为士大夫所轻视,医生的社会地位不高,名医弃医从政的例子很多。
这种社会风尚不能不对华佗有所影响。
据《三国志·魏书·方技传》记载,华佗年少时曾经在徐州一带游学,是个“兼通数经”的读书人。
徐少锦的文章认为,同当时大多数读书人一样,入仕做官也是华佗的人生目标,从医只是他的“业余爱好”。
但是,该书还记载,沛国相陈珪荐举华佗为孝廉,太尉黄琬征辟他做官,他都不去。
这又是为什么呢林振清在文章中指出,这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华佗才气大,颇自负,认为陈珪、黄琬荐举的官职都不大,不肯为之。
二是他已经迷恋上医学,不愿为此小官而抛弃所喜好的医学。
走上从医道路后,华佗深以为耻,经常后悔,时刻等待入仕为官的机遇。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在该书的《方技传》中写道,“然本作士人,以医见业,意常自悔”,一语道破了华佗走上从医道路以后的心态。
昨天晚上在CCTV6看了一部老电影《华佗与曹操》。
里面的演员除了龚雪饰演的华佗温柔美丽的妻子云卿,其他都不熟悉。
龚雪在此部电影里是颜值担当。
其他演员的颜值都太普通了。
此部电影里的华佗是一个正义的形象,曹操带点反面形象。
华佗是东汉末年的一代名医,被民间尊为神医。
曹操是文武盖世的一代枭雄,是曹魏的奠基者。
他们两人之间的故事是从官渡之战前期开始的。
在曹操与袁绍的官渡之战前夕,曹操的头痛病发作了,躺在病床,头痛欲裂,无法指挥作战。
他的下属万分焦急,都在为他寻医问药。
有人提出让名医华佗来治疗,曹操遂让部下荀彧去找华佗。
华佗见到曹操,一番望闻问切,发现曹操头疼原因是因为在战争中头部受过伤,留下了后遗症。
华佗拿出一枚长针,欲行针灸,曹部下属有人反对,华佗对曹操及下属讲解了针灸的原理,曹操同意了华佗的治疗方案。
华佗对准穴位,在曹操背上针灸之后,曹操立即爬起来,精神焕发,头疼症状顷刻消失。
华佗告诉曹操,他的病并不能根除,只能缓解症状。
治疗一次能保半年不复发。
通过这次治疗,曹操非常肯定华佗的医术。
曹操爱才,可是,他想把天下的有才之士为己所用。
曹操说出了想留用华佗的想法。
而华佗是民间医生,他行医是为了给广大百姓治病,而不愿低眉垂首事权贵。
因此,华佗谢绝了曹操的好意,说需要的时候召唤一声,自己随时过来。
曹操为了让华佗留在军中为自己和部下治病,封华佗为医令,并派荀彧去说服华佗。
华佗无奈,来到了曹营。
华佗目睹了战争的残酷,看多了生灵涂炭,他厌恶战争,厌恶身处曹营的牢笼。
作为一名医生,华佗有自己的追求,他一心想研制做手术用的麻药。
过了一段时间,华佗的妻子云卿稍信过来,说她发现了麻药的线索。
华佗以回家照顾家中病人为由,向曹操请了假,荀彧帮忙说合,曹操准了华佗六个月的假期。
华佗和妻子云卿带着他们的儿子沸儿去上山采药。
一家人兴高采烈,夫妻携手,沸儿欢腾。
夫妻俩发现了麻药,沉浸在采药的喜悦和忙碌中。
采完药却不见沸儿,就四处呼唤寻找,最终在一颗树上发现了食药中毒死亡的沸儿。
篇一:读?三国演义(sān ɡuó yǎn yì)?有感读?三国演义(sān ɡuó yǎn yì)?有感合肥市屯溪路小学(xiǎoxué)阳光校区五〔三〕班黄昕这几个星期,一直(yīzhí)阴雨绵绵,正是读书的最正确时间。
我坐在窗前,再次阅读?三国演义?这本书。
?三国演义?主要讲刘备、孙权、曹操争夺天下,最后(zuìhòu)三国归晋的故事。
在这本书里,仁义的刘备,勇猛的张飞,奸诈的曹操,都给我留下了深入的印象。
但是我最敬仰的还是英勇无敌、忠心耿耿的关羽。
关云长温酒斩华雄是家喻户晓的一个故事,曹操恩赐给关羽一杯热酒,让关羽喝了出去退敌。
关羽那么道:要先迎战,后喝酒。
只过了一会儿,关云长便提着华雄的人头进来了,就却还是温热的。
华雄可是一员大将,一上阵就斩了曹操好几员大将,而关云长一下就斩了华雄,真是英勇非凡。
在一次战斗中,关羽被毒箭射中了,名医华佗赶来替他疗伤时,已经毒入骨头了。
华佗想先给关公打上麻药,再蒙上眼睛,最后动手术。
关公不愿意,一边和别人谈笑风生地喝酒下棋,一边伸出右臂让华佗疗伤。
整个过程,关公动也没有动一下,哼也没有哼一下!真是勇猛至极。
有一年,刘备失了徐州、小沛,两个夫人、关羽、张飞也都分散了。
曹操想招降关羽,但是关羽却约法三章。
来到许都后,曹操送了关羽许多宅院、绫锦、金银器皿、美女,还封他为汉寿亭侯,三天一小宴,五天一大宴,甚至还送他赤兔马、新袍子、锦囊,然而都没有留住关羽。
在得知了刘备的下落后,他挂印封金,带着两位嫂嫂分开了曹操。
他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归心似箭,谁也无法阻拦他归附刘备的脚步,关云长的忠心耿耿、忠心护主,令人敬仰呀。
赤壁大战时,曹操败走华容道,因此前曹操曾经对关羽有恩,所以关羽最终放了曹操,回去领罪,关云长真是重情重义呀。
?三国演义?中还有很多关羽的故事,如“三英战吕布〞、“桃园三结义〞等等,也都是惊心动魄、精巧绝伦的,非常值得一读。
华佗读后感在整本小说中,我对华佗这个人物深感敬佩。
他是一个勇敢坚毅、一心为民的人,他拥有深厚的医学知识和卓越的医术,为人们的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不仅熟谙医理,也懂得人性,他深知救人于危难之中的重要性。
他不仅医术高超,对人心也有独到的见解,他善于了解人的内心,以此来指导自己的医治之道。
正是这些独特的品质和能力,使得华佗成为了一个传世之医。
在小说中,华佗与曹操的故事颇具戏剧性。
曹操是一个非常权谋之士,他心胸狭隘,喜怒无常。
在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利益和权力的追逐。
华佗与曹操之间的关系也非常复杂,曹操对华佗的医术极为推崇,但又对他心生嫉妒之情。
华佗对曹操的敬意和忠诚也让人感动,他知道曹操的权谋与私心,但仍然选择帮助他,以医治其疾病。
他不仅帮助曹操治疗了疾病,更是为曹操做了良好的医疗建议。
这种无私的奉献精神和聪明才智,让华佗成为了曹操心目中不可或缺的人物。
在整个小说中,我对华佗的医术成就深感钦佩。
他不仅知识渊博,医术高超,而且懂得运用自然界的资源来治疗疾病。
他提出了“疾病源于天,治疗要从地取”的理论,认为人和自然界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他通过研究自然界的各种草药和矿物,发现了很多有效的治疗方法。
他的治疗方法不仅有效,而且经济实用,为人们的健康带来了巨大的贡献。
同时,他还提出了很多新的医学理论和方法,对后世医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整本小说中,我最喜欢的一段故事是华佗与曹操的武艺比试。
曹操是一个非常优秀的武将,他骁勇善战,声名远扬。
而华佗是个文弱书生,几乎没有任何武艺。
然而,在一次比试中,华佗以自己对穴道的了解和准确的手术技巧,竟然战胜了曹操,收服了他的心。
这段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告诉我,知识和智慧可以战胜武力,甚至可以改变世界。
通过阅读《华佗》,我不仅对华佗本人有了更深的了解,也对古代医学有了更为全面和深入的认识。
我了解到古代医学家以其过人的医术和崇高的医德赢得人们的尊敬和敬仰。
他们研究医理、探索治疗方法的过程,充满了艰辛和卓越的智慧。
三国志华佗传读后感
华佗这个人啊,在我心里那就是超级厉害的存在,简直是古代医学界的“大神”。
你想啊,在那个医疗条件相当有限的年代,他能做那么多不可思议的事情。
像给人开刀治病,这在当时得多吓人啊,可他就敢做,而且还做得挺成功,这得需要多大的勇气和本事啊。
不过呢,他的遭遇也让人挺感慨的。
曹操找他看病,这曹操可是个多疑的主儿。
华佗呢,可能也是有点脾气,不想一直被曹操这么“绑”着只给他一个人看病,就找借口想回家。
这曹操哪能乐意啊,就把华佗给关进大牢里了,最后华佗就这么冤死了。
这就好比现在有个超级厉害的医生,因为得罪了一个有权有势的病人家属,就被整得很惨,真的很不公平。
从华佗传里,我还能看出来那时候的人对医学的态度。
华佗到处游历行医,给不同的人看病,说明他心里想的是治病救人,没有什么高低贵贱之分。
他的那些治病方法也很有趣,像什么五禽戏,感觉就像是古代版的健身操。
这华佗不仅能治病,还能教人怎么预防生病,这理念很超前啊。
而且啊,华佗在传里展现出来的智慧,不只是医学上的,还有在为人处世上的。
他面对曹操这样的人物,其实也是在努力周旋,虽然最后没成功,但也能看出他不是个只知道治病的“书呆子”。
三国演义华佗两次行医观后感先说关羽刮骨疗毒那次。
哇塞,关羽那可真是条硬汉啊!华佗呢,也是艺高人胆大。
你想啊,在那个时候,没有什么先进的医疗设备,就敢拿着刀在关羽的胳膊上又刮又割的。
华佗就像一个绝世高手,面对关羽这个同样厉害的“病人”,镇定自若。
关羽呢,一边下棋喝酒,一边让华佗摆弄他的胳膊,这画面就像是两个绝世高手在过招,一个在身体上“动刀”,一个在精神上“硬抗”。
我当时就想,这得是对自己的医术多有信心,对华佗来说,关羽的胳膊可能就像是一块有毛病的璞玉,他就有那个本事把“瑕疵”给去掉。
而且关羽对华佗也是相当信任,要是换个人,估计早就吓得哇哇叫了,哪还能淡定地下棋。
这说明啊,在治病这个事儿上,医患之间的信任太重要了。
再看曹操那次,就有点让人唏嘘了。
曹操这个多疑的家伙,华佗好心要给他开颅治病,他却以为华佗要害他。
这曹操啊,聪明一世,糊涂一时。
华佗可是神医啊,人家是想把他脑袋里的病根儿给除掉。
可曹操呢,满脑子的猜忌,就这么把华佗给关进大牢还杀了。
我就想,这曹操也太不把神医当回事儿了。
要是他能像关羽那样信任华佗,说不定脑袋里的毛病就治好了,也能多活几年,继续在三国的舞台上大展宏图呢。
从这儿也能看出来,曹操的性格缺陷真是害了他自己。
同时呢,也为华佗感到惋惜,这么厉害的神医,就因为曹操的多疑,没能够继续施展他的医术,不知道有多少病人因为华佗的死而失去了被救治的机会。
总的来说,这两次行医,一次是医患之间完美配合的典范,一次是因为猜忌而酿成的悲剧。
这也让我明白,不管是在古代还是现代,信任在治病救人这个过程中都是不可或缺的。
而且啊,做人也不能像曹操那样太多疑,不然吃亏的还是自己。
曹操与华佗敬业与人情曹操与华佗——敬业与人情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一位儒家学者。
华佗,字元化,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医学家,被誉为“神医”。
曹操与华佗,一个是统治者,一个是医者,他们之间的故事是一段关于敬业与人情的佳话。
本文将从这两个方面来论述曹操与华佗之间的关系。
一、曹操——敬业之人曹操是一个极富政治智慧和军事才能的人物,他以其卓越的能力和杰出的领导才干成为了东汉末年最有实力的势力之一。
曹操为了统一中国,一生都在用心致力于治国平乱。
他以勤奋、果断和勇敢闻名于世。
虽然曹操是一个军事家,但他对知识的渴求和对文化的推崇也是人所共知的。
曹操与华佗的故事,最早发生在曹操征战江东的时候。
曹操身体不适,病情加重,朝廷命令他去求医。
而曹操在听闻华佗的名声后,选择专程前往拜访华佗,期望能够得到他的治疗之道。
曹操的这一行动显示了他对治病救人的敬业精神和对人才的重视。
二、华佗——人情之医华佗,作为当时的顶级医学家,娴熟掌握了各种医术,并且善于治疗各类疾病。
他用自己高尚的医德,让许多病人从重病中康复,并为人们带来了健康和希望。
在曹操求医之事中,华佗虽然知道曹操的威名和威胁,但他没有因此而推辞,而是真诚地为曹操景仰之情一直不减。
他以高度的责任感,尽职地为曹操治疗疾病,并最终成功地挽救了曹操的生命。
华佗对曹操的救治是他对医者职业的真实体现。
医者救死扶伤是医学伦理中的高尚行为,而华佗在面临重大的压力和风险时,坚守自己的职业伦理,将生命的价值放在首位,不计报酬地竭尽全力去医治曹操,展现出他对医学事业的深深热爱和敬业精神。
三、敬业与人情的结合曹操和华佗的故事,展现了敬业与人情相结合的美好。
曹操对华佗的敬佩和求医之情,不仅仅是因为他对医者的尊重,更因为华佗的医术精湛和高尚的医德。
而华佗则在保持敬业的同时,兼顾了对人情的回应。
尽管面对曹操的强大势力,他始终以医者的角度对待,让曹操感受到了医者的人情之义。
从曹操和华佗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敬业与人情并不矛盾,相反,它们可以相辅相成,共同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三国演义华佗之死读后感
咱先说说华佗,那可是神医啊!在那个时候,他就像是医学界的超级明星。
什么疑难杂症,到他手里就好像变戏法似的,都有解决的可能。
像关羽刮骨疗毒,这事儿多酷啊,关羽一边下棋,华佗就淡定地给他处理伤口,那场面感觉华佗就像个神仙一样,不慌不忙就把这么严重的伤给治了。
这说明华佗的医术是真的高超,而且胆子也大。
可这么个神医,最后怎么就死得那么冤呢?曹操头疼,华佗就提出要开颅治病。
这想法在当时肯定是超级前卫的,就像现在有人突然跟你说要用一种全新的、从来没听说过的高科技给你治病一样。
曹操那小心眼儿啊,一听就觉得华佗是要谋害他,二话不说就把华佗给关进大牢弄死了。
我就想啊,曹操你这么聪明一个人,怎么就在这事儿上犯糊涂了呢?人家华佗那是想救你命啊。
也许是曹操太疑神疑鬼了,他身处高位,整天担心别人算计他,所以听到开颅这种惊世骇俗的治疗方法,第一反应不是好奇或者惊喜,而是恐惧和怀疑。
这也让我明白,一个人要是太多疑了,好事儿也能变成坏事儿。
华佗那么好心,结果却因为曹操的猜忌送了命,多不值啊!
而且从华佗的角度看,他也是够倒霉的。
自己有一身本事,本想治病救人,最后却死在了自己病人的手里。
这就好比一个厨师,想给客人做一顿绝世美味,结果客人以为厨师要下毒,直接把厨师给揍了一顿。
华佗的遭遇就像一个笑话,但这个笑话里又透着无尽的悲哀。
这事儿还让我联想到现在的社会。
有时候,那些有创新想法的人,就像华佗一样,可能会被周围的人误解。
大家习惯了传统的东西,突然来点新的,就觉得不靠谱。
但要是都像曹操那样保守、多疑,很多新的进步就会被扼杀在摇篮里。
2023年上下五千年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上下五千年读后感1今天,我一直坐在椅子上看一本书,名叫《上下五千年》,其中最精彩的是神医华佗,我看得津津有味。
从__中我了解到华佗是古时候杰出的医学家,华佗博学多才,通晓经典,很多人都找他治病。
有一天,几位官兵来到华佗家,让他进京给曹操治病,他知道曹操患有头风,必须要开颅,不然不但每天都要扎针,而且还不能除去病根。
他跟曹操说了实话,曹操有点生气了。
过了几天,华佗说妻子生病了,想回去看一下,曹操同意了,一个月很快过去了,曹操起了疑心,命人去查看,结果发现他的妻子没有生病,曹操火冒三丈,把华佗关进了地牢,曹操不听劝告,一怒之下,处死了华佗。
读了这个故事,我觉得曹操把那么好的神医给杀了,实在太可惜了。
他本可以把曹操的病治好,还可以救活许许多多的百姓的生命。
对此,我明白了凡事都要三思而后行,不能冲动。
上下五千年读后感2有人说:历史是面镜子,可以教你分清善恶,明辨是非;历史是道催化剂,它能教你奋发努力,克服困难。
中国已有五千年的历史,阅读《上下五千年》你会知道中国文化知识的深厚,历史的悠久,文化是何等的辉煌!《上下五千年》是著名教育家,语言家林汉达爷爷等人为我们编写的书,令我印象最深的一个故事便是《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了。
故事是这样的,听我慢慢道来:孟获带兵袭击蜀军,诸葛亮得知孟获英勇善战,很想把他争取过来,活捉孟获后,诸葛亮想让他归顺蜀军,但他宁死也不肯。
诸葛亮知道不可强人所难,于是就把孟获给放了,就这样捉了又放,捉了又放,目的就是想让孟获归顺蜀军,捉放了孟获七次,劝他归顺蜀国,最终,孟获被诸葛亮的诚意所打动,归顺了蜀国,就这样,诸葛亮又得到了一员猛将。
所以,我们在生活中也要做到像诸葛亮那样,只有不强人所难,别人才会帮助你。
比如你是一位老板,很想把竞争对手的一个员工给“挖”过来,千万不可强人所难,就算别人过来,不然人家是人在军营,心在汉那,如果你用你的诚意来打动了别人,别人才肯为你效劳,服务。
曹操败走华容道故事优秀读后感心得曹操败走华容道故事优秀读后感心得三国演义中的曹操败走华容道这篇文章,告诉我们只要目标一致,计划周密,就能把强大的敌人打败。
读了曹操败走华容道,你的感想是什么呢?下面店铺为大家整理推荐了曹操败走华容道读后感,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曹操败走华容道读后感篇一这篇文章主要讲了蜀吴联军打败了魏军,首先是孔明把两军的战斗策略布置清楚,令魏军辨不清是非,摸不着头脑。
周瑜火烧赤壁打得魏军大败,在曹操败走回国的路上,又被张飞和关羽轮番劫拦,但曹操对关羽有恩。
所以关羽把他放走了。
通过这次战斗,说明孔明料事如神,他知道魏军肯定会走华容道,因此埋下伏兵,使魏军大败。
我觉得关羽的心非常软,本来他可以一刀将曹操斩于马下,为民除害,可他却放走了曹操,使曹操有了东山再起的机会。
这篇文章我体会到孔明神机妙算,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所以,他能百战百胜,令我十分佩服。
曹操败走华容道读后感篇二我读了这篇文章后,就想:为什么关羽可以准备打到曹操了,为什么又放了他呢?原来他是个情深意重、知恩图报的'人,他感恩曹操过去对他的恩情: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过五关斩六将,送赤兔马……关羽真是一个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人啊!我在想,从我们出生的那天起,父母就照顾我们的衣食起居。
冬天怕我们冻着,就千方百计让我们穿的暖和;还有老师辛苦的培育之恩,我们报答得完吗?而有些同学却体会不到父母、老师的辛苦,这多么不应该啊!我们应该理解、尊重父母和老师,像关羽一样,知恩图报。
好好学习,将来报答父母、老师的抚养、培育之恩。
曹操败走华容道读后感篇三却说当日满江火滚,喊声震地,左边是韩当、蒋钦两军从赤壁西边杀来,右边是周泰、陈武两军从赤壁东边杀来,正中间是周瑜、程普、徐盛、丁奉大队船只都到。
火须兵应,兵仗火威。
此时正是三江水战,赤壁鏖兵。
着枪中箭、火焚水溺,军马死者不计其数。
有赋曰:汉朝欲灭,曹操独雄。
领大兵初临塞北,列战舰以图江东。
华佗与曹操观后感—看影片《华佗与曹操》在幽暗的牢房里,一个身着白衣的人挺立着。
只见他浓眉紧拧,不时地用手将着胡须。
突然,他猛一抬头,从眼里尹出一道道仇恨的光芒一他,就是电影《华佗(tuo)与曹操》中的华佗。
这位一代神医为什么被囚于监狱之中呢?又是谁将他囚禁的.呢?原来在公元200年的官渡之战中,华佗为曹操治好了难以医治的头风病。
曹操非常高兴,当然对华佗是另眼相待,挽留,他当自己的私人医生。
但华佗志在为天下百姓治病,不愿做曹操的“奴仆”。
曹操心中不悦,恩威兼施,华佗无奈,只好就范。
华佗身在军营,心却向着百姓。
他趁自己夫人生病之机,向曹操请假暂离军营。
曹操准假,华佗像飞出笼儿的鸟一样,赶回家去,为千家万户解除病痛,尽管曹操多次派人催促,但华佗仍未回转。
在一次又一次的诊断医疗中,华佗发现给病人做手术时,因为没有麻药,病人疼痛难忍。
华佗和夫人下决心制造麻药。
于是,他们带着爱子沸儿出没深山高岭,寻找草药。
沸儿年幼无知,一次,捡起一种野果吃了下去。
哪知这野果有毒,沸儿无辜地被夺去了生命,华佗和夫人悲痛万分,但终于以沸儿生命换来的毒果制成了麻药,取名“麻沸散”以纪念沸儿。
曹操早对华佗怀恨在心,见他一去不复返,便乘机逮捕了华佗,并关进了监狱。
华佗狂放不羁,虽被囚禁,但抱定“士可杀不可辱”的志气,不向曹操低头。
这下,曹操犯了难,心想:杀了华佗吧,谁给自己治病?不杀吧,他又不听自己的话。
怎办?……最后,曹操决定派曹不劝华佗认错,以振自己的威严。
但是,华佗软硬不吃,威武不屈,让曹王碰了一鼻子灰。
华佗在狱中主活极其艰苦,但仍时刻想着救死扶伤,便夜以继日地赶写;,要把自己的宝贵医术传给尼世。
当他叠叠写成的医书交给狱卒时,这些狱卒都屈于曹操的威下,胆小怕事:i;不敢接受。
华佗只好流着泪,痛心地把宝贵书烧毁了。
曹操屡次碰壁。
咬牙切齿,最终把华佗杀害了。
一代名医虽死于曹操的刀斧之下,但在历史上,华佗英名万世流芳,而曹操将永远留下枉杀华佗的千古罪名。
《曹操与华佗》读后感
《曹操与华佗》读后感
盐城实验小学五(6)刘卓远
提起一个人医术好,大家便会想起“华佗再世”这个成语。
今天,我在《上下五千年》里认识了华佗,他医术高明,为人心地善良,可惜却被曹操给杀了。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有一次,曹操患上了头疼病,他早就听说华佗治病有方,便请他前来治疗,华佗只用几根银针就治好了他的病。
曹操觉得此人可用,就让他做自己的贴身军医。
华佗虽然热心肠,但他更想为老百姓治病,便借口母亲生病,回家去了。
曹操这人生性多疑,便派人调查,发现他母亲并没有病,一气之下,竟判了华佗死刑。
狱中的华佗费尽心血,把他多年行医的经历编成了一本书,交给狱卒。
可是那狱卒胆小,怕曹操怪罪,不敢收下。
华佗长叹一声,烧了这部巨著。
看到这里,我也不禁掩卷长叹,可惜了呀!一部造福于后人的书就这么毁了。
通过这个故事,我了解了华佗真是一个不徇私利、一心为民的人。
他不贪图荣华富贵,更不屈服于黑暗势力。
即便是在狱中,还想着怎样让自己的宝贵经验流传后世,为后人造福。
这不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吗?再说曹操,我们可不能学他了。
他生性多疑,为人残暴,为了自己,竟然杀了一代名医,毁掉了一部医学巨著。
我们后人可要引以为鉴,决不能让历史重演。
指导教师:刘德标。